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5:0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第一篇: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问题与对策

渔峡口镇中心学校陈开喜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县各学校于20004年九月全面启动新课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历度之深,涉及面广,是历次课程改革之首,面对这种情景,我县已进行了半年多的新课程实践,全县生物教师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接受考验,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充电,教学反思的过程,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们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半年多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并从新视角、新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喜忧参半。在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不少的收获,也遇到了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课程改革中去,我们生物老师根据过去半年的教学实践的反思,归纳以下几点教学体会、困惑及问题、思考及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1.通过一学期的新教材的使用,我深深地领会到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并且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新教材知识构架的改革、简单化,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学习更加容易成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新教材更加适应提高普通公民的素质,它利用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产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创造力,以及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教材中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社会调查、资料分析、模拟制作等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巩固拓展了学生的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新教材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文科学的培养。新教材的知识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懂得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的家,人类要和生物和谐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之懂得要关心爱护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二、教学教法的体会:

1.谈对图片的利用。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安排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我改变了过去教师在台上讲、灌,学生被动地听、写的旧习惯,首先提出,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哪里,让学生观察第3页彩图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然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演变成人类的呢?让学生每2至3人一组议论研讨第5页彩图,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图片,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森林古猿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才演变为人类:①体形;②着衣;③使用工具。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使用是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大脑的进一步发育来改造工具使之更加复杂,相互之间更好地交流和合作。这样学生记忆深不易忘,一看到图片就想起了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2.谈“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的改进。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步骤设计是在铁盘内放一层湿土,以中轴为界,一侧盖纸板,另一侧盖玻璃板,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一是探究工具更简单了,铁盘改为纸盒,一本书当做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什么也不盖,这样也避免学生皮肤被玻璃划破;二是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还可以再增加,可改为光、湿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课堂上按课本安排的实验去做,然后教师安排学生,每2至3人一组回家后继续探究湿度、温度对鼠妇的影响,让家里有冰箱的学生弄一个冰土袋(内装土)来造成两边的温度差,而后观察鼠妇的去向。然后再把冰袋里的土取出换成干燥的土,再观察鼠妇的变化。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

3.学生的人文科学、情感方面的培养。新教材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其中一节是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在这一节里着重说明了生物圈对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使学

生认识到目前人类只有生物圈这一个家,并且下册第七章还叙述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我在这节的讲解中注重了本地的环境污染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公民的影响,插入实际生活中的小实例,目前美丽的清江已列为国家级湿地保护环境,帮助学生爱护环境,爱护植被,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校园的情感,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再联系到爱自己的班集体,在这一方面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有些学生主动拾起班内、楼道、校园内的纸屑、果皮、食品袋、冰糕棒等。甚至有的学生制止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使我们的校园焕然一新、十分清洁。

三、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还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教材中有不少实验材料和教学中涉及的有关文字、图片等资料都需要提前准备或搜集,如:七年级上册中的对草履虫的培养;对植物幼根的培育(观察根毛)等。因此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将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资料准备好,才不至于临到要用时,才发现还没有合适的材料,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建议教师的储备课最好是提前备出一个单元。至于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工作最好提前一周布置,而且要做好落实工作,如课前交上来,或指定课代表课前进行检查、记录等。

2、新教材中的插图较旧教材大大增加,这些插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同等重要,具有很好的直观效果,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新教材不再像旧教材那样对每副插图配以大段的带有解释性的文字说明,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对课本中的插图重视不够,往往是看一看就过去了,并不仔细去深究这些插图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各类考试中对学生进行考查的一个重点。因此,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这些插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七年级上册中的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七年级下册中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等。

3、对实验和文字性内容的教学安排上,旧教材大都采用先讲授,再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都成了验证性的实验,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新课标则强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因此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注意先安排实验探究,再进行对知识点的分析与归纳。如对血液一节的教学,就应先让学生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和人血的永久涂片,亲身去体验和感知血液的组成情况以及各部组成成分的多少、大小、形状等特点,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所观察的现象,共同归纳出本节的知识点。虽然,看起来这似乎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但其意义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了探究性实验,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四、在教学中 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疑惑,至今还未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如:

1、在有些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由于没有比较系统的前期储备知识,使得学生在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如 对“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上,由于缺乏了对植物茎、叶结构的了解,要讲清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而且有些内容是新教材删去的内容,而与之配套的练习册上却出现了,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或知识面不够广的学生,解决起这些问题来就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为此,老师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去介绍这些知识点,从而导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2、探究教学活动耗费的时间较多,加入学生探究实验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时间问题,由于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小学阶段就应该掌握的量筒和温度计使用都不会,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这也迫使我不得不又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介绍和讲解,因此常出现实验时间较仓促,有时做完实验却没有了总结的时间,甚至是出现了还未做完实验就已经下课了的情况。

3、探究活动讲究让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讲,能够交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但对多数学生而言,往往是答非所问,甚至是越扯越远,使得教师在对教学的组织上存在着一些困难。

4、在课时的安排上,我感觉有不少章节的授课是“高不成,低不就”安排一节课讲时间很紧,但安排两节课来上,时间又多了,且按目前所给的一周两节课的课时,也不允许你把战线拉的太长。

5、新课程教学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多数学校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对一些规模较大的班级来讲操作起存在一些难度。

6、探究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探究的很高兴,但探究后在脑海中形成的知识点却非常零乱,若再不记笔记,那么到了考试的时候,很难自己把课本中的知识点有机地整合起来,所以有不少同学在复习时感到很茫然,不知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

7.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实验仪器不足,班级人数太多,造成了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实验难以亲自动手参与。也由于我们农村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学生上网较困难,去网吧学生家长不放心,课文内容在网上查阅资料学生难以实现。

五、在教学改革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观念陈旧。在某些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照搬照套,机械做题,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最后,弄得学生成了只会死背知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呆子,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习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不能代替,因而,只靠课堂上被动地听是不能提高学生素质的,要切实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的现象,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将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2.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程式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3.把自主变成自流。既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4.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只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5.有活动没体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课堂活动、讨论、交流表达的时间增多,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和动脑脱节,目的性差,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6.怎样进行教学评价。这一问题是所有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共同关心的大问题,因为

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指挥棒”。怎样进行教学评价?在探索,还不成熟。

六、在教学改革工作上思考及对策:

(1)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未重视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创设教育环境、设置问题情境,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必须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发展年龄和现有水平可以接受的、实际上可以运作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转化,缩小形式课程与实质课程之间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自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使之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善于与学生互动、交流和交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地创新和实践,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2)课堂上仍有出现学生活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活动没体验的现象。我们强调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但学生的自学应该有教师的指导、提示、具体要求、检查和反馈。活动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个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3)生物学实验教学仍需加强和改进。各校生物科组长和教师应提倡和发扬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积极投入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提倡低成本、低损耗和简单易行,使用可替代的器皿、废旧材料,只要安全性没有问题,不仅物尽其用,而且在替代设计中有利于发扬学生 的创造精神,把实验室中的实验变为生活中可进行的实验,更具有教育意义;实验包含着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要特别强调如控制变量,设计对照或重复,量的检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表示方式,以及书写实验报告等。

(4)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在继续教育培训和日常课程活动中,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自觉参与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学校的生物科组尚未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教师尚欠缺教学的反思能力。教师的教学实践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作出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教学反思是一种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深刻批判及考察,教学反思应作为每位教师日常教学设计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校生物科组要建立一种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课程研究制度,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在改革实践中提出课程研究的课题,在本职教学岗位上开展课程研究。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教材、教学法研究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开拓多维的研究视野,逐步形成研究型的教师工作习惯和职业生活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研究者。

面对课程改革,是与时俱进、迅速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旧瓶装新酒”,用自己固守的传统来诠释新教材中的新观点?毋庸置疑,我们需要的是前者,因为这是时代发展对教师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我县全体生物教师将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参与并努力做好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我们愿与所有参与课程改革的同仁一起,不断地追求更好!2005年3月16日

第二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组:马倩玲

在新课程推行的这三年中,所有担任新课改的老师一起经历了辛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首先感谢教培中心和学校组织许多形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和指导,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困惑。这些困惑源自于我们对新课程的陌生和教材的不熟悉;新教材传达的教学理念和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冲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三、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四、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3、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对学校管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们需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建立新的学生观和课程观。经过三年努力,新课改 的第一批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对我们教师工作的极大的鼓励,也希望我们能再接再厉,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困惑

1、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1.1全新的课程设置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实行三级管理制。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它促使教师由原来的教师型向研究性转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

1.2教学目标的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已变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包括知识的来龙去脉,结论的背景、产生过程和意义,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等。在知识技能中,蕴涵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技能和结果,更重要的是经历形成这些知识技能的过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并能从中感悟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3数学技术的体现

数学技术融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数学教学应使用数学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高中新教材中也增加了利用计算器等有关内容。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为数学的教育和传播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因式分解、作统计等等,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有的还具有智能推理的功能。它也会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程也注重了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效地实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数学技术为人人掌握数学、用数学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数学技术将有利于使数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数学”。

1.4教学方法的变化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原来的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枝粉笔传统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必须合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象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良好的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我们应根据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5课堂活动方式的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变成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2、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2.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专家设计的课程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假设,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

2.2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与过去依大纲写的教科书相比较,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回答“理论性的东西降低了”,“实际应用性的东西加强了”。

如函数的零点问题应该是理论性很强也是应用性很强的问题,由于过去受计算方法的制约被人为地降低了,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的要求也提高了。对于教过多年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上必修课时,总是按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随意补充自认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内容,这样自然觉得课时紧,出现随意增加课时现象。如果我们明确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变化,在课内就不会随意拓展、挖深内容,在每周5节课的情况下应该可以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期中期末复习考试。

2.3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配置练习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不必要求每题都做。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一些开放性、应用性、研究性的问题不要仅仅作为习题来解决,而是要开发其内涵的价值,根据需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教师可及时地将练习册中与教学进度对应的内容作为课堂练习、口头作业或者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使用,及时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在使用习题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过程性和成长性。

2.4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每一周星期一下午为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每一周确定一位主讲教师,就上一周的教学中好的地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例(习)题的编排等方面进行主讲,然后全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定案。

3、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3.1教学开放过度

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种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3.2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实际教学中,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3.3变相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个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逐一解决。

反思: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而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意图来设置。探究应是学生随着学习的开展,随着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合作及老师引导与促进而开展的。

4、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4.1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不好把握。另外,新教材编者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问题,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提高了能力要求。例如:运算能力中有关指、对数运算及换底公式的使用,逻辑思维能力中有关实根分布、解对数不等式、解对数方程等,都只提供很少的课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关注与思考的是:能否有一个明确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浅度明了的实施方案或说明?让教师有所适从,让师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2如何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标理念又有实效的课?

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安排得太少。

我们困惑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有实效的课?

4.3应如何拓广新课程中数学教学内容?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除了完成对教材本身的教学任务,一般都要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广与加深,如在课内增补一些相应的知识点,增加一些例题等。但是,怎样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与加深?什么知识点可以适当拓展?什么样的知识点不必拓展?在什么时机进行拓展与加深?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盲目拓展只会只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困难,教学不易进行,出现教师用延长课时来弥补的不良状况。

4.4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练习

目前我们选用的配套练习是《创新课堂》,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1)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有些章节在基础训练中出现了类似高考题的综合性题目,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他们的课业负担。

(2)题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节,题量偏少,不能达到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训练量。(3)题型不全面。某些传统的、典型的数学题有很好的训练效果,而配套练习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

(4)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全面理解。

(5)能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给教师的使用带来一定困难。

4.5如何对试卷进行合理命题?

一方面认为为了高考,课堂上要多讲一点,讲难一点,多补充一点,单元测试卷不宜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练习的价值,而且学生会骄傲,可能不再去多花功夫;另一方面又认为学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已大不如前,课堂上讲多讲难,有很多学生根本就接受不了,单元测试卷出得难,让那么多学生考不及格,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开学至今两次考试平均分都不及格,后段学习中应如何命题,心中无数。

4.6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作为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肯定会对初、高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盘考虑,但实际教学中情况往往不是如此,这是由于初高中的教学要求不同所造成。由于初中是普及教育,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测试,教材上很多内容是作为阅读教材出现的,初中的教师为了教育质量,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不教,而高考是一种能力测试,是选拔考试。初中相当一部分阅读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在高中课程中不再涉及,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这就造成初高中教学的严重脱节。

4.7计算器与计算机的应用问题

新课程下的教材特别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利用相关软件作图、进行数学运算、算法语言、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等,在现在的教学设备条件下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四篇:课改体会与困惑

课改体会

身为一名面临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我身上的担子很重.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在教学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对于一些口语话题是知的甚少,课堂上主要是老师介绍或课前发些相关材料以备预习。教学过程除加强学生的知识面外,主要是阅读能力和词汇语法的掌握,听说能力的培养较少。阅读方面首先授于技巧重要是阅读略读(skim)、查读(scan)和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策略,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每天复习背诵单元的单词,鼓励他们通过音标、构词法等科学地记忆单词,并坚持课前小测;在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节课的语法点,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重难点,然后再归纳总结,课后布置相关的配套练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二、坚持大部分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第三,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单词、短语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好单词、短语,才能看懂句子和题目和文章,才能连词成句,行文流畅,而没有掌握好单词、短语的学生是很难运用英语。

通过培养学生的作文互改能力,一则减轻教师负担,把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二则帮助学生找到了英语写作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过能力是发展的,不能强化训练能力,而是要贯穿在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困惑

新课改是以模块的形式,以单元为单元的教学也细分为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仍给我们以困惑:今后的高中英语考试将如何发展,是继续以前的命题风格还是有趋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我们的教学方向和组织方式是否应跟其转变?既然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又为何转向对初中英语式的课文内容等之类的考查?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模版]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近两年来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和教学反思。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很自然的让小朋友说出了“0”。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29页上“0”的认识时,我充分挖掘教材,当小朋友认识了“0”后,我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小朋友说得热火朝天,有的说:我家电话机上、手机上有“0”;有的说:足球比赛的比分是0:0;温度计上有“0”;尺子上有“0”;门牌号码有“0”;还有的学生说今年是2005年,里面也有两个“0”……最后,我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学生表情兴奋,纷纷动脑、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把文具盒里的东西全倒出来,说里面有“0”枝笔;有的学生说:我们上体育课时,教室里的人数是“0”……“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想象空间,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去发现、研究,揭示了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以新的理念为指导,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德政园站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开车的声音)家润多站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德政园站车上有7人,到了家润多站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7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

下载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面对新课程再思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困惑(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进生转化的体会与困惑(共5篇)

    后进生的转化 叶元清 一、问题提出: 2016年秋季开学,我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后进生人数占班级人数比在全年级最高(没有统计全校是否是最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从接手这个班级到......

    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体会与困惑

    对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体会与困惑 从快乐无忧的幼儿园小朋友到真正意义上的一年级小学生,也许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的求学之路已经开始。坐到教室里眼睛不停的张望,打量着老师,玩弄......

    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合集五篇)

    高中课改体会与困惑 跨入新的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应该说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升了品质,拓展了空间,构建了平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

    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与困惑

    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中的体会与困惑 唐海帆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的改革难得多。重庆市作为最后几个......

    生物必修二教学体会与反思

    生物必修二教学体会与反思 转眼间高一年的工作就快要告一段落了。由于高一采用的是新课改后的教材,现把我的教学心得体会做如下总结: 我感觉到每次上一节生物新课的时候,都要思......

    生本教育的体会与初步实践中的困惑

    生本教育的体会与初步实践中的困惑北滩小学杨洁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与实践,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数学组 赵金林 2006年9月,我们福建省高中各学科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体会与认识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体会与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