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曾国藩言论心得

时间:2019-05-12 06:5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曾国藩言论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曾国藩言论心得》。

第一篇:学习曾国藩言论心得

小家里的大智慧

今人把学问看错了,绝大多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之间。

“家”------------宝盖头指阳宅;啄---------指祭祀用的野猪(阴宅)读书以训诂为本 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为本 养生以少烦恼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居家以不宴起为本 做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 和以治家 勤以持家

和气致祥 乖气致戾

书 蔬 鱼 猪 早 扫 考 宝

每天只要抽一点时间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治大国如烹小鲜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曾国藩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为一代大儒。《曾国藩家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曾子成字伯涵

号居武(后改为涤生)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以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超越自我的时候,回头看看,此时正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居官要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怎样处理好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是:居官要以坚忍为第一要义 与官场交接

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 而又怀一肚皮不合适宜 既不能硬 又不能软 所以到处寡合

所有当爷的,都是从装孙子过来的。

主圣臣直 文死谏 武死战

血诚---极度的忠诚

讲原则性,也要讲灵活性

摆正思想,摆正位置,摆正心态

只会弄权,不会治国,主政的人没有真才实学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没有希望

大将不辞刀头死 岂因福祸而趋之

是忠诚成就曾国藩一世的名声,但也是忠诚近乎愚忠使得他背上一世的骂名。

用人必先知人

结交、网罗、培育、推荐

彭玉麟是曾国藩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人才。(三不要: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但是爱国、爱民、爱民族)

才堪治民 要不怕死 不计名利 耐受辛苦

大抵有忠义血性者

忠义血性论的人才观

用人四部曲

守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 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

怎么样的唯才是举的是科学的合理的?

光有领导支持你不行,还得有底下人支持你。

有的人擅长写,说的不如写的好 有的人擅长说,写的不如说的好 左宗棠天生是给曾国藩挑刺的人。

当领导的心胸不开阔成不了大气候。刘邦为什么能领导人?

唯才是举做到极致的是曹操、刘邦

用人四部曲

广收(发现人才)慎用(使用人才)勤教(培训人才)严绝(管理人才)(两种人不能用 : 表现欲极强的人不用;性格特别激烈的人不用)

作育人才以图自强

教育救国 西学东进

容闳从头到脚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爱国细胞 对待人才要重视,让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

合众人之私,已成天下之公

用人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有才没才,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才。最重要的是意志品质特别坚定,意志坚定的人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治世

文治 乱世

武功

海乃百川,招揽天下有识之士

容闳、华蘅芳、李善兰、徐寿

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老大文明,妄自尊大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

要想成就事业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不行,只有一个人的辉煌那不行,它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业。必须有一个人才的梯队,事业才能持续下去(办大事者,以多选执手为要。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截取其次,以待将来徐徐教育可也)。曾国藩认为李鸿章才堪大用,李鸿章虽然有才但有很多毛病。所以说十全十满的人才根本就没有。做为用人的人必须宽宏大量,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僚三出三入

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义

行政之要首在得人

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和自己关系不好的比如左宗棠、沈葆桢都是曾国藩推荐的。这种胸怀真是不得了。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最后的悲剧

曾国藩对李鸿章是扶上马,送一程,再送一程

学生(李)能把老师(曾)的思想推行下去,这本身就说明曾把接班人选好了。以曾的思想为思想,以曾的事业发展下去

第一部分:修身齐家就是自立、自达 第二部分:识人用人就是立人、达人

无愧于兄弟

熬了三年,南京城终于被拿下,洪秀全的政权被推翻了。

任人唯亲 任人避亲 举贤不避亲

带兵打仗要以家的方式来进行,用感情来维系事业。亲情是稳固的。一个学校也是这样,要用家族式管理,用感情来维系事业。

第二篇:曾国藩读书心得

读《曾国藩》有感

各位领导及同仁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体会。近日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堂栏目,播出了由郦波担任主讲的《曾国藩家训》,播出时收视率很高,并且好评如潮。看完之后我对曾国藩其人其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此后本人有幸买到了原著。阅读之后爱不释手。下面我先将本书做一介绍。

《曾国藩家书》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本书从曾氏千余封家书遴选了三百多封加以旁征博引的点评。从曾氏的家世、成长、修学、为人、为宦以及在天子脚下那种复杂人脉关系中立身处世入手,精辟的阐述和点评了作为近代思想大家曾国藩如何孝顺父辈,教育子第,立身治学,忧国忧民,格物致知,以及利用和坚持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强国固本的思想脉络体系。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对他的评价。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书市上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是随处可见,民间更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足见他的生平才能非常人所及。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处于千疮百孔的晚清能出现一个这样的汉室封疆大吏,虽说时事造英雄,但他个人的才华修养才是缔造他一番事业的本源。然而,是什么缘故使得人们对曾国藩毁誉参

半?又为什么曾国藩的家书、日记现在如此广泛地得以出版,成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的案头常备书?就让我们走进曾国藩,学习曾国藩。

曾国藩,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普通半耕半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十一岁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曾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 世人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一、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他一生著述等身且文章、书法自成风格。(“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因此曾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世人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无一日不读书,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三、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在他的《家书》中处处体现出中国文人的诸多特点。对于父母的意见,曾国藩每每认真听取,即使为官在外,家书中也不忘双亲的养育之恩。对于师长,也是虚心听取教诲对于父辈师长,曾国藩敬重有加。对于兄弟孩子,他也是诚心恳切。每次回到家中,总是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兄弟们的读书事业。即使常年在外,也总是以家书传达父亲的教育之心,兄长的关切之情。他的家书每每提到如何为学,如何为人,精神道德于今日之我亦有所得。家信往往写得琐碎详尽,不仅谈读书、作诗文,谈为人出世交朋友,谈身心道德修养,也谈新闻时事,言辞恳切,情意深长,值得认真阅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家子孙皆成材 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

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1.注重家教 勤俭持家

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2.以身作则平民生活

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不仅在穿着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而且在日常饮食上也有严格的要求。曾国藩吃饭的时候,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的话,他要把这个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可以说曾国藩这个农家子弟,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

曾国藩的“住”也是很普通的。曾国藩的家和他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简直是差远了。本书作者曾去过曾国藩的家乡,曾国荃的房子和曾国藩后来的府第富厚堂都去过,两者相比,富厚堂只能用寒酸来形容。就这样的一个富厚堂,曾国藩听说花了那么多的钱,他都不忍去住。富厚堂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就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这个房子有一个书楼,体现出的就是湖南人的耕读之风,整个房子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

至于“行”,在那个时代,官宦人家一般坐轿子。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孩子,你要步行去办该办的事,绝不许使唤轿子。同时他对孩子们还这样要求,不许使唤奴婢给你添茶倒水,你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在一封家信中,他对自己的长子有这样的要求:每天早晨天未明就要起,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去洒扫庭院,然后坐下来练字一千,而第一个字一定要写“俭”。这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们千万不要沾染官场之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3.思想开明 注重实际

曾国藩认为孩子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读书在于明理,耕种则不失勤劳之本份,所以当长子曾纪泽连着三次考科举不成功,并向父亲提出不再走科举之路的时候,曾国藩同意了,他写信告诉曾纪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曾纪泽后来的路,在当时人来看绝对是旁门左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去接触西方文化,更不要说去学说

洋文了,而曾纪泽居然在32岁的时候学英文。这个远见卓识,应该说既有他认识到的,也有他父亲告诉他的,这说明曾国藩在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了。作为中国人,秉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应该的,但是当国门被人强迫打开之后,你不去了解外国的情况,你如何能够在世界之林立足呢?曾纪泽在曾国藩的鼓励和支持下潜心研究西学。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以外交官的身份代表清政府在彼得堡同沙俄谈判并且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城。正是由于曾纪泽对西学的了解,正是因为他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英语基础,在与俄国人谈判的时候,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外交手段运用又足。当时沙俄曾威胁说,你想要收回伊犁,我马上就派兵打仗。曾纪泽不软不硬地回了一句话,说,你要打仗,我们也无奈,但是我们绝不怕你来打仗。因为他太了解当时沙俄虚张声势的心态。如果没有对西学的了解,没有西学的根基,有可能这个时候就被吓倒了。所以有人说这一次谈判是清末外交史上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次胜利。

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曾纪泽曾经用英文撰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国先睡后醒论》,发表在伦敦的《亚洲季刊》上。用英语撰写文章介绍中国,这是当时很多中国人所做不到的。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他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曾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等书,还计算出一百位的圆周率。两个儿子的成材和曾国藩提倡子女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大有关系。

虽然曾国藩曾做过一些伪诈之事,他好名声,处处从家族观念出发,以至其杀戮无辜,杀人如麻,曾因一日砍了十三名太平天国的人头而被人称为“曾剃头”。但有一点,其忠一点不含糊,其忍非人能比,以至在风雨中站稳脚跟。由于时代不同,用当代曾经流行的话来说,也是阶级地位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因为他是人臣是奴才,必须无条件听凭主子摆布。环境决定他不会作为

人主去摆弄人,于是他心甘情愿做棋子,并牢牢定位在棋盘上,他的家族是荫护在清王朝之下,如果大清灭亡了,他的家族还能功高盖世?他与清王朝的利益是一致的,知道这点,就不难理解他的行为了。

小结:以上读书笔记,有自己的心得,有今人之评论,短短时间里很难参透这曾式一学,学习的地方太多,太肤浅。还是多读几遍,体会会随着自己的阅历加深而加深。我喜欢读书,我本人也在书里得到过许多收获。我的最大读书心得是:聪明的人选择读书,读书使人更聪明!谢谢大家。

第三篇:曾国藩教子心得

曾国藩教子心得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凡功名富贵,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唯学做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谕子书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公元1859年九月,曾国藩在江西抚州,此时的老曾49岁,已经对人生看得很通透,看得冷淡,因此这一年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中,就写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你们以为朝廷给的“大官”很有意思吗,我就不稀罕,我也希望我的子孙不稀罕。

老曾此时对于子孙人生的预期,全不在于“功名富贵”,而在于“读书明理”。功名富贵只是人生的物质表象,读书明理才是人生的灵魂核心。

中国士人有个传统,追求的不是人生成败,而是人生的境界。生意可以败,事业可以败,人生境界却不可以败。什么是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读书明理,就是做君子,就是做圣贤。

而实现这个目标要从哪里出发呢?是从读书明理出发。所谓读书,一则是保持学习型的人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行和技能,二则是作为人生最大的娱乐,不断地熏陶自己淡泊清廉的情操和胸怀。读书,是中国传统士人终生不放弃的事业和娱乐。

所谓明理,就是明君子之理,圣贤之理。到了君子和圣贤的层次,就不再以穷与富作为人生的区别。无论穷富,反正我保持君子圣贤的常态,这就是“可以处乐,可以处约”,约者,困窘也。

老曾在他的书信里还透露出一个乐观的信息:铸造君子圣贤式的人格是可以确定的,是具备可行性的,一切操之在我。而功名富贵则未必操之在我,有自我努力,即“人力”,有周边环境和人事因素,即“天事”。

发达与发财,很多时候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这个老天爷的脸色,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周边因素,唯有铸造完美的人格,则老天爷帮不帮忙无所谓。

曾国藩对儿子的人生预期主要设定在人格实现方面,而不是物质实现方面。如果过多地停留在物质实现方面,例如考名校,获取高薪和高位,将物质实现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容易造成人生的挫败感,如果没有君子圣贤的境界作为参照,那么,物质实现上的挫败感就永远都走不出来。对孩子做物质实现上的期待,其实是做不恰当的期待。

老曾不要求儿子有多大功名,而他儿子的功名有多大呢?他的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从沙俄手里争回了伊犁。这样大的功名,这种对中华民族物质利益的巨大实现,靠的是那种君子圣贤的人生境界。(来源:广州日报)

第四篇:读《曾国藩》心得

读《曾国藩》读后感

近代以来一直有着“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又所谓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这是为什么呢?读过《曾国藩》一书后,我的理解是,不是必须要看他的书,但一定要学会他的精神“会下笨功夫”。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是“官场楷模”;他的著作和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青年毛泽东亦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长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据说,13岁时的某晚,曾国藩迈进书房。点燃油灯,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家里来了一贼,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东西走。哪知曾国藩背到三更还背不下来。那贼终于受不了了,飞身下梁,将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然后冲曾国藩大叫:“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曾国藩打通科举路,靠的全是笨劲。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因此不留死角。而那些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他非同一般的高明。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真正的聪明人,都是知道下笨功夫的人。自古成名者,多始于笨干,是以有字颠、画迂、诗痴,浮光掠影,终不济事。我们成不了曾国藩,不是因为笨,而是下不了他那样的笨功夫。当然,他也并不仅仅只有笨功夫。

通过读《曾国藩》我感受到,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总结曾国藩成功的一句话:勤劳,实干,坚持。这不正是当下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中人所欠缺的吗?

勤这个字,做不得伪,从内心出发,告诉自己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如果长时间养成习惯,要做成点什么事也会相对容易很多。其次要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

这就是我读《曾国藩》的所悟所想,希望自己真正能够在勤劳、实干、坚持的路上坚持下去,以不负吾心。

第五篇:学习曾国藩有感

曾国藩其人其事

今天我们借这次学习的机会,来共同了解一下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是中华2000多年来,最典型的儒家士大夫,是中国“士”的代表人物,我认为古代士大夫中,能与之并肩的只有诸葛亮、王守仁等少数几个人,是信合型人才。曾国藩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这次学习我只讲一个大概,给大家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批评指正。

曾氏一族居于江西,到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竞希,才迁居到湖南湘乡白杨坪。以务农为生,生活勉强糊口。曾竞希非常渴望后人成读书人,通过科举光宗耀祖。就把儿子曾玉屏,也就是曾国藩的祖父送到私塾读书,但曾玉屏很贪玩,学习一塌糊涂,年龄稍大一点,游手好闲,整天在外混吃混喝。这样一直到他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曾竞希去世,他还是不务正业,生活每况愈下,越来越穷。有一天傍晚,在镇上穷疯一天的曾玉屏骑马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妇女在教育孩子,指着他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会像这个骑马人一样是一个败家子,永远被人瞧不起。这句话像一道霹雳惊醒了曾玉屏。他本来就是有骨气的人,被人讥笑后,扭头到镇上把马卖了。然后,领着媳妇儿子上山开荒种田,三年都没有回村里,在山上种田养鱼,家境日渐好转。十几年后,曾玉屏以自己刚正,勤奋,精明能干赢得了白杨坪的尊重,成了白杨坪乃至周围几里的中心人物。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极严,制定了一套家规,又称“八大家诀”,分别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要求家人早起,打扫卫生,与邻为善,读书明理,种菜,养鱼,喂猪,对祖宗祭祀要虔诚。同时,要求家人不准与六种人来往:算卦的、看风水的、道士、和尚、游手好闲的人来往。一个不识多少字的山野村夫,有这样的见的也是很少的。祖父曾玉屏的言传身教对曾国藩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在言谈和家信中,对祖父曾玉屏非常崇敬,多次说自己能力不如祖父星冈公。在以后的生活中,曾国藩多以曾玉屏为榜样。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天资较差,一共参加17次乡试,直到42岁时才考个秀才。在他44岁时,曾国藩已经是举人了。曾麟书看到自己远远不如儿子,就放弃了科举考试,安心在家当了教书先生。但曾麟书是一个非常明事理,非常有远见的人。对曾国藩的读书非常支持。曾国藩15岁以前一直随父亲读书,曾麟书对儿子曾国藩要求非常严格。曾国藩在9岁就学完了五经,15岁时文章、诗词已经很有功底了。为了让曾国藩受到更好的教育。在曾国藩16岁时,又送他到衡阳著名的汪觉庵处学八股文。在曾国藩24岁时,又送他到省府岳麓书院读书。这样的见识在落后的山区是非常罕见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在学界久负盛名。历代许多著名的大儒、学者都曾在此办班讲学,用现在来比,就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像我们熟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明朝顾宪成为岳麓书院提的门联。当时的主讲是嘉庆四年进士欧阳厚钧,因厌倦官场,辞官回乡教书,是当时清朝知名的名师,曾国藩在此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父亲曾麟书的远见卓识。1836年,曾国藩26岁,会试不第。在返回家乡的路上,在经过江苏睢宁时,盘缠用光了,就到同乡又是父亲曾麟书的同窗好友易作梅处借来白银一百两,这在当时是个很大数目,至少能摆一百桌像样的酒席,但是在路过金陵(现在的南京)时,在书肆,他看中一部《二十三史》,但价钱是一百两,他非常喜爱,就用借来的钱买下了《二十三史》,把随身带的衣服送到当铺,换来钱,雇了辆驴车把书拉回了家。曾麟书不但没有责怪儿子,反而非常高兴,认为儿子做的很对。这笔借款一直过了七八年才还上。

曾国藩5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层层严酷的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京12年中,曾国藩十年内七次被提拔。37岁已经是正二品了,这件事在大清一朝是唯一的。曾国藩提拔的这么快,一方面跟老师穆彰阿的扶持有关,但根本上是曾国藩是个人才,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上去的。曾国藩在京期间,拜当时大儒、大学问家唐鉴,著名理学家倭仁为师,发奋苦读先贤大家的书籍,重点学习了朱熹著作,诸子百家,二十三史,韩愈,欧阳修,李白,杜甫等人的文集,也读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实用之书。如:兵书、地理、水利、农田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大事做准备。当时,曾国藩在文人云集的北京城已有很大名气,每一篇文章、诗作面世后,便有很多人争相传抄,争相阅读。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桂平爆发,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岳州,占汉阳,进武昌,锋芒势不可挡。朝廷连续派几路大军围剿都失败了。这时曾国藩正丁忧在家。朝廷下旨,让所有在籍官员在家乡办团练。1852年1月21日,一共有45位在籍大臣受命为团练大臣。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山协助湖南巡府张亮基办团练的。

曾国藩挑选军官主要以读书人为主,条件有五方面,一人品端正,二会治军,三不怕死,四不急名利,五能吃苦。士兵多选山村朴实的农民要求质朴,身体健康。无论将官还是士兵都必须忠义血性。曾国藩的湘军是受了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影响的,除亲兵外,他只选将官,由将官选营官,由营官选士兵,并且一营的士兵只准来自一个地方,士兵与士兵之间,士兵与营官之间多是亲戚、朋友、同学。实际上这样的部队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全军只听令于曾国藩一人。为便于管理,曾国藩又制定了一整套奖惩,教育,纪律,创作了《爱民歌》军歌。(这首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型)。同时,曾国藩非常善于抓思想工作,经常训导教育士兵,鼓舞士气。曾国藩一直提倡精兵,湘军士兵的工资是绿营兵(即国家正规军)工资的6倍。所以将士团结,杀敌奋勇。

曾国藩领导湘军一共和太平军打了11年。期间有三个经典,一是发布《讨粤匪檄》文,其中有一句“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且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原”。在道义上打中了“太平天国”的七寸。孔子曾说过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曾国藩正是通过这篇檄文,让世人看到,曾国藩是为了拯救中华正统文化而战的,是一种文明与邪恶的斗争。现在史学界对太平天国基本有了统一定论,太平天国就是一个邪教组织。具体到太平天国的腐朽,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一个是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一个是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个是史式的太平天国》,一个是雷颐的《晚清七十年》,一个是罗尔纲大弟子陶短房的《这个太平天国不太平》。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写的非常详实。二是打安庆,这是曾国藩确定的战略,事实证明决策是正确的。三是围天京,一共围了二年多,一直把洪秀全困死在城中,彻底消灭了太平天国。我可以告诉大家,假若太平天国胜利了,中国将倒退至少2000年,全民族回到奴隶社会。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精力主要用在社会建设和发展民生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启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其中在五个方面建树丰硕,对后世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促进了中国军工业的现代化,筹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机械制造兵工厂,中国开始独立制造军火枪械。二是促进中华民族工业的现代化,主要是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械制造局。生产出中国第一艘兵轮,第一台机床,第一吨钢材。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奠定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基础。三是促进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独立建制的海军,也是亚洲的第一支真正意义的海军。为中国以后海军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基础。四是促进了中国科技现代化,成立了同文馆,组织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地理、历史书籍,为中国睁眼看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并选派120名优秀青少年到美国留学。培养了如詹天佑等一批科学家、教育家。曾国藩是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先锋和建设先锋,具有较大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

1872年3月12日,积劳成疾的曾国藩因中风去世,终年62岁。曾国藩去世后,无论朝廷,弟子下属及政见不同的同僚,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政府赠其太傅,谥文正,并停朝三日。这在整个清朝也是唯一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是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家的“大师”。梁启超更是给予他无以复加的肯定。他说道:“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那么,曾国藩对后世有什么启示呢?我从一下四方面予以阐述。

一、平民子弟靠自我奋斗,自强不息也能改变命运。曾国藩的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一生,一生孜孜不倦,树 立的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催人奋进的正能量。曾国藩家世平庸,先祖数百年务农,没有任何靠山,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的成就,完全是自我奋斗的结果,可以说曾国藩的每一步都是自己辛勤干出来的,没有旁门左道,没有阴谋诡计。并且,曾国藩的身体一直不很好,30岁得了肺病,身体虚弱,几乎不治。35岁又得了牛皮癣,很痒,总要挠,且伴随一生,他很痛苦,觉得“几无生之乐”。50岁时又得了严重的高血压,多次眩晕。60岁时又患中风,语言受阻,行动迟缓。虽然,他一生受多种慢性病的干扰,但他一直有一个强烈信念支撑着,一生践行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二、著书立作,泽被后世。

曾国藩一生著述丰厚,不论是公文写作,还是书信,都很耐读,不仅普通老百姓爱读,就是许多社会名流也推崇备至。特别是曾国藩家书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曾国藩去世后,李翰章、李鸿章兄弟亲自校订编辑了《曾文正公家书》,收录了曾国藩自道光30 年至同治十年近500封家书,内容涉修身、处世、治学、为官、理财、待人、养生等八个方面的内容。集中显现了曾国藩近30年的人生命运,是后人学习和了解曾国藩最详尽,也最真实的资料。梁启超从曾国藩的文章中摘抄句子,编写了《曾文正公嘉言钞》,蔡锷根据用兵需要,编写了《曾胡用兵语录》。这些书一经推出,一时洛阳纸贵,历经100多年,一直畅销不衰。

在目前中国,研究曾国藩最透的是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书社首席编辑唐浩明,从1984年开始收集整理曾国藩的文章,并多次到台湾搜寻曾国藩的文字材料,下了十年苦功,收集当前发现的曾国藩的一切文章、诗词、书信、奏折,于1994年出版了1200万字的《曾国藩全集》,2012年又重新进行修订完善。1995年又推出历史小说《曾国藩》三卷本,从而在中国引发了曾国藩热。张宏杰、丽波、马东玉等专家学者的研究也非常好,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

许多政治家也是很推崇曾国藩的,毛泽东说:“寓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当作榜样,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语录,背诵领悟。一生坚持记日记,也是受曾国藩影响的。

三、慎独清正,完善人格。

曾国藩是实践儒家“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思想的典范。终其一生都是与懒惰,弱软,自私,贪婪做斗争,一生都在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人君子,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在北京做官期间,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三戒”“三字箴”座右铭和每日12课规定。“三戒”就是戒烟、戒妄语、戒房闼不敬。“三字箴”就是“清、慎、动”,清指名利两淡,不贪图名利。慎指勤勉自励,夜以继日。慎指慎言慎行,每日12课指主敬,就是衣冠整洁,待人诚恳;静坐,就是每日静坐四刻钟。早起即黎明即起,不睡懒觉;读书不二指一本书没看完,不看其它书。读史。每天十页,虽有事不间断;谨言指不说诳话,无用的话;养气指培养自己的正气;保身指注意养生,劳逸有度,食不过饱;日知所无指读书有新的体会;勿忘其所指每日做诗文数篇,检验所学;做字指饭后写字半时以上;夜不出门指夜晚不做无益的事,尽量不出门。

曾国藩从30岁开始记日记,一直到去世,都没有间断,并且记的相当仔细,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献资料。凡自己不对的地方,他都会不断的自责,以此提醒改正。一次他到一个同僚家做客,看到那人的小老婆长的非常漂亮,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回到家以后,曾国藩感到自己的行为很丢人,想法很龌蹉。当日在日记中写到“真不是人,耻心丧尽”。从来没有人要求他,苛责他,他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出自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给自己订的一系列清规戒律也都严格施行,并且坚持了一辈子,仅就这些,曾国藩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曾国藩真正达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标准。

曾国藩不但对自己要求严,而且特别能忍。把“小不忍则大事不成”贯彻到为人处事中。在长沙办团练时,被绿兵撵出长沙,湖口失败,被太平军追的无处躲,一路逃跑,被同僚拒之城外,差一点被太平军包了饺子。这些被同僚排挤、压制、打击,曾国藩都忍了下来,过后也没有向朝廷告状,也没有秋后算账。这些羞辱也只有韩信可以比。因为在他的心中有更大的追求,更远的目标。

曾国藩超出常人的毅力,坚韧的个性,忍辱负重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战斗中,曾经有两次被打的落花流水,走投无路。被逼的两次自杀。屡战屡败,百折不挠,九死一生。在他60岁时,人生事业达到了顶峰,因为处理天津教案替朝廷背黑锅,被社会骂为汉奸,卖国贼,沦落到千夫所指的地步。但曾国藩硬是靠着“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承受了一切,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四、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品德值得后人学习

曾国藩自出仕以后,无论干什么职位,工作业绩都是优秀的,十年七次升值是靠业绩换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后,在国家的危难关头,曾国藩挺身而出,八年出生入死,剿灭了太平天国,开创了“同治中兴”。攻破天津后,湘军一家独大,朝廷非常害怕湘军造反,这时连续有拨人劝曾国藩要抓住湘军的士气、清廷的崩溃,和6岁的同治帝刚刚即位,朝廷政局不稳,推翻满清统治,问鼎九五。李秀成被俘后,连续几天没交待一句有用的话,后来曾国藩与他独自谈了几次话,李秀成才写下二万多字的《李秀成自供状》。据说,李秀成当时对曾国藩说:“我原来没有投到明主,现在我终于认识了您,希望能投到你的帐下,我收拢了30万太平军,给你当先锋,推翻满人统治,你当皇帝”。从实力上来讲,曾国藩完全具有实力推翻清廷,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主动裁减湘军95, 维护了清廷的统治地位。曾国藩为官几十年,为大清朝是忠心耿耿,赤胆忠心,真的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但曾国藩的忠,不是愚忠,他与岳飞、文天祥、屈原等人的忠不同,他首先是忠于中国正统儒家思想,按儒家的要求去做事,其次才是忠于朝廷。

曾国藩廉洁奉公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在京居官13年,因为工资低,没有补助,一直是借钱过日子,租房居住多年,生活清贫。不是他没有机会腐败,而是他不愿意那样做。在京他曾先后担任过6个部的副职,完全有条件贪污受贿,但他没有那样做,甘于清苦。真正达到了儒家提出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已”的要求。即使后来担任内阁大学士,官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这样的一品高官时也还是保持着勤俭持家的纯正家风。他的三个女儿出嫁,陪嫁银一律都是200两。直到他的第三个女儿出嫁时,曾国荃亲自打开陪嫁箱,看到陪嫁真是200两,认为哥哥曾国藩做的太苛刻了。曾国藩一生对吃穿是很不讲究的。一般吃饭只是一个菜,人称“一品宰相”。家中男人干体力活,妇女纺织做饭,在两江总督时,家中还备有7架纺车,每到夜晚,曾国藩的老婆诰命一品欧阳氏就会带领儿媳、女儿一起纺棉花,自己纺线织布。他还经常教育子女,饱读诗书,做一个明白事理的君子。同治11年(1872年3月12日),也就是曾国藩去世的当天,还对儿子曾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并写下遗嘱四案提醒后人为德为学为人。所以,曾国藩的后代从政的很少,从军的几乎没有,多是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工商界的骄子。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少190年间,后代大都出国留学,共出有名望的后人240多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在这古今中外也是罕见的。曾国藩死后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钱,最大的财富是一栋藏书楼,以至于曾国藩的二儿子生病也无钱抓药,是左宗棠等人接济才渡过了难关。

当然,曾国藩在识人用人,选拔人才,带兵打仗,文章写作,助人济国等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今日学习到此,谢谢大家。

2014年1月10日

下载学习曾国藩言论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曾国藩言论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心得-曾国藩家训

    读书心得 识已篇:修身齐家 识人篇:立人达人 识事篇:刚柔并济 识道篇:明强挺经 一、 关于信仰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篇一】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 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

    读书心得-曾国藩家训

    读书心得 识已篇:修身齐家 识人篇:立人达人 识事篇:刚柔并济 识道篇:明强挺经 一、 关于信仰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一直很想拜读《曾国藩家书》,之前由于自己的懒惰也好,忙碌也好,让自己把这件一直很想做的事给落了下来。由于课程,也是因为兴趣。这段时间稍稍读了些许。《......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公主岭市怀德镇中心小学校 刘长柏 《曾国藩家书》内容主要是曾国藩在外地做官时,写给家人的信。说到曾国藩,很多人都有所耳闻,有的人对他也有些了解。......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1近日一直在读好朋友送的《曾国藩家书》,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给纪泽、纪鸿的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