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有感

时间:2019-05-12 06:4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有感》。

第一篇: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有感

读书笔记

——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有感

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诸多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角色,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截然不同。鲁迅也有类似的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的书。谁是作者谁是续者姑且勿论,但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也是如此。

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同样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就如同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对当时建筑理论及其教条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反应……每个人的受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在建筑艺术领域里,建筑师通过某种手段把意向的抽象思维表现成建筑,他的建筑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事实,但是欣赏这座建筑的人对它的理解不大可能与作者本人创造这件作品时的思维是一样的,尽管建筑本身的社会价值是绝对的,但是它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尽管看法各有千秋,但建筑终究是那个指定的艺术品,不会是另一个。而以我现在浅薄的知识储备来说,想要从文丘里的建筑作品中剥离分析出他的建筑理论或是思想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因此我也只能作为一个读者,或者说是崇拜者来看这本书,至于从中找到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那怕是不可能的。

说道这本书,就该先谈下它的作者了。文丘里早期的工作受到路易·康和艾罗·萨里南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勒·科布西耶和阿尔瓦·阿尔托很大的影响。他说道:“在所有作品中,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对我的启示最大。它最具动感、最有联系性,是学习艺术和技术最丰富的来源”。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尽管他已经放弃了许多信仰,但他的作品还是被认为是后现代时期的一部分。罗伯特·文丘里的作品与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主流分庭抗礼,成为建筑界中非正统分子的机智而又明晰的代言人。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他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少就是光秃秃”。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他认为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面貌,包括狭窄的街道、霓虹灯、广告牌、快餐馆等商标式的造型,正好反映了群众的喜好,建筑师要同群众对话,就要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于是过去认为是低级趣味和追求刺激的市井文化得以在学术舞台上立足。设计的时候,文丘里喜欢将简单而有美丽雕花的格式合并在一起,还经常在全面设计规划图中将讽刺和喜剧寓于其中,常以国际风格和流行艺术为指导,其作品还被当作设计平面的典范,这些模式常具有纪念性和装饰性。他以标记和符号为装饰,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将其融入他的设计中。他说道:“建筑学应该涉及到建筑的社会和历史之间的关联”。文丘里总在盛大的背景下将联系和同化合为一体,使他的建筑以一种和谐的方式与当地的环境相得益彰。他们不会因为已有的目的而忽视四周的环境,他这样说道:“我喜欢建筑中的复杂性和对立性,这建立在近代观点的模糊性和丰富度中,还包含在与艺术的联系之中。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所吓服了。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宁愿一锅煮,而不要清爽的;宁要歪扭变形的,而不要‘直截了当’的;宁要暧昧不定,而不要条理分明、刚愎、无人性、枯燥和所谓的‘有趣’;我宁愿要世代相传的东西,也不耍‘经过设计’的;要随和包容,不要排他性;宁可丰盛过度,也不要简单化、发育不全和维新派头;宁要自相矛盾、模棱两可,也不要直率和一目了然;我赞赏凌乱而有生气甚于明确统一。我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我宣布赞成二元论”。但这一系列似乎与正统现代建筑理论大相径庭的主张与这篇宣言的“温和”性格并不相悖,在接下来的9个章节中,作者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包罗万象的例证,逐步将“建筑的复杂与矛盾”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抽丝剥茧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他所言“分析包括把建筑分成部件„„这种分解是所有创造活动中存在的过程而且对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有必要重申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建筑也不例外,无论是其理论,还是实体。

一部著作、一种思潮的的诞生自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建筑与城市规划界引起轩然大波,《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就是这一思潮下的产物。作为对于特定时代建筑学和建筑师所面临问题的回应,这本著作虽以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作为出发点,但异曲同工的与当时其他著作一样体现了对多样性、复杂性的城市环境与建筑的推崇。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很大一部分就在于现代主义的强势抹杀了建筑的多样性、复杂性。多样性本身就意味着复杂性,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城市秩序下的简单功能功能主义自然受到批判。1991年文丘里获得普利兹克奖写过一篇题为“Looking at Architecture with New Eyes”的评论文章,“文丘里之所以是一个真正出色的建筑师,是因为他拒绝被冠以任何标签、称号。因为他对冠以标签的原则标准持有疑问。他要求我们就像他之前的导师路易斯・康要求的那样,对于建筑的传统类型进行一个彻底的反思,甚至是我们自己设立的那些归类。最后,因为他教会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建筑、所有的建筑——不仅是他自己的建筑,虽然可能失去建筑的一些光彩,但肯定能更好的直视重点。” 开放的、不先入为主的视角为文丘里的理论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出乎意料却又对现实敏感而清醒的评价。在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理解中,有些话就像是在为后现代的建筑批评铺路:比如“坚决反对复古”,“坚决反对外加装饰”等。这正好印证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对法则的态度——任何法则一旦绝对化,就会受后人以柄。在文丘里眼中,时代是反常与不定的,于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规则就成为他批判的对象。文丘里认为:建筑,如果真像维特鲁威所言:需要“实用、坚固、美观”的话,那么其本身就是复杂与矛盾的,二元对立的,体现着兼容的困难统一。现代主义建筑被他认为是“清教徒”式的——装饰、具象、传统均被定为罪恶的象征。“少”是一种精简,精简是为了促进整体的复杂。时代赋予建筑扩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建筑目标,使得人们必须检验建筑方法。它迫使人们再度承认并发展视觉不定性中内在的多样性,既不是少,也不是多。提倡两者兼顾的文丘里自然也不会容忍“形式追随功能”这样绝对的论断存在。文丘里认为形式和功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他问“谁追随谁?”。他以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为例,说明形式在这座建筑中以一种矛盾的方式服从功能;实体与外形服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实体服从结构功能,外形服从空间功能。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来说,功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社会的不定性让建筑的形式开始追寻除了功能以外更多的东西。现代主义法则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文丘里不否认创新,但是对于“坚决反对传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他提出了自己对法则的观点——法则具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法则的适应性要求法则在废除之前必须存在,他援引柯布西耶的名言:没有体系就没有艺术。而法则的局限性使得法则不能永恒——反常和不定在社会中是正常的。文丘里反对现代主义坚决去除传统的做法,他希望能够非传统地运用传统。不论是传统的建筑要素还是建筑方法都应该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进入建筑中。受波普艺术的影响,文丘里认为要想使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致因为变化而被破坏——像柯布西耶的屋顶花园那样——建筑师就必须掌握传统建筑语汇的意义。在城市尺度上文丘里肯定了低级酒吧间和下等夜总会在建筑中存在的价值,由于波普艺术的出现后现代建筑越来越重视这种建筑“俚语”对大众的意义,因为在城市中这种尺度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较好。波普艺术主张流行、大众的文化进入高雅艺术,于是文丘里也开始思考如何用低媚文化的语言表达建筑。由于传统元素在文化中带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文丘里认为老一套的题材在新的背景中会产生既新又旧,既平庸又生动,模糊不定的丰富意义。这一思想,在他设计的母亲住宅中体现的很充分:他的立面运用了许多传统的元素表示门和窗,但同时又把尺度改变,与这些传统元素本身给人的尺度感形成矛盾。这也造成了这座建筑“既大又小”造成一种模糊不定的感觉。在这座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中,装饰作为立面的一个主要象征元素和构图元素出现,与现代主义建筑信仰的“装饰就是罪恶”形成强烈的对立。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他甚至主张建筑看起来要像商业性的广告牌那样有装饰性的门面,而不是像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那样,形成一个以功能决定外形的建筑。文丘里肯定古典建筑中有着杂关系的构件,这些构件在不同程度上即是结构又是装饰,通常是丰富的,有时又是多余的,为了形式和象征的需要而存在。

针对建筑的复杂与矛盾,文丘里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法,并在后现代建筑中广为使用。对于建筑中的矛盾他提出了两种处理办法——适应矛盾和矛盾并列:适应矛盾就是容忍与通融,允许即兴活动。它包含着典型的解体——结果已近似和保留告终。另一方面,矛盾的并列是不妥协。它包含着强烈的对比和不调和的对抗。适应矛盾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性不纯,矛盾并列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性不强。对于前者,他认为现代建筑中,由于框架结构和成批生产的技术要求而长期局限于采用的矩形形式已经不能做到适应矛盾,建筑呼唤斜线。对于后者,他以古典建筑为例,总结了总体中矛盾并列的方式:强烈的毗邻(剧烈变化的并列)、并列的方向和重叠。室内室外是建筑中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现代建筑提出消解矛盾的办法:室内和室外融合。而文丘里则赞同路易斯・康的说法:建筑是藏身之处。他认为建筑与环境和场地的关系以及建筑内部的空间,应该用两套系统(双层外皮)解决。他不赞同空间的流动,认为一个空间需要有明确的维护界面。文丘里赞成由外而内的设计手法,肯定空间中的空间。多层维护的建筑,不仅能够因为重叠产生的矛盾并列而具有复杂的艺术效果,更能使建筑适应外在的环境,并造成丰富的室内效果。虽然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多层维护之间形成的残余空间,是不经济的,但这些空间固有的合格性以及对比和对立也符合康中肯的说法:一座建筑应该有好空间又有坏空间。文丘里用一句令人费解的格言来总结他的设计方法:对困难的总体负责。困难的总体不是单一和简单,他肯定古典式的三段式构图,以及被近代建筑压制的二元并列。在这里它主要对建筑的形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建筑师应该运用折射和占支配地位的连接体部件来突出总体,对二、三甚至更复杂的总体负责。对于建筑的矛盾,他的适应矛盾以及矛盾并存的观点,会造成建筑的整体性不纯和整体性不强。此处他又经有大量的古典例子得出结论来解决“整体性”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主义中的一些规则仍然是我们设计评判标准,以文丘里的作品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大体让仍然没有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他的作品中充满对现代主义规则的反动。这也正印证了后现代一词对那个时代的概括:后现代作为现代的衍生物。文丘里代表波普艺术一派的观点,主张现代建筑从“纯粹精神”的高度降落——“也许从粗俗且为人所不屑的日常景观中我们能吸取生动而有力的、复杂和矛盾的法则,把我们的建筑变成文明的整体。”。

在“后后现代”的今天,反常和不定更加明显,建筑已经失去了永恒的属性,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关于什么是建筑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不再为其招魂,而是发现当下鲜活的定义。

正如文丘里曾说“像所有超越时间而存在的作品一样,阿尔托的作品可以许多方面被解释,每个解释都比这一刻或多些或少些真实,因为这个作品是如此有品质而蕴涵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意义„„但是对于我来说,当我挣扎要完成这篇文章时,阿尔托最令人喜爱的的特点就是他从没写关于建筑的任何东西。” 也许这就是他略带幽默的自嘲地对于我们及他自己的困惑所给出的回答。而这也正是我对于文丘里的感受!我也在努力的理解着《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的观点!或许它需要我更多次阅读才能让我更贴近作者的思想!

参考文献:

罗伯特・文丘里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第二篇:《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

班级:建筑0812姓名:丁之琪学号:0820101222指导老师:申青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读书笔记

如果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现代主义建筑消亡的起点,那么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在后现代建筑师眼里就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文丘里这部复杂与矛盾的著作中,我最关注的是现代建筑为何以及如何消亡。

在人们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理解中,有些话就像是在为后现代的建筑批评铺路:比如“坚决反对复古”,“坚决反对外加装饰”等。这正好印证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对法则的态度——任何法则一旦绝对化,就会受后人以柄。

在文丘里眼中,时代是反常与不定的,于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规则就成为他批判的对象。文丘里认为:建筑,如果真像维特鲁威所言:需要“实用、坚固、美观”的话,那么其本身就是复杂与矛盾的,二元对立的,体现着兼容的困难统一。现代主义建筑被他认为是“清教徒”式的——装饰、具象、传统均被定为罪恶的象征。

“少”是一种精简,精简是为了促进整体的复杂。时代赋予建筑扩大的规模和复杂的建筑目标,使得人们必须检验建筑方法。它迫使人们再度承认并发展视觉不定性中内在的多样性,既不是少,也不是多。提倡两者兼顾的文丘里自然也不会容忍“形式追随功能”这样绝对的论断存在。文丘里认为形式和功能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他问“谁追随谁?”。他以理查德医学研究大楼为例,说明形式在这座建筑中以一种矛盾的方式服从功能;实体与外形服从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实体服从结构功能,外形服从空间功能。对于后现代主义建筑来说,功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社会的不定性让建筑的形式开始追寻除了功能以外更多的东西。现代主义法则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文丘里不否认创新,但是对于“坚决反对传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首先他提出了自己对法则的观点——法则具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法则的适应性要求法则在废除之前必须存在,他援引柯布西耶的名言:没有体系就没有艺术。而法则的局限性使得法则不能永恒——反常和不定在社会中是正常的。

文丘里反对现代主义坚决去除传统,他希望能够非传统地运用传统。不论是传统的建筑要素还是建筑方法都应该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进入建筑中。受波普艺术的影响,文丘里认为要想使作品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不致因为变化而被破坏——像柯布西耶的屋顶花园那样——建筑师就必须掌握传统建筑语汇的意义。在城市尺度上文丘里肯定了低级酒吧间和下等夜总会在建筑中存在的价值,由于波普艺术的出现后现代建筑越来越重视这种建筑“俚语”对大众的意义,因为在城市中这种尺度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较好。

波普艺术主张流行、大众的文化进入高雅艺术,于是文丘里也开始思考如何用低楣文化的语言表达建筑。由于传统元素在文化中带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文丘里认为老一套的题材在新的背景中会产生既新又旧,既平庸又生动,模糊不定的丰富意义。这一思想,在他设计的母亲住宅中体现的很充分:他的立面运用了许多传统的元素表示门和窗,但同时又把尺度改变,与这些传统元素本身给人的尺度感形成矛盾。这也造成了这座建筑“既大又小”造成一种模糊不定的感觉。

在这座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代表作品中,装饰作为立面的一个主要象征元素和构图元素出现,与现代主义建筑信仰的“装饰就是罪恶”形成强烈的对立。在他的其他著作中,他甚至主张建筑看起来要像商业性的广告牌那样有装饰性的门面,而不是像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那样,形成一个以功能决定外形的建筑(鸭子)。文丘里肯定古典建筑中有着杂关系的构件,这些构件在不同程度上即是结构又是装饰,通常是丰富的,有时又是多余的,为了形式和象征的需要而存在。

针对建筑的复杂与矛盾,文丘里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法,并在后现代建筑中广为使用。对于建筑中的矛盾他提出了两种处理办法——适应矛盾和矛盾并列:适应矛盾就是容忍与通融,允许即兴活动。它包含着典型的解体——结果已近似和保留告终。另一方面,矛盾的并列是不妥协。它包含着强烈的对比和不调和的对抗。适应矛盾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性不纯,矛盾并列的结果可能是整体性不强。对于前者,他认为现代建筑中,由于框架结构和成批生产的技术要求而长期局限于采用的矩形形式已经不能做到适应矛盾,建筑呼唤斜线。对于后者,他以古典建筑为例,总结了总体中矛盾并列的方式:强烈的毗邻(剧烈变化的并列)、并列的方向和重叠。

室内室外是建筑中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现代建筑提出消解矛盾的办法:室内和室外融合。而文丘里则赞同路易斯.康的说法:建筑是藏身之处。他认为建筑与环境和场地的关系以及建筑内部的空间,应该用两套系统(双层外皮)解决。他不赞同空间的流动,认为一个空间需要有明确的维护界面。

文丘里赞成由外而内的设计手法,肯定空间中的空间。多层维护的建筑,不仅能够因为重叠产生的矛盾并列而具有复杂的艺术效果,更能使建筑适应外在的环境,并造成丰富的室内效果。虽然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多层维护之间形成的残余空间,是不经济的,但这些空间固有的合格性以及对比和对立也符合康中肯的说法:一座建筑应该有好空间又有坏空间。文丘里用一句令人费解的格言来总结他的设计方法:对困难的总体负责。困难的总体不是单一和简单,他肯定古典式的三段式构图,以及被近代建筑压制的二元并列。在这里它主要对建筑的形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建筑师应该运用折射和占支配地位的连接体部件来突出总体,对二、三甚至更复杂的总体负责。对于建筑的矛盾,他的适应矛盾以及矛盾并存的观点,会造成建筑的整体性不纯和整体性不强。此处他又经有大量的古典例子得出结论来解决“整体性”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主义中的一些规则仍然是我们设计评判标准,以文丘里的作品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大体让仍然没有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他的作品中充满对现代主义规则的反动。这也正印证了后现代一词对那个时代的概括:后现代作为现代的衍生物。文丘里代表波普艺术一派的观点,主张现代建筑从“纯粹精神”的高度降落——“也许从粗俗且为人所不屑的日常景观中我们能吸取生动而有力的、复杂和矛盾的法则,把我们的建筑变成文明的整体。”

在“后后现代”的今天,反常和不定更加明显,建筑已经失去了永恒的属性,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关于什么是建筑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不再为其招魂,而是发现当下鲜活的定义。

第三篇:读《建筑经济》有感

读《建筑经济》有感

读完《建筑经济》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本指导工程建筑来实现其最高经济效益的学科,经过通读之后,我对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的认识有了更准确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它的发展和应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逐渐认识到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结合本书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思路具体应用到工作中,以下就是我对《建筑经济》这

本书研读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对建筑工程经济的概念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本书主要阐述了建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建筑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建筑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建筑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建筑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资金时间的价值及计算、建筑经济要素的构成、建筑经济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多方案的比较与选择、项目投资估算与融资、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非工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经济分析、设备更新分析等。

第二,读完本书令我觉得映像最深、也最有难度的是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这一内容即资金的机会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在进行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中,必然会涉及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资金的价值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现时可以H1来投资的一笔资金,比起将来同等数量的资金,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也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时呵用的资金,能够立即用于投资,并在将来有可能获得比现时的投资额多得多的货币值。研究资金时间价值的意义在建设项目投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中,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第三,通过对建筑工程经济的研究学习。明确研究目标之后,广泛的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实现之前确定的目标,可设计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对各种建筑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细致、透彻、全面的分析,从而对每个建筑方案作出经济评价。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还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建筑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经济的一些管理思路得到应用。价值工程的思想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成本优化领域,如对于桩基与支护方案,存在多方案比选,满足技术条件的前提下寻找成本最低的方案。又如万达采取的限额设计的制度均是对价值工程的应用。通过价值工程的思想纠正设计者刻意追求造型复杂、材料华丽的设计惯性。明确成本上限,要求在有限的成本内完成最完美的设计。通过较强的成本意识与有效的沟通来寻求成本与艺术的平衡点,利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引导设计人员有效控制成本。

以上是我读建筑经济学的一点心得,以供参考。

第四篇:读建筑史有感

读建筑史有感

中国建筑史的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确实,10余年来以这些“新方法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这是否说明,方法论本身虽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对待方法论的时代却应该结束了。然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机还不在于此。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例即可说明。

首先,这方面研究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倚重于扎实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功底,有时甚至还会借助于音韵、训诂等旧国学考证方法。但实际情况则往往是“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尤其对于不少青年学者来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其次,“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奉献式研究局面已难维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当代研究条件却为期尚远。再加上社会乃至有关机构对建筑史研究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经费来源的枯竭等。使这门学问愈来愈显冷僻、萎缩,且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绩裴然,令人振奋。如傅熹年先生对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构图与象征的研究。杨鸿勋先生对古代著名建筑的复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学术梯队分别进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关系系列研究,汪宁生先生对古代明堂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龙庆忠先生及其学术梯队的古建筑防灾系列研究,陆元鼎先生、黄汉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对华南一些典型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曹汛先生对古建命题的缜密考证,张良皋先生对华夏建筑亚文化圈的推论,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对风水内涵的发掘诠释,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当然还应特别提到

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陈志华先生等所进行的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等。

此外,还有对建筑文化和现实建筑创作关系的讨论,这也是未来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一大领域。一些建筑文化理论常用“三段式”,先释何为“文化”,再论何为“建筑文化”。最后再谈及一点建筑。其实建筑自古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东西。建筑文化的讨论应从建筑本身谈开去,然后向其他相关文化领域延展与交织,并且形成关于社会、文化,与空间、建筑间相互关系的评论及批评氛围。应该指出,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与现实创作脱节的最明显表征之一,就是近几年来北京高层建筑上泛滥的“小亭子”。

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

第五篇:读外国建筑史有感

读外国建筑史有感——谈建筑的简与繁

通过一个阶段系统地学习了外国建筑史,从原始人类的茅草屋,到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古罗马的斗兽场,到拜占庭建筑,到中世纪哥特建筑,最后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类建筑百花齐放。还有最近才开课的近现代外国建筑史,各类型的建筑纷繁复杂的建筑形象交杂在一起,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纠缠在我脑海中:建筑是“简”还是“繁’?

在铁器还不普及的时代,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还很弱,换句话说可用建筑材料种类很少,对材料的提升就更少了。对于石材这种密度高,质量大的材料,埃及人给出了最质朴的处理方法。简单地削切,精准地堆砌,塑造最简洁的几何形体。令人惊奇的是这样的效果出奇的好,在广袤无垠的沙漠屹立这样高大、沉稳、简洁的方椎体,人是如此渺小,站在金字塔面前一种神秘感、崇敬感油然而生。这种看似局限在当时技术手段和简单的拜物意识下的建筑语言蕴含着这样的设计哲学——大巧不工。不也是我们近现代人所不断研究和提倡的吗?

反观,埃及金字塔巅峰时期自后,随着工具不断的发明和改良,石材的运用逐渐达到顶峰。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固然比例怡人,雕饰精美,古罗马的浴场和斗兽场固然是建造工程一大历史性的突破。但石头建筑的顶峰依旧落在了哥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那不是建筑的“简”,是建筑的“繁”带来的美。这种形式上不遗余力的追求细节,几乎穷尽一切在石头上表现的可能在室内外都展示精致之美。尽管这类建筑建造过程如此黑暗,血泪,金钱,人力,物资,时间统统浇筑在上头才孕育出了这样美的建筑。似乎只需要看一眼就可以感受的那些工匠的心血和那个时期的伟大。

再往后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了。以上所述都是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形态所主导下的,那么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走两个主义的极端。现在来体会,就是这个时期整个建筑行当变得非常成熟。文化,艺术百家齐放,建筑大家层出不穷。美学法则和人文思想统一于建筑艺术。甚至在麦西米府邸,我还看到一丝功能主义的萌芽。说到功能的演变,纵观大半个个外建史。功能似乎在平面中解决的。从最开始的功能单一散落布局,到功能分区统一布局。平面散乱,到平面统一,再到平面合理。建筑不单是单体建筑用来干什么的简单问题,而是必须考虑到这个建筑群里的功能分区。这个角度看,平面变得复杂,建筑变得繁杂。

待到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经过一轮新的复古思潮,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盛极一时,其后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大行其道。建筑形式的繁与简再次交锋。一句“装饰即罪恶”无疑给“繁”式建筑以重创。在工业机器的轰鸣声,人们发现更加适合这个时代的特征的建筑材料,钢,混凝土以及后来的钢筋混凝土。它们高效,迅速,可靠。这里不得不提及刚刚探索新建筑时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维森霍夫住宅展。尽管那些住宅是当今住宅形式的鼻祖,但是其工业产品所特有的机械化,模数化,毫无多余装饰的特质让人感觉到冰冷而了无生气。大师柯布西耶也把住宅比作“居住机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仅仅是填入建筑中去显然是压抑的。显然,极简主义没有成功。

看当代建筑,也不同一百年前的那般简陋。我想说在建筑的基本技术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却是适用的。为什么?比以前更注重窗口的比例,更注重材质运用,更注重色彩的运用,还是更注重功能分区合理?我想都是,也都不是。应该是学习了文艺复兴那一套,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以这个“以人为本”的需求为出发点再考虑建筑是”简”还是“繁”就清晰一些了。在当下,实用,美观,经济,依旧是建筑的三大基本要素。同古人的观点亦无不同,变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建筑的美不在局限于用复杂的线脚,经典的柱式,精美的雕饰来展现,而是用它与人相匹配的一套审美原则下的任何建筑语言来表达。建筑再也不可能回到像哥特建筑那样极度装饰的模样,也不可能出现像金字塔那样功能单一体量巨大形制。在我看来,现代建筑形式趋于简洁(非简单),内涵趋于丰富。这里的内涵是广义的,既指空间,又指功能,也可以指建筑相配套的设备。而我也明白这种趋势看似稳定,其实也就如工业革命之前的那段时期。人们在现有的基础上极尽所能挖掘各种材料,技术,设备组合的可能,来创造宜人的空间。一旦新的革命性的材料和技术成熟,这种局面立即被打破。新一轮,新内涵的“简”和“繁”将再次交锋。正如某建筑大家所总结那样,建筑史总是随着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下载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遨游建筑天地间》有感

    读《遨游建筑天地间》有感 高一14班 林亦思 14号 理想,是成功的起点;奋斗,是成功的过程;进取,是成功的结果。一代才子佳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心怀崇高的理想,数年书上读来的文字图......

    城市的秩序与复杂性(范文)

    城市的秩序与复杂性——兼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小感 书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作者:雅各布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分类:城市理论 点击:27 快速通......

    读《学与问》有感

    初读23课课题,我不禁产生了疑惑。“学与问”,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学问”一词,本课也必说“学问”无疑。可学问从何处来的呢?带着这个问号,我走进了课文。而只一课,老师便基本讲完......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

    读《经典与成长》有感1 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沉淀文化都被先辈们记录了下来,我很喜欢第五课的选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日本文化矛盾性的表现与成因

    二战期间,美国成立了专门研究日本人的小组,并得出研究成果《菊花与刀》,首开系统研究日本人、日本文化的先河。几乎同一时期,中国的蒋百里写了《日本人》,戴季陶著有《日本论》。......

    读《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

    读《建筑工程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 八冶一建公司副总经理 刘秉文 在集团公司的号召下,我有幸拜读了中建五局董事长鲁贵卿先生的著作《建筑工程企业科学管理实论》一书,这本......

    读《世界著名建筑100例》有感(5篇)

    2011年第19周 读《世界著名建筑100例》有感 本书中涉及的建筑,由于篇幅的关系,只是很简单的介绍,实际归类为“建筑图鉴”;又由于作者松永安光日籍和成书是报上连载内容的缘故,书......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