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

时间:2019-05-14 21:2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

第一篇:读《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

读《建筑工程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

八冶一建公司副总经理 刘秉文

在集团公司的号召下,我有幸拜读了中建五局董事长鲁贵卿先生的著作《建筑工程企业科学管理实论》一书,这本书深刻的阐述了我们建筑行业的科学管理方案,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著作,这本书与以往的管理著作不同,它结合老国企中建五局的实际情况,本着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众多问题,迎难而上,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我们公司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鲁贵卿先生是在中建五局面临 “资不抵债、举步维艰”的时候临危受命的,这对他本人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直以来全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建筑国企所面临的困境更大,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核心竞争力、摆脱中建五局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快速提升企业的信誉度?鲁贵卿用事实说话:自2003年以来,他结合企业实际,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总结,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高屋建瓴,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工程科学管理体系,以10年的励精图治实现了企业规模效益指标85%的增长曲线,创造了“中建五局现象”的神话,这一惊人的发展态势给全国建筑企业树下了成功的典范。

读罢全书,感触良多。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二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

关于人力资源,这对每个公司而言都极其重要。但是关于怎样用人,怎样识人,怎样留人,中建五局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中建五局在人才的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都江堰三角法则”,这个法则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系统的将员工和企业整合起来,构建统一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人力资源核心理念、政策和管理实践等要素的协调运用,实现人与岗位、人与组织、组织与战略的有效契合,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都江堰三角法则”明确了三点,即疏导是根本、人人皆可成才,团队永恒。“疏导是根本”就是说要将人灵活的运用起来,疏通起来 才能激活人力资源,再配合相应的奖励约束机制,可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人人皆可成才”是说重视员工的培养和开发,平淡的石头能够成为都江堰的中流砥柱,首先在与建筑者的雕琢和打磨。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出能量。“团队永恒”就是打造高效团队,构件简单明朗、分工协作的人际气氛,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正是做到了这三点,中建五局的基本人才培养机制就已经形成了,人才紧缺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在人才方面第二个对我有启发的是:“七成定律”。“七成定律”强调候选人能具备应征岗位70%的要求就可以使用了。这确实是大胆的人才选拔方式,但是却用事实证明了其可行性。鲁贵卿先生有次去北京公司了解工作,北京公司的总经理诉苦缺少优秀的项目经理,但是在查看了员工名册后发现,有部分员工完全可以胜任项目部经理,只是工作时间段,资历少。在听取鲁贵卿的建议后北京公司总经理在重点培训四人一段时间后大胆任用,其中有一个人把一个可能亏损过千万的工程干成了盈利项目,另有一人在项目的实测实量考评中被评为业主华北区域第二,北京区域第一。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等到成熟了之后用他,他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就缺少了激情。但当一个人在具备岗位70%能力的时候用他,他肯定会用100%的激情和干劲去弥补30%的不足。正是从这种人才观出发,中建五局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自己明确的人才评价法测,促成了企业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当前我们公司也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虽然我们通过“导师带徒”等一系列方法培养新员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人才的空缺还是比较大,那么学习借鉴中建五局的方法或许可以缓解当前的许多矛盾。企业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我们只有在吸收先进资源的同时,不断锐意进取,把人才合理,大胆的运用,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企业的文化,中建五局有效的结合中国古代文化、中建文化 以及湖湘文化的精髓,创建了其核心主流“信·和”文化。“信·和”由三个核心部分组成,即“信心、信用、人和”,“信心”指个人做事要有冲劲,有能够做好的气魄和胆量,“信用”对于企业至关重要,企业对业主和社会要追求诚实守信的经营方式,“人和”则是大家达到和谐统一。这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补互成,为中建五局的软实力提升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上面这种企业文化是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企业上下所熟悉,有利于传承的稳定文化,中建五局把“信·和”文化放在企业的重要位置,在公司内部宣扬优秀干部的优秀事迹,并且号召同事学习,结合实践积极推广以“团队文化、诚信文化、执行力文化、精品文化、学习文化、创新文化、快乐文化、节约文化”为内容的主流文化。并且重视员工对主流文化的理解和实践,中建五局每年向员工推荐一本书,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先后组织员工对“信•和”主流文化进行大讨论,出版各类企业文化读物,举办各种比赛、晚会等等,让“信•和”主流文化走进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鲁贵卿先生曾说:“企业文化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企业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中要树立起信心和品牌意识,少不了文化的熏陶,因而企业的主流文化至关重要,一个企业,一年两年绩效好靠运气;三年五年好靠制度;长期绩效好则要靠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中建五局能够从困境中走出来,企业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企业也有自己的文化,每年通过举行篮球赛等各种大小比赛弘扬企业文化精神,但是我感觉我们的员工没有把企业文化根植在心中,更谈不上深刻的理解。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企业文化的宣传也不是儿戏,需要谨慎对待。

至于本书第一章节的战略决策管理、第二章的市场经营管理和第四章的项目工程管理都对我产生了有很大的启发。中建五局一直以来都树立了长期的战略目标,企业战略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 素,是对企业全局问题、长期问题、基本问题的思考和决策。把战略经营当做企业持续发展的成功之道,从工程企业的执行力、科学运营、科学管理以及“转型升级”入手,同时用干部、抓落实、育文化,开展大量的实践探索,符合当代社会前进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市场经营管理制定正确的营销手段,从全员营销、信心营销、目标营销、体系营销、集团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入手,现场与市场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互动,才能提高全局的竞争性。与此同时在重营销的同时也注重服务,设置大业主的客户经理,使业主产生安全感,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出现问题才能友好协商。立足现场保市场,搞好服务促市场,牢牢抓紧市场的节奏,才能促进企业每一次效益最大化。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中建五局也主要利用机制和管理体系相结合,从“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入手,集中管理检查,同时绘制“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圆图”,理论结合实践,用好信息和科级管理手段,对施工项目深入分析研究,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在这些方式方法中,有些我们企业良好的运用于实践中了,有些地方略有欠缺,我们企业也当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合适的改革之路。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做出绩效的,我们企业要想持续稳步前进,改革是必经之路。摸着石头过河不如现在我们直接借鉴应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化改革也不是单纯的口号,企业的效益和员工的福利息息相关,只有从认识上转变计划经济老旧的经营方式,才能带动企业进步,同时实现自我发展。

第二篇: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读《安藤忠雄论建筑》有感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性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第三篇: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建筑与规划系 建筑学161班 白俊天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建筑。在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也即是二者精华的重现。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主义,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手段和形式这三者之内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国力日益提升后,中国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而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而就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书中“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这一部分。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近两百年历史中,建筑的审美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建筑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这本书讲叙从各个角度分析建筑,也提出了建筑学发展的本质联系,让我对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第四篇:读《建筑经济》有感

读《建筑经济》有感

读完《建筑经济》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本指导工程建筑来实现其最高经济效益的学科,经过通读之后,我对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的认识有了更准确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它的发展和应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逐渐认识到它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结合本书的一些工作方法和思路具体应用到工作中,以下就是我对《建筑经济》这

本书研读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对建筑工程经济的概念有了较明确的认识。本书主要阐述了建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建筑领域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建筑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建筑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建筑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资金时间的价值及计算、建筑经济要素的构成、建筑经济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多方案的比较与选择、项目投资估算与融资、投资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非工业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经济分析、设备更新分析等。

第二,读完本书令我觉得映像最深、也最有难度的是关于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值计算这一内容即资金的机会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在进行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中,必然会涉及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资金的价值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资金具有时间价值,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现时可以H1来投资的一笔资金,比起将来同等数量的资金,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也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时呵用的资金,能够立即用于投资,并在将来有可能获得比现时的投资额多得多的货币值。研究资金时间价值的意义在建设项目投资技术经济效果评价中,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第三,通过对建筑工程经济的研究学习。明确研究目标之后,广泛的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实现之前确定的目标,可设计出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对各种建筑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细致、透彻、全面的分析,从而对每个建筑方案作出经济评价。

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还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建筑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经济的一些管理思路得到应用。价值工程的思想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成本优化领域,如对于桩基与支护方案,存在多方案比选,满足技术条件的前提下寻找成本最低的方案。又如万达采取的限额设计的制度均是对价值工程的应用。通过价值工程的思想纠正设计者刻意追求造型复杂、材料华丽的设计惯性。明确成本上限,要求在有限的成本内完成最完美的设计。通过较强的成本意识与有效的沟通来寻求成本与艺术的平衡点,利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引导设计人员有效控制成本。

以上是我读建筑经济学的一点心得,以供参考。

第五篇:读建筑史有感

读建筑史有感

中国建筑史的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确实,10余年来以这些“新方法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这是否说明,方法论本身虽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对待方法论的时代却应该结束了。然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机还不在于此。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例即可说明。

首先,这方面研究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倚重于扎实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功底,有时甚至还会借助于音韵、训诂等旧国学考证方法。但实际情况则往往是“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尤其对于不少青年学者来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其次,“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奉献式研究局面已难维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当代研究条件却为期尚远。再加上社会乃至有关机构对建筑史研究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经费来源的枯竭等。使这门学问愈来愈显冷僻、萎缩,且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绩裴然,令人振奋。如傅熹年先生对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构图与象征的研究。杨鸿勋先生对古代著名建筑的复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学术梯队分别进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关系系列研究,汪宁生先生对古代明堂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龙庆忠先生及其学术梯队的古建筑防灾系列研究,陆元鼎先生、黄汉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对华南一些典型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曹汛先生对古建命题的缜密考证,张良皋先生对华夏建筑亚文化圈的推论,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对风水内涵的发掘诠释,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当然还应特别提到

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陈志华先生等所进行的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等。

此外,还有对建筑文化和现实建筑创作关系的讨论,这也是未来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一大领域。一些建筑文化理论常用“三段式”,先释何为“文化”,再论何为“建筑文化”。最后再谈及一点建筑。其实建筑自古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东西。建筑文化的讨论应从建筑本身谈开去,然后向其他相关文化领域延展与交织,并且形成关于社会、文化,与空间、建筑间相互关系的评论及批评氛围。应该指出,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与现实创作脱节的最明显表征之一,就是近几年来北京高层建筑上泛滥的“小亭子”。

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

下载读《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建筑企业科学管理实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友谊”有感

    读“论友谊”有感 时代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有人说如今的社会已是人情冷暖,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大家就是朋友,一旦利益冲突就会形同陌路甚至转变为仇敌;......

    读《肇论》有感

    《肇论》,顾名思义,是僧肇所著之论,是他的代表著作之一。僧肇,京兆人。他起先是研究老庄思想,后来转为研究佛教,成为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由于鸠摩罗什系统全面地译出了大乘佛教......

    读《论人言可畏》有感

    读《论》有感 我曾经庆幸自己能够学新闻专业,但偶尔的机会读了《论》之后颇有感受,深切感受了“人言”的威力。也许这篇文章能够提醒我以后的职业之路,至少可以说能够引领我......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

    读《论人民民主专政》》有感 1949年6月30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二十八年之际,毛主席在全面分析、总结全国形势的情况下,写下了《论人民民主......

    读《课堂教学论》有感

    读《课堂教学论》有感 甘泉小学姚正云 世界上许多教育理论家对课堂上教学内容处理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对教学内容必须做最优处理。做优化处理的基本......

    读君主论有感

    读君主论有感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式、来源、管理和维持。 第一部分,作者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它们的方式。君主国包括:世袭......

    读《城市论》有感

    读《城市论》有感在当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领导干部“三力提升”活动的大背景下,研读王国平书记的专著——《城市论》有着一层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城市是是科学发......

    读两论有感

    追求心灵明悟的幸福 ——读“两论”有感 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研读过毛主席的著作——《矛盾论》。之所以对这篇文章感兴趣,一者是因为当时政治课上老师对此有所介绍,于是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