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思考题总结
0一 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通常指直径小于或等于0.1毫米的生物。
2、包括那些类群?
首先分为非细胞结构生物(即病毒界)和具有细胞结构生物。后者又细分为原核细胞生物和真核细胞生物。后者分为真核原生和真菌(霉菌,酵母菌)。
3、微生物具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一)个体小、比表面积大
(二)吸收多、代谢快
(三)易生长、繁殖快
(四)适应性强、易变异
(五)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
4、微生物五大生物学特性对人类的活动存在哪些利弊?
利:(1)、有利于生产,对原料、生产条件等要求不高。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
(2)、可在短时内培育出某种性能优良的生产菌种。(3).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弊:(1)、难消毒、灭菌,难以控制。
(2)、产量下降、质量改变、抗菌素药性增强。
二 微生物的营养
1、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指是什么?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2、碳源有什么功能,常用的碳源有哪些?
1.C素构成细胞及代谢产物的骨架 ;C素是多数微生物代谢所需的能源 物质。2.有机C源:各种糖类,其次是有机酸、醇类、脂类和烃类化合物。
无机C源:CO2、碳酸盐,只能被自养微生物利用。
3、氮源什么功能,常用的氮源有哪些?
1.为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和含氮代谢产物提供原料。2.分子态氮:氮气,固氮微生物以分子氮为唯一氮源。
无机态氮:硝酸盐、铵盐,几乎所有微生物能利用。
有机态氮: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4、无机盐具有什么功能?(1)构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
(2)调节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 位。(3)做为自养微生物的能源,有些无机盐如S、Fe。
(4)构成酶活性基团的组成成分,维持E活性。Mg、Ca、K是多种E的激活剂。
5、生长因子什么功能?
(1)构成细胞的组成成分,如嘌呤、嘧啶构成核酸;
(2)调节微生物的代谢。许多维生素是各种酶的辅基成分。
6水什么功能?
(1)是细胞中生化反应的良好介质;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被吸收或排出体(细胞)外。
(2)调节生物体内和生物环境的温度。水的比热高,能有效的吸收代谢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致使细胞的温度骤然上升。(3)维持细胞的膨胀压。
(4)维持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稳定,并参与某些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
8、什么是碳氮比(C/N)?
碳素与氮素的比例,适当的碳氮比例,有助于微生物发酵分解。
9、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单纯扩散(自由扩散):1.物质进入细胞的动力是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2.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3.不需要载体和能量。4.没有特异性。
5.被运输物质不与膜上物质发生任何反应,物质不发生化 学变化 6.速度慢。
促进扩散(协助扩散):1.物质运输动力是细胞外的浓度差。
2.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3.运输过程不消耗能量。4.有膜载体参加。
主动运输:1.被运送的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
2.有膜载体参加,膜载体发生构型变化。3.要消耗能量,必需有能量参加。4.被运送物质不发生任何变。
基团转位(移位):1.需要磷酸酶系统进行催化 ;
2.被运输的物质在运送前后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被磷酸化 ; 3.需要特异性载体和能量 ; 4.逆浓度梯度运送物质、溶质。
10、培养基?写出配制培养基的过程步骤及注意事项? 1.由人工配制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所用的营养物质叫营养基。科研生产中培养微生物都需要配制培养
2.配制培养基的步骤:①计算称量;②加水溶解;③调节pH;④过滤分装;⑤加塞包扎;⑥加压灭菌。
四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什么是病毒?
是一类比细菌更小,无细胞结构的,仅含一种核酸并且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2、病毒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个体小,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物寄生,抵抗力弱
3.病毒的大小如何?
测量单位:nm直径:10~300 nm,3、病毒由哪些化学物质组成? 主要是:蛋白质、核酸,病毒糖蛋白、病毒脂类
4、病毒的主要类群有哪些?
微生物病毒,植物病毒,动物病毒,昆虫病毒。第一种又分为细菌(噬菌体)和真菌病毒。
5、写出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
6、在发酵工业上,预防噬菌体的污染有哪些措施?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2)严格保持环境卫生(3)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4)保证通气质量(5)加强管道及发酵罐的灭菌(6)不断筛选抗性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7)严格执行会客制度。
六 食品的细菌卫生检验
1、什么是菌落总数?
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性质等),所得1g(mL)或1cm2面积检样中所形成微生物菌落总数。
2、测定食品的菌落总数有什么意义?
1.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食品的卫生质量。2.预测食品存用的期限长短。3.了解细菌在食品中的繁殖动态
4、在测定菌落总数时,如何选择平板进行菌落计数?
(1)单个菌落以一个菌落计;
(2)选取菌落数在 30 CFU~300 CFU 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低于30 CFU 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 300 CFU 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3)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 2,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
(4)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则将每条单链作为一个菌落计数。
5、在菌落总数的检验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1)到达规定培养时间,应立即计数。
(2)如果不能立即计数,应将平板放置于0-4℃,但不得超过24h。(3)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
6、在菌落总数的检验中,如何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培养温度和时间?
普通食品:36 ±1℃
48±2h 清凉饮料、调味品、糕点、酒类: 37 ℃
24h 水产品: 30℃ 72±3h
七 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何谓新陈代谢?试图示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差别与联系。
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总和。
2.什么叫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类型有哪些?
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3.试述EMP途径及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1)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为合成代谢提供原料(2)同时起着连接许多有关代谢途径的作用;
(3)与乙醛、乳酸、甘油、丙酮酸等大量发酵产物的生产密切相关。
4.试述H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1)为核苷酸、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磷酸戊糖;
(2)提供还原力,为合成脂肪酸、固醇类物质提供动力,并产生大量能量;(4)利用HMP途径可产生核苷酸,若干种氨基酸、辅酶、乳酸等重要发酵产物;(5)不用借助线粒体酶系统,可完全分解葡萄糖产生能量。
5.试述TCA循环及在微生物产能和发酵生产中的重要性。
(1)产生大量能量ATP;
(2)为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物;
(3)是糖、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代谢的中心枢纽;(4)为发酵工业提供重要产品。
八 霉菌和酵母菌
1、什么是酵母菌?
一类以单细胞为主的,以出芽或分裂为主要繁殖方式的真菌。
2、酵母菌的具有哪些形态?大小如何?
形态: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等。大小: 1~5微米×5~30微米
3、酵母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具有哪些功能?
细胞壁:1.保持着细胞的形态、韧性;
2.细胞壁上存在着许多种酶及雌、雄两性的识别物质。
细胞膜:1.调节渗透压。2.调节养分吸收和代谢产物分泌。3.是合成、装配细胞壁、部分酶等大分子的基地。4.是部分酶起生化作用的场所
4、酵母菌的线粒体具有哪些功能?
参与呼吸作用和氧化磷酸化
5、酵母菌有哪些繁殖方式?酵母菌以什么繁殖方式为主?
1.无性和有性(产子囊孢子)。前者又分芽殖,裂殖,产无性孢子。2.以芽殖为主。
6、酵母菌的菌落具有哪些特征?
1较大、较厚。
2菌落表面湿润光滑,粘稠,易被挑起,培养时间长则显皱缩状,并较干燥。3质地均匀,颜色均一。
4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7、什么是霉菌?
通常指那些菌丝体比较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8、霉菌的形态、大小如何 ? 形态:管状的细丝
大小:直径为3~10微米
九 原核生物形态与结构
1、微生物分为哪三大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
2、什么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指具有细胞结构,但只有原始的核区,无核膜、核仁,细胞器不完整的微生物
3、什么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指具有细胞结构,有明显的核区,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4、什么是非细胞型微生物?
指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只有裸露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微生物
5、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哪些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6、细菌具有哪些个体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1基本形态有三大类型:
球状(型)
杆状(型)
螺旋状(型)
2(细胞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
7、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包括哪些?
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共性);
2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菌毛等(个性)
8、鞭毛具有什么功能?
①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有鞭毛:呈扩散形生长。无鞭毛:呈直线形生长(在半固体培养基)②与致病有关 ③鉴定分类细菌
9、菌毛具有什么功能? 使细菌牢固地粘附在物体的表面上。
10、荚膜主要的化学成分、荚膜的功能、荚膜细菌的危害?主要的化学1成分:多糖、多肽、蛋白质。
2功能:保护细菌。可加强耐旱性、免受白细胞吞噬
贮藏养料。如水、营养物
堆积某些代谢产物
可使菌体附着于物体的表面。
11、芽孢 ⑴芽孢的概念;⑵芽孢具有什么特点;⑶细菌芽孢具有什么实践意义。
1含义:指某些细菌在它的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2特点:抗热、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高静水压等的能力极强。3功能:用于菌种的分类鉴定
利于菌种的保藏和筛选
作为各种灭菌的指标
12、细菌的繁殖是什么?什么是菌落?什么是菌苔? 二分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有时为内部),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细胞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群体,这就是菌落。将某一纯种微生物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在培养基表面生成的微生物群体,这就是菌苔。
第二篇:微生物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微生物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
答: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加香柏油,作用是增加折光率,也就是增加了显微镜的分辨率.油的折光率和分辨率成反比(有公式),同时与波长成正比.2.什么是物镜的同焦现象?它在显微镜观察中有什么意义?
答:在一般情况下,当物像在一种物镜中已清晰聚焦后,转动物镜转换器将其他物镜转到工作位置进行观察时,物像将保持基本准焦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物镜的同焦。利用这种同焦现象,可以保证在使用高倍镜或油镜等放大倍数高、工作距离短的物镜时仅用细调节器即可对物像清晰聚焦,从而避免由于使用粗调节器时可能的误操作而损坏镜头或载玻片。
3.影响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物镜的NA值(物镜的数值孔径)与照明光源的波长.4.美蓝染色液作用时间的不同,对酵母菌死细胞数量有何影响,试分析原因
答:会造成更多的死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活的是透明无色,衰老的是淡蓝色,死亡的是蓝色,如果美蓝染色液作用时间过长,会造成细胞脱水死亡并渗透染液,影响实验结果。
5.镜检时如何区分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以及孢子丝
一般气生菌丝颜色较深,直生或分枝丝状,比基内菌丝粗;而基内菌丝色浅、发亮,可看到横隔膜,继而断裂成球状或杆状小体。
6.在进行细菌涂片时应注意哪些环节
1、载玻片应该冷却后再涂片。
2、如果是涂布液体,可以用毛细管或接种环滴一小滴,然后轻轻抹开,一圈足够。
3、如果是涂布菌落或菌苔,应该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水,再将菌落或菌苔涂布上去,接种环的尖蘸一点点即可。
4、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将干燥和热固定合并成一步。但是应该避免高温,因为温度一高,细菌会变形。
5、染色时间视染色液种类而定。如结晶紫只需几十秒,亚甲基蓝则需一到两分钟。
6、冲洗时,水流不能太大,而且尽量避免水流直接冲在涂片上。
7、冲洗后干燥,可以用酒精灯加热以节省时间,同样的,应该避免高温,因为温度一高,细菌会变形。
7.进行细菌制片时为什么要进行加热固定?在加热固定时应注意什么? 固定的目的有三个:
1)杀死微生物,固定细胞结构。
2)保证菌体能更牢的粘附在载玻片上,防止标本被水冲洗掉。
3)改变染料对细胞的通透性,因为死的原生质比活的原生质易于染色。
固定时应注意:手持玻片,菌膜朝上,在微火过3次(手指触摸玻片反面,不烫手为宜),固定时应尽可能维持细胞原有形态,防止细胞膨胀或收缩。8.为什么要求制片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
1.因为用油镜观察时,镜头离玻片会很近.如果未完全干燥,载玻片上的液体会污染油镜镜头.镜头非常精密,被污染后不利于下次观察.2、若未完全干燥,水滴会影响油与玻璃之间折光率,造成视野不够清晰。
9.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色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答:涂片环节、加热固定环节、脱色环节;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脱色环节。
10.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菌龄太老,细胞壁通透性改变。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问题是: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11.革兰氏染色中那一步是关键?为什么?你是如何操作的?
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乙醇脱色(是脱色时间)。如果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可被脱色而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的厚薄,脱色是玻片晃动的快慢及乙醇用量的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脱色是应当控制速度,脱色时间一般为20—30s)。
12.革兰氏染色中,哪个步骤可以省略?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媒染目的是在所有的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脱色后使革兰氏阴性菌变为无色。复染使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所以鉴别细菌的革兰氏阴阳性只须媒染,复染的目的是为了看清革兰氏阴性菌。
13.你主要根据哪些形态特征来区分四种不同的霉菌
曲霉: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球状顶囊,表面辐射出一层或两层小梗,小梗上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
根霉: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有匍匐菌丝和假根。在假根的上方直立地生长出一至数根孢囊梗,其顶端膨大成球形孢子囊。囊的基部有囊托,中间有球形或半球形囊轴。
毛霉: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无假根或匍匐菌丝。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孢囊梗。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无囊托。
青霉: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帚状体。
孢子颜色:黑曲霉是黑色,青霉是青色,根霉是白菌丝黑孢子,毛霉则是淡黄色。以上为实验室观察
1)菌丝特征:青菌与曲霉菌丝与膈;毛霉与根霉则无;
2)菌丝的特化结构:曲霉有足细胞,其它霉菌无;根霉有假根与匍匐枝,其它霉菌无;
3)孢子头特征:青霉的孢子头为扫帚状;根霉与毛霉的孢子头为囊状;曲霉为菊花状孢子头。14.为什么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或物镜时,必须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 目镜测微尺中每小格代表的实际长度是不固定的,它是随所使用目镜和物镜的放大率的不同而改变的,故在测量前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重新对目镜测微尺进行校正,以得出在显微镜的特定放大倍率下,目镜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相对长度。
15.在不改变目镜和目镜测微尺,而改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来测定同一细菌的大小时,其测定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相同;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片,其中央刻有精确等分的刻度,有把 毫米刻成为50 等分或把10 毫米长度刻成100 等分。测量时,将其放在接目镜中的隔板上来测量经显微 镜放大后的细胞物象。由于在不改变目镜和目镜测微尺,而改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来测定 同一细菌的大小时,物象的放大倍数与每小格目镜测微尺所代表的长度在变化比例上是同步的,故而测定结果相同。
16.哪些因素会造成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误差,应如何避免? 操作时没有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悬液,导致体积不准确。避免:先盖盖玻片再滴加悬液。细胞密度太高。避免:稀释溶液。
溶液不均匀。避免:滴加溶液前混匀悬液。
1、仪器误差:所用器材均应清洁干净,并且计数板计数区不应该有擦痕。
2、计数室内可能有气泡。因为酵母细胞并没有染色,看起来是透明的,有气泡很容易被计入,使数值偏高;并且,气泡会影响菌悬液的随机分布。改进:若产生气泡,则用吸水纸吸出。
3、菌体在计数板上分布不均,当用选取5格计数时,会造成很大误差。改进:应使菌液自然流入并混匀,进行观察时尽可能多数几个格子。
4、配制稀释液时吸取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稀释液浓度和原液不成正确比例,计算时产生误差。应将原液摇晃均匀后取中部的液体进行稀释。
5、由于数菌体数目时视觉疲劳而导致的视觉误差。应多人观察,取记录平均数。
6、计数时可能将格四周的菌都计算在内了,使数值偏高。改进:谨遵一个规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不可以重复计数。
7、可能出现有出芽的酵母菌,将出芽的酵母菌按两个计数了,使数值偏高。改进:计数时,只有当芽体于母细胞一样大的时候,才能计为两个。
17.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何检查灭菌后的培养基是否无菌?为什么要倒置培养?
答:由于配制培养基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容器等含有各种微生物,因此,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内,以防止其中的微生物生长系列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的酸碱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温箱中培养24~48h,无菌生长即可证明灭菌后的培养基无菌。
倒置培养的主要目的:1)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培养基表面及次层能富集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利于微生物生长;2)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培养基及培养物:倒置时平板内的空气是不流动的,杂菌不会沉降到培养基表面,如果不倒置,很快平板周边会长起杂菌。3)倒置培养使琼脂里水分不易蒸发出去,而充分的保持琼脂的弹性与细菌容易繁殖和生存的环境。如果不倒置,大概3天左右培养基就会出现龟裂等水分散失的情况。而一些落菌等试验,需验证培养基无菌,就要先倒置培养48小时才可作为模板做落菌,水分散失是很重要的。
19.在配制培养基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一般而言,培养基的配置要注意如下几点原则:
1)营养成分的配比:碳源和氮源的比例(C/N)要适当;
2)适宜的酸碱度(pH值):配制培养基时pH的调节;
3)渗透压:营养物质要有适合的浓度;
4)培养基不能反复高温灭菌。
5)称不溶性固形物时,应单独称,若量少的可以与无机盐一起称,但一定要混匀再分 装;
6)一般情况下培养基用自来水配制。操作细节上则要注意:
1)称药品用的牛角匙不要混用,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盖
2)调pH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3)分装时注意不要污染棉塞、试管口,以免染菌。
4)及时灭菌,以免培养基及容器里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消耗养分、改变酸碱度。
1、当然是注意浓度配比不要搞错
2、很多培养基的加料顺序有讲究,否则会有沉淀产生
3、有些培养基会有不溶物质,分装前应摇匀
4、不要忘了调节pH值(一般细菌都需要,酵母可能自然pH就行,不过不一定)
5、加热溶解时尽量不要煮沸,会损失营养物质
20.高压蒸气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待压力降低“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
答:1)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灭菌锅内冷空气的排除是否完全极为重要,因为空气的膨胀压大于水蒸汽的膨胀压,所以,当水蒸气中含有空气时,在同一压力下,含空气蒸汽的温度低于饱和蒸汽的温度。
2)压力未降至“0”便开盖取物的可能后果:压力锅内压力骤然降低,引起容器中的溶液喷出容器口导致污染或导致人员的烫伤。
21.干热灭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1、物品不要摆放太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
2、灭菌物品不要接触干燥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3、灭菌时人不能离开
4、灭菌结束后不能忘记关掉电源
5、待温度降到70度以下再打开,否则冷热空气交替,玻璃器皿容易炸裂或发生烫伤事故
22.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温度高 时间长?
在湿热条件下,有水蒸汽的作用:
a高温水蒸汽导热比干空气要快;
b高温水蒸汽冷凝变水时有放热过程;
c高温水蒸汽能穿透细菌的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内破坏细胞;
d高温水蒸汽能水解一部分细胞结构,加速导热。(湿热中细菌菌体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因蛋白质含水量增加,所需凝固温度降低;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每1克水在100℃时,由气态变为液态时可放出2.26kJ(千焦)的热量。这种潜热,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从而增加灭菌效力。)
23.设计实验方案,比较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的效果。以下试验方案有关操作均遵循无菌操作条件和等量原则。
(一)实验材料
试管 镊子 酒精灯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ATCC 7053 菌片 纸片(与菌片同大小 同材料)溴甲酚紫蛋白冻水培养基(已灭菌)等实验材料(材料有余)。
(二)对照组
取9支洁净试管,分为A1 B1 C1 三组(每3支一组),将A1 组中放入菌片,B1 组中放入纸片,C1组中什么也不加;不经灭菌,直接加入溴甲酚紫蛋白冻水培养基(等量)。
(三)恒为培养
将上述所有试管按分组在56℃恒温条件下培养48小时。
24.如何确定平板上某单个菌落是否为纯培养请写出实验的主要步骤
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些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25.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有哪些操作步骤?那几步易出错,如何防止?
称取药品—加热溶化—分装—加棉塞—包扎—灭菌—搁置斜面
易出错的步骤有:
a 称取药品 称取时钥匙专用,瓶盖不要错盖,易吸水的药品要快速称取;
b 加热溶化 加入药品后要用玻璃棒不停搅拌,以免糊底(在琼脂熔化过程中,应控制火力,以免培养基因沸腾而溢出容器,同时,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烧焦。);
c 分装 分装时培养基不能粘在三角瓶(或试管)口,以免接种时染菌;
d 搁置斜面斜面长度约试管长度一半为宜。
26.平板菌落计数法的原理是什么? 它适用于那些微生物的计数?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等测样品经适当稀释后,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为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中的含菌数。(但是,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所以,长成的一个单菌落也可能来自样品中的2~3或更多个细胞。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偏低。现在常使用菌落形成单位)。
平板计数法是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一个菌落是由一个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现象进行的,也就是一个菌落可代表一种微生物(并不绝对)。通常用来测定样品中所含细菌、孢子、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
8、微量移液器的最小量程太大,在加样时,容易加多,使盖玻片鼓起,血球计数板所技术的体积变大,最终结果偏大。改进:用量程的小的微量移液器并少加一些。
27.如果一项科学研究内容需从自然界中筛选到能产生高温蛋白酶的菌株,你将如何完成?写出实验方案(产蛋白酶菌株在酪素平板上能形成降解酪素透明圈)。
以下试验方案有关操作均遵循无菌操作条件
一 材料准备 1 土壤【有机质(特别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土壤】 2 灭菌生理盐水(0.85%NaCl)3 灭菌移液管 添加酪素的B—4(牛肉膏蛋白胨完全培养基)经灭菌 5 B—4斜面(经灭菌)其他材料:接种环 酒精灯等 二 操作方法
1在盛有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烧杯中添加1g土壤,配成悬浮液; 稍静止后,用灭菌移液管移取部分上清液,将其制成10^4—10^6倍的稀释液; 3 用灭菌移液管吸取各稀释液用稀释倒平板法(或涂布平板法)将其接入添加酪素的B—4平板上; 在55—65℃下培养1—2天; 挑取形成降解酪素透明圈的菌落(透明圈直径D与菌落直径d之比较大者),转接入B—4斜面上培养;(若无特定菌落形成,则需另取土样从开始重复试验)6 将B—4斜面上的菌落再用平板纯培养,依次重复2—3次后即可得到纯培养(镜检); 7 纯培养细菌中蛋白酶的提取及活性鉴定【摇瓶培养(若提取蛋白酶及其活性正常,则纯培养成功,否则,重取土样重复以上实验)】。
28.为什么熔化后的培养基要冷却至45℃左右才能倒平板?
低于这个温度琼脂会凝固,温度过高,如果是做倾倒琼脂做菌落计数,会杀死一部分细菌,如果只是只是制备琼脂平板,那么温度太高就进行倾倒会导致琼脂凝固后偏软,水汽过多。
29.要使平板菌落计数准确,需要掌握哪几个关键?为什么? 无菌操作 2 稀释良好,不会太浓或太稀。3 菌落生长时间控制好,不会长的太大不便区分,也不至于太小影响计数。
30.当你的平板上长出的菌落不是均匀分散的而是集中在一起时,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1.太浓 2.没涂匀
31.用倾注法和涂布法计数,其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培养较长时间(48h)后观察结果?
倾注法是在培养皿中接种好样品之后,倾注琼脂并培养;而涂布法则是在琼脂表面接种并使用L型棒涂布。
因此,倾注法的菌落将出现在琼脂的各个部位,包括底层和中层,但涂布法培养后形成的菌落只出现在琼脂表面。
32.你如何解释淀粉酶是胞外酶而非胞内酶?
答:①淀粉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十分困难,甚至需要高耗能的胞吞作用。因而通过胞外酶的作用,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后运入细胞,较方便高效。②试验中出现透明圈,说明培养基内淀粉被水解,可推测是细菌产生的胞外的淀粉酶起的作用。
33.不利用碘液,你能否证明淀粉水解的存在?
答:由于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即多羟基醛,因此可利用醛的性质进行检验,如银镜试验,斐林试验等。呈阳性者,说明产生了葡萄糖,淀粉被水解;阴性者说明淀粉未被水解。
34.假如某些微生物可以有氧代谢葡萄糖,发酵试验应该出现什么结果?
答微生物有氧代谢葡萄糖产气不产酸,因此发酵结果是小管中生气泡但是溶液不变黄。
35.解释在细菌培养中吲哚检测的化学原理,为什么在这个试验中用吲哚的存在作为色氨酸酶活性的指示剂,而不用丙酮酸?
答:化学原理:有些细菌产生色氨酸酶,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产生吲哚和丙酮酸。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甲醛结合,形成红色的玫瑰吲哚。但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因此吲哚试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的指标。
因为丙酮酸是生物体呼吸作用的产物,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都会产生丙酮酸,因而无法作为色氨酸酶活性的指示剂进行区分。
同时吲哚能通过有明显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观测到,而丙酮酸不能,所以试验中用吲哚的存在作为色氨酸酶活性的指示剂,而不用丙酮酸。
36.为什么大肠杆菌是甲基红反应阳性,而产气杆菌为阴性?
答:当细菌代谢糖产生酸时,培养基就会变酸,使加入培养基中的甲基红指示剂由橙黄色(PH6.3)转变为红色(PH4.2),即甲基红反应。而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在培养的早期均产生有机酸,但大肠杆菌在培养的后期仍能维持酸性PH4,而产气肠杆菌则转化有机酸为非酸性末端产物,如乙醇、丙酮酸等,使PH升至大约6。因此,大肠杆菌为阳性,产气肠杆菌为阴性。
37.用紫外线进行诱变时,为什么要打开皿盖?为什么要在红光灯下操作
紫外线不容易穿透玻璃,所以打开盖,自然光下容易光复活,红光下不会所以在红光下操作
第三篇: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一类分布广泛、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微小生物的总称。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控制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不是细菌生长所必需。
荚膜:是细菌合成分泌的包绕于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界限清晰性质稳定结合牢固。培养基:由人工方法经灭菌后制成,专供微生物生长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一般pH为7.2-7.6。
兼性厌氧菌:兼有需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经过十八到24小时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抗毒素: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抗生素:微生物来源的抗菌药物,以及人工化学修饰或半合成的衍生物
无菌:就是指没有活菌的意思。
1:细胞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答:化学组成: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②磷壁酸:粘附功能,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很强③其他成分:如A群链球菌的M蛋白G-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类A(毒性成分,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特异多糖。功能:①维持细菌固有形态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③物质交换④决定菌体的抗原性。2: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及其意义?答: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11: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答:① 毒素与侵袭性酶:外毒素和内毒素②热原质: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耐高温,250℃干烤破坏。③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④维生素:如VitK、B族维生素。⑤色素: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⑥细菌素:无治疗应用价值。13: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答: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呈杆状(植物病毒)、丝状(初分离的流感病毒)、弹状(狂犬病毒)、砖块状(如痘类病毒)和蝌蚪状(噬菌体)。病毒的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病毒包膜和其他辅助结构。化学组成:核心:主要为核酸,化学组成为DNA或RNA。衣壳:包绕在核心外面的一层蛋白质,由许多蛋白质亚单位(壳粒)组成。包膜:化学组成: 脂质蛋白质糖类。
答: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多细胞真菌
结构:菌丝和孢子,菌丝:分为营养菌丝、气中菌丝、生殖菌丝;孢子:是真菌的繁殖体。结构:细胞壁外成分;细胞壁;隔膜;其他结构。
25:真菌培养特性。答:最常用的培养:沙保弱培养基。温度:多数都在22 ~ 28oC,但深部感染真菌最适温度为37oC,pH4.0 ~ 6.0病原菌通常生长缓慢,1~4周。
26:真菌繁殖方式。答:①无性生殖:①由菌丝断裂形成新个体②细胞直接分裂产生子细胞③产生芽生孢子④产生孢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②有性生殖:指经过两性细胞配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27:真菌抵抗力答:①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有强抵抗力②不耐热,菌丝与孢子60℃ 1小时均可杀死③2﹪石炭酸、10%甲醛、0.1%升汞、2.5%碘酊敏感④抗真菌药物:菌集团。
纯培养基: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转座子:细菌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序列,可以在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伴随转座子的移动,会出现插入突变。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
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转化: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等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接合: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DNA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溶原性转换: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例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的机理,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其基因可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使宿主菌获得噬菌体基因赋予的新的性状,称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染色体之间发生重组。病毒的自我复制:以病毒核酸为模板,经过复杂的生化过程,复制子代病毒的核酸并通过转录翻译产生病毒蛋白质,装配成熟后释放到细胞外,这种增殖方式称为病毒的自我复制。顿挫感染: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
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发生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时不出现CPE或其他易于测出的变化(如HAd),但能干扰其后感染的另一病毒的增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粘膜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及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正常微生物群通称为正常菌群
细菌群体: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机会性感染:由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
毒力: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侵袭素:某些细菌的基因编码一些具有侵袭功能的蛋白多肽,促进该病原菌向邻近组织扩散甚至介导进入邻近黏膜上皮细胞内。
包涵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
G+ 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②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与粘附致病有关,加强稳定细胞壁G-菌:①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组成二维结构, ②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功能:屏障结构LPS是G-菌的内毒素。细胞壁结构异同:G+菌/G-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厚度:厚20-80nm/薄10-15nm--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肽聚糖结构: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脂类含量/少/多--磷壁酸:有/无--外膜:无/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3:细菌L型,特殊结构种类、化学组成、抗原性及意义?答:定义: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种类:G+菌细胞壁缺失后,仅有胞膜,称原生质体,G--菌肽聚糖层受损,尚有外膜,称原生质球。抗原性及意义: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染成G-;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油煎蛋样菌落;去除诱因后,有些可回复为原菌;某些L型仍有致病性,引起慢性感染。作用于胞壁的抗菌性药对L型感染治疗无效
4:细菌的特殊结构?答:①荚膜: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功能a抗吞噬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d有抗原性,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型②鞭毛:蛋白质,由基础小体丝状体钩状体组成,高度抗原性。功能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b某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c根据鞭毛的动力和鞭毛的抗原性可用以细菌的鉴别和分类③菌毛:由亚单位菌毛蛋白构成。功能a黏附作用b传递遗传物质④芽孢:生产芽孢的细菌都是革阳菌。功能:a增强抵抗力b不直接致病c鉴定。
5:细菌的遗传物质?答: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
6: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种类及定义?答:定义:基因转移: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菌的过程为基因转移。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分类:转化,接合,转导,融合,转换.【表格】类型:基因来源/转移方式--转化:供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摄入--接合:供菌质粒DNA/ 性菌毛--转导:供菌任意DNA或噬菌体与供菌特定DNA/噬菌体--融合:两菌原生质体的DNA/融合--转换:温和噬菌体/吸附穿入
7:噬菌体及其相关概念。答:1)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细胞内噬菌体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宿主菌被裂解,形成溶菌性周期。2)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变成溶原性细菌,形成溶原性周期。
8: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答:营养物质/酸碱度 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温度 多数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气体 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渗透压。
9: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答:生长曲线: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连续定时取样测定活菌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的一条曲线。迟缓期:适应阶段。对数期:对抗生素敏感,细菌鉴定选此期。稳定期:代谢产物形成(如外毒素、抗生素、芽胞等)。衰亡期:菌体细胞呈现多种形态。
10:按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答:据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14:双链DNA病毒的复制周期?答:vDNA(RNA聚合酶)→早期mRNA(翻译)→早期蛋白(酶)→ vDNA(酶)子代DNA → mRNA→结构蛋白.→子代DNA+结构蛋白→子代病毒。简要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15:顿挫病毒,缺陷病毒的概念?答:顿挫病毒:被病毒侵入的细胞如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必需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本身成分,或能合成但不能组装和释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非容纳细胞与容纳细胞。缺陷病毒: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正常增殖,不能复制出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此病毒即缺陷病毒。缺陷病毒+辅助病毒=完成复制 16:细菌的感染与致病。答: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并导致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7:细菌的毒力比较,外毒素与内毒素生物学特性。答:【表格】种类:内毒素★外毒素。来源:G-菌★G+菌部分G-菌。编码基因:染色体基因★质粒或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好(160℃2~4h才破坏)★差(60~80 ℃30m可破坏)。毒性作用: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抗原性:弱,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18:细菌感染的类型答:①不感染②隐性感染③潜伏感染④显性感染:急慢性感染;局部、全身感染⑤带菌状态。
19:病毒感染类型。答:①隐性感染②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感染: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回复,病原消灭型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20:细菌的致病机制。答:细菌的致病性强弱取决于毒力,细菌的毒力因子:①侵袭力:致病菌突破宿主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黏附素、荚膜和微荚膜、侵袭性物质②毒素:细菌产生的损伤宿主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毒性物质,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21: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答:①生物拮抗:竞争粘附(占位性保护)作用;产生有害代谢物质;营养竞争②营养作用③免疫作用④抑癌作用⑤抗衰老作用。
22:病毒分离鉴定方法及病毒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的指标。答:病毒的分离:①动物接种②鸡胚培养;流感病毒初次分离接种于羊膜腔;流感病毒的再培养接种于尿囊腔③组织培养④细胞培养 — 病毒分离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单层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培养;传代细胞培养。指标:1)细胞的变化①细胞病变效应: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引起的特有的细胞病变,如细胞变圆、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②多核巨细胞形成: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作用于细胞膜,使邻近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③胞质或核内包涵体的形成狂犬病病毒、巨细胞病毒。2)红细胞吸附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鉴定具有血凝素的黏病毒或副黏病毒的增殖3).红细胞凝集检测含血凝素病毒的方法4)干扰现象5)空斑形成试验。
23:病毒成份的检测(抗原、核酸检测)答:1.病毒抗原的检测2.病毒核酸的检测
24: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二性霉素B、氟康唑和酮康唑;对抗生素不敏感。
28:抗菌药物的种类与作用机制。答:杀菌药和抑菌药。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②抑制细菌
细胞膜功③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④抑制细菌核酸合成。29:细菌耐药的机制。答:产生钝化酶;细胞通透性的改变;靶位结构的改变;建立代谢旁路;代谢酶分子的改变
30:医院感染的定义。答:由医院的病原生物或其毒素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
31: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答: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原则上应对所有送检标本做分离培养,以便获得单个菌落后进行纯培养,从而对细菌做进一步的生物学、免疫学、致病性或细菌的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检查,最终获得确切的报告。生化试验:得到细菌的纯培养物后,用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硝酸盐还原实验等对细菌的酶系统和其代谢产物的检查,是鉴别细菌的重要方法之一。血清学实验:利用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对细菌进行群和型的鉴别。
微生物种类名称★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机理及所致疾病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芽胞正圆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菌体鼓槌状★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条件:局部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主动免疫;迅速对伤口清创扩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紧急预防:TAT(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治疗: 早期足量使用TAT,抗生素。产气荚膜梭菌:G+粗大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直径小于菌体形成明显荚膜★血平板:双层溶血环,代谢十分活跃,牛奶培养基:“汹涌发酵”现象。增加血管通透性,组织坏死,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坏死性肠炎。
肉毒梭菌:G+粗短杆菌,芽胞位于次极端,椭圆形,菌体呈网球拍状,严格厌氧,分型多,生化反应复杂★肉毒毒素,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引起运动神经末梢失调→肌肉麻痹;食物中毒,婴儿肉毒中毒。
支原体:菌落油煎蛋型,高度多形态型,细胞膜含高度固醇,无细胞壁,对青霉素有抵抗作用★支原体肺炎,病变为间质性肺炎,可合并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不规则发热,刺激性咳嗽,头痛。婴幼儿病情严重,发病急,病程长,以呼吸困难为主。有些合并其他系统病变,如循环系统等。飞沫传播。立克次体:是一类体积微小,绝大多数为自身代谢不完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
衣原体: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沙眼:感染眼结膜上皮细胞→增殖,包涵体→局部炎症→早期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及滤泡增生→后期结膜瘢痕、眼睑内翻、倒睫以及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损害→影响视力或致盲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肺炎、性病淋巴肉芽肿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基本结构及生物学形状与细菌相似★梅毒,人是唯一传染源,致病物质为荚膜样物质,透明质酸酶;后天通过性接触传播或者先天经过母体传播。
第四篇: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巴斯得的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2、免疫学—预防接种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巴斯德消毒法
柯赫贡献:
1、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3、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病原菌——柯赫原则
4、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
5、配制培养基
微生物的5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种类多
5、适应性强、易变异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一、涂布平板法作用:用于纯种分离、筛选菌落、得到单菌落,对一些细菌进行计数 五区划线发作用:纯化菌种、得到单菌落
摇瓶实验作用:菌种筛选、发酵实验、种子培养等 穿刺法的作用:保藏厌氧菌种、研究微生物的动力 之字划线法的作用:保藏菌种、单菌落的获取
二、斜面菌种保藏法:保藏期限3个月以内,沙土管保藏法:保藏期限1~10年主要适用于产孢子的,如芽孢杆菌、放线菌 石蜡油封藏法:保藏期限1~2年
真空冷冻干燥法:保藏期限5~10年,液氮超低温病结法:保藏期限5~10年 第三章
一、细胞壁:根据细胞壁将原核生物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种。
1、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厚度大(20~80nm)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只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阳性菌的机械阻拦与保护作用有肽聚糖完成。磷壁酸:是结合在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磷壁酸为革兰氏阳性菌所特有。对于革兰氏阳性菌而言,抗原性由磷壁酸完成。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1)、其磷酸分子上较多的负电荷可提高细胞周围镁离子的浓度进入细胞后就可以保证细胞膜上一些需镁离子的合成提高活性 2)储藏磷元素 3)、增强某些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对宿主细胞的黏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补抗体的作用 4)赋予革兰氏阳性菌以特异的表面抗原 5)可作为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6)调节细胞自溶素的活力,借以防止细胞自溶而死亡
2、革兰氏阴性菌: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外膜中的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所特有的 外壁层可分为3层:外层为脂多糖层,中层为磷脂层,内层为脂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作用:1)控制细胞透性
2)提高镁离子浓度 3)决定细胞的抗原性
4)类脂A是类毒素的主要成分
脂多糖:是位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
脂多糖的功能:1)其中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2)因其负电荷较强,有吸附镁离子、钙离子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的浓度作用 3)由于LPS结构多变,决定了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族 4)是许多噬菌体在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 5)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
3、革兰氏染色机制: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膜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与乙醇与丙酮作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任呈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的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则保留紫色。
二、芽孢
芽孢:某些细胞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芽孢的特点:1)芽孢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
2)芽孢不具生殖能力,仅只是一种休眠体 3)抗逆性最强的生命体之一,有抗热、抗化学药物、抗辐射和抗静水压能力 4)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
5)一个孢子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芽孢的耐热机制: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和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从而是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导致核心具极强的耐热性。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条件所需的物质 营养:微生物获得U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二、1、碳源:是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微生物提供碳素来源的物质。为微生物提供碳元素与能量
2、氮源:为微生物提供氮元素来源,只有少数自养微生物能利用铵盐、硝酸盐同时作为氮源与能源(是构成细胞中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源的类型:无机氮、有机氮、气体氮
3、无机盐:作用:作为酶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电位和作为某些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4、生长因子:通常是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的且需量很少,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化合物
5、水:生理功能:1)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
2)参与细胞内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3)维持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稳定的天然构象
4)是良好的导热体,调节细胞温度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分类(P84表格)
三、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目标明确
2)营养协调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4)原料来源的选择
2、C多有助于次生物质分泌,N多有助于个体生长发育
3、PH:细菌:7.0~8.0
酵母菌:4.0~6.0
放线菌:8.0~9.0
霉菌:4.0~5.8
4、维持培养基PH的方法:1)加缓冲剂一氢和二氢磷酸盐的混合物
2)备用碱:CaCO3、CaHCO3 3)弱酸盐:柠檬酸盐、乳酸盐
4)液氨或盐酸
5、原料来源:1)经济节约原则:以粗代精、以废代好、以简代繁
2)原料来源要广泛
3)原料药易处理、处理成本要低
4)原料处理后废物、废液、废气要少
6、选择和配制培养基的方法四种:生态模拟、查阅文献、精心设计、实验比较
四、培养基的分类
1、按成分不同划分:天然培养基:优点为取材方便,营养丰富,种了多样,配制方便合成培养基:优点:组分精确,重复性好确定:较昂贵,一般用于研究
2、根据物料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进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及菌种保藏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特征、分类鉴定及噬菌体效价滴定液体培养基:用于大量培养微生物,研究生理代谢
3、按用途划分:基础培养基:用于培养野生型微生物和原养型微生物 加富培养基(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制成的一类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作用一般为分离某种微生物而专门设计或培养营养要求严谨的异样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可中加入某种特殊化学物质 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要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三个阶段:脱氢(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些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代谢: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微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生化反应的总称。主要由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过程组成。分解代谢:是指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都是氧化反应)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在这个过程要消耗能量(都是还原反应)
代谢途径都是有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
P102~P105EMP HM ED途径的特点功能以及途径路线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将发酵和呼吸分为有氧和无氧呼吸两种 P108 TCA途径图
TCA循环特点:1)氧虽然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需在有氧条件下运行
2)每个丙酮酸产生15个ATP 3)位于一切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枢纽地位,可为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价原料
TCA的生理意义:1)为细胞提供能量
2)各种能源物质彻底氧化的共同代谢途径(对于微生物来说)3)物质转化枢纽
无氧呼吸:电子受体不是氧气而是外源无机物与部分简单小分子有机物
发酵作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底物具有的能量只释放一小部分,合成少量ATP 三种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的特点:1)光驱使下电子自菌绿素上逐出后经类似呼吸链又回到菌绿素
2)产还原力[H]和产ATP分别进行,还原力来自于H2O等无机物
3)不产生氧气 合成代谢:微生物利用能量代谢所产生的能量、中间代谢产物以及从外界吸收的小分子合成复杂细胞物质的过程
P118~P119 CO2固定路线图
蓝细菌孤单的抗氧化保护机制:1)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
2)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将固氮与光合进行时间上分隔
微生物固氮反应6要素:1)ATP的供应
2)还原力[H]及传递氢载体
3)固氮酶
4)还原底物——氮气
5)镁离子
6)严格厌氧微环境
联合固氮菌:指必需生活在植物根茎叶,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不形成类似根瘤的共生结构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酶活性的调节,即调节已经存在的酶分子的活性,是酶在化学水平的变化。另一类是酶合成的调节,即调节酶分子的合成量,是遗传水平发生的变化 第六章
一、生长曲线延滞期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数目不增加或增加很小
2)细胞形态变大或 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
3)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 的合成加速产生各种诱导酶
4)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温度和抗 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出现原因:1)微生物接种到一个新的环境,暂缺乏足够的能量和必需的生长因子
2)“种子”老化即处于未对数期或种子未活化
3)接种时损伤
影响其长短的因素与实践意义:1)接种龄:对数期种子延滞期短,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延滞期较长
2)接种量:接种量大,延滞期较短,接种量小,延滞期较长
3)培养基成分:培养基成分丰富的延滞期较短,培养基成分与种子培养基一致的延滞期较短
二、生长曲线指数期
特点:1)生长速率最快,细胞呈指数增长
2)生长速率恒定
3)代谢旺盛,细胞组分平衡发展
4)群体的生理特性一致
影响指数期的意义:1)菌种:不同菌种代时差异极大
2)营养成分:营养越丰富代时越短
3)营养物浓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4)培养温度: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生长总量
指数期的实践意义:1)是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
2)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菌龄
4)革兰氏染色是采用此期微生物
生长曲线稳定期特点:1)活细胞总数维持不变即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
2)细胞生长速率为零
3)细胞生理上处于衰老,代谢活力钝化,细胞成分合成缓慢,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三、生长曲线衰亡期
特点:细胞以指数速率死亡,有时细胞速率的降低是由于抗性细胞的积累,细胞变形退化,有的发生自溶,革兰氏染色发生变化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1)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有细菌培养基个月乃至几年以后任然有一些货细胞
2)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幸存下来
3)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细胞的死亡速率,延长细菌培养物的存货时间
四、分批培养: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的培养基中,经过生长培养,最后一次收获培养方式 连续培养:在一个恒定容积的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
连续发酵的优点:1)高效
2)产品质量较稳定
3)节约了大量动力、人力、水和蒸汽,且使水、汽、电的负荷均衡合理
连续发酵的缺点:1)菌种易退化
2)易污染杂菌 3)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一般 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包括诱导法与选择法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一男子使微生物生长到某一阶段而停下来,使所有细菌都达到这个阶段时再使其生长 恒浊器: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
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流速保持不变 最高生长速率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种连续培养装置 装置
控制对象
培养基
培养基流速
生长速率
产物
应用范围
恒浊器
菌体密度(内控制)
无限制生长因子
不恒定
最高速率
大量菌体或与菌体平行的代谢产物
生产为主
恒化器
培养基流速(外控制)
有限制生长因子
恒定
低于最高速率
不同生长速率的菌体、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其
实验室为主
五、防腐:是在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子作用下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一种措施,它能防止食物腐败或防止其他物质霉变 消毒:利用某种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
灭菌: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第七章
1、病毒的特点:1)形态及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自电镜下才能观察
2)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仅为核酸与蛋白质
3)每一种病毒致含有一种核酸
DNA和RNA 4)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一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等原件实现装配,实现繁殖
5)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和产能系统,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现成的代谢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6)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力的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器侵染力
7)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8)有些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的基因中去
2、病毒与活细胞的区别:1)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2)几乎所有的毒粒中只有DNA或RNA一种类型的核酸
3)在细胞外不能增殖
3、得到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二院培养系统:1)低浓度病毒宿主细胞(给几分钟时间侵染)2)高倍稀释病毒与细胞的培养物
3)保湿培养
4)不同时间取样,涂布平板,得到效价
5)以时间为横坐标,病毒浓度为纵坐标绘图
4、烈性噬菌体:感染宿主后增殖裂解宿主 溶原性噬菌体(温和性细菌):感染后大多数可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少数以染色体外独立存在
5、病毒分为真病毒和亚病毒,亚病毒又分为类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类病毒:是一种只包含RNA的病毒,只在植物中出现,分质量极小,不能编码蛋白质 卫星病毒: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卫星RNA:是指必需依赖一些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他们被包藏在辅助病毒的壳体中
朊病毒:是一类能引起哺乳动物亚急性海绵样脑病的病原因子 第八章
P204页Griffith转化实验等3个实验
基因组:是指位于细菌或细胞中的所有基因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特点:1)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
3)结构基因的单拷贝及rRNA基因的多拷贝
4)基因组重复序列少而短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中
转座子: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种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质粒的主要类型:致育因子、抗性因子、Col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隐秘质粒
致育因子:又称F质粒,其大小约100kb,这是最早发现的一种与大肠杆菌的有性生殖现象(结合作用)有关的质粒
抗性因子:是另一类普遍而重要的质粒,主要包括抗药性和抗重金属两大类,简称R质粒 Col质粒:该质粒含有编码大肠菌素的基因,大肠菌素是一种细菌蛋白,只杀死近缘且不含Col质粒的菌株,而宿主不受其产生的细菌素的影响
毒性质粒:致病菌中携带的能引起致病性的质粒,这些质粒具有编码毒素的基因 代谢质粒:携带有能降解某些基质的酶的基因的质粒
隐秘质粒:不显示任何表型效应,它们的存在只有通过物理方法检测出来 原核生物中对的转座因子有3种类型: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病毒(Mu)转座的遗传学效应:插入突变、产生染色体畸变、基因的移动和重排
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几对碱基的缺失、插入或置换,而导致的遗传变化
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改变的四种类型: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 同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变化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
错义突变:是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的改变(可能为致死突变)无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的合成的终止密码子,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短截的蛋白质
移码突变:由于DNA序列中发生1~2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插入,使翻译的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改变位置以后的氨基酸序列的完全变化(一般为致死突变)
表型变化的突变型: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营养缺陷型: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前体物才能生长 影印平板P218 抗药性突变型:是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是指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包括菌落形态、颜色一件噬菌斑形态)
自发突变的缘由:1)NDA复制过程产生的错误
2)碱基互变异构体的相互转变
3)转座子的随机插入基因
自发突变的特性:1)非对应性
2)稀有性
3)规律性
4)独立性
5)遗传和回复
6)可诱变性
诱发突变:碱基类似物、插入染料、直接与DNA其化学反应的诱变剂、辐射和热、生物诱变因子
DNA损伤修复:光复活作用、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光复活:由phr基因编码的光解酶进行
切除修复:又称暗修复,该修复系统除了碱基错误配对和单核苷酸插入不能修复外,几乎其他DNA损伤均可修复,是细胞内主要修复系统
重组修复:是一种越过损伤而进行的修复,这种修复不将损伤碱基除去
SOS修复:是DNA分子受到较大范围的重大损伤时诱导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 P226~227 高频重组菌等
转导:是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交换的一种方式
供体DNA进入受体的命运:1)发生稳定的转导子
2)流产转导:即不被降解,又不被整合,也不被复制
3)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遗传转化:是指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4个影响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最初相互作用:1)转化片段的大小
2)形态:双链DNA 3)浓度:在在临界值出现之前成正比
4)生理状态:感受器——刚停止DNA合成 微生物育种:诱变育种、代谢育种、体内基因组育种 代谢育种:改变代谢途径、扩展代谢途径、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体内基因组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育种
融合子的判别:1)亲本遗传标记的互补的2)亲本灭活后性状的恢复
3)具有双亲本的荧光标记 第九章
顺式作用元件:位于基因的旁侧,可以调控影响基因表达的核酸序列。其本身并不编码蛋白质
反式作用因子:通常为蛋白质或RNA,其特征是可以合成并扩散到目标场所发挥作用 正调控:控制因子通过与启动子原件结合来激活基因的表达 负调控:抑制物与操纵基因结合起来阻止基因表达 P248 操纵子的结构
P249图
P250 图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和CAP的结合位点,控制着转录的起始,一个启动子可以启动多个基因的表达
操纵基因:DNA上的一个结合位点,阻抑物能与之结合抑制相邻启动子的起始转录,操纵基因不表达任何东西 终止子:控制转录结束
转录因子: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要的辅助因子
转录水平的调控:1)DNA的结构
2)RNA聚合酶的功能
3)蛋白质因子及其他小分子配基的相互作用
第五篇:微生物复习总结
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班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
荚膜芽胞细菌外膜Ames试验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
L-型细菌Vi抗原血浆凝固酶内毒素卡介苗二相性真菌
肥达反应外裴反应抗-O试验S9Ascoli热沉淀反应菌落总数
病毒病毒包膜
二、重点复习:
1、简述食品卫生细菌学样品采样的原则、种类及特点。
2、菌种保存的方法、特点及菌种保管的规章制度。防止菌种退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细菌外毒素的特点。
4、大肠菌群的定义,食品中大肠菌群数是指什么?
5、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
6、简述肠杆菌科细菌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何初步区分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
7、鉴定A群、B群链球菌的特征性生化试验。
8、如何区别肺炎链球菌与草绿色链球菌?
9、小结KIA、MIU、O/F、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及SS、MaCC平板的指示剂.10、小结微生物学生化试验中常用酸碱指示剂(如酚红、甲基红、溴甲酚紫、溴麝香草酚
蓝、中性红)的显色特点。
11、比较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在KIA、MIU上的表现及肠道选择性培养
基(SS、麦康凯)上的菌落特点。
12、沙门菌细菌学检查标本采集的原则。
13、变形杆菌的鉴定依据。
14、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特征。
15、如何对疑为霍乱的病人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
16、试述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17、蜡样芽胞杆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选择性培养基,所致疾病。
18、军团菌的形态与培养特性、培养基,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19、肉毒杆菌的形态特征、肉毒外毒素的特点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传播方式。
20、试述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类型。
2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培养基、培养条件、生长表现)及抵抗力。
22、试述Ames试验的原理、试验菌株、主要方法及结果判定。
23、细菌的分类标记有哪些?简述细菌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24、测定DNA碱基组成的方法及意义,判定同属不同种及同一种内不同菌株的标准分别是什
么?(注:同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的G+C mol %差别应在4%~5%以下。同属不同种的G+C mol %
差别应在10%~15%以下,通常低于10%。)
25、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特点?(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
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注:抗药性突变型的特点是正选择标记(即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
应抗生素的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
营养缺陷突变型的特点是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即负选择标记。
26、数值分类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
27、什么是真菌,病原性真菌的培养条件与细菌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