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推进儒家优秀文化实施方案
龙腾学校“儒家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当前,弘扬儒家优秀文化的风气日渐浓厚,儒家优秀文化已影响着世人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儒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它博大精深,其“和谐、诚信、仁义”等传统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经久不衰。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培养他们文明、儒雅、诚信、感恩等形象做了很好的指引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把口号变成行动,深入开展“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校推进儒家优秀文化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和“幸福广东”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儒家“和谐、诚信、仁义”文化走进校园,尤其是“弟子规”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让学生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让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中与大师对话,与圣贤神游,快乐成长。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熏陶规范学生,打造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学生文化,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家园。
三、活动原则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如壁画解读、学习园地、园门解读、廉政文化、饭堂文化、建立学校儒风文学社等,确保活动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二)、紧密借助语文课堂这一有效载体,把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树立大语文观的心路中沐浴圣贤思想的光芒。
(三)、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活动实效。通过活动的开展引领师生在国学的熏陶下,在圣贤的光芒中形成良性的学习机制。
四、活动内容
(一)、开讲座,学弟子规
学校在新生入学的九月份,都会有进行儒家文化教育,其中以《弟子规》为主要学习材料,每天精选一句《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儒学著作中有关学习、修身、交往等的名言警句广播,让儒家思想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主题班会,学校每周周四第七节是全校和弟子规课,确定一个儒家思想教育主题,如“珍惜同学友情,建设和谐校园”“诚信做人,诚实考试”“爱惜学校公物,拒绝铺张浪费“等,把每次的主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讨论,后由学生自己去讲解,这样的教育更深入学生心中。
(三)、定班风班训,观看电影,做心得体会的意味着调查
各班以“宣扬儒家文化,创建班级特色”为主题,制定班风、班训,开展各类班级活动,教室里墙壁上悬挂各种儒家文化的教育格言,公告栏上设立“仁爱公约栏”,同学们亲手设计的有关儒家“和谐、诚信、仁义”的学习园地和“儒雅”、“文明”温馨的指示牌等,把儒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春风化雨般地注入学生心田。同时做意味着调查,做样使得所学知识更加深刻。
(四)、评选“孝心标兵”
让学生收集儒家的经典名言、儒家知识、儒家文章,采用背诵、默写、答卷等方式,每个12月上旬组织一次“儒家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有效地记忆、理解儒家文化。配合阅读儒家经典,同月中旬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孝心标兵”,让学生结合儒家思想,谈人生、谈社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儒家思想。
(五)、师生共写心得体会,感悟儒家文化。
把校本培训与儒家文化进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每年3月份教师和学生写心得体会,让全校师生能更解读儒家文化理念,感悟经典,读圣贤书,立君子品。
希望通过“文化滋养”、“践行教育”,“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谦虚礼让、孝亲尊长、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的健康人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泉州台商投资区龙腾学校
儒 家 文 化 进 校 园 实 施 方 案
第二篇:儒家和文化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结晶,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师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修心养性”,其思想的指向都是一个“和”字。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思想的国家。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与平衡运动。
一、自身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需求
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有利于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社会混乱源于对个人的利益争斗,解决一切社会纷争的方法就是要尽力克制人的私利以服从于社会公利,这就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论语·宪问》记载孔子三答子路问君子,一日“修己以敬”,再日“修己以安人”,三曰“修己以安百姓”,均以“修己”作为君子实现其理想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孟子也特别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将“修心”视作“修己”的重点所在。《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因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视为关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现代人通常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外王”就是施展抱负实现理想。“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
可见,儒家主张社会和谐需要人注重道德修养。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好,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道德败坏,那么要想把“家”、“国”、“天下”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儒家强调“修身”需要“自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通过这种自我反省,从而纠正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和思想上的偏差。儒家认为“修身”的最终目的在于“躬行”,只有自己去践行道德规范,道德修养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才能真正的在实践中求得自身和谐。人际和谐: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
儒家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贵和持中,和谐中庸,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为此提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的价值原则。首先是“贵和”。《论语学而》引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把“贵和”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儒家以“仁”来和谐人际关系。从字形结构看,仁从人,从二,其基本意思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其次是恕道。自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凡自己希望成就的事业,也帮助别人成就,凡自己希望达到的事情,也帮助别人达到。
实际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换位思考,要推已及人,由已心推知人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容易取得彼此的理解。许多社会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了矛盾也会很快的解决。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第三是礼让。这里的“礼”既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仪式,又指札貌、礼节、礼仪等,“让”是指不争,儒家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发生道德失范的现象。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求诚信,这样才会使社会风气更加和谐。
为了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儒家倡导“中庸”思想。“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即“过犹不及”。
以民为本:人与社会和谐
个人重视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将个体融入社会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使天下大治,最高的理想就是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实行“仁政”。要以德治民,爱惜百姓。孟子的与民同乐也是在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够不成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是说,人生、生活、工作,社会充满了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空不入。有人类、有社会、有生活、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矛盾之间的斗争。不过,社会要前进、要发展、要变化,就是靠矛盾之间的运动、运行、化解去改变原来的面目,推动历史前进的。儒家“和”文化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我们讲和谐,它是靠人们对矛盾的化解而进行的、实现的、完成的。这是因为和谐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物体,而是在运动、运行、发展中的一种渐进平衡,在差异中的协调,在纷繁中的有序,在多样性中的统一。“和而不同”,有差异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牢固的和谐,才是最新最美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个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禁止用过于细密的鱼网捕鱼,则大鱼捕,小鱼留,鱼鳖资源也就源源不断,永不枯竭;要“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是说到山林里砍柴要适时,秋冬草术零落可以砍伐,春夏草木生长时不宜砍伐,这样伐得当,则树木茂盛,取用不尽。把这句话演绎一下,可以认为这同今天反对滥捕滥猎,在保护自然上是一致的,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就会对人们进行报复。”这说明自然界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人类没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要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来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片相处,这是儒家“和”文化中所真正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今天。我们讲“天人合一”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而非简单的历史回归。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让人与自然互动互利。
第三篇: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做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习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 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 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 ——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第四篇: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
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
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五篇:中学廉洁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某某中学廉洁文化进校园
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强化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营造廉洁从教的育人环境,培育学生敬廉崇洁的价值观念,通过在全校师生中组织丰富多彩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提高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廉洁从教的意识,增强广大学生干净做人、规范做事、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如下:
一、重要意义
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学校全面开展廉洁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力宣传“廉洁文化进校园”,可以陶冶和培养师生员工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中学生诚信守法,营造浓郁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形成“崇尚廉洁、弘扬文明”的良好风气。
二、教育对象及内容
(一)在全校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以“廉政勤政和遵纪守法”为主题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
1、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
2、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切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和受教育中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3、把廉洁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与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结合起来,促使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热情服务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廉政勤政的表率。
(二)在广大教职工中开展“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为主题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
1、在教学管理人员中大力开展党纪法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示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工作作风教育。
2、在广大教师中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不能向学生索、拿、卡、要,或因故打击报复学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做受人敬重的教师。
(三)在广大学生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廉洁文化教育活动。
1、将廉洁文化教育有机地纳入课堂教学,融入相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列出专门章节或结合专业内容进行讲授。
2、新生入学教育应突出廉洁和诚信教育内容。
3、举办学生党团员培训班,要把廉洁教育作为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4、要把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学生学术节、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和学生班级活动。
5、对毕业生进行毕业教育时要进行“反腐倡廉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教育。
四、实施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工作。
学校成立“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范志钧同志兼任,成员由学校办公室相关人员组成。办公室主要负责协调、督察、指导工作。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廉洁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我校将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1、启动仪式。我们将利用升旗仪式开展“敬廉崇洁、诚实为人”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向全校师生讲明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并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2、宣传牌。制作廉政警句宣传牌,做到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黑板报。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等进行学习宣传,并在宣传橱窗和黑板报中开设专栏,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
4、主题班会。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一次主题为“敬廉崇洁”的主题班会,并将优秀的班会在制作成影片供全校观摩,在学校中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
5、格言警句。每个班级要利用班级内的板报,征集并宣传有关的廉洁格言,使全体师生共同感受廉洁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6、广播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利用公共传媒广泛宣传廉洁的人物事迹和古今名人的廉洁品格,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廉洁,什么是腐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教育资源,创设教育空间。
我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努力创设良好的廉洁教育空间。
1、以校园读书为载体,实现廉政教育的全员化。利用学校的各种图书资源,组织开展崇廉倡俭的主题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廉洁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2、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创建网上的交流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廉洁之窗”栏目,并借助这一载体,实现校内师生共议廉洁的局面。
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使廉政教育走进学生的世界。利用语文、品德等学科课程,开展廉洁文化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的道理。
4、以校务公开为载体,公平公正,打造维权平台。学校在开展校务公开过程中以报告、文告等形式公开告示学校重大事务并接受群众监督评议。
(四)注重教育实践,保证活动成效。
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和引导,让全体师生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步养成勤奋节俭、廉洁自律、诚信为人的良好品德。
1、设立校园廉洁意见箱,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
2、在评选先进德育工作者和先进教育工作者时,要以此为重要标准,以鼓励和促进教师的廉洁意识。
3、各班召开“廉政伴你我”讲故事比赛。内容涉及当前行业不正之风和当前关于廉洁方面的热点话题。
4、通过理财教育活动,引导他们科学、合理、适度地消费,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使他们养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质。
5、组织一次以“敬廉崇洁”、“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廉政文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6、开展“寻找廉政的足迹”活动,让学生们寻找身边的一个榜样人物,记录下他们的诚信、正直、清廉的风格。
7、语文科组组织一次以“敬廉崇洁”、“诚实守信”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刻地体会敬廉崇洁的意义之所在。
四、几点要求
1、各部门要将此项活动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使“廉洁文化进学校”活动成为提高师生素质、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的过程,要动员和组织好全校师生参加到此项活动中来。
2、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学校办公室要加强对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的指导,对各校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开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考核评估,把组织开展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的表现和效果纳入评先评优考核范围。
3、落实总结、报告制度。学校办公室负责将本校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领导小组名单和活动实施方案报送市教育局,落实专人负责将开展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将好的做法加以推广,对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
2013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