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农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07:0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地区农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地区农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

第一篇:某地区农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

某地区农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柱。

我县今年的农业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农业发展要求,狠抓了各项发展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组织和落实,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促进了大旱之年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的句号。2010年全县预计实现粮食总产9093.4万公斤(科技数,下同),比上年增99.4万公斤,增长1.1%;水产品总产量105万公斤,比上年增4.8万公斤,增长4.8%;农村劳务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0.32亿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2305元,比上年增242元,增长11.7%。现就我县今年及十一五期间的农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把抓粮食生产放在首位,保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促进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主要途径。通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出率;通过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种植、农作物间混套种、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病虫综合防治等先进增产科技措施的推广和运用,提高群众生产技能和水平;通过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品种调优,提升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效益;通过组织抓好抗灾、救灾、减灾和恢复生产等工作,有效避免或减少因灾损失。五年来,我县克服了冰冻雨雪、洪涝及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及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粮食连续增产,农业连获丰收的可喜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特别是今年,在遭受10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夏收农作物受灾损失严重的情况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县委、政府确立的“小春损失大春补、大春不足晚秋补”的思路,全力抓好了农业抗旱救灾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水稻旱育秧、水改旱、地膜玉米、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粮食作物间套种等抗旱高产技术措施的大力开展和落实,确保了大灾之年实现粮食增产、农业丰收。

1、粮经作物生产。2010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64万亩,预计实现粮食总产9093万公斤、经作总产2753万公斤、蔬菜总产4715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1.14万亩、99.4万公斤、286.7万公斤和72.4万公斤。分别比2005年增4.13万亩、887.9万公斤、688.5万公斤和512.2万公斤,分别增长5.94%、10.82%、33.35%、12.19%,年均递增1.16%、2.07%、5.93%和2.33%。整个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8.6万亩,实现粮食总产43362万公斤、经作总产13073万公斤、蔬菜总产21987万公斤,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9.6万亩、3065.4万公斤、5108万公斤和960.2万公斤,分别增长5.77%,7.6%、64.13%和4.57%。

2、茶、桑、果。2010年全县茶、桑、果在地面积3.26万亩,实现总产量502.3万公斤,比上年增0.15万亩和21.3万公斤,分别增长4.8%和4.4%;比2005年增0.8万亩和76.8万公斤,增长32.5%和18.1%,年均递增5.79%和3.26%。

3、渔业。我县的渔业生产,主要以开展“稻渔工程”示范、名特优新水产品引进试验示范养殖为重点,积极探索适宜的渔业发展方式,实现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养殖水面2830亩,实施稻田养鱼4050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050吨,比上年增48吨,增4.8%,比2005年增477吨,增长83.25%,年均递增12.88%,农民年人均水产品生产量从2005年的2.11公斤增至4.6公斤。5年来,全县累计开展水面养殖1.33万亩,累计实施稻田养鱼面积3.1万亩(其中稻鱼工程0.49万亩),共计实现水产品产量4200吨。目前,我县的日本锦鲤、南方大口鲶、美国叉尾鮰、日本罗氏沼虾等一批名特优新品种已获得试验示范成功,开始向水产养殖户推广,水产品养殖种类逐年增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持续稳步增长,农民人均有粮和人均纯收入同时得以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种植业和渔业总产值达3170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量399公斤、人均纯收入2305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13016万元、36公斤和1134元,增长69.7%、10%和96.8%,年均递增11.2%、1.9%和14.5%。

(二)深入推进劳务活县战略,“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四位一体的农村劳务就业模式初步形成,劳务经济成效明显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县进一步强化“劳务活县”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外出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维护力度,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的持续影响下,县委政府及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农民工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通过内外结合,广开就业门路,逐步形成了“培训、就业、维权、创业”四位一体的劳务就业模式,保障了全县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面对今年的特大干旱,县委政府又确立的“家乡损失外乡补,农业损失务工补”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各项工作,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及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0年,新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0.6万人,新增转移0.2万人,全县在外务工农民工累计达4.8万人,比上年增0.2万人,比2005年的3.53万人增1.27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13.79万人的34.8%,占富余劳动力5.72万人的83.9%。今年全县实现劳务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3200万元,增长16%,比2005年增1.24亿元,增长2.15倍,年均递增16.52%。5年来,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特别行动计划”等农村劳务培训输出项目,累计开展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及引导输出培训597期2.9万人,其中技能培训35期3435人,有组织输出劳务527批2.7万人,带动1.9人转移就业、700人返乡创业。

(三)扎实抓好农田、农经、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各项强基工作,全县农业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农业科技及装备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及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增强

1、农田基本建设。2006年以来,共开展了4个冬春的农田基础建设工作。共实施完成了“**县5000亩高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县法古灌渠建设”、“**县法古村基本农田建设”、“**县3000亩、2500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基本口粮田建设”、及“新马街田冲,柏林白石岩、马蹄寨500亩的战恢基本农田建设”共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90.93万元,完成田间沟渠建设62条(段)52617米,完成投工16.47万外,累计项目受益面积13730亩,2010年的3000千亩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已启动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成功建设,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2、农村经济经营理。一是扎实抓好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村容村貌整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农经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5年来,累计完成投377万元,完成了38个农经建设项目的建设,有效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5年内共监督落实农民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贴、畜牧支农补贴等各种

支农惠农资金10386万元,都以一卡通的形式发到农民手中,没有发现截留挪用现象发生。同时抓好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村土地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五项制度”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监督检查,未接到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规投诉案件。三是强化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共接到合同纠纷上报273起,调解成功数262起,调解成功率达96%。四是积极抓好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全县共完成69个村委会1752个村民小组的委托代理工作,共移交代管资金90.1万元、固定资产972.7万元、债权总额14.26万元、债务总额13.76万元。

3、农机推广。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由于我县坡地多、平地少,农机事业发展相应缓慢。2006年以来,我县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的机遇,切实加大小型农机作业示范推广力度,扩大机耕机耙面积,5年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万元,共引进推广大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等3种适宜我县农机作业的新型农机具240台(套),各种加工机械46台(套)。今年全县共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3820台(套),其中拖拉机508台,农机总动力达9940万瓦特,比2005年增1706万瓦特,增20.7%。2010年农机作业面积达57066亩,比2005年净增42045亩,增长3.5倍。

4、种子管理及良种推广。五年来,全县共进行种子质量抽检和留样备查144个品种,检验样品144个,检验合格134个,对不合格品种已责令退回禁止销售,有效保障了生产安全;开展杂交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20组304个品种,杂交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21组388个品种,共筛选出适宜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26个,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有效的良种贮备;推广杂交水稻种子234个品种21.9万亩,推广杂交玉米种子182个品种42.4万亩。2010年共完成杂交水稻种植4.6万亩,杂交玉米种植12.6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0.5万亩和3.5万亩。

5、植保植检。五年来,全县累计组织防治各种病虫草鼠害510.93万亩次,挽回产量损失7062.85万公斤。其中今年共发生64.18万亩次,组织防治117.02万亩次,共计挽回产量损失1498.3万公斤。今年共深入田间开展病虫调查284人次,向上报送病虫信息208期,发布病虫情报13期260份,开展检查和备案水稻品种78个10.1万公斤、包谷品种90个20.6万公斤,进行农产品调运检疫46批615吨,实施茶园产地检疫3200亩。

6、土壤肥料。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共组织实施了3年度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其中:完成了省农业厅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9.5万亩,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92.49万亩。累计在全县9个乡镇70个村(居)委会3215户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野外调查和土样采集工作,开展样品测试2588个,建立农户施肥长期监测点27个,实施肥料效应田间试验62组,进行同田对照简比测产试验160组,发放施肥建议卡13.7万份。累计完成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推广92.49万亩次,共实现节本增效5923.2万元。其中今年完成30.32万亩,亩比常规施肥少用化肥纯量5.1公斤、增产43.41公斤,亩节本增效81.8元,实现节本增效2481.4万元。

7、农业环境保护。十一五以来,累计进行农产品残留农药检测158期308个品种1859个样品,比十五期间增加检测样品1801个,市场样品检测合格率为97.8%,比十五期间提高了15.6个百分点,其中今年共开展检测32期84品种605个样品,检测合格率99.5%,比2005年同期增检26期52个品种547个样品,合格率提高13.3个百分点。组织实施了**阳荷、**灯盏窝蜜桔地理标志登记申请,其中**阳荷已通过了农业部专家评审。进行了青龙山茶厂绿色食品及阳程食品厂无公害土鸡蛋的组织申报,目前,省、州相关部门已经对其进行了产地环评及样品抽检。抓好了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全县农业污染源553户(其中种植业源449户,水产养殖业源31户,畜禽养殖业源73户)。进行了外来入侵生物和农

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发现了外来入侵物种水花生、马缨丹、水葫芦等9个品种,累计发生面积5197公顷;发现野生植物资源有川桑、云南大百合、云南枸杞、野生金荞麦等11个品种,总分布面积746.9公顷。

8、农村能源及生物资源。五年来,农村源建设重点抓好了国债沼气项目的组织实施,共完成投资480万元,建设完成农村沼气池2800口,全县农村沼气用户达4.1万户,覆盖率达74.1%。生物资源上,围绕农、林、畜、渔、副及加工等,切实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力度,2010年已建立生产资源产业基地8.2万亩,实现生物资源总产值6.1亿元。

9、农业行政执法。一是加大各种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依法经营意识;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执法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农业执法大队,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三是切实加强国家禁用、限用等危险化学农用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强化宣传、指导和检查,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四是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无证经营农资等违法行为,共检查企业、个体农资经营户经营门点2512个(次),依法立案查处各类违法事件514件,取缔无证照经营农资门市6个,捣毁农资制假售假窝点53个,查获制假农资181.4万公斤,挽回经济损失1814万元,收缴“毒鼠强”等剧毒鼠药11万余克,收缴销毁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农药22个品种1194公斤,查处假化肥31吨,查处退回未经登记公示种子6550公斤;五是是加强渔政执法工作,制定颁发了县域内主要河流河道管理规定,严厉查处炸鱼、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共立案查处渔政案件35件,没收电鱼机34台,进行经济处罚8人,警告9人。使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县境内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10、挂钩扶贫和新农村建设。5年来,县农业部门认真抓好了挂钩扶贫点结对帮贫、新农村建设、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等帮扶工作。共为21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帮扶水泥2000

余吨,支持资金70余万元,帮扶贫困大学生解决学费、帮扶残疾人家庭和残疾儿童等累计帮扶资金5万余元;干部职工开展“爱心圆梦”、四川汶川大地震及抗灾救灾爱心捐款等累计达15万余元;开展抗旱救灾捐款9500元,向玉树灾区捐款2600元;帮扶鸡街王家塘村建设发展资金累计15万元。

11、科技推广体系及队伍建设。一是根据中央、省、州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先后完成了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种子管理工作站、茶叶工作站、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站、劳务输出局的职能划转和改革工作,并于2008年底基本完成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乡镇农技站收归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结束了乡镇农技站“三权”下放长达十余年的管理体制。全县农业管理管理体制逐渐理顺,机构设置更为合理、工作职能职责更加明确,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保障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切实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提升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本领。5年来,通过采取与省、州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方式,全县农业系统共有97名科技人员通过不同渠道的学习取得了大专以上农业院校毕业文凭,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已达129人,占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2.7%,比2005年提高了54.9个百分点。同时,认真加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工作,共组织农业系列科技干部申报高、中、初级各级职务100人,取得高级职务任职资格22人,中级职务任职资格36人,初级职务任职资格48人。

二、主要经验及体会

回顾十五以来的农业工作,最主要的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政策是基础、领导是保障、科技是支撑、投入是关键。

(一)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是促进全县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是自200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以6个一号文件,制定下发了关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但实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增资综合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等,还免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二是县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时机,及时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组织领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地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和落实,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切实调动全县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力的保障了农业的顺利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落实粮食生产补贴、良种补贴、农资增支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地膜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农业救灾恢复生产等各项资金补贴累计达7390.45万元。其中:种粮补贴、地膜补贴及新增粮食面积种子补贴资金574.82万元;油菜补贴46.62万元;种粮农民综合直补6629.0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40万元。

(二)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统一思想、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是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始终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涉农部门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统一思想,增进共识,相互协作配合,为全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县县委政府每年年初均及时召开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及早研究部署农业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及其配套政策措施,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及各涉农部门,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具体,上有人管,下有人抓。二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督促指导农业生产,开展现场办公,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三是县人民政府将粮食总产、农民人均纯收入,重点产业发展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目标考核,有效的促进各项农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四是农业科技部门结合云岭先锋、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全县科技人员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结合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四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基层党风廉政试点等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健完善农业部门内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民主决策、科学管理、依法行政和社会监督,有效保障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切实强化农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将每年的重大农业生产目标、重点科技推广纳入科技人员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任务到站,责任到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力强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是自去年开始,重点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玉米三大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运用,努力提高群众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带动大面积粮食生产单产水平提高。今年共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6.6万亩;实施间套种样板6.4万亩,带动大面积生产19.5万亩;推广地膜玉米栽培4万亩。通过这三项重点科技项目的推广实施,共计增加粮食产量960万公斤,有效弥补夏粮因灾损失,保障了大灾之年粮食丰收。二是切实加大两杂良种推广、优化种植、规范化种植、病虫综防、科学施肥、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十一项增产增收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累计推广达156万亩,比上年增9万亩,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全覆盖。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覆盖率分别达播种面积的76.5%和农民总户数的91.7%,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7.6和11.3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累计推广各种实用科技措施面积达670万亩

次,比十五期间年增78万亩。三是切实加大粮油、经作、果蔬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力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2010年优质粮油面积达34万亩,占全年粮油种植面积58万亩的58.6%,比2005年增加9万亩,优质粮油种植比例比2005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优质经作及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比2005年增0.7万亩;优质水果面积6000亩,比2005年增1050亩。四是大力开展样板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实用科技措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今年全县共完成各类科技示范样板12400亩,比上年增1200亩,涉及冬农、大春两季的粮食、经济作物及水产养殖。十一五期间共举办科技示范6.15万亩,比十五期间多2.1万亩。通过科技示范样板的大面积、高质量举办,使无形的技术推广变成直观的现场,充分展示先进科技的增产增收效应,使农民“看得见、听得明、问得清、学得透”,引导农民自觉应用先进科技,有效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向大面积生产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五是全面开展农民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接受科技、应用科技的能力。5年来,累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1676期13万人次。其中:举办“绿证”培训班1063个,培训人数7480人次,颁发“绿证”2611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4个年度,完成农村实用技术4096人,已毕业3120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97期2.9万人。

(四)积极争取和整合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是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

我县财困民穷,自身投入发展能力极其有限,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及省、州的政策性资金投入,是我县农业能否持续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县农业部门积极主动向农业部、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等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到各种农业发展建设项目150余个,涉及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农村能源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冬季农业开发、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村容村貌整治、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等各个方面,累计投入项目

建设资金3100万余元。通过项目资金的投入建设和实施带动,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科技培训和实用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有力推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群众经济增收,为积极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我县耕地总量不足且零星破碎,局部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加之每年不断出现的干旱、洪涝、和冷冻等自然灾害,给全县粮食增产、农业丰收带来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二)认识不一,相关产业发展进展缓慢。各乡(镇)、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不一,重视程度各异,缺乏统一、明确、持久和长远的共识,相关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完善、不到位,产业发展零星、分散、参差不齐、进展缓慢,如蚕桑、水果、蔬菜等。

(三)农业生产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难以取得新突破,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由于我县农业生产上客观存在自然环境劣势,耕地流转和利用规模化程度低,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散、乱、杂”的现象尚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难以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

(四)科技推广经费匮乏,农业科技推广的转化率和贡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不足,一些必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受到限制,导

致科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有效挖掘,科技推广的成效未得以充分显现,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五)生产资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一直较高,且稳定性差,农户必要的生产资料投入受到制约,加之农村中科技知识、栽培管理技能较高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跟不上,造成农业生产和科技措施推广的落实难度大大增加。

第二篇:沿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外向化农业是沿边地区农业发展趋势,是迅速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兴边富民、提前翻番奔小康”的希望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沿边县(市)同全国一样面临着在国际市场重新定位的问题。我省具有农业优势,又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对入世挑战,就应以这些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农业。

(一)按照比较效益的原则,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农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竞争。沿边各县(市)必须瞄准市场需求,从资源、区位等优势出发,抓紧培育一个或几个品质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一批有规模的专业化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因时制宜,用最好的资源发展最具优势的产业。沿边县(市)开发晚、污染少、生态环境好,发展绿色食品的条件得天独厚,要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作为重中之重,培育全省最具特色、最有规模的优势产品;沿边县(市)多草原、饲料来源广,适宜发展畜牧业,要把畜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抓好传统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开发“盘踞半壁江山”的优势产业;沿边县(市)多地处寒带,森林覆盖率高、山区半山区面积大,林产品、山产品种类繁多,要充分挖掘珍稀野生动植物及药材养殖和加工潜力,构建独具冷凉特色的优势经济格局;沿边县(市)与俄罗斯接壤,全省有3045公里左右的边境线和20多个边境口岸,要加快发展俄罗斯市场需求旺盛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扩张出口创汇的优势群体,特别是要根据俄方市场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调整和扩展具有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食用菌、药材、畜禽、绿色大米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从而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外向型优势农业产业带和产业区。

(二)找准优势互补和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广泛开展中俄农业合作,提升外向化农业竞争力

##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同属于黑龙江流域地区,该地区开发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国家关系友好,经济要素互补,并且是东北亚区域中自然资源最丰富、潜力最大、后劲最强的地区。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未来几年也将加入世贸。入世后,两国都面临着一个在国际市场上重新定位的问题。把我省与远东地区放到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中考察,加速、加强我省与远东农业合作,不仅有利于振兴两国经济,也有利于促进东北亚,乃至亚太经济的崛起。中俄双方在农业、牧业、林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有很大的互补性。比如农业,俄远东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可垦土地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粮食、果菜、食品的市场需求,每年谷物缺口80万吨以上、饲料缺口300万吨以上,蔬菜、水果、肉产品缺口均在40万吨左右。而我方则有发展种植业的技术、经验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有大量的商品粮需要寻找销路,完全可以成为俄罗斯的“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这就要求沿边县(市)要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通过区域合作逐步融入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大趋势中。加大对优良种苗、珍稀品种和农业生产加工技术设备的引进力度,建立跨地区、有特色的优良种苗培育中心。大力鼓励外商带项目、资金、技术、市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农产品仓储、运输和贸易等龙头企业,借助外力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组织和引导农民、民营企业家开展种植业、林业采伐合作,开发绿色食品、自然药品,实现集约经营,并有计划、有组织地输出良种、技术、设备和劳务,全方位增强区域农业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三)兴建产地市场,开辟境外市场,全力构筑辐射性强、开放度高的外向化农业市场体系

##省的邻国俄罗斯消费品市场进口商品占60%,大都是轻工产品、生活日用品和各种副食品,这种互补性经济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其对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边境贸易。沿边县(市)必须紧紧抓住同俄罗斯经济互补性强这一关键,及时获取国际市场特别是俄远东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建立上下贯通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构建外联市场、内结农户的区域性营销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结构整体升级。要转变观念,引导农民走进市场和适应市场,搞好服务,用更多的精力抓流通,使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出、卖得好价钱,实现增产增收。抓好现有市场配套完善,加强粮、果、菜、食用菌、畜牧等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并向跨区域、远辐射、大规模、高档次方向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对俄出口商品种类,加快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在巩固俄罗斯远东市场的同时,迅速向西伯利亚及俄罗斯腹地推进。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订货会、贸易洽谈会,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把当地农产品更多地推向区内外、国内外市场。搞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惯例和准则,完善检测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绿色通道,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发展大生产、大流通,通过市场来推动规模经济发展,通过扩大规模适应市场。在品种质量、贮藏加工、包装运输、营销策略上狠下功夫,使沿边口岸县(市)蔬菜、水果等比较优势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要十分重视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发挥各种各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的作用,为他们创造、提供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育强育大龙头企业,延伸外向化产业链条

当前,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型的、

第三篇: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唐山滨海地区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张国新 王秀萍 鲁雪林 王文成(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唐海 063200)

摘要:综合分析了唐山滨海盐碱地区土壤资源分布状况,提出该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应遵循高产、高效、综合、生态的“盐碱农业”战略思想,并提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状况的三种种植业生产模式,即冀东冲积平原区—高产高效农业模式、冀东滨海交接平原—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关键词:滨海地区 农业 模式

唐山滨海盐碱地区主要包括滦下灌区沿海四县,即唐山市唐海县、滦南县、丰南县、乐亭县的沿海区域,土壤主要以潮土、水稻土和盐土为主[1,2],根据地貌、母质、地下水和成土等方面的特点,可将本区划分为三片:冲积平原区,滨海交接平原,近代滨海平原。其中冲积平原区,主要位于四县北部,离海较远,弱盐渍化土壤,耕层含盐<0.1%,地下水矿化度<2 g/l,没有咸水层,是本区土壤肥力和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主要作物为玉米、花生、小麦、果菜等;滨海交接平原区,位于沿海四县中南部,为滨海盐碱地区,耕层含盐量0.1~0.57%,地下水矿化度3~15g/l,地下咸水层上面具有薄层淡水,强度脱盐土区,为滨海平原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域;近代滨海平原区,位于冀东滨海平原南部,多属重壤质,耕层含盐量>0.6%,地下水矿化度高,属弱度脱盐土区,为水稻种植和盐生植物生长区域。近几年,由于北方连续干旱,造成唐山滨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该地区现代农业模式如何发展,成为目前农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依据冀东滨海地区主要区域的土壤结构特征,以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农业”为指导,以盐碱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为原则,提出以下三个主要农业发展模式。冀东冲积平原区-高产高效种植业模式

在冀东冲积平原区属于非盐渍土区,淡水资源较为丰富,具备粮食、果品、蔬菜高产高效农业栽培的条件,可通过实施节水栽培措施,结合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措施,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产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模式。沙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差,适种玉米、花生、甘薯等作物或与果树间作;壤质各土种水、肥、气、热性质适中,宜种作物范围很广,主要发展节水的旱作物。并且该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京津唐较为接近,蔬菜销售市场广阔,特别是曹妃甸港口的开发建设,外来人口的增多,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该区设施农业的规模应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发展新品种、新模式的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产后的储[3]

存与加工技术等配套措施。冀东滨海交接平原—种植业综合开发模式

2.1 水改旱种植业综合开发模式

冀东滨海盐碱地区土壤类型以盐土、盐化潮土为主,地下水位浅,蒸发量大,土壤盐渍化中等,土壤全盐含量在0.3~0.4%,为适宜稻改旱的主要区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应采用以田间灌排水渠和节水工程建设为主的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包括水改旱土壤治理模式和水改旱农作物种植模式。

水改旱土壤治理模式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为关键技术,以“田平、沟深、肥多”为原则。①平整田块,做好灌排渠系:削高填洼,深翻结合轻耙,能破除土壤板结,打破原有水田犁底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在每条农改为2条旱田地,中间设置进水沟,以便田间灌溉,每条农原来的渠道保留作为旱田排水渠道。然后做畦,每条旱田地做若干个大畦,以条形窄畦为好,并进一步平整畦田,每条旱田地东西向设置3-4个排水沟,与南北向的排水渠道相通,排水沟要多、深,疏通田间灌排渠系,改善地块的相对地势,防治积水,这是水改旱的关键。②秋耕春灌春保墒:水改旱地块必须秋耕和深耕, 秋耕可以部分消除土壤中所含的大量的病菌和虫卵。同时通过冬春的风化, 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深耕可以打破因长期种稻所形成的很硬的犁底层, 利于旱田作物根系下扎, 秋耕深度在18~20cm 为最佳。由于春季干旱风多, 失水较快, 适时保墒尤为重要, 因此必须在上冻前灌好冻水, 春季才能保墒播种。③适时中耕:前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透气性, 提高地温, 防止返盐返碱, 促进根系发育;后期作用主要是清除田间杂草, 减少病虫害, 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作物生长。④重施有机肥。重施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力, 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同时,根据2006年我们的试验,根多壮等微生物肥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效果较好,目前试验正在进行中。

在认真分析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水改旱农作物栽培模式:地膜棉花栽培模式,地膜西瓜栽培模式、水改大豆栽培模式、水稻改旱稻、稻改脱毒甘薯等多种模式。并注重套种的高效生产模式,新开垦的土地以单作棉花为主,并在行间播种绿豆或绿肥。单作棉花2~3年后可改为棉瓜套种、枣棉套种或其它耐盐碱旱作物品种。

2.2 台田立体生态利用模式

水稻田因地势低洼, 常年积水, 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与一般旱田有较大差异, 因而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成为水改旱的关键。台田立体生态利用改良模式可有效降低土壤的总盐量和Na、Cl+-[4]

含量,改善了台田的养分状况,提高了土壤肥力,并具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特点。

该模式对盐碱地进行改造,下挖池塘、上抬台田,将低洼盐碱地挖深成塘发展养鱼、蟹、虾和鸭等渔业,把挖出来的土筑成台田种植粮棉、林果、瓜菜、饲草、临塘种稻或发展畜牧业。为了排除盐碱, 两排田塘相间的农田之间开挖一条较大的中心排水渠。台田的形状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鱼塘水面与台面的高差达115m以上, 排盐沟深度一般为215~310m。建成的鱼塘既可保水养鱼、又可抽水灌溉, 而台田作物也不会受盐碱之害。

该模式已于2003年在唐海县示范、实施。优点是立体种养效益高,缺点是改土工程费用高,而且需要技术全面的农工。因此,应深化治盐改土工程,一方面积极推广现有的土壤改良措施,另一方面不断开阔思路,挖掘更经济更有效的治盐改土措施,培育高产土壤。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3.1 精品水稻生产模式

近渤海区域,沿海滩涂、洼地,为重盐碱地区,地下水小于1.0m,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0g/l,土壤粘重、板结,排水不畅,为多年老稻田,最适宜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可充分利用该区域自然环境、生产水平,保持一定面积的稻作生产,同时水稻种植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唐山滨海地区属于一季中晚熟稻种植区,光照充足,水稻生育期170~180d,是我国一季稻生长最长的地区,昼夜温差大,生产的大米适口性好,是我省最主要的优质水稻产区,而且生产水平高,大面积单产达8100kg/hm,创河北省一季稻区大面积高产纪录,小面积创高产11250kg/hm22[6][5]。但该地区的水稻生产以手工为主,精耕细作,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当前形势是曹妃甸港区建设用水增加,用工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并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增,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滨海稻作的种植结构必须调整,单一的高产单季稻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提出:与水稻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精品水稻生产模式。

精品水稻生产模式包括优质稻米、特种稻生产模式、稻蟹混养模式、稻蘑混养模式、育养稻栽培模式、耐旱水稻节水栽培模式等维护生态平衡的立体、高效、节水栽培模式。在2003年以前是专门从事水稻研究的科研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产量高、米质优、抗病,为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水稻高产以水稻研究为主的专一北方稻区北方稻区主要靠灌溉种稻,一年一季,以粳型常规稻为主,适于发展优质稻。

该地区的水稻品种主要来自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近年来该所在水稻品种选育上作了调

整,为该地区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后续保障。①在保持现有育成品种产量的同时,加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选育力度;②注重多熟期品种、耐旱、耐盐碱品种的选育;③加大特种稻及功能米选育力度,把特种稻、黑米、香米、红米、巨胚米选育应列入日程;④开展了耐储藏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并有了新进展:特优1号、优质2号、垦糯2号、垦糯3号、黑香糯、胭脂稻等品种不断涌现。

3.2 设施农业的无土栽培模式

由于土壤盐碱化制约了本地区蔬菜的发展,利用经济、方便快捷的废渣资源、稻草资源配制简化营养土发展无土栽培设施蔬菜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摆脱盐碱土的危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将是盐碱滩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首选。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对冀东滨海地区设施农业的无土栽培模式进行研究,技术研究包括:(1)廊坊40型温室及无土栽培模式的引进示范。廊坊40型温室是北方目前较先进的温室,具有保温好,增温快,采光合理,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结合我地建造用土盐碱化的实际情况,构造进行改进。(2)适合本地发展的设施蔬菜新特品种的引进筛选。新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从国内外引进樱桃番茄、黄瓜、菜椒等新品种进行性状鉴定。筛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耐低温和弱光的新品种。(3)无土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根据不同品种生长特性的不同,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品种的种植栽培技术。同时,根据合理利用光能的原理,进行叶菜、果菜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4)设施蔬菜生防及昆虫授粉技术的引进示范。无土栽培蔬菜要达到真正的绿色食品,在病虫防治上就必须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

3.3 经济盐生植物高效利用模式

盐生植物由于其生境恶劣, 生物量小, 经济效益低, 因而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对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对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在滨海重盐碱地区,根据现有盐渍化土壤含盐量选种适应的耐盐高产经济盐生植物,将现有的大面积盐碱地真正开发利用起来,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利用的过程中使土壤得到改良。冀东滨海盐碱地区丰富的经济盐生植物为发展盐土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要有可以作为食品的黎、荠、碱地肤、枸杞、长刺酸模、沙枣等盐生植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补血草、芦苇、柽柳、野大豆、补血草等盐生植物;可以作为饲料的西伯利亚滨藜、岌岌草、中华苜蓿、小果白刺等盐生植物;还有作为工业原料的芦苇、大米草等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的盐生植物。

盐生植物高效利用包括当地经济价值高的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盐生植物的引种和驯化。[7]

2004年开始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开始对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在现有盐生植物中和从外地引进的盐生植物中筛选耐盐高产的耐盐资源进行试种,并对其高产栽培模式进行研究,有望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主要有耐盐碱蔬菜、耐盐碱绿化苗木、耐盐碱牧草。种植的耐盐碱蔬菜有芦笋、枸杞、苦菜、海篷子、甜菜、枸杞、大叶蒲公英、费菜、水芹菜;耐盐碱绿化苗木有刚毛柽柳、沙枣、白蜡、苦楝、金银花等;耐盐碱牧草有美国苜蓿、中国耐盐1号、2号苜蓿及短甜高梁等植物。目前海篷子在土壤全盐含量8.0%以上的滩涂上、费菜在土壤全盐含量0.5%的盐土上长势良好,芦笋、菜用枸杞等品种也表现出了强的适应性。耐盐碱作物及盐生植物在本地区的开发利用将作为农业的一个新分支在冀东滨海盐碱地区悄然兴起,也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对策,是冀东滨海盐碱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孟祥川,王凤龙.唐海县志[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8.58~119.[2] 滦南县政府.滦南县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1~28.[3] 李彬,王志春,孙志高,等.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54~157.[4] 何书金,李秀彬, 刘盛和.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模式[J].2002,21(1):29~33.[5] 刘树堂,秦韧,王学锋,等.滨海盐碱地“上农下渔”改良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05,(2):50~51.[6] 王幼辉.河北水稻栽培[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

[7] 张启星.河北省水稻育种进展、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2005,9(增刊):53~57.Research 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of Coastal Area in Tangshan

Zhang GuoxinWang XiupingLu XuelinWang Wencheng

(Coastal Agriculture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Tanghai 063200)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of soil resource in Tangshan coastal saline area were analyzed.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gion should follow the strategical thinking of saline agriculture with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integration,zoology.Three plant models which are suitable to the different soil type in Tangshan coastal area were presented,which ar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model for alluvial plain region of east of Hebei province, integration exploiture protective agriculture model for connect coastal plain reg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 agriculture model for inshore coastal plain region.key words: coastal saline region,agriculture, mode.张国新,男,1971年出生,籍贯河北青龙,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工作。通信地址:063200 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迎宾路24号。

Tel:0315-8723259,8755056,E-mail:。

第四篇:县农业开发办工作总结报告

我县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

工 作 总 结 报 告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九年六月

一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国家、省、市开发办 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安排,紧紧扭住农业综合开发这个中心工作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过有关部门的协同作战和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受到市县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一、项目完成情况

2008,批复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有六个,其中两个国立项目,四个省立项目。国立项目为:一是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名称为:龙泉镇1.4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二是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名称为:蔬菜批发市场1000吨蔬菜保鲜库扩建项目;省立项目为:一是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项目名称为:1140亩优质高产马铃薯示范推广项目;二是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培训费项目;三是省立产业化项目,项目名称为:万只羔羊繁育基地扩建项目;四是省立土地治理项目,项目名称为:北徐屯乡0.1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一年来,我县力争打造精品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计划批复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目标。

(一)项目计划任务和资金安排情况

我县2008年项目计划总投资1911.5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56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451.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58.5万元,自筹资金841.56万元。

1、国立项目

(1)龙泉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我县2008年国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涉及龙泉镇的太师庄、旧孙仁堡、新孙仁堡、燕家堡、谢家屯和虎头山六个村庄,涉及农业人口1500户5870人,项目治理总面积1.43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89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45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92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23万元,当地群众自筹资金225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135万元)。

(2)产业化项目

我县2008年国立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为一般产业化项目,项目名称为蔬菜批发市场1000吨蔬菜保鲜库扩建项目。项目承建单位为大同市我县金浪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地点为我县龙泉镇东关村。项目计划总投资503.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1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49.5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5.5万元,项目单位自筹338.92万元。

2、省立项目(1)科技推广项目

我县2008年省立科技推广项目为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实施地点为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龙泉镇燕家堡村。项目涉及农户340户1380人。项目计划推广示范同薯20号和23号马铃薯114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76.53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5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6.53万元。

(2)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培训费项目

我县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培训费项目计划在二00 3

八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施,涉及龙泉镇的太师庄、旧孙仁堡、新孙仁堡、燕家堡、谢家屯和虎头山六个村庄,计划培训工作人员和农民1250人(次),项目计划总投资10万元,全部由省财政投资。

(3)万只羔羊繁育基地扩建项目

我县2008年省立产业化项目为万只羔羊繁育基地扩建项目,项目承建单位为大同市金瑞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我县友宰镇东册田村。公司计划在目前年繁育羔羊7150只的基础上扩建到年繁育羔羊14300只。项目计划总投资361.11万元。其中,省财政投资10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企业自筹241.11万元。

(4)北徐屯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我县2008年省立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涉及北徐屯乡马家庄等三个村庄,77户258人。项目治理总面积0.11万亩。项目计划总投资7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50万元,当地群众自筹资金20万元(其中投工投劳折资12万元)。

(二)项目工程任务和效益完成情况

1、国立项目

(1)龙泉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完成中低产田改造总面积1.43万亩,完成计划1.43万亩的100%。主要治理措施完成有:新打井配套18眼,完成计划18眼的100%;修复配套旧井23眼,完成计划23眼的100%;输变电线路配套7公里,完成计划7公里的100%;埋设管道42公里,完成计划42公里的100%;渠系建筑物5座,完成计 4

划5座的100%;改良土壤0.2万亩,完成计划0.2万亩的100%;机耕路13公里,完成计划13公里的100%;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亩,完成计划300亩的100%;完成技术培训3150人次,完成计划3000人(次)的105%;完成示范推广0.072万亩,完成计划0.072万亩的100%。

项目区共新增灌溉面积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万亩。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9万公斤,蔬菜212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40.65万元,项目区6个村庄的1500户农民5870口人收入增加总额220万元。同时使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提高0.56个百分点,可降低风速25%左右,使改良后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

(2)产业化项目

国立产业化经营项目——蔬菜批发市场1000吨蔬菜保鲜库扩建项目共完成建筑面积2070平方米,其中冷库主体1450平方米、川堂、站台、机房等辅助设施620平方米;完成循环水池60立方米。购置安装保鲜库各类设备179台(套),其中制冷系统设备140台(套),冲霜水系统设备22台(套),电气系统设备16套,库体保温设备1套。完成给排水、供电供汽等其它工程。

项目完成达产后,年可新增储藏保鲜农产品生产能力380万公斤,新增总产值211.77万元,增加值160.35万元,利税148.95万元(其中利润91.96万元),新增固定资产457.64万元,安排农村劳动力4人。有助于壮大蔬菜这一农业主导产业,5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现代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可辐射带动龙泉镇及周边四乡镇8000户28000人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新增蔬菜总产量6万吨,增加收入0.36亿元。

2、省立项目

(1)省立科技推广项目

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共完成示范推广总面积1140亩,其中同薯20号500亩,同薯23号640亩,完成计划的100%。亩均可增产优质马铃薯647-731公斤左右,1140亩示范田共增产79万公斤,新增产值110.79万元。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大大促进优种马铃薯的栽培和标准化生产,在全县起到示范和样本作用。

(2)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培训费项目

该项目共完成培训工作人员和农民125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以及项目区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和水平,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万只羔羊繁育基地扩建项目

该项目共完成新建标准化圈舍3000平方米,饲草棚100平方米,新建化验室、青贮池、药剂池等辅助生产设施510平方米;完成购置饲草架、粉碎机、挖掘机等机械设备203台(套);购置种公羊20只,种母羊2000只。

该项目投产达效后,年可新增出栏羔羊7150只,年新增存栏4394只,年新增总产值452.66万元,新增增加值257 6

万元,新增利润99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28.9万元。年直接带动受益农户89户,受益人口348人,直接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56万元,新增就业人数50人。

(4)北徐屯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该项目共完成改造中低产田面积0.11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完成新打机井2眼,输变电线路配套1公里,埋设管道5公里,整修机耕路3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0.005万亩,均完成计划的100%。项目完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0.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03万亩。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万公斤,蔬菜1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30.8万元,项目区受益农民年收入增加总额为16万元。

(三)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

2008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到位各类农发资金1913.0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到位56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到位451.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到位60万元,自筹资金到位841.56万元。

共使用完成总资金1913.06万元,完成计划1911.56万元的100.08%,其中:完成中央财政资金560万元,完成计划560万元的100%;完成省财政配套资金451.5万元,完成计划451.5万元的100%;完成市财政配套资金60万元,完成计划58.5万元的102.56%;完成自筹资金841.56万元,完成计划841.56万元的100%。

1、国立项目

(1)龙泉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我县龙泉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到位各类农发资金8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到位45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到位192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到位24万元,自筹资金到位225万元。共完成使用总资金891万元,完成计划890万元的100.11%,其中:完成中央财政资金450万元,完成计划450万元的100%;完成省财政配套资金192万元,完成计划192万元的100%;完成市财政配套资金24万元,完成计划23万元的104.35%;完成自筹资金225万元,完成计划225万元的100%。

(2)产业化经营项目

我县国立产业化项目共到位各类农发资金504.4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到位11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金到位49.5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到位6万元,自筹资金到位338.92万元。共完成使用总投资504.42万元,完成计划503.92万元的100.1%,其中:完成中央财政资金110万元,完成计划110万元的100%;完成省财政配套资金49.5万元,完成计划49.5万元的100%;完成市财政配套资金6万元,完成计划5.5万元的109.09%;完成自筹资金338.92万元,完成计划338.92万元的100%。

2、省立项目

(1)省立科技推广项目

2008年我县省立科技项目共到位资金76.53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到位5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到位1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到位16.53万元。共完成总投资76.53万元,完成计 8

划投资76.53万元的100%,其中完成省财政资金5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10万元,自筹资金16.53万元,分别完成计划的100%。

(2)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业务培训费项目

该项目实际到位和使用资金10万元,全部为省财政资金,完成计划的100%。

(3)万只羔羊繁育基地扩建项目

该省立产业化经营项目共到位各类资金361.11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到位10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到位20万元,企业自筹到位241.11万元。共完成总投资361.11万元,完成计划361.11万元的100%。其中,完成省财政资金10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20万元,自筹资金241.11万元,均完成计划的100%。

(4)北徐屯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该省立土地治理项目共到位总投资7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万元。共完成总投资70万元,完成计划的100%,其中完成省财政资金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万元,均完成计划的100%。

㈣到期有偿资金归还情况

2008年,我县到期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为136.2万元,其中本金124万元,占用费12.2万元,实际归还40万元,2005-2006年到期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未返还款抵顶93.94万元,共计偿还133.94万元,占到期应归还任务的98.34%。

㈤项目和资金监督检查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从制度入手,按照既定程序,全面实行了项目招投标制和工程招投标制以及项目监理制,从根本上保证了项目工程质量。在资金管理上,我们认真抓了财政资金县级报帐制,加大项目资金的管理力度,从源头上堵住了资金使用上的漏洞。

㈥监理工作情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所有工程的监理工作由大同市新星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监理。项目监理的内容包括:田间道路拓宽硬化,桥涵、机井房建造,新打机电井,输电线路建设,输水管道安装及农田防护林等工程。

在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工程监理人员每天坚守在工地,按照作业程序即时跟班到位进行全面监督检查,严把五关:即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工程进度关和质量验收关。每项工程施工工序都必须经监理人员认可方能实施,凡未经监理人员签字认同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得在工程上使用和安装,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不得拨付工程进度款项,不得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监理人员在监理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监理,公正监理,没有弄虚作假和徇私舞弊现象发生。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办围绕全县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流项目,打造精品工程”的目 10

标,针对项目种类多,工程任务大、时间紧、困难多、群众关注的实际,重点抓了以下九方面的工作。

㈠引入竞争,全方位推行招投标制

实行项目和工程招投标,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按时足量完成的重要前提。根据上级的要求,我办今年继续对土地治理项目全方位推行了两种招投标制。一是项目招投标制。即在项目申报前,由具有农业综合开发意向的乡镇投标竞争立项,按照具体的要求和一定的条件,通过一系列规定程序,择优选择立地条件好,自筹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班子团结的乡(镇)村为项目实施地,从而有效地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招投标根据我们掌握的实际情况实行邀请招投标,在国立土地治理项目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邀请了王官屯镇、马家皂乡、龙泉镇三个乡镇参加竞标,结果龙泉镇的项目各方面都优于其他两个乡镇成为中标乡镇。二是工程招投标。即在项目计划批复后,对财政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如打井、管道安装、机耕路、农田防护林、各种建筑物的物资设备采购及工程施工实行招投标,让能够保证质量、投标报价低且合理的有资质的专业队或公司施工,从而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加快了工程进度,工程招投标同样实行邀请招投标,我县在具体实施中,物质设备采购由县采购中心负责招投标,工程施工由开发办负责招投标,所有投标单位必须具有丙级以上资质。

㈡科学规划,认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行业的系 11

统工程,项目坚持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生物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来实施。因此,只有科学规划,认真做好项目实施计划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才能保证农业开发健康发展。所以,我们根据中标单位龙泉镇的项目建议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规划,着重研究确定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技术措施等具体的治理措施。用科学的方式因地制宜、合理布置项目工程。如确定打井的数量、深度和位置,合理布置管道,根据土壤类型确定土壤改良方法等。经认真细致的分析论证,最后制定出比较合理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

㈢精心组织施工,严格检查监督

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质量不达标,势必劳民伤财。在今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中,我县开发办紧紧围绕“建设一流项目,打造精品工程”的目标,咬住质量不放松,依托项目建设单位,精心组织施工。要求中标单位对每项工程精心制作周密的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施工。对于单项工程的施工,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监督。监理人员长期蹲守在工地,对施工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数量和进度,开发办主要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常下去对工程进行不定期检查,从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杜绝了许多不该发生的质量问题。

㈣建章立制,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

一年来,我们紧紧抓住项目实施、财务管理、工程管理 12

护等环节,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办法,促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逐步走向规范化。

一是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和监督。项目实施前各级部门都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单项工程也都通过了招投标签订了承包合同。从行政和法律上保证了工程顺利完成。同时,对各单项工程的施工管理也严格程序化、制度化,按照招标文件中技术规范化,如打井工程,从开钻、洗井、抽水到结算,都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管好用好资金是工程按质保量按时完成的重要保证。在资金管理上,我们继续实行“三专”制度,即“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开发资金的支出,实行县级报帐制,继续完善审计制度,严格财务监督检查,严格资金报帐程序,报帐资金拨付实行转帐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施工单位申请用款时,必须根据承包合同提出用款申请,经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和项目技术负责人签注意见后,报农发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根据项目工程进度和质量,分批予以拨付。对于多经项目的无偿资金的支出,由用款单位凭相关事实,有效的凭证据实报帐,经县级农发和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及时拨付资金。对于群众自筹资金不论现金、投工,还是实物折款都逐项进行了登记,并对集资者出具收据,资金的使用都编制了正式凭证,建立了帐簿,填制了收支报表。对在项目建设中形成了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有形农业基础设施和设备,竣工验收后转入“项目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管理机构购置的财产设备,凡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也进行了登记注 13

册,列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

三是加强工程管护。确保工程长久运行。为了防止“重建轻管”、“先建后损”和效益不能长期发挥的现象发生,我们采取了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机电井设施完好、林草无损,道路平整,从而确保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⑴制定了管护制度。县开发办制定下发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有关乡村也据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比较具体的管护制度。为了使管护制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狠抓了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对破坏工程案件的大力查处,极大地震慑了不法分子,也教育了广大群众,使管护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⑵建立了管护队伍。项目乡镇以水管站为依托,建立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管理站,统一管理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区受益村也都成立了工程管护队,对本村工程进行维修和管护,管理单位对每项工程都登记造册,分门别类建立了档案,以便管理。同时,乡镇政府和乡镇管理站、村委会和村管护队伍都签订了管护合同,明确了责、权、利关系。村委会对专管员每月一小评,每季一大评,兑现奖罚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工程管护员的积极性。

此外,为了稳定管护队伍,解决管护工程难以持久的状况,我县开发办专门建立起了农业综合开发管护基金。基金筹集办法是开发办从招投标剩余资金留一点,乡村自筹一点。管护基金筹集起来后,统一由县开发办掌握,用其支付管护员的工资待遇。

㈤应用科学技术,增加科技含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综合开发只有应用更多的科学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开发效益,保证其持续健康地发展,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实践经验,在盐碱下湿严重的地方,因冬春季冻融破坏严重,建砼防渗渠往往是劳民伤财,所以今年在设计输水工程时,都采用了低压管道。在选定井位时,我们通过电测来测定,没有把握和依据不随便定井位。所以我们的水井成井率高,出水量大,效益好。此外,我县今年毫不例外地在前一段时间,利用农闲季节对农民对乡村干部进行了农业科技培训,从而增强了农民的科学种田本领,同时,我们还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新技术,新成果来为广大农民朋友服务,如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新农机具和新农药等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县农业的发展。

㈥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筹资的积极性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自筹资金占很大的比例,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真正实现“要我开发”转到“我要开发”上来,就必须让农民的意愿得到充分有效地表达,保证农民在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和运行等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要坚持“农民要办”为前提,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另外,我县在农民自筹资金落实方面制定了一项大胆的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办法是:对于新打机井,谁在项目区规划的位置上自己打井,所花费用上农发自筹专帐并经验收合格后,农发办为其配套线路、机泵、井房和管灌。由于机井运行效益好,农民自筹打井积极性很高,解决了一部分自筹资金。

㈦把握政策,明确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方向

要想把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搞好,必须掌握好政策,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针对阳高实际,我们在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提出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副产品的价值。

㈧大力培植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带动能力

我县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围绕蔬菜、畜禽、杏树、玉米等优势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特别是对一些资源优势明显,对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强、示范效果好、综合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农业开发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一系列优惠和宽松政策,如减免税收政策、对建设用地实行优惠等,对农业开发龙头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我们始终坚持把强化科技投入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全过程。注重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帮助项目企业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同时,还帮助项目企业与山西大学、山西农大等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总之,一年以来,我们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上级开发办的要求和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土地治理项目科技含量不高,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缓慢,特色农业不强,订单农业不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建议省市开发办多组织人员参观学习和举办工程技术、工程施工、财务管理等专门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严格的项目管理要求和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需要。二是农业开发项目还存在着亩投资标准偏低、农民自筹资金偏大的问题,建议适当提高亩投资标准和进一步降低农民自筹资金的额度,同时希望力度大一点,步伐快一点。三是产业化经营项目的龙头作用不是十分突出,在壮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现代农业水平,辐射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00九年六月

第五篇: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地区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

近年来,塔城地区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新阶段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作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地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支柱产业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加

工、市场化经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4年,全区一产产值完成31.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1.6,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4309元。

一、塔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情况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塔城地区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区先后引进了乌苏麦科特棉纺、沙湾秦岭棉纺、屯河乌沙番茄、裕民悦羊肉品加工、中粮北海油脂、金牛沙湾盖瑞乳业、金牛额敏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企业改制和扶优扶强,组建了沙湾棉花产业公司、沙湾天宝绿色食品公司、塔原红花有限公司、乌苏啤酒等一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金牛沙湾盖瑞乳业120吨乳品项目、山东高密化纤有限公司3万吨棉浆粕项目、新疆天鹰有限公司6万吨棉蛋白项目等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天海、瑞隆、盘龙、天宝等粮油加工企业不断强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出了“福临门”油脂品牌,进一步做大“沁康”面粉品牌,年内油脂加工行业企业日处理原料能力可达2000吨,生产成品油、面粉10万吨以上。额敏万通活畜交易市场已成为塔城盆地四县(市)牲畜主要集散地,日交易牛120头、羊2000只,并辐射到周边地市,占有了克拉玛依市牛羊肉80的市场份额。到目前,全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4家,固定资产总值16.44亿元,年销售收入1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2个,1000万元以上的15个),辐射带动农户9.68万户,占全区总农户总数的75.1,带动基地面积264万亩,占全区播种面积的57.2;农牧民人均收入中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1525元,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8。

(二)地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规模化经营效应日见显现

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已初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棉花、番茄、粮食、奶牛等基地建设都初具规模,为吸引龙头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全区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61.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48.1万亩,增加15.06万亩(小麦95.69万亩,增加7.02万亩,玉米41.71万亩,增加3.34万亩);棉花面积121.37万亩,增加19万亩;油料作物46.35万亩;饲草料基地43.55万亩;区域特色产品基地面积102.43万亩。

畜牧业优势凸现,长足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牲畜饲养量达724.73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7.13万头(只),增长3.89,其中牛62.3万头,增加4.2万头;羊590.5万只,增加15.67万只。全区已培育养殖专业乡34个,专业村161个,养殖大户2773户,15个千头牛养殖小区共完成投资6673万元,建成棚圈10.6万平方米,进入小区的养殖户700余户,存栏牛7480头。为全面提高畜牧产业水平和综合效益,地区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大力推广牛胚胎移植技术。2004年全区牛胚胎移植投入资金671万元,完成牛胚胎移植1303头。今年地区下达牛胚胎移植任务2005头,安排补助资金200万元,目前已组织受体牛6455头,移植395头。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日趋活跃

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组织形式实体化。在开展经济活动中,以实体形式出面,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完善,经营规模逐步壮大。二是在经营范围上趋向多元化。由单一生产环节上的联合经营向全程经营转化,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各业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由主要在流通领域内从事经营活动向生产、消费等领域延伸。三是经营模式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多数组织都制定有规范的章程制度和管理体制,内部分工明确,组织运行正常有序。2004年底,全区建立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协会)190个,会员2.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0.6,农民经纪人1400多名,其中年经销额在1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350名,带动、服务面积

下载某地区农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地区农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区发展模式借鉴

    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杨星宇 社会工作2012级 1210010221要探讨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首先要搞明白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社......

    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全省春耕生产工作总结报告

    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全省春耕生产工作总结报告【专题】黑龙江省抢前抓早备春耕按照省委、省政府对今年春耕生产的要求部署,全省把春耕生产作为再夺农业丰收的第一战役来打,精心组......

    农业工作发展调查汇报材料

    农业工作发展调查汇报材料 农业工作发展调查汇报材料 市委农工办系统各部门、单元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和市纪委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办事于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

    农业发展

    就日英两国农业发展现状谈谈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向 植物保护学院11级植物保护二班 学号:1107101056 姓名:邹旭阳 摘要:分析了日英两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日本保全性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

    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应把握四个方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0-23 12:07:00 ]作者:谢少波编辑:studa090420摘 要:当前,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农业发展

    人人献策怎样解决农村农业 旱天用水问题 自然灾害,久旱天气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大敌。怎样规避干旱风险解决农业农村用水已是我们国家重要课题。 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已实施与正在......

    发展资金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黑龙江省天源食品有限公司 番茄红素加工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我公司是以地产原料加工为主的外向型民营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之一。公司占......

    2005年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工作汇报

    2005年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工作汇报 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成立二周年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下,本着“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围绕帮老、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