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语录
新浪浙江: 招行在2009年就前瞻性的提出了“二次转型”战略,我想请问马行长两个问题,目前贵行的“二次转型”成效如何?经过2年的实施,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些经验和感想?
马蔚华: 我们从本世纪初03年就开始考虑银行转型,本世纪初我们已经感觉到资本的约束将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监管条件。03年开始第一次转型,主要是发展零售业务,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那个时候中国消费信贷刚刚开始,众多银行还盯着大企业,盯着利差收入,那个时候还是非常辛苦的。前年年底,我们的一次转型取得了比预期很好的成绩,零售的比重达到了35%,中间收入的比重已近超过20%,虽然比西方银行少一点,但是也是中国银行的佼佼者了。这个转型还要继续推进。遇到了新的情况,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资本约束越来越严。这些年我们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困难更大,招行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倾斜,这对于中小企业,对银行自身也好。
在资本约束越来越严的情况下,同样的资本消耗,要有更高的回报。商业银行即是个金融服务部门,也是个经营企业,上市公司。不仅要注意风险防范,也要注意对股东的回报。因此,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要取得一个最好的平衡,所以要提高竞价能力,降低成本,做到风险可控,提高资本的回报率,这就是第二次转型。
“二次转型”从根本上说是管理的变革。无论是降低资本消耗也好,实现风险可控也好,本身就是是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的一场革命,就不能一触即成,虽然,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里,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定价能力的大幅提高,成本也在下降,体现在成本收入比上。为了加强管理,所进行的资源整合,人民效用提高等措施推进,包括零售总部的成立,对中小企业的加大力度的推进。表现在招行的规模,效用,质量的协调发展。我们不会吧这两年取得的成绩看成是二次转型的这个成果,只能说是“初见成效”,既然是一场变革,我们要把这个看得更加深刻,艰巨,长远一点。比如,做中小企业这件事,但是,这么多年,我们也能够深切感受到,从行长到客户经理,眷恋大企业的情节依旧是挥之不去的。这种传统的东西,靠贷款,考规模,靠大企业,并不是在一两年内是可以真正自觉调整的。所以,真正的提升管理水平,是招行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应对利率市场化,应对发展全球化的基本功的锤炼。
新浪浙江: 马行长,您曾经是政府官员,现在是缔造了金融神化的中国卓越的银行家,我听说,在执掌招行十几年的过程,有多次出任政府高官的机会,您都放弃了。我想问问您是怎么看政府官员和银行家这两种不同职业生涯的?
马蔚华: 世界上,政府官员与银行家是不同的职业,一样的内涵,银行本身就是一个企业,银行家就是一个企业家。我当过政府官员,现在又做银行的管理者。但是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也做过银行的监管者,参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对后来从事银行还是有利的。他们之间的关联和我的那几句话是一个概括。
“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银行业虽然是个企业,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影响银行,现在,国家金融危机,欧洲债务,首先影响的可能就是金融业,目前金融业是汇通天下,和所有的市场都连在一起,所以银行是个微观的企业,不可能不考虑宏观,我以我当初在央行从事过货币政策,今天我来作银行是有意义的,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奇偶阿杜把握一个商业银行的进程,决策的取舍。
“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这个是和招行的战略联系在一起的。招行的战略是“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银行是服务业你必须把握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往往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如果你这个银行比较早的把握经济社会科技需求,比较早的提出满足需求的产品服务,你可能就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客户,赢得了市场,信用卡等等都是这样。
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银行和国际市场联系的越来越密切,做为一个银行的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国家的经济环境政策的变化,还要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监管政策,市场的变化,银行国家才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些很多的东西都和我在政府工作有关的。我选在银行工作,我很热爱这份工作,银行有竞争,政府不存在竞争,而且在中国这个环境下,这是一种探索。我们这个团队,充满着感情。有机会在这里工作,是我一生的幸福。
第三个,对事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港口,北仑港,世界第4,全国第2,港通天下嘛,我们很支持。
另外,服务于各种类型企业之间的中间业务,银行传统业务之外的,包括现金管理。资产托管、估计结算、年金管理等,宁波的需求很旺盛。我觉得我们的业务方向比较符合宁波的成长,正是因为对路了,所以我们这几年业务增长很快。也深受宁波各级领导和广大消费者的支持。新浪浙江:请问马行长是否常来宁波,您怎么看待招行在宁波的发展?或者说您给宁波分行的定位或要求是什么,发展的重点在哪里?
马蔚华:我到招商银行以后至少来过宁波四次,在招行工作之前来过几次记不清了。宁波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在从小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宁波有7000年的文化,比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还多2000年,另外,宁波是个文化城市,也是个港口城市,“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作为浙江重要的经济中心,发展很快。我们一开始就觉得设支行不过瘾,支行毕竟是支行,他和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能量不匹配,所以又把它升级为分行。宁波分行和杭州一样都是总行管的一级分行,提高总行对宁波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加宁波的业务容量,也可以对杭州分行构成竞争的态势。中国人就是要竞争。我们当时一同设立的还有苏州,苏州和宁波也在竞争。宁波分行近几年发展很快,目前,资产500亿,贷款400亿,存款300亿。我们在这里支持经济的力度是很大的,贷款大于存款,是倒挂,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宁波,总行拿钱,增加资金来支持宁波的发展。
宁波分行的战略重点第一是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我们总行的战略转型正在进行,其中支持中小企业是我们战略的重要措施。宁波的中小企业发达,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发达,正好符合我们的战略重点。
第二个就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很好,百姓生活不错,宁波的消费信贷,对零售业务的需求很大。我们也加快对这里消费信贷的支持,也包括对居民的财富管理和各种消费工具的支持,包括信用卡、网上银行等。
第三个,对事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世界第四、全国第二的北仑港,港通天下嘛,我们很支持。
另外,服务于各种类型企业的中间业务,银行传统业务之外的,包括现金管理、资产托管、估计结算、年金管理等,宁波的需求很旺盛。我觉得我们的业务方向比较符合宁波的成长,正是因为对路了,所以我们这几年业务增长很快,也深受宁波各级领导和广大消费者的支持。
新浪浙江:招行是在国内银行里国际化战略中走得最早最快的,就在前两个月,招行的台北代表处隆重开业。请您谈谈中国股份制银行走向世界需要做好什么样的准备?
马蔚华:业务全球化、信息化。对中国来说,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实际上,即使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中国走向世界走出去的脚步也没有减慢,中国的银行是个服务业,服务对象走出去以后,服务也要走出去。这个叫作贴身服务。
中国很多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出去,金融也应该走出去。从零售业务看,中国人出去旅游、留学、工作等各种活动越来越多,招行的信用卡在国外的销量与日俱增,在各家银行的境外消费中名列前茅,我们中国包括个人需求也在国际范围内加大,作为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该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
招行这几年在纽约、伦敦都建立了机构,招行是第一个在美国对中国关闭了17年的大门之后在华尔街建分行的。今年在台北建立了代表处,主要是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经贸的合作与发展,我们在大陆有很多台商的客户,我们要努力的支持他们,我们也有很多台湾的伙伴,我们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和你们一起你为大陆的客户提供服务,我们在台湾建代表处主要是给大陆的台商提供周到的服务。
目前来说国内市场的潜力比较大,我觉得中国的银行和企业走出去是大趋势,要把握趋势,在节奏步调上审时度势。我觉得最大的准备是提高自生的管理水平。招行的市场历史只有30年,和国外的商业银行百年老店相比,毋庸置疑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强身健体,把管理提上去,增加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包括成本的管理、资本的管理、风险的管理。全球化以后,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一方面要把握趋势,一方面要增加自身基本功的锤炼,转型就是为了培育这种竞争力,特别是现在进行的“二次转型”本质上就是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应对中国利率市场化,应对将来走出去所面临的复杂环境的能力,把握趋势,加快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应对将来的更广阔的市场竞争。
新浪浙江:就在上周,宁波市在上海召开了宁波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对接会,王辉忠书记和刘奇市长均发表了加快推进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讲话,招行在参与宁波打造国际强港和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怎样的打算?
马蔚华: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国国家战略。中国不是所有的省都是沿海的,这就决定了宁波把海洋经济作为重点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也注意到宁波和上海联合召开的宁波融入上海“两个中心”,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共同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战略举措。海洋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很早就知道宁波是一个渔业基地,水产品供应国内外消费市场。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不仅仅是海产品,还有丰富的广泛的利用价值,海洋的开发给我们带来实际意义。既然是对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有潜力的重大战略,招行一定是支持的重点。招行要配合宁波的战略部署,要支持海洋的基础工程建设。我们特别注意到,发展海洋经济要动员各种性质不同的经济体共同参加,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支持海洋经济又符合中小企业是我们优先支持的重点。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信贷规模,提供更简约的、方便客户的金融服务,来实现这样的一个支持。
新浪浙江:招行在2009年就前瞻性的提出了“二次转型”战略,目前贵行的“二次转型”成效如何?经过2年的实施,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些经验和感想?
马蔚华:我们从本世纪初03年就开始考虑银行转型,那时就感觉到资本的约束将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监管条件。03年开始第一次转型,主要是发展零售业务,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非利差收入的中间业务。那个时候中国消费信贷刚刚开始,众多银行还盯着大企业,盯着利差收入,那个时候还是非常辛苦的。前年年底,我们的一次转型取得了比预期很好的成绩,零售的比重达到了35%,中间收入的比重已近超过20%,虽然比西方银行少一点,但是也是中国银行的佼佼者了。这个转型还要继续推进。遇到了新的情况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资本约束越来越严。这些年我们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困难更大,招行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倾斜,这对于中小企业,对银行自身也好。
在资本约束越来越严的情况下,同样的资本消耗要有更高的回报。商业银行既是个金融服务部门,也是个经营企业、上市公司,不仅要注意风险防范,也要注意对股东的回报。因此,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要取得一个最好的平衡,所以要提高竞价能力,降低成本,做到风险可控,提高资本的回报率,这就是第二次转型。
“二次转型”从根本上说是管理的变革。无论是降低资本消耗也好,实现风险可控也好,本身就是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的一场革命,不能一触即成。虽然,我们在过去的两年里,成效明显,定价能力的大幅提高,成本也在下降,体现在成本收入比上。为了加强管理,所进行的资源整合、人员效率提高等措施推进,包括零售总部的成立,对中小企业的加大力度的推进,表现在招行的规模,效用,质量的协调发展。我们不会把这两年取得的成绩看成是二次转型的一个成果,只能说是“初见成效”。既然是一场变革,我们要把这个看得更加深刻,艰巨,长远一点,比如做中小企业这件事。但是,这么多年,我们也能够深切感受到,从行长到客户经理,眷恋大企业的情节依旧是挥之不去的。这种传统的东西,靠贷款、靠规模、靠大企业,并不是在一两年内就可以真正自觉调整的。所以,真正的提升管理水平,是招行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应对利率市场化,应对发展全球化的基本功的锤炼。新浪浙江:您能具体阐述股权投资对银行业发展有哪些影响,对中小企业有哪些作用?
马蔚华:股权投资近几年已经显现出来,银行作为一个间接融资的工具,曾经在中国的融资工具中独占鳌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股票债权的发展,银行受到挑战。现在CPI6.5,远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所以百姓的储蓄依然在减少,社会对于理财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企业完全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经满足不了对融资的要求,社会上新的融资工具正在显现出来,就是各种各样的股权融资。在宁波的下一轮发展中,一定要重视股权投资基金的兴起与作用。目前,在中国,股权融资发展的特别快。股权融资对于成长型高科技的中小企业,更容易得到他们的支持。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我们要和股权投资结合起来,招行近两年推出了“千鹰展翼”的项目,银行的间接融资与股权投资的直接融资相互联动相互配合。银行可以为贷款的客户贴息,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另外可以帮助中小企业IPO,做他们的财富顾问,帮助他们在资本市场上寻找推出的路径。在实现IPO之后,帮助他们财富管理。通过私募基金和银行的合作,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激励他们更好的发展。
新浪浙江:您说过资本充足率是现代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招行又要偏重于支持中小企业,同时您说要控制成本,但是中小企业的成本要多于大企业,银行在成本上如何控制?
马蔚华:这些都是不矛盾的,是一致的。大家都知道银行的拨备是覆盖可预见的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是覆盖不可预见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中,许多外国银行倒闭,如果没有资本充足率覆盖,那么客户的存款将会受到损失,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要考虑到各种风险。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精力应对市场化过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资本约束的情况下,必然考虑资本消耗,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做好结构调整。对于银行来说,大公司的议价能力强,同样的资本消耗收益就低,虽然风险可能越来越低,但是收益越来越低,商业银行不可能牺牲效益去寻求趋向于零的风险,必须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取得一个最好的平衡,必须在一定风险取得贷款资产收益的最大化。至于成本,也是一个平衡。中小企业做得好不一定成本就高,只要把握规律,掌握好风险管理——要了解你的客户(中小企业最好的风险管理)。宁波有很好的经验,可以探讨一条规律“批量化,标准化,工厂化”,既能减少成本,降低资本消耗,又能提高资本回报率,可能是一个最优的方向,但是这需要管理的意识。对银行来说,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意识。
新浪浙江:据了解,招商银行宁波分行乔迁东部新城新大楼的同期,招行在宁波的首家私人银行也即将开业,招行作为“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将给宁波的高端客户带来什么样的增值服务?
马蔚华:我们这个楼的最好的地方(顶楼)就要准备给私人银行用。招商银行去年被英国评为“中国最佳私人银行”,历史不足三年。世界上很多人不会想到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财富增长是全球第三位,将来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私人财富也在快速发展。我国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那么就给中国的银行提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财富管理的需求。在金融危机之前,我们曾经去和世界大银行私人银行寻求合作,他们不屑和我们合作。招行宁波分行要给中国私人银行提供给什么样的服务,我想对于私人银行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做好财富管理。到达私人银行标准的都是有一定的财富积累,需要找专业的理财服务。招行在这么多年在财富管理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是中国最早做零售的,我们有一只娴熟的零售客户经理的队伍,有各种服务渠道,还形成了一个产品体系,各种零售工具。私人银行的需求不止这些方面,还有特殊的体验,私人银行还给他们做崇尚生活的顾问,提供时尚的、尊贵的体验,推荐时尚生活的情况,创造氛围,推动消费。另外我们还进行富二代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子承父业,如何学习和提升自己,让他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新浪浙江:宁波分行目前近400亿的贷款中,大概有多少比重是给中小企业的?
马蔚华:招行宁波分行共有395亿的贷款,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是114亿。去年是85亿,在整体上看,中小企业贷款比重是越来越大。还有111亿的个人贷款,有房贷和非房贷两块,那么,非房贷和中小企业贷款是一个形式,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投给中小企业的贷款比数据114亿还要大,将近超出160亿,这个比重会越来越高。这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向的趋势,也是今后几年宁波分行推进的一个方向。
新浪浙江:在今年3月,马行长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一份改善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提案,表达了对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心,这是否意味着您在客户定位上会特别青睐中小企业?
马蔚华:我们对中小企业“敬重有加”,在刚刚结束的年终例会,我们不仅仅要在零售领域要加大对他们的力度,而且在批发领域,我们要进一步调整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倾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与支持,与银行自身的发展相联系,内在外在形成一种合力。如果能在当今世界找到一把钥匙,能够解决贫困、解决就业、走出危机,那么这把钥匙就是中小企业的成功。中小企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还关系到银行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从根本上说,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招行是最早在体制上进行改革的,推动全行,示范全国。我觉得,中小企业融资方式85%以上都是银行融资,要想改革局面,就要增加新的融资工具,如信托债,使中小企业在IPO以外,也能迅速的走向债权市场。除了银行融资,证券融资,还有股权基金要成为中小企业的朋友。才能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新浪浙江:您对宁波发展金融业有什么看法建议,招行在这里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马蔚华:我三年前选址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的楼,这里的建设是日新月异的。政府提出的“六个加快”的很多内容都和城市建设有关,“三思三创”,招行在这里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为这个城市发展采取的战略。“智慧城市”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个理念源于IBM的书《智慧地球》,背景就是信息化社会,这是一个很前沿、很时尚、很有意义的目标。招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要通过自己的信贷支持,实现这个目标打基础。另外,自身要成为一个智慧银行,要和智慧城市相连接。有个很重要的观点:互联互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城市的金融服务要信息化,深刻体现客户对银行的感受,产品的反馈。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客户,方便客户产品的管理。宁波的发展还有很多的思路。宁波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全国名列前茅的,50个城市排名第二。我对宁波的环境很感兴趣。在这样一个金融好的环境中,中小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有的这些,最终是要惠及民生,提高城市人民生活品质。包括人民能享受方便的金融服务。招行能够通过完善的信贷和令人满意的服务,让宁波人民感受满意的服务。
新浪浙江:马行长,您曾经是政府官员,现在是缔造了金融神化的中国卓越的银行家,我听说,在执掌招行十几年的过程,有多次出任政府高官的机会,您都放弃了。我想问问您是怎么看政府官员和银行家这两种不同职业生涯的?您有一段名言:“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可以给我们简要的阐释一下吗?
马蔚华:政府官员与银行家是不同的职业,但有着一样的内涵。银行本身就是一个企业,银行家就是一个企业家。我当过政府官员,现在又做银行的管理者,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也做过银行的监管者,参与货币政策的制定,对后来从事银行还是有利的。他们之间的关联和我的那几句话是一个概括。
“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银行业虽然是个企业,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影响银行。现在,国家金融危机、欧洲债务,首先可能影响的就是金融业,目前金融业是汇通天下,和所有的市场都连在一起,所以银行虽然是个微观的企业,不可能不考虑宏观。我当初在央行从事过货币政策,对我来做银行是有意义的,可以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把握一个商业银行的进程、决策的取舍。
“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这个是和招行的战略联系在一起的。招行的战略是“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银行是服务业你必须把握客户的需求,客户的需求往往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如果你这个银行比较早的把握经济社会科技需求,比较早的提出满足需求的产品服务,你可能就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客户,赢得了市场,信用卡等等都是这样。
“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银行和国际市场联系的越来越密切,作为一个银行的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国家的经济环境政策的变化,还要了解世界经济走向,监管政策,市场的变化,银行国家才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这些很多的东西都和我在政府工作有关的。我选在银行工作,我很热爱这份工作,银行有竞争,政府不存在竞争,而且在中国这个环境下,这是一种探索。我们这个团队,充满着感情。有机会在这里工作,是我一生的幸福。
第二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探路国际化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探路国际化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2010年11月12日 16:15适应国际化,迈出第一步,不仅仅是在境外设立一个机构,最重要的是管理,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管理国际化
【《财经》记者 董欲晓】金融危机过后,怎样把握国内银行的国际化节奏?
近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表示,“不能不考虑海外机构的布局”。他认为对于国外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正反两面看,国内银行国际化过程中,最应该学习的是“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观念”。
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率先在国际化过程中迈出了脚步,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招商银行在伦敦、台湾设有办事处,在纽约设有分行,并于2009年1月完成对香港永隆银行的强制收购,其一直在国际化道路中表现积极。
在马蔚华看来,到金融最发达地区设立的办事处更像是“培训中心”和“取经据点”,而永隆银行的收购不仅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且带来无形的价值,即完全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经验以及混业经营的做法。
招商银行2008年斥资193亿港元收购永隆银行。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该高价位引起较大争议。加之当年永隆银行亏损8.16亿港元,引发了“物不所值”的评价。而收购费用对招商银行资本金以及流动性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两年过去了,如何看待永隆银行收购得失?马蔚华在专访时,谈到招行国际化布局以及永隆银行交易为招行带来的利弊。
《财经》:金融危机后,怎样把握国际化的节奏?
马蔚华:发展国际化是战略考虑,国际化不仅仅是在境外设几个网点,搞几笔业务。客户走出去了,银行服务也得跟着走出去。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很多客户到境外开展业务,希望我们给予支持,招行境外刷卡量目前将近200亿。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不得不考虑国际化,不得不考虑机构的境外发展。
《财经》:国际化过程中,除了切实的收益,从银行发展角度讲,还能带来哪些益处?马蔚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300多家国外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即使国内银行不走出去也处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之中。国内银行业游戏规则、监管条例都趋向国际化,此时此刻我们必须考虑竞争力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是创新的银行,但目前来说还不足,该向哪里学?比如纽约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创新的产品都源自那里,因为它有创新的机制。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华尔街的创新,这也就了解了国际金融的创新。
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把华尔街和金融创新妖魔化。客观上讲,华尔街创造财富的能力大于破坏财富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阶段比起它差了很多年,它出现问题我们要吸取教训,它暂停了脚步我们不能停。因为两者不在一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金融市场中,综合经营走过了,资产证券化过头了,但我们还没开始,还需要继续探索前行。
适应国际化,迈出第一步,不仅仅是在境外设立一个机构,最重要的是管理。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管理国际化。中国的银行差的不是制度方法,更不是产品服务,缺的是一个先进的理念。
《财经》:能否总结一下收购永隆银行的得失和经验?
马蔚华:永隆银行的收购是必要的。华南、珠江三角洲的客户和香港的客户互相有很多业务来往。招行的零售业务比较好,在香港应该有网点,如果一个一个地建,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在香港并购一家银行机会难得,特别是百分之百并购一家银行的几乎更是千载难逢。永隆银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当时我们对这个并购是比较有把握的,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首先,全球银行并购案中70%是失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整合失败,而整合的关键是文化。永隆银行在香港同时应对西方和东方文化,文化整合时两家银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员工和高管几乎没有流失。其次,我们在收购永隆时为它设计了一个新的增长空间,不是让其在香港市场抢业务,而是谋求在跨境业务上的发展,比如“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第三,我们看到了永隆银行本身的弱点,一旦被收购,这些弱点会变成发展的优势。比如它是港资银行没有内地网点,招商银行内地有很多延伸的渠道。再比如永隆银行是一家比较保守的银行,没有多少新客户,被招行收购以后就不一样了。总结起来说,这次收购是非常有意义的。《财经》:这些收购的尝试给招行带来些什么?
马蔚华:目前永隆银行的收益增长是香港同业中最高的,这部分增长都是招行的收益。另外,给我们的产品“两地通”带来了很多客户和业务。无形贡献上来看,永隆有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中的经营以及混业经营经验。所以说收益分有形和无形的。距离现在,收购过去不到两年,总结得失为时过早,我想五年后可以去总结了。
(主管编辑 乔晓会 网络编辑 刘玥)
【作者:《财经》记者 董欲晓 】(责任编辑:刘玥)
第三篇:人物分析: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人物分析: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题记:马蔚华博士师丛刘诗白教授,现为招商银行行长。他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怀念导师和师长,经常抽空回到学校与老师们交谈,与同学们对话,参加学校的“博士论坛”,设立招商银行奖学金,他是学校特聘的兼职教授。2002年9月5日,在新落成的招行大楼,刚刚从香港返回深圳的马蔚华校友告诉我:他很想念学校,感激学校的教育之恩,要我转达他对母校50周年华诞的热烈祝贺!
作为一个排行老七的小银行一一招商银行的行长,他给中国行业带来的冲击,集中地体现在了厚度不过1毫米的“一卡通”那张小小的卡片上。他是新技术的鼓吹者,在网上银行的虚拟世界与招商银行的现实空间架上了桥梁,率先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抢占金融领域的制高点;他是金融业的营销高手,将原始的服务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了“嫁接”,“一站式”服务让每一个客户都感受到了招商银行的独特之处;他是服务业的艺术大师,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完美组合。他是中国银行业一位马不停蹄的革新者,他用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思路改变着一个传统的商业根行。
比尔·盖茨有一个论断,他说传统银行在新经济时代是行将灭绝的恐龙。在2001年CCTV中国经济人物候选人中,有一位银行家并不这么认为,他说要用“再造银行”的理念让这个恐龙在新经济时代活得更好。他,就是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一个卡片、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是马蔚华运转招商银行的工具。
成立14年后,招商银行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总部办公大楼。这一时刻,身为行长的马蔚华,接过新址的营业执照百感交集。
十四年前,在深圳湾畔的蛇口小镇,招商银行诞生了。那时的招商银行默默无闻。但招商银行勇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探路者和拓荒者,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埋头苫于,开拓进取,成为一家生气勃勃的现代商业银行。
马蔚华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教授,他是招商银行的第二任行长,一直是活跃在中国银行业界的头面人物,作过人民银行的官员,管过钱、管过宏观调控,也曾因为处理海南发展银行的风险而名声远扬;1998年,被挖到招商银行出任行长。几年里,马蔚华带领下的招商银行风头甚健,因为体制灵活,敢尹天下先被称为“新锐银行”。
虽是一个排行老七的小银行,马蔚华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的冲击,集中体现在那张厚度不过一毫米的“一卡通”卡片上。1999年,中国开始网络热,招商银行靠“一卡通”成名,率先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改造银行业务,建立网上银行,强占了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招行成为中国脆弱的电子商务最主要的支付银行。马蔚华,这位新技术的鼓吹者,在网上银行的虚拟世界与招商银行的现实空间架上了桥梁。
马蔚华是金融业的营销高手,他喜欢回到母校西南财经大学,与老师交流思想,与同学们对话热点。喜欢登上北大、清华等各大高校的讲坛游说招行的业务。他把原始的服务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了“嫁接”。招商银行的营销方法,采取“跑马圈地”的策略。2000年3月,中国大学生电脑节,招商银行在45所高校开展营销活动,使大学生电脑节变成了“招商银行电脑节”。一卡通面世不久,招行曾上街摆摊与消费者直接交流,“一站式”服务让每一个客户都感受到了招商银行的独特之处。
马蔚华堪称是服务业的艺术大师,他将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市场的营销策睹进行了完美组合。他用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和运作思路改变着一个传统的商业银行,马蔚华被称力中国银行业一位马不停蹄的革新者。
2000年,招商银行用不足国内银行千分之四的从业人员,千分之二的机构网点支撑了国内银行百分之一点六的资产规模和接近百分之六的利润额,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的本土银行。
2001年,招商银行开始了上市冲刺;面对中国加入世贸,中外银行短兵相见的未来格局,一直致力于改革与创新的招商银行,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招鲜、吃遍天”马蔚华的下一招会是什么呢?他说:到了2001年、我们招行的下一招就是在准备这“一招鲜”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手里还得有几招鲜。几:年前我们就提出“银行再适”,这种银行再造理念也包括一个体制,也包括我们的运作模式,也包括我们的组织体系,也包括我们的许多工具品种,我们的企业文化、思想观念。虽然招行时间很短,体制上也有很多改革,但是很多的模式脱离不了传统的套路,这一点应该是信息革命所带来的危机感,比尔、盖茨在1994年的时候就尖锐地提出,说传统银行如果你不改变现状的话,你们就是一群行将灭绝的恐龙,这句话对所有的银行都是一个震动。他所指的行将行将灭绝的那一部分,就是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传统的那种银行的模式,比如说我们现在银行,你坐在屋里等人上客的这种做法肯定将来就不会再有了。现在一般的是求银行贷款,将来很可能你来贷款的不一定是银行理想的客户,而那些好客户你银行就得走上门去,甚至几家银行都去竞争,而且甚至人家可以采取招标的办法。因为银行是服务业,你的客户,你的上帝要求你变还不变,那不被他抛弃吗?银行必须兢兢业业,去老老实实为我们的客户去服务。
海尔集团有一个理念:“国际化就是本土化”。马蔚华说,这句话对招商银行业同样适合。
第四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陆家嘴论坛演讲实录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陆家嘴论坛演讲实录
发布时间:2011-01-22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以“金融促增长: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为主题的陆家嘴论坛分会场中,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出席并作演讲,以下是马蔚华演讲实录全文:
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会议参加了很多,这确实是很困难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全世界都在呼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第二,它是历史性的话题,我在银行干了几十年,从来就没有离开这个话题。
第三,它是一个顽固性的话题,这个问题越说越困难。到今年4月底,贷款是51700亿,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好像不但没有解决,还有一点更困难了。因为一季度末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个调查,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呼吁资金宽松人的比例比去年年底下降5个点,就是不宽松的点又上升了5个点,这个问题不是贷款总量多就可以解决的。
为什么难呢?刚才大家都说了,确实有各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从大的经济方面看,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经济下行,中小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第二,从银行自己来看,过去我们都是追逐大的企业,银行的制度是为大企业设立的一套体制。所以,银监会下了不少功夫要想改,但不是马上可以改过来的。
当然还有大的社会政府各方面的环境问题,但是能不能解决呢?我自己在招行干了十年,我在招行觉得我们这样的银行好像跟大企业干,我们比较被动,选择中小企业还是门当户对的。五年前,我们开始全力调整我们的信贷结构,向中小企业倾斜。
目前,到一季度末,我们招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在批发贷款的比例已经将近45%,过去这三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平均是30%,高过我们批发贷款十几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末,我们贷款中对中小企业的比例还在上升,我们这三年上升6到7个百分点,不良率下降6个点,现在不良率,今年一季度又下降了,在2.5%左右,说明只要下功夫还是能够保证风险和收益平衡的。
在我们推进中小企业方面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头疼的问题,就是原有的体制基本不支持中小企业或者小企业。所以,银监会去年批了我们在苏州小企业信贷中心,是一个准法人的体制,现在是单独的六项机制考核。这其中最大的优势是我的客户经理和我的客户紧密接触,可以最清楚地了解客户的意见,他们一顿三餐吃什么都知道,肯定对他的风险有把握。
现在运行的半年多,还非常不错,平均上浮20%。我现在体会到,支持中小企业光靠银行还不行,刚才王司长提到的政府政策很重要。我觉得这几年我们各方面做了很多的呼吁,我当人大代表、当政协委员也有很多的呼吁,很多的建议已经得到解决。
但是现在有一些问题还要继续呼吁。一个是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不管是大小银行,应该在营业税上给予进一步的减免,鼓励他们,因为中小企业确实成本高,给大企业十个亿,给小企业一百万可能比例都差不多,但收益完全不同。
另外政府要多发挥一点贴息的作用。从美国、欧洲到日本,贴息是普遍支持中小企业的手段。第二个,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担机制。这个我和江苏很多地方的政府已经谈好了,由当地政府出钱建立一个风险基金,将来中小企业真的出了问题,他们替银行分担一点。我想这对银行是一个鼓舞,从基层开始,一个一个跟他们谈好,把网络建立起来,他们很支持,他们也算帐,认为是合适的。
第三个,刚才王黎明先生讲的,不应该光靠银行一个渠道,而应该在直接融资上,在创业板,在债券上都应该给中小企业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甚至待会硅谷银行也会讲,中国应该试办一个硅谷银行,我们不仅有风险投资还要有风险信贷。
还有一个是银行技术上的问题,因为现在小企业跟大企业的汇款往来,大企业欠小企业的没有商量,所以小企业的应收货款非常困难,资金周转不利,我们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在财务制度上建立应收帐款凭证化。这是全国统一制定的,然后小企业可以通过凭证抵押贷款。这是一个创新。
还有一个,小企业资金有一些法律纠纷的问题,本来几十万、几百万,官司却要打几年。这方面应该学习深圳,叫做小额潜在法庭,迅速解决企业之间的纠纷问题。最后,还有
一个社会的信用问题。我觉得现在的问题舆论很大,呼声很大,决心很大,但是,怎么解决要形成合力,要有具体的办法,要一件一件的落实,这样才能见到成效。谢谢!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第五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谈“三步两转布局,招行在经营模式上寻求创新”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谈“三步两转布局,招行在经营模式上寻求创新”
----摘自2010年10月30日第693期《管理视野》
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产生变化,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陆续上市后,银行业竞争面对来自境外先进银行,国内上市资本等等几重压力。管理决定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管理的竞争。相比境外先进银行,中资银行最大的差距也在于管理,而不是产品和服务。(摘自《第一财经日报》,访谈内容有部分删节)三步两转布局正在起作用 两次转型是招行在经营模式上寻求创新的外在体现。招行能取得今天的竞争优势,概括来讲,原因在于“三步两转”(业务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发展国际化的“三步走”战略及两次战略转型)的发展战略、有效的管理和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先说战略。我相信这么一句话:“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在日趋扁平化的世界中,企业要拥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具备战略意识,在战略层面上比别人早看三五年。在招行,我们一直强调要“早一点、快一点、好一点”,“三步走”战略正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譬如业务网络化。历史上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给银行业带来了变革——“乔家大院”时期,靠马车,后来有了电报、电话,再后来便是互联网。相比老牌大行,招行物理网点少,市场占有率低,正是互联网给了我们缩减这种差距的良机。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先是在全国最早实现通存通兑,接着又推出了基于客户号管理的一卡通。从存折到一卡通,这被业界称为中国私人零售银行发展的一块里程碑。再后来是1999年最早推出一网通。物理网点少和网上业务发达的特点,还为招行带来了“意外收获”,就是客户相对高端。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三类人:大学生、城市白领和有钱人。我们的第一单网上银行业务,就是北大学生在情人节那天用来买玫瑰花的。资本市场化主要指招行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的数次较大规模的融资活动,目的是为解决困扰长远发展的资本问题:包括2002年发A股,2004年发65亿元可转债,2006年发H股,2008年发300亿元次级债,以及今年3月的AH配股融资。这几次“摸着石头过河”,其意义不只是优化了资产质量,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治理结构,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强了和市场、投资者打交道的能力。至于发展国际化,更是招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步骤。2002年,招行在内地股份制银行中率先设立了香港分行,正式开始了国际化发展的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资银行加快国际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基于这一认识,借助全球金融危机给中资银行“走出去”提供的战略机会,招行加快了步伐,2008年设立纽约分行,2009年正式成立伦敦代表处。目前,这一布局正在发挥作用。创新关键在于服务 创新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和文化土壤。回头来看,招行的战略、管理和文化,恰好提供了这种土壤。管理决定发展。未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管理的竞争。相比境外先进银行,中资银行最大的差距也在于管理,而不是产品和服务。管理包括很多方面——体制、方法、手段等,但最重要的是理念。理念是个“牛鼻子”。比方服务的理念,过去老百姓眼里的银行,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但招行不这样,我们明确了服务性企业的自我定位,实施了站立服务、微笑服务、上门服务,并在1999年提出了“因您而变”的服务理念和“葵花文化”。客户是太阳,招行是葵花。我们沈阳分行曾有个创举——向客户提供免费牛奶。有的老百姓一看,免费的?喝吧。就不做业务也来喝牛奶。我们尽管有些受不了,但也硬挺着。好在老百姓其实也要面子,他白喝了三次,就来做业务了。这事还给招行带来了广告效应。后来我们又提出了“一三五”的理念。“一”指的是坚持一个思想,就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思想。“三”是指保持三个理性,即理性地对待市场、同业和自己。比如理性对待市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市场热的时候,我们不能乱,市场冷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怨。像去年全国新增信贷约10万亿元,包括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内都很热。但招行没有跟风,我们第一季度的贷款几乎是最少的,政府融资平台几乎没贷。当时我去美国路演,别人拿这个质疑我们,我解释说,招行的资产负债表比较特殊,活期存款多,所以一旦利率走低,我们是吃亏的,所以要更谨慎。他们一听,说你这是明智的。于是十几天路演期间,招行的股票涨了30%。到今年,大家看到了,监管部门开始大力整顿政府融资平台。有人便对我说,你是中国第一个揭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人。“五”是指把握五个关系,即处理好管理与发展,收益与风险,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股东、客户和员工(后来又加上了“社会”)利益,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等关系。四五年前我们又提出了“十变”的理念,包括在经营目标上变“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业绩标准上变“账面利润”为“经济利润”等,核心就是要管理层和员工,根据现代银行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思想变革。有了这些理念打基础,我们的管理就上去了。企业文化催生创新动力
文化是力量的源泉,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长期经营绩效和持续成长的关键变量。招行文化的基因缘于招行的出身。招行是没有政府背景的,不是政府的“亲儿子”,所以无法获得“厚爱”,没有政策优惠,没有什么试点,像不良资产核销等。最初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有若干不服,但现在看来,总的趋势不是保护和厚爱,而是公平和市场充分竞争,我们受的那一段委屈,反而变成了如今的优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招行养成了自己独特的服务文化、创新文化、风险文化和人本文化。文化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尤其是创新文化。招行的创新文化,是从一卡通开始起步的。一卡通的快速发展使招行认识到,只有靠创新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于是不断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拥有全行统一的电子化平台的优势,在国内同业中推出一网通、金葵花理财、公司理财等一系列金融产品。2008年6月,招行在全国率先设立小企业贷款中心,这是招行创新文化结出的又一果实。全社会都对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很重视,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实际行动却并不多。招行看到了这一问题背后的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推出了适应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制度,创造了“易速贷”、“贸易融资贷”、“特色贷”等五大系列30多种产品。这些创新,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为招行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企业能够获得发展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曾对我说:“伟大的事业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招行的战略、管理和文化给了我们创新的想象力。我相信,招行一定能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招行如何保持创业激情? 不一定小企业才有激情,大企业也可以有激情。我到招行,从1000多亿到现在2.3万亿,其实我自己感觉没有什么变化。可能从外面看,银行越来越大了,管理的事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了,但对我来说,管理那时候的银行和现在的银行差不多。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我们力求让他们对招行有一种价值寄托,有一个归宿,热爱这个银行,在这里实现价值。不能让员工感觉不可靠,要让他感觉招商银行是可以依靠的。但是在工作当中,我们会不断地提示风险和危机。比如每年的行庆,拿出一点时间庆祝招行的成绩,但还会拿出更多的时间讲招行的问题。我们20周年行庆的时候,讲了8大危机22个问题,引导员工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这才有越来越坚实的依靠,这才是你实现价值的地方。总之,就是要把招行变成所有员工共同热爱、共同实现价值的平台。招行的执行力很强,我们说什么事要求去做,马上会立竿见影。我觉得我们的员工确实很可爱,员工对招行的热爱令我非常感动,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有这些可爱的员
工。所以,我觉得每天工作都很愉快。前两天一个企业请我做一个视频,给他们的投资者讲几句话,我就做了一个视频,讲一个企业的幸福观。我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什么叫幸福?就是一帮愉快的人,在一块儿做很愉快的事,取得令大家愉快和社会愉快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