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天君同志在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现场会讲话
吴天君同志在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现场会上的讲话
(2012年5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的会议是继2月26日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推进会议。随着“两环十五放射”、市域快速通道和生态廊道拆迁培土绿化任务的大头落地,特别是拆迁的大头落地,县(市)区的工作重点由对外的通道建设转向了域内的“三化”全面推进。为了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把握原则、完善政策、科学有条推进县域“三化”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这次现场推进会。2月26日,我们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上部署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六项切入点的工作,随后我们以“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市域快速通道为突破口、为引领,以道路本身和道路两侧的拆迁绿化为突破口,应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拆迁的大头落地,任务较重的二七区、中原区、新郑市、惠济区和荥阳、郑上路还有一些拆迁工作量以外的,其他的各县(市)区基本上都拆迁到位了。同时各县(市)区还以此扩大战果,除了“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快速路拆迁以外,结合着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拆迁。像刚才铁良同志汇报的,按照“两环十五放射”的要求,他的任务是郑登快速路36万平方米,但是到目前为止,他结合着未来新密市本身的发展、路网的勾划,拆掉了
地方发展的空间布局,勾划市域快速便捷的通道。也就是说,从市到各县(市)区城市组团的双向8车道快速通道,共创各县(市)区双向8车道或者是6车道的省道,各个县城到各新市镇、产业集聚的双向4车道或新市镇到农村社区的双向两车道,这样三个层级的快速通道便捷建设问题。今天我们到新密来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是想通过今年的收麦结束以后,种秋之前或者收秋种麦之后,利用这两个时段,按照这样的路网布局和规划,路的断面的需要和廊道建设的需要,把道路的土方、道路的征地拆迁培土这些问题在今年的收麦种秋和收秋种麦这两个时段,把这样的三个层级路网的征地、拆迁、培土问题解决了,能进入建设的更好,不能进入建设的明年打拆迁战,把道路建设起来。也就是说,今年两年在郑州市域范围以内,按照新“三化”的空间布局、产业的布局和居住的布局,把快速便捷的交通路网建立起来,这样就构建了我们郑州市都市区的空间布局框架结构,这是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是要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大政策问题,出台政策指导性意见。这个会上我看也印发了一个有关政策的征求意见稿,“2012年5月份郑州市人民政府怎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关政策的意见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个会上出台了“五个一”的文件。一是“三化”的空间布局规划;二是三年新型城镇化工作行动计划;三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工作指导导则,路怎么建、新型社区怎么建、镇区、城区怎么建,有
化”发展的主动性。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消费方式的城市化。从国内外城镇化走过的路子,包括现在专家学者发表的意见来看,都是一种人口转移的城镇化,国内外的经验都是这,怎么转移呢?都是人口往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转移的城镇化,放弃农村土地宅基地,户口迁到城市里居住,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中国实施的这个城镇化,改革开放30年加速推进的城镇化,由此带来了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劳动力支撑了我们改革开放和工农产业的差距,这三个问题支撑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城镇化、高速工业化,形成了“物”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很低,生产方式形成了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这个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进行。同时2亿多人口的农民工在大城市无法落地、无法落户,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带来了城市的环境治安问题,也带来了农村家庭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也应该要解决,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第三代农民工的出现,回不去也无法落户。卢展工书记讲,河南农民工在北京打工的有150万,北京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不一定能享受到,仍然有很多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的农民工。三是农村的内生动力不足,农业农村发展难以为继,所以说这三个难以为继包括河南“倒逼”机制的问题,保证粮食生产是河南的责任,但是河南的农民也需要扶,也需要城镇化,城镇化怎么办?城镇化规划需要土地,要保证粮食生产需要保护耕
服务,在周边城镇、产业园区又能够就地就近创业。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就会选择更多的就地安居转移。二是有利于集约节约土地。新密市建成或在建的36个农村社区,原设计占地1.6万亩,新型社区占地5200万亩,节约了1.08万亩。按照新密目前的规划,全部拆村并城、并镇、并点后,节约土地6.8万亩,这是什么概念呢?我算了算,新密市一个市按照这个规划设想以后,就可以节约出来4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4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完全可以支撑新密市自身的城镇化或工业化所需要的土地,就能在根本上保证了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三是有利推进集聚、集群、集约内涵式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国土利用的再调整,土地的调整必然带动产业布局、产业形势的再调整,带动集聚、集群、集约、内涵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拆了廊道两边的绿化带,但是廊道两边的小作坊、小企业,那是乡镇企业起步的时候,村民点火呼呼冒烟建起的乡镇企业,到处是小市场、小门面,我们通过这样的规划布局、延伸拆迁,符合产业政策的、有发展前途的,引导这些企业进入我们的产业集聚区或农民创业园,政府要在产业园中为小微企业建标准的二层、三层厂房,引导它进标准厂房生产。规模大的企业,我们给它按照每亩投资不能少于多少,给它划地,让它自己建厂房发展。所有市场我们分门别类,引导它进入规模大的市场,我们通过这个布局,引导产业和居住的布局调整、环境改善、产业升级,同志们不要小看我们这个拆,我们拆
设都市区唯一的路子,没有别的路子可选。也只有走这条路子,才能推动郑州市的发展。大家要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我刚才为什么讲那么多,就是要增加大家这个认识。
(二)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建设的紧迫感。今年以来,吴邦国、温家宝、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调研批示座谈中对河南“两不三新”的发展路子,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分别于去年8月,今年10月发表了两篇文章,全面解读了河南“两不三新”的发展内涵及简要的做法,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两不三新”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上下“两不三新”发展上,思想认识统一,思路方法清晰,典型经验丰富,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参与积极,呈现出了大刀阔斧、热火朝天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省委省政府对郑州给予期望,要求挑大梁、走前头,这不仅仅是因为郑州的特殊地位,这是省会城市拥有的责任担当,而且还是因为郑州相对其他地市,推进“两不三新”的基础更好、条件更具备,解决土地、环境瓶颈制约,实现转型发展的矛盾更突出,任务更艰巨,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更现实、更迫切。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借势而为、借机突破,遵循“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奋斗三到五年,郑州市完全有可能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否则就会在新型城镇化转型过程中丧失机遇、被动落伍、难以担当“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使命,所以说这项工作是上级的要求、发展规律的需要、关于这项工作,我们出台了一个完整的“五个一”新型城镇化的工作体系。一个是“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一是三年工作推进的行动计划,一个是推进实施的导则,一个是一套政策支撑体系,一个是领导组织体系。“五个一”既明确了各县(市)区今后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布局、任务和标准,又明确了具体政策和组织领导,是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套完整工作体系。结合当前实际,我就市委、市政府关注的工作重点,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坚持规划先行。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快编制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我们要按照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城镇社区化。中心城市既包括我们市里面的中心城市,又包括所在的县城和新城的组团,我们要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城镇社区化,也就是说新市镇、一般镇和社区要社区化,按照“做强主城、做优县城、发展集镇、建设社区”的原则做强主城。为什么新乡我叫膨胀县城,这里我又叫做优县城呢?我们各个县城的片现在都很大,郑州市各个县城现在都是20平方公里、30平方公里,和新乡不一样,新乡都是5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所以我们要内涵发展,做优的概念就是内涵发展,我并不主张你的县城再往外扩展,你要内部结构有机更新,实现产业提升。新规划的城市组团,我也不期望你把它建满,你弄个三五平方公里,把它做起来都不错了,为我们留下一个持续发展的空间。集镇、镇区和产业集聚区要发展,要建设社区,按照这
1园区,没有建筑的地方就是“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群相连”的农业生产区,按照这个思路,各县(市)区抓紧推进县域、镇域、新“三化”协调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和人口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6月底要完成空间布局规划市一级的审批工作,由市城镇化领导小组组织规划论证,负责审批,对县域的“三化”协调,对27个新市镇的协调都要批。
这个规划,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按照我今天讲的这个东西,就是如何进一步优化的问题了。城镇化我们不可走极端,既要有足够的聚集,没有足够的聚集不能发挥生产要素的最大化,但是又要防止城市病。按照这样一个空间布局是什么概念呢?郑州市要形成一个自然之美、城乡和谐、社会公正的现代田园城市,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
(二)以交通道路为核心,率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就不再说了,随着空间布局规划的确定,以交通道路路网为核心,推进电网、水网及其他的各项功能设施建设。省里面现在正在推进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你们抓紧把规划编制出来以后,结合各县(市)区的土地局,该把基本农田调出来就出来,该改成建设就改成建设用地,该改为一般农田就改为一般农田,抓紧推进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空间布局调整和路网建设调整。农村电网也要改造,要衔接推进这个事。
(三)有序推进县城和镇区的改造提升。县城要以纵横交织的两小城市的形态风貌景观道路改造为带动,加快推动两条主线
(四)推进四类社区建设。一是城中村改造的社区建设。二是拆村并城、拆村并镇的社区建设,这是一种类型,也就是说现在它还不是城镇,但未来这个地方一定是城区、镇区。三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四是历史文化特色原有村庄的维护、保持和功能的完善提升。我们按照这四类社区来进行勾划和推进建设。这四类社区有四类政策,同样的社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政策,比如拆村并城,郑东新区有一套政策;航空港区有一套政策,根据它本身的特点,给老百姓送的五个大礼包这个政策很好;惠济区四环里外就有不一样的政策。下一次,我们专门召开拆村并城、拆村并镇社区建设的现场会,把郑州市不同的拆村并城、不同的拆村并镇这样的做法、政策、典型经验推出来。航空港区三年要把42个行政村全部城市化,现在老百姓很满意,去年这个时候还闹了很多事,建筑材料价格飞涨,现在建筑材料下降了,老百姓也不再乱降房了,这个政策管用了,老百姓对拆房建社区很踊跃、很很积极。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块,我们严格按照五项要求、一票否决的标准来推进,就是说社区的规划上级批准、群众认可,被整合的村庄无新批宅基地、无违规建房,新占用土地手续合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建设,农民开始在社区建房,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不强迫群众、不强制拆迁,否则一票否决。按照这五项标准,作为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启动标准,即拆村并点社区的启动标准。四类社区规划上级批准、群众认可,也就是说社区的规划,建多少层、鸟瞰图是什么样,这个要经过
5发展,不一定把过多的钱现在就放给农民,我们是为了让大家享受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政策就可以了,要把握这个度,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的办法很多,群众主体的办法也很多,煤矿塌陷是一个政策,重点工程的拆迁安置也是一个政策,我们都可以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全部返给农民,但是集体建设用地,一定不要让群众只是把钱分了,去掉他的住宅以外,一定要给他弄一份财产性收入,或者标准厂房、商业门面房、营业房。企业家捐钱,回报家乡,财政局牵头要抓紧研究政策,对基础设施的问题,原则上往新型社区搬迁一个民,各级财政大体上筹3000元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补偿费、奖励费。这3000块钱,原则上市里面筹1000元,县以下筹2000元。怎么筹?一个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二是整个涉农的各项资金,三是市里面研究一下,煤炭有没有这个政策,允许不允许,郑州市煤炭资源、矿山资源,破坏道路、破坏生态环境,有没有可以在这里面加几块钱,山西就有,你们下来可以商量一下,筹这个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政策,是去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大家都没有研究和落实,就是说所有的企业家捐献到农村公益事业使用的钱,可以在税前列出20%,这是一个税的基数,比如说所得税缴税的基数是1个亿,如果是1个亿,按缴税基数那就是1亿,但是2000万的基数,这个缴税的比例可以捐献给农村。这2000万缴税的基数是1个亿,他再缴税的时候就可以按8000万基数缴了。以2000万作为缴税比例的那个税,一部分是往中央缴的,还有一部分是往
7小范围的调结构、保增长的会议,我想说的就是4月份,我们经济受全国形势影响,我们产业结构的基数下降的比较厉害,现在保增长已经成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我们这次保增长要靠工业的运行和投资,要靠投资的拉动保增长,要靠房地产市场的销售为代表消费的增加保增长,要靠这三个保增长。围绕这“三个保”,胡荃同志和跃华同志、马健同志分别牵头,正在把保增长量化到企业、量化到项目、量化到每周进行经济运行的转调度(音),开展企业项目服务活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增长。我们要以产业集聚为载体,加大项目建设投资的强度,确保上面三分之二的省市重点项目开通,确保开通的项目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按照工业化会议上定的,每个县的主导产业、每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的责任人以及招商引资的项目要推进落实。
(七)抓紧制定完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的有关政策。一是从根本上保护群众的土地政策;二是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政策;三是研究政府社会力量支持新型社区建设政策。
(八)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查考核,创新工作方法,务求工作实效。我刚才说了,“五个一”的工作意见、指导体系已经出来了,现在关键是要落实。一是要切实抓强领导,要求市委常委要结合县(市)区分包一个新市镇或者城镇改造社区,县市区的党政班子领导也要蹲点推进一个社区,市直的各相关部门、县直的各相关部门,要为新型城镇化所涉及到的各项手续,开辟绿
9出问题,但是改做的工作我们都做完了,这么大的一项工作,个别地方出现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我们积极应对,没有什么可怕的。像前几天温家宝总理到驻马店视察麦田,温总理刚走,网上有一个网民写了一个东西,说是总理刚走你们就把麦都铲掉了,引起了全国的轰动,温家宝也批了,他给大家的概念是什么呢?河南人真胆大,昨天你们还笑脸满面的陪着领导们看麦田,总理刚走你们就把麦都铲掉了,就是这样理解河南的。结果“焦点访谈”一来,县里面没有人敢出来照面,没有人敢来应对,不敢认账,有什么不敢认账呢?这个地方不是温总理来的地方,是另一个县,并且还不是温总理看的那一百多亩麦田,就几十亩,为什么要铲呢?因为这个地方很穷,没有地方建学校,好不容易招来一个投资商来垫资建学校,这个学校九月份要开学,让新生入校,如果现在不把麦拔掉,就没法建学校,就不能保证新生入校。但是我们确实有错,错在手续没有完全办完。正面应对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所以不要怕炒,有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去坦诚应对,错就是错,我们要敢承担责任,所以要善用媒体、依靠群众、依法行政。我刚才说了,大家尽可能不出问题,即使有了问题我们也不要怕,只要大家不胡做非为、钱入个人腰包,工作上都考虑周全了,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市委、市政府会给大家承担责任。我不客气地给大家说一句话,我在新乡推动产业集聚区的时候,我是2003年开始搞的37个产业集聚区,包括修路,有几个县的干部上边来查了,大家争着要处分,争得要处分的干部,现在的工
第二篇:吴天君讲话
河南省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吴天君讲话秦玉海主持
2月4日,全省政法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省九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政法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会议强调,全省政法战线要融入全局,忠诚履职,全力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天君在会议上讲话,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秦玉海主持会议,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蔡宁、武警河南总队总队长沈涛等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关于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我省贯彻意见汇报时的讲话和近年来卢展工同志关于政法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会议对去年全省政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指出,做好今年的政法工作,既面临着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会议强调,2012年全省政法机关要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五个确保”的总体目标,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心,以平安河南建设为载体,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坚持群众路线,强化基层基础,排查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中原,全面提升政法工作水平,切实担当起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要融入全局,忠诚履职,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妥善处理经济纠纷,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全面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掌握主动权为核心,认真履行首要责任,确保政治稳定;以群众工作为统揽,以化解积案为重点,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以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为抓手,以命案攻坚、扫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带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提升综合效能为目标,以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切实强化基层基础;以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大力加强政法机关自身建设,创建务实、廉洁、服务型机关,为构建和谐中原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会上,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向省委、省政府递交了2012综治和平安建设目标责任书。
第三篇: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抓紧研究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抓住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省政府年初就开始调研准备。罗书记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省里邀请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四家规划研究机构就湖北城镇化战略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调查研究、集中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一步还将编制指导我省城镇化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罗书记亲自主持今天的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抢抓发展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来部署、来推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46.6%,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快发展、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新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除了在《建议》第五部分集中论述,还在“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处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意义重大,作用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国际国内和我省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和经验,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和供需关系调整,以及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变化和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看,目前讲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因为城镇化既能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从增加投资看,城镇投资是全社会投资的重点领域,2009年和今年1—10月,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大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3%左右(全国为86%)。另据有关方面研究,近些年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从拉动消费看,城镇化可以有效扩大城镇消费群体,可以提高城镇消费水平并带动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促进消费升级。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725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94元,城市人均消费接近于农村的3倍,表明由乡进城消费明显增加。在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构成中,市和县占79.5%,县以下占20.5%,表明城镇消费占全社会消费的大头。有研究表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城镇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居民消费总需求将增加1.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4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城镇化推动人口和生产活动聚集,持续激发和释放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持久动力。我省作为人口大省,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还很大。
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还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城镇失去依托,没有城镇,二、三产业就缺乏载体。一个城市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需求,最基本的因素是人。有了人的聚集,生产要素就会聚集,有了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激荡,就会产生产业需求,产业才能搞起来。要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同步推进城镇化。如果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既会抑制内需的释放,也会阻碍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今年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总书记强调了“八个加快”,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在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变。地少人多是我们的国情和省情,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加快实施,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已成为影响区域发展最稀缺的要素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集约发展,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总量的最大化,在有限的载体上做大经济规模。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是城镇化,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放大功能。城市就是一部激活、放大生产力的机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实现集约化发展。只有集约化发展,才能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也才能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这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日本东京、大阪等几个大的城市群,走的就是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人口那么多,土地那么少,但城镇化率那么高,生态环境那么好。其经验值得借鉴。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土地开发、城市发展还是粗放型的,我省城镇数量在全国居第五位,但是城镇化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数量较多,并不等于城镇化率高,问题的关键是集约化发展不够。所以必须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化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途径。统筹城乡,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把中心镇做大做强。否则,统筹城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就无从建立。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展要做的大文章,无城统不起乡,城小也统不起乡;有多大的城,就能统多大的乡;有怎样的城镇格局,就有怎样的城乡统筹发展效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农业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做多、做优;农民要把人数做少、收入做高,农村要实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是“三农”工作的基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城镇化既可以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可以相应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还可以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城镇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小。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湖北是农业大省,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还在农村,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利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点
城镇化是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生产要素和人口在空间上合理聚集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在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的同时,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较高的城市群,有力地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区域城镇化水平决定和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目前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1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19.8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东部地区的区域竞争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也证明,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都是城镇化走在前列的。全国百强县市中的前10强,城镇化水平都在60%以上,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前5名城镇化率平均值为33.9%,最高的大冶也只有40.8%。可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是与城镇化水平密不可分的。
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对湖北省情认识的重要成果,目的在于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两圈一带”既是产业圈、产业带,又是城镇圈、城镇带。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必须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为支撑,以城镇化带动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驱动力量,是实现文明形态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构成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共同承载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快速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形态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伴随着城市化逐步走向成熟阶段,推动社会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集聚,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更多的体现在城镇功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提升等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城市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差别,不只是城市生活水平与农村生活水平的差别,本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差别,是文明形态的差别。我们要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文明形态转变,构建现代城市文明。刚刚闭幕的上海世博会是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的成果。
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目的在于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的重要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所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新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人均GDP进入3000美元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二是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这是世界普遍规律。我省2009年人均GDP达到3288美元,城镇化率46%,“十二五”期末将达到52%以上。这两个标志性指标都已经达到和将要达到。这是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对城市化进行新的战略布局的机遇,推动我省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国家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重点地区发展”这一章中提出要在中部地区培育武汉城市圈等城市群,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增长极。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正在由东部向中西部加快推进。另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国未来将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优先发展三个特大城市群和八个大城市群,其中,沿长江通道横轴、沿京广通道纵轴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大城市群都与我省密切相关。这是十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及早谋划,主动对接。
我们要正确把握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城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城镇化水平保持了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2000年到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从40.5%提高到46%,在中部六省处于领先位置,基本形成了以“一主两副”(武汉市、宜昌市、襄樊市)为依托,以其他设区城市和县城、中心镇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最近10年,是我省城镇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城镇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底,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长33%、50%;设区城市和建制镇的用水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等主要指标呈逐年上升态势,增强了城镇服务能力、供给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但也应看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也面临着严峻形势,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邻近省份的差距正在缩小;城镇数量较多,但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布局不尽合理,形态结构不够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功能不够完备,等等。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功能发挥和城镇化进程。处在新阶段,面对新态势,面临新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确保我省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就在谋划出台指导意见、编制发展规划。在研究编制全省“十二五”规划时,又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最近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为此提出以下七条要求。
(一)明确目标,增强信心
目标是标杆,是旗帜,确立积极可行的目标,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至关重要。《意见》从城镇化率、人口转移、城镇布局三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城镇化发展目标。
从城镇化率目标看,“十一五”前4年每年提高0.7个百分点,相对偏低,今年预计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化达到47%(全国预计47.4%),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深刻含义,一是我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全省6000万人口有一半以上生活在城镇,将带来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就世界范围来讲,2008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我省城镇化率将在2013年达到50%,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从人口转移目标看,“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有300万以上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平均每年60万以上,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各种挑战。从城镇布局目标看,到2015年,我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由6个增加到15个,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到50个左右,3万人以上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到100个左右,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趋合理和完善。上述这些目标适应了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融入城镇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既考虑了我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考虑了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是一个积极稳妥的目标。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分解、切实落实这些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工作措施,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目前,各地都在抓紧编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分两片听取了各地规划编制情况汇报。从汇报看,各地在确定“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时,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目标,体现了各地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还很不够,要根据《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完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规划先行,强化引领
规划是决定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规划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带来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在世界各国城市化建设发展中,规划起着重要作用,如日本、韩国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成功,重要的是得益于高起点规划的引领。规划涉及长远,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尤其要做到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盲目无序发展,造成重大失误。规划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也要向我们的先人学习。巴黎十九世纪的地下基础设施现在仍在使用。今年夏季我国南方遭遇暴雨洪涝,一些城镇“一片汪洋”,但江西赣州却没有出现内涝,原因何在?就是900多年前宋代赣州知府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福寿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相比而言,今天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因此,我们要舍得本钱做好规划,要拿出一个能管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规划。今年省里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四家知名研究机构来我省调查研究,帮助我们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就是为使规划能达到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城镇化规划要特别重视三个环节。
一是全省城镇体系规划要体现集约发展理念。要按照城乡统筹、城镇带动、产业驱动、绿色发展、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原则,构建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的要求是,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都市圈和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实现“大小多少”发展目标的城镇化工作思路。
“大”就是要把城市圈、城市群做大,把大城市做大,我省武汉市一市独大,首先是好事,有这么一个火车头,有这么一个龙头,带动全省的经济发展。从结构上看,武汉是一个特大城市,它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强,解决了很多问题。所以它是一种生产发展方式,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今后还要继续做大。但是,只有武汉一市独大不协调,还要把武汉城市圈做大;不光要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还要把“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
“多”就是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我们的现状是大城市数量少,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数量少,20万人以上的县城、3万以上的中心镇数量少。全省城镇个数在全国位居前列,但城镇结构不优,除武汉市以外,其他省辖市均未达到100万人口,县城规模一般在10万人左右,建制镇平均人口不到1万人。规模效益较差的小城市和小城镇比重超过40%,由此导致全省城镇化率低。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集聚效应和拉动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因此,要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
“少”就是村镇要少。将一些小镇逐渐引导进到中心镇,让农民进入到一些规模较大的村。现在分散的自然村落,规模都很小,要花很大的财力通电、通路、通广播,成本太高,实际上是巨大的浪费,要转变发展方式。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历程表明,城镇化的过程,是大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小村镇自然淘汰的过程。我们要顺势而为。比如鄂州,村镇原来是300多个,经过城乡一体化试点减少为100多个,这样的做法体现了集约发展的思路,各地要学习借鉴,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做到。
“小”就是人均占地规模一定要小。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定要缩减人均占地规模。我们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三峡工程库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七山二水一分田”,可开发土地资源非常有限,要严格控制人均占地规模。要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是跨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走原来分散化的城镇化道路,而是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道路。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已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所以,跨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一定要体现组团式发展理念,也就是要强化城市圈、城市群、城镇带的概念。全省适宜开发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我们的城镇化,只能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人口密集、城镇密布的地区集中展开。从全省城镇格局看,就是要把做强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同时要在沿江、沿路等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建设城镇带,以此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此外,还要配合国家和周边省市在更大区域谋划城市群发展,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群。
三是城镇规划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城镇化不仅只是为了推动城镇本身发展,而且要以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城镇化规划一定要体现统筹协调理念。不仅要反映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聚集,也要有先进生产要素和先进文化由城镇向农村辐射,使城乡逐步走向交融,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以市州和县域为单位编制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为城镇发展预留空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要做好城镇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的衔接,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城镇环境决定城镇形象,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要求,人居环境是体现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全省各地要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推进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一流城市。
一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房子不是越大越好,路不是越宽越好。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积极推广再生能源和墙体材料革新、散装水泥发展。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二是要切实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噪音和大气环境治理,使城市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大力开展减排治污,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数。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环评落实力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加强运营监管。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加大机动车尾气、城镇工业污染、建筑扬尘和噪声等综合治理力度。
三是要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着力整治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引导支持“城中村”加大改造力度,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严格生态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加强水环境治理,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
(四)产业支撑,“双轮”驱动
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要把产业支撑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通过城镇发展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行之不远,这是我省部分历史名镇做不大的主要原因。有了工业基础,没有城镇载体,工业就缺乏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支持,要么舍近求远到外地寻求配套服务,要么自我配套,形成企业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模式,最终工业的竞争力也会大大下降。这是我省部分工矿企业曾经经历过、有的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城镇化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同时要通过城镇化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化、城镇化,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与城镇化这种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我省目前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这一时期,既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又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要更好地促进“两轮”协调并进,形成共振效应。我们讲城镇化要以产业化为支撑,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水平。我们讲工业化要以城镇化为载体,就是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目前正是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黄金时期,我们要把这篇大文章做好。
(五)强化功能,提升品位
城镇功能除了产业功能外,还包括公共服务功能、居住功能、生态环保功能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经验表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利于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也有利于克服城镇发展中带来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水平和运行效率。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能,构建以轨道交通、城市快速通道为主动脉,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为支管,以单行道、小街巷和人行过街设施为毛细管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供水网络,确保2015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覆盖率和供应保障能力,2015年全省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90%。完善供电网络,加强老旧电网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城镇房地产市场主体,引导住房的合理消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严格控制城镇规划区范围内个人建房审批。不断改进住宅的性能和质量,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建立健全城镇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镇防洪安保体系,完善防洪预警机制;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系,科学规避地质灾害,加强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镇应急防控处置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六)继承创新,彰显特色
城市发展,文化为魂。湖北是荆楚文化发源地,三国文化、道教文化、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历史遗迹众多。比如,荆州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城墙之一,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创新的文章,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广泛吸收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注重突出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乡土建筑保护规划,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和展示,弘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彰显荆楚文化魅力。
湖北有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湿地和山林等自然禀赋,在城镇化发展中要加强保护和利用。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努力彰显“千湖之省”的城镇特色与魅力。武汉市的江滩改造工程、显山露水工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都是大手笔,很有特色。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现有的山、河、林、湖等自然资源,努力把森林引入城市,花园引入社区,创一流生态环境。在城市扩规中,要科学规划,组团发展,有计划地保留林地、草地、耕地、湿地,避免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无边际的水泥砖墙。
(七)科学理性,协调推进
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既要把握机遇,积极推进,又要根据条件,尊重规律、科学理性、稳妥协调、健康有序,决不能搞大轰大嗡运动式的推进。当前,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稳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对一时难以落户的农民工,也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要按照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要求,从覆盖全省的省域城镇化总体规划入手,科学构建全省城镇发展体系,健康有序地推动各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强有力保障
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既面临有利时机和难得机遇,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是对我们执政、行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湖北省情,借鉴国内外经验,全力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要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为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财政支持政策要对区域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的发展予以重点倾斜。各级各类投入到县级的财政资金要整合捆绑、统一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运用多种模式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支持县(市)和小城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采取市场方式设立城镇建设投资融资平台。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
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市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区、街(镇)政府的管理职责,保证街、居两级工作经费。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应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明确县、镇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能,防止执法管理缺位。
(三)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在国家批准的试点地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重点向中小城市和3万人以上规模的城镇倾斜。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试点,建立区域统筹流转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制度,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试行集体土地资产化管理,允许试点地区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集体建设用地进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在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中,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封闭运行、规范管理的原则,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四)稳步推进户籍及其配套制度改革
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设。
(五)加强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
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要健全考核机制。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专班,定期对城镇化工作的进展情况开展督查。对工作进展明显的要表彰激励,落后的要通报批评。每年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现场工作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推动发展。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郑州市主要领导调整 吴天君任市委副书记
郑州市主要领导调整 吴天君任市委副书记
传达省委关于郑州市政府主要领导职务调整的决定:
吴天君同志任郑州市委副书记 提名为郑州市政府市长候选人
赵建才同志不再担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职务
马新华赵建才吴天君分别讲话 连维良主持会议并讲话5月28日下午,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传达省委关于市政府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马新华受省委委托宣布决定并作讲话;赵建才、吴天君同志分别发表讲话。
会议由市委书记连维良主持。
马新华首先宣读了省委关于赵建才、吴天君同志职务任免的决定:吴天君同志任中共郑州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候选人,免去其新乡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赵建才同志不再担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
马新华在讲话中指出,郑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在全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去年7月,维良同志任郑州市委书记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持续推进跨越式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使郑州真正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些思路正在成为全市上下团结进取、奋发努力的方向,成为凝聚力量、创新发展的动力,保持和巩固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省委是充分肯定的,全市人民是普遍认同的。
马新华强调,省委对郑州市领导班子建设、对这次干部调整非常慎重。整个过程是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广泛发扬民主、认真组织考察、反复酝酿讨论、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全省工作大局,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决定,并提请省委全委会表决通过。
马新华说,建才同志是2003年6月来郑州市工作的。8年来,建才同志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进了郑州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建才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敏锐性强,政策理论水平较高。思路清晰,思维敏捷,领导经济发展能力较强。任市长以来,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及时研究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了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带领市政府一班人坚定信心、科学应对,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全市经济企稳回升、民生不断改善。建才同志作风务实,重点突出,开拓创新意识较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着力培育战略性支撑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推进郑州新区建设,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不断加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度,着力构筑现代大都市交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才同志关注民生,联系群众,注意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全省率先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才同志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维护市委的权威和班子团结;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知识面较宽;工作勤奋,事业心强;性格直爽,待人诚恳;要求自己严格,在干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建才同志为推动郑州市的发展尽职尽责,也同广大干部群众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感情。
马新华简要介绍了吴天君同志的经历。吴天君同志,1957年2月生,河南濮阳县人,曾任内黄县委书记;安阳市副市长,市委常委、秘书长;新乡市委副书记、市长,2006年2月至今任新乡市委书记。天君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党性观念强,能够深入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认真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任新乡市委书记期间,天君同志坚持“调整结构、突出转型、加快发展”的工作理念,按照建设“一区三基地”的发展定位,着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推动了新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天君同志领导经验丰富,思想解放,开拓创新,推进工作力度大,驾驭全局能力强,善于处理复杂疑难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初步构建了以公安派出所为核心的警务管理体制,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的组织保障体系、以“五张民生保障网”为载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注重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
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民族团结工作,促进了社会大局稳定。天君同志作风深入,联系群众。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善于抓班子、带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较好地发挥和调动了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为人正派,对自己要求严格,有较高的群众威信。
马新华指出,省委提名天君同志为郑州市市长候选人,符合郑州市领导班子实际,符合郑州市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希望天君同志尽快熟悉情况,积极带领政府一班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为郑州市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马新华强调,郑州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调整,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郑州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的决定上来,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恪尽职守,团结协作,维护全市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让省委放心,让全市人民放心。
马新华指出,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扎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希望郑州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觉坚持“四个重在”,抢抓机遇、主动融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好表率带头作用。
马新华对郑州市领导班子提出四点希望:
一要加快转变。按照卢展工书记提出的“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客观规律,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积极研究新情况,拿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
二要求实求效。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围绕推动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在“做”字上下功夫,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三要维护团结。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补台、互相谅解,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无论是党委、政府班子还是人大、政协班子,都要团结和谐;无论是主要领导还是班子成员,都要有包容之量、豁达之度。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带动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合心、合力、合拍地干事业。
四要严格自律。作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名利,切实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友,始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廉洁的操守、良好的品行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任,不负组织的期望和重托。
马新华还对市、县(市)区换届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谋划好发展。把起草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过程作为学习中央精神、研究当地特点、明确科学发展思路的过程,引导广大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工作、谋划工作,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上。二是要选配好班子。认真落实换届各项政策规定,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与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那些党性强、素质高、作风硬,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的干部选拔上来。三是要匡正好风气。严肃换届纪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赵建才在讲话中对省委的决定表示坚决拥护。赵建才说,根据省委的安排,将到省政府工作。作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直接参与者、经历者和组织者,深为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进步感到由衷的振奋和喜悦,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郑州历届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班子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赵建才深情地说,真诚感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市工作的深切关怀,真诚感谢全市各级干部的理解支持,特别感谢全市父老乡亲顾全大局、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开创了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赵建才表示,离开郑州市领导干部岗位,依然深爱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生机勃勃的城市,郑州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关注支持,每一点变化都会高兴和喜悦。
赵建才说,欢迎吴天君同志到郑州工作,完全相信天君同志一定会团结带领政府一班人,以更加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郑州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必将谱写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绚丽篇章。
赵建才在讲话中衷心祝愿郑州的明天更加美好,郑州广大干部群众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伟大的郑州人民幸福安康。
吴天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坚决拥护和服从省委的决定,能够到郑州工作感到十分荣幸。郑州是河南的首善之地,省委对郑州的领导班子配备历来高度重视,能到郑州工作是省委的高度信任,能有幸到郑州工作,为郑州人民服务,是一个立志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的领导干部的莫大荣幸。吴天君表示,到郑州工作,感觉到压力大,责任大。所谓压力大,一是郑州是省会,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承担的发展任务重。二是这几年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这是很高的工作标尺,唯恐因自身工作能力有限,达不到原有的工作水平、工作效能和工作效果。所谓责任大,一是省委、省政府对郑州期望高,二是全省人民对郑州市的期望高,三是郑州市人民要求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期望高,深感责任重大。
吴天君表示,能到郑州工作也感到信心十足。信心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工作;二是郑州市的发展基础好,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跃升,郑州市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态势和趋势;三是有以维良书记为班长的市委的坚强领导;四是郑州市有一支能打硬仗、善于克难攻坚、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干部队伍。
吴天君说,要坚持“四个重在”,按照“四个围绕”做好政府工作,即围绕市委的决策部署做好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做好工作,围绕重大项目做好工作,围绕民生做好工作。
吴天君表示,要认真学习,学习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好的方法和作风,向同志们学习,向实践学习;要维护团结,像维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维护班子团结,维护整个队伍的团结,使团结发挥出最大合力;要持续举措,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要求,按照“抓基层、打基础、项目推动发展”的理念,持续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在提高执行力、行政效率和实际工作效果上下功夫;要廉洁自律,按照公生明、廉生威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在每一个人面前、每一件事情面前都有发言权。
连维良表示,省委决定对郑州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调整,充分体现了省委对我市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体现了省委的关心和厚爱。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调整是我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关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事关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局,郑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郑州警备区五个班子和郑州市广大干部完全拥护和服从省委的决定,坚决贯彻好马新华同志代表省委所作的讲话精神,发扬好建才同志在郑州建立的好传统、好作风,以实际行动支持好天君同志的工作。连维良说,建才同志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很强的工作能力、很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很强的原则性、很高超和灵活有效的工作方法、很严格的自律要求,为全市广大干部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为郑州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连维良说,天君同志思想政治素质好,经历了多个重要岗位的锻炼,既有很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思想解放,善于创新,作风务实,群
众威信高。我们相信,天君同志能够团结带领市政府一班人,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和跨越式发展。
连维良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委的决定上来,全力支持配合天君同志的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把郑州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不辜负全省人民的重托。
连维良对当前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作了部署。一是全力做好“三夏”工作。各县(市)区和农业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全方位搞好服务,切实做好“三夏”各项工作。二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各职能部门要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视源头治理,加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好群众的饮食安全。三是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和建筑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加强督查,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四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进度。要采取措施,克服三夏期间农民工返乡等问题,做到重大项目不停工、保持进度。五是全力保障电力供应。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争取供电负荷指标。要帮助电力生产企业做好煤炭交通运输的组织工作。六是抓好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行点评,加大督导检查。要加大工作力度,树立样本点,培育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薄弱环节逐步达标。
李柳身、白红战、李秀奇、王璋、姚待献、丁世显、胡荃、高建慧、王林贺、李公乐、孙金献、刘贵新、舒庆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警备区的领导同志及其他副市(厅)级以上领导干部,市委各部门、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第五篇: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郑州日报
05:39:33
时间:2012-02-17
[ 大 中
浏览次数:
小 ]
1047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摘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探索走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实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尝试,也是河南这样一个中部省份坚持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
核心提示
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昨日召开,市委书记吴天君作了题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 切实担当起“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使命》的讲话,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对今年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本报对讲话精神做整理解读,敬请关注。
重大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郑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的责任担当。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全省先行先试,率先走出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是对河南特殊省情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也是对郑州客观基础条件的清醒认识和把握。2011年,郑州市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7.1%,进入到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施郑州都市区战略、建设“一区两城”的必然要求。必须站位全国看郑州,郑州要在全国找坐标、在中部求超越,要建成名副其实的“一区两城”,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历史性任务、全局性举措、紧迫性工作、根本性要求,以新型城镇化六个切入点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基本原则
把握 “三个关键”:一是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一个主体”,即中心城市,要促进中心城区的现代化。“两个载体”,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农民创业园,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把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二是要着力完成“四个合理”的工作任务。即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三是确保实现“四个城市化”的工作目标,就是实现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坚持七种理念:一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项目推动发展的理念,用项目搭建载体、抓好落实。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的理念,科学编制“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三是坚持以交通为先导的城镇开发理念,依据城镇综合交通规划和承载的交通、人口流量编制产业、人口和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四是坚持“运营城市”的理念,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社会化运作的多元化城市经营模式。五是坚持做环境平台、促产业集聚发展的理念。六是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服务群众的理念,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问题。七是强化开放创新双驱动的理念,解放思想、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把握四条原则:一是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二是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权益,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享受城市政策、城市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利益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有保障、得实惠。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组织引导群众,以完善的规划、优美的环境、宽松的就业平台和优惠的安居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四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统筹兼顾,协调并进。
战略部署
坚持规划先行。一要以《郑州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二要围绕《新“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修订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现资源共享、集约节约土地。三要组织编制群众认可、美观实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建筑设计。
抓住六个切入点,实施重点工作带动:
一是加快交通道路建设。构筑“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郑州都市区交通体系。域外枢纽,就是要加快航空、铁路、公路枢纽建设,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域内畅通,就是要重点推进“两环十五放射”、十条市域快速通道、十五个环城高速出入市口和“三横四纵”城市景观道路建设,以及连接县城(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镇区)乃至新型农村社区的路网建设。
二是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连接“六城十组团”的快速通道建设,打造生态廊道和水系景观;加快形成围绕道路建设、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布局的生态林业体系,围绕城市组团布局挖掘利用开发水系,形成涵盖水环境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生态水系。
三是加快“四类社区”建设。各县(市)区、管委会要认真落实我市“四类社区”建设相关指导意见。城中村改造要把政府主导试点村改造作为着力点,强力推进老城区整街坊连片改造,打造精品特色街区。加快推进已经市政府批准的99个城中村特别是69个遗留问题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要对单宗地块面积小,难以独立安置、开发的项目,可与周边项目统一改造,今年要完成17个遗留项目;合村并城要坚持“典型引路、先抓试点、逐步推开”,凡属城市规划区、组团规划区、产业集聚区周边3公里以内的村庄,都要纳入到合村并城范围。今年要抓好59个合村并城试点;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30个建设试点工作,为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拓展空间。
四是加快城市组团起步区建设。各城市组团要至少建设3~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行政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休闲中心和健身中心,打造郑州市次中心。按照宜居宜业原则,以高于中心城区的标准建设外围城市组团,吸引中心城区的产业、人员外迁。
五是中心城区功能提升。推进“六旧六新”12个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和建设,“六旧”,就是在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改造提升六大片区:内环线区域,包括二七广场商业中心、商城遗址、火车站区域;东风路以南、中州大道以西、金水路以北、文化路以东区域;医学院—碧沙岗区域;西流湖区域;惠济会议休闲中心区域;高新区IT科技产业区。“六新”,就是在郑州新区建设六大片区:龙湖区域、郑东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龙子湖区域、白沙组团区域、航空港区域和经开区行政商贸服务区。加快“畅通郑州”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整治提升活动。
六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档次,围绕郑州都市区建设,对全市产业集聚区进行分类排队,优化资源配置,力争更多园区升格为省级产业集聚区,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合村并城、新型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落实“突出一个特色、注重两个结合”的发展思路。“一个特色”,即主导产业占70%以上、其他30%用于引进高科技项目;“两个结合”,即结合新的城市组团建设、结合合村并城发展主导产业。要按照主城区、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次,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进行产业布局。每个卫星城、产业集聚区、城市组团原则上只确定一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壮大集群,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产业链条,使每个层次都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研究制定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宅基地管理等方面探索制订政策措施,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投入机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不以农民放弃承包地、宅基地为前提,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就近入住县城、镇区转为城镇居民。
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三到五年,基本形成“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塑造畅通、整洁、有序的省会形象和生态宜居、繁华现代、畅通有序的城市形态。
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的现代城镇体系,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生态功能区和连绵带。
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广覆盖、高标准的民生保障体系,让省会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更有保障、更有尊严,努力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
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权责明晰、分级负责的领导机制。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和分级负责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高质高效的项目运作机制。市里已经成立了工作推进机构,各地各有关部门也要设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分解任务,抓好落实。
加强督促检查,建立主动作为、高效推进的落实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分片包干制度。切实落实好重点工作推进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碰头会,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绩效监察,建立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把新型城镇化六项重点工作纳入效能监察、督查考核体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效能监察工作机制,尽快出台奖惩考核办法。成立效能监察工作考核组,严格兑现奖惩。
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支持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大力宣传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举措、工作成效和先进典型,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敢于担当,务实重做,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加快转变领导方式,紧盯目标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新型城镇化
丰富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有过重要论述:一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二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进一步阐述,就是要“发挥三个作用,形成一个格局”,即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显著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为“六个新”,即“新”在涵盖农村,从农村着手推进城镇化;“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可以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新”在不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新型职工;“新”在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新”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敬爱的党组织:
经过一段时期的初级党校学习,我的心境自然澎湃而又亢奋。其实,无论是谁,这种难得的熏陶刚过,思想上和认识上都会大有一吐为快的强烈之欲望。这对深刻理解中国***始终是一个最先进的党、最伟大的党,始终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楷模,也始终是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等等,以及正确选择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我们的党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有它的阶级性,人民性,先进性。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党的先进性。而工人阶级之所以具有先进性是因为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赋予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发达,因此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具有新的内涵、新的标准和新的特征,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还体现在将“三个代表”写入了新的党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作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界定,具体地、明确地揭示出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学习我进一步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是推动人们争取入党的一种精神力量。真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而奋斗终生。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在组织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行动。
再次,我懂得了入党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考验的过程,不是你随便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听了几位优秀学生党员的入党经历,学到了我们不仅要在组织上积极要求入党。把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的作风,时时刻刻,用党的标准提醒自己,什么要积极主动的去做,什么要积极同违背党标准的做斗争。入党的过程,便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便是升华自己的过程。
当然,我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荣辱观渗透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之中,不仅影响着社会的风气,体现着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由巨大的反作用。
通过这次的学习, 我不仅加深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入党动机,优秀党员决不是套在自己头上用于炫耀的光环,而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所应该达到的目标,组织上的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的入党一生一世。在学习当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恰恰印证了这一点。看着那些面对党旗宣誓的***员,我感动了,我感到了作为***员的骄傲,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我也一定要成为一名***员。我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时刻以党员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 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自觉的加强自己,争取得到更大的提高。
汇报人:***
2012年3月31日
【1】 【2】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www.51tes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