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摘要]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内治配合现代医学技术制成眼护系列治疗眼周疾患汗管瘤、黑眼圈、眼袋、眼角皱纹50例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汗管瘤 眼袋 眼角皱纹 黑眼圈
一、临床资料
选择病例50例,女性,年龄18—50岁,病程3个月至4年。其中汗管瘤10例,单纯眼角皱纹3例、黑眼圈15例、眼袋10例,汗管瘤合并眼袋3例,黑眼圈合并眼袋7例,眼袋合并眼角皱纹2例。其中8例长期使用含铅、汞或油腻眼霜,2例长期将不易吸收的面霜涂于眼部,4例汗管瘤患者有3例高血脂病史,1例胆囊炎,1例由于工作经常上网熬夜,其它无明显原因。所有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睛干涩易疲劳、睡眠不足、多梦、腰膝酸软或伴有急燥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有块。
二、治疗方案
在我的美容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标本兼治,中医中药结合针灸内调脏腑、经络、气血以治本,外用眼护系列以治标。
(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13例汗管瘤患者定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型。1、2、3、口服中药补肝肾阴、化痰软坚散结。配合神针点破较厚处,个别汗管瘤结痂脱落。外用汗管瘤眼霜配合美容院护理。
(二)将其余患者定为肝肾阴虚、肝火上炎型。
1、2、口服中药补肝肾阴、清肝泻火。
配合点穴精油,选取眼周穴位轻揉点按轻起。穴位:印堂、睛明、太阳、四白、乘泣、瞳子髎 丝竹空、鱼腰、攒竹。3、4、5、配眼护系列按摩膏按摩,要轻拉,提眼角、提眉等手法。用平刺法、挂针法,针灸眼部皱纹留针30分钟。将眼膜薄薄涂于上、下眼睑盖面巾纸后加敷倒膜20分钟。
三、治疗观察
1、汗管瘤患者分三个疗程治疗,每疗程15天,第1疗程眼周汗管瘤颗粒有平滑消退,第2疗程汗管瘤基本消除,第3疗程治愈,睡眠差、多汗、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明显改善,嘱其继续口服中药巩固治疗一个月,随访无复发。
2、眼袋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眼袋明显消退,眼袋胀鼓消除70%,面色由青转红润,眼红,眼干等症状消失,伴有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黑眼圈消失, 皱纹多数消失仅个别变浅。
3、单纯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效果显著,黑眼圈的患者只有1名效果不明显其余都治愈,眼角有皱纹的患者皱纹消失。
四、观察结果 治愈82.3% 显效96.7% 有效100%
五、讨论: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地给它留下痕迹:眼角皱纹、黑眼圈、眼袋、汗管瘤,使我们失去昔日的风采。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进专业美容院治疗和保养。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和体会发现眼部问题和内脏功能失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肝开窍于目”、肝气郁结导致肝火上炎,或横犯脾土导致脾胃虚弱、湿邪内停,湿热互结成痰,痰热上逆于眼部变形成眼袋和汗管瘤,肝火日久耗伤肝肾阴、肾阳,肾水上犯形成黑眼圈,体内阴血不足或痰湿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着形成黑眼圈和皱纹。正气虚弱易感外邪,运用低劣化妆品或用法错误都会产生疾病。治疗时1)采用中药内服疏肝解郁健脾,清肝泻火养阴、去湿软坚化痰;2)配合眼护系列(特制纯天然提取精华有效活性修护成份,富含V c、Ve、磷脂酸、鱼蛋白、海藻、脱色沙棘油、骨胶原、珍贵眼角膜提取液等),具有吸收快,迅速修复眼部受损纤维细胞、恢复弹性,中草药成份可以活血化瘀,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防止黑眼圈的产生,鱼蛋白、海藻等成份还可软坚散结,软化角质,激活细胞,软化汗管瘤,天然保湿因子可以锁住水分 防止皱纹的产生 ;3)根据的“浅刺肌肤深固里”和刺激腧穴,可以调气血的原理采用针刺和按摩疗法配合精油和按摩膏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老化细胞组织,加速血液循环,对眼袋、黑眼圈 皱纹的治疗起辅助作用。
Chinese methods of curing the black-circles around eyes Follow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essure of life, work and spirit are growing.And this lead to lots of people have “Panda‟s eyes”—black-circles around eyes.It‟s a kind of pathological changes.This can affect people‟s image and disserve people‟s body.Whatever, who provoke this kind of bale? And how to avoid this kind of ban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iders that all of the qi of five-zang and six-fu organs run up to eyes.Especially, the organs of heart, liver and kidney are very important.Liver and kidney being of same source.Eye as window of liver.And liver governing blood and eyes.Liver Meridian contacts with eyes.So, deficiency of liver-blood can lead to eye-dryness and photophobia.Kidney being the prenatal functions of organism.It can store essence and governing water.Black being the prenatal function of kidney.Deficiency of kidney-qi will lead to black run upon the face and heart also governing blood.The complexion reflects the condition of the heart.But blood is the base thing of the spirit‟s action.So, it can make the black-circles of eyes much deeper.For this condition, we just use TCM methods: 1.Determin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 entiation of syndromes.2.intensify eye‟s protection 3.the life must be in plan, keeping enough time to sleep, and keep your mood pleasant Typical example: Miss yang, 26 years old, manager of sale-market There are some black-circles around her eyes.And it had been kept three years.She often felt that heat sensation in the palms, soles and chest, being afraid of summer hot, especially, present years, heavy business lead her to sleep less.So, her “pandas‟ eyes” must be very heavy.Diagnostic: kidney deficiency of yin.Deficiency of kidney-yin.Hyperactivity of kidney-five.Lead to disharmony between ying and wei systems.Vital substance can‟t run up to give eyes nutrient.Treating methods: internal ant external treatment.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symptoms and root cause.Taking orally: Hai tang mei No.7< mu ming capsule> this kind of production, distilled quintessence of plant from semen sesame nigrum and mulberry.It can make efficiency of regulating function of liver and kidney, replenishing yin and regulating the mental activities and anchoring the mood.It „s the best product to leave out “Pandas‟ eyes”.External treatment: the range of hai tang contained lots of VE, VC, pertain of fish, fading oil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 and other nutritional ingredient which can solve the problems of a circle around eyes and furrow of eyes.Operation: 1.Put tuina‟s oil around eyes and digital point pressure for 3~5 minutes.It can dredge meridians around eyes accelerate cycle of blood, promote oxide‟s sucking 2.Using ointment of eyes tuina for 8~10 minutes.It also can accelerate cycle of blood, and promote bodies sucking of VE and efficacy pertain of fish.Keep water and increase elasticity of skin.3.Applying eye‟s remembrance for 15-20 minutes.It contains lots of VC.Fresh efficacy pertain of bone and expensive water of cornea, it can rebuild the cell of eye which is damaged and leave out black-circles around eyes.4.Effacing the eyes‟ cream around eyes in the way of drewing circles.It can active cell fast, an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ell also can promote the cycle of blood.5.Mild moxibustion, base on eyes‟ cream.Covering a piece of thin qauze.Make the tuina in the way of roll for 6~8 minutes.Following the operation every three days for one time.Continue to do this for ten times.After one month.Miss yang‟s “pandas‟ eyes” and was disappeared and she stick to the range of Hai tang series.Her life becomes much wonderful.Furthermore, after half a year ,she hasn‟t have the black-circles.
第二篇:急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
一、概述
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根据病因病理不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常见的病类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等,尚有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及混合性中风等。
该病归属于中医学之“中风”、“暴厥”、“薄厥”、“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根据发病时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检查头颅CT及MRI,将急性脑血管病分为以下类型: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脑梗死。
(1)栓塞性脑梗死。(2)血栓形成性脑梗死。(3)腔隙性脑梗死。(4)分水岭性脑梗死。(5)其他病因脑梗死。(6)原因不明脑梗死。
3、脑出血。
4、蛛网膜下腔出血。
5、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三、辨证分型
(一)痰热瘀血内闭清窍证
神昏,昏聩,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二)痰湿蒙塞清窍证
素体多阳虚湿痰内蕴。发病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三)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
突然神昏,昏聩,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四)风火上扰清窍证
神志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七)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量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八)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四、治疗方案
(一)西医治疗
1、脑梗死的治疗(1)溶栓治疗
①尿激酶
②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2)降纤治疗
①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冶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降纤治疗。
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③常用降纤制剂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安克洛酶。(3)抗凝治疗
①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②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一般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③如果无出血倾向、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mHg等禁忌证时,下列情况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a.心源性梗死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b.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活性蛋白C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c.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④使用方法:低分子肝素4000U,于发病48小时内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连续使用lO天。
2、脑出血的治疗
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决定治疗方案
(1)基底节区出血:少量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1)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医疗条件,在合适时机选择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血肿;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片减压血肿清除术,以挽救生命。
(2)小脑出血: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明显脑积水,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手术治疗。(3)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宜行内科保守治疗。
(4)脑室出血: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二)辨证论治
1、痰热瘀血内闭清窍证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 珍珠母 钩藤 竹茹 天竺黄 石菖蒲 远志 夏枯草 丹皮 等。
2、痰湿蒙塞清窍证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法半夏 陈皮 枳实 茯苓 竹茹 胆南星 石菖蒲 远志等。
3、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减
红人参 黑附片 山萸肉 生龙骨 牡蛎等。
4、风火上扰清窍证 治法:清热息风,开窍醒神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生石决明 黄芩 山栀 天竺黄 川牛膝 丹参 生大黄 羚 羊角粉等。
5、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 钩藤 菊花 夏枯草 生石决明 川牛膝 黄芩 山栀等。
6、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 茯苓 天竺黄 胆南星 天麻 丹参 香附 大黄等。
7、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 芒硝 瓜蒌 胆南星 丹参 天竺黄等。
8、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 红花 川芎 桃仁 当归 赤芍 地龙等。
此外,中风后期辨证属气虚血瘀者,治宜益气活血,方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并可配合生脉注射液静脉点滴;证属阴虚风动者,治宜育阴熄风,方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对于缺血性中风者,可用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
(四)其它疗法
1、针灸治疗
① 体针:
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初期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后期宜用补法。双侧取穴。
② 头针:
取穴: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区。
操作:沿皮刺入O.5~1寸,频频捻针,留针30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
③耳针:
取穴:皮质下、脑点、肝、心、降压沟。
操作:针刺选用O.5寸毫针或图钉型揿针,直刺留针30~60min;也可选用王不留行或磁石,用胶布贴穴位,一般3~5天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
2、康复锻炼:主要是针对患者遗留的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和唇角流涎而设。
(1)肢体训练;(2)语言训练;(3)唇角流涎的训练。
五、应用策略(一)辨证要点
综观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变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痰血阻滞,气血逆乱;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二)用药特点
1、中药用药特点
(1)中医治疗应注意辨证施治,急性期标实症状比较突出,急则治标,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在恢复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
(2)腑气不通是中风病急性期的重要证候。腑实既可作为中风的一种诱发因子,又可作为中风后的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病程中,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在急性期腑实尤为常见。临床所见,中风病者,绝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大便秘结或大便困难,重症患者尤为多见。因而,中风病急性期,尤其是中风闭证,通腑法是重要的治法之一。
2、西药用药特点
(1)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6h内可选择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某些临床对照研究提示,出现症状3小时内rt-PA静脉注射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病残率和死亡率(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发病超过6h可以选择巴曲酶及降纤酶等降纤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 板聚集的药物。
(2)脑出血的手术治疗:虽然脑出血手术治疗已广泛开展,但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至今仍无统一意见。一般认为年龄不太大,生命体征平稳,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血压<26.6/16kPa(200/120mmHg),符合以下情况者可作为适应证:①小脑出血血肿>10ml,直径>3cm者,可考虑手术治疗;血肿>20ml或有脑干受压征应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否则随时可能发生脑疝死亡;②壳核出血血肿>30ml,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者;③丘脑出血血肿>10ml,病情继续恶化者。
(3)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减少死亡率、提高生活能力及控制疾病的再发率。故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必须纳入早期介入康复的综合性治疗。
(4)为控制疾病再发,应尽早实施中风二级预防措施,如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六、疗效评判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1995年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1995)”。在使用中需注意:每项检查只能选填一项,最高45分、最低O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l~45分。
七、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佑邦,王永炎.中医急诊.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8-52.[3]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4:32-41,81-83.
第三篇:颅脑外伤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脑挫裂伤
中医概念: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西医概念:
脑挫裂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包括挫伤和裂伤两种病理类型。它是颅脑损伤后在大体解剖和CT上最常见的一种损伤,通常为多发并伴有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脑挫裂伤可发生于受暴力直接作用的相应部位或附近,产生冲击伤,但是通常发生严重和常见的是脑挫裂伤出现在远离打击点的部位,暴力作用点的对应点,产生严重的对冲伤。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西医病因、类型及机理:
暴力作用于头部,在冲击点和对冲部位均可引起脑挫裂伤。脑实质内的挫裂伤,则因为脑组织的变形和剪性切力所造成,见于脑白质和灰质之间,以挫伤和点状出血为主,如脑皮质和软脑膜仍保持完整,即为脑挫伤,如脑实质破损、断裂,软脑膜亦撕裂,即为脑挫裂伤。严重时均合并脑深部结构的损伤。
对冲性脑挫裂伤的发生部位与外力的作用点、作用方向和颅内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以枕顶部受力时,产生对侧额极、额底和颞极的广泛性损伤最为常见,而枕叶的对冲性损伤却很少有。这是由于前颅底和蝶骨嵴表面粗糙不平,外力作用使对侧额极和颞极撞击于其,产生相对摩擦而造成损伤。而当额部遭受打击后,脑组织向后移动,但由于枕叶撞击于光滑、平坦的小脑幕上,外力得以缓冲,很少造成损伤。中医诊断: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1.神昏初起即可见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3.口舌歪斜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 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2.多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4.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5.血压、脑脊液检查、-服底检查、颅脑Cr、真OU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西医诊断:
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因致伤因素和损伤部位的不同而各异,悬殊甚大,轻者可没有原发性意识障碍,如单纯的闭合性凹陷性骨折、头颅挤压伤即有可能属此情况。而重者可致深度昏迷,严重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 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之一2.生命体征改变 3.头痛、呕吐 4.癫痫 5.神经系统体征。6.脑膜刺激症。
1.脑挫裂伤与颅内血肿鉴别 颅内血肿病人多有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神经局灶体征逐渐出现,如需进一步明确则可行CT扫描。
2.轻度挫裂伤与脑震荡 轻度脑挫伤早期最灵敏的诊断方法是CT扫描,它可显示皮质的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如超过48h则主要依靠脑脊液光度测量判定有无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对脑挫裂伤与脑震荡可以做出明确的鉴别诊断,并能清楚地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程度和有无继发损害,如出血和水肿情况。
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有助于了解脑脊液中情况,可以此与脑震荡鉴别,同时能够测定颅内压及引流血性脑脊液。
1.颅骨X线平片 2.CT扫描 3.MRI4.脑血管造影 中医治疗: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分证论治 中经络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治法: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法:通腑化痰。方药:大承气汤加味。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药:补阳还五汤。肝阳上亢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方药:镇肝熄风汤。中腑脏 痰热内闭清窍(阳闭)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痰湿蒙塞心神(阴闭)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方药: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方药:参附汤。
中风病属内科急症,其发病急,变化快,急性发作期尤其是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要以开闭、固脱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严重者应积极配合西医救治。后遗症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进康复。西医治疗:
脑挫裂伤的治疗当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应尽量减少脑损伤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严密观察颅内有无继发血肿、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生理平衡及预防各种合并症的发生。除非颅内有继发性血肿或有难以遏制的颅内高压需手术外,一般不需外科处理。
1.非手术治疗 同颅脑损伤的一般处理。(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2)保持呼吸道通畅:(3)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发作,尿潴留等,防治肺部泌尿系统感染治疗上消化道溃疡等。4)防治脑水肿及降低颅内压:①卧床②严格控制出入量③脱水利尿治疗:目前最常用药物有渗透性脱水药和利尿药两类。A.渗透性脱水药有:甘露醇、甘油制剂、二甲亚砜(DMS0)、浓缩血浆、人体血清白蛋白等。B.利尿药有:利尿酸钠、速尿、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乙酰唑胺等。
甘露醇:常配制成20%溶液,成人每次0.25~1g/kg,每4~12小时1次。该药毒性和反跳作用小,降压效果显著,为目前最常用药物。注入速度,一般100~120滴/min,紧急时,可从静脉快速推注。
2手术治疗 重度脑挫裂伤,脑水肿严重者,行去颅瓣减压术。
第四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小结3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小结33例 更新日期:2009-03-28 点击: 赵英
关键词:小儿咳嗽;肺炎支原体感染;辨证论治;穴位敷贴▲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及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都以咳嗽较重而持久为其特征,在中医学中归属于咳嗽的范畴。近5年来,我们对初步考虑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人进行了抗体检测,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病人有逐年递增趋势,特别在学龄前儿童感染率明显增高。由于肺炎支原体的结构特点,青霉素类、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对其无效〔1〕,其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在临床应用时亦只能减轻症状,而对肺炎支原体的转阴也无特殊疗效,且红霉素、四环素的副作用较大,对小儿胃肠道功能等损伤明显,使患儿病后恢复较慢。近年来,我们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加穴位敷贴的方法,对经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而确诊〔2,3〕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45例咳嗽病例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45例患儿中门诊24例,住院21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岁4例,1~6岁31例,>6岁10例,平均年龄3岁2个月。临床症状:16例起病时以发热为主,热退后即咳嗽频作;29例起病无发热,以咳嗽为主;多数患儿咳嗽痰少,伴咽痒或咽痛;有喘促者6例;查体有咽、扁桃体炎者38例,肺部呼吸音增粗者28例,其中18例可闻及干湿性音。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浮数者20例,舌淡苔薄白,脉浮缓者25例。病程最长2个月,最短1天,平均病程为10天。
实验室检查:测定冷凝集试验25例,全部阳性(>1∶64),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26例为阳性(>1∶32),18例作X线胸片诊断为支气管肺炎,12例胸透为支气管炎。2 治疗方法 2.1 辨证治疗
2.1.1 风寒犯肺(20例):症见咳嗽频作,以夜间为甚,咳声重浊,咽痒即咳,伴流清涕,或有发热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或指纹淡红达风、气关。方选杏苏散加减,药用:
杏仁10g
紫苏子10g
姜半夏10g
陈皮2g
前胡12g
麻黄4g
白前12g
防风10g
细辛3g(后下)
紫菀10g
桔梗10g
甘草4g 2.1.2 风热犯肺(18例):症见咳剧,痰少,日间咳甚,口渴咽干,咽喉疼痛,症起时多见发热恶风,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边尖红,苔薄微黄,脉浮数,指纹紫达风关。方选桑菊饮加减,药用:
桑叶10g
菊花10g
连翘12g
杏仁10g
桔梗10g
蝉蜕3g
千层纸10g 白前12g
射干12g
枇杷叶12g 桑白皮15g 川贝母末4g(冲)
芦根4g 2.1.3 痰热闭肺(7例):症见咳嗽频作,声重痰多呼吸促,喉中痰鸣,伴发热恶寒,口干渴,烦躁不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指纹紫达风关。方选麻杏甘石汤加味,药用:
麻黄5g
杏仁10g
石膏30g(先煎)
甘草4g
桑白皮15g 芦根15g
法半夏10g 白前10g
前胡12g
百部15g
枇杷叶15g 川贝母末4g(冲)
以上药物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温服,6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肺炎支原体1次,治疗1个月评定疗效。
2.2 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选肺俞、心俞、脾俞、风门等俞穴进行中药白芥子粉敷贴6天。3 疗效判断
3.1 疗效标准 参考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汪天林、余钟声等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41例临床分析》中疗效标准而拟。显效: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肺炎支原体抗体测试转阴;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肺炎支原体抗体测试比值下降或无改变;无效: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无减轻,实验室检查无改变。
3.2 治疗结果 45例患儿中,显效27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100%。4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在学龄前儿童中十分常见〔4〕,对于其发病机理,西医学认为主要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吸附作用机制和免疫反应机制有关〔5〕。中医学则认为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风寒、风热)和痰浊阻肺引起,其作用机理是六淫邪气内侵犯肺,从而使肺失宣肃,或痰浊阻肺,肺气失宣而成〔6〕。由于其主要表现为咳嗽,故属于外感咳嗽的范畴。治疗原则以宣肺化痰止咳为主,并结合临床,辨其寒热虚实而治之。
文中所治45例患儿中,属外感风寒者20例,采用杏苏散加减治疗,取其散寒宣肺,化痰止咳之效。方中以杏仁苦温宣肺,化痰止咳为主,紫苏叶辛温散寒宣肺为辅,桔梗、前胡宣肺疏风止咳,而方中二陈汤则理气健脾以化痰,加用麻黄、细辛加强其宣肺止咳平喘之效,对于咳剧兼喘者则效果更佳,而防风助紫苏叶疏风宣肺,紫菀则温润化痰,善治外感之咳,桔梗、甘草兼利咽喉而止痒起止咳之效,诸药合用,即达散寒宣肺,化痰止咳之效。
属风热咳嗽者18例,采用桑菊饮加减治疗,取其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效。方中以桑叶、菊花疏散上焦之风热,且桑叶善清肺热而止咳,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宣肺透表,芦根清热生津以养肺,并以千层纸、蝉蜕、射干代替原方中薄荷清热利咽,加用白前、川贝母、枇杷叶、桑白皮增强其清肺化痰止咳之效。全方重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为主,对风热犯肺之咳嗽痰黄、咽喉肿痛者作用明显。
属痰热犯肺者7例,由于痰热互结,壅阻肺道,故此型患儿咳嗽气促明显,采用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取其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平喘之效。方中以石膏辛甘寒以清泻肺热,麻黄宣肺以平喘,二药相制为用,杏仁苦降,助麻黄宣肺止咳平喘,甘草清热而调和药性,另用桑白皮、芦根、川贝母、枇杷叶、法半夏、前胡、百部以加强其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力。
加上白芥子粉敷贴肾俞、肺俞、脾俞等穴位,可加速化痰而起化痰平喘止咳之效,对于有干湿性音、痰鸣音、喘鸣音者效果更佳,在18例具有上症的患儿中,敷贴3天音消失者8例,敷贴1周后肺部体征基本消失。(编辑:林江)■
作者单位:赵英(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530003 南宁市新阳路225号)参考文献:
[1]曹玉璞.小儿肺炎张勉 黄瑜
关键词:声带小结;中西医结合疗法;理疗▲
笔者于1996年5月~1999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声带小结3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60例均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男10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33.6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平均0.6年。治疗组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分型,其中肺肾阴虚型15例,气滞血瘀型8例,肺脾气虚型5例,痰浊凝聚型5例。对照组27例,男10例,女1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30.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平均0.58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60例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声带小结分为两型〔2〕:Ⅰ型(初期)为双声带小结略突出,有的有粘液或稍红、质软、硬度小;Ⅱ型(晚期)为双声带小结明显突出、质硬、硬度大。治疗组Ⅰ型20例,Ⅱ型13例;对照组Ⅰ型16例,Ⅱ型11例。
第五篇: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之心得体会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之心得体会
——师从林英基老中医之笔录 李爱民
林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表现为气虚、心阳虚及气阴两虚;标实多表现为血瘀、气滞、痰浊、寒凝,临证时要注意辨证论治。
一、祛痰通络 活血化瘀。《症因脉证·胸痛论》提出“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胸闷胸痛矣”。指出痰瘀阻络,导致胸痛。现代人多属湿浊偏胜体质,湿浊久之则变为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瘀滞,痰瘀互阻致心脉不畅,发为胸闷心痛。在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多见,表现为胸闷胸痛,入夜尤甚,痛引肩背,心悸,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治疗多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当归、桂枝、桃仁、红花、牛膝、生地、赤芍、陈皮、茯苓等。
二、通阳散寒 豁痰下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阳不振,阴邪(寒邪,痰浊,水邪等)干犯,气机阻滞是其发病的机制。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心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痛剧则肢冷而厥,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或沉滑。治疗上以通阳散寒,豁痰下气为法,方多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临床 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枳实、桂枝、厚朴、党参、陈皮等。
三、滋阴益气,兼以活血。现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气阴两虚夹瘀者甚为多见,其中中老年患者最多。中医认为:“年四十阴气自半矣。”加之长期从事脑力劳动、长期工作紧张和压力大,就会“劳心思虑伤心脾”,致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而发胸痹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心前区隐痛或刺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边有齿痕,脉细缓或弦细。临证之时以滋阴益气,兼以活血之法,每多收到良效。临床多用太子参、玉竹、麦冬、杜仲、枸杞、川芎、当归、丹参、红花、赤芍、炒枣仁等。
四、芳香开窍 温通止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说明寒性凝滞,阴寒之邪偏盛,气血为之闭阻则发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痛时发时止,遇寒加重,心痛剧烈,牵引左肩,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唇甲青紫,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因寒所致的疼痛宜散寒温通止痛。正如《医门法律·申明仲景律书》所言:“诸经心痛,„„宜亟温其经,诸腑心痛,„„宜急温其腑”。临床多用川椒、吴茱萸、干姜、麝香、木香、细辛、白术、附子、姜黄、厚朴等。
五、滋阴益肾 养心安神。临床冠心病心绞痛常见心肾阴虚证型,心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心悸,眠差等。肾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暗,苔薄白,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沉弦。治疗上以滋 阴益肾、养心安神为法,方多用杞菊地黄汤和首乌延寿丹加减,临床多用丹皮、桑寄生、菊花、生地、菟丝子、黄精、首乌、茯苓、牛膝、枸杞、酸枣仁、生龙牡等。
六、疏肝泄热 活血止痛。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很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患者多表现紧张,易冲动,个性强,急躁等。为了实现愿望又常常压抑强迫,思虑烦多。这类患者往往肝气郁结,最易化火,火盛易煎熬营阴,耗伤心络。加之瘀血阻络,故见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治疗上多用疏肝泻热法,兼以活血止痛。临床常用柴胡、郁金、金银花、黄芩、菊花、丹参、麦冬、茯苓、白芷、葛根、川楝子、延胡索等,对于缓解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有较好疗效。此外,因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心绞痛,故寻找中医中药中有效止痛剂甚为重要。中药单味药中麝香、三
七、荜拔、乌药等,药对中延胡索合冰片、西洋参合三
七、蒲黄合五灵脂、檀香合丹参、佛手合香橼等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在临证时应该注意据证选用。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 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风眩的范畴。风眩指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但其因常与肝肾阳亢阴虚有关。素体阳盛,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风眩日久不愈,可影响及心,并可导致中风,则病情危重。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主方:天麻钩藤饮(石决明 钩藤 杜仲 天麻 黄芩 牛膝 栀子 益母草 夜交藤 茯神)加减:可选加玉米须、莶草、地龙;头痛,加夏枯草、茺蔚子、全蝎。
2、风痰上扰证,证候: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加减:可选加玉米须、杜仲、草决明、牛膝、密蒙花等。
3、肝肾阴虚证,证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大,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主方:一贯煎(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 川楝子)。可选加玉米须、杜仲、牛膝、密蒙花等;头痛,加天麻、茺蔚子、全蝎。
4、阴阳两虚证,证候: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治法:滋阴补阳。主方:二仙汤(仙 茅 仙灵脾 巴戟天 黄柏 知母 当归)。可选加杜仲、牛膝、天麻、茺蔚子。
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从心衰的临床表现看,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水”、“痰饮”范畴。中医文献中虽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都有描述。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又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作也。”《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痛,恶血在内。”
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例:患者,男,52岁,干部。初诊:有冠心病史11年,近1年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坐起后可缓解,自觉发作时心律不齐,心悸,乏力,双下肢发胀,口唇发绀,时有气短,近半月来因劳累诸症加重,遂来就诊。就诊时精神倦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发绀,双下肢发胀,纳差,大便秘结,夜寐不安。查体:血压113/83mmHg,心率80次/分,两下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舌体胖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按之无力。辨证为气虚,血瘀,水停。治以益气,活血利水。处方:党参 15g,生黄芪20g,泽兰15g,车前子(包煎)15g,猪茯苓各 15g,葶苈子(包煎)15g,桑白皮10g,丹参20g,红花10g,桃仁10g,远志10g,炒枣仁15g,郁金10g,枳壳10g,赤芍10g。本方共用14剂,诸症悉平。本患为喘症,系心病日久,心气虚,心阳衰微,致脾肾阳虚,活动则胸闷,心悸,气短;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纳差;水液运化不利,温煦不足则四肢发胀;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不畅,易形成血瘀,可见舌质紫暗。证属气虚,血瘀,水停。方中以党参、生黄芪益气;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泽兰、桑白皮健脾,泻肺利水;丹参、红花、桃仁、赤芍、郁金、枳壳活血通脉;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在治疗心衰时以基本方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良反应小,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减少了口服强心、利尿剂带来的不良反应。若吐者加用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者,加紫苏子、白果、炙麻黄;若水肿明显并伴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加白术、茯苓、车前子、紫苏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菟丝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之品,或酌加桂枝,可配麦冬以防温燥伤阴;阴虚明显者,去附片加麦冬、五味子;若阳脱可用生脉、四逆各方,以益气回阳固脱,并配相应的西药结合应用以图转危为安。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未病,见微知著,察色按脉,中医在防治心血管病上有其独到之处,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但急、慢性心衰、顽固性心衰应结合相应指南系统治疗,在应用中药汤剂时有的应结合西药,中西药结合以增进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