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感受
教师常常要做学生的心理工作,给学生排忧解难,而教师的心理压力又由谁给解决呢?教师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及社会的认可的不对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压力。
教师的工作环境是学校,每天和自己的上级同事,又和自己的学生终日在一起。社会分工的其他工作都是针对物品或者人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时间段来服务,而老师的服务对象是人——成长中的人,并且肩负着指导他们成长的重任。那种八小时以外的时间还在为自己的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殚精竭虑的事情,是不做此项工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做教师根本就是一个累身更累心的活计。而社会对老师的认同却是让老师不平衡的的。在外地的公汽里看到一句话:市民应该做到尊师重教。朋友看到了之后说:看你们教师多受重视。我苦笑了一下,说:“市民做不到什么,社会才提倡什么的。”因为教师的收入低,部分家长急功近利仅仅关注学生得的短期成绩对老师求全责备等原因,教师得不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压力太大。碍于自己的所谓“面子”,普遍的现象是有了心理问题不会疏导又不去找专业人士治疗,甚至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普及的情况下,教师有了心理障碍和疾病却不自知!积劳成疾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现在的舆论开始纷纷关注教师的”亚健康”状态,不仅是身体的,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心理。那么,教师怎么样避免或者剪除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
二、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利用好你的假期。对于平时假期少的教师,可以选择附近的地区游览,逛逛市区,或者去家乡有名的景区游览。当然。教师的两个长假是你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最佳时间。
四、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顺利的时候,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永远不要试着只顾大家,不顾小家。最后的可能是会失去两个家。
以上,是我的体会,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一点建议仅给同行们参考,当然,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和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探索,我认为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倾注真爱,促进内化。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感受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感想
还没上课之前,我认为只有心里有问题的人才会去上心里健康教育课,对这门课也不是很感兴趣。我自己也认为自己心里很健康,没有必要听。但是上了这门课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心里很有问题,例如: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网络成瘾等,只是我没有意识到,没有重视,认为这些只是我内向,才会自卑,才会嫉妒,而且也只是偶尔的时候;认为大家都玩电脑,我也玩电脑很正常。
以前对那些有心理病,去看心理医生的人带有一点歧视,觉得这个人不正常。有时候自己内心很困惑,但是我总是压抑着自己,不让他人发觉我心理有问题,不想让他们认为我是一个有精神病的人。也许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病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我认为他们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我觉得去看心理疾病和看身体疾病是一样的,是很正常的。
通过这门课我对心理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不再避开心理问题,对从事心理教育的人起了崇敬之情。
下面我对老师的上课方式的感想
1、两个班上课,老师你让我们分组是想让我们扩大交际范围。但我觉得这样的分组并不能促使我们交流。我对面坐的还是我们班的,交流时我也只会和她说话
2、我觉得大家一起去户外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那样更容易促进交
流,加深感情
3、老师你上第一大节课的时候就问我们意见应该怎样上这个心理
课,我一开始很认同你的做法,觉得你是一个很民主的人,但是我觉得你没有采纳我们的意见,我觉得很失望,总觉得那节课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效果
4、你让我们把自己的困惑写在纸上交给你,我也没觉得你在上课的时候解决我们的问题
5、由于以上这些,我对心理教育课的兴趣越来越低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上课感受
大学生心理健康上课启发
抱着期待的心情,我上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其实虽然我的心理并没有大的问题,可是我的心理负担还是很重的。如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学会如何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就是我上这门课程最根本的目的。
首先,我觉得这门课的课程安排及老师分配都很合理,在没有课的星期一晚上能接受这门课的教育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多个老师分块授课也给了我很专业的感觉。同时,老师们都是在心理健康这个领域研究多年的学者,对我们的心理状况很是熟悉,能够很好地为我们解答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缓解我们的压力,指导我们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并能够通过典型事例来宽解我们的心灵,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先进经验和我们的心理特点来为我们传授心理健康这门课,也使这门课非常地有针对性。
其次,老师的上课形式让我感觉很好,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和
自己的讲解,再穿插着典型事例,让整堂课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样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上课兴趣和欲望,不会因为枯燥无味而让我们对这门课失去兴趣,从而让我们在这门课上学到了很多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很有指导意义的东西。
我觉得这门课已经足够精彩,如果一定要让我提出一点建议,我个人感觉如果老师能穿插以各个方面的调查问卷并结合调查问卷给以更针对性的指导会让这门课更加完美,更加吸引人。在这里我想谢谢各位老师为我们做了这么多,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关心和指点。
最后,祝这门课程以后越办越好,越办越火爆!
动力与机械学院张汝林
200930***年4月22日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案 感受幸福
心理健康教案——感受幸福
教学背景:
幸福,是一个老话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领域的人们对此都有自己的理解。本课在积极心理学的辅导模式下,试图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感受到自己身上良好的品质,学会去感受身边的幸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让学生更加懂得生活,懂得追求幸福。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什么幸福。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幸福在于自己的态度,在于自己的感受。
2、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幸福”,并从中寻找到幸福。
3、通过对幸福的认识和感受学会和幸福牵手。教学重难点:
学会寻找身边的幸福,感受幸福,做一个乐观的人。教学方法:
歌唱、讨论分析、心理测试、表演、教师寄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寄语、心理小测试题 教学过程:
一、回味幸福
学生回顾生活中发生过的幸福的事情 板书:甜甜的、暖暖的 很高兴、很满足
二:测测幸福
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幸福小测试。
你想知道自己的幸福指数吗?请在下列各题中适合你的选项上打“√”并根据后面标准算出总得分。
1、当好朋友的成绩常常胜过你时,你——
A很烦闷,甚至嫉妒 B为他高兴 C两者之间
2、当英语老师占用你的体育课时,你——
A十分抱怨,无心听讲 B心情愉快,积极配合 C两者之间
3、面对父母的唠叨时
A烦躁不堪,迅速阻止或者逃走 B耐心倾听,积极应答 C两者之间
4、正当你对妈妈给你新买的衣服不满意生闷气的时候,遇到一个在垃圾堆里捡东西吃的乞丐,你的感觉是——
A脏!烦!想踢他几脚!B突然有种满足感 C没感觉,他与我无关
5、当你特别想完成一件事或得到一样东西,但又确实没办法完成或得到,你会—— A焦躁不安,甚至不择手段 B甘愿放弃 C有点失望,最终放弃。
6、来到一个新班级,大家都跟老熟人似的谈天说地,可就是没人理采你,你——
A觉得这个班没意思,非常失落 B主动参与其中 C两者之间
7、你和小明都迟到了,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你,而对小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你会——
A觉得太不公平,愤怒之极 B欣然接受老师批评,没关心老师是不是一事同仁 C两者之间
8、假若你从楼下经过,正巧楼上有人向下泼水,那又冷又脏的水泼得你透身湿,你会—— A破口大骂 B对自己说:“还好不是开水,没关系,换一下衣服就好了” C两者之间
9、在家吃饭的时候,妈妈每次都把你喜欢的菜换到你的面前,你的感觉是—— A正常,应该的或者没感觉 B每次都非常感动 C两者之间
10、小刚进来的时候,教室里只有你一人,而且你正好从他桌位旁走过,接下来他发现最心爱的钢笔被人弄坏了,所以质问你:“你刚才弄坏了我的钢笔,对吗?”但这事的确与你无关,你的反应是:
A很冤枉,很生气,和他拉开战火 B能理解他的心情,并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不是你干的。C两者之间。幸福感弱的的人整天生活在痛苦之中,无论干什么都没有热情,常常怨天尤人。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嫉妒、自卑、孤僻等畸形心理,严重者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走上轻生,犯罪的道路。
三:感悟幸福 观看生活小短剧
四、实践环节
第一小环节:寻找幸福
设计:运用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办法,找找今天我们上的这节课中,你都感受到了那些幸福?
第二小环节:传送幸福
出示两个不幸福的案例,让学生来帮助别人感受到幸福。
案例1:李芳的父母离异了,她为此哭了好几天,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人,为此她整天闷闷不乐。
案例 2:林艳在一次车祸中不幸丧失了双腿,从此她只能在轮椅上度日了。为此她感到很痛苦,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五、提升环节
第一小环节:观看图片,升华幸福。第二小环节:教师寄语,课堂小结。
(幸福小秘方)
常挂微笑,常念感恩。常行善事,常去欣赏。常做运动,常来包容。常感知足,常尝幸福。
第五篇:走进心理健康 感受美好生活
走进心理健康 感受美好生活
社会和经济转型期带来的心理问题中国正值心理问题高发期,各类心理问题丛生:“前赴后继”收受贿赂的局长讨工钱不成跳楼的农民工报复校园的大学生杀父弑母的青少年绑架人质的下岗工人被焦虑症、抑郁症困扰的许多社会精英„„据中央科教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估计,我国有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3.4亿,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和32%。
面对21世纪,有人做出这样的预言:新的世纪将是一个“神经障碍症大流行的时代”。这是否真的应验了费洛姆的一句话:“在精神上,现代人比以往病得更厉害”? 一组社会新闻在备战奥运的过程中,中国派了20多位心理科研人员下到30多支参赛队伍中去,进行心理帮助工作。美国则派出了由14位心理学家组成的超豪华阵容,亲临雅典前线。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失去了几块本该拿下的金牌,中国队教练在总结教训时,提到最多的仍然是心理问题。成都警方建立了全国首个特警心理测试系统。调查显示,上班族的心理问题涉及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情感困扰、法律问题、焦虑、酗酒、工作要求、工作中的公平感、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工作压力等。中国第一例心理危机干预
中国有据可查的第一例心理危机干预发生在1994年克拉玛依火灾后,当时,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对伤亡者家属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心理干预。这些事情背后暗含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心理压力的失衡状态,个人的不健康心理导致了许多惨剧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上升为某些领域和人群的普遍社会心理。几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心理问题?为什么张国荣、三毛、海明威等人会选择自杀?心理问题是某些人的专利么?心理不健康就是心理不正常吗?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问题是相同的吗?我们能做到心理绝对健康吗?心理问题可以消除么?澄清几个心理学概念
一、心理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
二、心理不正常(心理异常)
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它各类精 神障碍。
注意:不健康不是病,不健康和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心理问题≠精神病≠神经病许多人认为进行心理咨询的都是精神病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心理问题几乎人人都可能遇到,如失恋,落榜,人际关系冲突造成的情绪波动、失调,一段时间内不良心境造成的兴趣减退,生活规律紊乱,甚至行为异常,性格偏离等等,都需要找心理咨询医生寻求帮助。精神病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缺乏自知力,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神经病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的器质性病变,并可以通过医疗仪器找到病变的位置。常见的神经病有:脑炎、脑膜炎、脑囊虫病、脑出血、脑梗塞、癫痫、脑肿瘤、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应去神经科寻求诊治。可见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也不是神经病。精神健康的标准 心理和精神,作为科学术语,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说得更准确些这两个术语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心理学不叫做精神学,精神病学不叫心理病学,而精神病理学又叫做病理心理学,这完全是一个约定和习惯。荀子有言:“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常识性的区分
1、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
如:我还没有熟呢?
2、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
终日低头少语,行动缓慢;与人交谈十分吃力,未开言,泪先流流露出对生活的悲观失望,失去兴趣,觉得现实世界好象笼罩在灰蒙蒙的雾中。或者,时而唱歌、时而跳舞、语言兴奋。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怕与他人眼光相对。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如半夜接到骚扰电话。如:乌鲁木齐120和110的不断骚扰。精神健全怎样才算精神健全呢?本世纪以来,有这方面的专家们发表过许多卓越的见解。有一位专家认为,除了自己以外能够爱至少一个人,是精神健全的重要标志。这个提法相当深刻而富于启发性。这里所说的爱,是真正的的爱,是主动的爱,是对人性的崇拜。它意味着对另一个人的深入的了解、尊敬、信认、关怀和体贴,愿意(心甘情愿)为所爱的人做出必要的牺牲,能够体验到爱的力量和幸福;绝不意味着占有或控制别人,也毫不计较别人的报答。把这个提法反过来也许更正确,也就是说,除了自己以外谁也不爱的人(精神病学上称之为自恋者)毫无疑问是精神不建全的。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的是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心智状态,也就是我们的所感与所思。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问题或没有心理病。两组图像:一边是朝气蓬勃的快乐人生的挑战,满腔热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另一边是那么遭受着严重心理失调的人,心理障碍扭曲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觉。从这两幅图景,你便可体会到心理健康是什么?生活中哪些情况可影响心理健康?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时,犹豫不定时;经受挫折之后,精神一蹶不振者;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压抑者;当你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难以排解的压力;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对此产生心理压力;轻度性心理障碍;在社会交往方面,自感有障碍的人(怯懦、自我封闭);在经历了失恋、离婚、丧偶等情况之后,心灵创伤无法“自愈”;下岗、退休后、心情苦闷、难以自我调节;影响“心理健康”的四个因素
1、人口学因素
心理不健康状态可以出现在任何年龄段,但在青春发育期、更年期更易发生;在不良情绪发生问题上,男、女各有特点。同时,文化程度、职业、生活状况、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对心理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学习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人在生存过程中,承受环境压力的能力越强,应对环境变化灵活性越高,他的心理转为不健康状态的几率就越低;个人的消极经验、反逻辑思维特征和固有的不恰当的行为反应模式,是造成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内在原因;另外,人的价直取向,兴趣和爱好的性质也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3、身体健康水平
经常多病或慢性躯体疾病患者,心理健康极易受到破坏。
4、社会变迁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起直接作用。“文化休克”。适应能力很差的人,在反差极大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可导致某些心理问题,同时伴有躯体症状。
如:文化大革命、老舍的小说《枪》胡萝卜、鸡蛋与咖啡豆某天一个女孩对她的父亲抱怨自己的生活糟透了,什么事情都不顺利。父亲没有说话„„二十分钟后,红萝卜加热后变软了;鸡蛋外壳没有变,里面的蛋白质却变硬了;只有咖啡豆加热后变成了香浓的咖啡。父亲便问女儿为什么会这样?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它们都加过热。“在同样多的水里,用同样的时间加热它们,而结果为什么会不同呢?”父亲问道。原
因这是因为红萝卜不能承受环境的改变,而鸡蛋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使自己去适应环境让自己保持住自己外在的东西而生存下来。咖啡豆不光适应了环境的改变,而且完全融合到它应该去的环境。这和我们的生活是一样的啊!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一、心理活动强度
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同时,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到这种能力。历史故事:海瑞杀子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有的人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他们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
如:《乞丐囡仔》的赖东进
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
三、周期节律性
四、意识水平
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六、康复能力
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如战争、地震、空难、被绑架、被强暴、亲人亡故等受到的创伤,进行心理康复的能力。资料:“9·11”英雄为何变疯子? 幻视、幻听,曾企图自杀———
据9月26日《纽约邮报》报道,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之后,现年56岁的莱尼·达威拉是第一个赶到世贸大楼展开救援工作的纽约紧急医疗服务队(EMS)警官,成为家喻户晓的“9·11”英雄。2003年,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还专门向他颁发了一枚“世贸中心奖章”。然而,由于在“9·11”事件中受到严重刺激,昔日“第一英雄警官”达威拉如今竟沦为一名疯子———他患上了严重抑郁症并产生幻觉,一度甚至企图自杀。
七、心理自控力
当一个人身心健康,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表达恰如其分,辞令畅通,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八、自信心
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那么,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九、社会交往
人类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十、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就需要采取主动性的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叫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地去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心理因素与疾病疾病使人痛苦,但疾病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不健康的心理感染的。比如说癌症,有关专家认为,“癌性格”是人体与生俱来的癌基因从“癌”到“症”的催化剂,不良情绪是癌细胞最有效的营养液。癌症的发生80 %与环境因素、个人经历的内心冲突以及性格特征有关,癌症性格有可能引发身体癌症,身体癌症反过来又加重性格癌症。耗费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人类和人们所隐藏的潜力之后,伟大的心理学家阿佛瑞德?安德尔说:人类最奇妙的特征之一就是“把负变为正的力量。”烦
恼 比如烦恼,原本就不属于你,可是你如果不去清除心绪混乱的杂念,烦恼就会在你的心田里孳生。水不起波浪自然就平静,镜子不受遮掩自然就明亮。快乐也是一种选择,你想选择快乐,你就能找到快乐的地方。即使遇到最糟糕的事情,你也可以从中找到值得庆幸的理由。对一个消极的人来说,即使事情再好,你也会“瞄准”事情不好的一面,自作自受。所以说,有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怨
恨 怨恨是由生气产生的。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诸葛亮就是利用周瑜气量狭小的弱点,激他“怒而兴师”,将他活活气死。凡事都能想开的人,往往不会受“生气”的罪。如果你能像 “不气歌”所说的那样:“你要气我,我不气,生气正中你的计;气出病来无人替,不气,不气,真不气!”我看,你心中的怨恨就会烟消云散。悔
恨 有的人常因为生活中的一些过失而懊悔不已。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事事追悔,恐怕一辈子都会挣扎在无穷无尽的悔恨之中。譬如:一瓶牛奶掉在地上摔破了瓶子,你就不必再收起来了,因为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你偏要去挽回,显然是徒劳无益的。这时候,重要的是要在悔中求悟,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切莫让搅烦自己的心灵。一个人也不要为做事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努力而悔恨。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漫漫人生路,谁也没有“料事如神”的本事,所以,“心想事难成”并不奇怪。幸
福在这个世上的芸芸众生,有功成名就的佼佼者,也有一败涂地的失败者;有高官厚禄的掌权者,也有安贫乐道的老百姓;有显赫一时的大英雄,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形形色色的人,组成拥拥挤挤的世态,谁能说得上来谁最幸福呢? 完整与缺憾不
幸那什么是不幸呢?除非你不好好活着。没路的时候,等死,这是不幸;有路的时候,瞎走,也是不幸;没钱的时候,乞讨,这是不幸,有了钱后挥霍,也是不幸;没能耐的时候,穷横,这是不幸,有能耐之后胡来,也是不幸;别人看不起你时,你更看不起自己,这是不幸;别人尊重你时,你不尊重别人,也是不幸;整天嚷嚷自己不幸却又丝毫不去改变什么,这是不幸,渴望而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苦苦追求,也是不幸;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却不好好珍惜,这是不幸,自己遭遇不幸,却还很麻木,这是更大的不幸。所以说,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别跟自己过不去,生活便没有不幸。如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习知识,修身养性,从内心深处把那些诸如贪欲、妒忌、忧虑、厌倦、愤怒、恐惧、懦弱、悲哀、自私等等不良品格和情绪丢弃,让那些诚信、善良、朴实、勤恳、廉洁、豁达、快乐等等优良的品格和情绪播种在心田。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命运的根源,因为美好的品格和习惯本身便是一种幸福,这种健全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弥补同其他一切幸福的丧失所产生的缺憾。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所体现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人的心理是社会化的产物。通俗的讲是社会环境塑造人的心理,使它反映着特定环境的色彩和光泽。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文化塑造人的心理。尽管社会的发展最终决定于经济的力量,但经济力量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作为其上层建筑的文化手段而发生作用的。中华传统文化塑造着中华儿女独特的心理品质,并对中华儿女的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着强劲的影响。人生要解决三大矛盾,一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即人为何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的矛盾,即人际关系的协调问题;三是人个体心理的矛盾,即人自身的超脱问题。由第一个矛盾而诞生西方的科学文化,由第二个矛盾而形成东方的人文文化,由第三个矛盾而形成印度的宗教文化,因而这三种文化在解决不同的矛盾中各有独特的作用。心理健康既取决于外部生活事件(环境)的影响,又取决于个人面临造成紧张或挫折的生活事件时所取的应对方式。这应对方式实质上又与个体内部的心理平衡机制有关。它可以帮助人们通过主观努力,使多种情感的强弱与深浅均处于适度的范围之内,从而维持良好或无害的心态。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态度,客观上起着维持心理平衡的作用,尽管有的可能是积极,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如“塞翁失马”、“丢钱消灾”是要人们在挫折面前看到光明的一面,以坦然的心态接受现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则使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境。这些中国古代圣人之言通过它所体现的朴素的辩证法,帮助人们改变对生活事件的认识,从而达到维持内心的平衡。“中庸”、“知足常乐”则是通过使个人的行为,认知限制于一定的度上来寻求内心平和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社会取向性,即个体服从于整体,淹没于整体,故有的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缺陷之一是“无自己”,导致了“非个性化”的自我结构。过分强调社会性的取向压抑个体性的取向,必然造成人格上的依赖性、求同性以及自我的萎缩。它极易造成独立性差、适应力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约束性 “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凡是与道德礼教相违背的言行都不允许,要求人们“慎独”、“自省”、谦虚。这样往往易于使个人需求、欲望、情感受到过分压抑,而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必要的渲泄。其结果是引起焦虑不安、谨小退缩、疑心多虑、易于形成强迫性倾向。中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慎独、自省使人们形成了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化解个人内心矛盾的习惯。造就着中国人的坚忍,但是却阻碍着人们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以及以更加积极和多样的方式去促进个体内心的和谐。个人的自省固然有的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而达到内心的平衡,问题的化解。但自省的作用和效果往往与问题的性质、个体的性格特点、文化修养等有重要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所造就的人的封闭的心态,与心理咨询所要求的敞开心扉、渲泄情感是格格不入的。这封闭的心态表现在爱面子,不愿在人前表现自己的弱处:情感不露而观点深藏。封闭自我的人格特质,显然阻碍了人们毫无戒心地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坦露心扉,诉说衷情,寻求帮助。文化塑造着人的心理,不同的文化塑造出不同的心理特质,不同时代对人的心理素质有不同的要求,此时是适宜的心理素质,彼时不一定适宜。然而社会的进程是复杂而多元的,特别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交杂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多种文化影响,更显出其复杂性,关键在于要看到迅速发展的时代所要求的心理特质与相对滞后的文化所塑造的心理特质之间的时代差,从而自觉地使传统跟上现代,让现代揉入传统,达到它们的完美结合而塑造出新的心理特质。“与时俱进”的时代心理意义.有时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负面影响的特质,很可能对心理健康起正面影响。例如“知足”,“知足”能“常乐”,对维护心理健康有好处;但“知足”却使人不思变革、进取,则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未来社会的良好人格特质,也许还要在有利于社会发展与有利于心理健康之间选取合适的度。文化在结构上包含了器物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矛盾主要是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之间的矛盾。观念文化包含了知识、能力、思想、习俗等.传统文化在培养个体的从众性、依赖性的同时,又培养了个体对他人的不信任感、戒备心。心理健康格言风雨就是一种营养,经历后会更健康.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多半是他本人挡住了太阳光所形成的。人生忧乐,存乎一心。情绪影响行动,把握住自己的情绪,就能找到幸福的感觉。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颗心,每颗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仁善的话语或许很简短,很容易出口,但它们的影响却是无限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