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期末复习总结
近代史期末复习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在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割占中国领土的条约——《北京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不含天津和辛丑条约)
.三大战役——辽沈,平津,淮海战役 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太平天国
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权主义
毛主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主席指出国内两大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具体内容了解,哪些属于敌我矛盾,哪些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想做出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全国性政党——同盟会
1912年中华中华民国确立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国民大革命教训——武装斗争
文化大革命当时被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三.简答题:
(一)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P47):
1.兴办近代企业(1)军用企业,如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2)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如轮船招商局2.建立新式海军,福建,南洋,北洋水师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如詹天佑
(二)日本全面侵华的原因(P140-141)
1,日本国内:(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一战后,军国势力控制日本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2)。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摆脱危机,日本决定实施侵华策略。
2.中国态度:国民党一再退让,却将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采取姑息,纵容政策。
(三)1840——1919年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什么?(P35-37)
(1)社会制度腐败,1840年后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员贪污腐化,欺压群众,常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2)经济技术落后,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落后,西方却已完成工业革命;当时不但武器落后,而且实行错误方针政策,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
四:辨析题
(一)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指出胜利属于中国的原因(P152)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的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二)简述1927-1935三次左倾错误(P133)
第一次;瞿秋白,左倾盲动错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李三立代表,1930年6-9月,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陈绍禹(王明),1931年1月-1935年1月左倾教条主义
五、分析论述题: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愿因及教训
(一)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她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人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阀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从根本上说,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主观上说,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还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认可。
第二:不能充分发挥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来年息,不敢依靠反封建主力军农民群众。
这些错误,弱点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六、材料题
结合史实说明两个战场各自地位和作用?
(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担负赶集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实行的是片面抗战,不敢放手发动和我装群众,在战略战术上采取单纯阵地防御战。(台儿庄大捷)。这时,从全局看,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的,共产党敌后游击战是辅助的(如狼牙山五壮士),但游击战起到阻止日军进攻,环节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打击为辅策略。共产党确信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胜利,主张全面抗战(人民战争路线),如百团大战,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注:,十三大基本路线(P275),天朝田亩制度(P42),五四运动(P104)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复习总结
总结可能不会特别全,但是大家权且当做复习依据……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小题:
1.1840年 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办了洋务运动 3.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4.义和团运动
5.“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海国图志》
6.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并编纂《四洲志》
7.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孙中山 8.《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提出于1859年左右)9.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0.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简答:
1.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原因:
1)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见大题总结
4.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见大题总结
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控制(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6.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7.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2)主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8.《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并且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已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的“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没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9.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晚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资深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的削弱了太平天鼓偶读向心力和战斗力
10.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历史作用:
1)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西施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官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3)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都成为被模仿、学习的对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1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教训:
维新派的本身的局限性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作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就失败的如此之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12.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的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助噢乖难过,现今的准哦观念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小题:
1.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
3.《新青年》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4.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气质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5.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的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农业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6.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组织的重大战役: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8.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路线。9.1938年5月~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斗,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0.1949年3月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建国前的最后一次会议),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1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
12.1949年的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答等: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1)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它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地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桐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解决基本实现。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在抗日战争中,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的合作抗日。
3)为了抗日民族的听哦内衣展现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4.各个势力分别指什么?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
英美派
5.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2)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4)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胜利的原因:
1)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2)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3)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基本意义: 1)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第五,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6.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3 小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这两个方针都是具有中国特点的)4.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5.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的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6.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7.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解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历史的里程碑。
8.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9.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此次大会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10.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2.“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室提出: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200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
简答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3)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早起探索的积极进展 3.4.5.6.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做出相应报告)。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其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发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强大。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1)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 2)没能提出明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3)没能发动农民革命
4)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历史教训:
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1)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2)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3)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选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对选择制度的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2)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① 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② 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 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④ 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为什么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见大题总结 时间顺线:
1839年6月3日 虎门销烟 林则徐 道光帝 1840年6月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 钦差大臣伊里布、耆英与英国 中英 《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 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 中美《望厦条约》
10月 中法《黄埔条约》
19世纪40~70年代 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 金田起义 洪秀全 建号太平天国 1852年 1853年 1856年 1858年 1860年 1861年 1月 11月 1864年 1866年 1871年 1874年 1875年 1878年 春 1883年 1885年6月 1888年 1894年 9月 11月 1895年1~2月 4月 19世纪90年代 1897年 1898年 6月11日 9月21日 9月28日1900年6月 8月 1901年 9月 1905年 1911年 4月 5月 永安建制
洪秀全 建都天京 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变乱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俄 《瑷珲条约》 中英法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 中英法俄 《北京条约》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慈禧发动政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运动开始 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左宗棠设立 福州船政局 沙俄派兵强占伊犁地区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
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辽东战役
兴中会成立(美 檀香山)孙中山 威海卫战役
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康有为 公车上书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胶州湾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 慈禧发动政变
杀害“戊戌六君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攻占北京 《辛丑条约》 中国同盟会成立 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中法新约》 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元旦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清帝溥仪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1914年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 日本提出对华 二十一条 1918年 一战结束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 7月23日 中共一大 1922年 7月 中共二大
1923年10月 中共三大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926年 国民革民军出师北伐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上海反革命政变 8月1日 八一南昌起义 8月7日 八七会议
10月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6月4日 皇姑屯炸车案
1931年 9月18日 九一八柳条湖事变 日本开始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冬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2年1月28日 上海 “一二八”事变
3月 日本扶植废清帝溥仪 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 1月 遵义会议 8月1日 八一宣言
10月22日 陕北会师 10月22日 ~12月 华北事变
1936年 10月 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12月12日 西安双十二事变
1937年 7月7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
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8年初 台儿庄战役 1940年8月~1941年11月 百团大战
1945年4月—6月 中共七大(延安)1945年5月 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字投降 1945年 8月 重庆谈判
10月10日 政协会议 双十协议
1946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1949年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1949年 4月21日~23日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1949年9月 新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
抗美援朝胜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三大改造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宪法》颁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10月16日1966年 1971年 1971年10月25日1972年 1976年4月 9月 10月 1978年 1979年 1986年 8631997年 1999年 2001年7月1日 2002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4年9月 2005年10月 2006年10月 2007年10月
2008年5月12日 8月~9月 9月 10月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共八大召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国组建导弹部队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日两国建交
四五运动
毛泽东去世
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美正式建交
计划
香港回归 邓小平理论体系确立
澳门回归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阐述科学发展观的重
大战略思想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决定》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课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北京举办
“神舟”旗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宇航员首
次进行太空行走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0年4月 玉树大地震 2011年 西安世园会
十二五 第一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2年3月5日 十二届全国一大会议召开
第三篇:高中历史 期末复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4课时)
一、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工业化的准备阶段(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 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英、法的农奴制在14、15世纪已经瓦解,货币地租盛行,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都是其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起来。英国出现圈地运动,租地资本家办起的牧场和农场,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法国的富农经济则是一种小农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普鲁士的容克农庄也成为有着浓重色彩的资本主义农场。1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2.蒸汽时代(19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的开始(1)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大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万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扩展到法国、美国,随后是德国、俄国、日本。而各国工业革命主要是靠从英国引进机器进行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工厂”。(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对社会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农业文明)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文明)转变;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业资产阶级将成为新的执政者;④出现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潮流;⑤殖民扩张加强,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3.进入电气时代(1870年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惊人发展,汽车、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于是垄断组织(超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群)应运而生,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大国就是有力证明。(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性
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对缓慢,俄、日自身比发展迅速、横向比相对落后。20世纪初,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二)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演变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16-18世纪)(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场时代发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观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确立治国基本原则的问题。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是领导者,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经过革命诞生了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少数国家开始确立。但这一时期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拿破仑帝国灭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2)法、俄、普、奥诸国的改革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统治者推行的,以富国强兵目的,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及奥地利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共同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政策。在手工工场时代,虽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上述改革无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早期形态。
2.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1)概况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欧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特点,革命的任务不像早期那样只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还要反对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在革命规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国,就完全是为了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另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争取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东南欧的革命则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③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德、意的统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统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已经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的普鲁士也是如此。统一后,这两个邦国的制度也分别扩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标志着两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日本发生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2)结果
通过19世纪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原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变革了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上层建筑,70年代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与封建主义势力相比,资本主义势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3.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两种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主要发达国家跨进了工业社会。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形成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组合成各种利益群体,人的素质、公民意识明显提高。因此,国家的协调职能加强,在政治上必须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于是公民参与、政党政治、议会民主、自由竞选、胜者掌权这样一种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型了。但是,从美、德、英、法、俄、日这6个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国,而德、俄、日3国则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矛盾和稳定政局。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旧制度、旧传统的冲击和改造较为彻底;而德、俄、日都是经由改革进入近代社会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改变主要大国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军备战,终于把人类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美国与拉美结局不同。(2)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革命风暴: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中国与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2.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①特点是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组织性大为加强;②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是突出成果。
(四)国际关系的演变
1.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16世纪-18世纪中期)(1)焦点: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仓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1)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2)两次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1898)、日俄战争(1904-1905)。(3)第一次世界大战(18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三国协约(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近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
世界近代史的核心结构可以这样表述:世界近代史的核心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支撑这一核心的有两个基本点,那就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主义工业化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典型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潮流。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的支撑点以及它们的辐射和影响构成的。
资本主义要发展,必须要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列宁的一段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话是针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翻开世界近代史教材,资产阶级革命可以说占去了内容的一大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1870年法国“9月4日革命”、美国内战等都是典型的标准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有以民族解放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等;也还有以改革或维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1824―1867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更有以民族统一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等等。不管它们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是由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也不论它们的主动性和被动性,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那就是他们均不同程度地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营造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空间,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条件。
纵向来说,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列宁说得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就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任务的解决„„也就是能够产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这个基础的本身的消灭,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个周期的完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789年开始的,一直到1875年(甚至可以说直到1879年)才完成,至于其间法国的“大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二月革命”、1870年的“9月4日革命”等都只能算是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浪潮。美国情况也是如此。它是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战争、美国内战、约翰逊的重建等四个大的浪潮才算真正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也就是说,从18世纪80年代末到19世纪70年代的法国历史整体上就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历史整体上就是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发生的1824―1867年的改革同样是在完成当年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其它国家的历史也都不同表现地具有这一特点。世界近代史的另一个支撑点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现就是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它们对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继而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促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乃至人类文明的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与工人运动的发展。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均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高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于是产生了第一国际以及在第一国际的影响和指导下发生的“巴黎公社”的伟大斗争等。工业革命对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进展的高峰期,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为进一步的技术革新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并更加直接和明显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从而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垄断组织的产生一方面加剧了各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同时也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会经济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整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资本主义这种国家社会职能的作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相对和平”状态。另一方面,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去夺取更广阔的原料市场和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强殖民扩张,因而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这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从而使整个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发展逻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逻辑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种的重新分布上。欧洲白人大量渗入南非和美洲。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欧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杀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欧印混合种人、黑白混合种人随之而生。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伴随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如此等等,大约到1760年前后,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之“地理大发现”带给人类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诸如为欧洲的工业品开拓了日益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更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惟利是图的精神,等等。随着这些条件的积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尤其是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大规模运行,使英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英国的煤、铁生产,棉纺织业和机器制造业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绝对优势。185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39%,在世界贸易额中占22%。19世纪中叶,在欧美各国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大大落后于英国的情况下,英国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工业革命最终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当时的英国经济史学家史丹莱•杰温斯还就英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这种巅峰地位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写:“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的进贡者: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市场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历史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时候,第一次形成了通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把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融为一体的世界经济。这样,由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扩散所带动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上标志着一个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全球规模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正是因由于此,我们把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理解为世界加强地区间联系,实现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第三步。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扩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真正确立起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确立起了它的政治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中后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世界金融资本剥削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残酷斗争中,把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从而实现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和国家的统治,实现了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控制。但伴随这一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了,交通通讯业的发展使世界变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于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传遍全球各地,世界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资本主义经过4个世纪的艰难开拓,终于推动世界实现了由分散走向整体的第四步。从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历史也才真正成为了“世界历史”。
三、期末测试卷
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测试卷 第i卷(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15—17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回答1-2题: 1.开辟欧洲从海上直通印度新航路的西方航海家是()2.“价格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a、金银价值上升,货币需求猛增 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飞涨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回答3-5题 3.下面哪几组人物和作品的搭配是正确的()(1)薄伽丘《十日谈》(2)拉斐尔《大卫》(3)伊拉斯漠《巨人传》(4)塞万提斯《堂吉诃德》(5)但丁《神曲》 a、(1)(2)(3)(4)(5)b、(1)(4)(5)4.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想大师,把人文主义当做自己的旗帜,他们颂扬“人”,蔑视“神”;()
a、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神权封建思想 b、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反映 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反映
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珍藏的珍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象。”对这句台词有下列一些解释()
(1)说明这时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2)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3)反映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4)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a.(1)(2)(3)正确,(4)错误 b.(1)(2)(4)正确,(3)错误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西欧一些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回答6-8题
6.揭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的事件是()a、苏格兰人民起义 b、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王权
7.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a、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b、革命主要是反殖民主义统治
8.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1)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2)建立了资产
阶级民主立宪制,(3)制定了本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4)开始了议会制政治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对当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运动具有指导作用,回答9-10题 9.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
a、被美国首次成功的运用 b、以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为主要内容
10.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a、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人所受剥削加重
b、在空想社会主义指导下,工人的斗争屡遭失败 d、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出现高潮,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统治基本确立,回答11-14题
11.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 b、工业革命的扩展
12.在美国内战中,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的转折点是()a、颁布《宅地法》 b、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3.19世纪中期,标志欧洲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的最主要事件是()a、德意志的统一 b、意大利的统一
14.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方式完成,主要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在改革前缺乏思想动员 b、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及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回答15-18题 15.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a、工业革命的进程大大缩短 b、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1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先出现垄断组织的工业部门是()a、纺织工业、机器制造等传统的工业部门 b、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d、军火制造、飞机制造等与军队定货直接有关的工业部门
17.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比重所发生的突出变化是()a、轻工业占有最大比重 b、传统工业逐渐遭到淘汰
18、在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a、内燃机问世 b、蒸汽机成为主要动力 19.世界上最早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20.依据电磁学理论,19世纪70年代发明电话的是美国人()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人权高于主权,声称对于任何国家出现的“严重”的人权问题,国际社会都应该干涉,回答21-25题:
21.历史上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规定“天赋人权”的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22.在19世纪以前的殖民扩张中,西方殖民主义的主要侵略方式是()a、公开进行资本输出 b、大肆倾销工业品
23.19世纪西方国家对亚洲侵略与17世纪相比,其影响的根本不同点在于()a、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奴役了各国人民 24.“亚洲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最大区别是()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b、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25.俄国和日本的垄断组织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是()a、沙皇和天皇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b、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26.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根本原因是()a、巴尔干的民族矛盾复杂 b、巴尔干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 27.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敌 b、抗意斗争得到外国援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日本加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对远东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回答28-30题 28.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的性质是()
a、争夺远东海上霸权的战争 b、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 29.标志着日本完成向亚洲大陆扩张第一步的事件是()a、甲午中日战争夺得了中国台湾的领土 b、日俄战争夺得库页岛南部及附近岛屿 d、夺取旅顺租借权和东北筑路权
30.1905年日本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其支持者是()第ii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从产生到发展的最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向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引自《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2: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全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品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据《英国经济史编》
——据《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归纳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优越条件有哪些?(4分)后来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2分)请指出导致两种态度的原因、影响。(18分)由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6分)
32.阅读与思考 日本政府„„和英国政府就英日同盟的目标之一„„——巩固与维护东亚地区普遍和平——决定和英国共同采取有关的必要措施„„通知德国政府如下:
(1)全部德国军舰应立即从日本与中国邻近海面撤出。凡不能撤出的船舶应解除武装。(2)德国政府应在1914年9月16日以前,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地和无补偿地移交日本当局,以便归还中国。
„„如果在本月23日,星期日正午以前,得不到德国政府无条件接受上述建议的答复,日本政府就采取它所认为必要的行动。
——日本致德国的最后通牒
(1914年8月15日)
依据以上材料和你了解的历史情况,请回答:
(1)日本准备向德国宣战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的胶州湾“归还中国”吗?(4分)(2)你还了解哪些与上述中国山东总是有关的历史事件?请简要列举。(6分)
高二年级(上)期末历史测试答案 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
31.(30分)(1)条件:地处当时世界经济中心;国内政局安定;自由开放,招揽人才;政府重视科学技术的转化应用。(4分)(2)变化:由重视、积极提倡、采用新技术到保守、抵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分)(3)积极利用的原因:18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在生产技术上得到改进,以增加商品生产,获取巨额利润。(6分)影响:促使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完成了工业革命;1840年,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19世纪中期,工业产量超过美、德、法三国总和,处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3分)(4)不愿用的原因:19世纪晚期,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广大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劳动力,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也能获得巨大的利润,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出国外榨取高额利润。(6分)影响:导致英国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到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被后起的美国、德国赶上、超过,居世界第三位,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4分)(5)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根本在科技,科技立国是必由之路: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科技没有国界,抓住机遇,重视吸收和转化人类优秀科技成果;政治稳定是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优越的条件在一定的情况下会成为影响的包袱;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有进取精神,否则将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6分)32.(10分)(1)目的:不是为了把胶州湾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而是要取代德国占有中国山东。(2)主要有: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强占胶州湾。1914年,日本侵入中国山东,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占有的权益,后又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战争期间夺取的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必须由中国收回。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这次会议的英美等国无理拒绝,由此导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第四篇:近代史期末重点
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2)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3)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4)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怎样选择?
•(1)办刊物、写文章、翻译马恩著作
(2)建学术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民学会、利群书社、觉悟社、三次思想大论战)
(3)创办工人夜校和文化补习学校(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长沙第一师范工人夜校、郑州工人夜校)
(4)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一)创建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建党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建党提供了思想条件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二)成立特点
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第一、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科学性:提出了新的革命纲领)
第二、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第三、它产生后就投入到革命实践中去,并保持了这种实践品格
(实践性:工人农民运动、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具体体现在五个新:
1、新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
3、新的革命纲领
4、新的斗争策略和新的斗争方法
5、新的前途
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探索新革命的原因和前提
1、原因:国民党新军阀在全国的独裁统治 •(军队、特务、保甲制度、文化专制)
2、前提:白色恐怖面前敢不敢于坚持革命(回答明确坚定: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实践上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身体力行,如到农民中宣传发动、在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等。
• 从南昌起义到百色起义;从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到革命的重新复兴、发展,实践说明
•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心城市统治大大加强的形势下,• 以城市为中心,先取大城市,以求一举获得革命胜利的苏俄式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 到农村去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扩大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就能够重新复兴、发展。
2、理论上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理论上一步步成熟,突出表现在毛泽东的四篇文章里,1928年10月—1930年5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新道路理论)、《反对本本主义》,在其中提出和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怎样走?必然性?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客观条件: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 国民革命的影响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主观条件: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革命新道路理论“新”在哪里?
• 第一,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上看,它是对比大革命失败以前的革命道路而言。(中国近代革命都是在大城市发生)
• 第二,从世界范围上看,它是对比以往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而言。(近代无产阶级革命都发生在大城市)
它是一种“创新”,丰富了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马列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是具有国际影响意义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国际意义。意义及启示?
• 意义:这一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和成功,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获得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前提
• 启示: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
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产物。
• 创新性主要表现在:这一理论体现了科学理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 对于我们今天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仍有启迪意义。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1)充分肯定国民政府正面战争的积极作用
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的重大伤亡。
(2)对于一个当时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中央政府而言,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是它作为合法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抗战所为是一个合法政府的应承责任。我们既不可过分夸大其抗战的积极作用,也不要对抗战初期的中国共产党提出苛刻要求。
(3)应看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这不仅使得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且还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1、积极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方针,实现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正确指导。
4、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5、推动国统区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7、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
四、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2、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社会根源和群众基础。
3、国际无产阶级和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五篇:期末近代史复习资料范文
【注】多:多项选择 单:单项选择 简:简答题 判:判断题
上篇综述:
1.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三,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占支配地位的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民族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特征? 答: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成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留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民族资产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第五,中国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是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农民尤其是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的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4.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任务及其关系)
两大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① ②的关系:①为②创造前提,开辟道路。②是①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多)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形式?(四种)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带来了什么影响?
①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②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3.甲午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开放汉口的是《天津条约》
4.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战争是: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5.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反帝爱国不反封
6.帝国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原因?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
第二,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根本原因
7.中国近代史上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2个)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教训:腐败断送国家前途,落后就得挨打。
8.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四洲志》由林则徐完成。
9.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0.口号: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喊出“救亡”的口号;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第二章
1.太平天国的两个重要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2.(简答10分)太平天国的意义? ①太平天国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判)③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④太平天国起义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力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②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无法保持长期领导集团的团结
农民自身不能负担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4(判)教训:农民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农民解放的历史任务。.5.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多)内容:①兴办近代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洋务运动的口号:自强,求富
7.(多)洋务运动的作用?
①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②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③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④军事方面,兵工厂的建立,巩固兵防,加强了国力。
8.(判)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最后,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挠。
9.(多)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10.(多)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内容?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11.维新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2.(简)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以及教训? 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过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洋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第三,戊戌洋务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失败原因: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最后,惧怕人民群众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败露出清朝统治阶级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流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中兴会。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全国性政党:同盟会
2.(简)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性?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国家” 局限性: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正面鲜明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障。民生主义:指的是“平均主义”,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局限性: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内容? 民族主义:要不要以改革手段推翻清王朝 民权主义: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民生主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4.《临时约法》性质: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5.(简)辛亥革命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对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族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其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其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其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篇综述
1.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生长起来的,它的特点是: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中所占比重较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二,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本阶级的方案,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种是民族资本阶级的方案,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4.(单),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四章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民主,科学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4.李大钊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5.(多)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①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6.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7.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类型
第一,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 第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
第三,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
8.(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原因: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实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效。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论,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第四,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怎样选择: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9.(简10分)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大事变”? 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②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 新的革命纲领: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④ 新的斗争策略和革命方法:走群众路线的方法
⑤ 新的前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0.(判)民主革命的纲领:反帝反封建。提出的会议:1922年7月中共二大(单)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纲领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单)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第五章
1.(多)八七会议的内容:
①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④(单)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单)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斗争兴起的转折。
3.南昌起义的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4.新道德理论思想代表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简)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6.(简)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原因:
第一次,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原因:
①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②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③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的结合起来;
④ 领导人品行问题,统筹能力不够。
7.遵义会议解决的两大任务: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意义:①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③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长征途中的几次会师:
第一次,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懋 功地区,同5月初离开陕根据地实行转移到达那里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第二次,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宁静将台将台堡会师
第六章
1.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主力阶段)战略预防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下降阶段)战略相持阶段的战场;(溃败阶段)战略反攻阶段的战场。
2.(单)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3.(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①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②(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③(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多)
进步势力:工人,宁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党。
4.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共产党员,非党胡左派进步分子肯不左不右胡中间派各站1/3 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①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②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 ③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④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⑤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⑥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6.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其内容是:
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③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以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7.(简)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意义?
原因:第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三,全民抗日是中国人民抗日胜利的重要法宝;
第四,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与支持。
意义: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
1.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2.1945年10月10日国共重庆谈判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约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3.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的文件:《关于清算。检组以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
5.第三条道路的实质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6.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覆灭中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7.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8.为阐明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
9.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与经验?
原因:第一,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他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第二,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下篇综述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一百多年来蒙受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的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质
3.新民主主义社会得到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种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判)新民主主义社会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第八章
1.(多)新中国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五反运动:反对行贿,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
3.(简)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三,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
第四,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取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
4.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民族资产阶级的赎买政策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非毛泽东提出
6.社会主义的基本完成时间:1956年之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综合题(自行总结咯)
1.近代史中令你感动的人或事物。(12分)
2.根据五四运动,129运动,青年学生运动,并结合史实,谈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20分)
3.学习了近代史纲要的收获?
4.毛泽东历史地位的评价?
5.评价李鸿章(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如何民族大团结的?由抗日谈谈如今的中国梦(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