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案例
驾岭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孙云霞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苏教版第六册《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感受李时珍师徒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李时珍品尝药草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作为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片段:
师: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查访药材。一路跋山涉水,用双脚丈量了几万里的路程。然而,对于这一切,李时珍却认为:(课件出示: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吃点苦就是——(吃一点点苦)
难道修订《本草纲目》真的只要吃一点点苦吗?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7小节,用横线划出师徒二人吃苦的语句。
通过自己积极地读书、思考,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体会行之苦
生:我从第一段的描写,知道他们已经连续走了好几个月了。
师: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行之苦”?
生: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生:还有“好几个月”
体会住之苦
师:是啊,他们每天都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持续走了两个多月了,不可谓不苦啊!除了“行之苦”他们还受什么苦?
生:他们住的苦,晚上就住在破败的古寺里。
师:从哪儿可以看到古寺的破败?
生: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师:住在这样的地方,晚上会怎么样?
生:会着凉。
体会食之苦。
师:上面咱们学习的是李时珍师徒的“行之苦”“住之苦”。请大家再看看课文,他们还有吃的那个方面的苦?
生:他们他们啃干粮、喝泉水,在饮食上也很苦。
师:大家想象,长期在外,啃干粮、喝泉水肠胃受得了吗?会怎么样?
生:这样长期下去,人会生病的。
发挥想象,体会别的苦
师:俗话说,衣食住行是“衣”打头,那么在长期的跋山涉水中,同学们再想想李时珍师徒可能遭遇的衣之苦是什么?
生:长期在外,他们要背药材,不可能随身携带那么多的衣服,这样就有可能无法换洗衣服,还有可能着凉。
师:有句古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们还经受什么苦?
生恍然大悟:他们长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会很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自己的亲人。
在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李时珍师徒二人所受的苦后,我有引导说:面对这么多的苦,李时珍却笑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从这里的苦和笑中,你体会到了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生:李时珍是一个不怕苦的人。
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不怕吃苦、以苦为乐呢?
生:“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读写结合,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
学到这儿,我适时出示了一个想象写话的训练,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情境写下来: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
这天忙着赶路,师徒二人又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边的雨棚里过夜了。李时珍想:。
岁月不饶人,快五十岁的人了,天天喝泉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来。他想:。
短短的时间,学生纷纷下笔成章: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早早就起床了,他和庞宪冒着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山上爬去,为的是寻访药材,早一天修订好《本草纲目》。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头上的汗水像黄豆似的滚落下来,他也顾不得擦一下,为的是寻访药材,早一天修订好《本草纲目》。
这天忙着赶路,师徒二人又一次错过了客店,他们只能在路边的雨棚里过夜了。李时珍想:虽然我们现在只能在雨棚里过夜,遭受寒风的吹袭。但是只要能早点修订好《本草纲目》,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
四、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流畅的表达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庆幸自己没有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教育论的观点看:“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有潜能的,教学活动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遵循这个理念,把读书、发现的权利充分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交流,并且给予他们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争先恐后地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结合情境写话的成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