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民主科学治教的习惯》
《培养民主科学治教的习惯》,作者是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他的这篇文章如春雨一般滋润着我的心灵,在我迷茫和困惑的教学探究中给了我具体实在而真切的指导。
魏老师的这篇文章,乍一看标题涵盖十分宏大,是从民主与科学的高度谈论培养治教的习惯,但是细究全文文风又是那样的朴实具体,不像当下那种大块头理论文章那样面目可憎、距人以千里之外,令人读后不知所云,更谈不上有多少可资借鉴。通篇读来,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是积他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精华而形成的一篇文字,文风之朴实,内容之实在,作为一个语文教育界的大名鼎鼎的人物,实在令人惊讶。他能够取得令同行刮目相看的成就,就是因为为人行事的朴实作风。就当下的文坛教坛而言,自我做秀或靠媒体炒作出来的令人眩目的人和事已不在少数,相比之下,魏老师的这篇文字,在某些人的眼里,其行文造语章法布局就显得有点老套和陈旧了。也许,他的这些不时尚的少文采的文字,正是令我感动的地方,可以毫不夸饰的讲,是没有丝毫水分的可操作的,只要是任何一个有爱心的有良知的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的。
魏老师的这篇短文,总体来讲,大体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教学的十条要求,总体上讲是针对教师而言的;二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七个一分钟”,这是就学生自身而言的;第三条是培养学生的“八个学习习惯”,这一条则是要求老师和学生共同配合努力完成的。我们大家知道,多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诟病甚多,十几年的语文学习,结果是“少、慢、差、废”,实在是不尽人意,虽然改革和探索的步伐一日也没有停止,但收效甚微却是不争的事实。各种五花八门的教改经验介绍和命名甚多的教法模块充斥其中。但每每都是轰轰烈烈的推行之后,大都销声匿迹、无疾而终。其间我也就某种教法做过大胆的尝试,结果可想而知。今天读了魏老师的这篇有关教改的文章,如同大梦初醒一般,给人醍醐灌顶的感受。反复的阅读文章,像过电影似的回忆着我所讲过的课,经过这样的对比和反思,我突然发现,我们是否一直在寻找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捷径之路,或者我们想得到一剂解决全部问题的灵丹妙药。现在看来,问题的思考点和出发点从根上就错了,换一个说法,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我们的教学对象都没有成为我们踏踏实实为师执教的基点。翻开一部《论语》,回到孔老夫子那里,弟子三千不乏夸张之辞,但老先生教的游刃有余,乐在其中,不似我辈,整日间忧神劳思却苦不堪言,而夫子的弟子却个个心领神会,学有所成,其乐融融。我大胆的做一个揣测,魏老师得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也许正是源于孔老夫子的这些教学育人的思想的。孔夫子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诸如此类的至理名言,我们并没有切切实实的去践行它,相反,却舍近求远,盲目迷信那些洋玩意儿、舶来品。所以,走弯路得不偿失,势所必然。而魏老师恰巧是从我们传统的教育历史当中汲取精华获得有效的资源,比如,他的教学十条要求里,突出的强调了学生的主动自觉学习,充分的信任学生,老师尽可能的少讲,“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去读、去想、去查资料、去讨论、去练习”。其中第九条还谈到,课间“在教室里找三五个学生谈谈心,聊聊天,商量商量怎么学习更愉快、效率更高”。这仿佛使我真切地看到了《论语》中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生平等、融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那令人神往的教学场景。
反思,俨然成了我们当代人的一句口头禅,一个人是否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也是当代人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素养,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反思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出发点,又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这决定着反思的方法获取和质量效益。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守株待兔式的反思,或者以我为中心,己所不欲,偏施于人,己所欲之,硬施于人,完全不顾客观对象的实际,习惯于轻车熟路,不顾及教育对象的心里感受和实际效用,只满足于自己的夸夸其谈和套路程式,正是我们的病根所在。所以,我想我们不必好高骛远,做不切实际的种种幻想,或许,只有老老实实的按照魏老师的心血积累的经验之谈认真去做,我们所期待的理想效果,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