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1)》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3

2021-07-08 14: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1)》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1)》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1)》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

盗传必究

大作业撰写要求:(1)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

篇;(2)根据教材上编阅读论各章的教学内容选择任一体裁的一个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

[原文]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

1930

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分析与鉴赏

民俗的延伸和升华

——读冰心《腊八粥》

这篇纪实性的叙事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叙述腊八粥的民间传统及其在作者家中的特殊含义。文章开头紧扣标题,指出煮腊八粥是民间的风俗。其次,说明腊八粥的成分构成和受人喜爱的口味,以及在作者家里的煮腊八粥的习俗。再次,通过作者母亲的口吻,交代煮腊八粥风俗的由来和象征意义,之后就流传到民间。以及作者母亲煮腊八粥的特殊含义。因为作者母亲在14

岁时,其母亲即作者外婆就是在腊八这一天逝世的。因此,作者母亲煮腊八粥就有了特殊含义,即“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最后写作者母亲逝世时也是腊八这一天,因此,作者煮腊八粥具有了双重含义,即纪念自己的母亲和外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作者家里煮腊八粥的习俗和观念逐渐淡化起来。这一部分写的是作者家里煮腊八粥的风俗和特殊含义。其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单单看这一部分很难看清楚。它需要阅读完第二层次的内容,才能够显示出来。

第二个层次,通过第三代孩子煮腊八粥,来揭示本文的主题。先写“今年”腊八作者的第三代孩子在煮腊八粥。通过作者和孩子们的对话,来写作者内心的猜测。这里的行文可以说是一种欲扬先抑的笔法。目的是为下一段揭示孩子们煮腊八粥的心理动机进行衬托。接着通过孩子们的叙述,点明了他们煮腊八粥的真正动机,是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孩子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这是强调煮腊八粥是作者家中纪念亲人的一种特殊方式。孩子们煮腊八粥有着全新的象征性含义,就是要采用作者家中纪念亲人的特殊方式来纪念周总理。这就揭示了文章的潜在深层的含义,即周总理是全国人们最亲最亲的亲人。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如果没有第一层次的叙述,文章展示的正是作者的孩子们以及广大人民缅怀敬爱的周总理,立意显得平面化、一般化。有了第一部分的衬托,文章主题就有了一定的深度感和特殊性。目前的立意揭示比单纯表明人民缅怀周总理,有了情感和思想的深度,以及主题的特殊色彩。

最后一段写作者听了孩子们话以后的反映,“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这里无声胜有声,作者当时内心有什么感受,给读者留出了空间。作者行动可以解读为她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加入到纪念周总理的队列中来。读者还可以通过作者具体的动作反映,去进行一定的想象和思考。

构思的精巧是这篇散文的最显著特征。煮腊八粥本是民间供佛的一种风俗,但是在作者家里却成了纪念亲人的一种特殊方式。因为冰心的外婆和母亲正巧都在腊八这天逝世。然而更巧的是周总理的忌辰也在腊八。正是“无巧不成书”。

如果光着重写这种巧合,只能带来一时的吸引力,不足于成为文章永久性的魅力所在。然而,能够从这种偶然的巧合中看到其必然的因素,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和透视力,他的过人之处。如果文章只是写前面部分作者家里用煮腊八粥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亲人,文章的立意仅停留在普通的亲情上面,对读者不会有较大的震撼。文章的转机是在下半部分,作者偶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们用煮腊八粥这种纪念亲人的方式来缅怀敬爱的周总理,敏锐地感受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可贵感情,即孩子用纪念亲人的方式来纪念敬爱的周总理,说明周总理真是全国人们心中最亲最亲的亲人。如果我们光写文章后半部分,只能说明人们缅怀周总理,立意就显得十分一般,而文章现在的这种写法使主题具有了某种情感的深度和新意。文中运用孩子自己的话语,表白了那种纯洁和高尚的心灵世界。作者似乎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引发了内心的波澜。然而文章表面上却写,“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和感悟的广阔空间。

这篇叙事散文的标题,实际上是本篇的一个象征性意象,其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外婆和母亲,以及周总理都是在腊八这一天去世的,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少见的偶然性巧合,其中是否具有必然性的内涵呢?作者的这种精巧的构思,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借鉴呢?本文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这篇

散文的主题,能否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下载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1)》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3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1)》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