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2)》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
盗传必究
大作业撰写要求:(1)分析文学作品,撰写鉴赏文章
篇;(2)根据教材上编阅读论各章的教学内容选择任一体裁的一个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
名篇鉴赏篇赏析(一)
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一、苏轼的生平与创作
(1)《前赤壁赋》中,苏轼在文中是如何通过水月之喻,以旷达掩蔽无奈的?
苏轼的身上,既有儒家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广泛吸收了佛、禅、道、玄诸家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和心灵境界的人生哲学,二者构成了苏东坡洒脱无拘,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巧妙的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等的矛盾并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表现。
文中的最后一段,也即文章的中心段,苏轼以水月之喻,借助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逝者如斯,(写水的变)而未尝往也;(写水的不变)盈虚者如彼。(写月的变)而卒莫消长也。(写月的不变)所以,从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段实际上反映了苏轼的思想,文章中
既有人生短暂若蜉蝣的消极思想,又有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达观思想,这一段也可看出苏轼所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常透过无限的宇宙空间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本赋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水月之喻,正是作者以旷达(与客共享清风明月)掩蔽无奈的特定心情写照。
(2)试比较前、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写重游赤壁,既能照顾前篇,而又别开一路。
前:
写万顷之水
----------------------------后:写千尺之崖
与客泛舟-------------------------------------独自攀岩
秋色-------------------------------------
冬景
枕籍舟中--------------------------------------独睡屋内
气氛幽雅宁静----------------------------惊险恐怖
消极中带旷达,旷达中不失自信,终则快乐安逸--------------------由乐到悲,终至飘渺。
借景喻理(议论为主)---------------
描述见闻梦境(叙述为主)
表达自己达观胸襟---------------
显示超凡脱俗的心境追求
苏东坡(公元
1037-1101
年),名轼,字子瞻,号东坡,谥文忠。宋仁宗景佑三年生於四川眉山。父洵,弟辙,均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仁宗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二十二岁中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估六年应中制科人第三等,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三年任满,适父病逝,扶丧旋里。熙宁二年(公元
1069
年)还朝,神宗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上书反对,未被采纳,自感难容於朝,请求外任,熙宁时期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地方官。苏轼体恤民情,尽心职守,相机更革邑政。时而撰写诗文对新法表示不满。王安石
相后,新进官僚以诗文讥刺新法罪,於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把苏轼击入御史台监狱,进行勘问。“乌台诗案”后被责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在近五年的迁谪生活中,他躬耕东坡,与田父野老交游,并写了不少作品。直到哲宗即位,司马光当政,苏轼才於元佑元年(公元
1086
年)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知州,旋又召回汴京,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京官。由於他不同意全盘否定新法,与司马光意见分歧,司马光死后,旧党分化,朝内斗争激烈,苏轼又遭疑忌,於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元佑六年一度召还,因受诬告,坚气外任,派知颖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公元
1094
年),章
等用事,报复元佑旧臣,苏轼一月之内三次降官,最后贬惠州(今属广东),三年后又放逐到海南儋州(今海南省儋县)。苏轼以衰迈之年,在当时极为荒僻的岭南,度过了七年流放生涯,直到徽宗即位始奉命内迁,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在辗转北上的途中,病死於常州。
苏轼以横溢的才情踏入士林,由於口快笔锐,刚介不随,爱到新旧两党的疑忌,陷入党争的漩涡,政治上大起大落,迭遭磨难,逆境多於顺境,忧患淹没了荣名。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铸造了苏轼特有的思想和性格。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兼融贯通,是宋代学人的一般思想趋势,在整体上苏轼无法超越这种思想定式。他以儒学的重视现实的精神和伦理观念指导自己的出仕和从政,又以佛道的“了达无疑”和“齐物”“丧我”来养性、处穷和应变。
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旷世难逢的天才和全才,他诗文词赋,兼擅并长,均有出色的成就。这里只略述其散文艺术。
他一生对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体裁有赋铭、颂赞、论议、杂著、记叙、表状、书牌、碑传、笔记等多种,略可区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杂著几类。
议论文是苏文中的一个突出部分,它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
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记、亭台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碑传文善用生活素材和日常细节刻划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特操,《方山子传》、《石氏书苑记》等可作代表。游记文长於在写景记游、烘染意境中,寄寓识见,融入诗情雅趣,《石钟山记》、《雩泉记》、前后《赤壁赋》等,是这方面的名篇。
比之欧曾诸家,苏轼在散文艺术上有新的推进和开拓。其一,由长於议论到精於思辩苏文也以议论见长,它的议论具有一种雄辩的气势和化隐为显的形象状述力,如苏轼的史论、政论,大多立意新警,善於翻空出奇,推倒旧案;在论证中,上下古今,援据赅博,雄辩滔滔,一往无前;而笔力纵横捭阖,腾挪变化,使文章具有一种滚滚不穷,浑浩流转的气势。
东坡的议论,不同於某些政治家一味平正的开陈正见,他善於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述复杂的道理。
其二,由重在传道义到重在写性灵。北宋古文运动从倡导尊韩崇道开始,初期古文家多主张宗经明道,至三苏强调了写胸达意。苏轼说:“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清波杂志》)苏轼写人耿介旷达,敢笑敢骂,曾自谓“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藏(《密州通判厅题名记》),故其文多写自我,见胸臆,显性灵。
其三,由容与闲易到灵动活脱,舒卷自如。欧文“修达疏畅”、“容与闲易”,是平易自然风格的典范。东坡沿着欧文的路子迈入了工巧与天然浑化统一的新境界。
苏轼散文不谨以议论见长,且贯於向思辩化的更高层次升华,不拘於明道议政,而尤长於写胸臆,见性灵,妙手生春,涉笔成趣;在手法和体制上,由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善於融众长於一炉,破旧格生新变,由此文风从自然平易一途,迈入了活脱灵动、仪态横生、出神入化、气韵天成的高境妙域。因此,我们说苏文集中体现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