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探索
关于加强现代农艺技能的教学探索与研究
马彩霞
张
云
(吉林省双辽市职业中专,吉林
双辽
136400)
【摘要】如何突破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如何解难,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现代农艺;技能;培训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优势
(一)升学优势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不仅可在校学技能,还有机会进一步深造成,且具有明显优势。中职学校开设农类专业的学校又少,是莘莘学子求学就业的理想专业,立志于农业有志青年的好去处。
(二)彰显就业优势和创业优势
现代农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综合素质,能胜任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实用人才,如农业企业技术员、农业技术推广员、新型农民、农村基层干部等,这些人才从目前我县农业发展的形势来看,非常紧缺,因此,这就为农艺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舞台。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加大“三农”问题解决的力度,大力
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学专业学生大有用武之地。农业在未来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发展机会。我们的学生就是具有农业生产技术,懂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民,只要搞规模种植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种植大户、致富典型。
二、政策优势
第一,全免学费。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财教
[2009]442
号)从
2009
精神,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全免学费。十一届四中全会,温总理再一次强调,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学生要全免学费。这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鼓励高素质劳动者在农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生活补贴优势。财政部、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
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
[2007]84
号,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每生每年
1500
元,从
2013
年下学期起除了涉农专业
全免学杂费外还补助
1500
元。
三、中职学校加强现代农艺主业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师资培训
现代农艺专业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关键也在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目前的状况是现代农艺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知识老化,缺乏“双师型”教师。所以作为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走出去”,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让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培训,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自身业务能力,解决现代农艺专业教师知识老化的问题,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型的教师;二
是“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员做兼职教师或实训教师,择优招用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为职校教师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产业结构和生产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灵活设置课程科目、课时数量、开设时间和开设方式
以及教学地点等。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的制度保证了良好的质量。
学校毕业生在基本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均应得到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成长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在学生中全面实施“双证书”管理制度,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将教学大纲与技能鉴定相衔接,保证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劳动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除了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外,现代农艺专业要考取农艺
工、食用菌生产工证书。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全学程实行三年三循环模式,通过识岗、协岗和顶岗三阶段完成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依据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的育苗、栽培、病虫防治、施肥、收获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循环式教学。具体通过以下三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达到目标:
第一,实施“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
模式即为“专业教学——基地岗
位——农户生产”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的完成专业教学任务,通过对我县经济主打作物温室蔬菜大棚、大蒜生产的分析,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学校将依托实习基地,聘请农业专家,明确相关工作任务。并根据任务,开展教师配备、实验实习条件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准备等工作;第二,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重视实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大于
∶
4。根据生产实际,教师先提前进行专业教学,然后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完成各个专项技能的操作全过程。实践后,结合理论教学情况再进行教学效果验收,并组织技能鉴定;第三,实施“教学鉴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进行专业模块教学结束后,学校将组织学生实习、参加技能鉴定,并颁发相关专业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形成“课证相融、训赛相通、工学相长”的能力培养机制和素质养成体系。
五、建立多主体评价体系
按照示范学校建设要求,对原有的以学校作为唯
一对学生质量评价主体改为由社会、企业和学校多方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监控、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学生技能考核与评价,认真做好学生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