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长效脱贫机制的思考及建议
关于推进长效脱贫机制的思考及建议范文
为进一步了解精准扶贫情况,努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我镇脱贫成效,根据区委主要领导指示,xx镇认真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xx镇全镇共有xx户xx人,其中贫困户xx户,贫困人口xx人。从致贫原因上看: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x户x人,因残致贫x户x人,因学致贫x户x人,因灾致贫x户x人,因发展动力不足致贫x户x人,因缺技术致贫x户x人,因缺劳动力致贫x户x人,因缺资金致贫x户x人。截至20xx年初已脱贫x户x人,未脱贫x户x人,其中20xx年预脱贫x户x人,20xx年预脱贫x户x人,贫困发生率为x%。在未脱贫的x户中,因病致贫x户,因残致贫x户,因缺劳力致贫x户,因缺技术致贫x户,因缺资金致贫x户,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x户。
xx镇脱贫攻坚取得预定的成效,主要归功于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有力帮扶,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和贫困户的自强不息。xx镇始终坚持把精准识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衡量指标,通过干部访、群众评、数据核,严格按照“一访、两会、三榜、四审”的程序精准把关,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始终坚持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筑牢镇、村联动责任落实体系,形成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合力扶、扶贫单位倾心帮、驻村干部和全镇党员干部结对帮的攻坚格局。特别是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对全镇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行全面摸排整改,x月x日-x日,镇党委、政府就摸排出的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x户x个问题分村召开整改工作推进会,相关挂点区领导、帮扶单位负责人、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参加讨论并明确了责任。截至目前,x个问题已整改x,其余x个正在建设中。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xx镇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XX大扶贫工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贫困发生率从x%下降至x%,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扶贫工作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1.先天不足,对于脱贫致富力不从心。部分伴有弱智或精神疾病的贫困户或是丧失劳动力的分散供养五保户,这部分群体因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自主的劳动创造意识,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收入的来源仅靠政府的救助或亲戚朋友或是好心人的关照,属社会保障兜底类。如xx村xx户,现年x岁,精神方面存在障碍,日常到处乱走,捡破旧东西,住的一间砖瓦房中凌乱不堪,一直以来日常生活必需品由其兄长代为购买或村干部定期送达,因其精神问题又不能送至敬老院集中供养。
2.“等靠要看”,对摆脱贫困置身事外。少数贫困户,身体健康,但是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属于主观上缺乏脱贫动力的“精神贫困”,把贫困归咎于外因,陷入“因穷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存在“要穷穷到底,政府来兜底”、“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参与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有“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扶贫独角戏”现象。
3.心灰意懒,对改善生活失去信心。不愿劳动,创业意识淡薄,生活热情低。个别贫困户精神颓废,安于贫困现状,甚至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不主动参与劳动,做事怕苦怕累,对追求美好生活失去了动力和信心,甚至对镇村干部、帮扶干部的上门帮扶无动于衷。如xx村xx户,家庭人口x人,其妻子精神存在障碍,四个小孩均为小孩,大的小孩还是哑巴,住在x平方左右的一层平顶房屋中,家中凌乱不堪。为了帮扶他,镇村帮助他办理了x个低保,还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邹忠明仍是不怎么去打理家庭,努力劳动。
4.固执己见,对生活现状不思进取。危房改造等扶贫措施在帮扶干部眼里可谓是直接的“政策纯利”,但在贯彻落实到每家每户过程中是仍会碰壁,部分贫困户思想封建顽固,安与贫困,不求改变。比如xx村xx,因病致贫,两个老人居住在土木结构房屋,镇村帮助其申报危房改造,但听说要拆旧房,又决心不搬,怕丢了祖宗基业。(现该户已进行危房改造)
(二)贫困户对脱贫攻坚认识片面
一是小富即安现象。部分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路上后劲不足,在生活取得一点小改善后又裹足不前,甚至还在普通群众中有一种优越感,认为多花精力去获得收入是很傻的事情,有的还打牌、打麻将、喝喝小酒,开始享乐了。
二是“怕脱贫”现象。有的贫困户不仅等靠要,还不愿脱贫摘帽。为了不脱贫,一些贫困户不惜隐瞒扶贫成果。上级来村里调查脱贫成果时,村民故意不说实话,隐瞒收入,怕一旦脱了贫无法再继续享受政策。
三是漠不关心现象。一些贫困户认为扶贫是政府及干部的事,有被动扶贫思想,对扶贫工作主动参与度不高,对帮扶措施也只是被动接收。比如近年来,我区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策,立足马家柚产业,大力推行马家柚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通过零星种植、认购种植、爱心种植三种模式,既分配树苗,又给予技术指导,让贫困户发展自己的产业,但是一些贫困户对自己房前屋后帮种的马家柚条数不清、从不参与种植管理,认为这是镇村及帮扶干部该做的工作。
(三)扶贫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一是认识不到位,群众思想发动不够。部分村、组对“一村一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发展产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抓手来抓。群众对发展产业扶贫了解甚少,自觉参与乡村产业建设信心不足,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农户没有完全融入产业扶贫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扶贫产业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面窄,产业化程度低。综合来看我镇“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xx主要两大合作社腾马合作社和圣地合作社都是以马家柚种植为主,零星种植黄桃等产品,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等都还远不适应现阶段“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镇区内又无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刚起步运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贫困户劳动力素质不高,组织化水平低。农民缺乏有效劳动技能,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部分农民缺乏自我创业、吃苦耐劳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加之缺少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致使劳动力素质不高。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有序发展产业的能人,农民发展产业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四)脱贫质量不高,返贫隐患仍然存在一是部分贫困户身体素质较差,年老体弱多病居多,文化水平低、普遍缺少技术,缺乏发展思路。贫困户增收主要靠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贫困群众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就会减少家庭收入,已经脱贫的也有可能再度返贫。
二是农业产业脆弱,增收难度大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户劳动所得不多,挫伤了劳动积极性;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目前形成特色产业的不多,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是仍有不少贫困户或“安”于贫困。部分贫困户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干一天玩两天,赚的钱花光了要饿肚子了才能迫使他们再次投入劳动或加大劳动效率。
(五)扶贫技能培训作用还不够大
区每年组织的技能培训可谓密集而广泛,但多数培训都是定点定向定时,贫困户参与率低,培训缺乏预期效果。如某单位组织家政服务培训,要求每村至少x人参加,但部分村很少有贫困户参加,且参加一下又离去的很多,往往到培训结束时在场人员寥寥无几,造成资源浪费,加上培训后无相关岗位聘用,培训失去意义,镇村干部每次还得绞尽脑汁完成参训任务,原本的好事多成怨言。还有一些帮扶干部只是简单的任务式走访,没有深入“问贫根”。
第二篇:加强专卖长效监管机制 推进上水平
加强专卖长效监管机制 推进卷烟“上水平”
【摘要】 以前有很多文章都是根据围绕销售工作推动卷烟“上水平”,我也拜读了一些,受益匪浅,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推进卷烟“上水平”,专卖应该怎么办?本文着重从自律入手、加强培训、队伍建设、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专卖管理,为卷烟上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关键词】专卖管理 上水平
当前,加强卷烟市场监管,维护辖区内烟草市场销售秩序,不断提升市场净化水平,提升社会满意度,更好地保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是专卖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倡导的。然而,如何做好卷烟市场监管工作,才能推进卷烟“上水平”呢,本人通过对市场的了解,想就从专卖角度推进卷烟“上水平”谈几点建议:
一、从自律入手,加强同级监管
1、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内部制度就是加强内控,促进使同级监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多措并举,从而提升监管者的素质,目的是解决监管工作不严、监管不力、程序不对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或健全市场监管、证件办理、案件查处等方面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人员教育培训、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强化工作过程管理,通过对工作环节和过程的控制,使同级监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简单化,达到规范行为,统一方向,提高效率的目的。
2、加强销售全过程监督,加强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关键之处还
草专卖法》的宣传教育,提高零售户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主动做市场经营秩序的监管者和维护者。其次,加强对零售户实施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培训,竭力提高卷烟零售户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水平,加大服务、团结、合作的力度,力争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断扩大其利益空间,实现双赢,使之成为卷烟销售网络的忠实建设者,努力提高其对烟草企业的依存度和忠诚度,为专卖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三、实加强专卖队伍建设,以适应新的需要
一是转变观念,更新思想。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深入开展专卖队伍的思想教育工作,牢固树立“两个至上”的思想观念。要使专卖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烟草实行专卖的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必须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利益关系,还要使广大专卖管理人员认识到,烟草商业企业的核心是专卖制度,目前烟草行业的高利税主要是实行专卖专营的结果,如果国家要继续坚持、完善和巩固烟草专卖专营制度,主要是看烟草行业、企业和职工能不能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做出新的贡献,能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二是深化机制改革,加强队伍管理。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公平的竞争激励机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升队伍层次,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组织纪律,加强作风培养,提高纪律观念,切实增强队伍的执行力,不断塑造专卖管理人员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建立科学的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岗前培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培训
加大对运输环节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绝大部分的违法卷烟是通过汽运渠道流通的,因此,打击运输环节卷烟违法行为对卷烟市场监管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突出搞好宣传,通过新闻报道、网络发布、张贴通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加强货运环节监管,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开举报方式,宣传奖励政策,搜集可靠线索,增强打击效果。
五、深化内部专卖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烟草行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更是维系烟草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狠抓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坚持规范经营,就能够更好地提升对卷烟市场控制力,从整体上提升网络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烟草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基层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主要是做好卷烟销售网络规范经营的管理监督,确保卷烟落地落户销售。设立内部监管机构、配齐配强专职人员,真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主要责任,专卖内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内管制度建设,确保对卷烟销售网络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在制度建设方面要以卷烟经营活动为主要针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管理监督措施。专卖内管人员要注重加强内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同时,统一制定出《内部规范经营专卖管理监督流程》,使专卖管理监督工作规范化、秩序化,形成每项工作有制度、个个环节有流程、人人肩上有责任、件件工作有落
被监管单位的信息,有效的开展管理监督。二是实行定期汇报制度。通过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集中讨论,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多方共同努力,促进工作高质量、快速度开展。三是对于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向对方作详细耐心的解释,争取对方最大可能的理解。
3、确保长效机制建设制度落实是关键。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有三种可能,一是没有监督,二是碍于面子不敢监管,三是监督的方法不对。所以加强内部监管需要一个开放的、透明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监管的公平性。
4、作为烟草从业人员注重自律是解决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内在本质,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一项监管内容。内部监管的过程,说到根其实就是自律。我们相信,通过全体烟草人的共同努力,把规范工作做到实处,入脑入心,不规范现象将不会存在。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烟草行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不是陶醉昨天的辉煌,而是靠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只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和加强专卖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好专卖管理职能作用,进一步深化专销结合的内涵,为巩义烟草卷烟上水平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郑州烟草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
第三篇: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
姓名1,姓名2,...(论文撰写人的工作单位,新疆石河子,832000)
摘 要:党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这不仅事关党的形象,还对诸如政策执行、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多方面有重大影响。然而,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作风不正的问题,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本文就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分析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现象及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旨在构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引言
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和生命力,作风状况如何,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新时期、新形势下,制度建设对改进作风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总书记强调指出,抓作风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抓作风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结合当下社会情况和党的发展路线,本文就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进行了讨论研究。2 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及制度执行现状 当前,干部党员的作风及制度执行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首先要对其思想与行为的当前现状进行讨论研究。本文认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及制度执行有如下现状: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党员干部对作风建设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导致了思想作风建设难以有效推行。(2)作风问题向隐蔽化发展
在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明里的“四风”问题已大为减少,但“打擦边球”、“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
(3)制度约束作用难以发挥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正所谓“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通过调查发现,在一些单位,重制定、轻执行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导致很多制度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约束作用。针对这些漠视政治纪律执行和慢作为,不作为的作风,应积极探索用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为抓手,整治不良风气。逐步建立健全这些长效机制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为了有效解决一些干部作风不良、执行不力问题,我们要在“常”“长”二字上狠下功夫,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3 教育引导机制,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实现作风教育常态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转变干部作风,根本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正确的思想认识需要靠(1)建立健全系统性开展作风教育引导机制。完善教育学习制度,把廉政、勤政与作风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要突出理想信念、党的宗旨、群众观念、道德情操、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干部自觉抵制“四风”,以多种方式落实作风教育,将作风教育融入各类专题教育,把作风教育纳入干部常规教育体系,做到有计划、有部署,促进作风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开展作风建设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定期性开展作风教育引导的运行机制。要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采取专题研讨、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学习。对群众反映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及时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小贪变成巨腐。(3)突出行为规范教育,建立健全日常性开展作风教育引导的约束机制。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廉洁从政等日常工作行为规范方面。通过健全约束机制,在遵守日常行为规 范中,潜移默化进行作风教育,促使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廉洁自律。(4)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建立健全作风教育引导的激励机制。要坚持培育先进典型,以选好典型、树立榜样为目标,树立能够符合作风建设要求、体现岗位特色、具有鲜明人格魅力的先进典型,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环卫服务中心通过大力开展“党员示范岗、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以党员带动群众,促进工作发展。另外要注重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利用典型案件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党员干部“坚守底线、远离红线、筑牢防线”。源头防腐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建设常态化 加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力度,建立相应机制,更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推进教育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惩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建立和落实党 员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抽查、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公务消费“公务卡”结算等制度。加强对权力集中部门和资金密集部门的监管,坚决纠正不正之 风,健全完善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决策机制。今年,根据中办、国办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利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师市纪委《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城管委在机关和委属单位开展对权利内控监督责任的梳理和确认工作,对各岗位上已不符合当前监督管理要求或与现行法律法规及上级相关文件精神不相符的规章制度,予以废止。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健全或完善新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推进落实。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保证作风建设成果,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工作与干部管理同步推进,坚决处理作风不好、作风不实、作风漂浮的干部,促进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消除领导干部特权思想和作风,严肃政治纪律,坚定理想信念;严正工作纪律,纠正作风不实问题,健全、完善查岗制度、请销假制度、会议制度、干部约束制度;严格财经纪律,纠正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严明群众纪律,密切联系群众,建立深入基层工作制度、民情接待制度、干群互动意见征集机制、调查研究制度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从“德、能、勤、绩、廉”五方面全方位考评领导干部,做到能力与作风、发展与长远、成效与基础并重。密切联系群众,民评作风机制,实现联系群众常态化 民评作风建设活动,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机关作风转变的重要举措。因此,应通过机制建设,促进民 评作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建立科学管用的作风建设评议评价机制,把改进作风、反对“四风”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与任期考核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 重要内容,用刚性纪律约束促进作风转变。综合运用个别访谈、组织座谈、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等多种形式,对改进作风情况进行检查,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和干部 选拔的重要依据,促进领导干部自觉养成良好的作风。完善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制度,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作风改进情况的根本标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社会 评价工作当中,形成“党风好不好、廉洁不廉洁,群众来评价”的工作机制。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一线工作法”活动“贴地皮”;开展“转作风、走基层、办实事、解民忧”活动“接地气”;开展“三心”工程,通过“一帮
一、多帮一”让群众暖心;通过承诺、践诺,让群众开心。基层干部落实“八法工作制”,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民情民意;通过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切实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群众,切实在联系群众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现整治不良良作风常态化 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权力公开规范运行,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力保证。应坚持用法 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按照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不断深化惩防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 制度体系。继续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积极推行约谈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 问责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公共经费预算、使用和决算监督。关于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建议 改进作风要想取得实效,关键还是经常抓、长期抓、抓落实。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按照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着眼作风建设常态化加强制度建设,应从强化问题意识、建立规范体系、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入手。(1)强化问题意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围绕解决问题建章立制,用制度推动问题的解决。
(2)建立规范体系
党内法规制度健全,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就能有所约束、有所敬畏,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有了基础和保证。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这一背景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要抓住建立规范体系这个重点,在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上狠下功夫。
(3)激发内生动力
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激发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内外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自觉性、责任心。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制度、定期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制度、定期通报党 内情况制度、群众监督评议党风制度、领导干部年终和任期测评制度等,激发党内外群众参与党风建设的积极性,使群众参与党风建设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4)领导带头表率 风气好不好,主要看领导。改进作风,一定要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起。在联系群众上做表率。建立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结对帮扶等制度,引导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面对面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督促问题及时解决。在坚持民主集中制上做表率。
(5)严肃执纪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想好制度规定不落空,关键还是抓落实。找准切入点,从具体问题抓起。坚持从最能体现良好作风的具体事情抓起。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拖沓、态度蛮横、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以及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6)健全机制建设
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把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摆在首位,定期就作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围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这一重点,创新载体丰富的联系群众机制。探索各方参与的监督考评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督约束和惩戒警示效果。8 结论 本文就当下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常态化及长效化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就当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不仅分析了问题的现象及原因,还从国家及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建议,为思想作风建设工作及长效化机制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1] 夏可珍.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难题破解[D].中南大学, 2012.[2] 张文渲.论十六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D].太原理工大学, 2013.[3] 张鑫.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相关理论研究[J].理论学刊, 2013(11): 30–34.[4] 任慧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 2008.[5] 刘伶俐, 吴江龙.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5(02): 77–80.[6] 重庆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研究课题组.党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11.[7] 马振清.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与途径[J].理论月刊, 2009(12): 33–35.[8] 王继元.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长白学刊, 2007(01): 131–135.
第四篇: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及建议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把加快推进城镇化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的要求,以及力争到2016年,初步构建 “一核一环四带”、承载30万人口的现代小城镇体系的发展目标,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县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就整体而言,小城镇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与市内相同条件下的一些区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还没有起到应有的强势拉动作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2011年,我县城镇化率为35.9%,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新增城镇人口6万人。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50%的城镇化率相比,低了14个百分点,比重庆市城镇化率55.02%,低了19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总体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城镇体系建设初具规模。近些年,我县组织编制实施了近1
中期城镇化发展纲要,严格优化实施《XX县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加强对重点乡镇、重点建设项目建设的协调,优化了全县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县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每年县财政支持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在2000万元,初步形成了县城—中心镇—特色镇的发展格局。各乡镇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3.城镇化区域差异较大。我县各乡镇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从全县来看,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现渝巫路“主轴”城镇化较高,其余乡镇相对滞后的局面,从近年统计的数据对比来看,区域差异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县城镇建设发展很快,基础设施状况也得到明显好转,但和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市政设施、环境状况及防灾减灾等都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要求。从目前看,就已经出现了城镇道路拥挤,水、电、气供应不足等现象,这些都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县城镇化的发展。5.规划缺乏特色。全县各乡镇均实施了乡镇总体规划,对乡镇建设起到了方位定向的控制和指引作用。但在规划中,不少规划是粗线条的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标准较低,不同程度的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加之受行政领导更替的影响,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造成管理不到位,镇区功能繁杂,扩张无序,市场寄生于道路,各类房屋,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
6.城镇建设投入资金偏少。全县大部分城镇财力相对薄弱,难以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导致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加上经济基础薄弱,市政设施条件较差,吸引力不强,难以将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向城镇集中,不能形成聚集和辐射效应。
7.城镇管理不到位。由于城镇功能尚不健全、市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以街为市、乱搭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城镇缺少现代文明气息。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加强工农结合,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随着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我县初步形成了一纵一横为主,网状发展的交通网络格局,这无疑为全县的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应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科学设计,高起点规划城镇建设。一是科学合理规划,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从全县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澄溪、新民、高安等重点城镇,进而带动其他镇加快发展。二是高起点规划,走各具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立足小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如砚台镇以化工业为主体,发展工业主导型城镇;如太平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商贸旅游主导型城镇。
2.创新体制,增强城镇建设活力。一是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各镇加大城镇化建设的扶持投入力度,以充分体现地方财政对乡镇公共事业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二是充分盘活、整活镇区集体资产,通过拍卖、转让等形式增加对镇区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借助外力驱动发展,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四是用活土地资源,突破土地约束瓶颈。尽快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镇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衔接,确保城镇建设严格按照“两个规划”实施,统筹兼顾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在现有用地计划指标中,确保城镇建设用地的需要。
3.坚持“三个结合”,做大做强城镇主导产业。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互促互动,一、二、三产业相融。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各镇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就业带动力强的劳动密集型、楼宇型企业,建立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二是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城镇化与服务业相结合。要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服务业,提高城镇对劳
动力吸纳消化能力和服务能力。
4.严格规范,高效能建设管理城镇。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要齐全,园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要同步进行。二是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以创建卫生镇、环境优美镇为目标,大力整治环境“脏、乱、差”,着力加强对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监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三是加强宣传教育,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对居民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引导居民积极支持、参与管理,逐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五篇: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的思考
内容摘要: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实现监狱根本职能和首要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实现监狱的有序安全稳定,必须针对工作中影响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
关键词:监狱 安全稳定 长效机制
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确保实现监狱根本职能和首要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监狱机关在维护监狱安全稳定工作方面,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已经建立起一套科学、健全、有效的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监狱安全稳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监狱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依然十分严峻,制约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有效运行的问题依然突出。本文结合多年基层工作实践,就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对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基本涵义的认识
机制,简单的说就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配套制度。长效机制则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监管安全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实现监管安全长期稳定的制度体系。正如一则故事所讲: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于是乎每周下来,只有自己分粥的那一天是饱的。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从此才能平安地过下去。
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就像建立一个“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游戏规则一样,需要针对监管安全工作,制定规则,建立制度。所建制度,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功效性,既利于提高执行的效率,还需要增强执行的自觉性,以确保各项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最终实现监狱的长期安全稳定。
二、对监狱安全稳定规律性的探寻
确保监管安全是监狱的硬任务、第一责任。在监狱安全管理上,中外监狱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对于实现监狱的安全,大都形成了物质防范是基础,制度管理是保障,警察队伍是关键的共识。
首先,万无一失的物质防范是基础。良好的监狱建筑设 计本身,就应当具有很强的监控能力,可以有效的影响犯人的心理,有力地控制罪犯的行为,遏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狱进行了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和设施改造,监狱建筑的安全防范功能普遍增强,如监狱围墙安装隔离网墙,大门设臵AB门,重点部位安装监控设施等,基本扭转了过去那种“监牢不牢”的状况,但离“牢不可破”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全国或全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监狱建设标准,各地区、各监狱的监狱建筑设计、设施装备等各不相同,安全稳定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不同监狱在建立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的物质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最基础的就是监狱的建筑设施应固若坚汤,使罪犯完全没有逃跑的可能,彻底打消犯人越狱的念头。
其次,严密科学的监管制度是保障。制度就像游戏规则一样,最讲究其科学性。所谓“科学”,就是简单易操作,并且紧贴实际,符合人本管理原则。科学应该有两部分组成,就如空调电视的遥控器,设计的过程是复杂的,而使用的过程却是简单的。当下监狱工作最为紧要的是各项监管制度的科学化问题。而监狱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缺少设计的,或者说是把设计和使用混在一起了。事实上,这种做法本身就毫无科学可言。对于基层民警来说,确保监管安全,无非就是开展有效的管理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直接管理。有 些本来很简单的事,却因为我们追求所谓的“规范化”、“科学化”,搞得越来越复杂化了,其中,制度的科学性应当受到质疑。我认为,作为决策者应该深思,有效的制度为什么总得不到很好的执行,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制度本身的规范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是否符合人本管理原则有关,另一方面与领导的重视以及制度的规范运行等有关。实践证明,凡发生监管安全事故,无一例外都与制度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有关,这也使其成为当前影响监管安全稳定的瓶颈。
第三,管理者,监狱警察素质是关键。监狱安全稳定工作的主体是民警,民警能力素质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事业心的有无,直接决定着监狱安全稳定工作的效果。监管安全长效机制必须依托人力的支撑与保障。监管设施的管理维护,监管制度的执行,罪犯的管理教育都离不开监狱民警。民警队伍的思想认识、责任心、能力等直接关系到长效机制的作用发挥。这也使得加强监狱民警队伍建设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构建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必须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为监管安全稳定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影响监狱监管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
1.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不强。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启示我们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 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在现实工作中,民警对存在监管隐患往往视而不见或见怪不怪,对存在的漏洞听之任之,无动于衷,反映出民警的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不强。
2.制度落实不到位,防范措施打折扣。监管制度和防范措施不落实是影响监狱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落实,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其结果比没有制度更糟糕。目前,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不是个别现象。究其原因,除了某些制度在制定时就不切合实际,缺乏可执行的基础以及可操作性不强外,主要是受不负责任的懒、散习气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监狱的制度平时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不认真抓落实,在检查考核或年终时,突击“落实制度”。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工作作风漂浮,责任意识淡薄,怕得罪人。或者是领导不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甚至出现在执行规章制度时敷衍马虎,以言代法的现象。致使监管安全隐患、漏洞长期存在,反映出管理机制存在不协调的一面。
3.管理手段相对弱化,民警执法信心不足。近年来,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的新要求突出文明管理、弱化专政意识,罪犯维权意识膨胀,身份意识淡薄,过分地强调自身的权利,而忽略了应尽的义务。在这种大背景下,监狱民警管理教育罪犯的手段相对匮乏,特别是对罪犯中对抗管教、消极怠工、无病呻吟等行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面对这一现状,监狱 民警的文明管理就显得软弱无力,有的民警失去了执法的威信和自信心,往往导致民警在管理中出现“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罪犯的抗拒改造行为,给确保监管改造秩序的安全稳定带来了隐患。反映出监狱法治建设还不健全,需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丰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建立健全更加实用、简便、有效的罪犯考核办法,以适应当前管理形势需要。
4.民警综合素质不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监狱现有民警队伍存在结构性素质问题。部分民警执法理念滞后,岗位能力和执法素质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依法治监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在具体执法工作中,部分民警重人治、轻法治,态度生硬、方法简单甚至粗暴。部分民警则缺乏管理魄力和执法技巧,不善执法,不敢执法,面对罪犯的顶撞管理,抗拒改造,许多民警束手无策,形成“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适用,硬办法不敢用”的执法尴尬。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将会影响监狱的长治久安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四、关于构建监狱安全长效机制的思考
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相统一,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全局工作,着力打造监狱安全稳定长效机制。
(一)树立正确的监狱安全观念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 前提。
监狱安全观念是引导民警职工和罪犯科学的认识和解决监狱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确保监狱安全稳定,必须树立正确的监狱安全观念。
1、树立系统安全观念。就是要把安全作为一个大局、一个大系统,全面抓,系统抓,不能孤立地就安全抓安全,单打独斗,搞片面性。要克服依靠狱政管理人员单打一的观念,以维护监管安全为首任,把刑罚执行、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监狱企业发展、队伍建设等等,都纳入监管安全范畴,建立以狱政管理人员为主,全员上阵、齐抓共管的监管安全工作体系。
2、树立过程安全观念。就是要关注过程,尤其要关注细节,防止整个安全链条在监管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发生断裂,影响整个安全链条的稳定性和可靠度。如制度落实出现偏差或落实不到位,就可能引发监管安全事故;管理罪犯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如果不引起重视,就可能导致罪犯情绪波动,产生监管安全隐患。
3、树立全员安全观念。是指安全管理在每个人手中,安全没有局外人,保证安全、人人有责,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警包括罪犯无一例外都要作安全的主人。监狱实际工作中,虽然有岗位分工,各管一片,但只要涉及到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都需要人人关注,相互沟通,协调处理,只有这 样,才能共保安全。
4、树立统筹安全观念。是指对构成安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搞好综合平衡,比如对生产环节、教育环节、饮食起居环节要统筹安排、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兼顾各个部分,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出现“重生产轻管教”、“重管教轻教育”等顾此失彼,不顾大局的情形。
(二)狠抓制度落实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基础。监狱管理的各项制度,都是教训写成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的办法。抓监狱安全稳定必须抓好安全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只有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并民主的执行,才能够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才会演化为一种文化和氛围,生成人们的自觉意识,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促进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监管安全制度要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统一性和规范性,要尽可能防止“政出多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专业性的制度制定队伍,对目前正在执行的各种管理制度认真进行清理,按照科学、管用原则,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
2.认真抓好制度的学习。抓好制度的学习是落实好制度的基础。监狱民警如果不学习制度,对制度一无所知,或者 仅仅限于一知半解,是不可能执行好、落实好制度的。只有认真学习制度,吃透精神,了解制度实行的目的和重要性,提高贯彻执行好制度的认识,熟悉掌握执行制度每个环节中的要求,对制度的内容、执行的方法步骤、手段措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地执行好制度,不出偏差,从而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3.抓好领导带头落实。各级领导干部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领导带头执行制度能够产生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有效激励和带动民警更好地执行制度。只有领导干部在落实制度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严人先严己、严下先严上,才能切实树立起有法必依、照章办事的良好导向,树立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也只有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制度而不是破坏制度,才能够促进制度的落实,提高落实制度的执行力。
4.要抓好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监督检查是确保制度落实,保障监管安全稳定的重要手段,正确运用好这一手段,可以提高监管安全的实效性,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降低或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其目的就是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督促整改,堵塞安全漏洞。要推行和学会“走一遭、查一路、保平安”的“闭环式”安全检查方法,使不安全隐患在“走动”中发现,在现场中予以解决处理,同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切实提高工作的责任心,确保 实现动态监管安全。
(三)加强民警队伍建设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保障。监狱民警是监狱工作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民警队伍建设抓不好,监狱安全稳定和各项工作都没有保障。加强民警队伍建设,不妨尝试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开展人本管理。
1.合理设计职位。合理设计职位一方面需要管理层对监狱机关的每一个职位的工作量、难度和技术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再根据测算的结果对不同职位配备相应的警力。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人多岗,多人一岗,部分岗位没有人愿意担任,民警之间工作量极不平衡的现状。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每个职位要有用武之地和一定的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工作若其职位发展空间太小,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不愿干,便是很快变成“老油条”。我们常常也会感叹:“想不到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会一个个地消沉下去”。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可能不是青年民警个人的问题,而是职位发展空间太小所致。这就需要管理层在设计职位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设计职位时只对工作的结果和追求的目标进行确定,对工作过程和细节无需诸多限制,充分调动每位民警的积极因素,发挥其创造力,才能提高达到目的的时效。
2.用人重其能力和大节,而不求全责备。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必须要有某些特定的才能。所以某一职位的合适人选,不一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通才,而只要精通某一门武艺的普通人才。所以在考虑用人时,只要这个人能胜任某些工作并会有突出表现,那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他,如果再将职位与其志趣街接起来,更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其个人的发展,尽管他有其他短处。但在监狱工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少数干部因有一些与职位无关的缺点而得不到任用。这就要求决策者要认识到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即使是能力非常强的人也应安臵在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岗位上。
3.责任追究中体现人本思想。监狱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所有民警在工作中都不希望出现事故,但由于现阶段经济、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罪犯脱逃、伤人等监管安全事故很难完全避免。社会上很多行业都不可避免会发生安全事故,但在责任追究中,领导层应有人本观念。首先要分清事故的性质,对那些可以作为而不作为、因工作的失职、渎职或玩忽职守造成的事故,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而对于那些不能作为或难以作为的事故处理应实事求是,分清责任人的主观故意和客观原因。经常听到监狱民警说:“自己在家睡觉都能睡出处分来。”民警在这样的压力下工作,只能小心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根本没有精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在追究责任中应体现人本思想。
4.用足激励手段,完善激励机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除了金钱和基本的需要 之外,还有许多精神层面上的激励措施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如《非金钱激励员工的108种手段》中提到的榜样激励、目标激励、授权激励、尊重激励、沟通激励、信任激励、宽容激励、赞美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文化激励、惩戒激励中的108种激励手段,感觉很好,很受益,这为我们积极探索民警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完善民警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
5.实施权责对等的原则。权责对等是指管理者使组织成员所承担工作的责任和权利基本相等。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只有做到了权责对等,才能真正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人们工作的热情。监狱民警作为一种高危职业,承担着监管改造和组织生产两大任务,承担着监管安全事故的巨大风险,这就需要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现有的法律,对监狱人民警察规定更多的职权或者工作要求,其中没有一项体现人本精神。实施权责对等,应将民警的物质保障权、工作知情权、工作建议权、劳动保护权等最基本的人本权利纳入其中,并且只有将这些权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监狱民警真正负起责任,才能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
(四)做好罪犯改造工作,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是实现监狱安全稳定的根本。
建立监管安全长效机制、促使罪犯平稳顺利完成漫长的蜕变过程,我们需要树立循环论的理念,即要树立“运用一 切手段促进罪犯进入良性循环的改造轨道,运用一切手段切断罪犯进入恶性循环的环节,从而实现监管安全长效稳定”的理念。
1.正确运用罪犯改造良性循环论理念。人的行为与心理是遵循知——情——意——行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只有形成认知,才能对具体事物产生感情,而后产生行动的意图、目的,最后作用于自己身体转化为具体行动去贯彻实现自己的认识。运用罪犯改造良性循环论理念,首要需要明确罪犯改造良性循环的具体环节。即:认罪服法——服从管教——积极求改——获得可预期的奖励分——受到监狱行政奖励——受到法院刑事奖励——积极求改……对这一良性循环思路,不仅我们民警要确立稳定地认知,更需要罪犯自己确立这种认知,并形成其稳定的改造认知、改造意志。
2.强化罪犯对改造良性循环的认知。知是这个运动变化过程的最初一步,形成知有两条途径,即: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罪犯个性与监狱环境的碰撞、磨合形成直接经验,民警的明确教育形成罪犯的间接经验。很显然,后一种途径比前一种途径要有益的多。要让罪犯形成改造良性循环的稳定认知结构,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必须要民警带着明确意识、明确目的向罪犯灌输循环论理念。我们可以时时讲、事事讲,大会讲、小会传,要结合监狱的各种制度,结合对罪犯的奖惩,让罪犯明白道理、体会这种理念。只有通过言 传身教,日常点点滴滴的教育灌输,才能达到让罪犯形成改造良性循环认知,自觉的践行良性循环,自觉的避开恶性循环。
3.积极营造罪犯改造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罪犯改造的良性循环,需要一个良性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在监狱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下,外部因素的强制灌输作用、外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相对于其它环境更为突出。营造良性的外部环境,一方面是努力营造公正、严格的执法环境。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公正、严格,更能让罪犯直接感受到刑罚、法律的公正、严格。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下,罪犯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奖惩的结果,才能自觉地进入法律规定的服刑改造的良性循环中。另一方面是努力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环境。进一步发挥文化对罪犯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的作用,促进罪犯群体良性主流文化的形成。在公正、严格执法中体现人文主义,给罪犯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罪犯平稳、顺利度过漫长的服刑生活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是改造罪犯的应有手段。
4.堵住罪犯进入改造恶性循环的入口。罪犯对待挫折的态度决定罪犯面临挫折时所选择的行为,从而决定罪犯是否进入或远离改造恶性循环。因此,在罪犯遇到挫折时,如何将强制措施的威慑作用与教育引导的疏导作用捏合起来,形成合力,引导和强制罪犯正确对待挫折,走出恶性循环的入 口,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是我们必须科学处理的问题。堵住罪犯进入改造恶性循环的入口,首先要保持制度的威慑力,保持高压的态势,只有以国家暴力为后盾,才能使制度威慑作为一种新的元素强有力的进入罪犯的心理结构,为罪犯心理结构的重建提供可能;其次,根据不同罪犯的不同情况,分析其犯罪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对症下药,逐步的改变罪犯的心理结构,促其形成稳定的罪犯改造心理,逐步进入改造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