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饲草作物推进农牧业发展思考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与市场需求的改变,中国的畜牧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副业畜牧业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畜牧业和支柱畜牧业方向迅速发展。
现代畜牧业的关键是以科学培育和改良的高产优质畜禽品种,以科学饲养和饲料为基础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和以科学防疫防治结合的畜禽保健体系,获取优质、高产、安全的畜禽产品,满足人类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营养需求日益完善的需要。中国目前的畜牧业是现代化发展的规模养殖与传统的农村个体分散养殖并存。规模化养殖是必然的趋势,我们既要重视分散养殖中的传统经验,又要重视规模化养殖在先进科学技术上的辐射,引领畜牧业的整体现代化。
饲料作物的应用与发展,既是现代畜牧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种植业“三元”种植,完善农业生产系统和优化田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以获取以动物蛋白、动物营养为主的欧美国家,饲料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在中国向农业现代化进军过程中,应将发展饲料作物置于重要的地位。
发展饲料作物,组织饲料生产是现代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饲料作物包括粮谷精饲料、青刈鲜喂的青绿多汁饲料、人工种植的一年生多年生牧草和青干贮加工的粗饲料。只有各种饲料科学搭配的完全营养日粮才能充分发挥畜禽良种优质高产的遗传特征,才能保障畜禽健康生存发展。
我国饲料生产和栽培饲料发展滞后,大大影响畜禽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原因是:
(一)长期以来“以粮为纲”的畜牧业仅仅是副业生产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农村老太太养猪靠野草、靠泔水,散养猪禽自行觅食,役畜靠农作物秸秆维持基本日粮,凡此种种使人们难以置信在规模化养殖以后,要靠人们按照畜禽生长发育和营养需求提供完全日粮的必要性。
(二)对能量守恒的客观规律缺乏应有认识。秸秆所提供的能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家畜的生命活动,即使对草食动物也只能转化为较低水平的产能。因为在作物子实完熟过程中,秸秆中的可消化营养物质已大部分运输到子实之中。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把秸秆中残存难以被利用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加以分解,释放成可被家畜消化吸收的营养,但是进展缓慢。人们还记得文革时期噪极一时的糖化秸秆粗饲料喂猪,用2.1斤精料转化为1斤肉的“政治笑话”影响到国际。没有优质完善的饲料营养要使优良种畜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肉、蛋、奶、毛等畜产品是难以实现的。我国养猪存栏成倍于美国,而总产肉量却低于美国,我国奶牛平均每头年产3吨~4吨(其中包含一部分现代牧场高产牛的统计),而美国则2倍~3倍于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企图“种稗得稻”这是常规所不可能的。
(三)对种植饲料与种植粮经作物缺乏辩证统一的思考。粮经占用耕地天经地义,而用耕地栽培饲料却大为质疑。且不说通过饲料生产转化为肉奶蛋畜产品本身就是大粮食、大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实践中为了畜牧业的发展,在目前粮食播种面积中有约40%用作粮谷饲料。“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是饲料安全。但是用40%面积生产的粮食用作畜牧业精饲料,用收获子实后的秸秆作粗饲料,绝不同于用相应面积按畜牧业特点安排各类饲料作物的种植,后者所提供的总营养物质必高于前一生产方式,其营养物质转化效能也显著高于前者。饲料作物之供应家畜与粮谷作物供应人的需求具有不同特点。饲料作物是以大量绿色营养体为生产目标,以青嫩富于全面可消化营养,丰富的活性物质提供畜禽利用和转化。从农业生产而言,以玉米为例,乳腊熟期收获的玉米全株青秸要比完熟期的玉米子实和售后干秸提供畜牧可利用的营养要高出20%~50%。
发展饲料作物,实行“三元”种植,符合科学的农作制
科学配置粮、经、饲生产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宏观与微观层次上建立农业耕作制度的重要一环。
从农业种植业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在于:
(一)从可能性而言,如上所述,现阶段耕地上生产的粮食40%左右用于畜牧业发展。因此,将这部分耕地从按人所需求粮食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按畜禽营养需求的包括饲料粮谷在内的饲料生产模式,只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的改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就生产系统而言,着眼于大食物、大粮食观而形成更多的产出。一亩按粮食种植的玉米和一亩按饲料方式生产的玉米,其地上生物总产量及其转化的畜产品是无法比拟的。
(二)从必要性而言,三元种植结构的推行面临刻不容缓的局面。
三聚氰胺事件震动全国,其实质就是动物生产中有效蛋白质的缺乏。乳牛靠蛋白质生长发育,牛奶靠蛋白质转化。当前我国奶牛业处于大发展过程,由于优质高效蛋白的缺乏,商家靠添加过量三聚氰胺以平衡供应,这既是商家缺乏诚信,也是科学普及不够的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后苜蓿的需求量顿时骤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要获得高产优质
产品,必须有相适应的饲料基地。人工饲料作物既提供工业饲料的原料,又辅助工业饲料不足提供鲜活、易消化、富营养且量大裹腹不可或缺的日粮组成。
粮食安全即是首要,但种植业三高一低(高化肥农药、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已面临必须逐步改变的境地。过去我们习惯于直观看到工厂烟囱及其排出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却忽视了化肥农药通过
渗漏,“暗流”污染耕地和地下水源及河湖水系。工厂污染局限一个点,农业污染则是一个面。当前粮食安全面临耕地数量锐减临近红线,主要靠单产的提高。而提高单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矿产、化石为原料提供的生产资料,势必步入“高产再高产、污染再污染”的困境。三元种植特别是饲料牧草既可降低对化肥、农药的需求,而且在全球正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吸碳、储碳的优越性有益于农业生产系统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
饲草作物是完善的农业生产系统实现生态循环的中间环节。饲草生产是以绿色茎叶营养体为目标,在作物营养生长的高峰阶段收割,其地上生物量最大化同时也是地下根系量生长的盛期。此时,地上、地下的积累都要优于子实完熟期茎根枯萎所含营养,特别是生物固氮的功能使能流、物流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得以相对平衡而良性运行。中国农民长期以来靠绿肥养田、用养结合,使耕地品质得以持续的精髓经验值得汲取。保护耕地质量是农业生产中贯彻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体现,而粮、经、饲协调发展有助于这一理念的贯彻。再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全球已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要求,中国在应对的《国家方案》中在2010年的任务要求,除实现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10%,努力减缓co2排放外,特别提出通过实现新增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碱化草地5200公顷的目标,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由此可见,我们草业工作者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方面承担的重任。
饲料作物是科学农作制的重要内涵。饲料作物和牧草在耕作、轮作体系中具有重要性。作物种类和成分的增加,有助于避免连作的种种弊端,有助于防止同类病虫恶性的世代蔓延,有助于间、套、复立体种植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有助于豆科、禾本科根系交替发展土壤理化性能的改善和有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滋生,有助于保护性耕作的推行等等。当前多数科学家把全部精力集中于某一种作物或某一技术环节的深化、钻研,需要有更多的科学家把握农学系统原理,组装单项技术,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的农作体系,运用综合技术提高整体生产力。
总之,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异曲同工”,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二者同样的功能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生产生存发展必需的食物与营养,不同的是前者以生产产品直接提供食物,而后者则是通过生产转化为人的更高级的食物。步入现代农业新阶段,再以粮食作物兼作饲料,在经济上不可取,资源上有浪费,科学上也是滞后的。
饲草工作者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中的迫切任务
(一)饲草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做出示范样板,充分论述并强化宣传人工种植饲料作物和牧草,在牧区推行舍饲半舍饲以保护天然草源,提高草原生产率和现代草食畜牧业生产水平;在农区推进三元种植结构,促进农牧结合,促进农业耕作制度向节能、生态、高效转变,同时提高农区现代畜牧业生产。要下大力气提高饲草作物与生产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档次,以宏观思维和综合研究指导每一项科研设计,同时每项专业和微观技术研究成果要在推进饲料作物和牧草学科发展上明确定位。为饲草专业、饲料生产学科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近期农业部畜牧和科技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草业已位列50大产业之中,饲草工作者要把握机遇,从整体出发,有序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
(二)草业工作者要团结起来,关心并积极推进饲料作物与牧草的产业化。只有产业化才能使饲料、牧草融于大农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科水平的提升。学术和学科的进步并不能代替产业发展,没有产业发展,学术难以深入,学科难以提高。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是畜牧产业和科学上一次沉痛教训。这应是唤醒草业发展支持蛋白植物生产的机遇。但是由于饲草产业还不够发育,呼声不大,效应不强。推进产业化,主要依靠培育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我国草业企业还刚刚起步,除草坪产业外做贸易者居多。草产品企业少,草业经济总量小,形不成“气候”,这是在大农业中草业难以有相应地位之所在。草业发展不缺市场,而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具备,而是缺乏做大做强的企业。即是说草产业也不乏坚持发展的勇者,但一般规模不大,举步艰难,加上企业也缺乏必要的组织,反映权益要求及营造有利发展的政策和环境。因此有关方面拟定今年夏秋在多年酝酿基础上成立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通过协会组织带动产业进步,与此同时召开新一届苜蓿发展大会,继续以苜蓿为龙头推动草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草业科研和教育单位应把推进饲草产业化放在重要地位,加强引导,培育人才。现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有条件的单位已把草业的发展在人、财、物的投入上摆在重要位置。但是新兴学科、新兴产业基础差,底子薄,虽然不少省以上科教单位做了很大努力,国家和主管部门加大了投入力度,又由于欠账多,不说和其他行业比,即使大农业内部也逊几筹。人才、技术、设施都远不能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加上社会上一部分固守传统农业而对草业持有偏见的影响,更增加了发展中的难度。几年前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虽已完成中国草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编制,国家也发布了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的文件,我们科教部门应在这基础上组织队伍,发挥科技优势,深入实践,脚踏实地,整合资源,综合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和经济特点,利用综合试验站、野外基地等平台做出示范。应认真诚挚地向任继周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做前瞻性工作,开展综合性、理论与实践共同推进的样板工作,以影响和带动学科和产业发展。
(四)饲料作物和牧草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稳步推进。
饲料作物和牧草在草原地区首先应在有条件、生态特别是水源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灌溉草场,这是集约化经营草场的关键一环。我们应配合水利部门做好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灌溉条件下人工饲草地的单产必数倍、十倍天然草场,对草畜平衡和缓解天然草原承载压力,同时也为向舍饲半舍饲经营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我国草原地区从东到西应以豆科苜蓿、直立黄芪、锦鸡儿、禾本科新麦草、雀麦草、老芒麦等适应性与适口性良好,富于蛋白而又青物质产量高的草类为重点。在西南部山区、丘陵草原则应以豆科三叶草、百脉根、箭舌豌豆和禾本科黑麦草、鸭茅、梯牧草、狐茅等为重点。与此同时相应种植一年生玉米、大豆之类,科学栽培,协调发展,在生产饲草同时,稳步提升土壤肥力。
在半农半牧区应在农牧结合方针下,确立三元种植结构,把牧业发展作为重点。一般为雨养饲草业,有条件地区发展灌溉饲草业。要突出饲料作物和牧草的地位,提升畜牧业比重。发挥半农半牧、农牧交错区为草原地区生产的家畜提供异地育肥的饲料基地。该地区除和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相同草种外,可以一年生牧草与多年生牧草并重,如饲用玉米、饲料粟、杂交苏丹草和野豌豆、紫云英等,既谋求饲草高产,同时又发挥改土功能。
对于各类农区的中低产田要大力引草入田,以生产优质商品高蛋白苜蓿为重点,纳入粮经轮作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农作制度。既考虑耕地农作体系的农牧综合安全、丰产、增效,又兼顾耕地的培肥。我国中低产田占耕地60%以上,要充分发挥饲草在耕地肥力上用养结合的功能。同时要对暂时不可利用或难以利用的荒漠、湿地、盐碱、滩涂等土地资源以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加以改造。如在科尔沁草原上种碱茅以改良不毛的重盐碱地,黄河三角洲按管排碱种植高产优质牧草,珠江三角洲以香根草,中南部地区以百喜草保护耕地、护坡,减少风雨对土壤的侵蚀等等,都已积累了一定经验,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产生一定效应。饲草不仅在畜牧业而且在农业水土保持,石漠化、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上具有独特功能,草业科学家在这方面也有广阔研究空间。
对于分布在农区、牧区的大型农牧场,应该从饲养畜禽的要求出发,建立相应完善的饲料基地,包括粮谷饲料、青绿、青贮饲料以及促进消化吸收有力泌乳的多汁饲料,调制优质干草,按照农作、生态、耕作和畜牧科学的理论和实践,设计和组织饲料饲草地合理耕作,轮作体系,为农牧场持续发展,并为地方农牧业生产做出示范,推动并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
对粮食高产的南北方农区,应在争取粮食高产再高产的同时,利用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植数和冬闲田利用等土地资源种植饲草作物,多养草食畜禽,减少粮耗,促进粮食供求平衡。
第二篇: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内蒙古粮食产量实现“十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九连稳”的新形势下,内蒙古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下大力气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建设,带动特色农牧业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促进农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是,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农牧业持续增长的难度,有待于我们认真思考。一是产业体系的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尚未改变。二是优势产业布局局限,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三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滞后,品牌较少且知名程度较低,市场拓展有待大力加强。四是多数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向高利润、回报快的行业转移,破坏了产业体系的格局。五是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销售市场开发能力差。六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配套设施落后。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牧民增收的直接导因和动力。抓住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即抓住联动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通过农村劳动力及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以建立全产业链系统为保障,以促进农牧业增收为根本,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项目扶持、科技支持的原则,以农牧民种、养殖为基础,以企业建设为龙头,专业合作化为纽带,从而形成优势农牧业产业集群,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形成长期优势产业的有效发展态势。
一、夯实基础建设,整合资源优势
要转变观念,提升农牧民的素质,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农牧民,在家庭经营原有模式逐渐走向衰落的状态下,积极推动农牧业的产业化与农地、草场的集约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同时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
要通过“农牧区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发展稳定的基础产业链,提高农牧业产前、产后、甚至产中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如集中、规范的种植养殖;通过基地形式,统一技术制度运用,统一产品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完成集中收购;通过龙头企业统一加工、储藏,采取代理或统一开发市场的营销手段,既能保证产业化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又能实现批量销售。还可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于农牧户。
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过基地建设、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各种扶持政策捆绑使用,实现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共赢”。不仅要加大乳业、粮油业、羊绒业等主导产业的扩张规模,同时还应该壮大牛羊肉的产业链搭建。
二、提升产业格局,打造产业集群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在农牧业投入上,实行“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农牧业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牧业农村牧区的投入、持续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因此,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规模发展原则、企业与基地匹配原则、产业集群原则和品牌战略原则,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策略。
围绕乳业、肉业生产,继续加大养殖基地建设(包括羊乳产业的基地建设),在现有规模养殖基础上,继续扩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进一步使养殖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围绕水果、蔬菜种植,可以打造葡萄产业区、蔬菜生产加工区;围绕粮油加工,可以打造小麦、马铃薯、莜麦、葵花等生产加工区;围绕地域特色,打造特色种养生产加工基地等,从而形成产业加工集群。
三、加强品质控制,深挖精细加工
科技创新是农牧业资源增值的关键保障。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不仅要在种养植技术方面、品种方面、食品加工机器设备引进或创新方面下功夫,还要在包装工艺方面、销售渠道、销售模式、企业整体运营、产业体系完善方面下功夫。依托本土特色,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才能保持产业体系的长效发展机制。
内蒙古目前具备乳、肉、绒、粮油、薯菜、饲草料等多项主导型农牧产业,从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各项措施上,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落实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导建立新型融资保险机制,搞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考虑,其重点还要抓好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尽管内蒙古地大物博,农牧产品、土地等资源丰富,注重农畜产品品质的控制,提升农畜产品的深加工空间,对农牧民增收、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市场的关键入口和重要创新平台、拉动消费的重要载体。要抓住契机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向规模增长和品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型升级,对我区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应当通过政策支持,强调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根据农牧产业结构研究制定科学的品牌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品牌经营管理体系,增强营销策划、传播宣传、风险控制、危机应对能力;二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提升产品品质、精细加工科技和品牌创意,更好地实现产品定义。四是实施产业化品牌战略,大力拓展产品的国内外销售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五是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充分利用我区农牧业产业体系的整合优势,发挥产业链合力实现创新突破。六是打造多种销售渠道及销售平台,完善产品销售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五、打造立体模式,加快集聚发展
立体种养的发展模式有:农牧结合模式,如种植玉米、苜蓿,圈养肉羊、肉牛、猪等;葡萄架下散养鸡,还能带来鸡肉和鸡蛋的收入。低碳农牧业模式,如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即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的综合效益。我区目前推广的设施农牧业、避灾型农业;还有如乌海市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兼具休闲采摘功能的高效农业观光园;以现代葡萄产业和高效种植为主体的农业休闲文化产业基地等。立体种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调农、林、牧、渔的发展关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促进从单一产品结构向综合产品开发转化,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要依托主导产业带布局,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农牧业产业企业,以高标准为要求,在坚持专业化、特色化的同时,大手笔地统筹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及建设,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搭建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流转信息和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土地草牧场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
六、保证产品质量,快速拓展市场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施“大品牌”战略,做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身心健康,关系到农牧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质量安全监管必须要常抓不懈、高度重视,对不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要及时有效处理,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质量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农业科研要和生产紧密结合,将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依靠科学技术引领和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在加大产业化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认定监测制度,加强产业链的调查研究工作,跟踪、研判行业发展形势,指导产业化健康稳步发展。
借鉴在北京、上海建立的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展示馆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在国内一线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办事处,设立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品牌展示展销窗口,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电商平台,不断提升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影响力和输出能力。注重农牧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借助农牧业产业信息综合平台,及时发布产品品质、产地、价格、供求等市场信息,推动区内外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与大中小型连锁超市、农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畜产品生产合作社、生产基地紧密对接,严格落实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以加快形成流通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的运销网络。
(作者单位: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
责任编辑:代建明
第三篇:沁水县农牧业发展调研
沁水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围绕“强畜牧扩蔬菜、抓林果兴蚕桑”的基本思路,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多乡一业”上作大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牧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积极调整农牧产业结构,大力进行农牧业项目建设,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我县农牧业平稳发展。为实现我县农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结合本人调查了解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本县行政区划隶属晋城市,全县分设7个镇和7个乡,下辖251个行政村。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1838米。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阳翼高速、侯月铁路、S311省道东西贯穿。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环境宜人。
2.农牧业发展现状
我县耕地面积480611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约达到
405127.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3%,粮食年产量10000万公斤。
2010年,县畜牧局紧紧围绕“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畜牧强县”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发展规模健康养殖,强化养殖技能培训,开展技术服务“一帮一”活动,大力推进了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全县畜牧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肉类总产量完成7070吨、蛋产量3510吨、奶产量410吨,较2009年分别增长8.3%、14.5%、30.2%。年末,生猪存栏47974头、出栏62047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2%、16.5%;牛存栏5035头、出栏2371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1.1%、4.7% ;羊存栏209337只、出栏128941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3.8%、3.2%;鸡存栏463768只、出栏239190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5%、5.9%;兔存栏25580只、出栏48748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149.8%、127.7%;蜂存栏17056箱,蜂蜜产量424吨,与2009年持平。
二、农牧业存在的问题 1.农业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和地方重视下,给予了农业充分的政策扶持和便利。退耕还林、移民并庄使得许多交通不便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农业设施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还是有几方面需要加强改进才能让土地充分的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首先,土地流转的问题。我县的土地情况还是家家有地种、户户有田耕。土地流转仅限于山庄卧铺,而且流转后的土地大多数用于退耕还林,只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做了干果林。大面积的土地还在农民的手中,你一小条我一小块,农户个体手中的土地有限,所以在设施、机械上的投资就很有限;在生产作业中更是你种西瓜我种芝麻,一块土地上的农作物品种杂乱造成耕地、施肥、灌溉、收割等机械作业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耗时耗力成本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举例说明:一个村215户,775口人,350个劳动力,耕地1606亩,人均耕地2.07亩。目前的状况是平均两户一辆三轮车,五户一台手扶车,全村共有三轮车105辆,手扶车43台,大约需花费一百一十万。如果大面积的土地能流转到一两个个人或企业名下,就可以实行机械化作业,只需两台拖拉机再配套一些设备就能够胜任。如果能统一地耕作、施肥、灌溉、收割、产品储存、亩产量会进一步提升、投入降低、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比如蔬菜大棚、养殖业、加工业,农户的经济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
其次,农业技术普及困难。科技普及应用难度大,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人数众多,科技普及应用众口难调,加之每户名下的土地有限,农户在技术应用上积极性不高。所以机械化、自动化、生态化农业技术滞留在推广阶段,以点带面的想法只是停留在点上。
第三,粮食的保存、加工和销售问题。我县秋季收获后的粮食不能集中晒干或烘干保存,更没有进行深加工。约95%以上农户储粮设施简陋或没有专门的储粮设施。储粮场所没有固定地点,随意性较强。储粮装具种类繁多,一般采用塑料编织袋、麻(布)袋包装堆码储存,也有用瓦缸、山木条围囤、塑料或钢网围囤散装散存的,部分地方还有在室内散堆散存和室外搭简易棚存放的。这些装具储粮性能很差,鼠害、虫害、霉变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较大,平均达到5%以上。粮食的保存问题使得不少的农户在粮食还没晾干的时候就全部贱卖,造成二次损失。我县没有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粮食的大品牌,粮食的销售有数量但没质量。尽管有几家企业在做农产品开发,但大多数是把小杂粮做成精品、礼品从而追求更高的利润,对我县的粮食销售都是杯水车薪帮助甚少。
2.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我县的畜牧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散养的家禽(1000只以下)、家畜(50头以下)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规模养殖场,总体的畜禽存栏量仍然有增无减。我县规模养殖主要集中在鸡、猪、羊,但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畜禽养殖结构及饲料的问题。我县羊存栏50只以上的965户,存栏鸡2000只以上的46户,年出栏猪100头以上的36户,年出栏牛50头以上的4户,奶牛规模场1户,从
以上的数据来看,我县除了规模养殖除了羊以外,其它种类的规模户很少。因为气候的问题每年玉米收获的季节也正是多雨的时候,农户又没有晾晒玉米的习惯,大量的玉米发霉变质,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养殖业的发展。
其次,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我县还没有专业处理畜禽粪便的企业,规模养殖场对粪便的处理能力有限,基本都是没有经过发酵就拉倒田间地头,对土地造成了污染;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拉走的时候会便会在户外空地上囤积,更有的养殖户会把一条小山沟积满,给动物疫病的流行、下游的水源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畜禽的粪便没有更好的利用,也是很大的一大经济损失。
第三,畜禽产品的销售问题。我县的规模养殖场数量不多而且地域比较分散,在集中销售上还存在问题。在我县没有畜禽、畜禽产品的交易市场,也没有畜禽产品的加工企业,鸡蛋基本自产自销,生猪基本都是外销,屠宰点都处于歇业状态,羊全靠外地的客商收购。除鸡蛋外其他畜禽产品的销售价格较周边地市偏低。
举例说明:规模鸡场的分布比较分散,一次淘汰鸡销售需要好几个乡镇的鸡场才能凑齐一辆车。2010年的一天,养鸡户淘汰鸡。从中村开始装车一路装到端氏装两天一夜才把拉鸡的车装满。
三、农牧业转型发展动态
今年以来,我县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
8月2日、12日,我县与山西大象集团就肉鸡产业化发展项目分别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合作协议书》,9月20日,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在郑村镇侯村举行了奠基仪式。
目前,大象农牧集团已组建工作组进驻我县,就肉鸡产业化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积极筹备。在加丰、郑村、胡底、固县四乡镇分别举办了沁水县肉鸡产业化项目推广培训班,300余农民通过培训对大象农牧集团在我县投资的肉鸡产业化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20名村干部、村官和部分农民前往大象集团总部参观学习。集团基地发展部已为郑村镇肖庄村史小党、下河村秦朝尼、半峪村段向军,嘉峰镇上坪村宋抗乱,胡底乡胡底村赵树强等农户,进行了规模肉鸡养殖场的场址选择、规划设计工作。
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是省政府和新希望集团签订的战略发展框架协议在山西的第一个落地项目,是我县畜禽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项目总投资4.05亿元人民币,由种鸡场、孵化场、标准化肉鸡生产示范场、饲料加工厂、肉鸡屠宰厂五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种鸡场每年可提供可孵种蛋4200万枚、孵化厂每年为
基地农户提供商品雏鸡4000万只、饲料加工厂年产配合饲料20万吨、肉鸡屠宰厂年屠宰肉鸡4000--6000万只,向社会提供白条鸡62626吨,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发展万只规模养殖场1000余个,带动1万余农民增收。该项目年可增加农业产值25亿元左右,促进农民增收3.44亿元。
四、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为我县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的饲料原料。
建议政府重点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把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起来,进行连片作业,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有利于粮食收获后的集中储存,避免粮食分散储存的损失从而保证商品粮食的质量;还能集中消化掉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再次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
2、扶持发展几个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为我县农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并为发展有机农业打好基础。
建议政府把预防养殖业污染放到重要位置,引进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充分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氧化、生物发酵处理等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这样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增加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
3、重点扶持养殖园区,确保我县养殖业的均衡发展。
散、乱、杂、小严重制约了我县养殖业健康发展,建议政府注重养殖业的规划,重点扶持养殖园区,将养殖户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这样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畜禽产品的售价也可以适当的提高,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为我县畜禽产品打响牌子、拓宽路子。
5、抓住重点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创建龙头企业,扶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扩大我县种养殖面积,在更大规模上使农、牧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同时以市场为导向, 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畜产品增加值,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我县农村投资环境,提高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农牧业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
第四篇:定西市饲草十年发展写辉煌
定西市饲草十年发展写辉煌
自2003年我市撤地设市以来,我市草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畜草产业作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的主要抓手,尤其在2009年市政府明确将青贮氨化列入政府目标责任书以来,加大了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力度,有效地提高了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在2012年又明确提出全市经济发展由“两轮驱动”(中药材和马铃薯)变为“三足鼎立”(中药材、马铃薯及畜草产业),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我市饲草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大幅跃升。
一、牧草种植结构悄然变化。十年来,我市把调整优质牧草种植结构,发展优势草产业和区域特色草产业作为推进草畜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重点做大做强了苜蓿、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优质牧草产业,做大做专了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
截止2013年底,全市多年生牧草累计留床面积312.86万亩,是2003年的1.84倍;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54.97万亩,是2003年的2.9倍;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达到215万吨,是2003年的16.97倍。其中多年生牧草中,2013年苜蓿、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及其它面积分别达到237.64万亩、62.22万亩、4.1万亩、3.2万亩,分别是2003年的3倍、1.5倍、6.38倍、19.39倍,苜蓿及岷山红三叶等特色牧草因市场销路好、种植收益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一年生牧草中,甜高 粱、饲用玉米、燕麦种植面积分别为5.13万亩、23.7万亩、20.56万亩,质优、产草量高的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双垄
沟全覆膜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我市玉米种植面积从2003年仅在临洮、陇西、漳县等河谷地带种植变为在安定、通渭、陇西、临洮、渭源、漳县等6县区全面推广,2013年种植面积达222万亩,秸秆产量达到666万吨。在优质牧草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的同时,为我市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物质基础。
二、饲草用途向商品畜养殖转变。2003年我市牲畜饲养量小,农户种植牧草大多是为了饲养役畜,以商品畜养殖为主的规模养殖户较少。2003年,全市规模养殖户仅为5.9万户,占总农户的10%,养殖专业大户2.3万户,规模养殖小区155个,规模养殖场180个。但是在2013年畜禽规模养殖实现了新突破,由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引领,群众对发展畜草产业的认识大大提高,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家庭养殖场、养殖大户为畜牧业发展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据统计,2013年全市新建畜禽养殖场(小区)600个,累计达到1370个;新培育建成畜禽养殖专业村126个,其中,肉羊养殖专业村109个,专业村饲养肉羊100万只以上;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累计达到
7.2万户。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总量达950万头只,规模化饲养量占畜禽总量的38%。由于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群众种植优质牧草积极性,饲草的用途也由饲养役畜转变为饲养商品畜,农民的收入也随之而不断增加。
三、南部特色牧草产业基地不断壮大。我市由于在2001-2005年 实施国家一期牧草种子基地项目,将已沦落为野生繁衍状态、频临灭绝的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进行提纯复壮、保种扩繁,于2005年建成岷山红三叶种子基地6430亩,岷山猫尾草种子基地1650亩;后来又于2005-2007年实施定西市南部特色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岷山红三叶核心种子繁育基地600亩,岷山猫尾草核心种子繁育基地400亩。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填补了我市草种繁育基地的空白,而且为我市南部特色草产业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2013年,全市岷山红三叶由2003年的6430亩增加至4.1万万亩、岷山猫尾草由2003年的1650多亩增加至3.2万亩,种植区域也由岷县麻子川一个乡扩展至东部和南部山区为主的11个乡镇,初具区域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的规模。
为适应特色草产业发展的需要,2004年,岷县在教场街创建了岷县方正草业开发公司,购进了成套烘干和打捆设备,以牧草订单形式,收购加工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干草捆,当年加工销售720吨,2013年因受雨季影响加工销售草捆823吨,加工营销能力逐年提高,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使当地种草农户得到了实惠,种草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甘肃岷山草业开发公司,在闾井镇和寺沟乡奔直寺建成2个加工厂,烘干打捆加工草捆,设计年加工能力3000吨,2013年加工销售草捆530吨。两个龙头企业的创建,使岷县特色草种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012年以来,方正草业为了提升特色草产品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投资建成年产岷山红三叶异黄酮5000吨生产线一条,2013年生 产8%、15%异黄酮共1500公斤,实现产值430万元。
大规模联户连片种植、集约化加工岷山红三叶及岷山猫尾草草产品不仅是当前我市南部特色草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需要,更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定西市南部特色草产业发展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挖掘资源潜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形成了岷县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和朝阳产业。
四、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初具规模。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各级党委、政府和畜牧工作主管部门一直把秸秆饲料化利用工作作为推进草畜产业壮大、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经过十年努力,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初具规模。2013年全市完成秸秆饲料化利用任务215.34万吨。其中青贮180.47万吨(全贮47.45万吨),氨化34.87万吨,饲用玉米订单面积25.21万亩,新建青贮窖池29.41万立方米,购置大中型青贮机械314台。与2003年相比,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增长16.77倍。
在加工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窖贮方式外,近年来,先后在通渭、安定、陇西等县区推广应用袋贮技术,渭源县在全县推广小型颗粒饲料机组4组,大型颗粒饲料机组1组,以本地的苜蓿、玉米干秸秆等大宗秸秆为饲料原料,添加玉米、豆粕等,制作全价饲料;安定区民祥草业今年在安定宁远新建青贮生产线一条,目前生产玉米、苜蓿等大型圆捆裹包青贮产品4.1万吨,其中玉米全贮3万吨,苜蓿青贮、玉米秸秆和洋芋粉渣混贮等1.1万吨。
五、现代畜牧业雏形初显。当前,我市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
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了做大做强草畜产业,推动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共定西市委 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定发[2012]49号)、《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定西市畜草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定政办发[2013]13号)等文件,支持鼓励企业兴办玉米秸秆加工厂和秸秆饲料配送中心,建立玉米秸秆青贮银行、物流公司,加快玉米秸秆转化利用进度;加强牧草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牧草丰产栽培技术,扩大苜蓿、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及饲用玉米、甜高粱等优质牧草面积,夯实草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通渭、陇西、临洮等县区在玉米秸秆裹包青贮及青贮物流配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以草促养,以畜带贮,草畜同步,协调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推广了两种青贮物流配送模式。一是代贮,即依托养殖小区或养殖重点村设立代贮点,利用自有资金和设备优势,对入住小区或小区周边养殖(场)户进行饲草代贮。代贮模式既节约了养殖户建池贮草的费用,又缩短了贮草时间,保证农户用草需求。如通渭、临洮、渭源县引进小型方捆青贮裹包机,为农户代贮玉米秸秆,收取加工费。2013年共青贮玉米秸秆1.22万吨。二是建设青贮物流配送中心,即养殖企业或饲草加工企业向周边农户大量收购玉米、甜高粱秸秆进行青贮,对饲养农户或养殖企业销售获取利润,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全市目前建有青贮物流配送中心5个。2013年陇西百绿公司窖贮、袋贮玉米秸秆2万吨,安定民祥引进了大型青贮圆捆裹包机组,共加工青贮产品4.1万吨,通渭、临洮、渭源等利用小型裹包青贮机械加工青贮产。
品1.1万吨,使我市青贮物流配送中心累计生产青贮料达到7.32万吨,占全市秸秆转化利用总量的3.40%。虽然这一比例比较低,但是代表着我市畜草产业发展社会化分工趋向合理,现代畜牧业雏形初步形成。三是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由于优质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为我市草产品加工带来了福音。2013年,我市草产品加工企业继民祥、天耀、康民、方正、岷山等草产品加工企业后,又新建安定现代草业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10万吨;通渭天耀草业改扩建工程完成后,除原有的一条苜蓿草颗粒生产线外,增加了一条全价配混全饲料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0万吨;渭源县在全县推广小型颗粒饲料机组4组,大型颗粒饲料机组1组,以本地的苜蓿、玉米干秸秆等大宗秸秆为饲料原料,添加玉米、豆粕等,制作全价饲料;安定区民祥草业今年在安定宁远新建青贮生产线一条,目前生产玉米、苜蓿等大型圆捆裹包青贮产品4.1万吨。全市草产品品种不断丰富,加工能力不断增加,年加工草捆、草块、草颗粒、草粉等加工总量约11万吨。而2003年时全市无一家草产品加工企业。可见,随着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及群众意识的转变,我市草产业发展也随之而蒸蒸日上,为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形成奠定了发展基础
第五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这充分彰显了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意志和决心,释放出不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信号,对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稳”为基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稳”为基础的重大意义,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稳则天下安。习近平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稳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尤为关键和重要,要“稳”字当头。在“稳”字上下功夫。“稳”,就是要稳住“三农”。
(一)“稳”为基础,就是要稳住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农业农村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粮食生产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农业农村不出大的闪失尤为关键。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抓“三农”的劲只能鼓不能松,坚决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坚决防止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的形势出现逆转。正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的,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稳住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农村成为安定有序、干净整洁的幸福家园。
(二)“稳”为基础,就是要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历史经验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农业生产特点,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拥护,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对这一基本制度,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无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怎么改,都不能丢了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个“魂”;无论新型经营主体怎样发展,都不能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三)“稳”为基础,就是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指出,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些年,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政策体系。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广大农民群众是衷心拥护的。我们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不减弱,使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改”为动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在“改”字上做文章。“改”,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及“三农”的改革方案和试点方案已陆续出台。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既有战略定力、历史耐心,坚决守住底线,又要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敢啃硬骨头。“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以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能加快补齐短板、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一)深化农村改革要有底线思维。
搞改革是破旧立新,但底线思维必不可少。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坚决守住农村改革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划出不可逾越的底线。
(二)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搞农业规模经营也好,推进城镇化也好,都有其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很大程度上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深化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核心就是不能随便动农民承包的土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根本,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保住了土地就是保住了粮食,保住了粮食,就保住了社会稳定的大局。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历史耐心、战略眼光,要谋定而后动。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进不进城、退不退地,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刮风、不能一刀切。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决避免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三)要明确农村改革重点。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根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确定的改革重要领域和主要任务,重点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等6项改革任务,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四)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兼顾的原则。
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对敢于改革的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改革试错要有容忍度,也要有试错容错机制。农村改革体大面广,统筹兼顾是重要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工作中善抓“牛鼻子”,学会“弹钢琴”,才能有的放矢,做到积极稳妥。农村改革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善于实践是科学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要建立健全改革督察、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等各项管理机制。
对批准开展的改革试点,要积极推进、加强指导,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全面推开的政策,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要不断完善推进农村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进”为目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以“进”为目的,要在“进”字上见实效。“进”,就是要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目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指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围绕3大任务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就能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强农之基。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明确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富农之本。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习近平指出,“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一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二要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三要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继续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四要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要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政策,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兴农之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既要把各级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设好、管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也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主要方向,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要把新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社区。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问题,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