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自2009年9月全省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以来,我县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州农口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的目标任务,紧抓灾后广东对口援建长效合作、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藏区跨越式发展机遇,立足**县实际,坚持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围绕产业振兴工程和文化复兴工程,打造提升“南生态,北文化”亮点,以农业“四千万工程”为抓手全力推进农业体系产业化建设。目前,全县农村改革明显加快,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群众享受实惠,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52元,同比增加1087元,增长26.7%。到2012年,我们将建成“民富、村美、班子强”的地震灾区和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成功典范;打造 “震后新村、和谐家园”;推出新农村建设“**模式”——让农民看到在农村的希望,让干部看到抓农业的希望,让上级看到**的希望。现将我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围绕“集聚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从**县产业发展现状出发,因地制宜,按照效益优先,特色突出,
三、建设重点
(一)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业经营体系产业化 一是以“四千万”工程为抓手,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选择最佳、最适宜的农牧产业及品种,大力调整产业结构。2012年,力争新增甜樱桃种植1300亩、猕猴桃种植1900亩、花卉种植752亩,产量188万盆、畜禽饲养量达到282.3万头(只)。
二是着力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提升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种养业水平,鼓励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特色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每个村培育1—2个优势支柱产业,主体产业覆盖率达80%以上。
三是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保产品收益。有条件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培育、产品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
(二)调整产品结构,打造农业产品名牌化
一是充分利用**的资源、区域、区位、震中优势,发展绿色有机、低碳循环农业,精心开发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加快申报农产品地理认证、产品认证、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商标注册和域名注册,各产业实体和主管部门要抓紧我县现有的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认证工作,实现农业品牌的唯一性和专一性,努力推动**地震向**制造、**品牌转变。
藏、运输、市场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企业尚未真正培育起来。
六是畜牧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畜产品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速度慢、水平低,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
七是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整体上看,我县畜牧产业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健全,农民科学养殖的能力还不强。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八是龙头企业推动作用不强。多数龙头企业还处在自身积累的发展阶段,还有一部分正在建设过程中,受自身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养殖户的联系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在出现市场波动和其它风险时,难以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由于收购企业缺乏流动资金等原因,导致对商品猪不能及时收购的现象,挫伤了养殖农户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九是科技兴畜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在家劳动力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接受和掌握现代畜牧科技难度较大,学习和接受科学饲养方法的自觉性不强,对畜禽品种改良、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许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满足于传统的畜禽品种和养殖方式,普遍饲养条件、设施差,规范化、科学化养殖程度不高。
四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工业化理念谋化农业发展的思路,从政策上优惠、资金上倾斜、服务上强化,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五是推进耕地合理流转。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合理评估,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推进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流转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参与土地的流转与承包经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的集聚,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
第二篇:农牧业产业化探讨
农牧业产业化探讨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和必由之路。发展县域经济就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抓住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
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紧紧围绕主导产业,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和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一)多种途径创办龙头企业。抓住资本流动和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和落户我旗,提高我旗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鼓励城乡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投资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群体规模的发展格局。
(二)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注重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强实力,开发市场领先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真正把这些企业培育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二、加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牧业产业化夯实基础。要从本地比较优势出发,明确重点,择优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加速优势产业基地的形成。
(一)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专业化生产。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农牧户、专业大户、种植养殖小区和规模化、规范 1
化的种养殖企业等多种模式,积极推动基地生产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二)切实搞好基地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广泛应用科技实用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产出率和产品质量。
(三)创绿色品牌农畜产品。充分利用我旗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发展落后,整体污染不严重的有利条件,努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打造我旗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水平。
三、大力培育中介组织,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桥梁和纽带。
(一)鼓励和支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制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条例和示范章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探索和支持发展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基础建立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牧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和完善利益调节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妥善处理好产业化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合同、契约、价格保护、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的利益共同体,合理确定各方责、权、利,确保各方尤其是农牧民的利益。龙头企业要真正把生产基地和农牧户当作“第一车间”加以扶持,在生产资料赊销供应、产品收购、信息技术咨询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优惠和优质服务,龙头企业同时也要把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生产基地和农牧户也要信守合同、注重信誉,不受一时利益驱使,保证按质按量向龙头企业出售产品,在产业化经营中共同获益。
五、优化环境建设,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树立环境意识,把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突出建设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和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扎实推进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坚决杜绝“三乱”,改善我旗的发展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我旗建设成为投资者的乐园。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东西合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化环境和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我旗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我旗优势,带动能力强的新兴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一)加强农牧业产业化基地防疫体系建设。按照健全机制、稳定队伍、完善手段、增强功能、拓宽领域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以旗为纽带、苏木乡镇(场)为骨干、嘎查村组为基础的农牧业防疫检疫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兽医、植保部门的职能作用,切实搞好牲畜和农作物的防疫检疫工作。加快旗级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控制系统建设,保障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二)搞好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标准和检验检
测等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利用智能化网站建设工具,加快旗、苏木乡镇的两级农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建设,并实现与盟、自治区农畜产品信息平台和国内较大信息平台的对接,使我旗农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信息与国内外市场实现有效联结;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和标准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水平,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对农畜产品品种、生产、包装、保鲜和贮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康发展。
(一)财政支农专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各项支农资金要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各项资金的投资效果,特别是通过五大主导产业的基地建设使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以期发挥综合效益和聚集效应。
(二)建立农牧业产业化基金,政府要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业化经营中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风险金;对需要扶持的龙头企业项目建设给予贷款贴息。
(三)农牧民自主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其注册上要适当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减免注册及办公场所土地房屋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一些条件很成熟的可先运行后规范,最大限度地给予优惠和扶持。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销售其成员的农畜产品,可享受自产自销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对资信好的龙头企业,商业银行实行专门客户管理,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收购同基地农牧户签订合同的农畜产品及对外出具投标、履约和预付金保函。农村牧区信用合作社资金向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倾斜,重点支持农牧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参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五)建立健全奶牛风险化减机制和购畜贷款担保体系。逐步探索和建立奶牛养殖户、牛奶加工企业、保险公司、旗级财政联保制度,降低奶牛养殖户风险程度,充分调动养殖户饲养奶牛的积极性,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奶牛品质;建立发展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负责购进牲畜贷款担保业务。中心资本金由旗财政和牛奶、肉羊加工企业先期注入。养殖户在新购进奶牛、肉羊时由中心按一定比例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担保,切实解决奶产业、肉羊产业发展中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
八、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
树立扶持农牧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牧民的思想,把推进农牧产业化经营摆在重要位置,对各主导产业实行专项推进,各相关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按照产业化经营中的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加强基地建设和完善服务体系四大要素的内在要求,苏木、乡镇(场)主要是一手抓基地,一手抓市场,迅速扩大主导产品的生产规模,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切实帮助农牧民解决参与产业化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嘎查村主要负责抓协会,以生产专业化和产品优质化为目标,通过建立各种协会等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三篇: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
内蒙古粮食产量实现“十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九连稳”的新形势下,内蒙古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下大力气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建设,带动特色农牧业产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促进农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是,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农牧业持续增长的难度,有待于我们认真思考。一是产业体系的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尚未改变。二是优势产业布局局限,资源优势利用不足。三是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滞后,品牌较少且知名程度较低,市场拓展有待大力加强。四是多数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向高利润、回报快的行业转移,破坏了产业体系的格局。五是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销售市场开发能力差。六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配套设施落后。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牧民增收的直接导因和动力。抓住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即抓住联动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体系;通过农村劳动力及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以建立全产业链系统为保障,以促进农牧业增收为根本,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项目扶持、科技支持的原则,以农牧民种、养殖为基础,以企业建设为龙头,专业合作化为纽带,从而形成优势农牧业产业集群,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形成长期优势产业的有效发展态势。
一、夯实基础建设,整合资源优势
要转变观念,提升农牧民的素质,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农牧民,在家庭经营原有模式逐渐走向衰落的状态下,积极推动农牧业的产业化与农地、草场的集约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同时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
要通过“农牧区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发展稳定的基础产业链,提高农牧业产前、产后、甚至产中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如集中、规范的种植养殖;通过基地形式,统一技术制度运用,统一产品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完成集中收购;通过龙头企业统一加工、储藏,采取代理或统一开发市场的营销手段,既能保证产业化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又能实现批量销售。还可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于农牧户。
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通过基地建设、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将各种扶持政策捆绑使用,实现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共赢”。不仅要加大乳业、粮油业、羊绒业等主导产业的扩张规模,同时还应该壮大牛羊肉的产业链搭建。
二、提升产业格局,打造产业集群
按照中央文件的要求,在农牧业投入上,实行“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农牧业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牧业农村牧区的投入、持续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因此,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规模发展原则、企业与基地匹配原则、产业集群原则和品牌战略原则,全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策略。
围绕乳业、肉业生产,继续加大养殖基地建设(包括羊乳产业的基地建设),在现有规模养殖基础上,继续扩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进一步使养殖业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围绕水果、蔬菜种植,可以打造葡萄产业区、蔬菜生产加工区;围绕粮油加工,可以打造小麦、马铃薯、莜麦、葵花等生产加工区;围绕地域特色,打造特色种养生产加工基地等,从而形成产业加工集群。
三、加强品质控制,深挖精细加工
科技创新是农牧业资源增值的关键保障。提高农畜产品的品质,不仅要在种养植技术方面、品种方面、食品加工机器设备引进或创新方面下功夫,还要在包装工艺方面、销售渠道、销售模式、企业整体运营、产业体系完善方面下功夫。依托本土特色,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才能保持产业体系的长效发展机制。
内蒙古目前具备乳、肉、绒、粮油、薯菜、饲草料等多项主导型农牧产业,从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各项措施上,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落实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导建立新型融资保险机制,搞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考虑,其重点还要抓好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尽管内蒙古地大物博,农牧产品、土地等资源丰富,注重农畜产品品质的控制,提升农畜产品的深加工空间,对农牧民增收、提升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品牌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畜产品品牌化已成为市场的关键入口和重要创新平台、拉动消费的重要载体。要抓住契机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向规模增长和品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型升级,对我区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应当通过政策支持,强调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要根据农牧产业结构研究制定科学的品牌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品牌经营管理体系,增强营销策划、传播宣传、风险控制、危机应对能力;二是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提升产品品质、精细加工科技和品牌创意,更好地实现产品定义。四是实施产业化品牌战略,大力拓展产品的国内外销售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五是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充分利用我区农牧业产业体系的整合优势,发挥产业链合力实现创新突破。六是打造多种销售渠道及销售平台,完善产品销售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五、打造立体模式,加快集聚发展
立体种养的发展模式有:农牧结合模式,如种植玉米、苜蓿,圈养肉羊、肉牛、猪等;葡萄架下散养鸡,还能带来鸡肉和鸡蛋的收入。低碳农牧业模式,如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即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的综合效益。我区目前推广的设施农牧业、避灾型农业;还有如乌海市以日光温室生产为主,兼具休闲采摘功能的高效农业观光园;以现代葡萄产业和高效种植为主体的农业休闲文化产业基地等。立体种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协调农、林、牧、渔的发展关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促进从单一产品结构向综合产品开发转化,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要依托主导产业带布局,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农牧业产业企业,以高标准为要求,在坚持专业化、特色化的同时,大手笔地统筹推进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及建设,通过产业园区建设,搭建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流转信息和服务平台,鼓励引导土地草牧场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
六、保证产品质量,快速拓展市场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施“大品牌”战略,做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身心健康,关系到农牧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质量安全监管必须要常抓不懈、高度重视,对不合格产品和伪劣产品要及时有效处理,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质量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农业科研要和生产紧密结合,将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依靠科学技术引领和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在加大产业化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产品认定监测制度,加强产业链的调查研究工作,跟踪、研判行业发展形势,指导产业化健康稳步发展。
借鉴在北京、上海建立的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展示馆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在国内一线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办事处,设立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品牌展示展销窗口,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电商平台,不断提升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影响力和输出能力。注重农牧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借助农牧业产业信息综合平台,及时发布产品品质、产地、价格、供求等市场信息,推动区内外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与大中小型连锁超市、农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畜产品生产合作社、生产基地紧密对接,严格落实农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以加快形成流通效率高、运输成本低的运销网络。
(作者单位: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今日中国论坛》杂志社)
责任编辑:代建明
第四篇:焉耆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焉耆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乡村,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县域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县建立了以26万亩工业番茄、色素辣椒、甜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基地、以10万亩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基地、以1.65万头奶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基地。先后培育发展了中粮屯河食品、中粮屯河番茄、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天湖鹅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规模企业13家,亿元规模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区级4家;粮油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特色林果业加工企业1家,棉花加工企业1家,畜产品加工企业4家,流通企业1家。2011年实现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32.2%;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63.5 %;实现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40%。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025平方公里,入住各类企业57家,企业用工9600人;2009年沙河工业园荣获自治区乡镇企业 创业园区称号。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注册资金达1.62万元,合作社成员1746人,带动农户9800户。初步形成了“园区聚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焉耆县始终坚持把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障。立足县情,科学布局,积极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纳入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领导责任制,强化效能建设,严格考核制度,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高度重视基地建设。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利用好农业优势资源,既是农民富裕的希望,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焉耆县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缝合工农“两张皮”的链接点来抓,在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加大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以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为平台,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现途径,整合土地等资源,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作物集中连片种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全县建立以6万亩工业番茄、5万亩辣椒、4万亩甜菜、3万亩小茴香、3万亩打瓜、2万亩白葵等为主的26万亩特色种植业基地。二是举全县之力发展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2008年以来,立足区位、气候、资源、政策和产业优势,焉耆县把葡萄产业作为强县突破口和自治县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举全县之力发展。制定了《焉耆县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先后成立了发展葡萄产业领导小组,组建东、西戈壁葡萄基地管理委员会(后设 为葡萄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自治县葡萄基地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自治县酿酒葡萄产业中、长期用工优惠办法》等优惠政策。投资542万元建成了集科技示范园区、苗圃区、品种区、种植示范区、生产区等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8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共引进21 个葡萄品种、35个品系进行品性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了赤霞珠、美乐等7个适宜优质品种。加强葡萄基地实地勘测、设计和“三通一平一完备”(通路、通电、通林带、平整土地、完备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共完成葡萄基地平整土地7.7万亩、建设防护林1万亩、新建道路170公里,打井70眼。目前,共引进酿酒葡萄种植企业(大户)29家,累计投入葡萄基地建设资金2.8亿元,建成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泰华葡萄庄园,取得有机食品种植基地认证,并成功承办了2011年全国葡萄酒(果酒)行业年会暨焉耆县首届葡萄酒节。三是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全面落实鲜奶收购价外补贴、学生饮用奶计划、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奶业机械补贴等扶持措施,2011年,共拨付鲜奶收购补助款435.6万元。奶牛养殖业稳步发展,形成1.65万头奶牛养殖业基地,被确定为自治区两个之
一、自治州唯一的奶牛养殖基地县。大力发展家禽养殖。百万蛋鸡养殖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形成3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出台了《自治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在土地划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户口办理、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企业极大优惠。通过农博会、西洽会、乌洽会等平台,大力实施内引外联战略,积极引进和发展壮大了中粮屯河食品、中粮 屯河番茄、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等19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乡都酒业优化重组,提高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我县葡萄种植、榨汁、酿酒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加快形成葡萄产业发展的强势集群。乡都酒业形成了年加工1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规模,新疆海瑞盛生物公司葡萄酿酒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进展顺利,望中酒业2000吨葡萄酒堡开工建设。支持三宇乳业加快建设千头奶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以奶粉为主,脱脂奶粉、无水黄油、液态奶等系列奶制品为辅的乳品加工业,形成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支持红帆生物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加快番茄籽油、膳食纤维等番茄下游产品开发,逐步将红帆生物培育成国内保健品知名品牌,最大限度延伸番茄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小特优农副产品加工业,继续做好中粮糖业、晨曦椒业、君美辣椒、丁丁食品等企业服务协调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帮助企业做好基地建设和原料订单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原料需求。2011年,主要农副产品订单面积达到26.44万亩,占全县总播面积的63%。积极做好企业项目对接和融资工作,2011年获得扶持资金702万元。
(四)大力加强流通体系建设。焉耆县立足县情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于2002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占地360亩,集粮油、农资、果蔬、牲畜、屠宰、建材、运力于一体的光明路七大区域性专业市场,现已成为巴州乃至全疆最大的农贸专业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004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定点市场。目前,市场进驻经营业主5000多人,其中固定业主800余人。2011年实现交易额6.2亿元。其中,光明路农 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年上市交易量31.6万吨,交易额8442余万元,品种达到50多种。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专业流通中介组织,全县现有农产品专业流通中介组织25个,从事农副产品贩运的大户及经纪人200余名,专业化组织每年可带动1万余户农户参与市场流通。建立了及时、准确、系统的农业信息体系。依托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充分发挥“农信通”作用,积极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努力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了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近年来,焉耆县不断强化品牌意识,通过采取政府“搭台”,企业、经销组织“唱戏”的有效形式,积极参与展示会、经销会等活动,不断把优质农产品推向区内外市场。1999年焉耆红辣椒在昆明农博会上获得银奖;2001年焉耆县开都牌小茴香、开运牌红辣椒、开强牌大白菜、开成牌白瓜籽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取得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焉耆红辣椒、焉耆小茴香、焉耆白瓜籽被评为新疆农业品牌产品;焉耆县还被国家农业部特色经济委员会评为“中国甘草之乡”、“中国工业番茄之乡”和“中国小茴香之乡”。目前,“乡都”、“红帆”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乡都”、“红帆”、“三宇”获得新疆著名商标和新疆名牌产品;7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5家企业获得ISO9001认证,2家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这些品牌的树立,为焉耆县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巴州,走出新疆,走向国内外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工业园区和基本建设项目情况
我们按照 “科学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和“一区多园”的方针,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用地、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建设、路网布局、“三废”治理等因素,编制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原规划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分沙河工业园、乡都工业园和紫泥泉工业园三园。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园区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科学分析,目前正在对园区规划作进一步调整充实,不断丰富园区建设内涵,抓紧建设酿酒葡萄产业园、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新型能源产业园、石材加工产业园“一区四园”的特色工业强县支柱产业体系。2012年,我们将按照“做大一个园区,做强两大支柱,加速三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特色工业园区。一是全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加快乡都酒业三期扩建和上市步伐,力促望中酒业、海瑞盛公司建成达产,年内引进1-2家规模化的大企业及2-3家小型酒庄、酒堡入驻园区,力争全县葡萄酒加工能力达2万吨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建设农牧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基地、合作组织、营销网络和驰名品牌为重点,扎实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进和服务工作,拓宽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红帆生物新建一条10吨/年96%叶黄素萃取生产线、光明保鲜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保鲜冷库、晨曦椒业年产40吨番茄红素生产线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完工达产。启动实施晨曦椒业年产2万吨辣椒颗粒技改项目和红帆生物亚临界萃取叶黄素新建项目。年内引进4-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三是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新型绿色能源产业。力促河北新奥集团新能源公司、中节能公司、特变电工新能源公司、湖南长沙新日能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和河北新天能源公司、UPC亚洲风力公司风力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产业。依托霍拉山脉优质花岗岩资源,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和详勘工作,加快以花岗岩为主的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确保年内引进3-5家企业入驻石材园区并力争试生产。五是认真做好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申报工作,确保将酿酒葡萄产业园(原乡都工业园)、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原沙河工业园)申报成为自治区级特色工业园。以上涉及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基本建设项目有5个,所需资金32701万元,均通过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解决。
四、企业文化和民生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工共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和提高。县委于2010年8月组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履行对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领导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单独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14个,联合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4个,行业统建4个,挂靠组建的企业109个,共有党员79人。在我县4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即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中,健立党组织的有3个,建立工会组织的有4个,建立共青团组织的有3个,建立妇女组织的有3个。各企业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和密切联系职工的作用,全面参与企业管理和品牌塑造,形成了极具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乡都酒业提出了“乡都,努力”的企业文化理念,红帆科技提出了“为人类更健康、更健美”的企业文化和“激活潜能、忠诚拚搏、创新高效、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晨曦椒业提出了“人与企业共发展”这一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大力加强企业民生建设,各龙头企业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工资福 利、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失业、养老、医疗参保率达100%,企业带动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效果明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民稳步增收。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模式较为粗放,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多数以农产品粗加工出售,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二是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还未真正形成。订单不规范、合同不履行、结款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企农双方信用建设力度均需进一步加大。
三是金融部门对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支持乏力。银行贷款门槛太高,限制太多,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就贷不上款,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缺乏贷款支持。
四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影响,常出现价格低迷,市场疲软,效益低下等现象,致使产业发展受阻。但在市场效益较好的情况下,群众积极性又普遍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果造成集中上市、销售难的问题,农民种植信心受挫,致使下年群众不愿扩大种植面积。
六、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坚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不动摇。农牧业产业化是农 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根本途径。全县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有机产业开发为主线条,科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整合资源,联合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壮大企业实力。同时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现代企业集团,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种植协会的作用,规范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一村一品”和土地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实现“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的转变,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种植协会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在发挥作用、示范带动、促进增收上下功夫,既可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又可代表农牧民对企业在原料收购、履行合同、兑现料款等方面实施监督,不断规范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农牧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需与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建议区级主管部门应从资金、技术、项 目等方面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范围应扩大到州级龙头企业、地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园区(如焉耆县酿酒葡萄产业园)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龙头企业生产水平和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县农技部门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全面推广应用关键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基地,突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特色产品,全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竞争力。工商、税务、电力、土管、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自治区关于农牧业产业化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在税费减免和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条款。金融部门要降低贷款门槛,积极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提供贷款支持。
(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价格。有机农业既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有机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把有机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一要以菜、果、畜、禽、粮等骨干产业为突破口,扩张规模,建立稳定的有机产业基地。二要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制定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认证工作。三要建立有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积极组建有机产业科技研发中心,聘请专家教授,组建专家组,加强培训,建成以农业技术干部为主的有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四要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并鼓励和引导企业扩大有机品牌宣传,建立完善外销平台,积极推介品牌产品,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第五篇:农牧业产业化会议讲话
农牧业产业化会议讲话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打造呼伦贝尔绿色品牌,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XX年全市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安排部署XX年的工作。王市长将做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具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XX年农牧业产业化经济运行情况
XX年末,全市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119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户;企业人数1391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4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365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4176万元,增长55.2%,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2.1%;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138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5740万元,增长46.2%,完成利润总额168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892万元,增长69.5%,出口创汇达79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4万美元,增长176.2%;带动农牧户119170户,占全市农牧户总数的50%。
全市年交易额500万元上农牧业产业化流通企业22户,比上年同期增加3户;企业人数5045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10人;资产总额为7873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原值32576万元;交易额为20210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3452万元,增长36.0%;销售收入为1250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311万元,增长29.3%;企业实现利润6478万元,实际上缴税金810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455万美元。
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为101户,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14户,其销售收入为236544万元,占总收入的33.1%,比上年同期上升3.8个百分点,为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年实现了高质量、全面、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指标。
回顾XX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适时召开了全市产业化工作会议,分管副市长做了重要讲话,会议认真贯彻了中央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及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XX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任务;二是将全市乳品行业宏观管理工作纳入农牧业产业化整体工作之中,为市政府草拟了一系列促进乳品企业壮大和扶持奶牛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七大主导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表现为乳产业显著增 强、肉产业形势良好、粮油产业取得突破、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饲草饲料产业步伐加快、林产业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增长优势明显、产业化基地不断发展完善。
绿色品牌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已累计已签订商标使用权协议48个,通过OEM贴牌彻底摆脱呼伦贝尔天然绿色的农畜水产品有名无牌的历史。二是品牌宣传活动有声有色,广播、电视、网站、报纸等新闻媒体都宣传了“十大绿色品牌”,宣传专题片、光盘、画册都顺利发放到位。三是我们先后衔接了国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积极开展申报呼伦贝尔绿色、有机食品羊和牛奶的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化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年投资规模在千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达26个,投资总规模18.6亿元,完成投资8.5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2个,扩建项目12个,改建项目2个。一是争取了自治区扶持资金600万元,共扶持项目12个。市级拨出专项资金350万元,共扶持项目32个。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市产业化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完成5个,在建项目投资规模合计21.8亿元,已完成投资13.4亿元。三是做好项目储备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
农产品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今年以满洲里口岸菜果仓储出口为龙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 头。全年农产品出口量为30.7万吨,创汇额3245万美元,同比增长33.8%。江南皮草加工有限公司通过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裘皮加工出口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今年加工裘皮66460张,生产裘皮服装3400件,实现出口创汇310万美元。
重点龙头企业的管理与监测工作全面展开。一是提交市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审核确定了第五批呼伦贝尔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户。二是开展了向自治区推荐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的准备工作,受理了申报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5户。三是对市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开展了监测工作,通过动态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壮大。
产业化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深化。围绕扎实做好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促进和保障工作,一是在先后开展了乳产业、肉产业、玉米产业、饲草料等产业化专项调研工作,形成调研报告上报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和市委、市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开展了乡企和非公有制经济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解决了重点龙头企业人才的急需。三是及时开展产业化宣传报道工作,先后在《农民日报》、《内蒙古日报》等8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全市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工作12次,在“呼伦贝尔农牧业信息网站”发布产业化综合信息44条。
三、XX年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作安排
XX年按照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全市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是乳业、肉业、粮油、马铃薯、饲草饲料、林产、特色等七大主导产业。要继续实施“全面提升乳产业、粮油产业;加快扩张肉产业、马铃薯产业、饲草饲料产业;创新壮大林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完成上述目标需要全体同志上下一致做出艰巨的努力。XX年我们主要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设呼伦贝尔绿色、有机食品奶、羊肉基地。呼伦贝尔具有绿色牛奶和肉羊生产的环境优势,如何将这一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是要建设规模化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各旗市区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积极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由分散向集中、由以户为单位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促进基地建设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地生产条件,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通过努力,力争将我市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奶源、肉源基地。二是要积极开展标准化产业基地建设,生产中要在贯彻《呼伦贝尔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参照有机食品的标准,全面提升牛奶、羊肉的生产技术规范,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和生产,尽快做好有机奶牛、肉羊饲养标准,使其像工业品一样成为真正 的标准化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要积极开展对呼伦贝尔市牛奶、羊肉基地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支持市农牧业产业化协会统一牵头开展这项工作,力争三年之内全部达到国家绿色、有机食品质量标准,取得认证证书。
当前,实现我市牛奶、羊肉基地的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意义重大,工作十分艰巨。一是加强奶牛、肉羊的科学饲养及管理的培训力度,转变过去单纯放牧方式为科学舍饲半舍饲方式,提高单位奶牛产奶量,增加养殖经济效益。二是以科技为导向,实施草场生态建设,加大对草原植物群落生长规律的研究,不断培育优良牧草,提高草场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牲畜需要;三是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大检疫和防疫力度,严格控制奶牛、肉羊的饲料和兽药质量,杜绝禁用添加剂和药品流入,切实把好从产地、产品、企业各个环节的认证和审核关。
有机牛奶基地建设的重点要围绕三元、雀巢、伊利、双娃、光明和北雪六家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为核心进行,借助于龙头企业迅速提升呼伦贝尔有机牛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经济效益。
有机羊肉基地建设的重点要在岭北牧业四旗的范围内进行,充分发挥牧区生产环境独具的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优势,紧紧依靠呼伦贝尔元盛食品有限公司、海拉尔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肉类加工企业,扩大有机羊肉品牌宣 传,抢占高端消费市场。
2、做好乳品行业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各级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要树立做好乳品行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熟悉乳产业情况的优势,积极做好乳品行业组织协调和引导工作。工作的核心是:重点扶持三元、雀巢、伊利、光明、双娃和北雪六大乳品龙头企业上规模、上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效益,拉动奶农致富;同时大力推进乳产业协会建设,积极推广鲜奶合同订单收购方式,妥善解决乳业基地建设、奶牛饲养、鲜奶销售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促进乳品行业整体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努力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及时出台促进乳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扩能改造提供项目、资金扶持。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奶牛小区建设,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帮助奶牛基地的乳产业协会和养殖户解决技术、资金、经营管理和鲜奶销售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三是加强政府对原料鲜奶收购的监督管理,制定合理的最低保护价格,研究解决鲜奶价格杠杆与市场对接等问题,切实维护奶农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政府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农牧业局、经济局、发改委、财政、卫生、防疫、技术监督、工商、金融等各部门的作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建立有效的乳品行业沟通协调机制。
XX年为了促进全市乳品行业健康发展,我们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奶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奶业市场管理办法》和《呼伦贝尔市奶业发展规划》三个文件,近期提交产业化领导小组通过,从政策上为推进乳品行业起到保驾护行作用。
3、全力打造“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呼伦贝尔率先开展的这项工作已经在全自治区创造出了新亮点,赤峰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先后两次派人员来我市“取经”。今年要继续全方位开展“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的宣传推介工作,积极筹措专项资金,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
要继续扩大“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的OEM贴牌方式生产,加强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依靠制度严格把握品牌质量关,杜绝一切损害“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的行为,切实维护品牌信誉。实行OEM贴牌生产可以统一原料、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市场,大船出海,形成规模,发挥群体效益。今年配合OEM贴牌方式生产,我们将具体印制相当数量的“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商标,无偿送给重点龙头企业使用。要强化“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推广工作,将推广“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纳入农牧业产业化重点工作考核指标。同 时将在相关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全面推广使用“呼伦贝尔十大绿色品牌”集体注册商标。
4、抓住重点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牧业、扶持农牧民”。各旗市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入落实国家八部委《关于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扶持要有硬指标,工作要有硬措施。各旗市区产业化办公室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金融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同时大力扶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扩能改造等实现资本扩张和扩大生产规模。
对现有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全面开展监测工作,实施定期监督控制,对资产扩张速度快、发展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和拉动农牧户作用显著的企业将及时推荐到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去;对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企业要果断建议取消其重点龙头企业资格。
乳产业要重点扶持三元、雀巢、伊利、光明、双娃和北雪等龙头企业扩能改造,将乳品产业做大做强。按照市政府文件坚决限制日加工鲜奶300吨以下小乳品厂发展;肉产业重点培育元盛等肉类加工龙头企业,依托呼伦贝尔牛肉、羊肉和大鹅的品牌资源优势开发肉类精深加工产品,创品牌促 营销;粮油产业要进一步促进淳江油脂有限公司扩能改造,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达产达效。积极扶持海拉尔农垦30万吨油菜籽加工项目和大兴安岭农垦3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早日投产;马铃薯产业要重点培育呼伦贝尔鹤声薯业、阿荣旗奈伦公司、海拉尔麦福劳等加工龙头企业,形成种薯生产加工一条龙;特色产业要扩大林产品资源的山野菜、黑木耳及其它食用菌生产加工规模,发挥林区优势扩大貂、狐、獭兔、鹿等特种养殖生产数量。
5、抓好资金投入,推进产业化经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首要保证就是不断加大农牧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全市要在保证每年6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视财政情况的不断好转逐年加大资金比例。切实用好这项资金是农牧业产业化部门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资金的使用上一是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早日达产达效实现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对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产业发展小区,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农牧民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实现农畜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加工企业提供高标准、优质原料。
6、做实做好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是旗市级和乡镇级基层分会建设,不仅要拓展协会和会员数量,更主要的是要抓好协会与会员、协会与龙头企业的 紧密联系度,全力维护协会和会员的合法权益,通过合同订单方式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市产业化办公室将依托市产业化协会和市农牧业局、市供销合作总社等在基层建立的各类专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强化协会与龙头企业和农牧户的有机联系,要着重解决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问题,推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机制,积极推广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资金入股等利益联结方式,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推动利益联结方式向紧密型发展。
要以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在发展中不断规范农牧业产业化协会和经合组织,不断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继续积极推广鄂温克旗巴彦托海嘎查奶业经合组织、阿荣旗复兴镇粉条粉丝经销协会、海拉尔区哈克镇奶牛生产合作社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一是逐级成立专业协会组织,以加强协调、服务、维护、自律四项职能为基点,把分散的农牧户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尽快提高农牧户的组织化程度,搭建共同创业和共闯市场的经济平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农牧户与加工企业利益分离的矛盾。二是全面推广“订单”生产,加工企业要与各产业协会加强紧密合作,签订收购合同,力争三年内订单率达到80%以上,四年内全部实现订单收购。三是让利于农牧户,规避农牧户生产风险,在“最低保护价”基础上实行市场浮动收购。对于 年初签订订单的农牧户在销售产品时由于时间和市场原因价格上涨明显高于订单收购价时,提倡加工企业利润二次返还,补偿农牧户实际的利益损失。
7、全力做好农牧业产业化网站建设。按照自治区统一要求,要积极开展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产业化网站建设,独立申请域名、独立开办网站,与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网站实现链接,全面展示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风采,做到上下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同志们,XX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三年,继续抓好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旗市区、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面落实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