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发展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西埠镇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基本概况
西埠镇地处和县西侧,镇内山水相连,旅游资源丰富,全镇山区村委会有四个――鸡笼山村、新民村、娘娘庙村和枣林村,山林面积占全镇国土面积近13%。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旅游开发已成为西埠镇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增活力的有效途径。
镇内北部山区主要的旅游资源有“三园三庙五山五水”。“ 三园”: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海生态园和润泽生态园;“三庙”:凤林禅寺、龙王寺和观南庙;“五山”:鸡笼山、大孤山、岚龙山、后山、骚狗山;“五水”:青春水库、九条垅水库、龙门口水库、大陡沿水库、熊官塘水库。
初步形成的旅游观光景点有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凤林禅寺、在水一方旅游度假区、林海生态园、润泽生态园、鸡笼山蔬菜标准园、常久蔬菜标准园;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农村饭店有惠缘农庄、林海生态园、微利生态酒店、龙凤酒楼、食为天和白鹭岛生态农庄;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有芝麻油、无公害大米、雪枣、剪纸等。
国道367和正在建设的滁马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区距和城9公里、距香泉温泉度假村12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捷。
二、发展思路
根据我镇的旅游资源和区位特点,我镇的旅游业应该定位为“宗教旅游、山林旅游、田园观光、农家乐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南京、马鞍山、芜湖最近的 1
后花园之一,和县应该着力围绕短线旅游来规划和打造。人们信仰的多元化使得宗教旅游越来越有市场,尤其是鸡笼山凤林禅寺香火之盛,在南京和马鞍山的佛教信徒中很有影响力,不是有“鸡笼山菩萨照远不照近”之说吗?可以此为龙头,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三园五山五水”的丰富资源更使得山林旅游、田园观光、农家乐趣成为能吸引城市游客的亮点。为充分发挥我镇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拓宽旅游服务领域,适应广大群众休闲旅游消费的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镇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工作思路。
1、依托本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开发为重点,以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立一批“农家乐”旅游项目,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力争通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推动全镇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打响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品牌,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2、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回归到原始的大自然之中,生态旅游、农家乐成为人们的新宠。当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农业风光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新的风尚,当前有一些集蔬菜、花卉种植参观、瓜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慢慢兴旺起来,为人们带来了新的乐趣,成为城乡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场。
3、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近效休闲旅游和农家乐旅
游,也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作为呼应县委政府提出的北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将把农家乐和近郊休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好。具体是抓好在水一方、林海生态园、润泽生态园三个农家乐旅游项目,合理规划开发龙门口水库景区。目前,林海生态农庄的休闲积聚效应、润泽生态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已初显,在水一方已初具规模,全面大力发展农家乐和近郊休闲旅游的时机已来到。
1)、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以鸡笼山村、新民村为重点,突出简单、朴素、洁净的发展格调,对农家院落、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和包装,设置农家桌椅,吃住在农家,体验农家风情。
2)、以鸡笼山蔬菜标准园和常久蔬菜标准园为主体实施农家乐采摘及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将西埠镇打造成周边城市市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首选休闲场所。
3)、以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以熊官塘水库、青春水库、大陡沿水库、龙门口水库、林海生态园和润泽农业生态园自然风景为重点,通过开辟旅游线路,包装旅游景点,增设木屋、亭台、楼阁等配套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让游客饱览山林风景,感受回归自然。
4)、以国道367、盛善公路、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公路两侧为重点,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开发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开辟琴棋、书画、球类、牌类等休闲项目,发展以家庭为单元的休闲娱乐旅游。
三、工作重点
1、切实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抓好旅游景点包装。
在做好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以清垃圾为主的卫生环境整治,大力开展以植树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对“农家乐”项目进行丰富改造升级,以玩、看为重点,避免农家乐为简单的 “农家吃”;发展花卉园艺,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
2、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开发地方麻油、无公害大米、特色水果、雪枣、剪纸和扎灯笼,同时抓好假山工艺和花卉盆景资源的深度开发,不断开发具有我镇特色的旅游产品,激活旅游业吃、住、行、游、玩、购等六大要素市场,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尤其是要将我镇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麻油生产与旅游进行联姻嫁接。能否设计麻油生产参观游这样的旅游产品,可否借鉴像参观著名的青岛啤酒厂、苏州丝绸厂那样参观我们的麻油厂,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麻油生产的全过程,增强对纯麻油的认同,进一步扩大盛家口麻油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开发麻油新产品,设置麻油及相关产品特色展厅,将麻油打造成地方的旅游食品。
3、健全旅游发展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镇政府成立旅游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旅游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并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正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要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规划力度。旅游,既要挖掘历史也要无事生非,才能设计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二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和平台,加大宣传推介。酒好也怕巷子深呀!何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的酒也不是太好。旅游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好能以县为
单位,在几个周边大城市的一些主流媒体上开展长期的、科学的宣传。
四、几点建议
1、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我镇境内的鸡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4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已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西埠镇自身财力有限,希望上级政府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2、合理编制旅游规划,储备一批适合本地发展的旅游项目,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招商选资。
3、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与宗教旅游、山林观光、农家乐趣有效结合。要做到“本地人有说头,外地人有看头”。从产业角度讲,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就象没有主题的文章、没有灵魂的戏剧一样,势必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一四年六月十六日
第二篇:乡镇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升采育镇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全镇旅游事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京南旅游文化小镇”,我村参加了由镇党委举办的“特色农业与旅游规划”培训,尽管这次培训班的时间很短,但是,培训的内容丰富,启发很深,受益匪浅。这次培训,我进一步学到我们要抢抓城镇旅游建设机遇,更好更快的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就这次培训谈谈几点体
会。
一、加强城市的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就是要求我们根据我们本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借鉴其他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随时跟上建设“京南旅游文化小镇”的步伐,为我镇度假旅游提供有利的因素,把我们的葡萄文化发扬光大。其中,旧城区的改造、新区的开发与保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旅游设施的设置和建设等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
二、加强城乡规划法、规划体系的学习。《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是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要学好落实好、执行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城乡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和实施的基本原则与运作程序,在很多方面今后都有待于加强和掌握。
三、挖掘内涵,活用资源。城市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发展过程。学会认识、挖掘和利用所处优势,延续过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扶持发展,形成特色。
四、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对外来游客来说是极好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农产品本身就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规划建成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依据自己的农业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有地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特色旅游农产品基地。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其次是一体化,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携手并进。树立“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的观念,把发展“农家乐” 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文化特色型小城镇特色。
五、特色型等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工程”、“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实现村庄绿化、洁化、亮化与美化。加快推进乡村旅游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和市民前往农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我镇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营融合,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的旅游标准,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等丰富内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的技术手段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过程所包涵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内容上。首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器。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容易造成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真空地带。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这次的培训,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是促进。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同时,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为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精品(范文模版)
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其涉及面广,关联性大。海南推进全域旅游省的创建,要立足既有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做到有序开发,切实解决好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支撑、品质、动力、保障、市场等诸多问题。
今年,国家旅游局正式确定将海南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这对推进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如省长刘赐贵指出,海南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是落实总书记“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殷切嘱托的具体行动,是发挥“三大优势”、推动实现“三大目标”、“三大愿景”的迫切需要,是海南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有效载体,是关系海南长远发展的全新课题。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我室会同省旅游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部分市县、部门、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
解决好路径问题
全域旅游是在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主要特征体现为“五全”,即: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海南要举全省之力打一场没有先例的硬仗。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不是全域景区、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不是全一模式、不是全面开花。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按照《海南省总体规划》的整体部署,强化顶层设计,选准选好发展路径。
省长刘赐贵提出,海南要以点、线、面结合来全面打造全域旅游。“点”,一是景点、二是居住点。注重景区、村庄、公共服务场所等各个点的规划建设管理,精雕细琢、用心打造,把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景点、每一个乡村都建设成精品、塑造成景观,成为游客留影的背景。“线”,一是完善“线”本身的“连接”功能,做到点与点之间能够顺畅通达,点点相通;二是丰富“线”旅游功能。注重交通沿线的景观建设,将连接线建设成为美丽的景观带,使人走在路上就能获得赏心悦目的体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硬环境,就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另一个是软环境,就是人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这些论述为我们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把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由点及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美丽海南百千工程”中积极培育产业。要大力推广琼海全域旅游经验,琼中“奔格内”、定安“百里百村”模式,按照国家旅游局创建全域旅游的6项主要考核指标,结合我省实际将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景区(点),同时着力推进“海澄文”、“大三亚”一体化发展,打造辐射带动全省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片区。
强化产业融合
解决好支撑问题
旅游业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资源无限、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发展全域旅游要充分运用“旅游+”思维,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构建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设集现代农业观光、科普学习、农耕体验、旅游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二是推动旅游业与林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我省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挖掘森林资源特别是热带雨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游、科考游、探险游等;三是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充分挖掘贬官文化、书院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文化体验、文化节庆等产品;四是推动旅游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核电、信息产业园区、航空航天等现有和在建工业项目为载体,培育目标市场群体,策划打造制造、展销、体验的旅游产品。此外,还要将全域旅游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建设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
强化配套建设
解决好品质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当做重中之重。要以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全省旅游道路服务体系工程、旅游便民服务工程、旅游厕所建设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工程、旅游信息咨询工程等五大工程。
要加快高速公路、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及通往景区、小镇、乡村旅游点等的路网建设和旅游化改造,建设全省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络;推进旅游公共设施、公共游览服务、标志牌、医疗卫生等旅游便民服务工程的建设;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场所布局和建设星级旅游厕所;推动全省建设由旅游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集散点组成的集散中心体系,集旅游咨询、交通、信息、宣传、投诉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完善旅游集散功能;要加快建立省级旅游公共信息数据中心,搭建覆盖全区域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体系,应用一系列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岛,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强化改革创新
解决好动力问题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行政、市场壁垒,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要加快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积极顺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业态、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加快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在总结三亚旅游警察创新做法的基础上,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逐步实现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过渡,工商、税务、物价、安全、公安质监等部门要与旅游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联动,快速处理旅游市场中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二是不断创新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三是创新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改变现有统计方式和口径,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统计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全域旅游创建成果;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建立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协调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强化要素集聚
解决好保障问题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必须举全省之力、聚万众之心,集中资源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形成“洼地效应”,打赢这场攻坚战。
首先,要落实资金保障。建议设立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拓展旅游市场成效明显、示范带动效应大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和贷款贴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积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开展资本运作、上市融资,支持中小旅游企业以区域或行业为纽带实现“抱团”融资。
其次,要落实土地保障。区分不同项目的用地性质和途径,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旅游项目用地“个性化”解决方案,在符合有关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用海指标,加大对旅游扶贫、省和市县重点旅游项目、旅游设施用地、用海(岸线)的保障力度。要用好用足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用地空间、土地收益与镇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产业小镇增添强劲动力。要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地向旅游公司、旅游合作社、旅游农场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双赢”。
再次,要落实人才保障。要制定出台旅游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积极支持省内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文化旅游相关专业,重点加大产品开发、景区管理、旅游服务、市场营销、项目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本地院校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对外引进相结合,大力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推动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强化宣传营销
解决好市场问题
“好酒也怕巷子深”。针对我省入境游客数量占比偏低的实际,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供给侧发力,以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要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整合省内资源,围绕全省旅游资源策划整体营销,实现全省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市县互相推介、互引客源、抱团发展。
要树立开放意识,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在继续巩固传统媒体宣传阵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网络营销、媒体营销、体验营销和航线营销等方式,通过新兴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使旅游产品通过网络热销拓宽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将手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各级旅游部门、各旅游企业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整合,加快打造旅游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和全媒体时代立体营销系统,为游客和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在线交易服务。
要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三位一体”营销模式,形成营销合力。政府主要负责“形象营销”,通过投放品牌公益广告、举办旅游推介会、策划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提升海南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媒体负责“内容营销”,加强旅游线路推广、旅游特色宣传,做好海南旅游形象的宣传者和传播者;企业负责“服务营销”,把旅游产品做好,解决游客如何来、怎样游、住哪里等具体问题,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切实增强我省旅游景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四篇:乡镇统战工作思考及建议
乡镇统战工作思考及建议
一、X镇统战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X、统战工作网络作用发挥不完全。今年以来,X镇按照区委统战部文件精神,推进统战工作“四入”,逐步建立并完善基层统战工作网络,网络触角已延伸到村组、社区、学校及企业。但是由于基层统战工作面广量大,且工作范围和工作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导致该镇统战网络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部分村统战日常工作处于应付状态,有的村配备统战员只是挂名应付,开展工作时还会呈现“个体户”状态。X、缺乏相应的工作手段和工作机制。一是人员问题。一方面是专职少,既使是专职统战委员,平时也承担了大量的中心工作,名为专职,实际上也变成兼职。另一方面是具体干事的人也处于兼职状态,虽然该镇配备一名统战干事负责具体工作,但统战干事除了要专职统战工作外,还要承担其他工作,且工作任务也繁重,对统战工作也显得底气不足,这些都客观上影响了统战工作的开展。二是活动载体问题。目前,该镇统战工作有效的活动载体不多,不利于扩大基层统战工作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形成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在党外干部队伍方面,主要是后备干部队伍数量不足,培养不够,在安排和使用上有断层现象。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的成长,由于缺少组织的培养和使用,参加社会活动较少,所以进步慢,代表性不突出。三是经费问题。当前乡镇镇统战工作的普遍存在经费少的问题。
X、宗教管理难度依然存在。X镇目前有已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X家,分别为x。佛教、基督教的信众人数达到X余人,信众基数较大,存在人员构成复杂、年龄层次偏高、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未登记的具有宗教性质的活动场所有两家,分别位于东阳村X组刘巧珍家和团结村X组毛倚平家中,由村民自发组织进行耶稣拜,其安全及不确定性因素不容忽视。
X、非公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该镇非公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空间还很大,如何组建好用好基层商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以及乡镇党委做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方式和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问题存在原因。
X、统战干部“专职”变“兼职”。镇主要领导对统战工作重视度较高,但由于近一两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叠加,各项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所以对统战工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统战干事承担的不仅仅是宣传和统战工作,还要承担其他中心工作,且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这些都客观上也影响了统战工作的开展。X、受资金和土地因素制约。X镇内X家宗教活动场所,其中,X基督教堂由民宅改造而来,洪林基督教堂由老供销社改造而来,X家教堂面积不大,条件比较简陋,且均位于村民居住集中区,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存在安全隐患。目前两家教堂有合并及新建教堂意向,却由于缺乏资金及受用地制约,导致合并意向暂时搁浅。净土寺和隆庆禅寺都有扩建意向,但资金和用地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发展受到限制。
X、统战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是村统战员的基本状况是:文化程度不高、文字功底较浅,办公电脑操作不灵活,对统战工作不完全理解,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统战工作。二是乡镇统战员流动快,平均X-X年换一个统战员,有些统战员刚接手统战工作,还没完全明白统战工作是怎么一回事,就被调动到另一个工作岗位上。三是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有些场所内心想把事情做好,但苦于没有能人,有时顾此失彼,有时理解不到位,有时甚至背道而驰。
X、基层统战考核缺乏刚性指标。尽管现在X旗对村实行了统战工作目标考核制,但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且统战工作相对于村其它工作而言,所占比例过低,具体考评内容中务虚的多,考核时干部实绩难相比较。因而,统战工作较之其它或有“一票否决权”性质的工作,不仅难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难引起村主要领导的重视。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X、加强宣传,提高对统战工作地位作用的认识。统战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广泛开展统战理论政策和基层统战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形成统战工作合力。要加强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引导,凝聚政治共识,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积极投身“两聚一高”新姜堰建设伟大实践,以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彰显统一战线的“法宝”地位。X、积极引导,试行民族宗教规范化管理。一要强化领导。通过制定镇村干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联系宗教界代表人士等制度,强化镇村干部的宗教工作责任制意识。配备好村级宗教工作信息员,形成宗教工作党政齐抓共管、各村各司其责的工作格局。二要加强经常化管理工作,积极稳妥地调处宗教事务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的积极因素为社会服务,动员宗教界积极参与抗灾济贫、慈善公益事业。三要分类应对,全面掌握全镇宗教工作动态。统战干事必须深入基层,全面掌握工作辖区内的宗教场所、信教群众的相关情况,把宗教工作的重心放在重点部位、重点人员上。乡镇统战干部还要加强与各宗教活动场所以及辖区内的宗教界代表人士的联系,积极发挥他们作为联系广大信徒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便更好地引导广大信徒走爱国爱教之路。四要开展少数民族人士情况调查活动,建立乡镇本级的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基本情况档案,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X、建立机制,有效推进基层统战工作。要立足本镇实际,建立健全基层统战工作机制,做到上下联动,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办、人人有职责。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基层统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工作例会制度、领导联系交友制度、走访慰问制度、信息报送制度、X预案制度等一些列统战工作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统战工作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创新,根据本镇实际情况,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特色活动,通过各种载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X、强化考核,建立村级统战联络员工作的竞争激励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评,加强信息交流,培育先进典型,推动统战工作发展。乡镇要把统战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村和有关部门,明确职责,要把村级统战联络员工作情况列入村干部考核范围,做到奖罚分明。要加强对基层统战工作的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要加强统战干事和村级统战联络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对考试成绩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对考试不合格的干事或联络员,要督促其继续学习,切实提高统战工作队伍的素质。
X、搭建平台,积极为非公企业和人士服务。一是组织召开“X镇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帮助企业家更新观念、开拓思路、转换脑筋。二是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用工难问题。三是开展法律维权服务,聘请专业律师,为企业免费提供法律顾问服务。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融资平台,创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开辟融资绿色通道,拓宽融资渠道
第五篇:乡镇农村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乡镇农村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思考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村组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为科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近日,组织乡人大代表对我乡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农民合作社,树立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协调、健康、稳定发展。
截至目前,我乡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X家,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供销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种植类合作社X家,养殖类X家,农机化合作社X家,其它类型X家。有X家合作社被评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X家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X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X家合作社取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全乡合作社成员总数达到X人,带动农户X户,占全乡总农户数的X%;代销农产品X万吨,实现销售收入X.X亿元,社员增收X万元。合作社运作模式(以养殖为例)有:龙头企业、贫困户、土地、资金、劳力、技术六种入股形式和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等形式。
(二)主要特点。一是组织能力强。当前我乡合作社组织已涵盖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全过程,涉及所有特色优势农产品,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二是发展速度快。X年底,全乡工商注册合作社不足X家,自X年至今,在工商注册合作社新增X家。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三是辐射效应高。合作社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在信息、技术、投入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传统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经营收益是传统生产的二倍、三倍甚至十倍,从而极大地带动了群众入社的积极性。四是合作内容多。合作社自身不断创新,充实丰富合作内容,形成了生产型、流通型、服务型涵盖多种业务的合作社组织,由简单的生产合作、销售合作向信用合作拓展,在强化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在农产品闯市场、树品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工作措施。一是领导重视。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关于促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关于印发<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量化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将各乡镇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建设情况列入镇域经济考核重要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政策扶持。各职能部门树立发展合作社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三农”,打造亮点的理念,在履行好指导、服务职责的同时,积极帮助合作社向上级申请政策、资金扶持。在加强协调、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解决贷款等方面提供了便利。通过引导扶持、强化服务,促进了我乡合作社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宣传培训。利用各种形式对农民合作社进行宣传。结合创业培训,累计组织近X个合作社负责人到县农牧局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了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理论水平,开阔了视野。同时县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业务人员也积极到合作社进行实地指导,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二、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在合作社组织的辐射带动下,我乡农村土地流转有序,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社会服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转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了强烈需求。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统一服务的能力,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尚需健全。农民合作社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户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让农民轻轻松松种田”,成为破解“怎样务农”难题的发展之路。如向
X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的形式,统一流转周边X户的X亩土地,组织农户发展种苜蓿、提供技术、服务、销售,形成规模种植优势,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二)加速土地流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问题。合作社的发展,引导土地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集中,让更少农民种更多的地,找到了破解发展难题的答案。截至目前,通过转包、租赁、转让、入股、互换等方式,全乡农村土地流转面积X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X.X%;流转出土地的农户X户,占承包总户数的X%。
(三)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走规模经营之路。在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下,农业经营方式迅速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转变。二是走高效农业之路。不少合作社采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高效立体农业模式,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三是走组织化营之路。农户家庭经营,多数属于分散经营,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有规模、有组织、有科学管理的合作形态,提高了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合作社普遍重视质量安全,普遍有了“品牌”意识。他们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规程,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质量追溯制度,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如得园的黄花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黄花菜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品牌化经营。
(五)促进农民增收。合作社实行农业规模开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效益,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双赢”效果。一是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流转收益大约X-X元。二是农民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农民给业主打工每天获劳务费X元左右,足不出村,既可护家,也能挣钱。三是带动农民增收。部分合作社以新产业、新品种为主,价格高于传统农产品,采用订单等形式向农民推广,农户可从中受益。
四、存在问题。(一)大部分经营主体规模小。农民合作社虽数量多,涉及面广,但真正有规模、效果显著的不多。大部分农民合作社规模偏小、结构单一、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强,总的辐射面不广,连接农户能力不够强,部分合作社甚至没有办公服务场所、经营设施和生产基地。(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我乡农民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村发展较快、数量较多,带动效果明显;有的村则发展较慢,且有些不够规范,管理难度大。
(三)产业链条短。全乡农民合作社中,除少数合作社从事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增值较高外,多数合作社处于出售原料或初级农产品的阶段,产业链条难以向生产环节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拓展。多数合作社定位不高,主要作为原材料生产基地,深加工基地在外地。(四)土地流转不够规范。部分农户与农户之间、农户与公司、企业之间的土地流转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个别甚至主体错位,一旦发生土地纠纷或其他纠纷案件时,双方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五)合作社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合作社负责人思想素质较差,管理水平较低。有的存在“等、靠、要”思想,盯财政钱,图项目款;有的贪大求洋,不切实际,风险意识不强;有的不善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效益不佳。(六)财政扶持力度偏小。我乡是以农牧业为主,对合作社的扶持金额不多,力度不够,特别是表现在土地使用、金融部门信贷扶持等方面,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合作社及农户发展提供资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五、对策和建议。(一)加大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农业项目、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帮助合作社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农户自觉加入对口合作社,鼓励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同时,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二)加大培育力度。积极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流转机制,进一步构建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相关主管部门要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和社员的培训,提高整体运行水平和社员素质;结合各项技术培训,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户的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拉长产业链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引进大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支持合作社发展订单种植、建设生产基地、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投资新建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的产业链经营机制。协调和鼓励现有合作社之间联合或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优势合作社在组织管理、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专业化生产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信息和作用,带动其他合作社实现共同发展。
(四)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X号文提出的“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利用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积极收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供需信息,为合作社流转土地畅通信息渠道,引导合作社与流转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