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住游客促进南昌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留住游客促进南昌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市侨联 麦建宁
据各大旅行社等各方反映,外地旅游团在南昌的游览时间,很少超过一天,南昌基本上是作为一个省内旅游的中转站,只发挥旅客集散中心功能。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南昌旅游产业还应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就是说南昌应该成为旅游目的地,按旅游业内的普遍标准,得让游客主动停留至少一天以上。
要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南昌该拿什么留住游客?如何留住游客?
要找到其中的答案,首先要知道旅游的本质是什么。旅游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们通过不同地域环境的游览和活动的参与,获得差异的、个性化的美的享受。如果我们这个城市所提供给游客的“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服务没有充分体现旅游的本质要求,当然就无法引起游客的兴趣。而目前我们南昌提供的服务就离旅游本质要求有一定距离,如何缩短和消除这种距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初步想法:
首先需要进一步强化景区内涵
旅游目的地首先要有够分量的旅游吸引物,南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滕王阁、西山万寿宫、绳金塔等文化景点内涵,应进一步充分发掘。对滕王阁景区的内部空间可以进行充分的铺展和丰富,比如在滕王阁内,要腾出空间进一步展示江南名阁的历史文化,再现滕王高阁 当年景象;在滕王阁广场,可以定期安排一些与南昌历史文化相吻合的动态性节目(目前其顶楼的所谓歌舞表演品吸引力欠佳)。这样,滕王阁的内涵就更丰富,也能吸引游客逗留更长时间,更好地领略这座江南名楼的神韵。
其次应该增加红色旅游艺术感染力
“英雄城”是南昌最响的品牌。作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作为人民军队诞生地,南昌以“八一”命名的地方很多: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八一大桥、八一公园、„„除了这些有形的固体建筑,南昌还应该有更具艺术性、更具感染力、能把红色精神与艺术形式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的动态节目。游客在白天参观游览景点之后,晚上可以安排观赏建军主题的演出,起到浓缩、提升、感化的作用,帮助游客总结一天的游程,加深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此外,在游览、购物等环节,也应该进一步增加与“八一”贴近的内容。
最后可以增强花园城市新景观招揽性
南昌有山有水有候鸟,花园城市建设可做的文章很多,南昌一江两岸、内外四湖及周边,还可以建设更多上档次、上规模、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要有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要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不能停留在供市民闲暇散步的层次。世界上最高的摩天轮落户赣江公园,给南昌带来不少惊喜。但要形成气势磅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招揽性强的精品旅游区,还需要若干个高层次的精品项目支撑。
具体做法:
要打响南昌旅游文化牌,必须以市场运作为手段,以保护生态环 境为前提,以挖掘历史文化为内涵,做“美”城市环境,做“好”特色餐饮,做“精”旅游商品、做“新”节庆活动,做“响”军事品牌、做“热”民俗文化。
一、要做“美”城市环境
要使南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品位,不仅要让路宽起来、让街景亮起来、让江河湖水活起来,以此塑造城市的综合美,还要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南昌城市环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新的美点和亮点,创造城市新的看点和卖点,让人们聚焦南昌,关注南昌,想往南昌。
二、要做“好”特色餐饮
中国是个美食国,吃与玩历来紧密相联。要留住游客,就要丰富餐饮品种,而餐饮如果想吸引游客,关键是要有地方特色。南昌不缺乏特色小吃,老城区的特色小吃一条街每晚都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缺乏规模经营的小吃饭店。对此,应当通过引导,尽快形成特色小吃的风味楼、规模店,增强接待能力,让游客既游得尽兴又吃得开心。
三、要做“精”旅游商品
在旅游中购物是重要一环,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相关产品的销售,增加就业;另一方面能延长游客在南昌的停留时间。南昌应当加大旅游特色产品的整合力度,提升、规范旅游产品购物网点,让游客货比三家,开心选购,特别是对南昌的特色小吃,可以开发原料销售,让游客能够带回家品尝,让旅游产品真正做到能赏、能吃、能用,拉近与游客的距离。
四、要做“新”节庆活动
建立标志性旅游节庆活动,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对于开拓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客源是绝好的裁体,我市可以结合资源赋存和发掘,重点策划南昌特色的节庆活动。展示都市中的候鸟这一世界奇观,可以举办国际都市候鸟节;宣传中华民族音乐创始人怜伦,可以举办中华民族音乐节;纪念南昌人民的保护神许逊,可以举办世界万寿宫寻祖节等。另外,作为江西旅游集散地,我们可以倡议选个合适的日子设立“江西旅游日”(国务院于今年上半年定“5.19”为中国旅游日),南昌将作为这个旅游日的承办城市,并组织一场具有影响力的开游节(其他节庆可作为开游节的子活动),从而使南昌成为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旅游起始点,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游客的注意力。通过节庆活动,从而带动会展游、文化游、体育游、宗教游和农业游等,从而促进南昌与世界各国朋友的交流,在交流中集聚人气,做旺财气,宏扬文气,做大名气,达到让南昌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的目的。
五、要做“响”军事品牌
南昌作为“英雄城”,红色旅游资源既独特又丰富。应对历史地理和现实中南昌所形成的独特的军事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并使之唱响做大。将新八一广场、铁军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历史旧址和南昌陆军学院、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等正为现代国防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以及具有初步品牌效益的军乐节等等作为旅游资源优化组合起来,策划设计出集高科技性、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于一体的具有独特浓厚的军事文化色彩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特别是青少年 游客的需要,让人们既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历史,又接受现代国防知识的教育,还可以进行革命传统和爱祖国爱人民军队的教育,让各地的游客乐于来南昌接受独特的军事文化熏陶。
六、要做“热”民俗文化
民俗流存在民间,无形地支配着社会,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往到精神信仰,从生产到生活,从乡村到城市,无处没有。要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必须研究民俗,做“热”民俗文化。民俗是传统的,传统制造了许多人们自发的心甘情愿的消费,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也是现代的,现代人过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六一节等,带给商家的是传递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浪漫消费;民俗文化带给社会的效益是综合的、是长远的。南昌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要将分散的、不起眼的民俗资源进行提升和整合,“包装”、“做秀”,推向市场,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研究和探讨。民俗文化千姿百态,可利用和开发的裁体很多,关键是要找寻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围绕饮食文化习俗,可以举办美食节;根据宗教习俗,万寿宫、绳金塔、佑民寺是举办庙会的好地方;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可举办面向农民的民间艺术节、千年古村寻幽、农家乐游等活动。
总之,让游客走进南昌历史、感受南昌人文、体验南昌社会生活,把历史和现实、观赏人文景观和休闲体验统一起来,充分体现游泳本质要求,才能让人们爱上南昌,向往南昌,才能促使南昌旅游事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第二篇:关于南昌游客旅游动机的调查报告
关于来昌游客旅游动机调查报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可支配的休闲时间的延长,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为了鼓励这一类人能支配好自己的闲暇时间而进行旅游活动,并了解他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旅游动机,我于2011年11月27日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对来南昌旅游的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游客选择到南昌旅游的原因、目的、宣传方式、乘坐的交通工具、喜欢的景点及吸引其眼球的地方等方面。目的在于调查并了解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这样,将为从事服务行业的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做出客人满意的服务,才能得到游客的信赖与芳心,也才能立足服务业。
南昌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也必须对游客的旅游动机作深刻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动机源于人的基本需要,基本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动机的多样性,不同研究区域,不同研究目标群体有着不同的研究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们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是个体推动和维持其旅游行为的一种能动的效率现象。人的旅游行为很少出于单一的旅游动机,总是受多种需要和欲望的驱使,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分析人的旅游动机,才能对人的旅游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
在完成问卷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来昌的游客中,27%经过他人介绍而选择到南昌旅游,有14%是以影视宣传,如南昌市城市宣传片、七城会宣传片而选择到南昌旅游,也有36%是通过旅游书刊而选择到南昌旅游的,还有另外的34%是居住在南昌附近地级城市的游客。他们到南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多数以火车和汽车为主,而居住的地方,一般选择酒店和旅社为主。旅游的群体大部分为中上层人群,因此,对旅游就持有求新、求异、求奇的态度,无论是在吃、住、行,还是游、购、娱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他们目睹了八一广场和八一起义纪念碑的风采,体验了南昌的红色文化,当然也看到了赣江的英姿,青山湖的魅力,看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看到了一江两岸共同繁荣的奇迹,更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中的新南昌。
被调查的旅游者,大部分都是来自附近地级市或是外省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的年轻群体,和已有稳定收入的中老年人。调查中游客对于在南昌旅游的费用,51%的游客认为是中等消费,6%的游客认为是高档消费,28%的游客认为是一般消费,15%的游客认为是低消费。针对这组数据,我们能大致了解到在来南昌旅游的游客中,拥有中等收入的游客所占比例较高。在南昌旅游的消费可分为两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是指在南昌旅游时食宿、交通、购买旅游物品等这类型的消费,游客在南昌所购买的旅游商品,多数是一些和红色文化有关,或者是在绿滋肴江西特产超市买的江西特产,这些旅游商品都具有南昌或者是江西特色,对旅游者有较大吸引力。精神消费是指游客到景区景点旅游时交纳的门票费等这样一类消费。旅游的费用根据游客不同的旅游方式而变化。
在游客所选择自己必去的南昌景点中,有50%游客选择八一广场或者八一起义纪念碑,28%的游客分别选择了滕王阁和赣江市民公园(秋水广场),其次还有22%的游客选择了其他地点。由以上数据分析出:最具有红色文化特色和纪念意义的八一广场和八一起义纪念碑是最吸引游客去的地方,其次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秋水广场和拥有亚洲第一高度摩天轮的“南昌之星”游乐园。由此可知,现在南昌的旅游景点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喜爱。但是也有些游客由于生活在大城市,少不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喧闹,希望远离钢筋水泥和汽车尾气,回归自然,亲近大自然,倾向原生态的旅游景点,如:青山湖、艾溪湖、天香园等,从而寻求宁静,古朴,寻找自然归属。正因如此,他们找到了快乐和乐趣,调养身心,获取新的见识,追求自尊,加强社会交往,完成商务和探亲访友的目的,同时,通过旅游还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孔子曰:“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孔子都明白,治国第一步要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古代帝王(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都喜欢微服私访,其实这样做既可以游览美丽风景,又可以了解真正的民情。因此,他们的旅游动机就是心系天下。
根据调查可将旅游动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自然性动机:人们为得到身体修养、身心宁静,消除紧张、疲劳而产生的动机。南昌美丽的风光、美味的赣菜、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二是精神动机,人们以精神享受和满足为目的的旅游动机。好奇心是人们求知和求理解的基本精神需要,是推动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最有力的动力。例如,很多游客都有了解不同城市发展的欲望,而活力
南昌就因此吸引了较多游人前往探索旅游。三是社会性动机,这类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社交、自尊和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社会交往是人之本性,也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既是人们需要的层面,也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包括在异地结交新友、探亲访友、通过旅游增加自信或是获取知识等等。
旅游动机不仅属于人的精神需要,而且也可以属于人的物质需要,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需要都可归属于“新异”的需要。也就是说任意一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都是求新求异的。从旅游的目的归属出发,一般将旅游者分为三类: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根据此次调查得出:对于消遣型旅游者而言,他们外出旅游的目的是体验和自己居住地不同的环境、事物,从而达到增长见识,放松身心的目的,为追求“新异”,他们到南昌观赏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色、风光。对于差旅型旅游者而言,他们为从事商务考察、业务洽谈等公务性活动,同时也处于娱乐等目的。纯粹的从事公务性活动则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活动,根本不属于旅游活动范畴。这类旅游者则以公务为媒介进行旅游活动,他们自由度小,只充分考虑旅游目的地与居住地环境不同的地方,好能使他们的旅游活动“近”中求“异”。对于个人及家庭事务型旅游者而言他们是因家庭原因而外出旅游的人,但各类“事务”仅是旅游活动的依托,不是旅游活动的动机所在,他们在事务伴随与推动下进行旅游活动。
所以想要大力发展南昌旅游业,必须重视南昌旅游的开发,必须从资源和产品出发,探求其与众不同之处,以次吸引游客的眼球并满足其旅游活动的目的,开发时还得注意尽量保持原貌。突出地域特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人奇我变”
调查得出,游客对丽江旅游的接待服务及产品开发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1.确定南昌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努力开发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遵循旅游产
品的“三性”:其一是自然性,即保持旅游产品原始风貌。其二是独特性,即突出个性化,旅游者求新异的旅游动机及旅游者的个体差异所决定的不同。其三是地域性,即具有典型的赣鄱文化特色
2.倡导现代旅游观念,鼓励消费,扩大旅游市场。这些决定着旅游目的地的吸
引力,旅游的成本。所以,要加大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引导人们积极参加旅游活动。
3.更新旅游产品,加强南昌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打造南昌旅游产品品牌,从而
获取旅游者的信任与青睐。
4.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态度,提供微笑服务。创建优质品牌服务,遵循“顾
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以全心为客人服务为宗旨。
5.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对于各种旅游服务设施要不断的进行完善,立志为旅游
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
总结:
从调查结果中看到,89%的游客对于此次南昌的旅游行程较满意,由此看出,南昌的确是一个值得一去的旅游城市,它确实拥有自身与众不同的魅力吸引着不同的旅游者前往旅游。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不仅发现了很多南昌旅游的优点和独特性。当然,我们也从中发现了南昌旅游的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我们也将在南昌旅游的发展之路上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相信南昌的明天定会更好!
第三篇:黄山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黄山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更新时间: 2006-03-31 17:47:22.0 作者: 李联山 来源: 旅游调研 阅读次数: 56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国际旅游的第一大接待国,年接待国际旅游者将超过1.3亿人次;2000年统计数据表明,世界旅游收入是4550亿左右,中国占据了相当的比重。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9800万人次,比上午增长10.1%,其中外国人13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人境过夜旅游者37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384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2%,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
那么,中国旅游业中的乡村旅游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进程中一个很现实也很复杂的重要课题。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对第三次浪潮中现代科技与农耕文化奇妙重叠的时代特征论述:“„„这种奇怪的一致性,将使今天许多第一次浪潮的国家,可以不搞全套照搬,不完全牺牲他们的文化或者不首先通过第二次浪潮发展的阶段,就带有第三次浪潮文明的特点。”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了第一次农耕文明和第二次工业文明浪潮的席卷后,已进入第三次浪潮席卷期。与此同时,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返璞归真,亲近泥土。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又是一种生活时尚。在这种现代人类的双重探求中,城市和乡村都将找到自己需要获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满足。
黄山是自然与人文合璧的结晶,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2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已发现的地面文物多达4900多处。黄山是中国唯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的省辖市。《中国名人大辞典》收集的4万多清代以前历史名人中,黄山市就有800多位,位居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各州府之首。如此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的风土人情,动人的名人轶事,珍贵的文人墨迹,似乎这种历史遗留的人文与大自然赐予的山水田园风光隐含着“天时”;而未来五年,我市四小时车程到上海、南京、宁波、合肥、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大交通圈的形成,未来十年,江浙沪地区“后花园”逐步建成,又渗透着“地利”;更可喜的是,省政府“两山一湖”皖南黄金旅游带发展战略规划(2001年-2020年)的逐步实施,发展旅游现已引起人们的共识,可谓“人和”!
黄山市立市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市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特别是旅游品位高、密度大。旅游业是我市增长最快,潜力深厚的优势产业。旅游经济是我市最大的特色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我市的市情非常特殊,既是基础薄弱、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开发开放难度较大的山区、库区,又拥有罕见的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潜力、正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的世界级旅游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市发展的“三最”(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70%的农村人口、80%的山场,毫无疑问,解决“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问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最”目标的关键。这个意义上,大力发展我市的乡村旅游业,正是我们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们在所作的“两山一湖”规划中,对我市的乡村旅游情有独钟、寄予厚望,并精辟指出:乡村旅游在本地区未来的旅游业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详见作者撰写的《专家眼中的皖南乡村旅游和我们的选择》和2002年12月23日《黄山日报》登载的安徽省旅游局吴浩副局长撰写的《冲出亚洲的成功尝试》。毫无疑问,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国际上流行的绿色旅游、旅游农业,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一种趋势;国内的2002年“五一”南京10万余人主动寻访乡村田园,南充市的蔬菜之旅接待了近万人。这些信息或许给我市带来建立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去进一步寻求我市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新突破口,使之成为“黄山旅游”之后又一世界级的品牌。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换言之,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无论如何理解,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其在旅游业中的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当地就业和促进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等诸多方面,都能够发挥独特而显著的作用,是推动广大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我市黟县西递、宏村旅游的成功开发以及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例证。
目前,乡村旅游不仅在国际旅游中成为热门,国内也渐成时尚。同全国不少地区乡村旅游不断升温一样,我市在乡村旅游方面也有些积极的探索,除了西递、宏村旅游之外,如上丰花果山、蜀源生态养生旅游、一些乡镇开发的“农家乐”旅游等等。我们的旅游经营者已比较敏锐地注意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但自发增长期的乡村旅游尚存在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人居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商品欺骗顾客;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强。
(二)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或发名片)和宣传册也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三)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既然发展乡村旅游既符合经营农户的根本利益,也顺应了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形势,又符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那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中要有所作为,而且能大有作为。这既是对经营农户负责,又是为游客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四)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者联系黄山市情,通过研读臧世凯书记代表市委在三届三次全会上所作的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领会到:市委提出的要抓住“五大机遇”,实现“六大突破”的阐述,准确把握了我市独特市情,体现了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因此,从市情出发,立足于国际化大视野,站在战略高度,紧紧抓住大开放、大旅游、大交通、大调整、大政策的战略机遇期,乡村旅游是一项大有作为的事业,在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以下,作者即围绕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六大突破”,结合学习体会,谈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个人之浅见——
(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新突破的必需。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民营经济是黄山经济腾飞的双翼。要实现黄山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与突破,单靠我市现有的资金实力与有限人才显然不够。因此,对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来强壮自身,扩大旅游内涵与外延,增强综合实力,显得格外重要与迫切。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民营经济,实现黄山经济腾飞的最佳选题,非常有必要唱响这支主题曲。
可以说,我市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等工作,均有必要落实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主题上来。新成立的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和落实“两山一湖”规划成立的安徽省旅游局皖南办事处,应以全市乡村旅游为主体框架,建立起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充分体现出旅游经济的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对我市旅游经济的指导职能。委员会和办事处人员可以公开选聘,面向世界选聘而设立的旅游专家组尤显重要。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一切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一切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发展中地区旅游业诸多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缺乏自有人才,借智引智又流于口号,得不到好的创意和策划,同时又缺乏执行和运作优秀的创意、策划、规划的经营管理人才。因此,新成立的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安徽省旅游局皖南办事处也应以此为核心内容,着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的积聚和培养工作。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推进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新突破的必需。如前所述,如何发展符合我市各区县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特色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重要的就是围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策划好,率先发展,快速突破,抓点带面,推动全局。这其中,编制高质量的旅游规划和凸现特色的创意策划项目是前提条件。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泛规划时代,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同样需要项目规划先行。内容包括乡村旅游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建设布局、运作步骤、营销组合、品牌建树,效益分析等等。可以说,好的规划项目能引来资金的投入,能带来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滞后是资源配置水平的滞后,是知识和资金双重相对贫困的结果;而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规划项目的创意平庸是致命缺陷。要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必须有高质量的、新颖独到的规划项目和创意策划。
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如2002年,“两山一湖”规划、《黟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终审,黄山市旅游业规划框架基本完成。其他区县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普遍重视,已经着手进行中,如由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规划的安徽新安江百里画廊旅游区总体规划、歙县渔梁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区详细规划、歙县棠樾牌坊群旅游区总体规划(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市歙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等。所有这些重科学、重保护、高品位、高起点的旅游战略规划的实施,对我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乡村旅游必将在我市各区县县域经济中成为支柱产业,必将在我市未来旅游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必将在我市经济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中确立其主体地位。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我市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改革开放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已成共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效果,正在逐步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资源经营向资本经营的跨越。总结经验,不难发现:如果说我市旅游经济的第一次创业开始于探索中的步履艰难“上山”(以黄山风景区自然观光型旅游为主题)与“上市”(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A、B股的上市发行)而取得了辉煌成就,那么,顺理成章的“下乡”(黄山脚下徽文化沉积区、全市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与“上市”(条件成熟的各区县成立乡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并上市),则是我市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关节点所在!
2002年,我市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加快,旅游景区(点)“两权分离”继续加大力度。通过深化改制改组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我市众多旅游企业及景区(点)摆脱了包袱,轻装迈向市场经济大道,大大激发了旅游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这对我市旅游业全面走向市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毋须讳言,这只是初级阶段,与我市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产业现代化、第三产业主体化进程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绿水青山枉自多,投资不来莫奈何”还是常可以听到的感叹!因此,我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国际知名现代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必然呼唤新的突破,新突破必然呼唤新的观念、新的理论。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货币、资源、知识产权是构成旅游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要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旅游生产力,确保旅游产品的高效生产,就必须对这三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这对发展中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战略的确立,客观上必然需要一个新的投资模式来解决。这个新的旅游投资模式即货币——资源——知识产权三位一体旅游资本的整合,这是一种典型的“多赢”策略。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旅游业与信息产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生产活动特点和产业运作特点,决定了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业发展高度依赖于信息化系统,信息化之路是旅游企业的必然选择,旅游电子商务代表了今后旅游商务活动的发展方向。所有这些,我们都应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全方位的探索。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提高城市化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新突破的必需。今后20年,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期,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综合实力的竞争愈加激烈。通常一个城区城市化的进程,是与城市的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那么,根据我市市情而确立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战略的实施,无疑将从最基层的广大乡村主动回应中心城区城市化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从根本上保证和加速我市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根据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来看,最直接与现实的意义主要有:一是乡村旅游为“离土不离乡”的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这既是老百姓的愿望,也是政府积极倡导和培育的初衷;二是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如:发展乡村旅游使农村对环境卫生的整治成了自觉行为,能够激发农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较好的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等问题。此外,发展乡村旅游业,无论从创造规模、品牌效应,还是吸引外来投资、提供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潜力,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民观念的更新。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需的。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样会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观环境建设。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长远的规划和一以贯之的建设方针。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徽风徽韵为特色,进一步突出旅游城市的主体形象和“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个性化风格,无疑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诚如世界旅游组织专家们所期待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他能够把具有历史意义的村落、当地的居民文化及优美的风景融合在一起。„„建筑物外观形象十分重要,必须加以改进并达到最高水准。从事古建筑保护的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复原村庄时,必须严格地遵循关于古建筑物保护和改造的国际标准,这一点至关重要。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新突破的必需。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黄山市既是山区又是自然与文化遗产密集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奇特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流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黄山新一轮开发开放的核心问题。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样需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应始终贯穿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进而促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充分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也是符合时代潮流和黄山优势的希望之路。目前,我市悄然兴起的生态旅游,应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战略结合起来,通盘规划、全局考虑。可以说,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规划滞后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好乡村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考察国际上流行的绿色旅游、旅游农业等不同的旅游方式,其实质都是以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为背景或载体、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的加强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应视为取得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如新加坡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有关部门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事业相结合,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游人不仅可以漫步其中,而且可尽情品尝,如同生活在仙境中,让人大饱眼福和口福。还有日本的观鸟旅游和观光农园及务农旅游、马来西亚的农林旅游区、澳大利亚的牧场旅游、美国的农场旅游、法国的远离城市的绿色旅游、意大利的乡村度假旅游、德国的“森林轻舟”旅游等等。乡村旅游的内容涵盖了上述多种旅游方式,甚至比其更为广泛。
(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强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推进徽文化创新和“诚信黄山”建设新突破的必需。我市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明清主流文化的代表,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们宝贵的历史遗产、世界级的文化品牌。我们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中心,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原安徽省旅游局局长张脉贤先生曾精辟概况为:旅游是友谊的事业,文化是感情的纽带!文化,又因其丰富内涵和人性化的特征,需要相应的依托产业、载体,才能得以继承和发扬。毫无疑问,一方面,我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产业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也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积极推进歙砚、徽墨、万安罗盘、傩戏申报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樾、呈坎、许村、渔梁等申报纳入皖南古村落遗产扩展名录,争取花山谜窟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提升徽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使之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徽商精神融入新时代的旅游经济大潮中,塑造黄山人“诚信、进取、文明”的新风貌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应与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倾力打造“诚信黄山”、“文明黄山”的新形象结合起来。
毋庸置疑,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与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就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文化旅游殊途同归,是“打黄山牌,做徽文章”的全面贯彻与落实。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乡村旅游业与文化旅游业同样是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是智力资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开展一系列统一主题下的创意活动,以激活业已存在或是有待开发的乡村旅游文化因子;二是文化资本,包括有形的文化遗存、自然生态和无形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他们是文化创新和旅游景观的前提;三是要素资源,诸如土地、资金、技术、信息。要素资源的参与,使得文化资本具备了时空置换的可能。我们不难看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直至实现产业化目标的真正要义所在。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需,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主要突破口,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诚如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报告中所指出: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对黄山来说,则是加快实现“三最”目标,进而由“山区最富”向“全国最富”迈进的发展阶段。今后五年,则又是黄山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我们准确把握我市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紧紧抓住了大发展的“五大机遇”,为我们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大舞台。作者坚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四篇:乡镇发展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西埠镇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基本概况
西埠镇地处和县西侧,镇内山水相连,旅游资源丰富,全镇山区村委会有四个――鸡笼山村、新民村、娘娘庙村和枣林村,山林面积占全镇国土面积近13%。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旅游开发已成为西埠镇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经济发展增活力的有效途径。
镇内北部山区主要的旅游资源有“三园三庙五山五水”。“ 三园”: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海生态园和润泽生态园;“三庙”:凤林禅寺、龙王寺和观南庙;“五山”:鸡笼山、大孤山、岚龙山、后山、骚狗山;“五水”:青春水库、九条垅水库、龙门口水库、大陡沿水库、熊官塘水库。
初步形成的旅游观光景点有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凤林禅寺、在水一方旅游度假区、林海生态园、润泽生态园、鸡笼山蔬菜标准园、常久蔬菜标准园;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农村饭店有惠缘农庄、林海生态园、微利生态酒店、龙凤酒楼、食为天和白鹭岛生态农庄;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有芝麻油、无公害大米、雪枣、剪纸等。
国道367和正在建设的滁马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区距和城9公里、距香泉温泉度假村12公里,交通条件十分便捷。
二、发展思路
根据我镇的旅游资源和区位特点,我镇的旅游业应该定位为“宗教旅游、山林旅游、田园观光、农家乐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南京、马鞍山、芜湖最近的 1
后花园之一,和县应该着力围绕短线旅游来规划和打造。人们信仰的多元化使得宗教旅游越来越有市场,尤其是鸡笼山凤林禅寺香火之盛,在南京和马鞍山的佛教信徒中很有影响力,不是有“鸡笼山菩萨照远不照近”之说吗?可以此为龙头,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三园五山五水”的丰富资源更使得山林旅游、田园观光、农家乐趣成为能吸引城市游客的亮点。为充分发挥我镇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断拓宽旅游服务领域,适应广大群众休闲旅游消费的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我镇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工作思路。
1、依托本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开发为重点,以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建立一批“农家乐”旅游项目,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力争通过“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推动全镇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打响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品牌,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2、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回归到原始的大自然之中,生态旅游、农家乐成为人们的新宠。当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农业风光成为了人们追求的新的风尚,当前有一些集蔬菜、花卉种植参观、瓜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慢慢兴旺起来,为人们带来了新的乐趣,成为城乡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场。
3、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近效休闲旅游和农家乐旅
游,也是我镇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作为呼应县委政府提出的北部山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将把农家乐和近郊休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好。具体是抓好在水一方、林海生态园、润泽生态园三个农家乐旅游项目,合理规划开发龙门口水库景区。目前,林海生态农庄的休闲积聚效应、润泽生态园的辐射带动效应已初显,在水一方已初具规模,全面大力发展农家乐和近郊休闲旅游的时机已来到。
1)、以农家独特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为主题。以鸡笼山村、新民村为重点,突出简单、朴素、洁净的发展格调,对农家院落、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和包装,设置农家桌椅,吃住在农家,体验农家风情。
2)、以鸡笼山蔬菜标准园和常久蔬菜标准园为主体实施农家乐采摘及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将西埠镇打造成周边城市市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首选休闲场所。
3)、以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以熊官塘水库、青春水库、大陡沿水库、龙门口水库、林海生态园和润泽农业生态园自然风景为重点,通过开辟旅游线路,包装旅游景点,增设木屋、亭台、楼阁等配套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让游客饱览山林风景,感受回归自然。
4)、以国道367、盛善公路、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公路两侧为重点,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开发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开辟琴棋、书画、球类、牌类等休闲项目,发展以家庭为单元的休闲娱乐旅游。
三、工作重点
1、切实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抓好旅游景点包装。
在做好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以清垃圾为主的卫生环境整治,大力开展以植树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生态优势和农家特色,对“农家乐”项目进行丰富改造升级,以玩、看为重点,避免农家乐为简单的 “农家吃”;发展花卉园艺,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
2、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开发地方麻油、无公害大米、特色水果、雪枣、剪纸和扎灯笼,同时抓好假山工艺和花卉盆景资源的深度开发,不断开发具有我镇特色的旅游产品,激活旅游业吃、住、行、游、玩、购等六大要素市场,满足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尤其是要将我镇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麻油生产与旅游进行联姻嫁接。能否设计麻油生产参观游这样的旅游产品,可否借鉴像参观著名的青岛啤酒厂、苏州丝绸厂那样参观我们的麻油厂,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麻油生产的全过程,增强对纯麻油的认同,进一步扩大盛家口麻油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开发麻油新产品,设置麻油及相关产品特色展厅,将麻油打造成地方的旅游食品。
3、健全旅游发展组织机构,加大宣传力度。镇政府成立旅游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镇旅游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并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正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要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规划力度。旅游,既要挖掘历史也要无事生非,才能设计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二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和平台,加大宣传推介。酒好也怕巷子深呀!何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的酒也不是太好。旅游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好能以县为
单位,在几个周边大城市的一些主流媒体上开展长期的、科学的宣传。
四、几点建议
1、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我镇境内的鸡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4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已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西埠镇自身财力有限,希望上级政府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2、合理编制旅游规划,储备一批适合本地发展的旅游项目,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招商选资。
3、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与宗教旅游、山林观光、农家乐趣有效结合。要做到“本地人有说头,外地人有看头”。从产业角度讲,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旅游就象没有主题的文章、没有灵魂的戏剧一样,势必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一四年六月十六日
第五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对乡村旅游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与标准,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价格的监管,实行明码标价;强化乡村旅游点卫生防疫和畜产品卫生监督,加强食品、餐饮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强化对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管理,规范乡村旅游导游服务。三是积极指导乡村旅游点、农家旅馆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经营者,加强企业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