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思考与建议,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 篇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
月 15 日至 18 日,市委办、市政府办组织考察组赴浙江宁海县、江山市以及安徽黟县考察学习全域旅游发展相关经验,先后实地考察了宁海县前童镇、江山市**镇清漾村、大陈乡大陈村、黟县宏村、塔川村,各地欣欣向荣、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态势让大家既增开拓了眼界,又增添了压力。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印象与感受
1.特色鲜明定位准。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被认为是发展全域旅游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展市场差异化竞争的基本手段。宁海、江山、黟县均是通过特色鲜明、具有较强辨识度的旅游定位有效打开市场,实现以点带动面的宣传效果。比如,宁海县以“静城宁海”为品牌定位,传播宁海以静为美的旅游形象,并催生出以“静”为基调、以“萌”为格调的宁海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宁宝”,通过 IP化的网络营销,使宁海在旅游市场中得到广泛关注。江山市以“清漾毛氏文化”和“三毛一戴”为代表的民国特工文化共同构成了江山旅游的两大特色,其“千年古道锦绣江山”的品牌口号,既彰显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又巧妙地涵盖了仙霞关、江郎山等名胜景点,让游客过目不忘。黟县则依托“徽文化”,以“古建筑+民宿”为核心,打造“中国画里乡村”,培育了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旅游景点。
2.联点成片布局优。发展全域旅游绝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要点面结合、互推互助发展。此次考察中,考察组对各地全景化、全覆盖、全方位的旅
游规划布局印象尤为深刻。比如,宁海县早在 20**年便提出“大景区”战略,将县旅委列入县“多规融合”联席会议常设部门,强化旅游前置功能,并提出实施“百村千宿万景”工程,谋划串联各个乡镇、街道的“一环八线”风景线建设体系,将沿线的精品村、示范村、中心村等有机“串联”,形成覆盖县、镇、村、户的立体式建设网络。江山市则在“多规合一”基础上,将 2019平方公里市域范围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科学谋划,精心扮靓乡村和城市两个大花园,集中资源打造世遗江郎风采线、七彩保安风情线、古镇养生风韵线、幸福乡村风光线、村歌文化风俗线、醉美碗窑风行线 6 条精品线路,形成“古道溯源、最江南、世遗江郎、光伏小镇、七彩保安、古镇养生”6 大景观片区。黟县则是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徽风徽韵、名人名居、**古镇古村、名山名水等“多点”旅游资源串联,实行景区差异化打造,形成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在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旅游板块、乡村旅游集聚区、A 级景区村庄成功打造了 3000 余个风格独特、融入环境的景观小品,做到“点上美、块上美、线上美、全域美”。
3.便捷乐享配套足。旅游配套设施的提档升级,能否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是决定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核心所在,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无论是宁海、江山还是黟县,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度、舒适度上无不是做到了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比如,宁海县在 20**年便投入资金***万元搭建旅游科学检测平台,建立浙江省首个县级层面自主设计、自主开发和运营的旅游大数据中心,通过整合公安、交通等***个涉旅部门和三网营运商、智慧银联等多项数据,实现客流检测、营销决策、精品线路、舆情分析等全方位的动态检测与管理,通过推出旅游 APP,方便游客查询线路、预订酒店。江山市
则着力解决游客出行“最后一公里”,先后投入**.*亿元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开通高铁站至各主要景区的公交专线,建成电动车租赁点***个、高端自行车租赁点***个,投放共享新能源电动车 400 辆、运动休闲自行车 250 辆,覆盖中心城区和主要旅游景点,打造江山旅游 1 小时交通圈。黟县深耕旅游产业数十年,在配套服务上始终坚持不断探索、不断提升,20**以来,该县城乡、交通等部门涉旅资金投入均达到财政收入**%以上。目前,连接核心景区的道路全部达到 3 级公路以上标准,形成“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网。同时,通过布局全域旅游全景图、旅游交通标识、旅游驿站等,形成三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历经近40 年的沉淀与积累,黟县的旅游配套服务已经日趋成熟和完善〔食有 1046 家徽菜名店、特色美食等各类餐饮企业;
住有 1193 家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森林木屋;
行有 170 公里精品线路、5 个体育运动基地;
游有 6 家 4A 级以上景区、44 处传统村落、1684 栋明清古建筑等〕。
4.百舸争流势头好。当前,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战略,全国上下形成了百花齐放、你追我赶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比如,作为“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宁海县喊出了“天下旅游,宁海开游”的口号,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高度,发展旅游产业。今年1 至 6 月份,该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亿元,同比分别增长**.*%和**.*%,全县民宿营业额**.*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亿元,重点旅游乡镇农民涉旅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江山市则通过一大批重点旅游项目的落地建设,筑垒起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初步统计,2018 年该市在建旅游项目***个,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超**%;
2018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和**.*%。黟县则依托绝佳的生态优势、厚重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宏村乡村旅游产业园、西递遗产小镇、古黟慢生活小城3 个服务业集聚区,产业集群效益日益突显,2018 年该县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营业收入**.*亿元,税收**.*亿元,吸纳直接从业人口超万人;
2018 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亿元,分别同比增长**%和**.*%。
二、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成功打造了西村里、红杉林、皖南“川藏线”等一批网红景点,但是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品牌形象模糊。近20 年的旅游发展历程中,我们先后提出过“黄山脚下的明珠、红楼梦中的府地”“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等城市旅游定位,但是均无法精确概况宁国的旅游形象,也无法体现宁国旅游的差异性。提起宁国旅游,我们的核心形象是什么?我们的特色产品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客户是哪些人?没有一个精准的答案。品牌定位的模糊,将会导致游客对宁国没有鲜明的品牌印象,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成为谋划全域旅游长远发展的一大阻碍。
2.旅游业态匮乏。今年以来,全市招引的旅游项目仅 8 个,实际落地开工项目仅 3 个〔青龙云坞茶旅项目、港口茶乡慢城项目、中溪山水邻国项目〕,“大高好”的旅游项目招引难、签约难、落地难成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且大多数旅游景点形式单一、游客参与度不高,同质化现象明显,旅游经济总体效益不高,带动效应不明显。在旅游产品方面,缺乏拳头产品、核心产品,层次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也阻碍着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3.配套设施不足。交通路网方面,城区尚未设置专门的旅游观光车,火车站、汽车站与各景区、景点间的换乘体系也不够健全,部分通景道路不符合旅游等级公路标准,且在此次“利奇马”台风灾害中,石柱山、夏霖、吴越古道等景区道路受损严重,短期内难以恢复;
食宿接待方面,尚缺乏功能完善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及高品质、特色化的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配套,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差异化多层次需求。景区设施方面,部分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等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经验与启示
从各地全域旅游发展成果来看,既是先进理念的催化,亦有体制机制的推动,既靠大手笔、高质量项目的牵引,更有小而精、小而美的产品加码,也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诸多宝贵经验。
1.统筹规划,明确发展蓝图。发展全域旅游,规划先行是第一步,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实现全域旅游的长效发展。建议:一是建立全域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全域旅游工作,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协调解决相关问题,特别是加强对全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项产业规划的对接和统筹。二是建立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执行督查机制,确保全市各涉旅项目、景点的深化设计按照“统一风格、彰显亮点、经济适用”的原则推行按需建设,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实施“青龙湾大景区”战略,以青龙湾景区为核心,以皖南“川藏线”为主线,谋划串联**、青龙、方塘、竹峰、甲路、胡乐等乡镇、街道的精品村、民宿、景点等,形成有山、有水、有人文、有美食的综合立体旅游网络。
2.内培外引,强化业态支撑。对内挖掘特色资源、向外招引高质量旅游项目
是提升全域旅游整体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两条路径,对正处于全域旅游发展初期的宁国来说尤为重要。建议:一方面进一步深挖旅游资源,围绕我市“红楼文化、畲乡文化、龙窑文化”等,充分挖掘名人民居民俗等人文资源,推动旅游提质提效。比如,以红楼文化为纽带,在红楼梦文化园一期基础上,谋划红楼美食、红楼戏曲、园林艺术、雕刻艺术等旅游业态;
以畲乡文化为基础,做好畲族婚嫁、篝火晚会、民俗歌舞活动,产销畲族头饰、绣鞋、古纹刻章等旅游纪念品;
以龙窑文化为特色,谋划龙窑实境参观、DIY 创意制作等互动体验式项目,产销龙窑手工纪念品。另一方面,加大资源包装整合力度,积极对外招引项目。比如,围绕皖南“川藏线”,可以通过招引实力强劲的知名企业入驻,开发自驾游营地、汽车旅店、露天电影院等,形成覆盖自驾游的全产业链条。围绕“小三线”遗址,吸引投资建设“小三线”文化观光工厂、历史纪念馆,展观当年实体文物、历史照片、雕塑模型等,谋划知青游、返乡游。再比如,近期最新发现的“love 岛”,可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引进实力强劲的集团公司进行综合开发,进一步拓展青龙湾岛屿承载功能,打造青龙湾景区的全新亮点。
3.政府主导,营造社会合力。从各地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全域旅游阶段仅靠政府单打独斗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也难以形成气候。只有依靠政府政策性引导,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管理和经营,才能真正激发全域旅游的内生动力。建议:一是盘活有效资产。学习借鉴黟县在解决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委托管理”模式〔在产权国有前提下,经县文物部门审批报备,由镇村与使用方签订相关协议,用于文化创意、展示交流等〕,对胡乐司老街、上坦古村落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二是探索市场化运行。充分总结山门洞、红杉林等景区市场化运作的相关经验,由文
旅投公司牵头,进一步理顺各景点的权属关系,学习借鉴宁海景区资产证券化、天使投资等模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整合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加快组团开发、综合开发。三是吸引民间资本。建议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相关实施意见,推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优惠政策,引导更多民间资金力量发展旅游产业。同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宣传“乡贤文化”;
各旅游乡镇积极开展乡贤摸排工作,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最大限度赢得外出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和反哺,促进他们关心家乡、支持家乡建设。
4.突出美化,扮靓景区环境。此次各考察点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也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办法经验。比如,**镇清漾村〔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以“党建+”的方式,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力量,推动村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大力发扬家风族训,打造出“千年清漾名人辈出,书香逸居耕读传家”的毛氏文化村。大陈乡大城村立足村情民情,探索“党建统领、文化感召”的村庄治理“大陈模式”,实施总支服务“七个一”工程〔一把扫帚“扫”出一片新天地、一首村歌“唱”出一个好村风、一张网络“织”出党群零距离、一张照片“秀出”家和万事兴、一部村书“写”出村民真善美、一张蓝图“绘”出幸福大陈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游。建议: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各旅游重点镇、村创建党建服务品牌,号召党员义务投工投劳完善因灾受损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展集镇、村庄垃圾清扫,实现“党建+乡村旅游+志愿活动”常态化,为乡村旅游添砖加瓦。二是结合移风易俗,将守护环境、文明诚信等与旅游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成为景区守则,通过党风乡风民风的改善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推行乡镇生态补偿财
政转移支付机制,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抓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并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强化管理,提升服务品质。旅游行业的不断规范需要来自政府、社会、行业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通过考察我们也感受到各地在旅游的日常监管方面充分做到了有章法、有合力、有成效。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法规。积极学习借鉴黟县在民宿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出台《民宿(农家乐)通用要求和等级评定》地方标准,从准入机制及日常监管等方面,全方位规范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秩序。二是探索综合执法。在人员保障充足的前提下,探索成立市旅游管理综合执法局,整合全市文旅、交运、市场监管、公安等主要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权,从而实现“一个部门处罚、一支队伍执法、一个公章处罚”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力。三是强化社会监管。学习借鉴宁海“重点乡镇(街道)旅游办公室”“网格化旅游统计队伍”“行业协会旅游监管制度”等,发挥属地乡镇以及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对涉及旅游的餐饮、住宿、娱乐等项目业态及从业人员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管,达到标准化服务管理的目标。
6.精准营销,唱响旅游品牌。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的宣传营销手段也日趋多元化,各考察点在宣传营销上更可谓是“各显神通、创意迭出”。建议:一是深化城市形象设计。通过邀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或采用有奖征集的方式,设计我市全新旅游形象 LOGO,将青龙湾、皖南“川藏线”、翠竹等形象生动融合,充分反映我市旅游要素的多样性、差异性,达到让游客过目不忘的效果。二是精心策划营销活动。由各乡镇、街道牵头,立足本地域特色,精心包装策划宣传营销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月月有节、淡季不淡”的旅游氛围。同时,加强对外合作,谋划创意营销,比如,可通过中鼎集团与**JEEP、奇瑞、比亚迪甚至奔驰、奥迪等知名汽车厂商寻求合作机会,策划拍摄以皖南“川藏线”为背景,以
“绿色、休闲、畅享”为主题的汽车广告,形成品牌营销捆绑效应。三是强化自媒体应用。要活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渠道,策划“抖音挑战赛”“优秀攻略有奖竞赛”等,引导游客参与旅游营销。同时,进一步优化智慧旅游导引程序,创造更多与潜在和现实游客互动的机会,以寻求与顾客建立情感连接,真正让全域旅游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
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了提档升级的先决条件,也标志着宝鸡的文化旅游产业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的新阶段。为此,建议全市上下以全域旅游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让宝鸡在青山绿水中实现异军突起、跨越赶超,奋力抢占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
一、坚持以全新理念谋划全域旅游。一是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大生态、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不动摇,把全域旅游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推动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让全民共享更多的绿色福利。二是牢固树立发展旅游就是发展经济的理念。坚持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商业和农村,以旅游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围绕旅游发展绿色交通、生态城镇和美丽农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走旅产一体、旅城共生之路。三是牢固树立全域化大旅游的理念。要摒弃抓旅游经济就是发展“门票经济”的陈旧观念,围绕“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景观,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景区”的理念,把全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谋划经营,着力把家园变成花园,把小景点连成大景区,实现“全市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目标。四是牢固树立发展全域旅游要优先发展乡村
旅游的理念。把乡村旅游发展放在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的高度,整体谋划、系统思考,通过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社会和谐构建、乡村文化系统传承、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美丽家园。
二、坚持围绕“五全”布局发展全域旅游。按照“全域、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坚持全域化规划。发挥旅游规划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规划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明确各行业、各领域发展都要按照旅游标准,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二是坚持全景区建设。把整个宝鸡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来建设,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县城、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宝鸡的城镇和乡村、街道和房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公园的一部分,使整个宝鸡成为一道宜居宜游的风景。三是坚持全行业融合。以旅游业为主导,实现服务业的全业融合,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使旅游业成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四是坚持全时空打造。通过全天候旅游体验和全感官项目设计,以“文、山、水、林、城、塬”等核心元素,打造多姿多彩、动静结合的宝鸡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由浅入深系统打造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和生态养生为核心的“人文宝鸡”“寻秘宝鸡”“夜游宝鸡”“动感宝鸡”“田园宝鸡“”休闲宝鸡”“生态宝鸡”“养生宝鸡”八大旅游产品系列,构建全方位体验产品体系,逐步实现我市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五是坚持全民性参与。大力实施“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发展模式,以发展家庭宾馆、农家乐为主体,引导农民就地就业、农产就地增值,全面带动特色种植业、乡村手工业、餐饮服务业、农村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倾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链,实现旅游惠民、旅游便民、旅游富民,以此推动全面小康建设。
三、坚持以厚实的基础推动全域旅游。一是科学编制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当前,应抢抓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从高端着手,聘请高规格的资深规划机构,量身定做全域旅游品牌,尽快编制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好3至5年内应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景点详细修建性规划。二是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当前,应从服务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出发,借用宝鸡名人、专家、教授的智力,组建地域文化研究协会,着重开展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开展以民歌、民间故事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抢救、整理工作,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三是大力抓好旅游路网建设。发挥交通在全域旅游的“火车头”作用,加强省道、县道、村道建设,构建安全便捷、内外通达的交通网络。同时,提升道路绿化水平,让每条公路都成为绿色走廊、亮丽风景。四是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名片。要围绕“诗画秦岭、周城宝鸡”整体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打造宝鸡重点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区县旅游子品牌、旅游企业品牌,形成宝鸡文化旅游融合整体品牌体系。
四、坚持以务实的态度抓好全域旅游。一是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想,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对暂时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景区,待时机成熟了再启动,严禁低水平建设、低档次开发,让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造福子孙后代。二是注重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全域旅游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在梳理好旅游目的地核心特色后整体布局,围绕统一的主题进行体系化建设,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切勿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粗制滥造。三是注重处理好内力与外力的关系。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充分发挥域内人士和民营业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开发旅游项目、参与旅游建设、打造旅游品牌、营销旅游产品,不断促进我市全域旅游高水平发展。
关于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吉安工作的重要要求,坚决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认真贯彻《安福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在全县政府系统大力开展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政府建设加快推动安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安府字〔2018〕161 号)精神,按照全县“五型”政府建设部署要求,决定在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大力开展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机关(以下简称“五型”机关)建设,加快推动安福卫生计生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吉安工作的重要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工作方针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作出的“三个把握”“八个推进”“五个始终”的战略部署,以增强政府机关理解力、执行力、创造力和公信力为重点,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着力引导和推动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及其工作人员铸牢忠诚之魂、勇闯发展新路、担当时代使命、提升服务效能、锻造过硬本领,进一步转作风、优环境,努力打造“五型”机关,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健康安福注入新动力,奋力谱写新时代美好安福建设的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坚持对标对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时刻主动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表看齐,不折不扣把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及县委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忠诚、创新、担当、服务、过硬”的目标要
求,正视差距、找准症结,精准发力、破题突围。坚持“刀刃向内”,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坚持常态长效,注重发挥制度的基础性、根本性、长效性作用,在日常平常经常上下功夫,点滴积累、持续用力。坚持以上率下,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形成上下联动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的工作格局和强大合力。
(三)工作目标。全县卫生计生系统需要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县“五型”政府建设部署,以更高标准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推动机关工作水平的跃升、形象的提升,努力把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各级机关打造成为事业需要、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五型”机关,力争到 2020 年绘就“体系完善、服务优良、学科领先、品牌突出、全民共享”的健康安福篇章。
二、主要任务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建设忠诚型机关。引导和推动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忠诚党的领导,始终忠诚党的大政方针,始终忠诚党的使命,始终忠诚党的事业,把忠诚铸入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的血脉和灵魂,贯彻和体现在卫生计生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1.提高政治站位。筑牢“两个坚决维护”的政治忠诚,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高的政治原则、最严的政治要求、最铁的政治纪律,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地经常地向总书记看齐、与党中央对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牵头股室:党办;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铭记和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重要要求,紧密结合卫生计生工作实际,将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不断引向深入。(牵头股室:党办;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3.主动服务大局。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省、市、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上级要求在卫生计生系统绝对畅通。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主动争取支持配合,形成推动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诚倾听民情民意,坚持提目标、定任务、出政策从实际出发,把工作举措建立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之上。(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二)千方百计谋发展,建设创新型机关。坚持把创新创造作为推动全县卫生计生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形成满足需求、协同高效的卫生与健康创新体系不断增强推进“健康安福”建设和深化医改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健康安福战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健康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等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深入推进药品、医保、价格、薪酬等联动改革,加快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及时灵活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巩固扩大破除以药补医改革成果,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责
任股室:人事股、规财股、法监股、各医疗单位)深入实施中医药强县战略,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积极争创国家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责任股室:中医药政体改股、各医疗单位)加快推动区域影像中心建设(责任股室:中医药政体改股)
2.推动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全面加强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力争到 2020 年底,全县三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县域内就诊率达到**%左右。(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继续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稳步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定向生培养,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责任股室:办公室、科教股、各医疗单位)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预防控制,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责任股室:卫生应急办、爱卫办、科教股、各医疗卫生单位)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利导政策,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和计划生育“互联网+”、“多证合一”服务改革,加强出生人口监测,促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现新转型。(责任股室:计划生育与指导考核股、家庭发展和妇幼健康股、基卫股、流管股、各卫生计生单位)加快推进建设中医药和保健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提升发展中医药和保健品产业,打造“安福品牌”。(责任股室:中医体改股)
3.深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创新。扎实开展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评审工作,继续抓好医院文化建设和开展“四抓四化”环境整治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就医体验。(责任股室:科教股、爱卫办、各医疗单位)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加强与省、市卫生健康交流与合作。(责任股室:办公室、各医疗单位)充分发挥中医院江西省热敏灸联盟医院优势,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和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股室建设,加快乡镇中医馆建设力度,力争在 2019 年实现中医馆全覆盖;
稳步推进“西学中”培训项目,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加强中医药
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责任股室:中医药政体改股、各医疗单位)
(三)求真务实尽职责,建设担当型机关。全县卫生计生系统要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部署要求,着力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卫计系统干部队伍抓改革、谋发展、促稳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致力发展抓落实。牢固树立抓落实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努力把抓落实贯穿到各项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效。坚持“到事、到人、到岗”抓落实,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指标紧盯不放,对卫生计生各项重点工作制定严格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一条条对账,一件一件对标,推动任务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作风在一线锤炼,努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使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让发展有实实在在的新变化、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攻坚克难求突破。围绕卫生计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强化短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推进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面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挑战和考验敢于承担艰巨任务,锐意做开创性工作,义无反顾、攻坚克难做到平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拉得出、危急之际豁得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绝不允许表态好、调门高、落实差搞“忽悠”,消极被动、随波逐流搞“顺溜”,推诿扯皮、回避矛盾搞“开溜”。(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3.严管厚爱优环境。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问责相结合,将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真正让有能力的干部“挑起担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在全系统营造敢担当、善担当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干部努力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坚持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对干部的激励鞭策作用,推行有错、无为问责制度。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支持敢于担当者,立场坚定地鼓励敢于干事者,主动为敢闯敢干的干部卸包袱、除顾虑,为好干部“兜好底”,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形成人人敢想事、敢干事、敢担当的良好氛围(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四)全心全意惠民生,建设服务型机关。坚持把服务作为全县卫生计生系统的天职,推动执政理念、职责边界权力配置、管理模式、行政方式等全方位转变转型,使“思想开明、办事规范、快捷高效”成为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及其工作人员的鲜明标签。
1.深化“放管服”改革。针对政务服务事项偏多、流程复杂、周期较长等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减量、优化,进一步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实现“压缩环节、优化流程、推动共享”,提升审批效率。着力解决困扰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办事堵点”等问题。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重点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等专项监督检查。(牵头股室:法监股;
责任股室:各有关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大力推进智慧政务。围绕实现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卫生计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编制,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服务自动化、办事移动化,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大“只进一扇门”“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改革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实现部门间数据互通共享。(牵头股室:规财股、法监股;
责任股室:各有关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稳步推进医疗服务管理和执业监管试点,逐步实现采用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的电子证照信息化管理,创建覆盖医疗机构、医师、护士执业准入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卫生领域行政审批效率和医院管理水平。(责任股室:规财股、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
3.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开通电子支付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县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儿童救治中心。(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形成患者有序流动、医疗资源按需调配、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格局。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推进实现急慢分治。(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各医疗单位)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再提升工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费用个人自负比例在**%以下,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扶贫病床设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大病集中救治等实现全覆盖。(责任股室:基卫股、各医疗单位)继续开展“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友”活动;
继续定期组织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义诊巡诊活动。(责任股室:法监股、基卫股、各医疗单位)
(五)驰而不息锤作风,建设过硬型机关。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案余毒,深刻汲取莫建成、李贻煌等腐败案件教训,持续优化政治生态,强化管党治党政治担当,着力锻造信念坚定、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确保卫生计生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1.练就高强本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掌握卫生计生事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法律法监等各方面知识,着力提高研判形势、推进工作、破解难题的能力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围绕补齐干部的本领短板、能力弱项,统筹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开展专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健康安福建设要求、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干部队伍。(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2.狠治作风顽疾。针对“怕、慢、假、庸、散”,着力深化作风建设,广泛征求群众对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坚决整治群众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不断强化全系统“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全系统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深入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五项工作制度建设”“十项服务模式创新”“五大就医体验改善”等重点任务,让医疗服务更温馨,诊疗流程更走心,医疗控费更暖心。深入推进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医用耗材专项整治,常态化推进收受“红包”“回扣”专项治理,突出抓好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大正风肃纪力度。(责任股室:医政医管股、党办、各医疗单位)
3.永葆清廉本色。坚持经常性的纪律教育,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继续加强对党章党规、准则条例的学习,使铁的纪律转化为日常的生
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坚持用制度管权,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切实在健全落实防范措施上下功夫,让措施管用,防范有效。坚持问题导向,对新暴露出的风险点,及时制订防范措施,真正做到抓细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持纪挺在前,加强日常监督执纪,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深化运用“四种形态”,使批评教育成为常态,关口前移、防患未然。(牵头股室:党办;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卫生计生委“五型”机关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五型”机关建设工作的领导,把“五型”机关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与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统一起来,根据本工作方案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务实、有序、高效推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二)狠抓责任落实。各单位的行政“一把手”是推进“五型”机关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经常抓、全过程抓;
班子成员对分管领域推进“五型”机关建设负有主体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各单位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推行责任清单化管理,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具体抓、抓具体,着力构建一级抓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良好格局。(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三)注重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参与到“五型”机关建设中来,争做“五型”干部职工,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五型”机关建设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五型”机关建设在卫生计生系统落地生根,成为干部职工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不高兴作为衡量“五型”机关建设成效的标准,把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贯穿卫生计生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各卫生计生单位)
(四)强化宣传督导。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设专题专栏,广泛宣传开展“五型”政府和“五型”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任务举措、生动实践、经验做法。(责任股室:科教股)按照“常规检查全覆盖,明查暗访随机化”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五型”机关建设督促检查活动。针对发现的情况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对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表面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进行严厉问责。
第二篇: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www.xiexiebang.com/topic/comprehensive/
第三篇: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精品(范文模版)
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考和建议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其涉及面广,关联性大。海南推进全域旅游省的创建,要立足既有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做到有序开发,切实解决好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支撑、品质、动力、保障、市场等诸多问题。
今年,国家旅游局正式确定将海南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这对推进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如省长刘赐贵指出,海南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是落实总书记“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殷切嘱托的具体行动,是发挥“三大优势”、推动实现“三大目标”、“三大愿景”的迫切需要,是海南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有效载体,是关系海南长远发展的全新课题。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我室会同省旅游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到部分市县、部门、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强化顶层设计
解决好路径问题
全域旅游是在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主要特征体现为“五全”,即: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海南要举全省之力打一场没有先例的硬仗。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不是全域景区、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不是全一模式、不是全面开花。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按照《海南省总体规划》的整体部署,强化顶层设计,选准选好发展路径。
省长刘赐贵提出,海南要以点、线、面结合来全面打造全域旅游。“点”,一是景点、二是居住点。注重景区、村庄、公共服务场所等各个点的规划建设管理,精雕细琢、用心打造,把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景点、每一个乡村都建设成精品、塑造成景观,成为游客留影的背景。“线”,一是完善“线”本身的“连接”功能,做到点与点之间能够顺畅通达,点点相通;二是丰富“线”旅游功能。注重交通沿线的景观建设,将连接线建设成为美丽的景观带,使人走在路上就能获得赏心悦目的体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硬环境,就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另一个是软环境,就是人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
这些论述为我们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建议首先要把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由点及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在“美丽海南百千工程”中积极培育产业。要大力推广琼海全域旅游经验,琼中“奔格内”、定安“百里百村”模式,按照国家旅游局创建全域旅游的6项主要考核指标,结合我省实际将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景区(点),同时着力推进“海澄文”、“大三亚”一体化发展,打造辐射带动全省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片区。
强化产业融合
解决好支撑问题
旅游业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资源无限、市场无边、产业无界、创意无穷。发展全域旅游要充分运用“旅游+”思维,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构建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推动旅游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设集现代农业观光、科普学习、农耕体验、旅游休闲、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区;二是推动旅游业与林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我省生态环境优势,深入挖掘森林资源特别是热带雨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游、科考游、探险游等;三是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充分挖掘贬官文化、书院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美食文化等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特色文化体验、文化节庆等产品;四是推动旅游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以核电、信息产业园区、航空航天等现有和在建工业项目为载体,培育目标市场群体,策划打造制造、展销、体验的旅游产品。此外,还要将全域旅游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建设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
强化配套建设
解决好品质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当做重中之重。要以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全省旅游道路服务体系工程、旅游便民服务工程、旅游厕所建设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工程、旅游信息咨询工程等五大工程。
要加快高速公路、环岛滨海旅游公路及通往景区、小镇、乡村旅游点等的路网建设和旅游化改造,建设全省无障碍旅游交通网络;推进旅游公共设施、公共游览服务、标志牌、医疗卫生等旅游便民服务工程的建设;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场所布局和建设星级旅游厕所;推动全省建设由旅游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集散点组成的集散中心体系,集旅游咨询、交通、信息、宣传、投诉处理等功能于一体,完善旅游集散功能;要加快建立省级旅游公共信息数据中心,搭建覆盖全区域的旅游信息咨询中心体系,应用一系列多元化信息传播途径,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岛,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强化改革创新
解决好动力问题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是一项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行政、市场壁垒,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要加快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积极顺应旅游业从单一业态向综合业态、从行业监管向综合服务升级的客观需求,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加快构建从全局谋划和推进、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的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门联动的发展机制。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在总结三亚旅游警察创新做法的基础上,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逐步实现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过渡,工商、税务、物价、安全、公安质监等部门要与旅游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联动,快速处理旅游市场中的各种问题,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二是不断创新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三是创新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改变现有统计方式和口径,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统计评价体系,真实反映全域旅游创建成果;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建立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协调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
强化要素集聚
解决好保障问题
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必须举全省之力、聚万众之心,集中资源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形成“洼地效应”,打赢这场攻坚战。
首先,要落实资金保障。建议设立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拓展旅游市场成效明显、示范带动效应大的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和贷款贴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积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开展资本运作、上市融资,支持中小旅游企业以区域或行业为纽带实现“抱团”融资。
其次,要落实土地保障。区分不同项目的用地性质和途径,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旅游项目用地“个性化”解决方案,在符合有关规划前提下,优先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用海指标,加大对旅游扶贫、省和市县重点旅游项目、旅游设施用地、用海(岸线)的保障力度。要用好用足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用地空间、土地收益与镇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产业小镇增添强劲动力。要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将承包地向旅游公司、旅游合作社、旅游农场流转,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双赢”。
再次,要落实人才保障。要制定出台旅游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积极支持省内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文化旅游相关专业,重点加大产品开发、景区管理、旅游服务、市场营销、项目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本地院校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对外引进相结合,大力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推动形成“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
强化宣传营销
解决好市场问题
“好酒也怕巷子深”。针对我省入境游客数量占比偏低的实际,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供给侧发力,以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拓展国际国内市场。要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整合省内资源,围绕全省旅游资源策划整体营销,实现全省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市县互相推介、互引客源、抱团发展。
要树立开放意识,努力扩大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在继续巩固传统媒体宣传阵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网络营销、媒体营销、体验营销和航线营销等方式,通过新兴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宣传推介,使旅游产品通过网络热销拓宽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将手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各级旅游部门、各旅游企业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整合,加快打造旅游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和全媒体时代立体营销系统,为游客和群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在线交易服务。
要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媒体跟进、企业联手的“三位一体”营销模式,形成营销合力。政府主要负责“形象营销”,通过投放品牌公益广告、举办旅游推介会、策划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提升海南旅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媒体负责“内容营销”,加强旅游线路推广、旅游特色宣传,做好海南旅游形象的宣传者和传播者;企业负责“服务营销”,把旅游产品做好,解决游客如何来、怎样游、住哪里等具体问题,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等方面的需求,切实增强我省旅游景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四篇: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既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又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又是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区。在甘孜发展全域旅游,有资源、有市场、有基础、有政策、有支持,对甘孜加快发展、同步小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大势,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重视全域旅游
今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把甘孜州全部纳入创建范围。这是我们推进全域旅游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我们多年来为之奋斗、梦寐以求的喜事,是甘孜发展底部突围、转型升级的希望所在。
第一,全域旅游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坚定信念。近年来,不管创业如何艰难、情况如何变化,我们都坚定不移地把全域旅游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011年11月22日,在州第十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全域旅游”,把全域旅游定义为“四全”。全域资源:整个甘孜州处处是风景,从一滴水到一条河,从一棵草到一株树,从一块石头到一座山,从一座建筑到一个人,都是全域旅游的资源。全面规划:把全州15.3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景区,整体开展《全域旅游规划》。全境打造:不是抓一个点的旅游、不是抓一个县的旅游,而是一个地区在抓旅游。全民参与:营造全民重旅氛围,人人都是旅游的服务者、经营者、管理者、参与者。
——2012年,我们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意见和方案,按“三圈两轴”布局启动全域旅游。同时明确:全域旅游必须把生态放在前面,坚守规划、人口、土地、建设、生态“五条红线”。管住宅基地、自留地、未建设用地“三块土地”。克服中断传承、割断文脉;破坏生态、牟取暴利;相互杀价、恶性竞争“三种倾向”。
——2013年,我们在南路以备战“稻城机场顺利通航、亚丁景区精彩亮相”为抓手,引领了甘孜州南部旅游,并从中体会到旅游服务要做到“行有保障、住有档次、游有看点、吃有特色、购有产品、娱有品味”。在北路以成立康巴文化研究院、打造“一园三区”产业带为抓手,开启了北部旅游,并从中总结出:“做旅游是一个过程;做旅游就是做艺术;做旅游就是做文化;做旅游就是做细节;旅游要挣钱,就要有产品;要挣更多的钱,就要有商品。”同年,我们提出在全州设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设想。
——2014年,我们确立“以全域旅游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着力实施文旅、农旅、城旅、体旅“四个融合”,在“圣洁甘孜走进浙江、走进广东”的基础上,成功推出“圣洁甘孜走进北京”系列推介活动,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授予甘孜州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称号的建议》。
——2015年,我们启动了海螺沟创“5A”、泸定桥、木格措、甲居藏寨创“4A”等系列创“A”活动,用创“A”标准引领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并分批到阿尔卑斯地区考察,将甘孜旅游精准定位为“全域山地旅游”。同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第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甘孜发展转型升级、底部突围的重大决策。
一是从“创新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甘孜州立足生态优势,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弯路,从农业文明跨越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的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的创新。
二是从“协调发展”来说,全域旅游不是一点、一地的旅游,而是兼顾州内东部、北部和南部,兼顾城镇和农牧区,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兼顾全州各区域各领域的旅游,具有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协调性。
三是从“绿色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是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甘孜州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这里天最蓝、水最清、空气最清新。但要把这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爆点就在全域旅游。另一方面,要发展全域旅游,首先要打好生态底色,生态是全域旅游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持续之源。因此,甘孜州的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全域旅游,制造绿色消费、创造绿色业态、促进绿色发展。
四是从“开放发展”来说,旅游就是交流交往交融。旅游改变思维、旅游改变生活。在甘孜州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破除怕吃亏、怕上当、怕受骗、怕风险、怕担责的山沟意识,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借智、借力、借资、借市,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计民生、繁荣民族文化、巩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安宁。
五是从“共享发展”来说,全域旅游拉动的行业有110多个,几乎给所有的人都创造了机会公平。甘孜州深居横断山腹心、远离主体市场。我们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在州内建立起绿色消费的大卖场,引导群众为旅游而种、为旅游而卖,组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中来,形成游客能满意、群众得实惠、企业有收益、政府有税收的共享发展局面。
第三,全域旅游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着力方向和着力部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旅游主体的变化。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的生活方式。2015年,国内游已经达到40亿人次,相当于全国人口每年旅游3次,蕴藏着惊人的消费力。二是出行方式的变化。国内游客中,自驾游占70%以上,“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常态,团散比从7:3演变成3:7,散客时代全面来临。三是旅游目的地的变化。如果说传统游客追求的是“到此一游”,现代游客追求的则是体验参与,旅游的目的地不再局限于传统景区,一个有文化的广场,一个有温泉的酒店,一家有氛围的咖啡厅……这些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消费侧的巨变倒逼旅游供给侧必须改革,从景区供给转向目的地供给;从观光产品供给转向多元产品供给;从导游、服务员等专业供给转向包括整个区域的全员供给。这种改革的结果,就是我们说的全域旅游。
第四,全域旅游是争取国家支持的新领域、新渠道。
甘孜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但现在我们到底向国家争取什么?争取“路”,公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争取“水”,安全饮水已经解决了;争取“电”,电网已经架得差不多了;争取教育卫生,学校和医院也修得差不多了。投资如何增长,我们要向国家争取什么?方向在产业,在投入有产出、有效益的环节。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明确提出,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给予“八个优先”的支持:一是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二是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四是优先安排旅游外交、宣传推广重点活动,纳入国家旅游宣传推广重点支持范围;五是优先纳入国家旅游改革创新试点示范领域;六是优先支持A级景区等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创建;七是优先安排旅游人才培训;八是优先列入国家旅游重点联系区域。这“八个优先”,个个都有真金白银,只要我们建成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就能获得国家的特殊支持。
二、理性思考,防止认识误区和实践陷阱
李金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中指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我们深深感到:这正是对甘孜近年全域旅游的高度概括和最好阐释。同时我们认为要在实践和操作层面正确认识这一概念,还需要准确把握“六个是”和“六个不是”。
“六个是”:
第一,全域旅游是一种理念引领。全域旅游是一种社会氛围,是一种旅游自觉,是一种制度建设,是把旅游意识、制度、规矩植入心灵、养成习惯、形成基因传承,达到“人人重旅游、到处有服务、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的境界。
第二,全域旅游是一种生活追求。对游客来说,是一种旅行体验的追求,是心灵修复的过程和满足状态。对居民来说,是一种生活质量的追求,是在旅游中拓宽收入渠道、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优化生活方式的愿望。对政府来说,是一种区域发展的追求,是关于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空间、整体优美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谋划与考量。
第三,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模式。是把全域旅游确立为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充分发挥旅游“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容量宽、综合效益高”的优势,利用丰富资源,突出旅游体验,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引导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城镇围绕旅游建、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从而提升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全域旅游是一种综合提升。是发挥旅游的拉动力、融合力和催化、集成作用,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第五,全域旅游是一种脱贫奔康的途径。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完全能够带动群众脱贫奔康。在甘孜州,去年稻城县由省定贫困县,通过旅游实现财政收入突破1个亿,城乡居民年均收入达到1.7万元。事实说明:全域旅游能脱贫、能致富、能奔康,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甘孜一定能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小康。
第六,全域旅游是一种奉献、是一种情怀、是一种责任,是功成不必在我。旅游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全域旅游不是一天、两天抓旅游,而是持之以恒,用一代人、几代人的心血去抓旅游。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要有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为一届打基础的责任担当;必须要有热爱这片土地、建设美好家园、造福子孙后代的家国情怀。
“六个不是”:
第一,全域旅游不是发眼前财、断子孙路。全域旅游不是“掠夺式”旅游,必须考虑未来的发展。随着“城市病”的蔓延,甘孜州的每一座森林、每一片草原,对于生活在雾霾中的人来说,都是奢侈品。但是这些资源又非常脆弱。在甘孜州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首先要对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说“不”,要让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第二,全域旅游不是家家生火、户户冒烟。全域旅游不是“一哄而上”、全部都直奔着游客去,而是要区分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合理分工、有序进入。种地的仍然要种地,不同的是在种地的过程中,要考虑观光农业,要考虑如何种游客喜爱的农产品;放牛的仍然要放牛,不同的是在放牛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让草原更美,如何把牛奶、牛肉卖给旅游,间接地挣游客的钱。
第三,全域旅游不是到处修宾馆、到处建饭店。“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宾馆饭店的数量等同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当然,宾馆饭店的建设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层次,决不能搞低水平的“农家乐”、“牧家乐”,而是要发展乡村精品酒店,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主题酒店。我们追求的是“亮灯率”,而不是“空房率”。
第四,全域旅游不是粗制滥造、零门槛进入。全域旅游是有规矩的市场经济,必须立法、必须组织引领。旅游的信用危机来自于随便摆个炉子就卖烧烤;来自于随便找个房子、摆两张床就开宾馆;来自于随便买个QQ车、长安车就拉游客;来自于随便搭个帐篷、摆个地摊、打个招牌就开始挣钱。这种粗制滥造的做法不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而是对全域旅游的抹黑。
第五,全域旅游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旅游的根本动因在寻异,差异性是旅游的生命。我们有15.3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从石渠海拔5334米的高原到泸定海拔1100米的河谷,分布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形地貌,集中了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所有自然之美。此外,我们还有别具一格的康巴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我们完全有条件差异化发展,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第六,全域旅游绝不仅仅是个概念,不是没有抓手,不是梦中的“香巴拉”。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虚幻的“理想国”,而是用无数事实证明了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全域旅游也不是望洋兴叹,消极被动地坐等游客上门,而是要主动作为,抓“宣传”提高知晓率,抓“搬运”提高可进入度,抓“服务”提高吸引力。当然,全域旅游也不能吹糠见米、急功近利,需要久久为功,厚植优势。
三、挂图作战,用三年时间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月30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公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四个基本标准”和“八大验收标准”。甘孜州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必须拿出任务书、列出时间表、画出作战图。
(一)拿出任务书:到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营销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实现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显著提升,全民旅游意识基本养成,到州游客大幅增长,接待游客达到160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旅游税收达到地方财政税收的40%左右;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16万人(其中带动贫困农牧民参与达到1.2万人);当地农牧民年纯收入45%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二)列出时间表:采取定性定量的办法,确定每年的进度,并全部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管理。
——2016年,全面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创建方案,以“A”级景区建设为龙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保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取得突破,旅游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全年接待游客1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完成旅游投资25亿元。
——2017年,以备战四川省旅发委检查验收为龙头,开展创建工作集中攻坚,形成较为完备的旅游要素配套体系,初步具备游客集散、服务接待、旅游购物、文化体验四大功能。全民旅游素质明显提高。全年接待游客14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亿元,完成旅游投资30亿元。
——2018年,以备战国家旅游局检查验收为龙头,查漏补缺、全面提升,形成以骨干景区为核心、次级景区为支撑的多点多极发展格局。全民旅游自觉基本养成。全年接待游客16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亿元,完成旅游投资40亿元,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画出作战图:明确方法路径,战略上着眼全局、战术上突出重点,连点成线带面协调推进。
第一,用顶层设计规范。实现一批立法,出台一批政策,开展一批改革。实现一批立法,即把《旅游发展条例》《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旅游沿线经营秩序及环境美化管理办法》等一批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出台一批政策,即出台《旅游产业促进政策》《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等一批指导性政策。开展一批改革:一是改革旅游要素配置体制,破除旅游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搭建旅游统领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操作平台。二是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把全域旅游列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考核内容,督促各县(市)配强配齐旅游工作力量,强化旅游部门职能职责。三是改革旅游统计办法,用两年时间建成旅游数据中心,探索设置客观、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四是改革旅游扶贫机制,设计多种进入门槛和进入通道,建立旅游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宏观调控办法。
第二,用城乡提升引领。围绕“处处有服务、处处可旅游”目标,着力抓好城乡环境和群众观念两个方面的提升。城乡环境方面,一是打好绿色生态底色,完成植树、种草、栽花30万亩,规划建设雪山公园3个、森林公园16个、湿地公园15个。把森工养护区变成国家森林公园,把高山湿地变成国家湿地公园,让森工工人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的管护者。二是向“九子一线”宣战,按照“弄干净、搞整齐、有文化、出品位”要求,治理“车子、渣子、棚子、电线”等乱象,全面开展城乡整理,整理出美丽,整理出规矩,整理出秩序,整理出文明,整理出高尚、典雅、进步的生活情趣,使甘孜大地干净整洁,爽心悦目。三是提升旅游城镇,按照“景城一体、景镇一体、景村一体”的要求,完成全州18个县城的改造,提升公路沿线旅游集镇20个,打造40个特色旅游村寨。群众观念方面,编印学生读本、群众读本、干部读本三种读本,开展宣传教育进景区、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寺院“八进”活动,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成为群众旅游习惯养成的过程。
第三,用完善设施支撑。突出州县联动,三年内建成自驾车营地18个、加油站130个、旅游综合服务站30个、旅游厕所260个,评定星级酒店9家、星级乡村酒店120家、民俗旅游达标户300户。这其中特别是要突出“交通先行”,把317、318、227等国道打造成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力争进出州通道达到10个以上,州内98.1%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8.3%的建制村通公路。建成甘孜格萨尔机场,把康定机场、亚丁机场提升为口岸机场,开通至少15条航线。同时要加快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今年要启动9个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并把景区所在地各县医院和沿318、317线中心医院完善成旅游应急救援站,赋予各县中队、公安特警应急救援职能。
第四,用产品商品挣钱。旅游要脱贫、要致富、要奔康、要挣钱,靠的就是旅游产品和商品。一是要加快A级景区创建,三年内建成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8个、3A级景区10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国家旅游度假区1个,形成核心吸引力。二是加快开发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资源条件,加快推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研学科考、户外运动、红色旅游等多元产品体系。今年要重点推出索道、热气球、户外穿越、冰雪冬旅四大产品。三是加快推出精品线路。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四季主题,推出环贡嘎山生态文化之旅、香格里拉之魂生态游、川藏线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等精品线路。四是要加快丰富旅游商品,围绕“基地、企业、产品、市场、品牌”链条,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到2018年,龙头企业要达到10个以上,专合组织要达到100家以上。深度开发“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力争各类商品达到2000种以上。
第五,用文旅融合铸魂。旅游就是认识不同文化的冲动和由此而产生的需求,必须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注入全域旅游的方方面面。一是要提炼主题。要从本地文化中提炼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标志性的文化品牌。康定就是情歌文化,情山、情海、情树、情石……一切都要围绕“情”来做文章;巴塘就是弦子文化,“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奇、情”都要围绕弦子来打造。除此之外,甘孜的踢踏、新龙的锅庄、德格的印经院……总之,每个县都要突出自己的文化主题。二是要明确目标。文旅融合不是随意而为、可高可低、可多可少,而是要明确目标和方向,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的路子,瞄准市场、突出特色、讲求品位,后发也要高起点。康定要打造国际情歌小镇,巴塘要打造弦子音乐小镇……要把全州18个县城打造成18个国际性的文化主题小镇。三是要加快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融合不是给游客说我们有这样文化、有那样文化,而是要充分挖掘康巴文化的各种元素,充分发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质,把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做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让游客去体验和购买,使游客吃文化、喝文化、看文化、住文化、玩文化、品文化、买文化。只有这样,文化才能赚钱,甘孜旅游才有魅力。
第六,用营销推介拓展。一是要走出去,继续开展“圣洁甘孜,走进上海”等系列推介,进一步打响“圣洁甘孜”品牌。二是要搞活动,今年要以“四川甘孜山地旅游节”为龙头,整合推出康巴艺术节、康定情歌节、环贡嘎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亚丁天空跑、海螺沟踩扁带、318骑行等系列活动,形成声势和影响。三是要发展智慧旅游,确保重点景区、旅游城镇、宾馆饭店实现网络和WIFI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培育发展一批甘孜州的“携程”、甘孜州的“途牛”、甘孜州的“驴妈妈”,架通游客与目的地的信息桥梁。
第七,用补齐短板完善。对照创建验收标准,重点补齐资金、人才、管理三大短板。管理方面,今年要启动9个县的旅游综合执法试点,并建立一批旅游警察分局、工商旅游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资金方面,一是要加大旅游投入。州、县两级要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预算收入1.5%的标准设立政府专项资金。二是要鼓励民间投资,支持众筹、众创等融资方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三是要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融资支持,三年内旅游贴息贷款至少要达到50亿元。四是要广泛运用PPP模式,推动与华侨城、港中旅、四川旅游发展集团、四川航空集团、四川发展集团、四川能投集团等大型投资企业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人才方面,在国外,要力争在法国办一个班,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在国内,要在中山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四川旅游学院办16个班,重点培养管理经营人才;在州内,要在四川民院、省藏校和职业学校办18个班,重点培养从业人才。力争到2018年,旅游管理人才达到3000名、经营人才达到6000名、从业人才达到30000名,为全域旅游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五篇: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思考 精品
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思考
什么是全域旅游?在大众旅游时代,海南如何开展全域旅游?旅游扶贫该如何实现?“旅游+”计划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
如何理解全域旅游
省长刘赐贵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全域旅游概念进行了论述,他提出,“我们要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实现‘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日月同辉”,就是海南在“多规合一”改革中推进“海澄文”、“大三亚”区域一体化,打造辐射带动全省旅游发展的龙头;“满天星”,就是首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使美丽村镇成为宜居宜游的景点,遍布全省。
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2.0时代,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这是一个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的过程。
如何开展创建工作
省委书记罗保铭指出,海南应以全域旅游为主抓手,加快建设一批特色精品小城镇、美丽乡村,打造多层次旅游承接的新载体。省长刘赐贵指出,推进全域旅游关键要在“全域”两个字上做文章,就是从点、线、面全方位入手,对城镇乡村、景区景点、交通网络等全面建设、改造、提升,使全省各地都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区、旅游城、旅游乡村。
具体而言,海南要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创建工作,需从以下九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全域旅游顶层设计,构建国家旅游局与海南省以及省级各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务实推进创建全域旅游省工作的系列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要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考核评价与督办方法。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进而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要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三要打造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海洋旅游、康养旅游、文体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特色城镇旅游、购物旅游、产业旅游等旅游业态,大力开发专项旅游,统筹规划设计一批新的旅游精品线路。
四要为旅游注入海南文化的灵魂。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在城乡建设中植入文化元素,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赋予节庆赛事活动文化意义,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五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全省旅游道路服务体系工程、旅游便民服务工程、旅游厕所建设工程、旅游集散中心工程、旅游信息咨询工程等5大工程的建设。
六要加强全域旅游宣传推广。要创新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举办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促销会、展览会,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开设全域旅游专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我省全域旅游工作及成果的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其知名度,提高旅游业的整体吸引力。
七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加快完善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推进省级旅游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开展旅游企业质量等级和诚信等级评定,强化旅游服务质量控制,强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旅游监管,优化旅游环境。
八要加强数字化建设,打造全域智慧旅游岛。加快改善旅游区互联网基础条件,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支持在线旅游创业创新及宣传推介。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岛,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
九要加强人才培养教育。加强对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国际习惯、国际标准和国际礼仪培训;设立专题班,有针对性地对各市县、乡镇、重点旅游区、旅游院校、旅游企业负责人进行全域旅游专题轮训;支持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农民工等自主创业,发挥好“候鸟”人才的作用。
如何实现旅游扶贫
海南在全域旅游的推进中,努力做到精准施策,促进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省旅游委将广泛动员旅游行业和相关部门力量,在市县党委政府领导下,精心组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确保“十三五”乡村旅游扶贫任务起好步、开好局,具体而言:
一要壮大乡村旅游,找准旅游扶贫路径。指导帮助贫困户以开办农家乐和经营乡村旅馆民宿等方式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指导组织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帮助贫困户出售自家的农副土特产品;通过组织贫困人口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取租金,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通过资金、人力、土地等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等方式让农户入股分红。
二要优化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扶贫标准。旅游扶贫要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等工作相结合,整合资源、政策、资金,合力支持贫困村项目建设,共同推进全省旅游扶贫工作。指导市县政府对具备旅游脱贫条件的贫困村,建设六项基本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即每个村建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点、一个农副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以满足基本的旅游接待条件。
三要引导企业帮扶,凝聚旅游扶贫力量。组织景区旅游企业帮扶周边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户开办农家乐等经营点,吸收农村群众就业,探索建立农民土地入股,实施门票分红机制,在景区内免费代卖贫困村的本土农产品和旅游商品;组织旅行社、旅游公司拉动游客到乡村旅游区(点)游览参观,积极推广乡村旅游线路;组织酒店、宾馆帮助贫困村培训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等。
如何开展“旅游+”计划
省委书记罗保铭曾这样比喻,做全域旅游要备好大众旅游的“百家饭”,既有满汉全席,也有农家小炒,既有豪华五星级饭店,也有舒适安全、价廉物美的农家客栈,让游客各取所需、各得所乐。省长刘赐贵在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实施“国际旅游岛+”计划。
一直以来,省旅游委在实施“旅游+”计划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一是“旅游+互联网”。初步建成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和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召开了2015年海南省“旅游+互联网”大会,发布《“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与海南电信、海南移动、海南联通三大运营商以及天涯社区、海航云科技、阿里旅行、马上游、同程网等企业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在“融e购”、淘宝旅行等电商平台推出“海南旅游商城”,建立旅游营销网络,营造“旅游+互联网”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旅游+金融”。省旅游委与多家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工商银行“融e购”海南旅游商城,面向中行香港持卡客户进行精准营销,联合海南银行推出“南海旅游乐享卡”。未来将推动设立海南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优质旅游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推出具有旅游特色的金融服务和产品,解决小微旅游企业融资慢、融资难问题。
三是“旅游+文体会展”。以2015年为例,省旅游委积极参与、支持举办会展活动27个,其中,成功举办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和首届海南国际海洋旅游博览会、房车露营博览会暨中国房车露营大会、国际美食博览会;配合办好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等民俗节庆;协助完成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及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三亚站)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等。2016年,将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体会展的深度融合。
此外,省旅游委还将积极推动旅游+医疗、旅游+房地产、旅游+教育、旅游+康养、旅游+林业、旅游+海洋、旅游+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借助“旅游+”,加出新业态、新供给,加出新价值、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