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析

2020-10-26 10:4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析》。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析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对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国情的辩证和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国情。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探论,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符合中国特殊国情。不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代化就会丧失辩证和科学的指导而变得无序和迷惘;不恪守社会主义核必价值,现代化就不符合多数人的需要,成为多数人的异己力量而遭到反对;不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现代化就没有在中国成长的土壤和基础。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对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学、市场经济、政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崛起进行理论探讨。当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运动过程,它的理论也是一个开放体系,不可能面面具到。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论、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定义

当我们一谈起现代化,我们就必须先要回答何为现代化的问题,否则,不管我们怎么善于高谈阔论现代化,终究是熟知而非真知。在当前的理论界,有人认为现代化是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斗争和竞争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现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就必须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赶上发达国家,并把这一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称为现代化,并把现代化称为西方化;又由于发达国家在当代的主要特征就是由发达的工业而形成的大规模城市化,因此又把现代化称作城市化;有观点认为以西文成熟的市场经济为标准,把现代化归结为市场化;还有的观点以西文的民主政治为标本,把现代经说成是政治民主化。还有诸如人的性解放等等。很明显当前关于现代化的各种定义是以西方社会展现的某种形态为标准的。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对现代化的定义是片面而庸俗的。因为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且在各方面表表出不同的形态,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果根据表面现象来下定义,现代化的定义就会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或者今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从而达不到对现代化本质属性的把握,也就不能理解和领会现化化这一过程到底是怎样,应该怎么做和做些什么,这样我们永远会作西方发达国家的肤浅学生,师云亦云,在现代化观上陷入混乱,从而必然在思想和行动上丧失理想和标准,这不是我们这个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所愿意看到的。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的运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从主观上说,现代化是人类有目的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围绕三种需要展开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毫无例外,当然也是以极大地满人的三大需要为目的,西方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等等都是围绕满足人的三大需要而展开的,实现人的解放的手段和方法。从客观上说,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中国为顺应全球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以生产力不断发达进步为杠杆,把市场经济推向更进一步的成熟,实现高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建立高度的政治文明,把人从劳动和金钱的异化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使人的三要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为现代化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空间,工业化为现代化进程供给丰富的营养土壤,政治文明是维护人的正当利益需要分配的工具,为现代化提供秩序保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三个重要因素,其动力是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即产业升级——更进一步地实现产业自动化;其保障是市场经济成熟带来的高度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其方法是缩短必要社会劳动时间,以把劳动者从工作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自由时间,为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其目的是使人的三大需要得到进一步满足,实现人的最大限度的解放。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科技被视为第一生产力,自从改革开放设计大师邓小平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一直没有变过。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中高度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毛泽东也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都没有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直是以科技作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标准,以科学技术作为标准,用科学的标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积极的一面在于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科学技术加速了生产准确性和效率性。凭借着科学技术这一先进生产力,人们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自然界,快速地创造了比以前社会财富总和还多得多的财富,使人的物质需要得到了大量满足,在物质需要层面上解放了人;消极的一面在于科学技术在改造人的主观方面,科学技术塑造了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人们以科学思维为合理性的理性思维方式,并用这种方式去研究人和人类社会,它揭穿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形象,“抹去一切职业的灵光”,带来了崇拜的升级——由对神和人的崇拜转变为对科学和物质力量的崇拜,进而促使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升级,把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中推向在非神圣形象(科学、金钱、物等)中的自我异化。

科学思维作为一种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以物质成就作为为最高标准,塑造了人们功利主义价值态度,“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冰水当中去”。神的至上性被推翻后,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的至上性。科学至上的价值观忽视了人的标准,把人置于科学技术的下位,而人作为人,作为世界上主体,才是这个世界上最至上的存在。[8]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需要作为最高标准,是对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辩证否定。以人为本的观点也就是人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因为现代化的进程需要人才能进行下去,对于人类社会生产来说,人是主体,没有人,再高的科技也不能自动地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况且,科技本身就是人创造的手段和工具,需要人撑握和操纵,也能够被人驾御而满足人。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性

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以经典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真正的社会主义不存在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因为这种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已高度发达的全球一体化、社会化基础之上。而我现实社会主义是一种地域性的而且建立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基础上,它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使各种需要的生产高度社会化;它要在世界范围内生存,就是必须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成为世界上的主要民族国家,否则自己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就会有被资本主义同化的危险,马克思早有预料地说“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二十世纪末发生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事件说明,在不发达的国家建立地域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交往中,以前社会残留的腐朽的东西会死灰复燃,地域性的社会主义有被消灭的危险!这恰恰验证了马克思关于地域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的正确性,而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因此,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真正建成并牢固地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必须使我国生产力极度发达,使市场经济成熟发达,从而使社会生产高度社会化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民族国家。很显然的是,我国目前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要具备这些条件,就必须使自己在生产力方面赶上世界主要民族国家——欧美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我们要赶上这些国家,就必须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主要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有人这样认为,社会主义要求建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这样的社会主义建不成,因此应当搞资本主义。但是既然作为社会主义的胎儿已经“分娩”了,并且正健康地成长着,我们没有理由以其先天发育不良为由残忍杀死他,然后让新的生命在母体中重新自然孕育!我们完全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事实上,这样得不偿失,东欧和苏联的解体的后果已经说明,结束新生的社会主义的生命,退回过去的资本主义,只能让这些国家和社会更痛苦。所以我国的现代化必然是通过发展发达的生产力,制造现代化标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对营养不良的社会主义胎儿进行滋补助其成长壮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现代化的过程。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需要,是拯救先天发育不良的社会主义的需要,更是实现人更进一步地解放的需要。

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性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是中国为顺应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以生产力不断发达进步为杠杆,把市场经济推向更进一步的成熟,实现高度的工业化,建立高度的政治文明,把人从金钱的异化和劳动中进一步解放出来,使人的基本需要、再生需要和人的再生产需要这三大要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过程。我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是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的,在国门被西方的大炮打开后,有识之士意识到自己的落伍,主动开始了追赶西方的洋务运动。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可以证明,现代化过程是社会客观规律运动和人的有意识的能动活动的统一。

说现代化是客观的,是因为现代化与市场经济一同成长,市场经济的开始既是现代化的起步。市场经济自从在西欧发芽,经历了城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及现在进仍在进行的自动化工业阶段。通过圈地运动发展城市手工业,西欧实现了城市化,通过发展机器大工业高效生产,向亚非拉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量输出商品、资本和技术,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首先实现了自己的现代化。正是这些国家向全球进行殖民,进行商品、资本和技术输的同进,不自觉地把现代化带到了这些国家,因为通过这种殖民和商品、资本和技术输出活动,市场化的经营和市场法则在这些地方落地生根并战胜了这些国家(包括我国在内)传统的自然经济则,自此,这些广大亚非拉国家不自觉地卷入了现代化进程。这也是现代化在我国客观发生的客观过程。我国自觉主动地进行现代化进程可追溯到清末的洋务运动。我国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古老国家,统治者以自己生活方式而自豪,拒绝外来的商品和生活方式,封起自己的国门,绝拒和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交往。

西欧首先市场化的国家对我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和丰富的原料资源垂唌三尺,不肯放过,于他们用洋枪洋炮强制打开我国的国门,强迫软弱的清政府接受商品和资本输入。国门一打开,市场化的经营法则开始对我国传统的经济、政治、思想造成巨大的冲击。不但如此,市场化的经营法则还客观上要求对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等上层建筑进行与市场法则相适应的改革,以顺应这种商品和资本输入,而且,由于这种输入的目的是以不平等的代价换取中国的黄金、白银及其它宝贵资源,这引起了当时的士大夫等统治精英的不满。一些有见识的士大夫们逐渐认识到用传统的方法不能对付西方市场国家洋枪洋炮和商品侵略,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才能找回“天朝上国”的梦想。于是他们主动学习西方市场化国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市场化经营法则进行关系国计民生的实业生产,以对抗西方的洋枪洋炮和商品输入,这就是我国主动地进行的现代化进程的开端。这里说明了传统思想观念的作用,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既便是不再强大,也是不甘心的。

现代化进程和以往的任何历史进程根本不同在于它的生产方式是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市场化的商品交往方式。这种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发源地——西方市场化国家运用这种生产和交往方式,一直走在现代化的前列,成为当代的发达国家,一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赶上。因此,这些发达国家自然而然就成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现代化的标准,我国需要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追赶发达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崛起也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不仅是我们主观的希望,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必然会促成中华民族的崛起,如果缺少这一社会必然法则的支持,崛起只会成为空想,就像空想社会主义一样。下面的分析将证明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对衰落和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客规律,这是由市场化的生产方式决定。西方发达国家当初为了发展大工业,发展市场经济,以各种方式(如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把农民赶到城市,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大量的人力和广阔的土地,实现了城市化。

在市场经济中,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使资本家不断采用先进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尽量压低劳动者的数目和工资,这几乎是市场中每一个企业家的做法,当然是符合市场法则的。这种普遍的趋势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劳动者越来越只能养育很少的子女;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后,需要的劳动人数就越来越少,形成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按排这种过剩的劳动力,最初是通过海外殖民的方式解决的,大规模的殖民活动还造就了自己的强大对手——美国。但是在地球上,殖民地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所有的可以瓜分的土地瓜分完毕后,新兴的殖民地由于殖民,市场经济快速发育,宗主国剥削的加剧,摧生了反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这种独立运动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完毕。

在所有的殖民地独立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后,西方发达国家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最后处女地,通过殖民解决过剩劳动力的方式走到了尽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因此丧失了增长的空间,不增反减,也就是人的自我再生产停滞。由于没有殖民地安排过剩的劳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在客观上不得不减轻剥削,提高工资。但是正是由于剥削的减轻,物质积累变少,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缺乏动力,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陷趋向停滞,这从发达国家的越来越少经济增长率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人的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的停滞趋势,正是这些国家相对衰落的表现,当然这也表征着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形态上接近了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获得独立,很早就注意到人口优势对民族成长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后,通过鼓励生育政策,在短短几十年内,一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将长期拥有人口优势,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前提基础。这种人口优势形成了大量的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和再生需要,再加上中国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客观上成为资本实现自己追逐利润的乐土。在党审时度势重新打开国门并实行市场经济模式后,我国立刻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必然性的,这是国内庞大的人的需要和国外资本家追求利润需要这两种合力带来的必然结果。以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赶上发达国家是尽早的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是合目的性的主观希望,更是一种合规律性客观的社会运动,没有任何力量可能改变这一趋势。中国的必然崛起将会有力制约世界范围内的霸权主义,是世界的和平力量。随着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民家的联系会进一步加深而趋于融合,人的需要会更进一步得到满足,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展开的人与之间的斗争会丧失基础,世界将趋于一体化、和平化。

参考文献

[1]

余卫国.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终极关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性问题[J].求索.2007年10期

[2]

吕国辉,朱浩.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夏和国,李刚.马克思社会发展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李银福.马克思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S2期

[5]

张啸尘.马克思的公平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3期

[6]

吴惠红.马克思、恩格斯合理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J].前沿.2010年16期

[7]

辛庚.保尔·拉法格致卡尔·马克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3年02期

[8]

胡承槐.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J].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9]

任慧英.孙中山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异同[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邢荣.市民社会与“社会建设”——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视域下[J].学习与实践.2008年08期

下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关键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的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

    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法论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理论意义如果说20世纪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将属于科技经济的时代。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逐......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案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案 【内容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认识......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案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案 导入: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问:在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到“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将开创怎样的未来呢?那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各级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抉择,改......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设计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学设计 厚街中学 陈晓娜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我国颁布的重要法律3部以上,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知道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尊敬的党组织: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由文学院举办的第47届党校培训的学习。通过学习,我获益良多,提高了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也增强了自觉学习的认识。特别是当前党和国家正在......

    造价咨询关键问题

    1、 预算成果是否需要报财政部门审批即是否需要财审?答:财政部门答复不需要财政审核。 2、算量软件使用广联达还是斯维尔?或者是否有其他软件更适合我司项目? 答:广联达和斯维尔......

    自我介绍及关键问题

    2.自我介绍:1.准备6分钟左右的小短文,千万别想利用自我介绍拖时间,而且试想审核官天天听孩子们城市介绍,兴趣爱好,换了谁都会腻烦的,所以你的亮点应该在你的专业,比如你为什么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