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关键问题剖析
小学语文课堂关键问题剖析
——关于“放手”的问题
复兴大树小学 xxx
(背景介绍)
到底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或者语文课上教师该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记得刚从事教学工作那几年,由于缺乏名家指导,教参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看到别人怎么教好我也照着这么教,完全没有消化吸收,更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备课总是抄教案,没有融入自己的见解;上课也是照本宣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这儿没讲到那儿也没讲到,就这样浑浑噩噩教了教材十几年,所以自身教学能力长进不大。
好不容易迎来了提倡“素质教育”的春天,搞起了什么兴趣活动课,满以为可以轻轻松松教学了,哪料想比以前更累了。既要搞活动,又要抓教学质量——说白了就是要求学生考高分,这样时间分配上就比较吃紧,学生休息时间少了,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教师完全成了麻木的机械手而已。不是吗?为了完成什么达标率优生率,教师必须费尽心思成天在教室里押着学生埋头苦干;为了考上重点学校,学生在家长与老师的双重重压下艰难挣扎。从表面上看,学生分数上升了,但是学生心灵变态了,麻木了,扭曲了!
还好,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姗姗来迟。从今年上半年起小学取消择校制度,严禁跨区招生,要求学生就近入学。而且,也终于开始执行“一教一辅”的政策,表面上看是减轻了老师、学生的负担,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不是吗?你看:学校教师减负,社会家长增负;学校课堂减负,校外课余增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读重点学校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就近入学”的制度让农村学校不再寂寞,终于留住了部分“优等生”。但同时也抹杀了这些孩子勤奋学习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不管怎样努力或者不努力都能就读附近中学校。不过,还是有人拐弯抹角费尽周折去读所谓的重点学校的超级大班。因此,只要高考制度不变,择校现象就会长期存在。所以,解决择校现象的最佳办法就是真正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城乡教育一个样。还有,彻底改革高考制度——把现在的“严进宽出”改成“宽进严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里学习进修。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及初中乃至高中才有可能真正取消应试教育,那种埋头苦学读死书的现象才会销声匿
1迹,学生才能真正从作业堆里钻出来,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才有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们的“中国梦”才有可能真正早日实现。(当前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几年,回头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到底收获了多少?是记住了几个生字生词?还是明白了什么道理?抑或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也是傅校长多次提醒我们应该学会反省,免得费力不讨好。
毫无疑问,“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追求。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把“根”留住。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显然,我们的“根”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一点,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于是,全国上下都掀起了追求“卓越课堂”的热潮。在北碚区“双主共学”追求卓越课堂的背景下,澄江教管中心搞起了“121”教学模式,复兴教管中心搞起了“四段一线”线润课堂教学模式。前一阵子,陈主任外出学习归来介绍了深圳南山小学的“六学课堂”——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其中,前“四学”与“四段一线”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追求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定是五彩纷呈,百花齐放。
不过,作为一线教师,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自己能做什么?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旧瓶装新酒,更不能盲目模仿或者天马行空异想天开自设一个框框美其名曰教学创新说搞什么模式化教学,要求千篇一律地效仿,而应该根据各学科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就拿前不久我镇搞的“四段一线”线润课堂的模式化教学来说吧,整了一段时间,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反映不是很好:
“并不是各个学科都适合这个模式!”
“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这样上!”
“教学哪里能搞什么模式化呢?”
„„
是啊,教学是不能搞模式化的!教育家魏书生说得好,毕竟每个老师的个性特点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你擅长讲授,你就尽可能发挥你的特长进行讲授教学;你擅长书写,你就尽可能展示你的才能通过板书引领教学;你擅长吹拉弹唱,你尽可能把教学与你的特长融合进行创造性教学„„
那到底该怎样进行语文教学?或者语文课上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的确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有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依样(教材、教参)画葫芦,自己到底该教些什么,学生能学些什么,心里并不是一清二楚。这的确需要我们好好进行反思。
现在提倡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提倡教师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看懂的不讲,教师讲了还是不懂的干脆不讲;提倡自主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众多教学专家中,我很欣赏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学”,因为他认为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记得上学期,我兴致勃勃地搞起了“问题教学”,在教学中试着全面放手:课前,在预习时提出疑问——上课梳理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发言。这样大约运行了四周时间,尽管在这样的课堂上大家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甚至连平时考试成绩差缺乏自信的几个女生也能大胆发言,但是还是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文本的教学目标不能按时达成,往往一篇文章的学习时间要大大超越预定时间;二是文本朗读时间远远不够,甚至于有时候根本没有朗读时间;三是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上法没有什么两样,教师完全站在幕后,主导性缺失了,搞得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教学了。后来,随着学校“四段一线”线润课堂的兴起,又随波逐流学习了一段时间,心中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我们还是在“师本教学”路上徘徊,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迹象还存在。自从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才明白教学不能盲目模仿,更不能失去自我。他认为,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能丢掉自己的长处。我们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是把他的变成你的,而是为了使自己的长处更能充分发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借鉴。
于是乎,我又返回到原来的教学起点上:教师站在前台声嘶力竭地引领学生,适时予以点拨,虽然总有少许学生兴致不高,自己觉得累但很踏实——也许是养成习惯了吧。本期又大力制作并运用课件教学,感觉一篇文章教学起来轻轻松松,一般一课时上完。但是,总觉得给予学生自由阅读思考的空间不足,有赶时间赶进度之嫌。而且,有时候学生提了与本堂课貌似无关的问题,我通
常是避而不谈或者只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没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或许,就在这仓促之间我无情地抹杀了一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课上,多数时间是教师启动课件带着学生一起走,而不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展示课件,更没有充分确立孩子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课件要制作,要运用,但是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设置而展示,而不是按部就班展示课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行教学。还有,在当前教学中我重视了运用课件,以为只要做好了课件就相当于备好了课就能上好课,其实我想错了。事实上教师制作课件教材是熟悉了,但是学生还是陌生的!而且,也忽略了板书的功能,还有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不够好,有流于形式之嫌,因为怕耽误时间。这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需要进一步实践。
所以,我认为当前自己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放手”的问题。(解决措施)
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放手”呢?
首先,应该彻底“洗脑”。广泛涉猎有关“生本课堂”的书籍,让“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大脑,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其次,必须把握好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中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在保证达成年段目标的前提下,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时目标,以满足当堂教学的需要。
其三,广泛学习、借鉴多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
魏书生老师的“三主五步教学法”:“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五步”即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巩固提升。
郭思乐的“生本教学”模式:领受→领悟→提升。
相关的还有“预习→导入→质疑→感悟→练习→自结”六步教学法。深圳南山小学的“六学课堂”: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网络拓学→实践研学。
澄江教管中心的“121”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小组交流(10分钟)→全班汇报,质疑问难(20分钟)→训练反馈(10分钟)
复兴教管中心的“四段一线”线润课堂教学模式:目标导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巩固练习。
„„
尽管,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但无不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学
理念。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可见,作为一线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及文本特征设计当堂教学结构,切不可千篇一律。只有把他人模式中的科学教育思想,活化成自己所特有的“模式”,才有成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当下,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教学环节。因此,对于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课前完成前置性作业;课上提纲挈领展示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展示学习成果,思维碰撞;练习反馈与拓展延伸”。
不同类型的课题,教学目的不同,前置性作业应该不一样,而且,即使在同一教学模式中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如:
(1)情感类课文,这类课文包括一部分记叙文、诗歌、抒情散文等,在展示汇报中应注重朗读的指导训练,而且还可在练习中设计小练笔: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学文后的感受。
(2)哲理类课文,这类课文包括寓言、童话、成语故事,还有一部分文言文等。在展示汇报中要弄清“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意义和指导作用。在反馈练习中可设计续写或改写故事。
(3)形象类课文,教材中选入的小说类课文一般属于这类课文。在展示汇报中力求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在练习反馈中可以设计描写人物的一个片段。
(4)观察类课文,这类课文包括部分散文(特别是写景状物类散文)。在展示汇报中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即表达方法,感悟该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可在反馈练习中设计描写一处景物。
(5)线索类课文,一部分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属于这种类型。在汇报展示中要求学生明白作者抓住了什么线索,从而贯穿全文表达文章主旨,在练习中可设计类似的作文小练笔。
(6)事件类课文,一般的记叙文(特别是记人为主的)都属于这种类型。在汇报展示中要求学生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并理解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品质及文章主题的。如果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情,还要弄清楚有关详略的问题,从而明白文章的表达方法。在练习反馈中可设计相关的小练笔。
至于作文教学,我采用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评改法:课前拟稿→课上讲评与佳作展示→自己修改,同伴互改→汇报交流→誊写。其中,课上讲评是激励写作欲望,引领方向;而真正起促进作用的还是“自己修改,同伴互改”这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下足了功夫学生才会有较大的收获。
至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教学模式:准备阶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反思评估阶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基本策略是培养合作协调能力、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完全感觉不到抑制,在他身上不存在抑制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天真。”但是,假如成人面对儿童一次又一次的“实话实说”刻意回避或冷漠视之,那么,这灿烂的“天真之花”必然会慢慢枯萎。因此,课堂上给予儿童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和想法的空间尤为重要。而这个空间就是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乃至全班汇报展示的时间,而不是教师讲授的时间。
当然,为了弥补教学的不足,还是需要制作课件,只是不必把教学内容全部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课件展示过多反而制约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所以,课件制作的内容可以压缩:一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二是书上没有的图片资料,三是课外学生搜集不全的文字资料,四是关键句重点句的剖析,五是课外拓展及作业提示。总之一句话,课件要用但要精简,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的“放手”,真正凸显“生本教学”的理念。
第二篇:美术关键问题剖析
美术教学关键问题剖析
------《美术教学中的作品评价》
复兴镇龙泉小学 陈忠祥
[摘要] 美术作品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作品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促进学生们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创作的发展。[引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人们的目光不断地追寻着“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研究,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最闪亮的一点,因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正以不同的方式对此进行着深层次的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无论从美术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从现代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来看,这一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对于美术教学的评价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却相对滞后,对学生作品施以评价是为了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创造意图,以及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观察能力。老师只有能帮助学生,并有效地提示学生从事创作,才有意义。我们都知道,美术作品的评价是美术教育活动一个不可缺少的“尾巴”。有了这条“尾巴”,才是一次完整的美术教育活动。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美术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相违背的现象,特别是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犹为突出。追其根源多在于教师自身素养所形成的评价观,不同的评价观将得出不同的评价,不同的评价对被评价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评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美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重技术轻能力、以教师为权威等问题进行了反省。并对认清评价的改善目的、树立立体的美术教育评价观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初浅的个人建议。
对美术课中学生作品的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领域中评价作用也空前的受到教育专家和国家教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在评价中中还存在许多事与愿违的现象阻碍评价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根源已日渐显露,其问题急待解决。
本研究的假设目标是: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作品评价方式摆脱传统的束缚,走出评价的误区,使作品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真正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中淋漓尽致地发挥。[研究方法]
1、谈话法。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以口语对话的形式进行的,那么实际上谈话式的自评、互评是始终伴随着学生美术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因此,在美术学习中,教师、同学、学生自己对教学行为、学习产品最经常用到的方法就是口语交谈式的评价。那么,在评价语言的运用上就应该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教师的评价应根据学生具体的表现以个人的名义提出自己的看法,语言应中肯,并带有提示性和鼓动性,如“做得不错,我认为既然把这里作为重点,还可以把它表现得更丰富一些,想一想,能用一些什么方法”;“我觉得你在这里的方法很独特,可以把其它部分也像这样处理,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学生自评、互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并学习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进行准确的评价。
2、学生作业的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第三条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具体要求是: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相比美术活动评价,美术作业评价属于静态的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评价美术作业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质量的评价,并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教师给予的评语对学生个人及对整个班级都有导向作用。
以往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通常以“画得像不像”、“绘画技法好不好”为评价标准,或一味地以宽松的鼓励来评价学生的作业,都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因为这些并非评价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
那么怎样来对具有图形化、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呢?关键就是要解决用什么评价指标的问题。学生是按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求”来完成作业的,而“作业要求”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所以,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对学生作业或对教学评价都具有“目标”的意义。实际上,在学生美术作业进行评价的问题上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设计美术作业要求;二是如何按美术作业要求来评价美术作业。从操作角度来讲,美术作业要求的设计应是按照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及“最近发展区”原理等一般规律来设计,要求的提出既不能太多太细,而导致学生顾此失彼,评价也随之繁琐不堪;又不能太高太难,使作业要求无法达到,而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也不能太笼统,使学生无所适从而失去教学效果。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讲,其基本属性即为“创造”、“审美”及情感意识的物化,对此类情感性的“创造”物、“审美”物的评价只能是定型的描述。因此,美术学习的作业要求应从“基本要求”、“具体化”和“可选部分”这三个部分来设计,与美术作业的评价相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给予美术作业一个量性的分数或等级,而应该针对所提出的作业要求,从“基本要求”、“具体化”和“可选部分”等几方面做出评价。其操作形式无非就是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的分数或等级结合评语,可以展开互评、自评、座谈和缓评、二次评价等。在此,教师的评语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既要充分利用评语的作用,又要谨慎推敲,力求准确。
3、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在“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中特别提出了要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建议: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学术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学习档案”包括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调查研究,收集的有关文字或图像资料,研习纪录,设计的方案或草图,拟使用的材料和创作(制作)方法,曾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了问题,最终的美术作业(包括学习档案),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风来了》教学评价
1五、作业讲评
方式:
挑选具有代表性(好、中、差)共3张作业,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欣赏。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刚学过的知识,你们觉得哪些作业画得好,哪些画得不好,并指出它们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看看哪幅作品能登上冠军的宝座!
生:学生之间自由点评。《美丽的叶子》教学评价 2
五、作业讲评
方式:
1、学生自评。根据自己的画面编一个小故事,向大家做介绍。
2、学生互评:哪位同学的画面效果好,值得学习。过程:
1、故事介绍
(1)《多萝茜》:
生1:有一个叫多萝茜的小女孩,她有个宠物叫托托,她们呆的那个地方时常有龙卷风,龙卷风来了,有时会把那个地方的树连根拔起,有时还会把人卷上天,真是可怕极了,有一天,龙卷风来了,爱姆婶婶叫多萝茜快点躲进地洞里去,多萝茜没来的急跑出房屋,龙卷风挥舞着狂风把多萝茜和她呆的房子卷上天空,她的小宠物托托正在屋外蹦来蹦去,也被突然而来的龙卷风卷到半空,幸好龙卷风的气流托着托托,没让托托掉下去,这时候,被卷到半空的房子里的多萝茜竟然在狂风呼叫声中睡着了。我觉得我的画很成功,很生动的画出了被风吹到天上的小屋和小狗。生2: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好,他的画里表现出来的风也很厉害,房子呗卷到了天空上,小狗也被卷到了天上,让我们感觉到了龙卷风的可怕。生3:我觉得他的龙卷风画得很好,一个大漩涡的样子,还高高的。。。。(2)《晾衣服》
生1: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妈妈一起洗好了衣服,我们在两根竹竿上晾衣服。突然一阵风吹来了,妈妈的头发被风吹得飘了起来,我手里的衣服也被风吹得翻动起来,绳子上的裙子都被风吹得摆动起来了,旁边的树叶也被吹在了衣服上。我们好不容易才把衣服晾好了,我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下午。我觉得我这幅画里面的风主要是通过衣服方向的改变来表现的,还有妈妈的头发也表现了风。
生2:这幅画很有意义,不仅把风表现了出来,还让人了解了她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生3:但是有一点,这么大的风,树的树枝和树叶都没有飘起来。师:你接受他们的评价吗?
生1:恩,这里我没表现好,需要改动一下。。。。
2、学生互评:
教师选取12张作品展示,学生评。
生1:我觉得左边第一张画得很漂亮,色彩很鲜艳,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左边的第三张)小朋友的衣服被风吹起来了;有五彩缤纷的气球、彩旗在天空飘(第七张);第八张画了很多漂亮的风筝被风吹在天上。生2:左边第三张画了风把小朋友送到了太空,太空好美呀!
生3:我觉得右边第二张画得好。他画的风把大树吹倒了,小朋友的帽子也被风吹走了。
师:我也注意到了许多同学的作品都是通过这样的手法表现出了风来了的情景,这种方法也最常用。
生4:第五幅他用灰暗颜色画大风雨,涂得很工整。
生5:左边第一张把人画得太大了,右边第二张的线条画得乱七八糟的 „„
经过了改进之后,我们觉得新的评价过程有了明显的优点: 第一、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为了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自评式、互评式、推优式、评价表等方式交替使用。例如自评式评价,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各种单项评价内容。例如,像画“植物的生长”、“厨房一角”等绘画课,可设为:构图好、线条生动、有创意等;像“多功能椅子”、“路灯设计”等这样的设计课,可设为:装饰性强、创意新、色彩合理等;学生按照预设的评价内容给自己的作品评分,在评价中态度非常认真,没有丝毫懈怠。让学生参与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产生不同的评价,学生间展开激烈的辩论。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也是提高鉴赏水平的一个过程。但学生的鉴赏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地过程,最初阶段容易出现老师经常表扬的学生,学生会认为他画的就是好,他被推选的机会就很多,同时其他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逐渐降低。如何将自评、互评、共评很好地融合、统一,从而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提高,成为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学生的美术作品表现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学生构图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对他们横加干涉,而应向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自己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无不应该有“好”、“坏”之分,要以“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来评判。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勇于创新,让他们在作品中敢于表达生活的情感和态度。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抱着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笑脸和恰当的评语说出自己的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创造能力和与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敢于与众不同,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作品展现的评价。
第三、每一个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实际的美术作品评价中,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困惑:我们知道这一次美术课应让学生欣赏些什么,评价些什么,然后就会迫不及待的希望学生马上就能够发现和领会所要欣赏和评价的内容,甚至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关注的只是自己对学生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就是说在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们的美术作品时,一定程度上我关注的只是“自己”。因此,我认为老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经验,关注他们的作品,正确地引导学生,尊重学生,才能正确地进行美术的评价,也就是说这时候我关注的是“学生”。第四、教师要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经验,而美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主题。这就形成了大多数人对某一个作品的大致理解和印象。但是,在每一个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基于生活经验、背景、认知水平的不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也就是说,美术活动所要传达的意义要通过个体的加工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其反应和表现也是不同的。如:在“脸谱设计”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了不同形式的脸谱,有广告脸谱、工艺脸谱、绘画脸谱、还有废物利用做成的脸谱等,在孩子自己创作脸谱中,他们都有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理解来创作和表现。[讨论] 1.美术课堂作业的评价,凸现出美术学科的特征,评价标准不是局限于对与错,而是从审美判断、审美体现、审美创造、审美情趣等角度出发。评价语言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审美体现,同时也要有效的渗入审美化语言,在潜意识中不断丰富发掘学生的审美素养。
2.重视个性化倾向学生不仅仅是“认识体”,而且还是“生命体”。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思维想象能插上翅膀飞,无拘无束,大胆离奇。作业中都会显现出其内心的真实感受。
3.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评价要从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角度参与教学评价。
4.美术学习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种互动过程,美术学习的自我评价是“借助学生自身的作品或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学生自身的作品和美术的学习过程。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转变评价观念,尊重学生,打破评价黑箱操作的神秘,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自我评价。
5.作业评价是一个多元的、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过程性评价中,应根据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评价。
案例1这一教学片断采用的是学生自由评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提问都是朝着教师的目标去进行,没有课堂的生成。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兴趣也没有得到提高。课堂评价忽视了儿童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摒弃了儿童特有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等因素的考虑,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
这种评价方式的涉及面太窄,只有几张作品,许多学生没能够体会到作品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采取了自由点评的方式,感觉教学秩序有一些混乱,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也不够深刻。所以,我们觉得,这种评价方式的设计基本上不可取,需要做彻底的改变。
案例2的作品评价重视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以及审美价值。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和谐、互动中发展与生成。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隐性目标的评价,突出了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开发性。从以上两个案你例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评价观念的重要性。只有评价观转变了,美术教学评价才得于落实和实施。[结论] 美术作品展评活动作为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通过美术作品展评活动,可以及时的反馈各项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参与、协作、探讨、交流、发展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与肯定的平台,使每一位学生参与、体验美术创作的过程,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的提高。
研究构建一种作品展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鉴赏水平,使美术课堂中作品展评这个小环节发挥大作用。
培养学生的评论能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而评价能力的培养要依托于美术作品展评这一环节。
构建一种美术作品的展评方式,能够弥补单一评价方式的缺陷,而又能将几种展评方式的优势有机结合,最终达到通过一种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目的。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方面。而一种好的作品展评方式,恰恰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评过程中,学生既要欣赏作品,又要组织语言表述与交换彼此的观点,这期间渗透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也正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价值的阐释。
总之,美术作品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作品评价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征询探讨,多一点浓厚的人情味,为学生的美术作品创作创设良好的评价氛围,促进学生们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建构,创作的发展。
第三篇:自我介绍及关键问题
2.自我介绍:1.准备6分钟左右的小短文,千万别想利用自我介绍拖时间,而且试想审核官天天听孩子们城市介绍,兴趣爱好,换了谁都会腻烦的,所以你的亮点应该在你的专业,比如你为什么会选这个专业,出于什么兴趣爱好或是什么事情。
2.留学德国的原因:德国佬的马屁还是要拍的,但千万不要说太多大道理,最好还是以事实说明。
3.资金准备情况,月花费数,有无打工倾向:对于这类问题一定要坚定的说父母承担,月花费在650Euro左右,绝不会打工。
4.读完书会回国吗:同上,坚定的说“回”,原因也就是离父母近啊,中国发财机会多啊之类的。
5.有无女友,亲戚:同上,“没有”。
6.计划申请什么大学: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的专业分的很细,什么一个学院分几个专业,一个专业又要分几个方向,而德国没有,因此在审核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将来所学课程的范围放大,要不然你说一个很小的方向,审核官会认为你虽然能去德国,但你入学面会很窄!同时,你还得根据你的实力说想去的学校,切忌好高骛远。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类课堂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类课堂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提起“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也许老师们都已耳熟能详,的确这也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第一轮课改的第四个年头,就在语文阅读教学出现“得意而忘言”的倾向性问题的时候,崔峦老师在贵州召开的全国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及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专门明确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研究的主题:阅读教学体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时至今日,到了第一轮课改总结的阶段,到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依然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教师优秀代表的阅读课堂教学被专家评价为低效,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处于调整期的今天,阅读教学要走正确、健康、高效之路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问题再度思考,笔者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起点﹑精简环节﹑教后反思”四方面探索阅读课堂教学实效并付之实践:
一、吃透教材,弄清“教什么”,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关键环节中,首要环节就是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要解决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从年段目标要求确定“教什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观《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也是从培养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来的。比如课标对低年段阅读教学在课堂上可操作的的要求提得比重最大的是识字、写字、朗读、词语积累,而对词句及课文内容只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作了解和大概了解。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低年段老师由于对年段目标的模糊而走进了目标定位的误区,教学时识字阅读“楚河汉界”,10分钟以复习形式集中处理识字,剩余时间完全进行没有任何识字学词任务的内容分析,仿佛整节课的精彩要在这大半节阅读分析中得到充分展现,殊不知,我们老师的这种既是错位又是越位的做法忽视了年段目标的坚持和落实,低段阅读教学的高段化倾向,使低段阅读教学课堂耗时低效. 还是识字教学,低年级明确提出“多认少写”,要认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强调的是整体认记,不要求分析字形结构,不要求达到每个部件的精确记忆,但我们的老师却花大力气,启发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记﹐要求写的字却没指导写好,这种做法就是错位。
又比如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老师,把识字、写字放在“读中感悟”教学环节,展开春、夏、秋、冬四段阅读,在各段学习中分别进行“汇、挡、刮、献”四个字的认读和书写指导,这样安排,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很实用的课堂学习,但这不应是中年段的学习要求,我们说这叫做“不到位”。
因此,不管哪个年段的老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牢牢记住,教学目标阶段性不明,目标上越位和不到位的情况都将会是影响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直接症结。
(二)从主题单元目标确定“教什么”。人教版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呈现的第一部分内容便是导语(导读),导语的作用,大概也有不少老师关注不够。细细研读,我们就会发现字里行间藏着的就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读写训练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备好、把握好单元中每一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如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导语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运用。有了导语的指引,那么我们无论备《小嘠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备《临死前的严监生》,还是备《“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我们的教学都要在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上下功夫,要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人物方法上下功夫,作为拓展延伸或者读写结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描写人物方法学以致用,这些都是要落实的目标。以梁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为例,梁老师反复强调抓住关键词“两个手指头、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茎灯草、摇了两三摇”来体会严监生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无处不在渗透着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课终,严监生的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人物描写方法也就了然于胸,那么这课的目标,梁老师就基本落实到位了。
(三)从课文特点确定“教什么”。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具体到每篇课文应培养怎样的语文能力,在我们考虑的因素中,除了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那还要依据课文特点。如六年级上册的《最后一头战象》,确定本课三个语文能力点:一是培养速读能力。这既是高年级的年段目标,也是单元目标,同时也因为这是一篇长课文,适合培养速读能力。二是培养品细节、悟情感的能力。这既是高年级年段目标——学习表达方法,又是主题单元训练项目,更是因为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三是培养学生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能力,进行读写结合。目标定位准确了,教学设计也就重点突出了。刘亚雄老师在设计《最后一头战象》时,第一环节就是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环节是设计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凝望、亲了又亲、吼叫”等细节描写的词语想象,体会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嘎羧的高尚情怀,同时在品读过程中也给学生渗透细节描写的表达方法。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抓住“凝望”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内心想法,进行写话训练。这是抓住细节想象而进行的一次写的训练。假若延伸到第二课时的设计,以学习用细节表达情感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学习课文设计新的情境,让学生写一段用细节表达情感的文章,写后交流评价,那么这个写的过程既是读写结合的过程,又是“言”、“意”结合的过程,这样整课的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堂教学实效才能得到保证。
二、了解学情,找准“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基础。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中,崔峦老师曾这样评价参赛老师的课:阅读教学找不到起点,抓不住重点。孩子通过读,已经了解和理解的,已经会的问题,我们还在不断地问孩子的这种情况相当严重。不少的课,通过实际考查,孩子开课时的理解、孩子学完这篇课文课后的理解几乎一样,这样的课就是做无用功,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课堂,这也正是我们不少老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那么,起点在哪?笼统地说,是在“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处,具体地说,即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谈感受时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讲再问了。找准教学起点,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针对学生实际,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进而因文制宜、以学定教。
(一)有效预习,了解学情。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道理,老师是懂的,预习,老师在教学每篇课文之前都会布置的,但预习也许只流于形式,无非就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音形义,加之课前缺少对对预习情况检查,预习实效难以保证,那么预习对阅读教学产生的作用也就微不足道了。有效预习,笔者认为必做四步:一是读文,读中自学生字新词,读中了解大意,读中理清思路,读中把握重点,学着概括主要内容。二是批注,如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己的喜欢的句子,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给要理解的词语注释。三是质疑,预习过程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四是检查,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必要检查,通过检查了解,我们才能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读、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强化训练的。那么教学起点在哪儿?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二)以疑导学,实效阅读。教学起点应从学生质疑、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学习的开始。陈智文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就是以疑开篇,抓准了教学起点,从而做到以学定教的。陈老师的设计的第一个环节,问学生“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吗?”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提出了5个与理解有关的问题。这时陈老师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理出了一个普遍的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 陈老师引导学生质疑文本,目的是了解学生在解读文本上的疑难,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更是为教学提供方向,而不是为了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而质疑。
三、问题整合,解决“怎样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在大力呼吁阅读教学要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今天,专家们常讲到的观点。如果说“教什么”是解决目标问题、方向问题的话,那么“怎么教”就是解决设计技巧的问题了。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前者是内容,很重要,后者是形式,同样不容忽视。
纵观当前教师的阅读教学,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细碎的提问,学生频繁的回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崔峦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逐段分析死,整合处理活。”这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就是整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问题设计的整合,即提的问题要大,是学生感兴趣的,体现语文特点和语文训练重点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要读全文来思考的,都要从整篇文章中找答案的,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提问才能把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入,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实效。
(一)围绕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设问。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以抓住课题中的“和”直奔中心,设计这样的提问:(1)什么叫“将相和”?(2)“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各指谁?(3)既然是“和”,说明他们有一段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这样就能起到一问而牵动全篇的作用了。
(二)在学生理解关键处设问。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可以走“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高效整合设计之路,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一条主线,两个板块”都是学生理解的关键处,抓住了关键,就能引发学生对父亲不眠不休进行36小时的艰苦挖掘的思考与理解,就能引发学生对儿子在废墟底下整整等待了38个小时的思考与理解。那么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也就水到渠成。这种设计,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是一种高效的整合。
(三)捕捉学生通读文本感受最深点设问。如教学《乌塔》一课,可以以整体把握,板块推进的方式来设计,先整体感知内容,聚焦“震惊”:以“震惊”一词带出初读后的感受,再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特别让你震惊?接着围绕“震惊”转述文本语言,最后拓展“震惊”,阅读表达结合。整节课,老师以“震惊”为主线展开教学,使教学主线明晰,也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和肢解文本内容。
四、教后反思,扬长避短,是提高课堂实效的保证。
有效的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有效的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学实效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在任务繁杂的当前,又有多少教师能在课后静下心来想想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更有多少教师能把这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写下来加以分析?恐怕少之又少!这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提高之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应该包括课前准备(即备课)、课中实施、课后总结(即反思)三大部分的。即便作为教者,我们有了明确的年段目标意识,有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设计本领,也就是说,课前,我们可以有一份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教案,但是我们不敢说,拿着这个教案就能上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这其中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或许是设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或许是学生课堂生成与预设产生了冲突,又或许是教者自身对设计的实施水平出现偏差等等。
(一)反思成功。如一位教师教学《老人与海鸥》后,她在反思中谈到这节课带给自己的欣慰和遗憾,欣慰的是备课时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实现,遗憾的是没有给足学生学习时间,没有开放学生学习空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展示的关注,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感悟与运用。我认为,无论成功还是不足,通过反思所留下的启示都是有益的,都是对课堂教学实效的延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我们知道,高年段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主题,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课后,这位老师能从教学理念这个角度总结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做到三个“立足”,一是立足文本,语文课堂实效性最终是由对文本的把握和运用来检验的,即教学每个环节,导入依据文本,教学过程紧紧抓住文本,拓展延伸同样立足文本。二是立足生本,即重难点的定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着力。三是立足根本,这是由语文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教学凭借文本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其次能从教学策略这角度作经验小结,如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动作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引导学生在这些动作词语前面加个“为什么”,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通过想象画面、比较朗读,升华学生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体现,都是日后有效处理高年段阅读教学可积累的宝贵经验。
(二)反思失败。经验除了来源于成功的反思,同时也会来源于失败的思考,尽管一节课成功与失败的比例各不一样,甚至更多时候成功会占大比例,正如这位教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但可贵的是这位老师最终能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理念出发对自己的课进行中肯的批判,为自己讲得多,牵得紧,过于强势,教学霸权,扼杀学生个性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做法而反思。能从课程标准对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出发去反思教学中写作方法渗透的忽略而导致的目标不到位,那么记录下来的这些遗憾,同样是成为指导以后备课和授课做到有的放矢不可多得的经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
简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做到依照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明确学什么,不学什么;教什么,不教什么;找准教学起点,做到多读、多练、少讲、少问;教学过程做到精简环节,模块结构,整合问题,言意兼得;做好教后反思,相信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小学语文识字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识字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语言的第一步就是识字,是我们学习母语的第一步。低年级识字教学都在建立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给孩子如何识字,利用拼写、字典、字部位的结构和笔画笔顺,用这种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令老师较为头疼、也较为常见的问题:学生识字效率低、生字回生现象广泛存在、写字时间不足,率先范写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至1800个,其中800至1000个会写,这一安排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识字少写的原则。但由于现在的孩子上学越来越早,进入学校,突然要接触学会如此多的汉字,难以消化理解。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繁重和学生娇生惯养,造成学生普遍识字率低的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完成计划量。
“识字回生”从字面上讲就是学生识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记忆痕迹逐渐消失或受到干扰的一种现象。造成学生识字回生的原因有很多,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重视识字但忽略生字本身的读写;教师对学生学习生字的不重视;学生缺少复习和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只用复习生字的方法来复习,这些都会造成学生识字回生。
识字对于很多的语文老师来说,都是教学的难点,是一块硬骨头。识字教学本身就非常的枯燥,让学生没有积极性。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只能加大课时量,而作为学生,遗忘的速度也很快,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来主动识字。对识字产生兴趣,才是完成教学问题的重中之重。其实,识字教学中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有更浓厚的识字学习兴趣。
如何来有效推进识字教学,更是我们老师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以识字手段的多样性,使识字教学情趣化。《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师可以考虑他们的这些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新的情景新的模式来让孩子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孩子们的兴趣得到激发。如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它来源于对生活中实物形状的摹仿,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们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来记忆汉字。虽然这种方法没有所谓的标准方法答案,但是却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创造并予以肯定。另外一些猜谜语等形式,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让孩子们非常喜欢。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如何做字谜,如“两头尖”的“尖”编个字谜是“上面小,下面大”,“闪光”的“闪”由“门”和“人”组成,编个字谜是“一个人进门”。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编字谜构造汉字,孩子们也会觉得有趣而积极参加,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多种形式复习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复习形式越多越新,实际的效果越好。因为多种复习形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运用游戏帮助复习,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倡让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仅孩子们通过一些游戏学会了很多汉字,同时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利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得到乐趣同时并从中获得知识。
关注写字。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
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棒。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新教材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写字,意识到写字对于识字、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例如苏教版写字教学十分重视,教材整体框架为“两根柱子,一条龙”。这“一条龙”就是指的写字训练。写字训练不是光一、二年级抓,而是一抓到底。描红仿影,也就是一描到底,一仿到底。学生练字非短期内可以奏效,需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写字的育人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课程功能,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想这正是苏教版重视写字的重要原因。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知识的接受,都起着一种比较基础的作用,识字水平的低下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但识字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浓厚,养成主动去识字的习惯。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变得活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正确的识字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汉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