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

时间:2019-05-13 21:1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

第一篇: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

道德伦理建设与市场经济并重

--读《中西文化论》之“经济文化力论述”有感

文化力量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人文驱动力。经济发展需要有伦理道德来规范及引导。文中说“在当今的西方世界,原本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由于缺少伦理等人文精神的制约,结果产生了反人类注意的倾向”。读完本文之后,我认为文化力对经济的作用巨大,两者的关系也十分紧密。启蒙运动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对立起来的看法源于把个人理性与公共利益截然分开,认为个人的理性追求与公共选择和公共利益之间不可能达到像斯密所论述的那样统一。科斯洛夫斯基认为经济活动越来越疏离道德、文化等这些人们惯常遵守的原则。因为个人理性的自利性决定了其永远摆脱不了违背道德的倾向。例如: 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难免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代理人总是在寻找机会违背委托人的意愿而使自己非法得益,“ 公地悲剧”、“ 搭便车” 等现象也说明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关系。以上观点事实上忽视了以下事实: 个人理性的发挥不是为所欲为的追求最大化行为,韦伯倒是说过:“ 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只有有可能,就必然有置任何伦理道德于不顾的残酷的获利行为。” ②但他所指的恰恰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市场经济是依靠理性来获利的,它有别于以往靠暴力、欺诈和明目张胆的掠夺来获利的行为。个人理性是在受到一系列显性的法律规则和隐性的道德意识约束下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在一个充满各种复杂的交换关系的社会中,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及社会规则之外获得发展,至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自由主义者即便如哈耶克,也对原子论的个人主义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其次,按照西方自然法的观点,一切法律皆起源于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换言之,所有的法律规则和社会生活准则其实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道德的因素,只要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遵纪守法的,就可以认为是道德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制度、规则与道德一分为二,更不能把少数人破坏道德规则的行为归结于市场经济本身。

对于缺乏像西方那样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自然发展历史阶段的中国而言,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的某些规则存某种不和谐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经济几千年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氏族关系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其间所发生的交换关系不论从对象还是距离来说都极其有限,以人情为基础的道德自然成为约束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市场经济极大地扩展了交换关系的对象和空间,需要以广泛适用而又权责分明的合约形式才能够有效保证各方的权益。带有某种温情色彩的传统道德与冰冷的合约条款之间的反差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也由此看到了传统道德的局限性,当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既可以保证优秀传统道德的延续,又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极大地扩展道德的效用时,(例如,自然经济下对亲戚朋友和熟人的诚信扩展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所有人的诚信)我们恐怕没有充足的理由把二者视为对立的双方。重要的是文化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转变。

道德从来都不是空洞和孤立的形态,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评价与社会政治经济状态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卢梭曾经说过:“ 对道德风尚的历史研究使我扩大了眼界,一切问题在根本上都取决于政治,而且任何民族都不外是它的政府的性质使他成为的那个样子。” ③韦伯把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我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与市场经济精神可以混用)概括为“ 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④韦伯大段地引用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自传

中的话来说明资本主义的“ 天职” 和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合法地去创造财富,去赚钱。这是对社会的贡献和每个人的职责所在。不应该受到唯利是图的谴责,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具备勤奋、节俭、惜时如金和诚实守信的美德。一切懒惰、虚度光阴、为享乐透支和欺诈行为不但是不道德的,而且也会被市场规则所淘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古老的中国格言,在市场经济中被誉为首要的“ 黄金规则”。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与制度达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道德不但获得伦理意义上的“ 软” 约束力量,而制度也由于包含了道德的要求而具备了更加有力的的“ 硬” 约束功能。

再次,人是观念的动物,对人的理性的认识恐怕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谁都无法否认人的逐利性,但谁也不可能由此认定逐利性是人惟一的追求。作为观念的人,人既有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也有尊严得到保护、人格受到尊重、精神能够独立以及保有同情心、享受助人为乐的快乐等多重的欲望。所谓“ 斯密之谜” 这一命题之所以存在,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把人的经济活动与人的精神需求以及道德准则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简单判断。现代学科的划分也由于着眼点的不同而各执己见。伦理学批判经济活动对道德的忽视和背离,经济学在为备受指责的所谓经济活动的“ 非道德性” 辨护时却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除了传统的把“ 利” 视为“ 善” 的功利主义之外,布坎南说过道德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事,涉及公众领域的经济活动是“ 中性” 的,与道德判断无关。事实上,人的存在、人的意识以及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不可分离的过程,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都具有稳定性、持续性与同一性。对人复杂的意识和行为作出不同侧面的分析是必要的,但如果缺乏综合的过程,可能永远也解不开“ 斯密之谜”。经济学在借助理性分析工具对其他学科“ 大举入侵“ 之时,如果也能谦虚地吸取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也许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解释更具说服力。

而现如今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了人们新的道德观,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利于人与人之间结成平等友爱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快速过渡到市场经济,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几种思潮。一是道德出现了严重“滑坡”,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二是道德的本质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设会干扰市场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把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对立起来。我以为这几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其积极的影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意识,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消极影响是: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元疑增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难度。

对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市场经济本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代价。但多数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与道德并不冲突。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规律。因此,市场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纵跨了几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是在坚持等价交换。尊重物质利益原则的同时,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进步要求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经济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统一。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但是,规范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公平竞争型经济、质量效益型经济和法制纪律型经济,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模式,其运行秩序要求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之中实现,所以道德必须介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和运作过程,并在其中发挥充分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人们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人们选择市场经济的目的中,就已经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场经济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当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性、广泛性和频繁性越来越显示出道德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因而规范经济行为不仅成为法律频频涉及的热点,也成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场经济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

第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发展。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大趋势看,道德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趋于进步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将日益成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弘扬这种社会主义的价值精神又成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不应该单方面注重经济建设或道德建设,他们应该统合于具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我们所要建立的道德体系,应当是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同时又引导和超越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经济的建设也应该是在道德体系所容许的范围内有序有度的发展。

道德建设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并重而驰。

第二篇:铁路建设与经济建设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铁路建设与经济发展

——基于江苏铁路建设发展的思考

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 王绪华

[摘 要] 铁路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其作用在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中已经有了充分体现。我省沿海开发提出以来,基础配套设施也将全面启动。规划好铁路线路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区域联动有着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实际比较,文献查阅,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希望对我省的铁路建设有所帮助,而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关键词]

铁路建设 基础配套 经济发展

1.前言

翻看江苏的地图册,你会发现江苏的地域形状是东西窄,南北狭长的。这与台湾多少有点相似。如果你异常仔细的话,你会看到江苏的铁路实际上有三个部分组成。(1)连云港徐州线(2)新沂到扬州线(3)南京到苏州线。而这三条线实际上联系却并不紧密。假如你想从江苏省的连云港市坐火车去盐城,南通,扬州,我却只能告诉你没有车次选择。如果你想从盐城坐火车去苏州,你只能从盐城到南京再转车去苏州。这实际上造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区域联动也成了一句空话。也许会有人说江苏的高速公路密度是全国较高的,且不谈高速公路能不能取代铁路,让你从连云港市驾车去苏州5个多小时,还是你选择两个小时的动车到苏州?

南京到苏州的铁路始建于1905年,三年后通车。连云港到徐州线,始建于1920年,同样三年后竣工通车。实际上江苏省最主要的线路只有一条新沂到扬州是从建国后开建的。这凸显了江苏铁路建设的尴尬,这与其全国知名经济大省的地位极其不符,现实中各方面也越来越体现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所以江苏铁路建设的缓慢,以及南北建设差异的加剧,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早在1989年,经济学家Asehauer就注意到,诸如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针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基础设施存量每增加1%,私人产出能增加0.39%。而核心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等)的产出弹性甚至高于私人资本。[1]

2.铁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运输能力较大,适合于大批量低值产品的长距离运输。徐州的煤矿想要运到连云港,最方便最经济的方式就是铁路,而连云港港的铁矿石想要送到淮安,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最好的运输方式也是铁路,所以铁路的运力无可比拟。这就是它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2)车种类型多,基本可以承运任何商品,不受产品重量和容积的限制。现在社会的火车,早已是五类俱全。从速度快的德高铁动车,到普通客运的列车。运输液态物品的车厢,基本上能够运送所有货品。满足了运输要求。而且铁路的车速较高,仅次于航空运输。铁路的优势在于速度较快,仅限于航空运输。(3)铁路运输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小,在实用性方面占优势。最具意义的是,铁路对气候要求不挑剔,在现实中比较适用。

(4)铁路的国防意义不言而喻。当年秦国军队之所以强大,秦直道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每次战备演习,铁路都是军方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一定要修好青藏铁路的原因吧?实际上它的战略意义,更高于货运需求。

3.江苏铁路建设的现状

3.1全省区域性铁路建设缓慢,苏北还没有一条都动车线路。

全省苏北城际铁路联系不紧密,已经成为束缚北方发展的重要原因。北方与南方的联系只能依靠汽车。苏北铁路线路中,宁启铁路、新长铁路等都是单线铁路。不能满足铁路运输要求。更可惜的是,全国迈入动车时代之时,苏北竟然还没有一条动车。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苏州昆山的地铁都要通车了。更不要说苏州无锡南通都已经通了地铁。

3.2 苏南动车建设彰显浪费。京沪线,沪宁高铁,宁杭高铁服务人群相同。这样是不是彰显浪费,要知道同样情况下苏北没有一条动车线路。南方的这三条线路投资巨大,却服务重叠。有人说京沪间客运巨大,要分流运输。那么请问,如果徐州铁路经淮安南通到上海,这样北方的货品还会不会绕道安徽去?

3.3 江苏铁路不能满足客运需求。

在现代社会,因为教育、发展差异等原因人流量不断加大。我依然记得我大学宿舍好友全部离开家乡,去外地发展。每次逢年过节,回家就成了一道难题。笔者亲身体验,每次火车订票都要提前十天还很难订到票。江苏北方铁路不能满足客运需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建议增加连盐线,连淮扬镇线,南通上海线,只有这样江苏的铁路才会有改观。客运的需求才能解决。

[7]。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4.沿海铁路建成对江苏带来的改变

(1)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时空距离。今年大学开学时,全省各地很多学生要到盐城来读书。从地理位置上讲,盐城在江苏苏中,和其他城市相距都不算远。我亲身感受是,从东海县坐汽车到盐城市区竟然要5个小时。如果通了动车,只要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盐城。这就缩短了时空距离,让在外读书的学子回家更方便。(2)货物运输更加方便,选择更多。沿海货物的运输,从南通发往连云港,有的时候选择海运,有的时候选择汽车,如果将来能够选择铁路。那么这两个城市之间一定联系的更为紧密。区域联动也有了一定的基石。

(3)缩短南北差异,带动苏北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支持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158号,鼓励综合交通枢纽和客货运输站点建设。抓住国家铁路建设机遇,积极规划建设综合客运枢纽。结合沿海、内河港口和铁路发展,鼓励建设货运与物流基地。这段话作为措施之一被放在文件里,希望可以真正缩短差距,共同发展。

[11]。

5.结论与建议

5.1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认为对基础设

施等公共事业的疏忽,将构成经济进步最严重的拖 累,基础设施资本与直接生产活动产出之问有1个 最少的比率,即在这一点上,只有增加基础设施投 资(社会间接资本),直接生产活动的产出才可望

增加。[6]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社,1996.江苏的铁路营运里程比周边地区还要少,只有1616公里,每万人拥有铁路0.22公里,远低于全国每万人拥有0.59公里铁路的平均水平。沪宁线虽然每天有50多对动车组,各种列车120对,但车票仍然很紧张。记者月初去苏州采访时,下午3点到南京火车站,已被售票员告知,晚上8点之前的票已经全部售完。“这还是牺牲了货运保客运。”张晓铃感叹说,沪宁线上现在每天只有20多对货车,大量的货运只能转向公路和水路,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

提高,加大铁路投资,进行铁路建设,大力拓展铁路 的运输能力,这对于缓和我国交通能力不足有很大 的帮助。纵观几百年来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相 互关系,当交通运输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时,交 通运输在自身进步的同时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 用,当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时,就会对经济发 展起拖滞作用,而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不能因为交通运输而阻碍了国家的进一步向前发

展。[3]冯芬玲.朱磊等.我国铁路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2:79-83

5.1.1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体育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数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决定的。

5.1.2在影响体育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功能的认识、对其子女从事体育的态度及其家庭体育活动起着表率、检查和督促的作用。

5.1.3高校招生、企事业单位、部队对中学毕业生健康的需求状况,也是促进中学生体育成长的重要社会因素。另外,大众体育、体育文化的兴盛及体育舆论宣传等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中学生体育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5.2建议

为了促进中学生体育的发展,树立并激发中学生体育活动动机,除了学校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体育的目的性教育外,还应该结合对动机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环境因素,采取一下措施:

5.2.1加大体育宣传舆论的力度和频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教育,建立繁盛的人人参与的大众体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体育意识,从而转变中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态度,促使学生体育的成长。

5.2.2各级中学,应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体育教育,研究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诸因素,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引导、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5.2.3各级中学教育、体育部门,应把提高学生家长的体育意识,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实践中,可开设学生家长体育健康专题讲座,加强与其家长联系,指导其家庭体育活动等形式,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以利于学生体育活动动机的形成。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社会环境对学生体育发展的影响,综合分析影响学生体育成长的主要因素,从社会环境的视角分析对学生体育成长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学生的体育成长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6.致谢

本论文的研究是我的导师刘路助教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刘助教都始终给予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我在此谨向刘助教致以诚挚的谢议和崇高的敬意。向被我参考的各位专家老师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郭小冬,武少芩.中国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PVAR分析[J].学术研究,2007(8):18—20.

盐城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2] 杨飞,龙茂枝,杨晓清.军地高校学生所处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体育意识影响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1997,12:24 [3] 宋丽维.戴瑞磊.论述影响学生体质的家庭因素[J].济宁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1,32(3):92-93 [4] 骆映.论学校体育干预学生身心健康的实效性策略[J].体育课文学研究,2008,12:59 [5] 张华文.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科技.2005,26(4):92 [6] 邱远.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体育干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86 [7] 班华.心育论[M].贵州: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83-92 [8] 宋光春.刘卫,刘瑛.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健康教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6(7):88 [9] 赵永.体育运动参与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08(6):78 [10] 李安成.体育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成长[J].园丁之家.39 [11] 刘洁.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9:154-155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students' sports

development influence

JIANGW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2008(3)

class

08251339 [Abstract ]: Th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social health perspective, in-depth, comprehensive ground analysed influence students' physical growth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integrate, refining, attempts for the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holistic health education for reference.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in too much emphasis on school education function, the neglect of social factors on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development phenomenon.In the application to education and family, society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students, for all students to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the sport.[Key words]:social environment

students' sports The school teaching

第三篇: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 1 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经济发展不能停止,把经济增长停下来,治理生态环境,即所谓的“经济零增长论”,那将因噎废食。经济发展不但不能停,且应该尽可能迅速发展,否则永远不能摆脱经济技术落后。但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也是不对的,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发展经济是根本,没有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投资,也就谈不上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反过来,没有良好的环境,连人的生存健康都保障不了,当然也谈不上发展经济。而且,一但生态环境改善了,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如回收废物废油,可增加社会财富,资源得以循环反复利用;植草种树固沙,增加草原和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今天的经济建设已不仅仅限于创造物质财富,也包含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处理得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我们应当实行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经济上,这一方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一:从人们对两者重视的层面上理解: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摆在同样的位置。可能在短时间内这两者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在长期内,经过人为的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会趋于一致。

二:为了保护环境而限制一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并不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并行相矛盾。比如说,一些地方有时为了环境的保护可以适当限制一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而在其他产业加大投入,这样并不会影响整体经济向前发展的趋势,却能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当然这并不是对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是适用的,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特色和资源而定。

三:两者并非矛盾关系,不是有我就没他的那种互斥。只要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会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的污染或破坏。而且环境很好且经济很发展的地域是存在的,直接从事实上印证了二者可以共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可持续性;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第四篇: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旗帜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从来需要文化为之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任何经济活动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已经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二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门类不断增加。传媒、娱乐、旅游、信息、咨询、律师等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人类观念的变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开发,甚至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变化。“绿色文化”观念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等。四是商品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加强。人们购物时不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和质量水平,而且越来越注重购物环境、购物感觉、购物文化。五是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不再取决于物理形态,而是取决于文化内涵。六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分量日益增大。劳动者的精神意志、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等企业文化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在近代社会,西方列强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制度先进、文化先进的国家是首先富强起来,大家记住,我说的是富强而不是富裕。比如,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能够抢遍全世界,并不因为他们的钱多,他们当时主要的力量来自制度和文化。还如二战之后的战败国日本,他仅仅用了四十年就能以大国的风采比肩美国。他们不是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好,日本的成功首先在于通过“变革制度、改良文化、引进技术”再一次重新崛起。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可是我们却只学会的“引进技术”这一项。

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而人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实践证明,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比如,我们的城市建设,要突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要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形象、档次,靠多盖几座高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文化。

2、文化兴国实例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建设搞得好,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妨碍的作用。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经济成长的过程与速度比西方相应各阶段的发展高好几倍。一个民族,其文化越是有民族特色,就越能受到国际的重视。近二十年来,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就引起世人瞩目,海外学术界首先从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去审视这一经济“奇迹”并重新分解儒家文化的组成要素,研究其中哪些因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较早从正面解释儒家伦理对东亚经济奇迹的贡献的是赫尔曼康恩(Herman Kahn)。

这位“大过渡理论”的创立人认为东亚社会所共有的儒家伦理是工作勤奋、敬业乐群、和睦人际关系、尊敬长辈、强调配合协调与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或个人利益,等等。他认为这种文化更加适于经济增长。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比较中看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中,亚太地区是世界各地区中变化最大的地区。亚太地区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它的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也远远超过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曾经创造过的最高记录。这种高速经济增长带动了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据世界银行1995年12月30日发表的各国经济最新统计表明,自1990年以来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出现正增长。过去的10年内,特别是亚洲的泰国、韩国、中国和新加坡,是全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国家。1985年至1995年期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居榜首,达到8.2%;韩国为7.8%居第二位,中国、新加坡以6.9%并列第三。人均收入增长较快的还有美洲的智利和乌拉圭、南亚的马尔代夫等。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探讨文化问题的重点应放在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时代课题上,即文化因素是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的。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因素作用的探索中对我们的启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因素的自变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在社会生活中的这一功能愈来愈大。自有文明以来,世界就脱离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

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人或者同时代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发展和提高而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要从当代世界文化宝库中吸取精华、获得更多的东西来充实、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单纯用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可以很富有,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训练去培养一批专门人才。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精神,则往往来自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而亚太地区又是中国发挥其国际作用与影响的重要地区。尽管经历了过多的曲折,在经济上落后于亚太地区一些发达国家,但中国是西方文化圈外经济建设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40多年来不仅养活12亿人口,而且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昔日被视为只讲“仁义道德”的“东亚病夫”,如今已能造原子弹、导弹、核潜艇„„使西方世界大为震惊。西方人一向以为中国人重直觉、整体、综合,最多在诗歌艺术上能有所表现。事实证明,中国文化并不只是斯文、懦弱的文化。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没有失掉自身的特色。同时,中国经济要想发展,一定不能“夜郎自大”,而要尽可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发展与外界的联系,保持经济与文化的开放性,把自己融于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社会大家庭中,遵循一些国际通行的规则,尽快地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总之,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要依赖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建设对它的推动作用。脱离这些作用与影响,单纯、孤立地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因为,从生产力本身来看,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组成的,其中劳动者是重要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高智能的人,需要高文化、高素质。因此,文化因素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样,就生产工具而言,生产工具越先进,高科技越发达,经济发展越迅速。

3、人类的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建设,原因有如下:

第一点:经济的发展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只有文化才能避免这种盲目。

人活着总是有其目的性的,这个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发展经济只是一种达到这个目的手段,所以确定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必须放到发展经济的前面,而确定这个目的的过程,就是文化建设的过程。

第二点: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发展经济。

我很难想象没有文化的社会,怎么样去发展经济。我甚至更难想象没有文化,如何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一个社会是需要社会的组织关系,礼仪文明的。而这一些必定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

第三点:人类不可以没有经济,但更不可以没有文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在一次航海考察的中,来到一个落后的部落里,当时天气很寒冷,但是当地的土著穿得却很单薄,于是好心的达尔文就把自己的一床红色的毯子赠与这里的一名土著,可是让达尔文没有想到的是,这名土著并没有用这个毯子去御寒,而是把毯子剪成条状,绑到自己身上跳舞。

没有文化,即便经济搞上去了,人类最终还是会崩溃的在自己的心理上

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这就是文化建设为什么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五篇: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刘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文章结合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显的重要和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要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的关系,做到统筹发展。

一、生态文明概述

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王朝全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文化伦理形态[1]。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学者们的具体表述各有所长,但大多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乃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

求,它是在以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倡导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 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生态文明可以从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2)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总体来说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并不是偶然,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现在的“十二五”规划,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人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表明生态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关注和努力。近年来,由于生态被破坏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呈上升的趋势,更是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体来说生我国态文明建设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延续与发展。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

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出,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其次,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加之资源的有限,生态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更长远的发展。

最后,从我国的目前的经济产业结构来讲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我国目前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摆脱,争铺摊子上新项目,单纯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投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却不高。表现在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整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长期过度需求过度开采。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

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社会环保机制,加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健全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及使用资源、污染环境的补偿机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来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这样。如若环境成本超过了行为主体由于这一行为所产生的利润,他就会三思而后行了。另外,还需健全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鼓励、支持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技术设备和产品。

四、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长期的战略问题。切不可以为发展经济就忽视生态文明建设。“求木之长者,必周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看,将生态文明建设引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意义重大深远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过程,也是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由企业物质的小循环,到区域物质的中循环,最终实现最高层次——全社会物质大循环的递进过程。只要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就能得到持续、稳定的推进,全国人民都将因“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受益。

参考文献

[1]王朝全.论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内在逻辑[J].软科学, 2009(8):69-73.

下载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与服务并重

    管理与服务并举 力促驾培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来凤县道路运输管理所 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来凤县运管所就我县驾培行业发展有关情况,在此作汇报发言。我汇报的题目是......

    管理与服务并重

    管理与服务并重 -记海淀城管大队学院路分队 谭丽丽 学院路分队辖区位于海淀区东部,北至学清路检测场,南至北四环中路,西至京包线沿线,东至京藏高速辅路。辖区常驻人口25万,流动人......

    感恩与诚信并重

    感恩与诚信并重 鲜为人知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表明人处于一个现实的社会的环境中,总是要不断地去完善和提升自我的,而在这个必经的过程中,有两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

    教育与管理并重

    xx路商业街位于山西路商贸中心的东部,全长1100米,沿街共有大小商家205家,其中名牌、精品、专卖店占83%以上。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鼓楼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

    教育与管理并重

    xx路商业街位于山西路商贸中心的东部,全长1100米,沿街共有大小商家205家,其中名牌、精品、专卖店占83%以上。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鼓楼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

    诚信与道德建设

    诚信 ——道德建设的基石“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推崇与尊奉。中国有曾子杀猪,外国有华盛顿砍到樱桃树。随着时代的......

    制度与道德建设

    制度与道德建设 每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都要受一定的伦理观念的支配,特定的制度不过是特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特定的价值和伦理原则不过 是特定的价值和伦理观念的实体化和具体......

    浅谈发展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

    浅谈发展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拿九里区来说,GDP从1996年的5.38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44.0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0.25亿元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