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浅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税收不同,因而纳税人力图降低税负的方式和手段也有所不同。这些方式和手段虽然多种多样无外乎偷税、漏税、逃税和避税等。前三种行为在任何国家一经发现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特别是偷税和逃税行为一旦被查处曝光,将难以逃脱严厉的经济惩罚。因此,越来越多的纳税人致力于研究国家税法的漏洞和国际税收间的差异,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减轻或免除其税负的目的。
一避税与反避税的定义
(一)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做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免除其税负的目的。其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使得一国以至于国家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
合法避税,也称为节税,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这在税务上不应反对,只能予以保护。
非违法的避税,这种避税行为往往是由于税法本生存在漏洞,使纳税人能够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做出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安排。这种避税行为,会使国家蒙受损失。但因为于法无据税务局不可能像对待偷税一样基于法律制裁。只有完善税法,以杜绝漏洞。
表面合法实属违法避税,这种避税是在合法外衣掩盖下,欺诈手段逃税的违法行为。这种情况在国家税收中相当普遍。一般也是利用税法的差别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挂靠”和“虚设机构”,以合法之名行逃税之实。对这类避税行为只有检查,已经查明,应按偷税论处。
(二)反避税是对避税行为一种管理活动,其重要内容从广大意义上包括财务管理、纳税检查、审计以及发票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通过加强税收调查,堵塞税法漏洞。
对于我国税收征管工作来说,开展反避税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充裕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权益如上所说,避税行为在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同时,会引起国家税收收入相应的减少,损害国家的财政利益。同事,还会造成和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使税收收入相应的减少,损害国家的财政利益。同时,还会造成和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使税收权益难以在有关国家间正确划分,不利于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通过开展反避税工作,可以使国家应收税款及时、足额地入库,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家间税收权益分配方面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权益。
②有利于贯彻税负公平原则公平税负一般是指按负税能力平等征税。它主要包括:在同等条件下按同等办法征税,不同条件下的纳税人区别征税。但由于避
税行为的发生,使得一部分纳税人通过精心策划而获得了税收负担的减轻,而另一部分实实在在缴纳了税款的纳税人,相对于避税人来说税负是增加的,这部分纳税人便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如果对避税行为不采取措施,就会扩大避税行为涉及面,破坏公平竞争,败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蒙受损失,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开展反避税工作,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排除各种非主观因素对税收分配的影响,使不同的纳税人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优胜劣汰,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税负原则。
③有利于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可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以调控经济的运行,引导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其它各种经济结构合理化。国家还可以通过一定时期涉外税收的一些优惠办法,来吸引外资,发展国内经济。这均体现在税收法律中。
而避税却歪曲了税法的宗旨,使税收的宏观调控失灵,使税收的优惠导向失灵,使税源流失,从而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所以,只有开展反避税活动,才能将上述情况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体现税法的政策作用。
④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水平,维护国家权益通过开展反避税活动,可以使我们的税务干部通过解剖各种避税手段,在反避税活动中得到锻炼,执法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也能使纳税人提高纳税意识,认真纳税,维护我国税法尊严。另外,通过防范国际避税,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税收法制,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保护正当的国际经济交往。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因此合法手段的避税就成为纳税人的首选方式,随着人们受益的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仅许多国家的税率和实际税负的上升趋势,跨国“纳税人来自国际避税和逃税的潜在收益也随之增加,因为国际税收和逃税下降也越来越严重。由于逃税在各国中属于违法行为,对其公司造成的损害将远远大于逃税所带来的盈利,因此转而研究各国税收间的差异和法律上的漏洞,以合法方法来逃避税收已达到税负的目的,使得国际避税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际避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国际避税是指纳税人的避税安排具备了涉外因素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产生里联系。其特点是,跨国纳税人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税法上的不一致而实现跨国避税。国际避税的方式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个人居住地的变化进行避税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同时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地域税收管辖权。期通常的做法是对居民纳税的全球范围所得征税,被称为“无限纳税义务”。而对非居民仅其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税,这被称为“有限纳税义务”。因此,以各种方法是避免使自己成为某一国居民便成为纳税义务的关键所在。
每个国家对居民身份的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是住所标准和时间标准不一样。住所标准是只要一个人在一国拥有永久性住房,那么就是该国居民。时间标准是只要一个人在一国连续停留一定时间(如半年或一年),那么也可被认为是该国居民。这些不同居民标准的确定,往往存在一些漏洞,使一些跨国纳税人游离于各国之间,确保自己不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他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避免成为居民和避免成为高税居民。
① 避免成为居民
跨国纳税人为避免纳税,可设法使其不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他采们取不购置住宅、出境、流动性居留或压缩居住时间等方法来避免成为任何一国的居民逃避税收。有的甚至长期住在轮船上,四处漂泊,成为“无国籍人”。
② 避免成为高税居民
高税国通常是指征收较高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的国家,但最主要的还是指较高的所得税国。居住在高税国的居民可以移居到一个合适的低税国,通过迁移住所的方面来减轻避税义务。
一般来说,以迁移居住地的方式躲避所得税,不会涉及过多的法律问题,只要纳税居民有一定准迁手续即可,但各国政府为了反避税,对旨在避税的虚假移民作了种种限制。所谓虚假移民是指纳税人为获得某些税收好处而进行的短期移民(通常是一年内),许多国家都明文规定,“凡个人放弃本国住所而移居国外,但在一年内未在国外设置住所而又回本国的居民,在此期间发生的收入所得一律按本国税法纳税”。
(二)利用公司驻地的变化进行避税
利用公司驻地的变化与个人居住地的变化来避税,二者有明显的不同,公司很少采用向低税国实行迁移的方法。这是因为许多资产(厂房、地皮、机器等设备等)带走不便或无法带走;在当地变卖而产生的资产利得,又需缴纳大量的税款。
国际上对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接机构登记所在地;另一类是按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按前一类判定标准,企业只需采取变更登记的临时措施,便可以比较容易的达到避税的目的。后一类的判别标准有多种,例如总机构标准,即在一个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设有总机构的公司,就是该国居民;主要经济活动标准,只要某公司的主要经济活动在一个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境内,则该公司为该国居民。
在利用公司居住地的变化进行避税的过程中,人们还借助“信箱”公司或中间操作等方式,“信箱”公司是指那些具有法定的组织形式完成居住所在国法定登记手续的公司,这些公司名义上所应从事的各项工商活动,均由在其他
国家的公司或分支机构实行。这些公司或分之机构多是设在投资税收优惠的国家中的法人组织和实体,这些公司和实体享受各种税收优惠。
(三)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避税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二是通过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
① 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这是指跨国关联的企业之间,主要是跨国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定价的具体形式是子公司以高于正常市场的价格从关联企业进口原材料或零配件,再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产成品销售给关联企业,这样就造成该子公司帐面上亏或不盈利,从而把利润都留在了境外。
② 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避税地是指国际上轻税甚至无税的场所,即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支付税金或少量税金的地方。
避税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有明确的避税范围,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很小的岛屿。b、避税港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实行高税的经济发达国家,交通方便,并且便于形成脱离高税管辖的庇护地。c、避税港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优惠内容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d、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所谓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是指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通过在协定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导管公司的方式,从而间接享受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这种导管公司的这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传输公司,一类是间接传输公司。
三、国际反避税的措施及对策
通过以上对避税方式的分析、结合各国的反避税立法,国际反避税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确立税务部门审查权,促进跨国纳税人正常交易
跨国公司利用企业间的相互控制关系,广泛采用转移定价方式转移利润,这已成为国际避税中最为普遍而严重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跨国纳税人通过虚构的交易进行避税,制定避税措施时应规定纳税人的交易必须符合正常交易原则,并赋予税务机关相应的审查和利润调整权。
(二)取消延期纳税
对母公司来自子公司的所得,当其不汇回时允许延期纳税,给跨**公司提供了避税的条件。为堵塞这一漏洞,可以通过反避税立法来取消延期纳税。如美国早在1962年对1954年的《国内收入法》补充了对付避税的F部分,在该部分的第951、964条中规定,凡美国人控制的外国公司,一律不得延期纳税,如果外国利润不按时汇回,美国税务当局可以要求外国公司按股份比例将利润分配给美国公司,并作为当年的利润汇回到所得中去,向美国政府纳税。
(三)规定纳税人有义务延伸提供税务情报
由于税收管辖权和国家主权的限制,一国税务当局一般不能直接到另一国去取得本国跨国纳税人的有关税收资料,也不可能强制对方国家提供这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是加强双边税收协作,互通情报;或者是规定跨国纳税人自己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即规定跨国纳税人负有延伸提供纳税情报的义务。所得延伸提供纳税情报,是指居住国税务当局要求本国居民广泛提供自己有关纳税的一切资料,不仅是本国的,而且还包括外国的。比如,美国税法要求本国的跨国纳税人如实填报有关表格,这些表格很多都是为了跨国纳税人的国外活动而设计的。
(四)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
有些国家就采取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的办法,以此来摆脱税务当局在反避税活动中的被动局面,但是无论多么完美的税法,无论多么具体的反避税措施,离开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都只是一纸空文,而高水平的征管工作只能来自严格执法的税务人员,来自于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因此,在加强反避税的立法措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反避税的管制。加强反避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涉外税务人员的素质
加强税务人员的培训,让其掌握多种与业务有关的知识,如会计、统计、审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②加强税务调查
要提高防范避税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就要求进行广泛的调查,除了对纳税人本人进行调查外,调查对象还可以涉及诸如海关、公司雇佣的会计师、审计师、税务顾问等。
③争取其他国家的合作
由于对跨国纳税人的国际税收管制涉及到一国以外。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税收人员的相互配合、争取对方的合作与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④采用科学的征管手段
当今是信息时代,面对跨国纳税人高明的避税手法和完善的避税工具,税务局必须采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利用国际互联网,加强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配合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才能占据更多的资料,快捷的为处理避税提供依据。
四、我国对于国际避税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涉外交往和关联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普遍,外商参与我国经济建设的程度也越来越广泛和
深入,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避税的问题也日趋加重,手段和方式也多种多种样。
近年来,我国在反避税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有力防范避税对国家税收所造成的损失。
(一)借鉴外国经验,强化税收征管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将会增加,新贸易方式会不断出现,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税收征管应当一下方面着手:第一、要重视涉外税收管理的综合治理,建立严密的税收监控和信息网络,以便随时掌控和了解全国的外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纳税动态;要充分依靠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等组成协税、护税网络,保证涉外税收的贯彻实施。第二、将纳税人报告义务的规定系统化和规范化,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企业的申报表,从中获得充分的税务信息,以便及时对纳税人的税务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第三、加强与各经济部门的横向联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反避税工作。
(二)加强对涉外企业的税务稽查
各种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关系日趋复杂,新贸易方式不断出现,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间的偷、漏税现象也日渐突出;要尽量减少这些有害成分,除了加强我国的税收立法和税收征管外,还必须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一支业务强、思想政治素质好的稽查队伍,做到有效防止偷、漏税行为的发生,有力打击惩处偷、漏税犯罪行为,减少国家经济损失,维护国家税收秩序。
(三)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作
由于国际间避税至少要涉及两个国家,因此仅靠一个国家的反避税立法和税务行政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有关国家之间签订反避税的税收协定。并加强在税务管理上的国际协作,其国际间协作主要体现在:一是签订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为了减少和消除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应切实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应当在有关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二是交换税收情报。国际之间交换税收情报,有利于相关国家及时了解、掌握跨国纳税人的纳税和避税情况,为有关国家及时掌握采取反避税行动提供信息保证。
第二篇:浅谈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论文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人们收益的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许多国家的税率和实际税负的上升趋势,跨国纳税人来自国际逃税和避税的潜在收益也随之增加,因而国际税收领域内的避税和逃税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国际避税行为虽不违法,但它引起了国际上资本的不正常流动,侵害了有关国家的税收利益,对纳税人心理状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今,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已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世界大战”,也是国际国内税务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反国际避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国际避税 反避税 转移定价 资本弱化 税收
一、国际避税的定义与主要方式
(一)国际避税的概念
所谓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上的差异或国际税收协定的漏洞,采用某种形式上并不违法的手段,来减少或规避其应当承担的纳税义务。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一般来说,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来避税;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来避税;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
1,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来避税
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是自然人常用的一种避税方式。由于各国居民税收管辖权的认定标准不一致,纳税人因此往往通过移居国外或压缩在某国的居留时间的方式来避税。
2,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避税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转移定价进行避税;二是通过避税港进行避税。
1)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这是指跨国关联企业之间,主要是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不是通过独立竞争的市场价格来确定他们之间的交易价格,而是通过人为地故意抬高或压低交易价格的方法,把关联企业中某一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另一企业。进行转移定价的具体形式就是子公司以高于正常市场的价格从关联企业进口原材料或零配件,再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产成品销售给关联企业,这样就造成该子公司账面上亏损或不赢利,从面把利润都留在了境外。
跨国公司进行价格转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国际避税。因为通过价格转移的形式可以把设立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的利润人为地转移到低税国,从而在总体上减轻跨国公司的税负。)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避税地亦称“避税港”、“避税乐园”,指国际上轻税甚至无税的场所,即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因之支付税金或只需支付少量税金的地方。这个场所或地方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如港口、岛屿、沿海地区或交通方便的城市,因而也被称为“避税港”。
避税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很小的岛屿。(2)避税港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实行高税的经济发达国家,交通方便,并便于形成脱离高税管辖的庇护地。(3)避税港提供的税收优惠形式、优惠内容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避税港主要是从税务工作角度上对这类地区的命名。
3,弱化股份投资以进行国际避税
这主要是指跨国投资人有意减少他在国外关联企业中的股份投资比例而增加贷款投资比例,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股份投资和贷款投资,在税收待遇上至少有2点区别:
1、股份投资中,被投资公司首先要在来源地国缴纳所得税,然后才能从税后利润中向投资者分配股息,因此股息不能从公司的应税所得额中事先扣除;而在贷款投资中,向投资人支付的利息却可以作为列支费用事先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
2、股份投资中,投资人从来源地国取得的股息可能还要向来源地国缴纳预提所得税;贷款投资中,投资人虽然也可能要缴纳利息预提税,但利息的预提税率一般也要比股息的预提税率要低。
4,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所谓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是指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通过在该协定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导管公司的方式,从而间接享受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这种导管公司的设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传输公司,一类是间接传输公司。
二、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入世后,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采用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对此,我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反避税措施,但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我国相关反避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我国现行防范、遏制国际避税活动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反避税条款,及财税机关依据这部分条款所规定的相关办法,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条款在防范、遏制外商企业避税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艰巨的反避税工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2,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成本、行业利润率、贷款利率等信息。在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方法中,最常见是通过转让定价来转移利润。要防范避税,关键是要掌握国际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成本等信息资料。而目前外商企业的购销大权基本上为外商垄断,税务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成本、等信息。因此反避税工作困难重重,难以顺利进行。
3,我国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起步晚,所以税务部门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较强的外语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国际避税的影响
(一)破坏税收公平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国际市场上,税负公平是影响竞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纳税人,由于其实际税负低于一般正常税负水平,因而获得某种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就违背了税负公平原则,使那些诚实守法的纳税人陷于不利的竞争境地。而且,国家为了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满足国家开支的需要,不得不提高税负或增设新税,而加重了其他纳税人的负担。久而久之,则会使避税活动在社会上蔓延,使财政税收蒙受更大的损失,最终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
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中,跨国纳税人往往利用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控制企业利润的流向以逃避有关国家的纳税义务,结果会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混乱。这不仅损害资本输出国的税收利益,也使有些资本输入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外汇管制措施,限制本国资本的外流,从而对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中方合资者、合作者的利润被侵吞
合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机制本身即构成跨国公司操纵转让定价的诱因。即使合资企业经济效益显着,外方母公司最多也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按股权比例分得一部分,其余部分归当地合作者。因此,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在合资企业最终利润形成之前操纵各种内部化的资金转移渠道,提前获取收益,借此从合资企业中攫取比投资股权大得多的利益份额,导致中方投资者的利润被转移到海外而蒙受损失。
四、进一步加强我国反国际避税施行的法律措施建议
1.修改完善所得税法。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税法本身的缺陷,要想尽可能地使税法条文结构完整,措词严谨,使税制的内在机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我国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条款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反避税专门法规,加大对跨国纳税人避税的惩罚力度。
2.针对利用资本弱化、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制定、完善相应的特别涉外税收法。我国现行税法对资本弱化问题作出的规定不完善,可参照国外做法予以明
确。如可以规定负债与资本比率达到75%以上的属于资本弱化,利息不予扣除。另外应制定反避税地特别法规,彻底切断跨国公司与避税地之间的利润转移。
3.在税收征管法中强化纳税人负有延伸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我国在涉外税收征管实践中,有必要在税收征管法中强化纳税人提供其经营资料的义务。明确纳税人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否则,就可认定其有避税嫌疑。
4.完善其他法律,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义务。在有关税收法律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负有依法维护国家权益的义务,并对其审计等结果负有法律和经济上的责任。
5.制定、完善与税法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法、企业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中对企业设立、营运的监管措施,促使跨国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保存相关资料,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事项。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国际税收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高华.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法律问题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
[3]徐健.外商投资企业避税问题与防范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2).
[4]胡勇辉、张学斌.国际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4
(6).
[5]吕立伟、丁小云、任海峙.转移定价税制国际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6]刘磊.论资本弱化税制[J].涉外税务,2005(10).
第三篇:浅谈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行为已成为各国税务管理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政府与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很多国家制定有反避税条例或规定,我国的税法也制定了反避税条款。国际避税问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比国内避税问题更复杂,矛盾更突出。如何有效地防止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无疑成为国际税收活动中的一个难题。
所谓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国际避税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各国税制存在着差异,如一些国家税负重,一些国家税负轻;有些国家税制不公平,如负担能力大的纳税人缴纳相对较少的税收,负担能力小的纳税人反而缴纳相对较多的税收。二是并非所有国家都认为国际避税是需要打击的行为。避税在一些国家被认为就是逃税,而在另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合法和合理的行为。有些国家正有意或无意地提供被其他国家反对的避税机会,吸引跨国纳税人前去投资经营或从事其他活动。目前对国际避税的性质问题各国都存有很大争议,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
1.认为国际避税是合法行为,其理由是它采用合法的手段,虽然钻了法律的空子,但毕竟没有违反法律,不会导致法律责。
2.认为国际避税是一种间接违法行为,其理由是国际避税虽然表面没有违反税法和有关国际税收协定,但实际上却是逃避税法上规定的应该课税的行为,减少了相关国家的税收收入, 造成税负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竞争环境, 应该予以追究。
3.认为国际避税是一种中性行为,其理由是国际避税采用合法的方式,纳税人的行为不具有欺诈性质,因而是一种不违法的行为,但由于国际避税给有关国家财政收入及税负公平原则等造成的危害,它也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总之,这种法律上既没有明确禁止,也没有支持的或保护的行为,是一种既不违法又不合法的中性行为。
4.认为避税有合法与不合法或正当与不正当之分,正当的,合法的避税行为为节税;不正当的,不合理的避税为逃税,其理由是规避和尽量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是每个投资者和经销商天经地义的,普遍的心态,如果纳税人利用合法的手 段如税收筹划来达到这一目的就称为节税,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纳税人采用欺 诈和隐瞒等不合法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就成为逃税,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反避税严格地讲应该是反不正当避税。
个人认为,避税究竟是“合法”还是“违法”完全取决于有关国家特定时期的法律规定.从各国法律看,避税的合法性是个相对概念,一种避税行为按原来的税法规定是合法的, 在另一个时期却可能由于新税法对其加以规范和限制而成为违法行为;反过来,按一条严格的税法规定为违法的行为,在另一时期也可能会因税法对其限制和禁止的放宽或取消而成为合法行为.所以,我们所说的国际避税的合法是指这一行为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是不违法的, 甚至可以说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纳税义务前提下,依据税法上的“非不允许”及未规 定的内容进行自己行为选择的一种权利, 不但不违法, 而且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 一旦避税行为在法律中被禁止使用, 则以后再出现这种行为, 就属于逃税, 是违法的了。
国际避税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有关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财权利益受到损失,对于国际避税,一般是有关国家通过调整纳税人的收入或费用,要求纳税人进行补税。因避税暴露出来的税收法规方面的问题,有关国家会对其国内税法或税收协定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使税法不断完善,杜绝税法漏洞,防止再次发生避税行为。
浅谈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第四篇:避税与反避税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
(期末论文)
电子商务之下的税收征管
系别工商系专业班级物流管理00000学生姓名000学号0000000000000任课教师孙之光
以平均分配为宗旨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税收繁重的国家之一。有专家称,现代中国的繁重税收和人们的不公平感可能会大大动摇社会稳定。据报道,中国20%的高收入者拥有80%的社会财富,贫富差距严重,但是这些高收入者每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到个税当年收入的10%。因此,加快税收制度的完善和税收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个税起征点、“营改增”等税制改革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减轻了税收的负担,“营改增”的推行,将减少重复收税的环节,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经济环境。然而,是否对电子商务企业征税,何时征税,也成为我国两会热点。
一、电子商务征税的发展
1998年10月21日美国通过的《互联网税务自由法》禁止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对互联网进行任何征税。近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开征在线销售税的《市场公平法案》,在美国国内以及世界各国引发争议。该法案授权相关的州对所有每年在美国远程销售总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卖家征税。若该提案在国会众议院获得多数票通过并经总统签署成为法律,网购免税将在美国成为历史。美国政府制定以《互联网税务自由法》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支持;
(二)为了保持美国电子商务在世界的优势地位;
(三)通过促进本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十分必要,特别是在法规环境、财税政策、发展规划和专项计划等方面尤为重要。而当市场步入一定的成熟期,让电子商务离开襁褓、进入自由市场,并推动其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竞争能力。
二、网购征税的意义
电子商务作为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所带来的成本优化、风险规避、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等特点,使得能有效借助电子商务的企业具备了传统中小企业所欠缺的诸多能力。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专家表示,我国中小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网络营销必不可少,不仅可以带动企业信息化步伐,还可以更进一步拉动企业销售的积极性,为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价值。电子商务帮助中小企业打破了在地域上的界限,加速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中小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形成虚拟集群,通过基于网络的分工与协作,构建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或者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对于网上购物是否需要缴纳税款是一个谈论已久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制造大国的优势已经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人力资源成本居高不下,加上经济环境恶劣,很多中小企业发展遇到难题,同时每年六七百万的毕业生带来的就业压力,都影响国家对电子商务企业征税的政策制定。
(一)网购形式导致征收难。我国电子商务年交易量的90%是以C2C的形式从事B2C的交易,大量的交易游离于现有法律监管之外,存在着严重的监管缺失、执法缺位现象,导致网络购物开发票的比例很低,包括苏宁、国美等零售巨头以及中小型实体零售商,都支持对电商征税。
(二)电商发展处于初期。在我国电子商务处于襁褓期时,对电子商务企业征税增加企业的成本,不利于支持电商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三)征税比例的制定难。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商业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对电商征税的成熟先例,对电商何时征税,要按什么比例征税,如何来征,如何减免,需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考虑。
四、电商征税对策
在对电商征税政策问题上,我国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次上来考量。在我国电子商务处于襁褓期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对于支持电商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无疑是必须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即使是网上销售,交税也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这个必须严格遵守。另一方面,纳税对于督促电商服务规范化、保障服务售后、减少欺诈、净化购物环境有着良性作用,而企业要发展、要正规化必须依法纳税才有可能做大。
(一)延迟征税。征税是出于对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考虑,从规范行业的大方向上看,对网店、尤其是小网店征税是有必要的,否则对于大规模的企业以及线下卖家而言,并不公平;同时,对个人网店征税,也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但对电商征税不能完全照搬实体店的税收模式,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税率优惠,以保证个人网店的健康发展。但是征税应该等企业真正实现盈利后再征税,或者让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开征更为合理。
(二)差异化征税。差异化来源于对市场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做出相应的对策,在我国,差异化的阶梯方式在个税、电价以及销售模式都有先例,并且运用成熟。因此对电商的税收也可以考虑差异化的阶梯征税,对收入到达不同程度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征收率,有利于规范市场,同时也减小创业者进入电商行业的壁垒,发展经济和解决严重的就业问题。
(三)网购税率应该低于实体税率。为了促进电商发展,保持电商发展的价格优势,必须要考虑对电商征税的税率问题,如果电商和实体税率实行统一,那么电商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线上购买就会转到线下,不利于电商的发展和竞争。
如果说网购征税带来的价格优势不再,那么电商只能从服务质量,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方面努力,只有把服务质量提升了,才是最根本的为消费者谋利益。网购在今后也许就不会是消费者为了省钱的选择,而是为了能够享受更好地服务选择。《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已经开始施行,网购征税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大,都留给市场去验证。
第五篇:浅析我国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浅析我国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课程名称 《国际经济法导论》 校区仙林校区序号专业班级经济081姓名奚 婷学号 2020108122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发展,国际避税问题在国际税收中变得日益普遍和复杂。我国加入WTO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避税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收权益产生更为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国际反避税工作,有效防止国际避税十分重要。
一、国际避税在我国的主要表现
1、利用税收优惠避税
为吸引外商投资,国家对外资企业给予了一定税收优惠。少数纳税人想方设法戴上“三资企业”的帽子,利用外资企业的牌子减少纳税义务从而实现避税。税法规定,对外资企业的征收,减免都是从获利起算,因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钻政策规定的空子,人为地调整利润,造成亏损,推迟获利,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有些外商在税收优惠期满后,通过换厂名,搬迁,更换外商老板等手段,改为新企业,再次享受新办企业的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等。
2、运用转让定价避税。
我国企业缴纳的许多税种尤其是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在国际上较高,这就导致一些企业采取转让定价的手段调整其在不同国家间的利润,进行国际避税。我国企业采用转让定价的手段主要有:高价进原材料、低价作销售收入,转移企业利润,逃避税收;抬高进口设备价格,从中牟利;通过无形资产的转让或使用,采用不合常规的价格转移利润,进行避税。
3、利用税收征管漏沿避税。
有些本在我国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外国企业代表处为逃避我国税收,在办理登记时注明其业务范围仅限于为母公司搜集信息或从事其他准备性或辅助性的活动,从而避免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常设机构,逃避我国税收;一些外国承包商就将实际是包工包料的工程,假借第三者名义分订包工和包料两个合同,以减少营业税;一些境外咨询机构将在境内从事咨询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均化作境外所得,从而逃避营业税;一些外国公司将应纳营业税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转化为股息的形式等,从而逃避我国的营业税。
4、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
如国外一些飞机租赁公司或航空公司向我国境内航空公司出租飞机时,往往不直接通过本**公司进行,而是在避税港如开曼群岛设立一个基地公司,以该基地公司的名义与我国境内航空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境内公司将租赁款项全部付到避税地基地公司账号下,从而达到逃避母公司所在国所得税的目的。
5、滥用税收协定避税。
一些本来不具备税收缔约国居民身份条件的跨国纳税人(这里指税收协定缔约国之外的第三方),在税收协定缔约国一方设立“导管公司”(无实际经营活动的空壳公司),通过该公司与协定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发生经济上的联系,从而变相以协定缔约国居民纳税人的面目出现,以谋取协定待遇,获得本来得不到的税收优惠,实现避税的目的。
6、利用资本弱化避税。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是跨国公司通过调整外国子公司股权与债权的比例,把股权转变为债权,把投资转换为贷款,把股息变为利息,使子公司股本中债务资本的比例非正常地高于权益资本的比例,结果增加子公司的财务费支出,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企业所得税。
7、个人所得税的避税。
现阶段我国外籍人员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尚不完善,征收管理也未能完全到位,而且各地执行国家税收政策规定标准不统一,从而给纳税人避税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外籍人员将本属于工资薪金的收入混淆为探亲费、语言训练费、境内外出差补贴等,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一些企业为使其员工逃避我国个人所得税,在会计处理上把一些本属于支付给雇员个人的报酬等费用作为企业的经营费用,或者将工资收入转化为向境外支付的费用或股息,达到在我国境内少缴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二、国际避税的影响
1、破坏税收公平以及国际经济秩序,损害国际投资环境。
在国际市场上,税负公平是影响竞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纳税人,由于其实际税负低于一般正常税负水平,因而获得某种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就违背了税负公平原则,使那些诚实守法的纳税人陷于不利的竞争境地。而且,一些国际避税港以极低的税负来吸引外国投资,发展本国经济,跨国纳税人则通过在避税港国家(地区)建立所谓的“基地公司”来逃避、降低税负,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目标。类似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贸易、投资的正常流向,影响全球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了公平的国际投资竞争环境,最终不利于国际经济的有序运行。
2、引起国际资本的流动异常
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中,跨国纳税人往往利用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控制企业利润的流向以逃避有关国家的纳税义务,结果会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混乱。这不仅损害资本输出国的税收利益,也使有些资本输入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外汇管制措施,限制本国资本的外流,从而对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消极的影响。而我国主要是资本输入,近年来日益猖獗的避税活动造成了我国税收权益的大量流失。
三、加强我国反避税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现今法制社会,法律已成为约束人们主要行为的规范我们要正对国际避税在我国的表现实现突破。立法上要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为反避税提供法律依据。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反避税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一是在《税收基本法》中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二是单独制定反避税法律,对避税的概念、反避税措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形成一套完整、操作性强的税收专门法规。如在贯彻、实施转让定价税收管理规则的基础上,逐步实行预约定价税制;对其他诸如滥用税收协定、资本弱化、避税港等避税措施相应做出防范规定;考虑到我国境内机构和个人跨国到境外投资的反避税问题,适时制定受控外国公司法。
2、加强部门之间以及国际税收的协作
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等舆论工具,从依法治税的高度,大力宣传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开展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的认识;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要主动与外经贸、海关、物价、工商、商检、银行、公安等部门联系合作,共同维护税法的严肃性,维护国家的税收主权。同时通过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才能有效防止国际避税,国际税收情报交换作为国际税收合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反避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是扩大情报交换范围,主动向外国税收主管当局提出的税收情报核查要求。二是提高情报核查质量,有效地堵塞漏洞、防止避税。三是要提高情报利用效果,深入调查,及时采取反避税措施,同时从中发现有用的线索,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开展国际税收反避税工作不但要求税务人员熟悉财务会计知识和税收政策、理论,而且在国际税收、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资产评估和外语等方面都要具备相当的水平,而后者更为重要,也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有计划地选送人员重点培训,组织专门培训,提高税务人员反避税能力。充分发挥税务师、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反避税中的作用,弥补我国专业税务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缺陷,形成反避税合力。
参考文献:
高华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法律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4
吴玉蓉我国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8/14
杨田华国际避税问题初探,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月
崔艳辉试论国际避税与我国反避税法规的完善,商业经济,2008年4月
黄寿昌国际避税的相关风险及其防范,财会通讯,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