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反避税措施及对策
国际反避税措施及对策
(一)防止通过纳税主体国际转移进行国际避税的一般措施
1.对自然人利用移居国外的形式规避税收
有的国家规定,必须属于“真正的”和“全部的”移居才予以承认,方可脱离与本国的税收征纳关系,而对“部分的”和“虚假的”移居则不予承认。如德国规定,纳税自然人虽已失去本国居民身份,但仍有经济联系的,应连续对其征收有关的所得税,视其为特殊的“非居民”。
2对法人利用变更居民或公民身份的形式规避税收负担
有的国家对法人的国际转移给予有条件的允许。荷兰曾规定,准许本国企业在战时或其他类似祸害发生时迁移到荷属领地,而不作避税处理,但对于其他理由的迁移,一般认为是以避税为目的,而不予承认,仍连续负有纳税义务。
(二)转让定价调整
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或财产时,利用转让定价来避税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方法,而如何定价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相关部门也会从这一方面下手,确定企业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来避税。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确定一公平的价格,以此作为衡量纳税人是否通过转让定价方式,压低或抬高价格,规避税收。
调整转让定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即比照没有任何人为控制因素的卖给无关联买主的价格来确定;2.再售价格法,如无可比照价格,就以关联企业交易的买方将购进的货物再销售给无关联企业关系的第三方时的销售价格扣除合理的购销差价来确定;3.成本加利法;对于无可比照的价格,而且购进货物经过加工有了一定的附加值,则采用以制造成本加上合理的毛利,按正规的会计核算办法组成价格的方法;4.可比利润法,即把关联企业账面利润与经营活动相类似的非关联企业实际利润相比较,或者将关联企业账面利润与其历史同期利润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利润区间,并据以对价格做出相应调整。
(三)防止利用避税地进行避税的措施
一些国家和地区以其极低的税负,吸引着跨国纳税人去这些地区进行投资经营,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被称为国际避税地。
针对国际避税地的特殊税收优惠办法,一些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税收权益,分别在本国的税法中相应做出规定,以防止国际避税发生。其中美国的防范措施规定最复杂,也最典型。美国《国内收入法典》规定,只要在国外某一公司的“综合选举权”股份总额中,有50%以上分属于一些美国股东,而这些股东每人所持有的综合选举权股份又在10%以上时,这个公司就被视为被美国纳税人控制的外国公司,即外国基地公司。而且这个股权标准只要外国一家公司在一个纳税年度中的任何一天发生过,该公司当年就被视为外国基地公司。在上述条件下,凡按股息比例应归到各美国股东名下的所得,即使当年外国基地公司未分配,也均应计入各美国股东本人当年所得额中合并计税,这部分所得称为外国基地公司所得,共应缴外国税款可以获得抵免,以后这部分所得实际作为股息分配给美国股东时,则不再征税。
(四)加强征收管理
如何有效地防止或限制国际避税,实际上需要从税收立法到征收管理全过程的协调,仅靠一般的方法是不够的。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国税法的不断完善,跨国纳税人为进行国际避税,采取了更加迂回、变通的方法,使国际避税行为更加复杂,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国际反避税工作的难度。对此,许多国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征收管理,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1.纳税申报制度
严格要求一切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人及时、准确、真实地向国家税务机关申报自己的所有经营收入、利润、成本或费用列支等情况,这是国际反避税的重要环节。许多国家在其立法中都特别规定纳税人对与纳税义务有关的事项,负有向税务机关报告和举证的义务,如果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理,提不出相反的证据,就应按照税务机关的决定执行。
2.会计审计制度
与纳税申报制度密切相关的是如何对跨国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以检查其业务或账目有无不实、不妥以及多摊成本费用和虚列支出等问题。目前,许多国家都严格了对涉及外国公司会计业务的审计制度,一般都要求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所申报的各类报表一律要经过公证会计师的审核,否则不予承认。
3.所得核定制度
许多国家采用假设或估计的方法确定国际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征税可以基于一种假设或估计之上,这不是对税法的背弃,而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的有效办法。如在纳税人不能提供准确的成本或费用凭证,不能正确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可以由税务机关参照一定标准,估计或核定一个相应的所得额,然后据以征税。此举的目的多是为了避免跨国纳税人利用不准确的成本或费用避税,同时也可以简化征收手续。
4.加大处罚力度
避税会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跨国纳税人会尽可能的利用相关规定中的漏洞来进行避税,以期获得利润。而处罚措施力度不够大,不足以对避税人造成威慑,因此这一行为也会屡禁不止,加大处罚力度无疑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如美国从1996年就转让定价违法问题增加处罚规定,对调增所得税净额达500万美元以上,按其调增额分别罚款20%-40%。力度之大,令避税企业望而生畏。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对避税的查处大多只进行调整,很少处以罚款,使得避税企业产生了侥幸心理,为此,我们建议在今后反避税税制建设中,加强对避税的处罚性规定,加大反避税力度,堵塞税收漏洞。
国际避税问题存在已久,并非一夕之间就可解决,这一课题的研究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并在短期内不会结束。
第二篇:浅谈国际反避税
浅谈加强国际反避税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和国际税收快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我国入世后将按照世贸组织相互开放市场的原则,加强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所有世贸组织成员的经济合作,中国从有限的局部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加大国际反避税力度,防止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以在不断变幻的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本国税收利益。
一、国际避税形势的主要特征
国际避税实际上是国内避税和涉外企业避税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它与国内避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国际避税行为主体是跨国应纳税人,其避税行为不仅跨越了税境,而且一般都涉及到两个国家以上的税务机关,有关国家的任何一方往往都很难做到“应收尽收”。因此,国际避税较之国内避税和涉外企业避税更为复杂。国际避税的特征是:
1、国际避税的主体是跨国纳税人。
2、国际避税采用的是合法或正当的手段,通过人和财产在国际间购合法流动进行。
3、国际避税的目的是:减少纳税义务,少缴税,或逃避应向有关国家缴纳的税。避税主体所规避的,不仅指应纳的税额,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说,是纳税义务的大小,但其最终结果会造成应缴税款的减少。
3、国际避税凭借的是利用各国税法规定上的差别、漏洞或不足。
4、国际避税在减轻跨国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上达到了主客观的统一。国际避税往往是跨国纳税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减轻自己的纳税义务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在客观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国际避税与国际逃税都是为了减轻税负的目的而实施的行为,但是国际避税与国际逃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1、国际逃税是指跨国纳税人运用欺诈伪造、弄虚作假、巧立名目等种种手段,蓄意瞒税,以期望减少或不纳有关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其与国际避税的本质区别在于:国际逃税是否定应税经济行为的存在,而国际避税是否定应税经济行为的原有形态,因此国际逃税往往采用的是最直接的欺诈和隐瞒手段,国际避税则多公开利用税法条文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用较为巧妙的办法,对经济活动的防护斯进行组织安排。
2、国际逃税所采用的手段具有欺诈性,是非法的,是抗税行为,而国际避税所采用的手段不违法,不具有欺骗性质。
3、国际逃税直接后果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税基总量的减少,而国际避税一般并不改变世界范围内的税基总量,仅造成税基总量中使用高税率的那部分向低税率或免税的那部分转移。
4、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法对逃税行为都规定了惩罚措施,对逃税行为的制裁不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逃税被认为是从法律观点上说已经圆满解决的一个概念。
三、国际避税主要方式
跨国纳税人避税的趋势随着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跨国纳税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利用各国税法差异和漏洞进行国际避税手法不断翻新,且愈来愈复杂愈隐蔽,并将随着国际贸易伙伴的大量涌入而在中国滋生蔓延。其主要方式有:
1、利用转让定价避税。转让定价方式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人为的压低中国境内公司向境外关联公司或有意提高境外公司向中国境内关联公司销售货物、贷款、服务、租赁和转让无形资产等业务的收入或费用分配标准,使中国关联公司的利润减少,转移集中到低税国家(地区)的关联公司。这种转让定价避税方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即已存在,但至今仍是方兴未艾。
2、利用国际避税地避税。国际避税地是指为跨国投资者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或地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投资者将可能进一步运用避税地功能,通过在避税地建立不同形式的各类公司,分别处理其不同的业务和收入,通过一系列主体的非移动和客体的转移相结合进行资财信托避税等等。
3、利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和调整国家间税收利益分配关系,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为达到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目的,缔约国间都要作出相应的约束和让步,从而形成缔约国居民适用的优惠条款。
4、利用电子商务避税。目前全球已有52%的企业先后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交易无国籍无地域性、交易人员隐蔽性、交易电子货币化、交易场所虚拟化、交易信息载体数字化和无形化、交易商品来源模糊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得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定义、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无法准确区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是转让特许权,因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既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府当局提出国际反避税的新课题。
四、反避税斗争应遵循的原则。
借鉴国际反避税经验,我国反避税斗争应遵循的原则是:第一,有理有据的原则。即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反避税法规,在处理避税案件时必须注重确凿的避税证据,并按国际惯例及法规规定调整应税所得。第二,国民待遇的原则。即对同一性质的避税活动应同等处理,而不能因跨国纳税人的国别(地区)或经营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第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避税的复杂性,反避税中必须注重避税证据,而证据的取得并非是件易事,因此虽然所有的非节税性质的避税活动均应列入反避税范围,但对偶尔避税且避税金额不大的,可依据各地征管力量、征管水平灵活处理。第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原则。由于避税、节税与逃税在实践中难以界定,在处理避税案件时应根据国际惯例,对节税性质的避税,征收机关不得调整与处罚,而应侧重于修正本国税法及有关法律,倘若符合国家产业经济政策的,则应以予支持鼓励;对非节税性质的避税,税务机关应依法合理调整应税所得,补税而不加以处罚。
五、完善税收立法,加强反避税措施
从我国现行反避税措施看,已不能满足国际反避税斗争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只对转让定价订有专项法规,对其他跨国避税行为则无有效的针对性规定,在我国同样面临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情况下,应借鉴外国成熟经验制定和完善国际反避税税收法规,全面加大反避税力度。
转让定价问题方面。中国的转让定价税制大致遵循国际通行的作法,即当跨国公司联属企业相互间转让产品、劳务或财产时,税务机关不管该企业是否有避税意图,不承认其内部交易价格即转让定价,而是按照独立企业之间正常交易原则,调整应税所得,以维护本国的税收利益,中国有关转让定价法规有1991年6月国务院公布《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1992年10月制定《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办法》等等,从这些规定的内容看,我国转计定价税制内容大致包括定价税制适用对象、调整原则、调整方法,转让定价调整、申报义务、时限、避免双重征税问题等。但规定过于笼统,不够明确,又缺少相应法定例子,操作性较差,对此,笔者建议参照国外成功经验,重新修订现行转让定价税法。美国是最早建立转让定价税制的国家,至今已有70年历史,美国在其国内收入法典中规定调整转让定价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可比非受控价格法。也称为不被控制的价格法,即比照没有任何人为控制因素的卖给无关联买主的价格来确定;
(二)再售价格法。如无自比照价格,就以关联企业交易的买方将购进的货物再销售给无关联企业关系的第三方时的销售价格扣除合理的购销差价来确定;
(三)成本加利润法。对于无可比照的价格,而且购进货物通过加工有了一定的附加值,已不再适用再销售价格法的情况,则采用以制造成本加上合理毛利,按正规的会计核算办法组成价格的办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引申方法,如可比利润法,即把关联企业帐面利润与经营活动相类似的非关联企业实际利润相比较,或者将关联企业帐面利润与其历史同期利润进行比较,得出合理的利润区间,并据以对照进行调整。为解决转让定价快议,快调税企矛盾,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推出了预约定价协议,税务部门与纳税人就转让定价的计算方法等问题事先达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变调整为预先约定,变“治病”为“防病”,减少转让定价处理中的不确定性,提高效率,在处理转让定价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资本弱化避税问题已引起各国税务当局的密切关注,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特殊的反避税规定。各国有关这方面的法规尚不统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倡采用两种方法对待资本弱化:
1、正常交易法。在确定贷款或募股资金的特征时,要看关联方的贷款条件是否与非关联方的贷款条件相同,如不同,则关联方的贷款可能被视为隐藏的募股,要按有关法现对利息征税;
2、固定比率方法。规定法定的债务/资本比率,凡超过法定比率的贷款或利率不符合正常交易原则的可疑贷款利息不允许税前扣除,视同股息进行征税。目前发达国家税务机关在实践中采用的方法与OECD提倡的这两种方法一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固定比率法,英国等少数国家采用正常交易法。
为了防范和打击跨国纳税人利用避税港避税,美国于1962年制定了避税港对策税制,随之各西方国家纷纷仿效。1972年德国,1980年法国和加拿大、1990年澳大利亚等国都建立起避税港对策税制,这些国家避税港对策税制的框架基本相同,主要内容包括;
(一)明确税法适用的避税港:对于避税港,各国有不同的判定方法,有的国家采取列举方法,直接列举出避税港的‘黑名单”,如美国列举的避税港有39个,德国列举的避税港有31个,澳大利亚列举的避税地则只有16个。而更多的国家则以规定的税率为标准来判定避税港,如日本将法人税率低于25%的国家和地区判定为避税港,英国这一标准为24.5%,巴西将所得税税率低于20%的国家和地区判定为避税港,法国则将税率低于本国税率1/3的国家和地区判定为避税港。
(二)明确税法适用的纳税人:即明确本国居民设立在避税港的受控外国公司适用避税港对策税制。这种受控关系一般以本国居民在国外公司的参股比例确定。一般以本国居民直接或间接拥有外国公司有表决权股票50%以上且每个本国股东直接或间接拥有外国公司有表决权股票至少10%为标准。
(三)明确税法适用的课税对象:为防止打击面过大,各国避税港对策税制均规定,适用避税港对策税制的所得,主要是来自受控外国公司的消极投资所得,如股息、利息所得、特许权使用费,而来自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投资所得则不包括在内。
(四)明确对税法适用对象的制约措施:在明确了上述税法适用对象后,各国税法均规定,对作为避税港公司的股东的本国居民法人或自然人,其在避税港公司按控股比例应取得的所得,不论是否以股息的形式汇回,一律计入其当年所得向居住国纳税。该部分所得相应已纳入外国税收可获抵免。美国更进一步规定,上述所得如果没有汇回国,则每个美国股东在该受控外国公司持有的股票基数,还要随视同分配股息相应增加,即一方面视同分配征税,一方面视同增加投资。当以后该利润实际分配汇回美国时,不再征税,并相应减少股票基数。
六、加强反避税征收管理
如何有效地防止或限制避税行为,实际上需要从税收立法到征收管理全过程的协调,仅靠一般的方法是不够的。近几十年来,随着各国税法的不断完善,跨国纳税人为进行国际避税,采取了更加变通的方法,使国际避税行为更加复杂,这样反过来又增加了国际反避税工作的难度。对此,许多国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征收管理,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
1、加强纳税申报。严格要求一切从事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人及时、准确、真实地向国家税务机关申报自己的所有经营收入、利润、成本或费用列支等情况,这是国际反避税的主要环节。同时,实行纳税人异地举证制,面对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的频繁业务往来,税务部门无法——搜集证据,许多国家在立法中都特别规定纳税人对纳税义务有关的事项,负有向税务机关报告和举证的义务,如果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理,提不出相反的证据,就应按税务机关的决定执行。
2、加强会计审计。与纳税申报制度密切相关的是对跨国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必要的审核,以检查其业务或帐目有无不实、不妥以及多摊成本费用和虚列支出等问题。目前,许多国家都严格了对涉及外国公司会计业务的审计制度,一般都要求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所申报的各类报表一律经过公证会计师的审核,否则不予承认。
3、积极进行国际间反避税合作,加强税收情报交流。面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性避税,只靠一国单方面努力显然不够,必须加强跨国合作。在信息交换方面,在OECD税收协定范本和联合国范本指引下,几乎所有税收协定都设有信息交换条款,欧盟也公布实施了互助指令。除了信息交换,丹麦、芬兰、荷兰等国与美国共同签订的《税收征管互助协定》,协议在征收管理各个方面开展互助。
征收管理的跨国协作不断发展和加强。我国与有关国家的税收协定中,都有情报交换的条款,不久前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税收情报交换规程》,对实施税收情报交换作了明确规定。鉴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今后还应加强征收管理的国际协作。加大国际问反避税合作力度,遏止国际避税行为。
4、加大避税处罚力度。如美国从1996年就转让定价违法问题增加处罚规定,对调增所得税净额达500万美元以上,按其调增额分别罚款20%-40%。力度之大,令避税企业望而生畏。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对避税的查处大多只进行调整,很少处以罚款,使得避税企业产生了侥幸心理,为此,我们建议在今后反避税税制建设中,加强对避税的处罚性规定,加大反避税力度,堵塞税收漏洞。
除以上内容,西方国家的反避税措施还包括防止滥用税收快定等,这些反避税措施与其它反避税措施一起,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了国际避税行为,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际间交往的日益扩大,我国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进一步规范化、法律化反避税工作,打击避税行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08税务 张莹莹
第三篇:浅谈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论文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人们收益的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许多国家的税率和实际税负的上升趋势,跨国纳税人来自国际逃税和避税的潜在收益也随之增加,因而国际税收领域内的避税和逃税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国际避税行为虽不违法,但它引起了国际上资本的不正常流动,侵害了有关国家的税收利益,对纳税人心理状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今,国际避税与反避税的斗争已成为经济领域中的“世界大战”,也是国际国内税务界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反国际避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国际避税 反避税 转移定价 资本弱化 税收
一、国际避税的定义与主要方式
(一)国际避税的概念
所谓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上的差异或国际税收协定的漏洞,采用某种形式上并不违法的手段,来减少或规避其应当承担的纳税义务。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一般来说,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来避税;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来避税;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
1,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来避税
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是自然人常用的一种避税方式。由于各国居民税收管辖权的认定标准不一致,纳税人因此往往通过移居国外或压缩在某国的居留时间的方式来避税。
2,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避税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转移定价进行避税;二是通过避税港进行避税。
1)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这是指跨国关联企业之间,主要是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不是通过独立竞争的市场价格来确定他们之间的交易价格,而是通过人为地故意抬高或压低交易价格的方法,把关联企业中某一企业的利润转移到另一企业。进行转移定价的具体形式就是子公司以高于正常市场的价格从关联企业进口原材料或零配件,再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产成品销售给关联企业,这样就造成该子公司账面上亏损或不赢利,从面把利润都留在了境外。
跨国公司进行价格转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国际避税。因为通过价格转移的形式可以把设立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的利润人为地转移到低税国,从而在总体上减轻跨国公司的税负。)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避税地亦称“避税港”、“避税乐园”,指国际上轻税甚至无税的场所,即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因之支付税金或只需支付少量税金的地方。这个场所或地方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如港口、岛屿、沿海地区或交通方便的城市,因而也被称为“避税港”。
避税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有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很小的岛屿。(2)避税港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实行高税的经济发达国家,交通方便,并便于形成脱离高税管辖的庇护地。(3)避税港提供的税收优惠形式、优惠内容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避税港主要是从税务工作角度上对这类地区的命名。
3,弱化股份投资以进行国际避税
这主要是指跨国投资人有意减少他在国外关联企业中的股份投资比例而增加贷款投资比例,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股份投资和贷款投资,在税收待遇上至少有2点区别:
1、股份投资中,被投资公司首先要在来源地国缴纳所得税,然后才能从税后利润中向投资者分配股息,因此股息不能从公司的应税所得额中事先扣除;而在贷款投资中,向投资人支付的利息却可以作为列支费用事先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
2、股份投资中,投资人从来源地国取得的股息可能还要向来源地国缴纳预提所得税;贷款投资中,投资人虽然也可能要缴纳利息预提税,但利息的预提税率一般也要比股息的预提税率要低。
4,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所谓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是指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通过在该协定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导管公司的方式,从而间接享受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这种导管公司的设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传输公司,一类是间接传输公司。
二、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入世后,跨国公司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采用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对此,我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反避税措施,但我国在反国际避税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我国相关反避税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我国现行防范、遏制国际避税活动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反避税条款,及财税机关依据这部分条款所规定的相关办法,我们应当承认这些条款在防范、遏制外商企业避税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艰巨的反避税工作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2,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成本、行业利润率、贷款利率等信息。在外商投资企业的避税方法中,最常见是通过转让定价来转移利润。要防范避税,关键是要掌握国际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成本等信息资料。而目前外商企业的购销大权基本上为外商垄断,税务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成本、等信息。因此反避税工作困难重重,难以顺利进行。
3,我国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反避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起步晚,所以税务部门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较强的外语能力。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了困难。
三、国际避税的影响
(一)破坏税收公平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国际市场上,税负公平是影响竞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通过转让定价避税的纳税人,由于其实际税负低于一般正常税负水平,因而获得某种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就违背了税负公平原则,使那些诚实守法的纳税人陷于不利的竞争境地。而且,国家为了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满足国家开支的需要,不得不提高税负或增设新税,而加重了其他纳税人的负担。久而久之,则会使避税活动在社会上蔓延,使财政税收蒙受更大的损失,最终将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引起国际资本的不正常流动
在跨国投资经营活动中,跨国纳税人往往利用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控制企业利润的流向以逃避有关国家的纳税义务,结果会造成国际资本流通秩序的混乱。这不仅损害资本输出国的税收利益,也使有些资本输入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采取外汇管制措施,限制本国资本的外流,从而对正常的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中方合资者、合作者的利润被侵吞
合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机制本身即构成跨国公司操纵转让定价的诱因。即使合资企业经济效益显着,外方母公司最多也只能从税后利润中按股权比例分得一部分,其余部分归当地合作者。因此,跨国公司往往倾向于在合资企业最终利润形成之前操纵各种内部化的资金转移渠道,提前获取收益,借此从合资企业中攫取比投资股权大得多的利益份额,导致中方投资者的利润被转移到海外而蒙受损失。
四、进一步加强我国反国际避税施行的法律措施建议
1.修改完善所得税法。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税法本身的缺陷,要想尽可能地使税法条文结构完整,措词严谨,使税制的内在机制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我国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条款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反避税专门法规,加大对跨国纳税人避税的惩罚力度。
2.针对利用资本弱化、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制定、完善相应的特别涉外税收法。我国现行税法对资本弱化问题作出的规定不完善,可参照国外做法予以明
确。如可以规定负债与资本比率达到75%以上的属于资本弱化,利息不予扣除。另外应制定反避税地特别法规,彻底切断跨国公司与避税地之间的利润转移。
3.在税收征管法中强化纳税人负有延伸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我国在涉外税收征管实践中,有必要在税收征管法中强化纳税人提供其经营资料的义务。明确纳税人提供税收情报的义务,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来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否则,就可认定其有避税嫌疑。
4.完善其他法律,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义务。在有关税收法律中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负有依法维护国家权益的义务,并对其审计等结果负有法律和经济上的责任。
5.制定、完善与税法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法、企业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中对企业设立、营运的监管措施,促使跨国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保存相关资料,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事项。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国际税收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高华.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法律问题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
[3]徐健.外商投资企业避税问题与防范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2).
[4]胡勇辉、张学斌.国际转让定价税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政策选择[J].涉外税务,2004
(6).
[5]吕立伟、丁小云、任海峙.转移定价税制国际最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6]刘磊.论资本弱化税制[J].涉外税务,2005(10).
第四篇:浅谈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避税行为已成为各国税务管理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引起了各国政府与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极大关注与重视。很多国家制定有反避税条例或规定,我国的税法也制定了反避税条款。国际避税问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比国内避税问题更复杂,矛盾更突出。如何有效地防止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无疑成为国际税收活动中的一个难题。
所谓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国际避税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各国税制存在着差异,如一些国家税负重,一些国家税负轻;有些国家税制不公平,如负担能力大的纳税人缴纳相对较少的税收,负担能力小的纳税人反而缴纳相对较多的税收。二是并非所有国家都认为国际避税是需要打击的行为。避税在一些国家被认为就是逃税,而在另一些国家则被认为是合法和合理的行为。有些国家正有意或无意地提供被其他国家反对的避税机会,吸引跨国纳税人前去投资经营或从事其他活动。目前对国际避税的性质问题各国都存有很大争议,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
1.认为国际避税是合法行为,其理由是它采用合法的手段,虽然钻了法律的空子,但毕竟没有违反法律,不会导致法律责。
2.认为国际避税是一种间接违法行为,其理由是国际避税虽然表面没有违反税法和有关国际税收协定,但实际上却是逃避税法上规定的应该课税的行为,减少了相关国家的税收收入, 造成税负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竞争环境, 应该予以追究。
3.认为国际避税是一种中性行为,其理由是国际避税采用合法的方式,纳税人的行为不具有欺诈性质,因而是一种不违法的行为,但由于国际避税给有关国家财政收入及税负公平原则等造成的危害,它也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总之,这种法律上既没有明确禁止,也没有支持的或保护的行为,是一种既不违法又不合法的中性行为。
4.认为避税有合法与不合法或正当与不正当之分,正当的,合法的避税行为为节税;不正当的,不合理的避税为逃税,其理由是规避和尽量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是每个投资者和经销商天经地义的,普遍的心态,如果纳税人利用合法的手 段如税收筹划来达到这一目的就称为节税,是完全合理的,但如果纳税人采用欺 诈和隐瞒等不合法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就成为逃税,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反避税严格地讲应该是反不正当避税。
个人认为,避税究竟是“合法”还是“违法”完全取决于有关国家特定时期的法律规定.从各国法律看,避税的合法性是个相对概念,一种避税行为按原来的税法规定是合法的, 在另一个时期却可能由于新税法对其加以规范和限制而成为违法行为;反过来,按一条严格的税法规定为违法的行为,在另一时期也可能会因税法对其限制和禁止的放宽或取消而成为合法行为.所以,我们所说的国际避税的合法是指这一行为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是不违法的, 甚至可以说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纳税义务前提下,依据税法上的“非不允许”及未规 定的内容进行自己行为选择的一种权利, 不但不违法, 而且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 一旦避税行为在法律中被禁止使用, 则以后再出现这种行为, 就属于逃税, 是违法的了。
国际避税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有关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财权利益受到损失,对于国际避税,一般是有关国家通过调整纳税人的收入或费用,要求纳税人进行补税。因避税暴露出来的税收法规方面的问题,有关国家会对其国内税法或税收协定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使税法不断完善,杜绝税法漏洞,防止再次发生避税行为。
浅谈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第五篇:浅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浅论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税收不同,因而纳税人力图降低税负的方式和手段也有所不同。这些方式和手段虽然多种多样无外乎偷税、漏税、逃税和避税等。前三种行为在任何国家一经发现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特别是偷税和逃税行为一旦被查处曝光,将难以逃脱严厉的经济惩罚。因此,越来越多的纳税人致力于研究国家税法的漏洞和国际税收间的差异,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达到减轻或免除其税负的目的。
一避税与反避税的定义
(一)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做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免除其税负的目的。其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使得一国以至于国家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
合法避税,也称为节税,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这在税务上不应反对,只能予以保护。
非违法的避税,这种避税行为往往是由于税法本生存在漏洞,使纳税人能够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做出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安排。这种避税行为,会使国家蒙受损失。但因为于法无据税务局不可能像对待偷税一样基于法律制裁。只有完善税法,以杜绝漏洞。
表面合法实属违法避税,这种避税是在合法外衣掩盖下,欺诈手段逃税的违法行为。这种情况在国家税收中相当普遍。一般也是利用税法的差别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挂靠”和“虚设机构”,以合法之名行逃税之实。对这类避税行为只有检查,已经查明,应按偷税论处。
(二)反避税是对避税行为一种管理活动,其重要内容从广大意义上包括财务管理、纳税检查、审计以及发票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通过加强税收调查,堵塞税法漏洞。
对于我国税收征管工作来说,开展反避税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充裕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权益如上所说,避税行为在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同时,会引起国家税收收入相应的减少,损害国家的财政利益。同事,还会造成和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使税收收入相应的减少,损害国家的财政利益。同时,还会造成和加强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使税收权益难以在有关国家间正确划分,不利于开展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通过开展反避税工作,可以使国家应收税款及时、足额地入库,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家间税收权益分配方面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权益。
②有利于贯彻税负公平原则公平税负一般是指按负税能力平等征税。它主要包括:在同等条件下按同等办法征税,不同条件下的纳税人区别征税。但由于避
税行为的发生,使得一部分纳税人通过精心策划而获得了税收负担的减轻,而另一部分实实在在缴纳了税款的纳税人,相对于避税人来说税负是增加的,这部分纳税人便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如果对避税行为不采取措施,就会扩大避税行为涉及面,破坏公平竞争,败坏社会风气,使国家蒙受损失,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通过开展反避税工作,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排除各种非主观因素对税收分配的影响,使不同的纳税人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优胜劣汰,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税负原则。
③有利于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可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政策,以调控经济的运行,引导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其它各种经济结构合理化。国家还可以通过一定时期涉外税收的一些优惠办法,来吸引外资,发展国内经济。这均体现在税收法律中。
而避税却歪曲了税法的宗旨,使税收的宏观调控失灵,使税收的优惠导向失灵,使税源流失,从而影响税收作用的发挥。所以,只有开展反避税活动,才能将上述情况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体现税法的政策作用。
④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水平,维护国家权益通过开展反避税活动,可以使我们的税务干部通过解剖各种避税手段,在反避税活动中得到锻炼,执法水平逐步提高;同时,也能使纳税人提高纳税意识,认真纳税,维护我国税法尊严。另外,通过防范国际避税,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税收法制,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保护正当的国际经济交往。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因此合法手段的避税就成为纳税人的首选方式,随着人们受益的日益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仅许多国家的税率和实际税负的上升趋势,跨国“纳税人来自国际避税和逃税的潜在收益也随之增加,因为国际税收和逃税下降也越来越严重。由于逃税在各国中属于违法行为,对其公司造成的损害将远远大于逃税所带来的盈利,因此转而研究各国税收间的差异和法律上的漏洞,以合法方法来逃避税收已达到税负的目的,使得国际避税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际避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
国际避税是指纳税人的避税安排具备了涉外因素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产生里联系。其特点是,跨国纳税人利用有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税法上的不一致而实现跨国避税。国际避税的方式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个人居住地的变化进行避税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同时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和地域税收管辖权。期通常的做法是对居民纳税的全球范围所得征税,被称为“无限纳税义务”。而对非居民仅其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税,这被称为“有限纳税义务”。因此,以各种方法是避免使自己成为某一国居民便成为纳税义务的关键所在。
每个国家对居民身份的确定标准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是住所标准和时间标准不一样。住所标准是只要一个人在一国拥有永久性住房,那么就是该国居民。时间标准是只要一个人在一国连续停留一定时间(如半年或一年),那么也可被认为是该国居民。这些不同居民标准的确定,往往存在一些漏洞,使一些跨国纳税人游离于各国之间,确保自己不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他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避免成为居民和避免成为高税居民。
① 避免成为居民
跨国纳税人为避免纳税,可设法使其不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居民。他采们取不购置住宅、出境、流动性居留或压缩居住时间等方法来避免成为任何一国的居民逃避税收。有的甚至长期住在轮船上,四处漂泊,成为“无国籍人”。
② 避免成为高税居民
高税国通常是指征收较高所得税、遗产税、赠与税的国家,但最主要的还是指较高的所得税国。居住在高税国的居民可以移居到一个合适的低税国,通过迁移住所的方面来减轻避税义务。
一般来说,以迁移居住地的方式躲避所得税,不会涉及过多的法律问题,只要纳税居民有一定准迁手续即可,但各国政府为了反避税,对旨在避税的虚假移民作了种种限制。所谓虚假移民是指纳税人为获得某些税收好处而进行的短期移民(通常是一年内),许多国家都明文规定,“凡个人放弃本国住所而移居国外,但在一年内未在国外设置住所而又回本国的居民,在此期间发生的收入所得一律按本国税法纳税”。
(二)利用公司驻地的变化进行避税
利用公司驻地的变化与个人居住地的变化来避税,二者有明显的不同,公司很少采用向低税国实行迁移的方法。这是因为许多资产(厂房、地皮、机器等设备等)带走不便或无法带走;在当地变卖而产生的资产利得,又需缴纳大量的税款。
国际上对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有两类:一类是接机构登记所在地;另一类是按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按前一类判定标准,企业只需采取变更登记的临时措施,便可以比较容易的达到避税的目的。后一类的判别标准有多种,例如总机构标准,即在一个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设有总机构的公司,就是该国居民;主要经济活动标准,只要某公司的主要经济活动在一个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境内,则该公司为该国居民。
在利用公司居住地的变化进行避税的过程中,人们还借助“信箱”公司或中间操作等方式,“信箱”公司是指那些具有法定的组织形式完成居住所在国法定登记手续的公司,这些公司名义上所应从事的各项工商活动,均由在其他
国家的公司或分支机构实行。这些公司或分之机构多是设在投资税收优惠的国家中的法人组织和实体,这些公司和实体享受各种税收优惠。
(三)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通过征税对象的跨国移动进行避税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二是通过避税港进行国际避税。
① 通过转移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这是指跨国关联的企业之间,主要是跨国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定价的具体形式是子公司以高于正常市场的价格从关联企业进口原材料或零配件,再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产成品销售给关联企业,这样就造成该子公司帐面上亏或不盈利,从而把利润都留在了境外。
② 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避税地是指国际上轻税甚至无税的场所,即外国人可以在那里取得收入或拥有资产,而不必支付税金或少量税金的地方。
避税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有明确的避税范围,大多数都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很小的岛屿。b、避税港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实行高税的经济发达国家,交通方便,并且便于形成脱离高税管辖的庇护地。c、避税港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优惠内容及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d、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避税。
所谓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是指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第三国居民,为获取该税收协定的优惠,通过在协定缔约国一方境内设立导管公司的方式,从而间接享受该税收协定的优惠待遇。这种导管公司的这只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传输公司,一类是间接传输公司。
三、国际反避税的措施及对策
通过以上对避税方式的分析、结合各国的反避税立法,国际反避税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确立税务部门审查权,促进跨国纳税人正常交易
跨国公司利用企业间的相互控制关系,广泛采用转移定价方式转移利润,这已成为国际避税中最为普遍而严重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跨国纳税人通过虚构的交易进行避税,制定避税措施时应规定纳税人的交易必须符合正常交易原则,并赋予税务机关相应的审查和利润调整权。
(二)取消延期纳税
对母公司来自子公司的所得,当其不汇回时允许延期纳税,给跨**公司提供了避税的条件。为堵塞这一漏洞,可以通过反避税立法来取消延期纳税。如美国早在1962年对1954年的《国内收入法》补充了对付避税的F部分,在该部分的第951、964条中规定,凡美国人控制的外国公司,一律不得延期纳税,如果外国利润不按时汇回,美国税务当局可以要求外国公司按股份比例将利润分配给美国公司,并作为当年的利润汇回到所得中去,向美国政府纳税。
(三)规定纳税人有义务延伸提供税务情报
由于税收管辖权和国家主权的限制,一国税务当局一般不能直接到另一国去取得本国跨国纳税人的有关税收资料,也不可能强制对方国家提供这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或者是加强双边税收协作,互通情报;或者是规定跨国纳税人自己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即规定跨国纳税人负有延伸提供纳税情报的义务。所得延伸提供纳税情报,是指居住国税务当局要求本国居民广泛提供自己有关纳税的一切资料,不仅是本国的,而且还包括外国的。比如,美国税法要求本国的跨国纳税人如实填报有关表格,这些表格很多都是为了跨国纳税人的国外活动而设计的。
(四)将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
有些国家就采取举证责任转移给纳税人的办法,以此来摆脱税务当局在反避税活动中的被动局面,但是无论多么完美的税法,无论多么具体的反避税措施,离开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都只是一纸空文,而高水平的征管工作只能来自严格执法的税务人员,来自于现代化的征管手段。因此,在加强反避税的立法措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反避税的管制。加强反避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高涉外税务人员的素质
加强税务人员的培训,让其掌握多种与业务有关的知识,如会计、统计、审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②加强税务调查
要提高防范避税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就要求进行广泛的调查,除了对纳税人本人进行调查外,调查对象还可以涉及诸如海关、公司雇佣的会计师、审计师、税务顾问等。
③争取其他国家的合作
由于对跨国纳税人的国际税收管制涉及到一国以外。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税收人员的相互配合、争取对方的合作与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④采用科学的征管手段
当今是信息时代,面对跨国纳税人高明的避税手法和完善的避税工具,税务局必须采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利用国际互联网,加强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配合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才能占据更多的资料,快捷的为处理避税提供依据。
四、我国对于国际避税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涉外交往和关联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普遍,外商参与我国经济建设的程度也越来越广泛和
深入,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避税的问题也日趋加重,手段和方式也多种多种样。
近年来,我国在反避税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有力防范避税对国家税收所造成的损失。
(一)借鉴外国经验,强化税收征管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将会增加,新贸易方式会不断出现,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税收征管应当一下方面着手:第一、要重视涉外税收管理的综合治理,建立严密的税收监控和信息网络,以便随时掌控和了解全国的外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纳税动态;要充分依靠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等组成协税、护税网络,保证涉外税收的贯彻实施。第二、将纳税人报告义务的规定系统化和规范化,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企业的申报表,从中获得充分的税务信息,以便及时对纳税人的税务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第三、加强与各经济部门的横向联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反避税工作。
(二)加强对涉外企业的税务稽查
各种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经济关系日趋复杂,新贸易方式不断出现,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更加激烈,国际间的偷、漏税现象也日渐突出;要尽量减少这些有害成分,除了加强我国的税收立法和税收征管外,还必须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一支业务强、思想政治素质好的稽查队伍,做到有效防止偷、漏税行为的发生,有力打击惩处偷、漏税犯罪行为,减少国家经济损失,维护国家税收秩序。
(三)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协作
由于国际间避税至少要涉及两个国家,因此仅靠一个国家的反避税立法和税务行政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有关国家之间签订反避税的税收协定。并加强在税务管理上的国际协作,其国际间协作主要体现在:一是签订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为了减少和消除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应切实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应当在有关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反避税的国际税收协定。二是交换税收情报。国际之间交换税收情报,有利于相关国家及时了解、掌握跨国纳税人的纳税和避税情况,为有关国家及时掌握采取反避税行动提供信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