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初一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内容标准】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认识: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原始人类完成了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发展。
教学活动建议:
(1)利用板报建立“历史学习园地”。
(2)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教材把握】
“新的教材观认为,一切用于教学的有效材料都是教材。它包括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图书、杂志等文字材料及图片、音响、影像实物、实境资料。”新教科书除继承人教社1992年版教材的优点外,更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选材上更多地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与现实生活有联系、能够提高学生人文道德素养的内容,在形式上更强调学生参与、探索、动手等过程性的设计,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系、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在体例结构上包含以下成分:导言、宋体正文、楷体小字、历史地图、图片、图画、文献资料、示意图表、课中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课后知识扩展(“自由阅读卡”)、课外活动建议(“活动与探究”),还安排了一些活动课。不仅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更突出了学生学习的工具性作用,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同时,教材也因叙述篇幅有限,只能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枯燥难免,教材观点、结论可能缺乏较充分的论证,趣味性和深刻性不足。但若以“开放的可探讨的观点来看对待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通过发现教材的某些叙述是错误的、过时的、论据不充分的,或者不同意或不接受某种对特定史实的叙述方式、评价观点,让学生通过进一步寻找发现丰富多样的历史资料,认识历史事实和对于历史事实的解释和评价的多样性,消除对教材的神圣感,破除权威主义。
【单元分析】
基本线索:通过考古发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说明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概述: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据今170万年前的遥远古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可以了解中国早期人类的进化;据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遗址——,可从生产、生活方面了解长江流域(南方)、黄河流域(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说明河姆渡、半坡遗址是长江、黄河流域文明的象征;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丰功伟绩,反映这时代社会生产、文化的巨大进步;黄帝作为先民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单元知识结构表:
课题 典型遗址 据今年代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生活 观念 社会组织 备注
远古居民 元谋人 170万年打制石器、用天然火 采集、狩猎、住山洞群居 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 70-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同上)(同上)(同上)
山顶洞人 1.8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但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同上)用骨针缝制衣服 懂得爱美,平均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 氏族
原始农耕生活 河姆渡居民 7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造房屋;制造陶器 出现原始农业,饲养家禽,定居生活(同上)母系氏族繁荣阶段 长江流域代表,最早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挖水井
半坡居民 5.6千年(同上);会造彩陶(同上)(同上)(同上)黄河流域代表,最早种植粟、蔬菜,住半地穴式房屋
大汶口居民 4.5千年磨制石器;会造黑陶、白陶 原始手工业有大进步 出现等级观念 父系氏族繁荣阶段 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华夏之祖 炎黄战蚩尤 时间:据今4.5千年概况:涿鹿之战大败蚩尤结果:炎黄部落结成联盟,形成华夏族主干 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增多,国家产生,进入阶级社会
黄帝 “人文始祖”
尧舜禹 “禅让”
重点:
1、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情况异同
2、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社会情况
3、“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禅让”
难点:
1、所学内容据今久远(可依据考古挖掘成果科学分析,结合必要、合理的想象,理解掌握内容)
2、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环境险恶)
3、群居生活与“氏族”的区别(关键是有没有按一定的血缘关系结合成群体)
4、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进入农耕时代以后表现的地域差异(一南一北的两个典型,可从气候、环境、水土等方面引导思考)
5、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记述,包括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某些可靠的历史事实。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经被许多考古发觉所证实。)
基本观点;
1、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
2、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3、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人猿相揖别”。
5、早期人类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产生、发展过程。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之一。
7、从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居民遗址,发现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会饲养家禽、建造房屋、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
8、※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和自然环境、植物的驯化(原始农业)、动物的驯化(原始畜牧业)、日常用品的发明创造(原始手工业)等联系密切。
9、※原始农业、畜牧业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物质基础。
10、※从母系氏族公社转变为父系氏族公社,再到阶级对立的产生,造成这个历史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注:带※符号的要求理解层次较高,要视学生水平而取舍。
学法指导:
1、运用历史地图学历史
辩清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读懂图示:遗址、地名、山脉、河流、湖泊、国界等图标
看图思考:
例1:读《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课文后,请在图中标示出我国境内3个著名的远古人类遗址名称。
2)你还知道我国境内的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也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3)结合课文,说一说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4)填空:
I.元谋人遗址位于()省()县,据今约()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人类。
II.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的龙骨山的山洞里,据今约()年。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III.山顶洞人据今约()年。山顶洞人已会()取火,用()针缝制衣服。
例2:读《我国原始社会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图中标示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名称。
2)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也请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3)填空:
I.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省,据今约()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是我国()流域农耕的代表。
II.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省,据今约()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是我国()流域农耕的代表。
4)多项选择:下列现象中属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有的是()
A、定居B、会建造房屋C、饲养家禽D、制造陶器E、使用打制石器F、用耜耕地
例3:读《炎黄战蚩尤》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在图中标示出炎帝、黄帝、蚩尤各部落名称。
2)相传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战中大败蚩尤。请在图中标示出此地名称
3)填空:传说继黄帝后,在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这一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部分,历史上叫做“()”。
4)请列举传说中黄帝及其部属的发明创造。
2、运用图片记忆、理解、想象历史
例1:根据课文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并对比课本P3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员像”、“现代人头像”三个图,说一说远古人类在外貌上有哪些变化?
2)请想象一下从猿到人在体态特征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并结合课本P1、P4彩图(P1 “远古人类生产生活”、P4“北京人社会时期的部分动物”、“北京人用火追逐动物”),说明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例2:根据课文P7-P9插图,回答问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的是()式房屋,原因(),半坡原始居民住的是()式房屋,原因()。
2)(呈现P7“河姆渡出土的骨耜(sì)”和P9“半坡出土的纺轮”图)问:图中工具名称各是什么?各是哪个遗址出土?请想象一下,这两种工具如何使用?
3)如果你是个考古学家,从插图可推测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并谈谈理由。例3:根据课本P14“禹”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说一说“鲤鱼跳龙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
2)你还听到过哪些有关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给大家讲讲好吗?
3)你觉得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3、运用历史遗迹遗物(实物)、文献资料学历史
例1:考古发现山顶洞人遗址里有一枚骨针,长82厘米,火柴棍粗细,一头锋利而尖,一头有针眼,骨针光滑,以此可推知山顶洞人生产与生活哪些情况?(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例2
A.“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蝇。”——韩非子
B.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课文
C.“上古之世,人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sùi)取火,以化腥臊(sāo),而民说(yùe)之,使王(wàng)天下,号之燧人氏。”——韩非子
请问:
1)从A所述的险恶环境中,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2)从B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何意义?
3)从C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一个什么重大变化?哪种原始人时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例3:“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请问:
1)“轩辕”指的是谁?(传说中的黄帝)
2)根据引文说出这位人物的贡献,课文还说了他哪些贡献?(发明指南针、打败蚩尤。课文:建造宫室、发明舟车、制作衣裳、教人挖井、造字、缫丝等。)
3)后人尊称他为什么?反映了后人什么心情?(“人文始祖”,反映后人对他的尊敬。)
4、运用比较法学历史
例:比较北京人与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异同。
比较项:年代、体质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形态、生活环境、生产生活等事实
结论(观点):早期人类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
请填表:
原始聚落 据今时间 生产工具 种植的农作物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5、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事实是客观真实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看法。对同一问题,因研究方法、手段不同,可发现不同事实,提出不同观点;对同一事实,也可能有不同观点。)
例:请判断下列陈述,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1)元谋人的化石是在云南省发现的。
2)元谋人生活在据今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远古人类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4)远古人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5)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这些灰烬一堆一堆地限定在一定地区。
6)北京人不但会用火,还会管理火。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蔬菜的国家。
8)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9)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画符号。
10)有些学者认为半坡居民遗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11)有人说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
12)炎帝、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13)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14)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发明,有部分在考古实物中得到验证。
第二篇:初一第一单元历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复习指导
线索与特征概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约170万年前到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是发现远古人类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是世界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漫长的原始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
重点、难点精要解析:
1、元谋人和北京人,要重点掌握其生活的年代、并结合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了解其所在大江大河流域;记住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要特别注意此处“已知”两字的含义;知道北京人遗址的世界地位,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注意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的史实,并认识原始人类用火的意义。
2、比较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巩固,还能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应注意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群居生活和氏族生活等几组历史概念的主要异同点。例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相同点有:(1)都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2)都过原始的社会生活;(3)都会用火,使用打制石器;(4)都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等。主要不同点可从距今年代、面部特征、取火方式、是否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氏族是否形成等角度考虑。
3、“民以食为天”,原始农耕的出现是原始社会的重大事件。应注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两种粮食作物分别由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最先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会建造房屋,但由于自然环境不同,他们所建造的房屋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而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却是半地穴式的房子。
4、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称黄帝为“人文初祖”,炎帝、黄帝、蚩尤和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末期社会的情况。应注意黄帝之所以受到后人尊敬,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华夏族的祖先,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即“人文初祖”。
5、禅让制,应掌握两点:一是它实行的时间,是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二是它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中考考查的重点:
1、元谋人和北京人;
2、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进入氏族公社;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4、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子孙”的由来;
5、禅让制。
中考考查形式与特点分析:本单元内容讲述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考查形式大多为选择题,在中考中涉及较少,一般只涉及1—3个知识点,分值为2分左右。命题时一般情况下只限于最基础知识的测试,对能力要求不高,重在培养学生应有的民族情结。
【经典名题解读】
[例1](2007莆田市)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的省市是()
A.云南省
B.北京市
C.陕西省
D.浙江省 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远古人类基本知识的记忆、辨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字样,知道这一遗址应是远谋人,再确定该遗址所在的省市──云南省。
答案:A
[例2](2002长沙市)我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A.70万—20万年前
B.18000年前 C.6000年前
D.5000年前
解析:本题考查远古人类中“北京人”生活的具体年代,可采用选择题中常见的排除筛选法选择出正确答案。四个选项中,B项是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C、D两项所涉及的时间已到了原始农耕阶段,而“北京人”属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距今应是较久远的。
答案:A
[例3](2004安徽省)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
C.秦朝时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D.明朝时占城稻开始在我国得到推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水稻在我国种植推广的历史知识。答题既可用直选法,也可用排除法。如果采用排除法,B项应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是粟;C项中应是唐朝时才出现的,而D项中的占城稻应是在宋朝时得到推广的。该题虽然难度不大,但提醒学生应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答案:A
[例4](2004灵武市)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中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
(2)造成图Ⅱ和图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原始农耕生活状况的掌握,以及读图和把握关键词语的能力。通过观察两图可以知道,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气候差异较大,住房的结构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干燥寒冷,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有助于保暖;而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温暖潮湿,为了通风防潮,人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所以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耕时代南、北方种植的分别是水稻和粟,所以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的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相对来说,本题难度不大,如果去掉图片下的注释,难度会有所增加,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及分析能力。
答案:(1)B(2)D
[例5](2006怀化市)假如能由时光隧道回到半坡氏族时期,在半坡人居住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以下哪种现象()
A.男人们在水田里播种水稻
B.妇女们忙着收割粟
C.小孩子们正在学习甲骨文
D.老人们穿着棉布衣服散布
解析:本题考查对半坡氏族原始农耕生活状况的掌握。粟是我国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的作物,在半坡时期看到妇女们收割粟的场景是正确的。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是不可能种植水稻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才有可能;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我国在宋朝开始种植棉花,而且起初是在珠江流域。因而只有B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答案:B
【考点过关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元谋人
D.河姆渡人
2.右图是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像,据此像能得到的结论是()
A.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B.北京人头部仍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
C.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
D.北京人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3.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4.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A.一百七十万年 B.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C.一万八千年 D.七千年
5.早期人类按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集体称为()
A.原始人群
B.氏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6.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7.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8.“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9.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黄陶
10.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11.下列远古人类,还不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12.半坡遗址在今天哪个城市附近()
A.余姚
B.西安
C.北京
D.泰安
13.孙中山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是指()
A.蚩尤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14.四五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
A.采集
B.渔猎
C.制陶
D.农耕
15.相传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A.黄帝
B.仓颉
C.嫘祖
D.伶伦
16.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的发展
B.阶级的产生
C.社会组织的进步
D.男子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17.“三过家门而不入”赞颂了我国远古时期一位首领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这位首领是()A.黄帝
B.舜
C.禹
D.尧 18.下列反映的“禅让”顺序,正确的是()
A.舜→禹
B.舜→尧
C.禹→舜
D.尧→禹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
A.约公元前3070年 B.约公元前2070年 C.约公元前1800年 D.约公元前1600年 20.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21.韩非子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远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群居生活 22.在传说中,有一个人发现钻木可以取火,人类从此可以方便地烧熟食物了。这种生活与下列哪种人的生活类似()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3.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下列组织()①部落
②氏族
③部落联盟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24.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能够最先品尝用稻米做成的香喷喷的大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 25.某东南亚华侨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此后,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又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它部位的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成堆的灰烬、炭块和燃烧过的角、骨、石头以及大量的朴树籽……”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远古人类名称是什么?
答: 北京人。
(2)该远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
答: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3)你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答:居住在山洞里;过群居生活;会制造和使用极原始的工具;能够使用火;烧烤兽肉(能吃到熟食);过采集和狩猎生活。(答出四点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答:黄帝;人文初祖。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答:涿鹿之战。历史影响: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答:禅让制。实质是一种原始的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 答:共同点:传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爱戴及后人敬仰。
三、简答题
28.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答: 火的作用:(1)熟食(烧烤食物),缩短消化过程,增强人的体质;(2)驱兽(驱赶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3)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4)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9.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相同点?
答: 相同点:(1)处于原始的农耕时代;(2)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3)会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4)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5)会饲养家畜,种植庄稼。
[模拟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C 5.B 6.C 7.C 8.A 9.A 10.D 11.A 12.B 13.B 14.D 15.C 16.A 17.C 18.A 19.B 20.D 21.D 22.B 23.C 24.D 25.A
二、材料解析题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检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起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古代的劳动人民,你知道地球上最早的人类是从哪里而来的?()
A.女娲捏出出来的 B.亚当和夏娃制造的 C.猴子变化而来的D.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2.2007年1月19日,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和谐圣火”的“文明之火”在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点燃,大会组织者选择在元谋县采集圣火的主要原因是()
A.元谋县我国海拔最高的地方
B.元谋县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
C.元谋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D.元谋县是我国遗留人类化石最多的地方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4.人和动物与很多的相同之处,你知道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天然火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语言交流
D.会不会直立行走 5.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用火堆驱赶野兽和照明 6.北京人学会了把石块打制成简易的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
A.“新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7.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右面的文物出土于下列哪一著名的考古遗址()
A.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C.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D.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9.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10.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
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11.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2.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 13.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14.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15.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①炎帝 ②黄帝 ③蚩尤 ④禹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6.“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此诗是纪念谁的碑文()
A.黄帝
B.大禹
C.蚩尤
D.女娲 17.下列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说话中错误的是()
A.有关他们的传说是我们祖先经长期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 B.他们是否真实还需要考古证实
C.有关他们的传说已经被证明是真实的历史 D.相传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距今约5000年前
18.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19.在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内,整个社会呈现“天下为公”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们按血缘关系组成B.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C.人们之间互相谦让
D.没有战争,和睦相处 20.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B.大禹建立起夏朝 C.尧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D.原始农耕的出现
二、识图题 21.读右图回答
(1)图中是哪个古人类的头部复原像。答:北京人。
(2)他是在哪里被发现的? 他生活在距今多少年前。答: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70—20万年前
(3)他使用的石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使用这种石器的旧时代被称作什么时代? 答: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旧时器时代
22.右面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A和B房屋样式的名称。
答:A半地穴式;B杆栏式
(2)最早建造AB房屋的分别是哪里的居民?
答: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三、阅读判断题
23.下面是一名同学想象的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共有5个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并给予纠正和解释。
毛毛是个10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其实在北京人当中算是中青年了,因为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这天一大早,毛毛走出小木屋,他手里拿着一把铁制的镰刀去割水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正午,毛毛急忙往回赶,因为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钻木取火,因为他要用陶锅做香喷喷的大米饭。23.(1)(2)(3)(4)(5)
(1)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
(2)北京人还没有铁工具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4)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不会单独劳动(5)北京人生活时期没有水稻
四、列举题
24.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个典型聚落和它们种植的农作物。
答:半坡原始聚落种植粟和蜀;河姆渡原始聚落种植水稻。25.列举我国距今5000年左右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首领。
答:
黄帝、炎帝、蚩尤
五、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1958年5月,在我们韶关市曲江县城马坝镇狮子岩的洞穴里,当地农民在采挖洞中的堆积物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中年男性的头骨化石和一批动物化石,考古学家如获至宝。经鉴定,那个头骨化石是13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因为这个头骨化石是在马坝发现的,考古学家便将之命名为“马坝人”。马坝人把石块打制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作为工具,艰难地掀开了珠江流域光辉历史的扉页。
──据《韶关历史》改编
(1)从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来看,马坝人生活在什么时代?
答: 旧石器时代
(2)马坝人的生活状况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古人类最相近?
答:北京人
(3)材料说马坝人的生活非常艰难,你能想象一下马坝人的生活情景吗?
答:他们往往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27.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答:半坡原始居民。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答:半坡人面鱼纹盆。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答:粟。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答: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28.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落成庆典在郑州黄河岸边炎黄广场隆重举行,海内外各界人士30000多人参加庆典。炎黄二帝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炎帝和黄帝被“炎黄子孙”称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答: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为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形成的部落联盟是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2)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3)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 答: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华夏文明,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团结所有炎黄子孙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回答:
(1)从材料
一、材料二可看到当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答: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禅让制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跟课本的说法是否一致?
为什么? 答:部落联盟首领之间为了争夺权力,互相进行斗争;不一致;因为课本上介绍的是,这些部落首领具有自己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3)通过以上材料与课本内容的对照,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古代的很多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需要通过各种资料进行论证。
六、探究题
30.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都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②都使用磨制石器;③都已有了农业和畜牧业,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了水稻;④都已使用弓箭;⑤都会烧制陶器;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31.仔细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右面图片展示的主题是什么?
答:传说中的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你觉得这幅图片反映的哪些内容是可信的? 哪些具有神话色彩?
并说明理由。
答: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养蚕缫丝,发明历法,制造医药等等,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因为,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B4.B5.C6.B7.D8.B9.D10.C11.C 12.B 13.B14.A15.A16.A 17.C 18.D19.B20.B
第三篇: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学情教情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也日子。假如你要去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
A、马坝人B、北京人C、元谋人D、蓝田人
2、北京人使用的是()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铜器D、陶器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干野兽和照
5、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 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①稻②麦③黍④粟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9、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A、女娲B、黄帝C、炎帝D、大禹
“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私有制D、等级制
11、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
A、山顶洞人B、大汶口中晚期C、河姆渡氏族D、半坡氏族
12、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D、炎黄战胜了蚩尤
13、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
A、堵塞B、疏导C、抽干D、蒸发
14、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
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
二、判别题
15、判别下列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人是由猴子变来的。()(2)北京人使用和保管天然火增强生存能力。()(3)从人种起源看,不同人种并没有优劣之分。()(4)人类由群居时代进入氏族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5)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6)现代的猿不可能再进化为人。()(7)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括极有价值的内容。()(8)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父系氏族的晚期。()(9)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原始陶器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工具的进步。()(10)我们对远古历史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知道的。()
三、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
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请回答: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什么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标志着什么制度代替了什么制度?
第四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吴忠市东塔中心学校第三小学
【专题】:多彩的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彩的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为专题,编排了五篇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故事。其中《神鸟》《冬不拉》《火把节》是精读课文,《格萨尔王的故事》《刘三姐》是略读课文。
《神鸟》这篇课文是蒙古族民间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只聪明伶俐、会说话的神鸟,许多国家的皇帝、大臣、富翁都想得到它,但都没捉到。依尔特戈尔可汗三次捉到神鸟,神鸟却用讲故事的方法三次逃脱了。神鸟分别讲了狗、猫、乌鸦三个善良的小动物被错杀的故事,刻画了三个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形象,同时也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及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格萨尔王的故事》选自规模宏伟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说的是格萨尔王名字叫觉如,是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他按天神的旨意从岭部落来到玉隆,消灭恶魔,杀死强盗,使那里的商人生意兴隆。有一年,岭部落遭遇连日不停的大雪,人畜很难存活。觉如答应岭部落迁移到玉隆,使岭部落的百姓在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觉如也成了他们的领袖。这个故事展现出藏族人民心目中一位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英雄形象。
《冬不拉》是一篇哈萨克族民间传说,讲的是关于哈萨克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冬不拉”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只庞大凶恶的瞎熊,经常伤害哈萨克族的人和牲畜,一位叫冬不拉的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他勇敢地与瞎熊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杀死了瞎熊,自己也牺牲了。一个叫阿肯的老牧民,用琴声把这个悲壮的故事讲述给国王听。无比悲痛的国王为儿子的英勇和人民对儿子的怀念而感到欣慰。为了纪念王子,牧民们把阿肯弹拨的这种乐器叫做“冬不拉”,把使用这种乐器的艺人叫做“阿肯”。这个凄凉而悲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之情。
《火把节》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
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刘三姐》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这五篇课文分别是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彝族、壮族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同时也会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32个字,会写38个字,掌握词语。
5、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展开想象,学写故事。【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32个字,会写38个字,掌握词语。
4、引导学生学习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展开想象,学写故事 【教学设计思路】
1、本册默读训练的重点,增加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这一要求。这是对学生默读技能的发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不同于略读和浏览。不要简单地认为读得快了就符合要求。掌握默读技能的客观标志是(1)理解;(2)速度;(3)识记,即在一定的速度下,默读一篇文章后,能够较好地复述。(4)评价。其中“理解”是默读技能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标志。所以,要求学生不要单纯求速度而影响了理解,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默读速度。课后练习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这个传说讲了格萨尔王的什么故事。”就是这样要求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以具体的指导。
2、每篇精读课文后的练习1大多安排的是朗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虽然练习安排在前,但并不意味着朗读与感悟理解完全分开进行,朗读应该贯穿在阅读过程的始终。由读得不正确到正确,不流利到流利,语气不够到有感情,是有个过程的。
第五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
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
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
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