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之男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调研

时间:2019-05-13 21:2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之男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之男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调研》。

第一篇: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之男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调研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之男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调研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道桥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这两年道桥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据统计,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求职人者占求职人数的50%,成为求职队伍中的主力军。而大专求职者与本科求职者相比,学历处于劣势,与中专求职者相比缺少一定实践经验,在薪酬方面竞争力不足。与之相对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职位占到57%。需要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职位占到60%;在综合素质方面,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用人单位吸纳的重点。

某大学道桥专业男生王冰从去年6月毕业后断断续续做过几份工作,但时间都不长。因此,一年来他一直是各大招聘会的“常客”,甚至校园招聘他也会去“凑热闹”。他告诉记者,今年几场会跑下来,才发现自己除了些零散如“豆腐块”的经验,毫无优势可言。

采访中,记者发现至今还被就业问题困扰的“过季毕业生”,大多是毕业后有过短暂工作经历,但很快又辞职继续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之间。“有份事情做总比玩好吧?就算是鸡肋也可以先填肚子啊。”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虽然让不少人暂时“忙”起来,但更多的是短暂工作后的恶性循环:“鸡肋”之后仍是“鸡肋”,意志和自信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消失殆尽。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道桥专业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

一、供需差:道桥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道桥专业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二、应届道桥毕业生就业不吃香 ,在道桥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道桥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道桥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致使道桥专业男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四、薪酬低:关于高职道桥男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道桥专业男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道桥专业男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高职道桥男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高职道桥男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缺经验: 据调查显示,高职道桥专业男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六、怕吃苦:高职道桥专业男大学生大部分不愿从基层做起 ,这也与高职道桥专业女大学生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七、频跳槽:高职道桥男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他们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高职道桥男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

据调查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高职道桥男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男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高职道桥专业男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高职道桥专业男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我们高职道桥专业男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劳动保障人力资源部官方网站公布2007年大学生就业率为41.7%,还有58.3%大学生还在面临着就业压力,为什么天之骄子承受这样的压力,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综上我认为有3个方面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大学生动手能力差,不符合企业要求。大学生职业素质缺乏提高,流动性强,缺乏稳定性。

3大学生对工资和工作环境期望值高,企业文化的认同。

那么针对我们高职道桥专业男大学生如何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呢?

一 应该勤动手,学会现场环境的适应能力。

比如说一个学习道桥专业的大学生到现场不会测量,不会做技术交底,不会计算,填写交工资料等,但是企业需要学生进入企业马上进入岗位角色,在岗产生效益和价值。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努力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参加校外培训和实习,了解现场环境。

二 进入企业认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

进入企业应该尊敬老企业员工,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虚心学习,掌握工作经验。不能象有的顺口溜那样“头天师傅,二天哥,三天以后不如我”,那样不会很快融入企业中,比如施工企业流动性,员工喜欢喝酒等活动,大学生应该参与进去,把自己当成他们的一员,不要把自己高高在上的,时间长以后自己没有融入进去还会感到孤独。

对企业不了解盲目应聘,比如流动单位比较艰苦但是工资待遇想对于比别的单位好,择业应该充分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文化。

三 降低工资和工作环境的期望值,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减少流动性。

四 先就业再择业,学会把握时机,提高各方面综合素质

五 跳出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怪圈,绽放九大亮点,吸引用人单位眼球

六 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有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能是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很看重的用人标准,对专业人才的选拔可以说是精挑细选。“专业技能是我们对员工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各行业招人时更是注重应聘者的技术能力。在招聘时应聘者如果是同等能力,也许会优先录取研究生。但是,进入公司后学历高低就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了,会更看重实际操作技术,谁能做出来,谁就是有本事,谁就拿高工资。”

七 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

企业特别需要用心做人、善于交流、有一个好人缘的员工。这样的人具备一种令人无法拒绝的亲和力,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并且乐意给予他人帮助,最终使企业财源滚滚。公司认为,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沟通能力。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运用自己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企业内外有关人员接触,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标的人。

八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带着激情去工作

热情是一种强劲的激动情绪,一种对人、对工作和信仰的强烈情感,企业需要带着热情去工作的人。大部分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除了要求求职者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要看他是否有工作激情。一个没有工作激情的人,往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九 敢于承担的心理素质

同学们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不能死盯着它抱怨,必须学会从容应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就业的机会,才会有机会施展自己十几年寒窗苦读所学,叱咤职场风云,成为社会的人才,国家的栋梁!

第二篇:浅谈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摘 要 高职院校在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维修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道路桥梁建设施工中,要求顶岗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文介绍了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并对道桥专业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施措施进行了探讨,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道桥专业 学生 职业素养

0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设施的建设也在飞速增加,使得当前应用型人才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方面宏观调控的逐步实施,使得市场上对于道路桥梁技术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加,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中心,为市场培养着大批的其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员。

1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

1.1道桥建设者的基本构成与专业定位

道路桥梁建设者应包括道路桥梁的规划者、设计者、施工人员,配套服务人员及工程监理人员等。目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能够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一线技术工作与管理工作。基于此,道桥专业对应的岗位应当定位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各环节的施工现场技术人员。

1.2道桥施工人员的工作环境

道桥工程施工是对地表、地下一切预知或未知困难情况进行克服,从而完成预先设计项目的工作。由此,道路桥梁施工的工作人员大多在野外施工,虽然现阶段道桥施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其工作条件依旧非常艰苦。如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人员要随着工程不断转场,居住条件不可能达到方便舒适。

1.3道桥建设人员的职业素质

为了保证道路或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道桥建设者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还要对施工项目进行周密的施工组织与协调,要做到安全施工,要保证工程施工进度。高职学院在对道桥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对其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职业技能培养上,将施工中遇到的各个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设为在校技能训练项目,并掌握施工人员的工程测量技能、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检测技术、CAD制图软件操作技能等基本技能。

2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实施

2.1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实战经验较为匮乏,这是由于教师一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并没有对道桥工程有具体的了解,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到施工工地进行参观,鼓励教师到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平台,让教师能够接触到实际操作。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都能够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实现资源共享。

2.2提高高职院校对该专业重视

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道桥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到现场实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观摩,从而加深?W生的理解以及加强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转变。我国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一手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知识内涵。另一手要着重抓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2.3实施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3.1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我国道路桥梁建设的成果,宣传道路桥梁建设者的先进事迹,按照人的活动及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对道桥专业产生兴趣,让学生看到道路桥梁建设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感到加入国家交通基础建设行列是光荣的、是有价值的,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其学习效果。其形式可以是专业教育、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观看专题片、观看实物等活动。

2.3.2职业技能培养

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做好职业技能培养工作,不仅要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还要拥有符合道桥建设工程环境的实训条件。在这方面,各高职院校要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创建符合施工标准、规范的技能训练环境。这是完成职业技能培养的硬件保证。对于一些有能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以外,通过与相应的道桥专业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3.3职业道德培养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培养教育中,要将负责学生工作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包括在内,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氛围。学生在上课时应由专业教师结合工程施工项目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而在课余时间由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结合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履约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负责,认识到道桥建设工程质量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出行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保证质量。

2.3.4职业精神培养

可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弘扬道桥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道桥建设工作并充满活力的技术人才,所以,敬业教育要随时随地进行。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国情民情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道桥建设的工作特点,并认识到道路桥梁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为道路桥梁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道桥专业的教育重点应放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全面提高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道桥专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努力地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基本素质,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道桥工作者。

基金项目:课题编号是 :ZJB1316023。

参考文献

[1] 王琦.高职道桥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的三维能力体系构建刍议[J].住宅与房地产,2017(33):234.[2] 刘伟宏,杨化奎,钱野.高职道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教育的研究对策[J].安徽建筑,2017,24(06):213-214+276.[3] 王琦.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5,34(30):178-179.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方案设计

班级:111101 姓名:李俊蕾 学号:20114110125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1.1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逐渐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199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幅扩招政策之后,就业难问题更加严重起来,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1998年为83万人,1999年为84万人,2000年为94万人,2003年为187万人,2006年为377万人,2009年为531万人,2011年为608万人,2012年更是为624万人。这样大规模的毕业生数量,导致一系列就业问题出现。2003年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的第一年,6月初就业率仅50%,2003年9月份就业率才达到70%,2004年9月份的就业率为73%,而到了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出现恶化,338万人的毕业生,真正签约的仅33.7%。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是一个被持续热议的话题。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就业难原因并提出解决就业难的方法与建议。1.2个人兴趣与思考

笔者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面临就业问题。虽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但是通过了解媒体的报道,以及参加学校举办的几次招聘会,看到招聘会现场被围的水泄不通,同时看到毕业生脸上的愁容,我也慢慢深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即将面临就业,我开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感兴趣,并且开始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与数据,了解国家有关政策等方面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希望通过研究找到就业难的原因,同时希望可以提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2.选题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2.2现实意义

就在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称,2014年中国将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人忧虑。事实上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如果大学生无法很好的就业,国家未来也会收到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有必要。

二、研究性质

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通过知网了解以前研究文献,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第二:分类别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探讨,如周舰的《中国女大学生就业第三:分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解析。主要有的常乐《从人口学角度难问题论析》;白文飞,徐玲的《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等 探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崔新生的《从就业能力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等。通过很多文献的查阅与观看,得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虽然不是全新的选题,但在研究上还可以寻找一定突破。

三、研究方式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法:针对第一部分内容工作岗位提供情况与大学生毕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中考虑将毕业生分学历与专业,分性别,同工作岗位提供情况中分性别、分学历要求以及专业要求进行人数上的对比分析。以此来分析我国新形势下的就业情况

文献资料法:分析查阅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资料,高等教育学生毕业生人数统计,近几年大学生待业以及就业率等相关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方法:针对全国所有高校分一本,二本,三本以及专科院校进行分层,在各层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设计关于大学生就业态度以及个人能力的相关问卷进行调查。

四、分析单位与抽样方法

由于全国范围过大,实施起来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因此本次调查针对河南省一方面以各高校为单位,针对河南省所有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所有高校以及企业。

及研究生四层,通过在四层中每层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样得到的学校。在对该学校所有毕业生进行随机问卷发放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方面,收集河南省所有企业,事业单位,通过将企业按照规模划分,在各规模间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对抽中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用人情况。

五、时间维度

199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幅扩招政策之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慢慢出现,因此收集相关数据从2000年开始,同时有几个关键数据,如毕业生人数、岗位数以及中小企业数,这些数据收集五年内的较准确数据,以此提高研究报告的准确性。

六、研究内容

笔者希望通过四个方面相结合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下工作岗位与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分析。2.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3.企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

4.市场经济作用下政府给与就业的之策帮助与支持分析。

通过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以及国家三个方面来分析,最终希望得出可以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第四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王海波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006)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本科院校扩招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课程内容落后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以及毕业生的择业观不明确是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也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凸显为中国当前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73.8【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8-0136-02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难,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而且有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看谁开的多,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部分高职专业设置时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高职院校设置英语、临床医学专业,都相应改名为应用英语、临床医疗技术,以此来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专业设置不以快速变化的市场为导向,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是学校能否较好地服务于社会,能否发展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部长指出:“要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及时地调整专业,适应各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现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和根据而言,学生就业是与专业设置相统一的。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已经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专业设置之前,对经济发展信息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的意向,再将意向逐一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数确定招生计划,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开设课程。当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据统计,日本专修学校由于学校课程和专业设置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备受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欢迎,具有很高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大大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考虑市场的需求现状及趋势;二是考虑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8%,2005年达到21%,早在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宣布“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可以用发展的质量观、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标准来搪塞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是教育质量确实下降的事实。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而天生韧劲和抗击打能力的缺乏更使这种困难和压力无限放大。

任何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入学人数剧增而教学资源有限所带来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由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扩招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受本科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事实上挤压更厉害。因此,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在社会认同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不是想要高校扩招,而是教学质量的改善,是在质的层面上提升。才能正真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校所学无法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据我校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位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对近1000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大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等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的差不多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其次,当前我们有些高职院校不管就业情况,不问社会需求,闭门办学的做法也还存在,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尤其是不发达的省市开办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一味追求生源与本科院校攀比,把自己变成本科压缩型,未与市场需求接轨,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我们有的学校教学课本和教学内容是多年一贯制,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落后,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学生就业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出现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如电脑培训班的学员好就业的现象。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从培养模式单一的高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讲发展,从来都是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经济发展是这样,教育发展也是这样。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几经证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果断实行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在教学中,高职专科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工作力度,应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申报技能鉴定站,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定位,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四、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择业观的差异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的飞速扩大,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实到了饥

不择食的地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水涨船高,难免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毕业了理应有很高的位置和很多的票子,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市场的秩序化、理想化和成熟化,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早已悄悄转变了,但大学生还在用昨天的谱来唱今天的曲,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地点不理想、职务不理想而不去就业,形成“自愿失业”。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从英国回来的经济学研究生,到惠普公司面试,公司给他4000元底薪,他不满意薪酬待遇,又去新加坡读了个博士,回来后还去惠普公司面试,结果底薪还是4000元。他就索性留在惠普了,但心中肯定是不太舒服,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待遇就超过万元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择业观念,起薪和自己的希望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价值转化的过程。如果你能够转化,期望值就可以转化;如果转化不过来,可能就无法实现。大学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上,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有距离。另一方面,个人素质方面,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东西,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择业是建立在以市场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从你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你能创造什么价值。

五、明确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凭运气碰,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参见

http:///Desktop.aspx

[3]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

[4]刘志坚.专业教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5]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06,(4).

[8]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9).

课题项目: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学院构建和谐校园研究与实践” 研究成果(课题号XJK06CZC050)

作者简介:王海波(1978-),男,湖南常德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助讲,研究方向: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高校管理。

第五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模版)

【摘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本科院校扩招是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课程内容落后无法与市场需求接轨以及毕业生的择业观不明确是关键因素。中国高等教育也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凸显为中国当前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认识;思考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就业难,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相对错位

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专业设置上不是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是等、靠政府下指令,习惯于向上伸手,希望政府能出台保护学校的政策,企盼上级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经济条件的招生就业问题,使学校丧失生机与活力。而且有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看谁开的多,只看社会需要,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造成热门专业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部分高职专业设置时名称不规范、特色不明显,例如有些高职院校设置英语、临床医学专业,都相应改名为应用英语、临床医疗技术,以此来体现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为主战场,因此专业能力标准要有企业、行业主导来制定。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政策的制订、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和实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建立及完善等。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专业设置不以快速变化的市场为导向,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学生就业。是学校能否较好地服务于社会,能否发展的最基本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部长指出:“要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及时地调整专业,适应各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就现行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和根据而言,学生就业是与专业设置相统一的。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毕业后到所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从而补充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缺口。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机制本身就已经确定了学生的具体从业岗位。专业设置之前,对经济发展信息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设置的意向,再将意向逐一地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相关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企业需求的人数确定招生计划,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开设课程。当市场需求量超过高校实际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就业压力相对较少;当市场需求量小于高校该专业实际培养人数的情况下,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据统计,日本专修学校由于学校课程和专业设置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毕业生备受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欢迎,具有很高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5%以上,大大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目前,我国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考虑市场的需求现状及趋势;二是考虑自身是否已具备开设该专业的条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反差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3年达到17%,2004年达到18%,2005年达到21%,早在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就宣布“我国开始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最初是通过扩大原有高水平大学的招生规模,后来是升格一批中等职业院校去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在已有的资源水平上来培养急剧增多的生源,其质量水平下降将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可以用发展的质量观、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标准来搪塞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是教育质量确实下降的事实。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已经从没有生存压力的优势群体彻彻底底地沦为充满竞争压迫和职业危机的弱势群体,而天生韧劲和抗击打能力的缺乏更使这种困难和压力无限放大。

任何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入学人数剧增而教学资源有限所带来的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最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生就业。由于原有的普通本科院校扩招再加上高等教育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那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雪上加霜了。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谓先天不足,是指创办之初的办学模式与办中专雷同,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后天失调是指在高等育大众化过程中受本科生的挤压,没有定好位,而是拼命争取升格以更趋同于本科院校模式,事实上挤压更厉害。因此,我国地方性院校高职、高专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专业,在社会认同中得到较大的发展,最终成长为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不是想要高校扩招,而是教学质量的改善,是在质的层面上提升。才能正真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学校所学无法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然而,据我校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位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对近1000名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在校所学知识陈旧。大多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级、考证上,等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的差不多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从而也抹杀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其次,当前我们有些高职院校不管就业情况,不问社会需求,闭门办学的做法也还存在,有什么教

师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尤其是不发达的省市开办的高职高专院校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方向和定位,一味追求生源与本科院校攀比,把自己变成本科压缩型,未与市场需求接轨,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我们有的学校教学课本和教学内容是多年一贯制,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落后,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学生就业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出现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如电脑培训班的学员好就业的现象。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从培养模式单一的高校中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讲发展,从来都是要求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经济发展是这样,教育发展也是这样。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几经证明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要果断实行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在教学中,高职专科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工作力度,应尽可能结合专业特点申报技能鉴定站,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定位,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充分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四、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择业观的差异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市场的飞速扩大,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确实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就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水涨船高,难免让学生都觉得自己毕业了理应有很高的位置和很多的票子,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市场的秩序化、理想化和成熟化,企业对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早已悄悄转变了,但大学生还在用昨天的谱来唱今天的曲,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为工资不理想、地点不理想、职务不理想而不去就业,形成“自愿失业”。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从英国回来的经济学研究生,到惠普公司面试,公司给他4000元底薪,他不满意薪酬待遇,又去新加坡读了个博士,回来后还去惠普公司面试,结果底薪还是4000元。他就索性留在惠普了,但心中肯定是不太舒服,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待遇就超过万元了。因此我们要转变择业观念,起薪和自己的希望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也是自己价值转化的过程。如果你能够转化,期望值就可以转化;如果转化不过来,可能就无法实现。大学生距离企业的要求有差距。一方面是专业知识上,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有距离。另一方面,个人素质方面,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东西,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择业是建立在以市场价值观为导向的择业,从你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考虑,你能为企业做什么,你能创造什么价值。

五、明确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不要凭运气碰,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与

人协作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再次,加强社会实践。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扩大交往的范围,注重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充分的准备。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大学生不能由于就业或其它压力而“逼”自己去创业,应该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政策法规司.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参见http:///Desktop.aspx

[3]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

[4]刘志坚.专业教育.就业培训.创业指导[J].煤炭高等教育,2005,(6).

[5]温云峰,石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J].中国社会导刊,2006,(4).

[8]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J].职教论坛,2001,(9).

下载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之男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之男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论文(精选五篇)

    [摘要]在高职院校倡导“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的今天,高职女生就业难越来越被关注。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将“难”变“易”的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学生就业......

    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

    某市解决就业难问题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坚持“以人为本”、“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本地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sunshine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肖举萍 摘要: 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

    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名:严娟学号:53012109 摘要: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各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创新研究 作者:徐耀生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党的十八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全......

    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力之方式探索

    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力之方式探索 2012-11-01 摘要:为帮助高职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占据其应有的位置,高职院校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创新,把“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