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志》大事记

时间:2019-05-13 21:5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志》大事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志》大事记》。

第一篇:《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志》大事记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志》大事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中心位于北纬30.986°,东经 103.364°的汶川县映秀镇,震源深度为10~20km。地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造成严重破坏,对都江堰灌区水管单位职工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008年5月12日14时40分,都江堰管理局局长刘道国赶到管理局,在局机关门口召集在场人员紧急会议,宣传成立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后改名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成立临时水利调度中心。

2008年5月12日15时30分,水情人员向局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岷江来水趋近于零,渠首六大干渠面临断流危险。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其余5条干渠的水量全部关闭,全部流量集中到走马河供向成都,确保成都市生活供水未出现断流。

2008年5月12日当天下午及晚上,管理局救援队伍在玉带桥宿舍楼垮塌废墟中抢救出12名幸存者。2008年5月13日上午,都江堰管理局抢通两部有线电话。其中一部长途电话被作为临时水利调度中心专用电话。

2008年5月14日凌晨2时,外江闸地面电源架设成功。

2008年5月14日上午,管理局召开局务扩大会,对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行部署。会议要求,从当天开始恢复正常办公秩序。办公场地设在局机关广场临时帐篷内。

2008年5月16日上午,都江堰管理局召集灌区7市水务局及灌区各管理处,召开育秧用水工作总结暨大春栽插用水工作会议。会上,刘道国局长对灌区抗震救灾、工程应急除险工作进行了部署,就灌区大春用水工作提出了六项要求。

2008年5月16日,沙黑总河临时加固工程完工。5月17日凌晨,都江堰鱼嘴工程完成应急加固。凌晨4时,都江堰渠首六大干渠恢复通水。

2008年5月17日上午,刘道国局长视察了管理局震损房屋情况,并对职工安置工作进行了部署,指出要通过维修加固现有房屋和搭建板房两种方式安置受灾职工。

2008年5月17日21时16分,俄罗斯救援队在都江堰管理局第二生活区10号楼塌陷现场成功救出一名都江堰管理局退休女职工,这是外国救援队在“5•12”地震灾区救出的唯一一名幸存者。

2008年5月18日上午11时45分,沙黑河电厂三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沙黑河电厂成为“5•12”地震灾区小水电行业中第一个恢复发电的企业。

2008年5月22日,人民渠四期干渠和红岩分干渠抢修工作完成,恢复通水。

2008年5月23日,都管局全体干部职工进入水利调度中心大楼内办公,都江堰管理局办公秩序完全正常化。

2008年5月25日,都江堰管理局受灾职工的应急安置工作完成,共搭设帐篷162个。2008年6月3日,都江堰灌区“5.12”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领导小组成立。

2008年6月16日,都江堰灌区水稻实现满栽满插,标志着春灌工作圆满结束,较常年提前2天。2008年6月24日,《汶川地震都江堰灌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完成。

2008年6月,都江堰管理局受灾职工的过渡安置工作完成,维修整理安置房317间,搭建活动板房208间,安置受灾职工500余户。

2008年7月11日,都江堰管理局成立局灾后重建领导小组。

2008年11月24日,第一栋职工宿舍楼加固工程动工,2009年6月底前局生活区可加固楼房全部完成维修加固。

2009年10月21日,渠首灾后重建工程第一批项目正式动工。2011年9月29日完工。2011年3月3日,渠首灾后重建工程第二批项目正式动工,2011年9月28日完工。

2010年3月,都江堰水利调度大楼及附楼维修加固完成。

2010年8月13日,岷江支流白沙河突发山洪和泥石流,白沙河流量达到1500m/s,浊度达20000以上;8月19日,白沙河再次爆发山洪和泥石流,流量最大达1800 m/s,浊度最大达50000以上。都江堰管理局成功抗击了两次山洪和泥石流,保障了工程安全和供水安全。

2010年8月14日,映秀镇突发泥石流,约40万m堆体堵塞岷江。都江堰管理局成功担负了抗击“8.14”泥石流的后勤保障任务。

2011年1月,局应急调抢险指挥中心及地下停车场建成。333

第二篇:乡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先进事迹

位于甘陕交界地带,蜀道之咽喉,陇上之锁钥,故有陇南“东大门”之称。全乡辖14个行政村44社2137户8737人。就二oo八年而言,有二个时点和事件将会让现在和将来的人民记取,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大事铭记史册。一是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带来的重创。二是六月一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锦涛在乡李家庄村慰问灾民之行的如天大爱。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二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这次地震强度和范围都超过了发生在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三时四十二分的唐山大地震,是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与四川北部毗邻,且与汶川地震带殊途的甘肃省陇南、甘南、天水、平凉等10个市州受其殃及,成为仅次于四川之外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中陇南灾情尤为严重。

覆巢之下,难保完卵。地处南北地震带的县乡,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重创。迅猛而巨大的震荡割裂着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大地。猝然之间,44人在痛苦中呻吟挣扎。1407户的14111间房屋被摔得粉身碎骨,数条公路被残忍地扯断。14个行政村44个村民小组的8737人全部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亿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里,全乡所有干部在党委书记唐正林同志的带领下,在第一时间奔赴到受灾最严重的李家庄、村、何家庄等村,在电话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一口气跑完了全乡14个村中的9个村。面对频繁发作的余震,全乡干部冒着生命危险,查看灾情,安抚受灾群众,稳定群众情绪。自5月12日至7月12日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乡党委书记唐正林身先士卒,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然不顾老家房子严重受损,家里多次带话让他回去的口信,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党委、政府一班人及全体干部牢记责任,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个人安危,为乡父老乡亲撑起了一片蓝天,使全乡抗震救灾工作安全有效地向前推进。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星期,就安置受灾群众4320人,发放帐篷400余顶,彩条布6000平方米,设立集中安置点3处,安置灾民1100余人。

5月13日早上6时30分,当乡党委书记唐正林得知李家庄村遇难人员还未安葬时,迅速带领干部赶赴该村,了解家属困难,并现场和村社干部研究解决办法,动员干部将随身携带的资金捐给遇难者家属,解决了安葬所需棺木、费用等燃眉之急,使这位不幸者终于在十四日凌晨入土而安。紧接着,他又和干部前往县医院,了解伤员救治情况,并决定留下四名干部联系医院及照顾伤员。看到在凌晨三点钟仍忙碌的党员干部,伤员们纷纷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一位头上被绷带裹着的伤者强忍着伤痛吃力地说:我的伤不重,你们回家休息吧,这是天灾,不怪你们。但走出医院后,唐正林仍不放心,硬是叫开一个熟人的门市部,买了三箱方便面送到了病房。

自5月16日开始,乡陆续运来抗震救灾物资,面对数量和品种繁多的爱心捐赠,乡党委、政府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物资监督领导小组,抽调了责任心强,办事认真的干部组成救灾款物发放和后勤保障小组,印制了入库单、出库单、灾民领取单等监督单据,做到了入库单=出库单=灾民领取单数字的公式管理机制。为了防止评议发放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乡在全乡14个村成立了有村民代表、老党员、村社干部150余人组成的救灾款物分配评议小组,从源头上杜绝了救灾款物发放中优亲厚友、看面待客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发放的阳光透明。

从某种程度上说,灾难本身就是对党和干部的历炼与考验,共产党最伟大的一面就是,始终和人民保持(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血肉关系。面对惊天灾难,乡党委首先成立了“党员突击队”、“民兵抢险队”,将一面面鲜艳红旗插在了废墟之上,让广大灾民看到了希望,振作了精神。在“党员突击队”成立大会上,队长唐正林宣布了八条纪律。一是所有党员干部不论行业,一律服从服务于抗震救灾。二是必须和队旗一道深入到重灾区。三是耐心细致地接待群众,理解灾民的痛苦心情。四是不传谣、不信谣。五是对玩忽职守,私自离岗的党员干部将严肃处理。六是尽最大可能为灾民送去温暖。号召一出,几十名党员干部迅速奔赴灾区展开大规模的查灾和拆除危房工作,在灾民中树立起了党员干部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良好形象。

二〇〇八年六月一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央、省、市、县领导的陪同下,深入受灾严重的县乡李家庄村视察灾情,望着布满石头、瓦砾、土块的村庄,总书记一脸凝重,关切地询问灾民和伤员,并饱含深情地说:“党中央一直惦记

着灾区,惦记着受灾群众的生活,我们一定会帮助你们把新房子盖起来!”

然而,在乃至陇南人民群情高涨的同时,乡党委、政府却感受到又一种压力的沉重。全乡14个村2137户受灾,1407户的14111间房屋倒塌,总书记所到的李家庄村更需全部重建。这一耗资上亿元的工程,对乡镇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其中的困难和问题可想而知。为了抓好灾后恢复

重建,乡党委、政府从最难的李家庄和鸡山坝村开始,书记、乡长各带一个组负责重建。6月5日,乡党委书记唐正林在李家庄村的临时帐篷中召开群众会,讨论重建方案。然而,要把农户之间大小不一的宅基地整合分配,少数群众说啥也不答应,这个会议终究在有始无终中散场。第二天早上,唐正林又带领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不论到谁家,他都是问生活有没有困难,并将随车带来的十箱方便面分给灾民们。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晚上的群众会上,灾民纷纷举起右手,顺利通过了重建方案。紧接着,乡乘热打铁,雇来8台铲车清理废墟,平整地基,短短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地基的“三通一平”。在建设过程中,乡党委、政府抢抓深圳市援建的良好机遇,配合援建方解决道路、建材的困难,不断加快了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的按期完成。如今,拔地而起的85座漂亮的房屋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并举行了灾民永久性住房交接仪式。74岁的老党员老吴说:“没有共产党,没有乡党委、政府领导的苦口婆心,没有深圳人民的大力援助,就没有我们李家庄的今天。”

截止目前,乡鸡山坝村52户270人易地重建已全面完成,43户乔迁新居。累计全乡第一批842户重建户中的643户完成主体工程,竣工350户,分别占第一批重建户的76.4%和41.6%,创造了县灾后重建工期最短、工效最快的最好记录。

俗话说:天热热大家,天冷冷穷人。地震使乡多户返贫,过冬困难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面对逼人的寒气,乡立即出台了灾民安全越冬实施方案。方案规定:

一、对有亲可投的受灾户,驻村干部联系灾民投亲靠友,乡政府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快速兑现“三无”、“三孤”人员生活补助。

二、对安全越冬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三孤”、“三无”人员,乡政府采用租借形式予以解决。

三、各村党员活动室等公共房屋,均作为“三无”、“三孤”人员越冬用房。

四、对“三无”、“三孤”人员集中安置点,乡政府统一发给棉被、棉衣、面粉、取暖用煤及煤炉,固定专人轮流以保姆式的服务予以照顾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乡灾民安全越冬的准备和实施工作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乡党委、政府把群众的安置、重建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履行了做人民儿子的庄严承诺。许多干部家庭的房子也严重受损,但根本顾不上去看一眼,父母有病没时间探望,儿女安危无法叮嘱。加上工作中部分群众不理解的百般刁难,但大家始终以理解和宽容把每一户群众都安置好,把每一分补助款和每一样救灾物资都不折不扣地及时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

一份努力,一份收获。乡党委、政府在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与执着,树立起了共克时艰,血浓于水的光辉形象,是对总书记视察这如天大爱的倾心回报,是甘肃精神、陇南精神的实践与升华,是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鲜艳旗帜,必将引领县灾后重建质与量的突破。

第三篇:武汉市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总结表彰方案

武汉市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总结表彰方案我市对口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任务已完成,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援建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事迹,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拟对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现制订总结表彰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评选表彰先进,宣传树立典型,充分体现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者的爱护和关怀,大力弘扬武汉市无私救灾和援建的奉献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市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干部职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建功立业,群策群力,为武汉市两型社会创建作出更大贡献。

二、表彰范围

参加我市对口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单位和个人。

三、表彰名额及分配

参照省委、省政府全省支援汉源县(乡镇援建项目)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的评先表彰办法,按全市参与对口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单位的80%比例评选市对口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集体,再从先进集体中按30%比例产生立功集体。按全市参与对口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总人数60%比例评选市对口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个人,再从先进个人中按20%比例评选立功个人。

四、推荐评选条件

(一)符合下列条件者可推荐评选为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集体:

1、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省、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统一部署,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按期圆满完成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任务。

2、有关领导经常赴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工作组织有序,领导得力,指挥得当,服从指挥,顾大局,讲团结,有较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3、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规章制度健全,在确保质量、安全和进度方面有创新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业绩突出。

4、组织协调,保障有力,善始善终履行好职责,无违纪、违规现象和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5、全心全意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无私奉献,勤政廉洁,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奋发向上,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

以上一个或几个方面成绩突出的可评为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立功单位。

(二)符合下列条件可推荐评选为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个人:

1、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政治意识强,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完成任务出色。

2、服从大局、恪尽职守、勤奋实干、无私奉献,勇于开拓创新,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作出较大贡献。

3、至始至终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参加灾后重建工作并在汉源县一线工作3个月及以上或赴汉源县工作5次以上,加班加点,吃苦耐劳,工作表现突出。

4、严格遵守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组织纪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无违纪、违规现象。以上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可评为市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立功个人。

五、评选方法

1、市援建办制发评先表格,并将评先名额于8月14日前下发各有关区、部门和单位。

2、由各有关区、部门和单位,根据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标准及分配的名额,评选推荐人员,8月14日前报市援建办;市援建办依据评选标准对各有关区、部门和单位报呈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名

单进行审查后,报市领导小组审定。

3、8月下旬,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武汉市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由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立功单位”、“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颁发奖牌;对评选出的先进个人,由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立功个人”、“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先进个人”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六、相关要求

1、各有关区、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评选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严格按标准评选。

2、各有关区、部门和单位在确定推荐单位和人选时,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向一线工作单位及人员等倾斜的原则,着重评选深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线,立足岗位,创造良好业绩,作出积极贡献,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人员。

3、《武汉市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立功(先进)个人呈报审批表》、《武汉市支援四川省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立功(先进)集体呈报审批表》(附件

2、附件3)请登陆武汉市民政局政务网()下载。各有关区、部门和单位推荐出的人选按要求填写表格,一式三份,同时通过电子邮件上报表格电子版。表格统一使用A4纸打印,由单位盖章。先进材料要事迹突出、文字精炼。

4、各有关区、部门和单位在2010年8月14 日前将推荐人选的表格和相关电子版上报市援建办。

联系人:李超李淑丽

联系电话:(027)82844322(027)82805189

传 真:(027)82844322邮政编码:430014

市援建办

2010年8月13日

第四篇:中江县渔业灾后重建志-2010

中江县渔业灾后重建志(初稿)

一、灾后重建概况

5.12汶川8级大地震给我县渔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震灾不同程度涉及全县32个乡镇,受灾面积8123亩,其中水库受灾面积5710亩,鱼池受损2413亩,渔业用房受损4670平方米,水产品损失334吨,直接损失达860余万元。

二、重建规划

2008年6月2日,中江县水务局向市、县上报“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表,规划资金总计860.4万元,于2009年8月27日又调整为1860.4万(包括渔民自筹资金)。

2009年3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函[2009]56号文向中江县下达了水利灾后重建资金(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2.89亿元。经水务局、县水产渔政管理站积极争取,2009年3月底,县政府安排200万元国家重建资金用于渔业灾后重建。

2009年4月3日,水务局组织召开渔业灾后重建工作会,文家旭局长指出,一是着重考虑受损严重的渔场,二是着重考虑苗种体系建设,三是着重考虑名优和养殖发展潜力大的渔场。渔业重建要加强这三方面的工作,以通过重建促进全县渔业生产的发展,由分管领导郑明荣主任负责,水产站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选址、外业测量等工作。

从2009年4月6到4月21日,局党委委员、分管水产工作领

1导郑明荣组织县水产站站长张正新、技术人员王文锋、杨志国等多次到现场调研渔业灾后重建选址工作,按照文家旭局长的指示和全县渔业生产的实际和受灾情况,最后确定在中江县渔种站、元兴水库渔场、黄鹿水库养殖场、响滩子水库渔场、兴隆镇新湾渔场、杰兴渔场、通济镇河珠村渔场、杰兴镇两头翘养殖场、永太鱼种场、永太金宏渔场、永太十村渔场、南华镇白象沟渔场、回龙镇五里村渔场、玉兴镇长春村渔场、永兴七村十三社渔场、龙台镇沼源村渔场、东北镇高灌村养殖场、东北镇红土地渔场18个受灾较重的渔场进行。

项目选址确定后,水产站站长张正新立即组织6个基层站的技术人员杨方永、蒋晓鹏、郑真科等进行外业测量,掌握基础数据,外业工作于5月10日结束。县水产站统一收集完外业测量资料后,报中江县水利电力技术推广中心,由杨明广、彭振鑫、舒旭三位同志进行初步规划,规划建设内容主要有守护房、池埂整治、鱼池掏淤和进排水设施整治等。

2009年6月1日,水务局以江水函[2009]70号文向中江县发展和改革局上报水利灾后重建8个项目的立项报告,其中渔业基础设施重建项目200万元,包括鱼池守护房7处,380亩鱼池。

2009年6月17日,中江县发展和改革局以江发改审批

[2009]277号文批准了包括渔业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同意建设鱼池守护房7处和380亩鱼池进排水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2009年月日,为便于技术上统一进行和管理,水务局研

究决定,由中江县水利水电技术推广中心作为渔业基础设施重建项目的法人代表,县水产渔政站做好协助工作。并委托德阳市新源水利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进行实施方案和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建设规模调整为鱼池守护房8处,整治557亩鱼池。

2009年7月6日,中江县水利水电技术推广中心向县环境局上报建议项目环境保护申请报告。

2009年8月14日,中江县环境保护局以江环建函[2009]352号文对中江县水利水电技术推广中心渔业灾后重建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进行了批复。同意项目在中江县境内进行建设,并要求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和各项目污染物达标排放,做好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制度。

2010年5月10日,中江县水利水电技术推广中心向县发改局申请调整渔业灾后重建规模,县发改局于2010年5月16日批复同意。

2010年5月25日,中江县水务局向德阳市水务局以江水发

[2010]93号文上报了《关于中江县渔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方案的报告》。

2010年5月26日,市水务局组织专家对《中江县渔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德阳市新源水利电力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按照专家组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并报送德阳市水务局。

2010年8月24日,德阳市水务局以德水函[2010]322号文对中

江县渔业灾后重建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批复。同意了中江县渔业灾后重建方案的建设内容,并要求依法建项目法人,严格项目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制定建后管理制度,做好住处反馈和检查验收。

2010年9月3日,中江县财政局以江财重管批[2010]620号文对《中江县渔业基础重建项目(1、2标段)工程招标控制价评审报告》进行了批复。最后审定金额为182.7991万元(其中暂列金额

8.7049万元)。

规划建设主要内容为:

1标段

1、中江县双河口水库渔场:鱼池拆除渔埂4条、防渗护坡290m、原砌体翻砌70m,改建放水洞,修复进排水渠280m,维修管理房4间。

2、兴隆镇兴湾村1社渔池:鱼池防渗护坡160m,改造放水洞4处,新建简易管理房49m2。

3、龙台镇沼源村渔池:第一口鱼池C15砼防渗护坡120m,第二口鱼池毛条石抹面防渗护坡80m。

4、永兴镇七村十三社渔池:鱼池防渗护坡430m,新建梯步2处,整治放水洞1座。

5、元兴水库渔场:整治管理房,拆除危房,新建80.44平方管理房,整治孵化池。

6、响滩子水库渔场:1-16号渔池打光抹面防渗,新建及整治梯步,规范排洪沟。2标段

1、玉兴镇长春村三社渔池:鱼池除淤、防渗护坡120m,整治放水、泄洪设施新建码头各一处。

2、南华镇白象沟村1社渔池:鱼池除淤。

3、回龙镇五里村1社渔池:鱼池除淤,整治放水洞2处,新建梯步2处。

4、黄鹿水库渔场:塘底清淤,砼护坡825m,新建梯步12处。

5、通济镇河珠村特种养殖场:鱼池护坡375m,新建梯步4处,整治进排水设施,新建管理房65.15m2。

6、杰兴镇杰兴渔场:

2、3号池护坡180m,新建截流槽防渗。2号池填土加高外埂,垮塌段浆砌毛条石护坡20m。

7、杰兴镇鳝鱼场(两头翘):渔池护坡防渗335 m,新建梯步2处。

8、永太镇永太渔种场:改建管理房,改建引水渠250m。

9、永太镇金宏渔场:维修管理房,修复垮塌渔池35m。

10、永太镇十村养殖场:改建管理房49平方米。

11、东北镇高灌村养殖场:鱼池防渗护坡,新建梯步1处。

12、东北镇红土地村养殖场:改建排水设施350m。

2010年9月13日,中江县水利水电技术推广中心向中江县发展和改革局报送了《关于中江县渔业基础设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招标核准有关事项的申请》,现正在审批中。

第五篇:《灾后重建志》初稿编纂示例

《灾后重建志》初稿编纂示例 2009/11/27------

9-8 第八篇 基础设施建设(篇,三号黑体居中)9-8-1 第一章 交通设施(章,小三号黑体居中)9-8-1-1 第一节 公路(节,四号黑体)9-8-1-1-1

一、高速公路(目,小四号黑体)

9-8-1-1-1-1 京昆国高勉县至石棉段(子目,小四号黑体)9-8-1-1-1-2 兰海国高武都至南充段(子目,小四号黑体)9-8-1-1-1-3 成都经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子目,小四号黑体)关键词检索:四川省,都江堰市(以检索表为准)

主题索引:(包括地名、单位名、专业科技名、事件名,在文中建立索引标记)

人物索引:(正文中出现的人物,在文中建立索引标记)图表索引:(图表标题,在文中建立索引标记)

(成都至都江堰部分须补充资料后撰写)

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简称都映高速)是都江堰通往阿坝地区的关键路段,全长25.9公里,概算投资20.57亿元,2003年开工建设。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时,已完成投资20.05亿元,除紫坪铺隧道左右洞合计剩余未开挖段1382米、龙溪隧道左右洞合计剩余未开挖段348米外,其余路段土建工程基本完工。地震中,都映高速公路受到严重损坏(损坏情况进一步补充)。地震后,(四川省交通厅)按照“快启动、先抢通、后完善”的思路,将都映高速列入灾后恢复重建首批开工项目。经初步测算,投资规模约10亿元,其中交通部补助3.5亿元(进一步明确投资来源)。

都映高速由四川省高速公路公司负责恢复重建。2008年9月3日,四川省高速公路公司成立以高淳同志为组长的都映高速公路督导组。2008年9月25日都映高速全面恢复施工,难点工程包括庙子坪特大桥、新房子大桥、紫坪铺隧道、龙溪隧道的恢复重建。(补充勘测、设计相关内容)庙子坪特大桥恢复重建。(具体内容需要补充)新房子大桥恢复重建。(具体内容需要补充)紫坪铺隧道恢复重建。(具体内容需要补充)

龙溪隧道单洞全长7349米,地震中受损4500余米,是都映高速恢复重建的重点难点项目。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施工,总裁赵广发,所属二十一局集团总经理李宁等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有关隧道专家多次(多少次)在现场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具体内容需要补充)。龙溪隧道左线和右线分别于2008年9月25日和2008年10月11日开始恢复掘进施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董事长张超民、总经理赵春锋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昼夜兼程(具体内容需要补充,说明具体时间,从XXXX年X月X日 X时到XXXX年X月X日 X时)把1500多名施工人员、80多台(套)施工机械设备集结到龙溪隧道工地,掘进隧道和处理塌方受损地段同时展开。为了加快建设进度,在2009年春节期间,都汶公司照常施工,冯学钢总经理带领相关人员到施工现场慰问施工人员,发放加班补助。2009年1月21日,龙溪隧道全面贯通。2009年4月24日都映高速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009年5月12日,正式通车,都江堰到映秀的交通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20分钟。(审计、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内容需补充)(进一步补充群众口碑内容)(进一步补充图照资料)

撰稿人: 撰稿时间: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审稿人: 审稿时间:

9-8-1-1-1-4 成都至邛崃、彭州高速(小四号黑体)9-8-1-1-1-5 广元至巴中高速(小四号黑体)9-8-1-1-1-6 成渝环线绵阳至遂宁段(小四号黑体)

9-8-1-1-1-7 连霍国高宝鸡至牛背(陕甘界)段(小四号黑体)

撰写初稿几点体会:

1、撰写初稿和编纂资料长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撰写初稿过程中,还会发现原始资料不能满足初稿撰写需要的情形,比如要素缺乏,提法与一般生活常识和知识背景不相符等。撰写初稿过程中需要继续补充资料,缺乏的内容,原资料收集人员继续收集;有歧义的内容,编纂人员还需要深入考证、鉴别。

2、撰写初稿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提取已有资料中的关键信息(称为一稿,主要作用是整理信息)。二是对一稿的内容进行再加工,明确已经有哪些要素,还缺乏哪些要素;哪些说法准确,哪些说法有歧义。在补充资料和考证鉴别资料的基础上,对一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内容完整、没有歧义和错误的初稿(称为二稿,主要作用是鉴别要素,补充内容)。三是对二稿继续加工,形成语言风格一致,术语表述规范,符合行文规范的初稿(称为三稿,主要作用是语言凝练)。

下载《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志》大事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志》大事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