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群体道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经贸学院1102班张佳音201118910232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道德有不同的体现。最初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道德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规律和原则,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之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对于社会来讲,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们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社会主义道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比历史上任何道德都更加广泛、更加深刻、更加强大。它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他对于大学生的成才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更要进一步坚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既然对于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这么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了我校部分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并做出了分析。第一,在对于热爱祖国的问题上,接受问卷调查的所有学生都选择了热爱,他们表示当国家利益收到损害时,自己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在国家的荣誉收到玷污时,会努力维护,这些也是我们作为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希望不仅在做问卷调查时这样回答,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去证明。第二,关于诚实守信的问题,在被问到如果承诺了他人的事情,即使对自己有害,是否会继续去做时,有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选择了去做,其余同学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再被问道如果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情,在可以欺瞒的情况下是否会承认自己错了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主动承认错误,没有必要隐瞒。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也是我们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我们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社会秩序的保障;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把诚实守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是立
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以上这两条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最基本道德标准,也是我们对自身最低程度的道德要求。
社会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道德品质上,加强个人到的品德建设贯穿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始终。个人品德对社会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要求只有与个人道德品德相结合,才能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力量,同时个人道德品德提升过程也是能动的作用于社会道德的形成过程。他能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力量,在对个人品德调查的基础上,许多同学再被问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怎么解决时,都选择了积极解决,有个别会感到无所适从消极面对,但还是会尽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其实道德修养体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两种或多种对立的道德体系和观念冲突和斗争,这些冲突和斗争必然会反应到个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在这些道德观念的冲突中,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不同的道德观念之间的选择。道德修养有助于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适应社会进步和完善的需要。我们作为大学生,首先应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有满腔热情、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虽然有些人会担心上当受
骗,但还是愿意被骗一次也会去帮助他们。把帮助别人视为应做之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是有爱心的表现。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留有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在当今的社会中,一个人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到我们学生个人,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要服从集体利益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团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团队的目标奋斗也是十分幸福的。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百分之七十的同学认为在团队再个人的价值能得到实现,百分之十的同学认为在团队中会影响个人才智的施展,由此可见,团队中的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能避免有同学“搭顺风车”的现象也会大大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我们还是应当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虽然在大学班级的概念变得模糊了,但是我们还要将自己放置于集体中,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增强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对以后我们参加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开创了众多社交平台,开发了众多网络游戏,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例如:网络暴力、电子诈骗、网上赌博等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有少数大学生对网上行为缺乏责任感,是
非标准不清,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也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做为大学生的我们要遵守“五要五不”的网络道德要求,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成为净化网络空间的积极力量。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加强道德修养,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其一,学思并重,即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的德性;其二,省察克治,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自己的思想的不良倾向、念头以加以抑制和克服;其三,慎独自律,坚守信念,自觉按道德行事;其四,积善成德积累善行,以逐渐凝结成优良品德;其五,知行统一,把道德认识与实践统一起来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同学们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进行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问卷调查
-----对我校学生道德状况调查
1、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
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B以个人利益为重 C视情况而定 2、当你向他人许诺后发现这对自己的利益有害时,你会()A仍然努力践行 B保全个人利益 C视情况而定
3、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
A勇敢面对,积极解决,B偶尔消极逃避 C经常逃避 4、你与父母意见不同时,你会()
A与父母争吵,让父母顺着自己,B积极与父母沟通C不管父母意见 5、你是否献过血,为灾区或失学儿童献过爱心?()A经常B偶尔C从不
6、如果遇到有人落水,你会()
A奋不顾身下水营救 B当没有看见 C喊他人来救
7、你认为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队意识重要吗?()A非常重要 B可有可无C完全没有必要
8、在网上和别人交流时,你的语言文明吗?()A文明、B不文明C 有时文明
9、你认为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其人生发展影响大吗?()A非常大B一般C没有作用
10、你认为还有那些方法能让我们提高个人道德水平?
第二篇:对巴中市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
对巴中市困难群体就业状况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28】
促进困难群体就业,是推动社会整体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重要任务,是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家庭收入有来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帮扶作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强化各级帮扶援助责任,落实困难群体就业目标,将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就业困难并失业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实行重点帮扶援助,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领导结对帮扶、落实政策等措施,确保了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援助有力有序开展,促进了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全市累计对3万余人次实施了就业援助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400余人;认定服务型企业57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605人,私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吸纳4000余人;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就业1600余人次。免费职业介绍4000余人次,组织劳务输出2000余人次,为1790名就业困难提供创业培训,使1300名就业困难对象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了困难人员稳定就业。
主要做法及成效
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坚持把公益性岗位作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主渠道,加大开发城乡保洁、绿化管理、环卫协管、交通协管、城市协管、劳动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公益性岗位,尽最大努力满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岗位需求,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各级将公益性岗位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动态管理,并采取社区推荐,社区公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招用人员,并报各级就业服务部门备案,用人单位按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2008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 3000余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受灾群众2700余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达2400人。
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就业。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在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在用足、用活优惠政策上狠下功夫,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逐步提高政策标准。一是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及时出台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对吸纳持《再就业优惠证》的服务企业型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困难群体就业稳定性。去年来,全市各类企业共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000余人,兑现社保补贴400余万元、岗位补贴500余万元;二是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积极组织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人员,对其集中进行创业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帮助制定创业计划,论证创业项目可行性,同时进行开业指导、协调办理营业执照等帮助实现自主创业,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创业人员,帮助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办理营业执照,享受税收减免。2008年,扶持527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560人,减免税费100余万元。三是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全市就业服务部门按照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工作职责、优化办事流程,严格按照“问事、问人、问责”工作要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同时,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让服务重心下移,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办事效率。基层平台普遍建立起了下岗失业人员基础档案和再就业情况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下岗失业人员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及时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去年,全市办理《再就业优惠证》4258本,帮助就业困难人员3368人实现就业。
实行领导结对帮扶就业。各级坚持落实领导干部“一对一”就业帮扶援助长效机制,把“零就业家庭”人员、失地农民作为结对帮扶援助重点,通过开展走访、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一走五送”活动,全面摸清掌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愿望、技能状况、家庭等情况,有针对性的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零距离就业援助服务,并把领导干部帮扶情况纳入考核项目,实行不就业,不脱钩,对未实现就业帮扶的给予通报评批,通过领导帮扶实现就业257人。
开展专项活动扶持就业。积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广泛收集适合困难群体就业需求的岗位信息,组织开展 “失地无业农民解困月活动”、“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为失地无业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岗位、政策咨询、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专场就业服务,帮扶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去年共举办招聘会6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0余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7000余人,使 12000余人实现就业。
存在的问题
城镇困难群体多,困难对象认定难。我市属于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滞后,企业改制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失业农民、零就业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群体数量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推进实施大交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被征地失业农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部分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受年龄大、技能弱、就业观念陈旧、就业竞争能力弱、对政府救助依赖性较高等因素影响,使这部分人员难以实现稳定就业,加之本地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可供开发安置就业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岗位和适合困难群体就业的岗位数量较少。这种困难群体多,可供岗位少的现状,导致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市尚未建立困难群体就业援助认定标准,只能参照民政部门实行的城市低保标准认定。对城镇困难群体动态管理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援助难度加大。
资金保障缺口大,受惠范围较小。由于我市城镇困难群体庞大,地方财力和上级就业专项资金补助有限,用于帮扶援助困难群体就业资金受限,一方面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难以全面兑现。据统计,全市以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达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群体近2万人,经测算,平均每年落实困难群体社保补贴资金近7000万元,由于资金缺口大,困难人员的社保补贴难以落实,优惠政策的普惠作用发挥不够,通过落实政策促进就业困难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稳定就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缺口大,政府购买岗位能力减弱,使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群体就业的渠道变得狭窄。
工作合力不强,基层职能发挥差。就业困难群体涉及社会各个阶层,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对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活动,共同帮扶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各职能部门在对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援助工作上缺乏整体联动,缺少主动服务,援助措施单一,工作合力不强。各类用人单位主动腾岗、献岗,安置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意识不强。由于基层乡镇、社区就业服务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办公设施落后,对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情况摸底调查不全面,动态管理和就业失业监控手段滞后,岗位信息收集难,就近安置渠道狭窄,就业援助效果不明显。
对策及建议
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强化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就业援助制度是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起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对就业困难群体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就业援助。一要强化工作责任。要把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逐步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目标,控制就业困难群体增长,让就业困难群体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普通百姓,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二要健全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细化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完善工作程序、援助措施、信息共享等机制,真正形成部门联动工作、齐抓共管的就业援助工作格局,全面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帮扶深入开展,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就业,扶持就业困难群体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使更多的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三要准确界定就业困难对象。制订就业困难对象认定标准,全面摸清困难对象家庭、人员、技能、就业愿望等基本情况,做好就业困难对象实名制统计管理工作,使管理工作动态化、援助服务规范化,便于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援助帮扶。
强势宣传积极就业政策,强化政策扶持支撑作用。就业援助对象大部分都是年龄大、知识少、接受信息能力弱的人员,他们接受就业援助主要是靠上门服务,他们在获得就业援助上大多处于被动地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就业援助政策进行宣传,同时要发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员进农村、进社区,开展就业援助政策宣传,让就业困难群体充分了解国家的就业援助政策,真正实现就业援助政策人人知晓,深入人心。同时要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政策补贴,使就业困难人员充分享受扶持政策实现稳定就业。
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强化就业资金保障功能。就业资金充裕是开展就业援助工作、扩大援助范围的前提和保障。目前,全市就业困难群体大,就业困难对象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资金需求量大,只有加大对就业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就业援助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才能解决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后顾之忧,促进困难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同时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在享受范围上不断拓宽覆盖范围,在补贴标准上向困难群体倾斜,激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实现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援助服务重心下移。就业援助工作重心在基层,要依托基层机构这个平台,把就业信息发布到基层,把就业政策宣传到基层,要依靠基层工作人员把岗位、服务送到就业困难人员手中,基层工作人员对就业困难人员家庭情况、技能状况、就业愿望等情况清楚,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平台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服务的优势作用,才能使就业援助服务更细致,帮扶更实在,工作更有效。要加强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就业服务功能,改善基层平台就业服务手段,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服务热情和工作效率。要积极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对所属辖区人员摸底调查,建立人员档案,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动态掌握,制定有针对性的援助计划。要大力开发社区经济实体,深度挖掘社区就业岗位,增加社区吸纳安置就业能力,使下岗失业人员在本辖区内消化,使就业援助帮扶工作更有成效。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
1.你去食堂吃饭时,是否插过队(包括让前面认识的同学帮忙打饭)?()
A.从来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2.你对食堂的插队现象有什么看法?()
A.无所谓 B.心里看不过去 C.阻止他人插队 D.大骂插队的人
3.你怎样看待情侣在公共场合的过分亲昵行为?()
A.事不关己 B.属于正常行为 C.反感
4.假若有人在在图书馆大声讲手机,你会怎样做?()
A.捂住耳朵(随他去)B.心里暗说他没素质 C.起身打断他
5.宿舍里有人通宵玩电脑而且有时还吵到别人,你会不会说他(她)?()
A.会 B.不会
6.倘若你在教室里发现了同学遗留的手机,你将怎么做?()
A.没人发现,放入囊中 B.不管他,失主会来找的 C.先替失主收起来
7.,当你看见有人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在地受伤了,你将怎样做?()
A.当做没看见,匆匆而过 B.认为这人很没用,嘲笑他 C.跑过去帮忙
8.当你手上有用完的纸巾,你会选择扔在哪?()
A.最近的草地或者树下 B.100米远的垃圾桶 C.随地扔
9.老师上课时,你是否有在下面吃东西?()
A偶尔 B 经常 C从不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第四篇:关于我校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校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其中以物理系学生为主,还包括化工院、数学院、计通院等其它院系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比如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等;二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主要消费来源等内容;三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方面的内容;四s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方面的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1、关于大学生消费来源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大学就是“养老院“,认为大学生是被家人所供养,衣食无忧。对此,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以及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只有少数大学生是通过自己打工、兼职获取生活消费来源。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对于家庭经济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大学学费和生活消费都依赖于家庭。(详见表2)
表2: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注:“三金”:是指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不过,从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都愿意参加勤工俭学,有83.9%的同学不同程度上希望能够通过打工养活自己,其中有22.4%表示非常愿意、44.6%表示愿意,大学生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比较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比例共占16.1%,持此观点的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是用来专心读书的时期,外出打工相当于拿了家里的钱换取在大学打工的机会,得不偿失。(详见表3)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集中在中间阶层,呈现出“橄榄型”分布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家庭月均收入在500-2000元、2001-4000元之间的分别占39.6%和24.8%,共占整个样本的64.4%,而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不高,仅占12.4%,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3.2%,相对来说比例有点偏高(具体见表4)。就这样的家庭收入状况,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是极为有限的,这充分揭示了面对这种经济来源十分窘迫的状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
表4:学生家庭月均收入状况
2、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情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是指大学生年均或月均支出的多少。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月消费近一半人数在300-500元之间,但两头存在差距悬殊的现象,有少数的贫困生月消费在150元以下,但也有同学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具体见表5)。对照表4,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每月的消费支出占其家庭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为了保证学生的消费,不少家庭必须压缩家庭开支,甚至要拿出原有的积蓄来维持学生每月的消费。表5:学生月均消费情况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学生每月消费结构中,较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大的消费是用于日常
饮食,其次是交通/通讯和穿着,用于学习消费与娱乐消费差不多持平。(见表6)
表6:学生消费结构情况
注:本调查题“你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包括上表中“消费结构”的七个选
项,在让学生作选择时,没有限定学生只选一项,学生可作多项选择。
据了解,我校食堂的饭菜均在1-2元之间,女生每餐一般消费在3元左右,男生则一般消费在4-5元左右。按这种方式计算,大学生用在吃饭上面的花费将不超过250-350元。其余的钱大学生们用来做什么了?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存在追求时尚和盲目享受的错误倾向,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比如购买时尚电子产品、过多的移动电话消费、畅游网络、庆祝生日的聚餐、K歌、送礼等等。(详见表
7、表
8、表
9、表
10、表11)
表7:学生目前拥有电子产品的情况
表8:学生每月手机话费情况表9:学生每月上网花费情况表10:自己庆祝生日花费情况表11:为别人庆祝生日花费情况
3、关于大学生消费认知以及消费习惯的调查分析
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消费也是这样,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就会引导人们发生什么样的消费行为。不好的消费观念也许会引导人踏入歧途。
统计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衣食住行方面有49.6%的同学坚持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有
5.9%的同学认为应该追求高标准,43.4%的同学是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当自己月消费有盈余时,27.8%的大学生倾向于将余额用来改善物质生活,奖励自己一个月的“持家有方”,35.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余额存入银行,做长期投资,用于将来购买比较大型的电子产品等,37.1%的学生愿意用来购买书籍、CD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消费的计划性方面,有52.6%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有记录,不过当中有26.7%的学生不是从头至尾,而是断断续续做记录,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从来没有记录,比较随意;在回答是怎么看待“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这一问题时,认为“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的占72.9%、认为“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的占4.9%、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提倡”的占20.3%、回答“没想过”的占1.9%,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完全赞同勤俭节约这一
传统美德的,调查中有49.8%的学生家长总是要求小孩注意勤俭节约,这进一步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在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5.2% 的学生认为“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34.7%的学生认为“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但也有4.8%的学生认为“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还有7.6%的学生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17.7%的学生回答“心情很矛盾,说不清”;在回答怎样看待“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时,有66.7的学生持不同意的看法、25.7%的同学持比较同意的看法,只有7.6%的同学持同意的看法。
由此可见,我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具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消费观念的,能够摆正自己的消费心态,但也部分同学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朋友/同学、媒体和现实生活的影响,排在第一位的是朋友/同学,第二是现实生活,第三是媒体,第四是父母。可见,我们学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体来看,我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主流还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1)在消费水平上趋于中等,但个体差别在拉大。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月均消费在400元左右,大多数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基本持平。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城镇与农村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等的消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消费水平高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月均消费高居1000元以上,有的却在150元以下;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有的却节衣缩食仍难以为继。这种上下近十余倍的消费悬殊,在目前情况下,对生活在同一集体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大学生在获取消费能力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对家庭依赖心理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尽管有勤工俭学的愿望,但在面对寻找打工机会和处理学习与打工的矛盾关系时,仍缺乏勇气、自信和吃苦精神。
(2)在消费结构上基本合理,但娱乐性消费在增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交通、通讯和穿着等,其中主要是用于饮食。大学生在月消费有盈余的情况下,倾向于将盈余购买物质品,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相对而言,大学生伙食消费的比例在下降,而在衣着、人情、娱乐、旅游、通讯以及其它方面的消费比例在上升,特别是大学生的娱乐消费,但娱乐的内容却基本都是看电影、录像、玩游戏、上网等等。这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助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才能的开发,而且往往会耽误学习,严重影响学业和成才。
(3)在消费认知上相对理性,但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于消费的态度、目的具有较明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认为在自己没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的现状下,节约勤俭是应该被提倡的。但是在具体消费行为中,很多学生开支缺乏计划性、理财能力比较差。部分学生不能摆正成才需要在个体诸多需要中的绝对优势,经常受其它需要的冲击而不时改变初衷,淡化了成才这一人生主题。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消费上“跟着感觉走”,追求“不需要”的需要,导致盲目消费和高消费。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现象。
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素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客观要求。作为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做到:
1、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1)倡导节约消费。要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依然具有坚守和弘扬的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适当奖励和宣传。
(2)主张合理消费。从年轻人的特点来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追求新颖、时尚,本无可非议,但必须与自身实际情况要相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一是量入为出,即告诉学生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考虑自身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做合理安排。二是经济适用,即教育学生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在选择物品时要讲究实用、注重投资效益。三是统筹计划,即教育学生在花钱学会合理计划、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四是身份相符,即教育学生在确立消费时,要注意自己是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赶时髦、不借债高消费、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档名牌,要坚持“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的原则。
(3)引导高雅消费。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属于精神食粮丰富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追求一定的物质消费是完全合理的。相对而言,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应该要引导大学生加大精神文化生活的投
入, 提高他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质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注重管理,形成良好的消费示范。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学校要适当加以规范和管理,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严令禁止大学生的抽烟和酗酒行为等。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时尚的特征,学校教师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将对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对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具有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往往以高年级学生为效仿对象。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示范机制。另外,学校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贷款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要恰当地和学生的消费情况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消费与荣誉、利益挂钩,特别是要制止大学生用所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去开展请客吃喝玩乐活动,让优秀学生、贫困生在学生中充分形成勤俭节约的示范形象,进一步带动广大学生合理消费。最后,对于那些个别采取偷、抢、骗等违法乱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3、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
消费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大学生虽然是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群体,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支配自己的日常消费,对于消费知识的了解并不多、不够系统。因此,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一方面可通过开设有关消费知识的课程或讲座、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协会、咨询和指导机构等形式,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合理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和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为贫困生开辟出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开辟专门岗位、确定管理办法,促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这不仅能改变学生对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依赖心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真正体谅到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自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精神,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4、优化环境,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
学生的很多行为方式是受环境熏陶渐染所形成的,只要他们生活在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里,将会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念。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学校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整治校园的周边环境,取缔学校周边的违法商贩和网吧、游戏室等等,确保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部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在提高食堂伙食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取消校内各种高消费娱乐场所,建设健康非盈利性或低盈利性的娱乐场所,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展板、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观宣传,树立正面的消费舆论和导向,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情操。
第五篇: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总结报告
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道德属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道德,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它的好坏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令人困惑的,它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就业、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下,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是值得思考的。为了了解我们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质,让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自我警醒,自我评估。本人于二〇一三年五月九日至五月十七日的八天时间里对本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3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0份。调查对象涉及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等。
一、道德的含义及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1、道德的含义: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2、道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著称的礼仪之邦,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在当今这个物质为主导的社会里,正确的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尤为重要。特别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脚踏实地的追求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观念,实现依法办学和以德治校。
二、关于政治素养、社会公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
1、政治素养:表现为大学生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包括大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局势及经济形势的认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据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的政治觉悟较高,对自己的祖国有很深厚的感情,对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大学生道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的认识比较客观,并表示堪忧,希望自己后可以成为一个德智兼有的人。但仍有部分的人认为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
2、社会公德:体现在大学生应具有的基础文明上,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培养公民意识与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此次调查表的前三题用三个假设性的生活场景题。
是否有随手丢垃圾的习惯、自来水龙头没关闭以及公园逃票这几件事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及思想素质的大学生,理应是选“不会”“过去关掉”“主动买票”。但是据调查结果表明,有57%的人“偶尔”丢弃垃圾,在第4题中仍有2%的人选择“有时会关”,在第9题中50%的人选择“会,能省就省”30%的人选择“看情况”!所以,虽然现在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较高了,对于奉献及助人为乐等高尚品德已经有了较强的认同感了,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素质应从细微之处做起。
3、个人道德素质:包括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认知、心理素质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问卷中有一道题:您认为考试时可以作弊吗?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7%的人认为“为了不挂科,可以”,16%的人认为“大考认真,小考防水”,只有27%的人“原则问题,坚决不行”。从这道题中就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都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仍然因为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所以,虽然大学生的心理已经趋向成熟了,但是对事物认识的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仍然不能忽视。通过此次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素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建设。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主客观原因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从客观上讲造成的原因有: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有欠缺,对大学生从小的道德教育产生影响;二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过分注重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三是家长长期过分溺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四是就业体制的不完善及观念的落后,阻塞着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侵蚀着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主观方面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价值取向影响了大学生的实际行为,比如对于考试作弊的事,明知道是错的,但为了成绩还是会无奈的去做。二是思想观念与实际行为的分裂;三是大学生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事物认识有不稳定性、不全面性和矛盾性。
四、意见与建议
1、以正面教育为导向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遵循思想道德原则学校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为使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思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德育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
4、家庭、学校、社会、自我通力合作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