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海事立法状况的思考
我国海事立法现状
海事系统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的一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沿
海水域和内河通航水域的交通安全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从立法体系的角度来看,当前海事部门为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主要集中在《海上
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
通安全
管理条例》(下简称“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并以之为依托,形成了以部令、部海事局规范性文件、直属局规范性文件等为子系统的法律体系;从法律的体例的角度来讲,大陆法系的特点明显,行政立法的模式突出,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体现,以国家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为主要法律渊源,制定法较多且较多地散见于规
范性文件中相应的设法性条文当中;从海事法律体系的构成状况来讲,海事立法产品
体现了行政法的立法体例即母法与子法互为依托,原则性立法与操作性规范相互结合的特征;从立法活动的主体来看,当前的海事立法活动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立法、中央行政机关立法、地方权力机关立法、地方行政机关立法以及海事部门立法等层次。
海事立法体系的特点
从立法的角度而言,我国海事立法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行政法特点明显。首先,立法以宪法为基础。海事立法体现了宪法对公共管理权
利的约束;其次,立法以行政法律为核心。海事立法是以《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内
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这两部主要的行政法律为母法核心的,符合行政立法的体例特
征;第三,立法以设权性条文为主。基本的法律制度与散见的规章、条例、规范性文
件都体现了对海事行政执法职权的维护;第四,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地位不平等。因
行政权和行政执法权的赋予而彰显了海事部门的主体地位和主客体之间在权利义务上的不平衡性。
与其他部门法的交叉点多。以船舶登记为例,海事机构是一级重要的行政执法机
关,也是重要的物权登记机关,我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的权利转移以登记为生效要件,船舶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动产,其所有权的转移、使用权的变更等等都需要到有权机关
进行登记,海事部门恰恰就是这个有权机关,在船舶登记业务方面,较多的体现了海
事管理权与民法中有关物权制度的交叉。
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相互融合。随着我国加入国际海事组织并成为a类理事国,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海事工作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立法上借鉴先进的立法
经验和国际条约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在很大的程度上,缩短了海事立法的研究探索过
程,起到了推进海事立法进程的作用。
母法相对稳定,子法则名目繁多。作为母法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内河交通
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对比较稳定,自颁布以来就极少修订,而作为子法的各种条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的出台速度和密度则相对较大,每一个立法年度,均有大量的规
范性文件出台。
呈现了母法的核心辐射特点。首先,《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条例
》等发挥着设权性立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职权上为海事机构的存在设定了法律依
据;其次,为海事机构划定了履行职权的范围;再次,为后续的权力行使的保障性文
件的设置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从原则性上体现了核心部类的规范意义。
与地方性立法的交叉日益增多。由于海事机构自身存在直属海事系统和地方海事
系统,同时,又分驻不同行政区域,在立法上,海事机构对地方政府以及权力机关的信赖性随着航运经济的不断发展正逐步显现,海事与港口甚至口岸经济互为依托的特
点日益显露,在立法上,海事立法与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交叉点,涉及港口发展和提高海事监管效能的地方性立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提上议事
日程。
当前海事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过于分散。根据海事业务的分类,海事立法从船舶管理,防污染、危险货物
管理,船公司管理、通航管理、船员管理、航标测绘管理、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等部
类分别开展了大量的立法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上讲,呈现了多元化的特
点,国务院、交通部、交通部安监办、规划司、海事局以及各相关的地方政府均成为
海事立法的相关主体,海事立法出现了过于分散的缺陷,设权性条文散见于法律、法
规、规章、条例和规范性文件当中,检索不便,使用更是不便,客观上为海事行政执
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与海事管理相对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从立法上,日本国的海事法律统称为“日
本海事六法”,它
由“海运六法”、“船舶六法”、“船员六法”、“港湾六法”、“海上保安六法”组成,涵盖了海事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角落,日本的海事管理部
门的名称和职权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予以公布的。《海上交通安全法》虽然规定了海
事机构“港务监督”的主管机关地位,但在职权设置方面的立法上在法律的层面却鲜
有体现。
海事职权立法与海事发展不相适应。海事立法大多为设权性立法,其他子法包括
规章、条例等则围绕着主要职权的行使设置了一些保障性措施和保障性权力,这种体
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立法过于分散,且设权性条文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与海事
行政管理职权的行使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从立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来讲,当
前的立法模式远不能适应海事事业发展。
立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海上交通安全法》1983年9月立法至今未做修订
。《海上交通安全法》中海事机构的名称被确定为“港务监督”机构,而当前海事机
构的名称已经从“港务监督”过渡到了现在的“海事局”,而且随着机构改革、职权
调整,目前的海事机构与80年代的港务监督无论从监管作用还是职能权限上都有了
大幅度的调整,为海事机构顺利履行职权构成了一道道隐患。
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力量,重点不明确。从立法的角度而言,海事机构缺少一个
能够真正起到立法研究作用的智囊团,即或是有,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在立法实践活
动中应有的作用,即便有其研究力量也不能够适应海事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相对迟缓。如销鲜船舶管理方面的行业性规定和标准的宣传
贯彻,相对渔业口便销显迟缓,如此,既有损海事部门这一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威性,客观上也对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被动。
立法对策
形成统一完善的立法体系。笔者认为,应当随着海事监管体制由“一港一监”到
“一省一局”的改革进程,对现有的海事立法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类,统一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海事管理法》(建议使用名称)的出台应当被列入正式的立法研究日程,应
当直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和各省、市的直属局、分支局及其他相应的派出
机构是代表国家,依法履行海事管理职权的主管部门”,继而明确划定海事部门的具
体职权范围,并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出母法统揽全局、辐射全盘的作用,依照海事
职权的划分,分类制定相应的子法,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严谨的立法体系。
加快立法进程。要进一步加大立法投入,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管理法》(建议使用名称)的早日出台。同时,必须加大职权立法的研究力度,加快立法速度,立法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海事发展过程中职权立法需求方面的研究,充分借鉴国
外先进的立法经验,以母法的基础,加快职权立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立法进程,培育
有机的法律体系。
坚持立法的与时俱进。在追求海事立法活动速度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立法质量,要使海事立法行为与履行职权有效结合起来,与中外海事法律体系接轨的需要结合起
来,在立法思想上要具有前瞻性,在立法活动上要实事求是,在立法成果上要保证实
效。
整合力量加强立法研究。一是整合现有的研究力量。形成统一的研究团队,加强
立法研究的针对性,做到立法活动的适时、适需和与时俱进,从客观上保证立法活动的效果。二是加强对国外海事立法体系的研究。充分汲取其立法实践的先进经验和科
学成果,吸收其先进的立法精神,移植其与我国立法需求相适应的条文,从而降低我国海事立法的成本,加快立法活动进程,缩小与海事管理先进的国家之间的距离。三
是紧追物权法等的立法进程。鉴于海事立法特别是与物权法在所有权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交叉,应进一步加强对物权法的研究,加快船舶登记管理条例更新的步伐,保证立
法成果的客观效果。四是形成立法与法律解释相结合的良性机制。对于通过国家权力
机关立法活动出台的基本法律,可以通过提出立法议案的方式寻求突破,对于部门规
章等则可以通过交通部令的形式,突出解释机关的权威性,从而为法律的实施创造有
利的条件。五是在地方性立法方面继续寻求突破。应当加大对地方性立法活动的研究,突出海事立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理顺海事立法活动与地方立
法之间的关系,争取使一些应用范围相对广泛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和效
力,从而在客观上为海事行政管理行为理顺道路。
第二篇: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思考
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思考民丰小学易芳 内容提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在当今社会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依旧上演,这对教育产生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学校育人的困惑,“现在的娃儿不好教”,是我们的方法少还是能力差?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
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长缺乏责任心。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4、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供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工资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很困难,因此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取得一致性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
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时学校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常常被2天的家庭教育化为乌有,形成了现今特色的“5+2=0”现象。
6、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二、对策及建议
1、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共性。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开发智力,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家长要善于引导和教育。这种引导和教育不仅口头上说说,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目前,孩子们课余或节假日时间,有的去游戏厅打游戏,有的骑自行车在马路上逛来逛去,有的打蛋子、画片,跳皮筋,跨步,捉迷藏,有时玩得入了迷忘记了做作业和吃饭。这时做家长的要善于引导,找孩子谈心,启发孩子把每天在校的所见所闻说给你听,然后再引导孩子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孩子在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写不下去时,你可提醒孩子好好地回忆,认真探索,让孩子多想想。写好以后让孩子读给你听。当你发现读的不流畅时,建议孩子认真修改,直到孩子写得语句通畅,意思表达的清楚为止,这样就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习惯。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开展有趣有益的活动,如教孩子读书、下棋、集邮、种花、美术、音乐、写字等。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培养孩子善于思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心灵,以丰富的知识提高素质,以创造我们民族新的伟大时代。
2、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随着岁数的长大,知识的丰富,家长要不厌其烦地对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孩子今天没有完成的作业,经过批评教育改正了,过几天又可能重犯。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火冒三丈,厉声训斥或打骂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家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
孩子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要有针对性更细致、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家长切不可把自己的孩子武断地视为“屡教不改”或“不可救药”。我们有些家长闲时对孩子的学习就过问一下,对孩子的过分行为也能管一管,教育一下,忙时就把孩子抛在一边。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家长教育孩子应知此知彼,平等相处
自己的孩子喜爱什么,不喜欢什么,性格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都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又存在哪些缺失,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做家长的应该清楚。譬如,孩子喜欢慈祥的爱,家长应该给予多关心爱护,以鼓励性为主,但不可宠爱;孩子需要严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该严肃认真,时刻谨慎小心,切不可轻率。一般的孩子是既需要慈仁的母爱教育,也需要严厉的父爱教育。既要表扬,又要批评,但要以表扬为主。对孩子既要爱,也要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只有在这样的情形鞭策下,才能努力地向前发展,不断进步。
5、重视开展家庭活动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家长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以言传身教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在孩子的学习之余,家长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共同的目标,教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第三篇:对图书馆立法迫切性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依法治国方略、读者权利、公共图书馆发展等方面对图书馆立法迫切性作点地思考【关键词】图书馆 图书馆立法我国图书馆事业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量增多,基本实现县县有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的设施建设和自动化建设也有相当大的提高,有的还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等都有大幅的改善和提高;图书馆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现在全国已有5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同时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也提高了。目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伴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正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许多问题还不容忽视。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由于整体事业与分散管理的矛盾,在现行体制上所形成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协调的局面,已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经费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以及在资源共享建设中暴露出来的许多矛盾,都大大地限制了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的速度。因此,制定中国图书馆法,把图书馆事业纳入法制建设的轨道,显得愈来愈迫切。
1、图书馆立法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然实行依法治国方略,那么各行各业的发展就都要依据法律来行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文化、教育立法已越来越为国人所重视。由此,人们对图书馆法制建设,尤其是图书馆立法的要求愈加强烈。图书馆法是调整图书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保障,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社会大环境中人是主体,即无论法律调整哪一种关系,必是以人为主而进行的,图书馆也是如此,即政府和图书馆的关系,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调整仅靠有关规章、制度是完全不够的,因此,图书馆立法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2、图书馆立法是保护图书馆读者权利的需要
.为了规范图书馆工作,各地行政主管部门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条例、规定,但其只是就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方针、任务、主要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作出的粗线条的原则性规定,而没能在提高读者的法律地位、读者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料的权利方面作出规定;每个图书馆制订的规章制度,都是图书馆单方面制定的,在制订的程序中没有读者的参与;现行制度都是遵循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思路,以藏书为本位,着重保护藏书不受损失,对读者而言只有遵守制度的义务,没有规定读者应该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保障,读者的合法权利只停留在道德的范畴,没有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上;在“以文补文”的政策引导下,图书馆都在开展创收,以弥补办馆经费不足,创收工作中向读者收费是否有法律依据?服务中读者作为文献信息消费者的权利是否受到侵害?受什么法律保护就成为主要问题。民法认为权利是中心范畴,义务是权利的伴生物。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的经济。现行的规章制度是从保护藏书的角度出发,过分强调读者的义务,而忽视了读者的权利,以致影响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所以,读者权利必须以法律规定。读者所享有的作出某种行为的权利在结构上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读者平等利用图书资料的权利;读者请求图书馆履行义务的权利;读者在接受服务时有安全保障的权利;读者有获得正确的文献信息的权利;读者有自由选择文献信息和服务方式的权利;读者有向图书馆提出文献信息和服务质量意见的权利;如果读者权利受到损害,有诉讼请求法律给予保护的权利。
3、图书馆立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转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还相对缓慢,原因是动力的不足,这里的动力主要包括经费和人才。3、1经费不足是公共图书馆发展动力不足的首要原因。经费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经费不足是每个图书馆工作者都能体会到的问题。目前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与经费不足有关,如对传统的技术改造、现代图书馆的建设等等问题。要解决仅仅不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国外的一些作法比较可取,那就是立法。法律手段是最有力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它规定国家、社会对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责任,确保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规定财政收入中的百分之几应拔给公共图书馆建设,这就确保了公共图书馆经费的来源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利益等。所以,多年以来在有关公共图书馆立法问题的研讨中,人们往往希冀公共图书馆法能够明确规定政府向图书馆事业经费投入的“比例数”,甚至把有没有此类规定视为图书馆立法有无实际意义的标志。
3、2人才匮乏是图书馆发展动力
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要仰仗人才,而公共图书馆的清贫却又留不住人才,这里有人才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的问题,也与图书馆的作用、社会地位有关。而从公共图书馆的立法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立法规定,明确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规定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的结构,确定编制,制定培训机制、奖励机制等,以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
人才,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4、结束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各界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认识、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对立法工作寄予了很高期望,国家财力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推进立法、为图书馆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的时机已经成熟。国家文化部有关负责人日前也表示,“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将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章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程。我们相信图书馆立法将指日可待。第四篇: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乔亚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访问题,如何化解信访问题,这是从上到下的各级领导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张家口市塞北区自2003年由河北省农垦国营沽源牧场,变为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现下辖4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历时近8年体制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问题,比如说过去是沽源牧场更多的是在企业的经济领域反腐败,而现在是拓宽到社会、文化领域。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突出强调社会事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包括一些涉及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的内容都纳入进来。对此,在信访这方面,我区在一起学习,实践上只进行8年这一点点的尝试。故稍有感慨,略有微词。关键词:和谐、民众、基层、人民。现谈点这方面的情况。
一、坚持科学发展走出信访盲区的几个理念
1、信访与和谐。
从我区和全国这几年的情况看,所谓信访,实际就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问题。思想工作问题,不外乎征地安置补偿、企业改制、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扶助等诸多问题。然而,要把这些工作做好,落到实处,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地方基层组织的首要问题,而不是“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处理好人民群众的上访问题,根本上说,能检验出那个地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正如当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城市化建设正大踏步前进;在城镇拆建过程中的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都在探索和总结各种经验,特别是国务院曾先后出台《信访条例》、《信访工作若干意见》,政法委和公安部曾反复探讨制定了多个信访大接待,领导干部接待日等等。都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的和谐。只有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障,社会才能和谐,中央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才能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只有处理好了信访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和谐。
2、且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基层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个别信访者带着这样、那样的情绪上访,而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或个别领导者出于种种顾虑,既怕得罪上级,又怕工作没有完成。于是乎,上访者稍有异动,便尽各种所能,承诺,说好话。只打官腔,不作实事,认为只要把这一时渡过了,工作便算完成了,至于后来怎么样?那与其无关,反正我在位的时候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上访者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于是乎,逐年上访,逐级上访,更有甚者造成缠访。我们的某些同志为了逃避这不规则的游戏,便衍生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愿看到这段话的某些同志别生气,这只是我们的一点粗浅意识,但愿起到有则改则,无则加冕......
3、且为基层工作者说句话。
我区认为:作为基层干部,首先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我想我们的发展就会大踏步前进了。比如说:你是搞信访工作的,如何作好信访接待、息访、信访终结,这就是你的工作,而不是动辄向领导汇报。如何将信访者搪塞,推诿或转或批。总之一句话:“只要我今天将你打发走了,我的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明天会发生些什么,与我有关吗”?要承认信访工作难,这当中不乏有动机不纯、心怀不轨的。更有甚者打着信访的旗号干着不法勾当,然而,我们作为负责信访工作的同志们,我们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已任。试问,你那里连年出现不断的上访,你的工作作到家了吗?人家为什么上访,难道说不值得你去深思?
4、广大人民群众与我们。
毛泽东同志讲的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社会的真正动力。”
如何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前瞻性”、“社会和谐”,这不仅是我们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成千上万基层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因此,如何做好:“人性执法、法不容情、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便是我们的工作中心和任务。当前,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人员比较齐备,职责明确的信访部门。因此,如何做到专司其职是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至于说老百姓渴望“青天大老爷”、“领导批示请下级某某调查处理”,这是能理解的。这与我们有些同志:为急于交差,怕受政治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面对群众信访工作的几点启示
开展面对群众工作是新时期改进干部作风、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举措,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把握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切实增强与群众的感情。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要做好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干事创业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没有情为民所系,就不可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像王英等一些同志先进事迹及其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去体会人民群众的安危疾苦,去感受群众的智慧,在实践中培养和加深与群众的感情。二是提高发展群众利益的能力。发展是和谐之基,稳定是和谐之首,利益协调是和谐之要。群众工作与发展群众利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群众工作的目的是带领群众谋求福祉,同时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更好地做群众工作。
三是畅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党委政府的发展意识、改革措施与群众的思想、认识有时并不是一致的,目前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都是围绕着利益来展开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这其中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群众利益确实受到损害所致;另一种是由于群众的误会、不理解所致,前者必须认真纠正,后者就需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的思想认识与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要求相适应,形成共识,尽可能扩大相同点和认知度,缩小分歧。四是关注细节。当前,我们的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干扰和群众的信访问题,常常也不是因为大方向、大目标有问题,而是由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或一些细节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或没有认真地对待,如在政策前期调研、政策宣传、政策把握、群众教育、与群众的沟通、工作的细致程度,以及事后的后续工作不到位等,致使小矛盾转化成了大矛盾,小问题积累成了大问题。
五是依法行政。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政府如不尊重法律、不遵守规则,群众必定要在法律以外找渠道,社会必定混乱无序、不可能和谐。“行正令从”,做群众工作也是如此,依法则理正、违法则气短。依法办事,一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法治的观念深入骨髓,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二要熟悉、把握法律政策,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轨道上解决矛盾问题;三要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以牺牲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促进发展,当群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自觉地予以维护;当群众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通过调解、协商等形式积极予以化解。四是要清正廉洁,要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一系列规定,不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不因个人的不廉洁行为影响公共利益,以获得群众的信任。
信访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正常现象,证明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与老百姓贴得更近了,是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将信访视为洪水猛兽,建立层层追究责任态势,必将错误引导信访走势。只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正视它,坦然面对,才是解决问题,正确化解群众矛盾,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根本出路。
第五篇: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李金华
资料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8),3
[关键词]审计;作用;经验;新课题;对策
[摘要]20年来,审计工作在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国审计工作的新课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03)03-0003-0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和各地审计机关成立20周年。这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特殊历程。在这一特殊历程中,审计工作对深化改革开放、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稳定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审计事业取得的成就,总结一下我们积累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探讨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一、20年来审计工作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在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客观实际的健康的市场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审计工作从对财政财务收支监督人手,对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了很大作用。审计署较早提出来要在会计领域打假,检查和纠正会计信息失真;要解决财政、税收、预算管理等方面不规范的问题。这些年审计机关通过审计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效果显著。凡经常接受审计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秩序、财务管理、财务状况等均有很大好转,这些部门的领导也更加重视财政财务收支管理。
(二)在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刚起步时的审计工作主要强调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尤其是合法性实行监督,重点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形态呈现多元化,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当然也不能把什么都说成腐败。所谓腐败,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特别是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获取非法所得、非法利益。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政府的很多审批职能还没有扭转过来。政府管理仍然运用行政手段,而社会诸多方面的运行方式已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漏洞就会暴露出来。这样就导致计划经济的某些弊端和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结合起来,为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古今中外都存在腐败问题,但我国最近10多年腐败问题比较突出,就与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转轨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强调要解决腐败问题就要深化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就要解决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问题不明显。因为部门之间、企业之间没有很明显的商品交易,掌握权力的人无法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寻租。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同时运行的情况下,政府的审批权力很大,腐败行为就容易产生。这也许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的一种现象。行政机构改革精减了一些部门,有些权力要重新分配,有的部门还在努力为本部门多争取些权力,尽可能利用制定的一些部门法规扩大本部门的权力。虽然很多政府部门的一些审批项目被取消,而这些被取消的审批项目在权力中的分量是很轻的,真正的一些要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过去,有些部门的审批权力主要集中在局里和处里,有些部门的局和处有自己的账户,有的部门有几十个账户。这种运行机制是一种过渡性的,在这种运行机制下腐败问题容易滋生。当然这种状况已有较大转变,但改革的路还很长,目前很多案件的调查是从审计人手,因为无论有无问题审计机关都可以进行审查,这与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不一样。审计机关主要是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资金运动轨迹的跟踪去发现线索,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首先要掌握一些线索,然后深入调查。审计机关提供的线索都在立案审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年,审计机关大约提供了6000多起经济案件线索,有些是震惊全国的大案。可见审计机关在惩治腐败中发挥作用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担负的特定职能。韩国审计和监察是合二为一,实际上也就具备了这个职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反贪局和审计机关则没有什么联系。
(三)在推动财政、金融、税务及企业改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审计机关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推动这些部门和单位深化改革。比如审计机关较早强调预算管理应细化,强调部门预算等。最近又提出如何规范财政的转移支付,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环节来防范金融风险及企业的财务收支虚假等问题。这些对深化财政、金融、税务及企业等领域的改革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审计事业积果的基本经验
过去20年,中国审计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最关键的也是今后要继续坚持的有以下四点:
(一)坚持依法审计的最高原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新中国恢复审计制度以来,依法审计始终作为审计工作的一条原则,也是作为一条最重要的工作方针。审计的权力是宪法赋予的,宪法对审计的职能、审计的工作对象、审计的组织体系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国务院各个部门中由宪法规定其职能的为数不多。过去我国在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人们热衷于研究权力与法律的关系,讨论是权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权。人们比较注重行政的权力或某个领导人的个人作用,所以过去常常把审计的希望寄托在某位领导的重视上。1997年前后,审计署曾经提出:要站在维护法律尊严的高度去开展审计工作,这是审计工作生存和发展的依据,要从维护国家宪法的权威高度去搞好审计工作、履行审计职能。与此同时还要从主体、客体的角度依法履行审计职能,加强审计自身的法制建设、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二)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基本方针
审计署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抓重点,打基础”的方针,这与特定历史时期及整个国家的发展形势是密切相关的。当然这与现在提出的基本方针在思路上、内涵上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抓重点”这一思路是一以贯之的。就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在执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一方针时,更强调突出重点,重点也更明确一些。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这里有一个问题,审计署提出的20字方针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l/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它和“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个什么关系?我认为,“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20字方针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在重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为什么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重点?就是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所以,任何时期选择重点都要从大局和中心来考虑。离开大局和中心,这个重点就选得不对。“全面审计”讲的就是依法审计,全面履行监督职能。突出重点,就是要围绕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热点问题、领导最关心的问题等开展工作。江苏的重点和甘肃的重点不一样,苏北的重点和苏南的重点也不一样。各地审计部门要围绕当地的工作重心、当地领导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工作。
(三)坚持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中心
首先,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审计质量真正提高了,才能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而提高审计质量的基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没有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审计的质量是不会提高的。其次,要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运作过程,没有一个科学的运作程序,没有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个人素质再高,工作质量也不可能高。所以除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外,还要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包括审计程序的规范、审计成果的规范等等。凡审计质量不高的地方,要么是审计人员素质偏低,要么是审计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太大,造成审计工作的一些失误。
(四)坚持狠抓“人、法、技”的基础建设
审计署成立不久,就提出了“抓重点,打基础”的六字方针。那时的基础建设和后来的基础建设不完全一样,那时主要是组建阶段。后来是在此基础上的“人、法、技”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以人为本,狠抓审计人员的素质建设;以法治审,建立一套审计领域的工作规程和法规体系;以技相长,吸收世界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手段。近几年来审计工作的较快发展与抓好“人、法、技”的协调发展,抓好基础建设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审计事业面临的主要新课题和对策
经过20年的努力,中国审计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审计工作仍然处于中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年审计工作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目前中国审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处理好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
中国审计是由财政检查脱胎而来,在开始时仅仅是财政监督,后来才逐步过渡到监督财政。开始时的监督主要是为增加财政收入服务,是财政监督的一种延伸,是站在财政的角度去监督有关部门。因此刚开始的若干年,每年要花很大精力去搞财务大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公布以后,审计的职能才逐步地由财政监督转向监督财政。审计开始是财政的助手,后来变成了财政的“对手”,最终提出财政审计、监督财政是中国审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监督财政是我国宪法、法律所赋予的职能,也是世界各国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中国审计最早开展的工作是企业审计,最完善、最成熟的工作也是企业审计。因为财政监督主要是监督它的税源和利润来源。监督税源和利润来源,就是要监督国有企业,必须经常查国有企业,所以中国审计一开始就是“企业审计”。因为这些企业是国有的,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所以要审计国有企业的效益。在最早的“企业审计”中,逐步摸索了一些企业效益审计的方法。但我认为绩效审计主要不是对企业的绩效进行审计,而主要应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企业的效益应该由市场来鉴定,通过市场竞争来评价它的效益,而不是靠审计。当然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是必要的,但主要精力不应放在企业效益上。同时,如果企业提供的原始资料掺假,假账真算,搞出来的效益也是虚假的。所以后来对企业的监督主要是解决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审计署明确表示,在会计资料失真的情况下,先解决会计资料真实性问题,打假治乱。
绩效审计主要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它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逐步规范,现在有必要提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并举的方针。美国的绩效审计占如%,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仅占10%。我们设想,再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要达到各占半壁江山。当然,绩效审计必须突出重点,主要揭露政府部门财政资金投资、大的项目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浪赞,这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的程序和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于对审计的整个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审计报告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审计体系向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绩效审计并举转化,无疑将会对审计工作带来一个新的挑战。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为改革和宏观调控服务的作用
当前中国审计更多的是微观审计,下一步应解决如何从宏观的角度直接进行审计和调查,应从机制上、体制上、政策上、国家的法律法规上去研究一些问题。因此从审计的方法和手段来看,应该把审计和审计调查结合起来。这也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选准视点、选准角度,如何调查并加以综合分析,如何体现审计调研的特色而有别于国家的调研机关、政策研究室、科研机关的调查研究等等。
(三)如何深化审计体制改革
国外审计更多地强调审计的独立性,我们更多地强调审计的时效性。国外包括西方国家都认为我国审计力度和整改的速度是别的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中国的审计体制到底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处理审计和监察的关系、审计和政府的关系、审计和人大的关系,以及审计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今后审计体制改革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这个问题最终涉及到宪法的修改,但这项工作确实有认真研究的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太赞同一些说法。比如把世界审计模式分为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独立型。我认为独立型与立法型、司法型、行政型不能并列。世界所有国家审计都是独立的,不管是对议会负责还是对政府负责,都是独立的。即使德国是对法律负责,但实际上还是向议会负责,向议会报告工作。独立性是世界各国审计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把独立型跟司法型、立法型、行政型并列,在一个层次上对比是不科学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审计机关是立法型,多数国家的审计机关是对立法机构负责,向立法机构报告工作,且不作为议会的下属单位。议会只有指导意义却不具有领导意义,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不属于立法型。司法型确实存在,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司法型。行政型是存在的,隶属于政府。很多国家的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但又不完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时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日本就是如此。在我国,原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审计可以隶属于人大,但无论是作为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也好,还是作为人大的工作机构,人大都无法直接领导如此庞大的机构,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所以隶属这个词不太妥当。到底如何划分,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审计体制改革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四)如何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化问题
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对于今后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知,现在又面临审计工作科学化的问题。如何在审计工作中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课题,包括如何加强现有程序、现有规范的科学化,包括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的开发运用。中国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过去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实际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将来审计的手段可能会涉及到多学科的多个领域。
(五)如何进一步加强审计的基础建设
加强审计的基础建设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法、技”的建设,核心是将来要培养一支符合中·国审计要求的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审计队伍有两个方面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审计工作的需要。一是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要改变。目前会计专业人员的比例较大。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绩效审计的比例越来越大,分量也越来越重,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人才,甚至需要一些工程技术人员。二是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优化。做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有较强的宏观意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知识。比如,要做一个称职的企业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但要懂得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对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基本的技术指标、质量管理甚至物流等也要有所了解,否则就无法揭露管理上或者效益上的问题。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是知识全面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对高素质审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审计专业的教育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总之,希望随着我们理论水平的提高,实务能力的增强,我们的审计事业能有一个更新更大的发展。
(根据李金华审计长在北京大学与审计署联合招收首后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录音整理,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