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鄢陵县豫剧二团简介
鄢陵县豫剧二团简介
鄢陵县豫剧二团(鄢陵剧团)始建于1957年,六十、七十年代,一直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戏,自制汽车流动舞台,曾拍摄了电影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在全国进行播映,各大报纸也陆续报道乙该团的盛况,多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1995年又一次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鄢陵县豫剧二团一直发扬学习“板
车精神”,坚持文艺“二为”方向,演员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得到了成千上万观众的一致好评,受到了文化部、省、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表彰。1995年10月份,中央电视台又跟踪剧团采访拍制了“我的演员朋友”新闻专题片,在中央一台进行了多次播放。许昌有线电视台拍制了“板车精神文明花”专题片,荣获许昌市新闻专题片一等奖。
目前,该团节目新颖,演员阵容整齐,服装、灯光布置设备一流,电脑字幕、汽车流动舞台为文艺团体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为振兴文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节目单
连台戏:双磷锁(上下部)
古装戏:卖苗郎包青天下陈州
黄家关下河东双凤冤
孟姜女血溅乌纱哑女告状
南阳关桃花阉黄鹤楼
三哭殿清风亭穆桂英下山
状元与乞丐破洪州
神话戏:借尸还魄
领衔主演
吴玉花张宝英亲授弟子,全国映山红大赛一等奖
闻笑文唐喜成亲授弟子,国家二级演员
张付安李书见亲授弟子
高铁毛吴新平亲授弟子
陈巧真张宝英亲授弟子
贾新启唐派须生
邢彦峰国家二级演员
闫秋霞国家二级演员
李文荣国家二级演员
轩俊霞国家二级演员
王桂玲国家二级演员
《鄢陵县豫剧二团简介》
第二篇: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历史文化
鄢陵,一片风光旖旎的平原林海:无论是姹紫嫣红还是娇艳欲滴,鄢陵的芬芳在季节的轮回中愈显缤纷多姿。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阴”,秋天果实丰而满枝,严冬蜡梅怒而傲雪,一年四季,鄢陵的平原林海都能让百姓观赏到变幻莫测之景观。
鄢陵,一首气势恢弘的史诗:这里既有许由隐居牧耕、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记载,又有唐雎不辱使命的遗韵。自汉初置县之后2000多年,鄢陵虽然境域时有变化,建制屡有废兴,但“鄢陵”一名沿用至今,如一颗耀眼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走入鄢陵,花俏枝头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而细细品味,这里的一块石头、一段陡坡、几片断瓦都有着不俗的经历,满含着历史文化的记忆。生态文化、佛家文化、儒家文化、民间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多种文化的浸润和滋养,这片古老、丰厚、神奇、美丽的土地,更是吸引着人们去探访、去追思、去建设„„
鄢陵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已在这里聚居繁衍。他们用顽石制成器具,将植物子粒磨粉而食,将兽皮缝纫而衣,以蚌珠串为饰,筑室而居,筑城而防。
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这里称鄢国。从此,史籍上便有了“鄢”这个名字。东周诸侯争雄称霸,鄢国先被郑国所灭,废国为邑,改称鄢陵。当时“鄢”、“安”两字通读,又称安陵,先后为郑、韩、魏、楚属地,汉代置县。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秦求易地、唐雎不辱使命等史事均发生于此。
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深而广的文化氛围,岁月流逝,历史变迁,鄢陵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闻名遐迩。据统计,鄢陵县境内现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56处,从旧石器时期至近代均有遗存,反映了鄢陵县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状况,成为鄢陵县历史悠久的最好实物见证。本文撷取其中一二略作明证。
鄢陵乾明寺塔为中原佛教圣地之一。和许多古塔一样,乾明寺塔虽因寺而得名,却也是有塔无寺了。据记载,乾明寺塔始建于隋,当时的乾明寺“砖塔高一十八层,南北各望二十里外”。寺内殿宇辉煌,香火缭绕,人头攒动,诵声如潮,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这千年古塔却在明嘉靖年间因地震而轰然倒塌,不复有存。现存的乾明寺塔则是明嘉靖后期在僧人和居士的广泛化缘和捐赠下复建而成的,后经历代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修缮,才有现在的风貌。
如今的乾明寺塔,保留着原塔建筑风格,砖结构阁楼式,13层通高38米,每层檐下都有斗拱装饰,瓦檐挑角,角挂铁铃,古朴典雅,颇为壮观。1995年,文物部门在乾明寺塔顶铜刹内发现明代刻印的《金刚经》数十卷稀有版本,被河南省文物局修复整理后装订成册,成为河南省珍贵的图书文物。岁月悠悠,光阴荏苒,历经1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繁花似锦的乾明寺寺院早已荡然无存,只有这座乾明寺塔依然耸立,仿佛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向世人娓娓述说着岁月中那一段段难忘的故事。
今存于鄢陵初级中学校园内的尹宙碑铭,全称《汉故豫州从事尹宙铭》,相传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手书,刻于东汉熹平年间。此碑碑额原有篆书,今仅存“从铭”二字;碑高260厘米,宽95厘米;碑文14行,每行17字,共368字;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在洧川发现,置于鄢陵孔庙,不久没于土中;明嘉靖年间重新出土,置于鄢陵孔庙;1963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考古资料佐证,此碑书法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对研究汉代文字发展与书法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康有为曾评论该碑“风华艳逸,汉分中妙品”。
鄢陵位于河南省中部,许昌市东部黄河南岸,属于许昌市,辖8镇4乡,总面积871.6公里,耕地面积约92万亩,人口约62万。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为700毫米,无霜期215天。区域内已形成了酿酒、纺织、水泥、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花卉为其特产,古有“花都”、“花县”之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产销基地。其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这里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早在盛唐时代,鄢陵境内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时期更有皇家园林在此落户。李白、苏轼、范仲淹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莅鄢寻古赏花,留下千古传诵的绝唱。清代诗人汪琬曾有诗云:“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无”。
鄢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京港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新郑国际机场70公里,311国道横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许亳高速也在鄢陵交汇。
此外,鄢陵一带还盛传贤士许由、宰相小甘罗、明永乐皇帝朱棣、民族抗日英雄陈德馨等人的故事,以及曹操议事台、兴国寺塔、三贤冢、醉翁亭碑等景点。这些优美的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鄢陵增加了浓厚的乡土味道和民间气息,读之、闻之,犹如品咂一杯潺潺清泉,口齿留香,令人久久难忘„„
鄢陵陈化店地下水依托于60万亩“平原林海”及无公害农产品保护区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本来就质高味纯的陈化店矿泉水更成为甘甜可口、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
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居的天堂。
注:(1)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与其母,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己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2)晋楚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营前有大片泥沼。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蛮兵,队列不整。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3)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人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4)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
公元744年秋冬之际,李白先后与高适、杜甫分别后,到陈留访问采访使李彦允,由李彦允介绍,李白到齐州(今山东历城)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箓,成了道门一位真正的道士。这也算圆了李白多年向道、学道的仙道梦。为了巩固这次受道箓的信念,李白又北到安陵,请当时著名的高道盖还,为他造真箓,并特意作此长诗《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来纪念。
(5)甘罗村(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下辖村)
传因甘罗灵柩从古蔡河上游冲下至此搁浅,时人捞出,安葬堤上,建墓筑庙。故以人名村。现有甘罗墓、寺遗址。据传:原占地540亩,寺院宽敞,楼阁宏伟壮观,惜已废。今墓前尚存古柏数株。其中汉柏一棵,树高数丈,径粗五尺,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鄢陵议事台
位于鄢陵县城南8公里马栏乡议事台村,台高5米,周围300多米,为一椭圆形土台。台上原建筑其貌不详,世传为曹操为便于领导屯田筑议事台,常集群臣幕僚,商讨国家大事及屯田事宜。台东北隅的一洼地(皇家洼)即为筑台取土所挖。今议事台附近,西有韩营,东南有郭营,台前有岗口,西南有大营、小营、观台(曹操观看练武之台)、武岗(曹操练武场)、望田(曹操观望屯垦田地之所)等。
(7)三里侯冢遗址
鄢陵城北的三里侯冢又名三贤冢,是曹操第三子曹彰的墓冢。
曹彰(?-223年),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是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之兄,曹魏任城王。216年,封鄢陵侯。曹丕即位后,对曹彰深为忌惮。在中秋节时,曹丕以兄弟团圆之名召曹彰进宫,后用毒枣将其毒死。随后曹丕下令厚葬曹彰,下葬时他还调集30万大军,每人抱土一包添造成一座高大的坟墓。
现冢高于地面约4米,南北70米,东西60米,面积约4200平方米。该遗址断崖文化层堆积十分明显,地下3米处发现有土坑墓。1963年该遗址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许氏故里
中华百家姓许姓、许国始祖,许由。许由是三皇五帝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许由墓
许姓始祖许由为尧舜之师,他以辞尧禅让、隐居箕山、挂瓢洗耳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隐士,被誉为隐士鼻祖。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的高风亮节,对中国隐士文化乃至道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从许由开始形成的隐士之思想、志趣和情怀,如谦让为大、不慕荣利,厌恶官场、回归自然,鄙弃功名、甘于淡泊,悠游山水、忘情诗书,躬身劳作、体验艰辛,等等,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和追求,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9)庾氏颍川望族
源于官名,远古尧帝时代,有庾大夫(掌管露天粮仓的官名),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凛,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顾川、新野、鄢陵县。而进入东晋之后,颍川庾氏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庾亮(289年~340年)东晋政治家、文学家。字元规。东晋颖川鄢陵人。历仕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庾亮喜谈老庄,是东晋玄言派的代表人物。司马睿为镇东将军时,闻庾亮高名,聘为西曹掾,颇受器重。后以亮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妃。庾亮曾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为明帝所亲信。明帝去世,受遗诏与王导共辅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后历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江荆豫三州刺史等职,握重兵。石勒死后,他上疏议请北伐,为郗鉴所阻,未能实行。庾亮之弟庾怿、庾冰、庾条、庾翼,皆是东晋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卷入东晋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不少人被无辜杀害,颍川庾氏因此中道衰落。
(10)阮籍竹林听风雨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晋书》称其为“陈留尉氏人”,实为鄢陵县彭店乡阮寨村人。
(11)乾明寺塔
鄢陵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乾明寺旧址,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北宋重建明代重修。从塔的结构和形制看,为北宋中晚期建筑。六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高约38米。下为青砖塔基,塔每层檐下均砌砖斗拱,并辟有券门,假窗和佛龛,塔内有台阶可供攀登。第二层塔身嵌塔铭,第三层塔身一周嵌琉璃佛像雕砖8块。塔顶 为铜质宝珠塔刹。塔前有明隆庆元年(1567年)碑刻1通。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兴国寺塔(河南省鄢陵县古塔)
兴国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鄢陵县志》记载:“兴国寺在马栏镇,明洪武中僧圆广重建,清康熙初邑人刘光明等募塑佛像,御史梁熙作碑记。
兴国寺塔位于河南省鄢陵县城南5公里马栏镇“兴国寺”西南侧,以寺而故名,(原寺已不复存,现群众集资新寺重建)。此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塔为砖结 构。六角九层楼阁式建筑。塔高27米,塔身下周长20米,往上层层缩小,塔基高1米,以塔身向外伸1米(现经加固后3米),每层装饰斗拱、椽檐、绶花,塔檐外伸为1米,有塔门1个,佛室1个,门龛6个,铁质塔刹。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以旋登。塔身外部结构严谨,笔直崇秀,为典型的北宋建筑。
第三篇:豫剧《焦裕禄》观后感
豫剧《焦裕禄》观后感
4月20日下午,集团机关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在矿工俱乐部观看了集团豫剧团近期排练的大型现代豫剧《焦裕禄》。该剧以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生活一年多的感人事迹为素材,生动塑造了一个好人、一个愿意干活的人、一个会干活的人的形象。观看完该剧,我们被集团豫剧团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折服,更被焦裕禄的伟大精神感染。震撼之余,我不禁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以焦裕禄为镜,我们究竟应该学点什么呢?
学习焦裕禄,就要像他那样做人。我们说焦裕禄是个好人,是因为他勤劳、善良,严格要求自己。他不辞辛劳,常常忍着病痛工作到深夜。他待群众如亲人,农历大年三十陪孤寡老人守岁。他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连不懂事的儿子看“白戏”,也要补上一毛多的票钱。他堪称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学习焦裕禄精神,就应当做个好人,做个有益于他人的人。作为一名机关党员干部,应当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祛除官气,放下架子,老老实实做人,谦虚谨慎做人,真心实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学习焦裕禄,就要像他那样做个愿意干活的人。我们说焦裕禄是个愿意干活的人,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愿意为兰考人民过上富裕生活出力流汗。他面对逃荒要饭的群众,不是一筹莫展、怨天尤人,而是主动想办法,发展柳编产业进行生产自救。他面对盐碱、内涝、风沙等自然灾害,不是消极应付、坐等救济,而是查“风口”、治流沙、挖沟渠、种泡桐,决心让兰考变成“米粮川”。作为一名机关党员干部,就应当像焦裕禄那样,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时刻不忘责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当前,在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在前所未有的安全压力面前,我们决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学习焦裕禄那种“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立足岗位,扎实工作,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努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学习焦裕禄,就要像他那样做个会干活的人。我们说焦裕禄会干活,是因为他热爱学习,注重调查研究,知道从革命理论中寻找方法,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他在百忙中不忘学习,孜孜以求。就连到外地治病期间,他也不忘带上一本《毛主席着作》。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主意,也不是在无休止的会议中找答案,而是跑遍了兰考的村村寨寨搞调研,到人民群众中找对策。他亲民、敬民、爱民,面对群众的误解和意见,用真心实意感化群众,化解矛盾。当前,正值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我们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拜职工群众为师,向职工群众学习;要不折不扣地学完规定的文件和书目,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制定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工作,做到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彻底除去“四风”根源,努力建设“五型”机关,推动机关各项工作全面稳步开展。
第四篇:豫剧《焦裕禄》观后感
4月29日下午,救护大队指战员集体观看了集团公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场演出—豫剧《焦裕禄》,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历久弥新的焦裕禄精神的恒久魅力,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该剧以新的视角、新的素材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深情的豫剧唱腔,再现了焦裕禄当年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凸显了焦裕禄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求实、为民”的伟大精神。随着戏剧情节一步步展开,让我们仿佛置身于50年前的兰考,感受着那个极端艰苦岁月里的人与事。我们从熟悉的英雄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审美震撼和灵魂冲击,看到了与当今时代精神共通共鸣的亮点,我们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表达对人民公仆焦裕禄的敬佩,对焦裕禄“务实、为民”精神的景仰。
通过观看《焦裕禄》活动,我认为这是一次思想的净化,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这是一次弘扬正能量的宣誓,他指引我们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学习焦裕禄精神,对照焦裕禄精神“照镜子、正衣冠”,坚持做到“六转六提”,紧密联系职工培训工作实际,履职尽责、主动作为,以更加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矿山救援培、复训工作,与全体指战员共携手,为光临我队参加培、复训的指战员提供优质服务,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从《梨园春》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简介
从《梨园春》看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自1994年《梨园春》栏目开播以来,小至中原地区,大至全国甚至海外,掀起了一股豫剧热。较之当下一些地方戏的衰微,《梨园春》可谓是树立了一个传承民间文化的很好的典型。
【关键词】:豫剧梨园春
前言
有人曾说:“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戏曲最可贵之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生百态,历史百态大多是由戏曲展示出来的。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戏剧源流。中国戏曲的包容量很大,几乎涉及到我国所有的文学体裁,如诗、词、赋、小说、散文等;也几乎综合了所有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曲艺等等。这种兼容并蓄,极大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的商业化、模式化、快餐化,人们往往无暇顾及这种古老的艺术,加之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流行因素的冲击使得戏曲的发展空间不断缩小,人们纷纷认为现在已无人看戏,观众大量萎缩,这样的怀疑确实有其道理,现阶段的社会条件乃至戏曲本身都存在着种种问题。豫剧也像很多剧种一样,也陷入了不景气的状态,剧场冷清,观众锐减。但伴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加大对戏曲的宣传以及普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戏曲在城市中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电视节目《梨园春》的成功更是给豫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豫剧概述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因河南省简称“豫”,在解放后而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形成后,根据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 “祥福调”;以商丘为中心的 “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 “豫西调”;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沙河调”。其唱腔属于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分为四大板
类: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等。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场有二弦(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三弦、月琴,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豫剧的行当和班社按照俗话说就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二红脸、小生、边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豫剧较为代表的曲目有:《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陈三两爬堂》、《三哭殿》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移植演出的有《罗汉钱》、《小二黑结婚》、《五姑娘》、《祥林嫂》、《红色娘子军》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被摄制成电影,在群众中颇有影响。
二、现阶段豫剧发展中的问题
豫剧这个如此古老并如此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为什么会遭遇如此的尴尬局面?笔者尝试性的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人们审美心态的物欲化、冷漠化、躁动化使得很多人失去冷静、用心的去聆听这种古老艺术,从而使得豫剧的艺术魅力大量流失。
2、观众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戏曲的老观众逐年减少,大多数青年耳濡目染的是情歌狂舞,醉心痴迷的是武打格斗,对豫剧是一无所知,甚至歌戏不分,豫剧京剧不分。不了解就不会热爱,不知道就不会喜欢,这样的群体,怎么会主动地进人剧场呢?
3、剧目内容贫乏,表现形式单一。当今豫剧舞台上上演的剧目,虽不乏精品,但多数剧目内容空泛,脱离生活,与当代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有些反映的事与老百姓、与现实生活毫无关联的内容。同时,大部分剧团的包装更新跟不上,使得舞台上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4、人才匾乏,流失严重。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是事业兴盛的要素。
在豫剧的鼎盛时期,剧作家王镇南、樊粹庭、陈宪章、杨兰春,豫剧大师常香玉、“豫剧皇后”陈素真、“洛阳牡丹”马金凤、“十八兰”之首崔兰田、“污泥不染一身洁”的阎立品等五大名旦,以及文武小生赵义庭,名净李斯忠、王在岭,大头老生徐树云,须生唐喜成,名丑高兴旺、牛得草等,共同在戏曲舞台上辛勤耕耘,致力于豫剧事业,献身于豫剧事业,才使得豫剧远播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就了豫剧的璀璨与辉煌。而今天,不少有作为的剧作家、演员改行转路,拍电 影、写小说、拍电视剧、经商下海、弃艺从政。而这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笔者在2009年初的寒假到开封采风时曾听当地的一位剧团演员说起这样的状况,现在国家对这些团体的投入不是很理想,06年在河南召开中央文化会议,将各个剧团推向市场,中央拿河南当试点,河南拿开封当试点,以前是国营团体,演不演出都发工资,现在要是没有演出就没有工资,这虽然有利于演员进步,但是由于现在公家组织的演出少,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演出多一点,还是在农村社团演,一个月最多不过一千元,只靠这点收入生活根本没有保障,所以现在团体也是面向市场,自谋生路了。相信这样处境在全国的其他省市一定也不少见。
三、《梨园春》——让戏曲走向大众成功的代表
自1994年《梨园春》栏目开播以来,小至中原地区,大至全国甚至海外,掀起了一股豫剧热。较之当下一些地方戏的衰微,《梨园春》可谓是树立了一个传承民间文化的很好的典型。
豫剧的衰落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一批豫剧艺术家仍然不改对戏曲的热情,苦心钻研,勤练唱功: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等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而一些戏曲理论家也开始关注戏曲的生存状况:河南艺术研究所谭静波等人在全国几个地方专门就民众与戏曲的关系作过调查。结果表明,民众中喜爱戏曲的人所占比例依然很大。这一调查证实了戏曲这一传统艺术的观众审美群体具有长期的稳定性,戏曲市场表面的不景气只是由于传播渠道上的不畅通、传播工作的不协调所致,多年来的“观众萎缩”、“无人看戏”的说法,是被宣传者夸大了的舆论。而当多数电视人被这种“假象”所困而不敢打“戏曲牌”时,河南电视台的决策者独具慧眼,开办了《梨园春》栏目。《梨园春》栏目开播以来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反响:
爱听戏的多了。就笔者出生的洛阳来说,茶余饭后,都能听到板胡的韵律,都能见到喜爱豫剧的人三五成群地在吊嗓子。豫剧在洛阳如此,开封更是如此,郑州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梨园春》的举办标志着豫剧开始了它的整合复兴期。
笔者认为,《梨园春》的走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立足传统,准确定位。在中原一带,豫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清乾隆年间(1736-1755)的河南梆子,延续到清末,河南各地就已出现了专门的演出团体。所以在这里豫剧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并且立足于河南方言基础上的豫剧,唱来朗朗上口,在河南群众中间,无论雅俗,都能信口来一段儿。
2、舞台形式多样。首先,这一特点体现在《梨园春》的主持人身上。在传统的戏曲演出中,贯穿演出的大都是类似于报幕员的角色。《梨园春》则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在主持人人选上选用年轻且更有活力的新人,使舞台气氛更加活跃。其次,擂台赛形式的引入。擂台赛是河南民间的传统竞技形式,至今在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还上演着打擂招亲的节目。《梨园春》引入擂台赛的机制后,观众的心理期待提升,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驰骋的演员们则更加卖力,生怕负于他人。而贵重奖品的设置也无疑增加了场内场外的参与热情,不单是河南人积极报名参加这个栏目,省外的一些豫剧迷也积极报名参加,为广大戏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甚至时不时还有外国友人前来捧场,可见其影响力之广,无形中为豫剧做了广泛的宣传。
再次,时尚因素的引入。在人们的印象里,戏剧总给人以“土”的印象,《梨园春》打破了这一传统,在包装设计上为节目增加了一些时尚元素,这在2005年梨园春在网络上发布的广告中可见一斑: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将于7月3日第332期开始进行全面改版。改版后的《梨园春》在环节设置上有别于原来的综艺晚会风格,加大了娱乐游艺的成分,变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参与,同时打出了“戏曲也疯狂”的娱乐口号。目前,栏目组开始向全社会征集《梨园春》卡通形象,要求该形象在具有鲜明戏曲特点的同时,又要具有时尚色彩。在这种新的理念的关照下,《梨园春》借助现代先进的传媒方式——电视、网络,打造了戏曲栏目收视新高。随着《梨园春》收视率的提高,其演出范围也不断扩大,据《梨园春·大记事》显示: 2000年3月,赴新疆乌鲁木齐慰问演出,同年7月河南省内涝灾,组织赈灾义演;2001年5月,举行《梨园春》北京戏曲周 ,同年8月赴兰
州慰问演出;2002年《梨园春》台湾戏曲周;2004年纪念常香玉专场晚会;2005年8月,由13名擂主参加表演的《梨园春》版《红灯记》在河南省人民会堂连演5场。《梨园春》正凭借自己的文化特色,立足河南,迈步走向全国。
结语
在人类诞生以来的漫长历史中,人类创造了无数可以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近些年,由于社会变化极快,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处于被边缘被消解的地位,虽然联合国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唤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流失现象的重视,但在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有效保护的具体措施方面,仍然有待相关文化机构继续研究探讨。自1994年《梨园春》的出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梨园春》植根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老艺术家以及新秀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展演的空间,而且以经济为推动力,先进的传媒方式的广泛运用,以及新的时尚元素的引入都无疑为豫剧增加了新的生命力。虽然从形式上《梨园春》与《青春版牡丹亭》有所不同,但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的成功经验有力地向人们证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与现代并不存在绝对的鸿沟。这也向世人昭示着“不要盲目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因而,《梨园春》留给人们的不但有优秀的豫剧文化的复兴,更有对如何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豫剧传统剧目汇编》第10集
【2】《开封市戏曲志》开封市文化局戏曲编辑室1988年版
【3】《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
【4】《豫剧文化概述》 谭静波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5】《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 卢焱,蒋愈红广播与电视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