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惕合法面纱下的集体腐败
Script>海南省文昌市龙楼派出所为庆祝新办公大楼落成,于26日大摆酒席举办乔迁典礼。据承办酒席的酒店老板介绍,该所当天收取了5万多元红包。事情源于文昌市一村民向《南国都市报》举报,称该市龙楼派出所新办公大楼落成,将于11月26日在该镇摆36桌酒席请人吃喝,并要求参加吃饭的人送红包。举报者介绍,接到龙楼派出所吃饭邀请的,不仅有龙楼镇的政府官员,还有不少是在该镇养虾、养鱼、搞种植的外地承包商或铺面业主。(《新京报》11月28日)
普通老百姓如果说盖了房子,请亲朋好友,铺张浪费些办个酒席、收个红包,我们说这虽然是一种不文明的陋习,不值得提倡,但总是情有可原,毕竟盖了房子是一个人的人生中一件大事,庆祝一下也是人之常情。派出所的新办公大楼落成,办公条件改善,干警们心里高兴,按理说也算一喜事,举行一个简单仪式庆贺庆贺也未尝不可。但是这办酒席却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派出所是政府机关,它的经费来自政府财政收入,而这些财政收入都是来自纳税人要进行合理安排。因而,派出所肯定不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大操大办,浪费纳税人的钱是要问责的。
然而,文昌市龙楼派出所不仅大办酒席还大肆收取红包,这更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变相索贿行为。派出所衙门不大,可实权不小,管辖着镇里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派出所请客,辖区的那些商人、老板有谁敢不买帐,那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在日后的经商和生活找麻烦。温情脉脉的面纱的请客背后,闪耀着权力的寒光,就这样,老百姓的合法财产又一次被打着“合法”的幌子强行作了贡献。而且在这所谓的贡献背后,更将带来执法不公的隐虑。你看那龙楼派出所在开席前,由工作人员向每桌客人每人发放一个空红包,由客人把吃酒席的钱放进红包里,然后写上自己的名字交到派出所工作人员手中。那谁能保证今后派出所不会按照红包的大小来决定自己的执法的偏向呢?如果被请而不去赴宴者,也许要求派出所办个事、出个警什么的那就更难说会得到什么待遇了。
其实,明眼一看就知道,龙楼派出所乔迁大办酒席,并不是真正的是为了表示乔迁的喜悦。以乔迁为名,以酒席为幌,收受红包,那是为小团体和个人谋私利。这些“灰色收入”将来肯定要进入“小金库”一类的地方,给大家发福利也少不它。而且,这种收受红包形式要来得保险的多,一则它是有体面的幌子,是合法的礼尚往来;二是以集体的名义收受的,将来的如果会打板子的话,肯定也打得不重,也很难打在个人头上。
办公大楼乔迁不仅让人感到条件改善之喜,而且可以通过操办酒席得到“意外之喜”。故一时之间,一些地方的公检法、财政、工商、税务等等实权部门纷纷利用办公大楼乔迁等各种形,大办酒席。一些正直的群众为之叫苦不堪,一些别有居心的人却欣喜若狂,利用这难得的大好时机大肆向公家行贿,为今后为自己的不良企图得到各方面的关照作好铺垫,可谓是求之不得。
只是,当这些官员们“双喜临门”之时,却是百姓的忧虑之时,这样的政府机关和官员也就将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看来,我们也应该好好地对披着合法的面纱以集体名义进行腐败行为的人员开刀了!
通联: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检察院 杨涛 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硕士邮编:341000
tao1991@tom.com
tao9928@tom.com
警惕合法面纱下的集体腐败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警惕腐败
警惕腐败、永葆廉洁
促进人生健康良性发展
----党风廉政教育课授课提纲
(2010年8月10日)
今年以来,我院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抓队伍促工作、着力提高全院干警的整体素质、执法水平。坚持“三个至上”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和“人民法官为人民”实践活动,强化能动司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严格执行“五个严禁”“十条禁令”,努力实现我院院工作的新发展。根据院党组安排部署,结合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分管部门上一次廉政教育课。8月5日全省法院召开了打击涉煤犯罪暨第九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几天来我有一些感受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为争得一分公平甚至比争得一分利益还执着。执法不公不廉很容易引起民怨甚至激起民愤。着力解决制约公正廉洁执法的突出问题,使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执法公信力有一个质的提高。
一、注重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按照建设学习型法院的要求,增强自觉,改进学风,做到真学、真懂、真用。深刻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唯物主义辩证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推进我国法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民主化、大众化;深刻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确保执法办案工作公正,廉明;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典型和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深刻学习领会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读书学习是知识之源,进德之梯,气质之根,成功之路,是塑造形象之道,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在构建学习型法院中,都要努力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学习型人才。用理性的思维,讲政治的高度,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二、拒腐防变,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道德源于理性,体现在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是靠思想支配的,周围环境制约的。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要加强道德修养,稳得住心神,把得住操守,守得住清廉、耐得住寂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一)法官要警惕思想腐败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做到司法公正,首先必须消除思想腐败,应首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自律:一是严格自律,控制私欲。思想腐败是人们思想上的一种消极情绪和私欲,必须加以控制,这就需要经常学习,接受教育和改造思想,不做出格的事。二是应遵纪守法,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确立并不断强化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观念,做官要为民谋利益,权力不能为私欲挪用。三是耐得住寂寞,莫让私利遮住眼。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不为私利而分心伤神,不去捞取不应有的身外之物。四要保持平常心态。不求非分之想,不攀比,只求按党和国家的政策,以辛勤劳动,求得富裕生活。安分守己地过日子,知足常乐。
(二)法官要守住小节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小节”亦如此,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平时不拘小节,就有可能微恙成大疾,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尽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不虑于微,始成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循着一些贪官的堕落轨迹,不难发现,大多是对腐朽的生活方式从“看不惯”发展到羡慕、追求,从最初的接受一条烟、一瓶酒就胆战心惊,发展到“心安理得”地成千上万索贿受贿,以至于一步一步地堕入腐败的泥潭,走向犯罪的深渊,最终给自己的生套一上具沉重的枷锁,划上一个不光彩的句号。
(三)法官要慎交友
法官应择友而交,建立真正的友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法官应有与其地位相称的社交圈子,所结交的朋友要少而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要多结交良师益友,法官交友过多过滥,不仅于己无益,反过来还会影响到自己作为法官的公众形象。交友
必须端正价值取向,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做到有所予而无所求。法官在交友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持高度警惕,千万不要拿手中的权力做交易,更不要被那些酒肉朋友所利诱,从而玷污法官的崇高形象。
(四)法官要常修德、思害、律己
常修为政之德,是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的起码要求。常思贪欲之害,是避免犯错误的常鸣警钟。
常怀律己之心,是保持我们头脑清醒的一剂“良药”。修德、思害、律己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修德,才能思害;只有思害,才能律己。同时,思害与律己又反对来增强道德修养,提高人的品质。当然,要增强我们的修德、思害、律己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只要我们经常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陶冶自己,在思想上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就一定能思害律己,自觉抵御贪欲的诱惑,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法官。
三、转变作风,增强为民服务理念
立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增强法官的群众观念,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靠谁司法”的问题,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使亲民、爱民、为民成为法官的自觉行动。真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技术处在每一次的委托拍卖、司法鉴定过程中,法警队在每一次的庭审保障,强制执行中,纪检监察室在每一次的信访接待,卷宗评查,责任追究,查处违法违纪活动中都要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树立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
廉明的思想,大力推进“阳光执法”,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克服侥幸心理,在利益诱惑面前,侥幸心理常常使其头脑发晕。对送礼者,心想这人很可靠,不会出事的;或者是觉得自己做的很诡秘,不会露馅;要不就想,做这种事的人多了,我不会那么倒霉,别人不出事,偏我出事,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掩耳盗铃,导致误入歧途。纸是包不住火的。人的贪婪的大门既然打开过,就一定会留下缝隙,最后受到法律制裁。
我们要大力弘扬司法文明,改善服务态度;讲究司法礼仪,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工作细节,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切实转变司法作风,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和各项禁令,做到在做事中干净,在干净中做事,不义之财不要,不法之物不拿,不白之宴不赴,不净之地不到。树立人民法官好形象,促进人生健康良性发展。为加快我市实现“两个构建“,率先实现中原崛起作出贡献。
第三篇:申论:警惕金融腐败“期权化”
申论范文:警惕金融腐败“期权化”
在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03年审计报告中,金融领域的问题十分突出。随着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领域腐败现象又有所抬头,并开始出现了“期权化”的不良倾向,值得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重视。
所谓金融腐败“期权化”,是指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依规或违规为企业发放贷款、逃废债务提供方便、谋取好处,在位时并不拿企业的好处,而与企业暗订“君子协议”,期许在辞职或其他“方便的时候”,再到企业“打工”,通过拿高薪来获取企业回报,有的则更为干脆要借贷单位在其退休或辞职后按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高额回报。这是金融系统个别领导干部尤其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权力寻租的又一新动向。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和银行打破终身制,一些金融单位高管人员产生危机感,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为自己寻找所谓的“出路”和“退路”。尽管这一现象不是十分普遍,但可以说金融腐败“期权化”是近年金融系统部分或个别腐败分子被改革和反腐败“逼”出来的新对策。它的安全性与隐蔽性,使得金融反腐更加复杂化。查存款,他没有多余来源;查受贿,当时并没有钱物往来。因为“期权化”交易,只有当事人双方心明肚知,办起事来,彼此心照不宣,就是拿到桌面上,让众人“监督”,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整个过程可能都是“照章办事”,容易欺骗大家,博得好评,使人们失去了对其背后阴谋的警惕。这也是当前各家金融机构新放贷款形成不良及不良资产前清后增、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这一新出现的腐败“期权化”现象关系到金融改革的成败与安全,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及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与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一是进一步完善《金融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办法》、《金融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和有关廉政规定,特别是从法律制度上杜绝或减少公权私用、权力寻租的可能,不仅要规范在职的,还要严管离职的。二是削弱个人职权,增加集体把关。要让各级金融管理人员有权,只能慎用、微用,集体阻断个人专权。三是金融系统各级高管人员“跳槽”、“下海”必须严格遵守不能在信贷单位、企业的工作规定,违者从严依法查处。同时要注意把好干部聘任与人员分流关。四是强化永久责任追究制。金融领导干部、高管人员退职、离职和辞职后感到可疑的,可以随时审计、复审,查出了问题,不论其离开原岗位有多长时间,也不论其走到了多远的地方,都要追究责任。要让搞腐败的人知道,“期权化”并不是可靠安全港,同样随时会受到法律制裁。
第四篇:最让中国受伤的合法腐败
最让中国受伤的“合法腐败”
朱振和在《合法腐败与腐败的社会化》一文里〃提出了一个“合法腐败”的概念。
他举了2007年1月8日出版的《财经》杂志揭露了的一位高级领导同志的儿子□□空手套白狼〃攫取巨额财富的案例:最初〃□□从银行贷款7000万元〃买下山西一煤矿。然后请评估公司将煤矿评估为7.5亿元〃按此价格把煤矿卖给山东鲁能集团〃还了7000万元贷款以后〃此人就赚了6.8亿元。用同样手法操作几次〃他就赚了33亿元。山东鲁能集团是大型国有企业〃2006年实行“转制”〃□□和他的朋友□□□〃用37.3亿元买下了鲁能91.6%的股权〃而鲁能的实际价值高达1100亿元甚至更高。《财经》杂志揭露此事一年后〃在中央的干预下〃曾经以37.3亿买掉的鲁能集团的股权〃又被以85亿元买回了来。这一买一卖〃□□赚了48亿元。
在这整个过程中〃□□的每一步行为都是“合法”的。银行贷款是“合法”的;买下山西煤矿〃一家愿卖〃另一家愿买〃是“合法”的;请评估公司〃请的是具有国家认证的评估资质的公司〃进行资产评估〃也是“合法”的;按评估的价格把煤矿卖给鲁能集团〃也是“合法”的;国有企业“转制”是按照党中央深化改革的政策进行的〃买鲁能的股权也是“合法”的;最后鲁能集团又把股权买了回来〃是在中央的指导下进行的〃也是“合法”的。当然〃普通人不可能做成这一系列奇迹般的买卖〃而□□在他父亲的光环下却能顺利地、“合法”地展现他的商业“奇才”〃白手起家〃迅速变成亿万富翁。
朱振和说:现在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或略多一些)攫取了国民收入的90%以上。以权贵为核心的官僚资产阶级是怎样敛聚财富的呢<有些人以为他们是通过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而非法敛财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财富绝大部分是这样通过合法的或符合潜规则的、不违法的途径而攫取的。例如〃土地财政、国有企业的垄断、大批“红二代”、“红三代”、“官二代”、“官三代”成了大型国有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巨额国有资产转变成官僚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这些都是极为严重的腐败现象〃但是这些都是合法的。***和前铁道部长刘志军敛聚了上百亿、几百亿的财富〃可是在公开审判时〃他们贪污受贿的金额却只有区区的几千万元。为什么有这样巨大的差距<因为那上百亿、几百亿〃是这样的“合法”取得〃被认为不是腐败。
朱振和提出的这个“合法腐败”概念〃和他列举的“鲁能”、***、刘志军诸案〃腐败而竟然合法〃令我感到十分惊恐〃比揪出一个亿万级贪污犯〃还要叫我胆战心惊百倍=
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个“合法腐败”问题。否则〃这样一路“反腐”下来〃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腐败反完了〃导致腐败的制度、土壤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在此基础上〃新的、甚或更大的腐败〃必然不断产生。那样〃“反腐”只是走了个过场〃只会徒有虚名〃实际糊弄民众〃保护了腐败的制度、腐败的现实。
第五篇:新法下的劳务派遣如何合法用工
新法下的劳务派遣如何合法用工
2013-02-26 来源: 点击: 次
新法下的劳务派遣如何合法用工
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将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针对法律修改和补充的内容,实务中如何操作,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劳动者都有必要先行熟悉和掌握。
如何申请行政许可
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第57条第2款规定,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在办理公司登记前要取得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行政许可证,法律也对注册资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申请单位需要按程序办理业务: 首先,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名称预先核准,然后验资,将不低于200万人民币的注册资本打进银行临时验资账户,取得进账单,把名称核准单、进账单、法人身份证复印件、房屋证明等,交给公司登记机关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取得验资报告。
其次,向劳动行政部门提交相应的资料以及证明。包括:申请报告和申请表,阐明宗旨、规模、经营范围、运作模式、市场前景等;验资报告;《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机构章程、管理制度等;企业法人、总经理身份和身份证明;熟悉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身份证、毕业证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
这些资料要准备一式两份,取得行政许可证后再到同级工商行政部门进行公司登记时,同样需要这些资料。
如何保障同工同酬权
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第63条规定的同工同酬,是指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如果从事相同工作岗位、付出相同劳动、取得相同的工作业绩,应当获得相同的劳动报酬。
同工同酬是否意味着收入分配办法不得加入其他要素呢?当然不是。因为初次分配的参与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法律规定的同工同酬仅仅指分配要素中的劳动要素。而且,企业劳动报酬分配办法中,工龄、学历、职务、职称、知识技能储备、忠诚度、信誉等也成为某些企业考量的因素。因此,只要不实行以身份为区别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即可基本实现立法目标。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是保障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责任部门,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其一,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当然包含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因此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11条、第31条,对分配办法违反同工同酬原则,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拒不履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理决定的企业,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其二,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属于民事合同的范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宜随意确认是否有效。但是,如果劳务派遣协议与劳动合同关于工资报酬的内容不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要求改正。
其三,如果就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由用工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管辖。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低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第3条的“公平原则”处理。
如何适用“三性”岗位
根据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第66条规定,应该重新认识“三性岗位”的性质。
“临时性工作岗位“以时限为节点,应当理解为连续工作时限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而不应当认为出现新的临时性岗位。比如,节假日职工聚餐聘请临时帮厨、设备紧急抢修等,这个岗位今年存在,明年或继续存在,但却不宜采用长期的直接用工。
“辅助性岗位”是指与用人单位主业相对应的岗位。例如,餐馆的主营业务就是烹饪和餐厅服务,其他岗位比如后勤、财务、迎宾则为辅助性岗位。同时,必须认识到,同一岗位在不同的用人单位中可能其岗位性质相反,辅助性岗位中也可能存在着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应允许用人单位选择是否使用派遣工。
“替代性工作岗位”实质上就是“顶替空岗”,除了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之外,还应当包括原岗位职工缺勤、老职工合同期满新员工尚未到位等。
劳务派遣用工是否同时符合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三性”要求才可以实施,法律没有明确。根据法无禁止则自由以及学理分析,具备“三性”条件之一即可实施。
新旧法律如何衔接适用
首先,2012年12月28日之后,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继续履行至期限届满,但是,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中不符合同工同酬原则的内容,应当改正和调整。
其次,2013年7月1日之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在2014年6月30日前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并办理公司变更登记,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给予劳务派遣单位一定的缓冲期。
最后,2012年12月28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公布至2013年7月1日正式施行期间,是否允许注册成立劳务派遣公司,由国务院规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法人、自然人首先取得劳动行政部门颁发的行政许可证并注册劳务派遣公司后方可从事劳务派遣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