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备考技巧- 四大要素助你冲刺高分
现在距各省社区工作者的考试时间越来越短,我们是继续在题海中磨砺自
己,还是该停下脚步总结一下自己备战社区工作者考试以来的学习历程,这个情
况因人而异。但是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接下来的时间还能做几套模拟
试卷?小编认为,不如利用有限的时间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做一下认真的梳理,看看自己哪方面还有缺陷,哪些题做错了,当时是怎么考虑的。找出问题所在才
能够让我们在考场上不会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
社区工作者笔试由行测,申论,公共基础,专业知识几个部分构成。而要想
有社区工作者考试中考到高分,为后续的面试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我们行测
部分就必须拿高分。在行测的试卷中,尤以言语理解与表达最为基础。
那么我们在言语的冲刺阶段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言语理解题无论是主旨概括题还是意图判断题,都是需要在把握文段
重点的基础之上进行选择,那怎么找重点?我们在以前的课程中讲过要重点关注
一些明显的关联词语。比如“虽然„„,但是„„”是一组明显的转折关联词语,转折关系重点在转折之后;“不但„„,而且„„”是明显的递进关联词语,递
进关系重点在递进之后等等。
第二,把握文段的论述话题,也就是找出文段的陈述主体,大部分文段都是
围绕一个固定的主体而展开的,那么正确的选项就必须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变化。
在选项的选择上如果脱离了论述主体,也就意味着主体发生了偏差肯定是一个错
误的选项。
第三,根据文段的行文脉络找出重点内容,一般来说,作者在叙述一个事情的时候是有主次区分的,主要的部分就是文段的重点,而次要的部分要么是举例
子在论证文段重点,要么是补充说明,要么是解释说明重点让文中的观点更加让
人接受和认同。
第四,要做好时间的分配,每个模块规定固定的时间,当时间到的时候还没
有做完立马换到下一个模块开始做题,或者是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做出调整,将
自己不太拿手的模块放到最后去做,做题的时候碰到特别难的题迅速跳过,当做
完整套试卷有时间的情况下再回过头了做难题。
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社区工作者考试备考有所帮助,在冲刺阶段小编希望大家
放下内心的包袱,轻装上阵。在省试的考场上信心爆膨,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第二篇:2014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备考-社区工作者需要哪些专业技巧?(本站推荐)
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
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这里指的主要是专业社会工作。
而社会工作者就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
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
那么,社区工作者要具备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呢?
社区工作者是什么,是村长,是秘书,还是普通的村大妈呢?其实社区工作
者就是由专业社工组成的社区服务者,他可以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帮助任何需要
帮助的人,解决就算是很小的事。社区工作者就是社区中的“社会医生”。
“社区医生”好当吗,不好当。他需要解决的事情很多很多,他需要面对的人很杂很杂,他需要调和的矛盾很尖锐很尖锐,他面对着压力。需要许多正确的专业技巧来帮助他完成对社区和谐的目的。
当然社工在进入社区前,需要基本了解该社区的习惯,了解社区的历史,预
测社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社区工作者在进入社区前要学习巩固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正心诚意帮助社
区发展。学习沟通的技巧,冷静面对他人。社区常常是访问与调查,询问变得很
重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正确掌握资料,作出正确判断。
在资料录入阶段,社工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帮助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存在问题飞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联系自己能够联系到的助手,帮助解决。
我社区制定长远计划,并且付诸实践,这样需要社工有长远的眼光,能准确
敲定时代脉搏,真知灼见,做到为社区早想,为未来打算。
第三篇:2014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备考—古代四大发明
2014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备考—古代四大发明
台州公务员考试网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2014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备
考—古代四大发明》,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社区工作者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社区工
作者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前期。公元105年,蔡伦造蔡侯纸。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
刷品。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指南针前身是“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火药。发明于唐朝中期。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
火枪”。
第四篇:2014台州社区工作者考试备考-申论综合分析四大题型
分析能力是社区工作者考试申论部分的重点考查目标,综合分析题的分量在申论考试中越来越吃重,分值亦有相应的提高。如原因、影响和话语理解等常规
分析加上选项的辨析改错,分析题的分值可达30-40分,接近作文题的分值比重。
但是,由于材料、设问和现实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综合分析呈现出极大的错综复
杂和不确定的特性,考生碰到这种题目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分析什么,该怎么
分析。为引导考生走出“迷魂阵”,破解综合分析这一难点,对申论综合分析题的4种类型进行梳理,同时对于面试中相应题型的解答也可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专家根据综合分析考查的不同能力,以及不同题型的命题机制,可把目前国
考和省考出现过的综合分析题分为四种类型:概括型综合分析、引申型综合分析、纠错型综合分析和申发型综合分析。
(一)概括型综合分析
概括型综合分析,顾名思义这种综合分析旨在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这
与单纯的概括题有异曲同工之处,所谓同工是指都要经过概括的程序,先概括材
料意义,才能做出分析;所谓异曲,则是概括题只限于概括出材料的本义,而概
括型分析则须做出进一步的整理。概括型分析的具体题型包括:
(1)概念分析——国考2007年存量土地和地荒,省考山东2007年慈善和公益。
(2)标题分析——国考没有出现过,但是2008年天津市考查过。
(3)原因分析——2007年山东考查我国个人捐助率低的原因。
(4)目的意义分析——2007年国考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的整治地
目的和意义。意义分析还存在一个变种,就是2008年江西申论真题中对广州国
土局长简文豪“非凡之礼”的意义分析,此处的分析超出了归纳概括的范围,一定
程度上偏向引申型分析。
(二)引申型综合分析
引申型综合分析考查考生的深度分析能力,即洞察事物本质,透过现象看本
质的能力。申论考试大纲中有这样一组词汇——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与主旨、精
神。如果说主要内容、主要问题属于事物的现象层面,那么主旨、精神便是给定
材料所蕴含的本质层面。引申型综合分析要求考生通过对给定材料主要内容的了
解,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想表达的主旨和精神,换句话说就是考生要体会作者的言
外之意,明确把握作者的潜在倾向性。这类综合分析具体包含的题型有:
(1)评价分析——2009年国考有网友提出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之策是提高粮
价,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及对“内地欢迎沿海企业内迁”的口号分析;2009年江西
省“农民工提前返乡”现象进行分析。
(2)启示分析——2008年国考,云南漫湾水电站和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的不
同启示。
(3)理解阐释分析——2008年国考G所长的讲话分析;2008年河北招警孟建柱
“基层民警很辛苦,非常不容易”这句话的分析。
(4)关系分析——2009年福建媒体与政府的关系。
(三)纠错型综合分析
这类分析题既不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也不考查考生的深度挖掘能力,仅仅考查考生参照对比的能力,而本质上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何谓参照对
比能力,参照什么,对比什么?举个例子吧,公文分析,我们参照的是正确的公
文的行文格式,对比的是题目与正确的行文格式之间的不同。判断分析参照的是
给定材料的原始表述,对比的是题目与给定材料中原始表述之间的不同。
这类分析考查过的题型有:
(1)公文分析——2009年上海市第三大题,对市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草拟的文件进行挑错并修改。
(2)判断分析——上海每年都会有判断分析题,2005年国考副省级以上职位的试题中也引入了这种形式的分析。
(四)申发型综合分析
考查考生的申发论述能力。申发论述这个词符合“申论”的本质,是对事物的纵深的、全面的分析、阐发和论述。它通常应用于申论大文章的写作之中,是申
论文章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即抓住给定材料中的某一个点,结合自身的背景知
识谈出自己的观点。但是,2009年江苏省第一次出现了这种申发型综合分析
——“给定资料6”提到温家宝与网友交流时说的一句话:“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
识。如果不看给定资料,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题目归入引申型综合分析中的解释
分析。但是,阅读给定资料后,我们发现资料中除了这样一句话外,没有任何一
则信息是与这句话有关系的。所以,按照我们之前的理论——所有答案都在材料
中——是行不通的。这个题目的解决依赖于考生对就业问题的背景知识积累的状
况,也正是因为它完全依赖考生的纯粹主观所以才会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
况。
这类分析题与大作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大作文的突破点是考生自己决定的,围绕主题,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破题即可,分析的展开相对自由;而综合分析
题的作答要点是题目设定好了的,分析的范围不能脱离预设的要点。所以,这类
综合分析突破了以往综合分析题的命题机理,应该算得上是对综合分析题的创新
与发展。但是这样做会增加阅卷的难度,也需要考生更强的综合能力,必须也只
有结合给定材料的相关内容,才能分析得符合要求。而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看
法是见仁见智的,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展开分析,非常考验作答者思维的精确性。
此类问题也是面试综合分析的常见题型,两者尽管依据的材料详略不同,但命题
与作答的基本机理是一致的,都需要在符合预设要点的前提下,综合问题各个方
面来考虑,以形成恰当的答案。
第五篇:高考备考冲刺四大要素
高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重视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多方位考查,着眼学生长远发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备考冲刺四大要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备考冲刺四大要素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
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1.重视教材,回归课本。
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做到普遍撒网、重点捞鱼。将教材与资料有机结合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关键一环。在后期的复习中,应以教材为根本,重视教材中例题、习题蕴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并适当加以延伸、拓展,不要让考生留有任何知识漏点。对重点内容加强训练,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
2.研读考纲抓重点,构建知识网络
2007年《考试大纲》在知识要求部分,增加了知识相关背景的认识,要求考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应了解知识的背景,如导数概念的某些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平滑曲线的切线等),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而又高于生活,成为一些规律,反过来我们又可以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这里所谓的了解知识的背景,还应该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其实这一点在2006年高考中已经有很多体现了(如北京卷第8题“三岔路口”问题和江西卷第18题“帐篷”问题等),只不过2007年将其更明确化,我们在复习时更应该留意生活中的背景,以便考场上对这些背景不“陌生”。
《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要求确定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我们通过细致研读《考试大纲》,可以发现高考将会保持平稳过渡的命题思想不变,继续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度,对只需要了解的知识考查的可能性很小,但要注意2007年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可能会加大广度,这是由于一方面通过几年来新课程的实施,对新增内容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逐年增加所致,另一方面2007年对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降低了难度。
《考试大纲》中对考生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相应有所提高。因为运算能力是一种集算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能力。
对平面的性质的要求,由掌握变为理解,更切合考生实际。平面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三个公理及其推论,它本身是一个考生可以直观感受的、司空见惯的知识点,线面垂直的概念对文科考生来说,要求有所降低,复习过程中应把握好复习的度。
《考试大纲》对函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向量、圆锥曲线、概率、导数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而这些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高考将以这些内容为背景来命制试题,所以这些内容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尽力将这些内容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网络。虽然数学知识千头万绪,但只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就可达到层次分明,纲目清楚。譬如:函数内容可分概念、性质、特殊函数三大主线,每条主线又有若干支线,一条支线又可分为若干分线,最后形成网络。当然在梳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甚明了的问题,这时需翻看2007年《考试大纲》,同时看看书,相互对照,仔细研读概念,防止概念错误。考生也可以从数学思想或方法角度总结出知识网络,此时,考生就可以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首先应提高自身采用“配方、待定系数、换元法、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等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做好通性通法的同时,还要逐一搞清解题的特殊方法技巧,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无论是对某个版块构建知识网络,还是从整体角度构建网络,都要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或某些知识点会在哪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哪一类题目。分析时,力求由原来的知识点,渐渐向探寻解题思路、方法转变。但是,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工夫,对知识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主要知识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和扩充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熟练化的有机体系。
(二)强调以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
200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同2006年一样提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这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高考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切合考生实际。思维能力的考查重点体现对理性思维的考查,强调思维的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考查时以代数运算为主,同时也考查估算、简算。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可概括为“准确、熟练、合理”六个字,而且反映出重在对算理和算法的考查,并对计算和运算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应懂得恰当地应用妙算、图算、近似计算和精确计算进行解题。空间想象能力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又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三种语言的互相转化,表现为对图形的识别、理解和加工,考查时要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强调的是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既会用图形表现空间形体,又会由图形想象出直观的形象;既会观察、分析各种几何要素(点、线、面、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又能对图形进行变换、分解和组合,要增强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必须强化空间观念,培养直觉思维的习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三)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揭示问题本质
数学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目的明确地对外来的和内在的信息进行提取与转化、加工与传输的思维过程,为了实现这样的过程,必须掌握和运用好信息的提取、转化、加工与传输的原理及方法,这里所说的原理与方法,是从思维的角度来突出地反映数学的学科的特点,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与试题的解答过程结合起来就是:能正确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的目标与方向;会采用适当的步骤,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和演算,实现解题目标,并加以正确表述。
高考数学科提出“以能力立意命题”,正是为了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促进考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如何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试题解题过程的思维方法,注意考查不同思维方法的试题的协调和匹配,使考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全面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比较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四)重视知识横纵联系,注意知识的交汇
“在知识的交汇处命制试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思路之一,在复习中重视知识间存在的横向、纵向的有机联系,如函数、三角、数列、向量、导数、不等式等知识中两者及以上知识间的联系,重视解题方法的训练,重视解题规律的提炼。重视集合、三角、不等式、向量、导数等知识的工具作用,能灵活运用它们求解相关问题。在后期复习中加强联系,重视现行教材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重视现行教材与新课标的衔接,同时还应重视新课改理念。
复习中要重视两个问题:
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注重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2.重视思维训练、添设思维障碍、揭示问题本质。
复习中考生应重视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并进行适当的迁移、拓展,努力去发现问题、努力思考解题过程,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多层次全面思考,并对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思考、挖掘,找出根源,弄清问题实质,拓展思维。
备战高考三原则
原则一: 知识的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消除误区和抢分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例如:设计《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时,首先从保障学生上线率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目标分解的思维主线;然后进入《高频考点》内容分析,技巧介绍,让学生按照科学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有效地训练。在具体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适当练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高频考点》的理念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最后,通过《高频考点》中高考实战题的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高频考点》在复习策略上,较好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用精心的设计,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帮助学生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原则二:能力的整合高考改革早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在熟知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频考点》立足于促进学生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高频考点》是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组合,是搭建在考生与考题间的“人题界面”,是直接转化考生内在积累为应试能力的催化剂,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们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的成功理念。
《高频考点》将不同的学科的不同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挖掘出来,并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大家知道,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长期以来考生存在的“答不到点上”、“逻辑性差”等问题通过《高频考点》的应用都能有效地改善。因为《高频考点》的每一道练习都是按照高考答卷要求,力求做到严谨、精练、准确。
原则三:实际到理论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个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但在二轮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逻辑次序。在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基本复习时,思维逻辑次序是正向的,即学习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实际的例证,加以剖析和验证,从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对原理的认识,以及对技能应用的检验。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理论的运用上往往具有“相对集中性”,所涉及到的内容会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知识范畴内。这一过程对于活化书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针对第二轮的复习设计,必须有案例分析。特别是综合性试题的选材设计在这个阶段是必须加入的,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能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以训练学生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来解题。这种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常常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所能包容和驾驭的,为此,《高频考点》通过对材料的精要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各学科的领域内。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和理论间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