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浙江省考申论热点2—从公共安全看行政问责
从公共安全看行政问责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种危及公共安全的问题日见突出。食品安全危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矿难事故频发教训惨痛,校园安全案件触目惊心。这中间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政府监管的失职。加强行政问责制建设,成为完善政府监管的一项有力举措。
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问责的法律、规定,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但由于历史、机构改革尚未完成等原因,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一些列问题:如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责任主体难以明确;问责范围过于狭窄,行政问责制的相关法制不完善;以同体问责为主,异体问责相对薄弱。这些问题都使得问责制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而流于形式。问责制未能落实到位,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共安全问题的频发,政府工作人员无须为公共安全问题买单,使得防范意识淡薄,甚至“官商勾结”,以牟利为目的,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恶劣程度可见一斑。长期以往,政府公信力下降,公共安全难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受到破坏。
要降低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加强行政问责制的完善是当务之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按照建立体系完备、程序科学、适用性强且具有中国特色的问责制度体系的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我国问责制的完善:
第一,界定行政问责的主体,加大问责力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具有质询权和罢免权,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促进政府的有利作为;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公民监督政府的积极性,建立一套使公众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意见的机制。
第二,加强多种形式的问责,拓展问责范围。加强多种形式的问责,如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停职检查、行政处分等,对公务人员的日常工作起到很好的监督提醒作用,减少甚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拓宽问责制的界定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因公务人员玩忽职守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的事故也予以问责,追求其责任。
第三,完善问责制体系,保证问责制推行。首先制定全国性的问责法,使得问责办法避免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局部利益而产生问责不力的情况。其次加大问责处罚的执行力,避免出现“引咎辞职”或被撤职后很快又复出,且复出的程序不公开的现象。再次,需要建立健全廉洁从政和文明执法制度、行政执法责任承诺和公示制度、行政执法错案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考核评议和奖惩制度等制度体系,以保证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和规范运行。
行政问责制的实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使得政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是我国建立民主政府,深化民主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推行行政问责制,才能对政府的无作为进行约束,才能加强对市场和社会的监管,减少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第二篇:2011公务员申论热点问责机制
问责机制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之问责机制
【背景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9年5月22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问责”制度纳入党的纪律条例,第一次规定出问题不仅要问责行政负责人,更要问责党委负责人,也是第一次对被“问责”官员“复出”作出明文规定。
2010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地区、各部门对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执行有力,绝不允许各自为政。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行政。
【标准表述】
[内涵]问责机制说到底是一个谁来问责的问题,是一个向谁负责的问题。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当然是要对人民负责。所以问责机制的内驱力就要落实在群众的监督权上。常态化的政府问责,必须以健全的问责机制为基础,通过立法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权力始终处于一种负责任状态,杜绝任何行使权力的行为脱离法定责任机制的监控。
[意义]第一,它是硬约束。制约、规范了领导权力,有多大的“权”就担多大的“责”。这必将大大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第二,它是宽范围。以前行政行为出问题,主要问责行政负责人,党委负责人并没有进行问责的规定。问责规定第一次把党委负责人纳入问责范围。第三,它是民字牌。这个规定不但把依靠群众写入原则之中,而且明文点出“检举、控告”是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问责的线索来源,并重视对群体性事件的问责。另外,对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官员异地复出现象,也做了详细规定。
[措施]一方面要从立法上进一步细化政府和官员的权责,不仅开出官员明细的“权力清单”,更需设计出明确的失职状态下的责任后果;另一方面,须以严密的规则将各种责任方式、问责主体、问责程序以及责任实现的监督等纳入法制轨道,尤其是要建立对问责的事后监督制度,对免职官员的复出进行必要的约束,以防止官员问责流于形式。
第三篇:2012浙江省考申论热点材料(庸官)
2012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庸官
一、热点:庸官问题
谈起干部作风问题,人们往往对贪污腐败反映最为强烈,认为以权谋私、大肆索贿受贿的贪官对政权和社会危害极大。实际上,从一定角度看,庸官懒政对党和国家事业危害很大,治懒治庸是加强干部管理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庸官、懒官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国内有的地方频频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一些官员是庸官,不懂得怎样抓好、管好安全生产;是懒官,不愿意深入生产第一线,不肯动脑、动手去解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问题。
庸官、懒官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是党和政府的命根子。然而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谋公事:“混”字当头,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和尚撞钟,得过且过;推诿扯皮,效能低下;吃喝玩乐,追求安逸。群众到他们那里办事,常常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些作风和做法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伤害,丝毫不逊色于贪腐。
庸官、懒官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庸官、懒官最大的特点,是散漫拖沓、暮气沉沉。不论发展压力多么大、民生问题多么急、机遇变化多么快、上级要求多么紧迫,他们却总是快不起来,悠悠然地磨蹭着,心懒、嘴懒、手懒、身懒。这样的人多了,我们党就会失掉在艰巨复杂的革命、建设、改革考验中形成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变得迟钝、保守甚至麻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最后就会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治懒治庸是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大问题。事实上,有的庸官、懒官同贪官是合而为一的,不少腐败分子就是从庸、懒的路子走到贪的。因此,治懒治庸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才能为治懒治庸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也只有切实整治庸官、懒官,才能使反腐倡廉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节自《人民日报》)
二、考点:申论材料与模拟考题 1、2011年1月12日多家媒体报道,截止1月11日,L市已停止供暖15天。该市邻近河北,近期属全年最冷时期,气象预报显示,11日市最低气温为-10℃。据L市市长热线回复:L市今冬将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供暖。1月8日起热力公司全额退还市民的供暖费。为了完成技能减排任务,L市关停了提供热源的某电厂,从而造成市民集体供暖被中断,这一事件把L市市政部门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该市领导表达了两难的困境--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关闭该电厂是死任务,不能因为供暖而耽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市民深为不满,纷纷认为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实行这类消极防御和自我封闭的“鸵鸟政策”,管理者固然相对省事,看似消除了大安全事故的隐患,但是广大民众只怕难以满意。因为这种行为,必然会因简单、粗暴、片面使得民众的生活、权利空间遭受挤压,民众福利大打折扣。这种害怕付出,拒绝承担责任与风险的封闭管理模式,怎么能够得到思想日益开放、要求日益多样的现代社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实践早已证明,疏导总是胜过堵塞,积极的治理与防范总是胜过消极的躲避,在一个开放和谐的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不能采取“鸵鸟政策”。随着社会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出现了各类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公共管理部门理应有更为积极、灵活和务实的应对。
2.庸政和懒政往往联系在一起,需要我们不断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着力加以整治,努力将之遏制。
一些人在学习上,不喜欢读书,不喜欢研究;工作上,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认真学习理论和知识,不深入思考问题,也不想深入实际,不愿探索实践而习惯于老方式、老办法,办事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探索的积极性,也缺乏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责任心。这些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抱残守缺,习惯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拍脑袋”决策,或是“以前就是这么做的”经验型决策。
3、对那些不负责任、不干事情、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懒官”、“庸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推出一系列治懒治庸的有力举措。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组织调整工作,认真执行问责制度。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整治庸官懒政行动。有的地方称之为“问责风暴”,有的称之为“庸官问责”,有的称之为“治庸计划”,有的称之为“效能革命”,名称不一,但实质一样,都属于整饬吏治,推动干部队伍勤政廉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作风、制度和组织保障。
4、胡锦涛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用什么样的人,不要什么样的人,体现用人导向,关乎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表扬、鼓励、提拔、重用那些锐意创新、干事创业、作风踏实、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使真正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干部越来越多,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执政兴国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人民群众可依赖的优秀干部。作答要求:
(1)结合“给定材料1”,解释“鸵鸟政策”的含义,并谈谈你对鸵鸟政策的看法。(20分)
要求:准确、简明、深刻字数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鸵鸟政策”指一些政府官员对于执政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假装看不见,遇到困难绕着走,处理问题时采取的简单粗暴的政策。
“鸵鸟政策”之所以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价值观的扭曲,没有为群众着想,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信心;二是执政能力欠缺,没有很强的能力和智慧解决好工作中的困难,便只好避开或者推诿;三是问责制度不完善,缺少对庸官懒官的严厉处罚;四是相关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使得一些官员得以钻考核的漏洞,欺上瞒下。
为避免“鸵鸟政策”的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官员要有勇气和信心,有攻坚不畏难的昂扬斗志;
2、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工作扎实,深入研究和解决群众中的实际问题;
3、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4、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严格严厉的问责制,让“鸵鸟政策”无处藏身。
(2)结合给定资料三,谈谈你如何看待“问责风暴”。(20分)
要求:全面、理性、观点明确,字数在400左右。
【参考答案】
“问责风暴”有利有弊,其利在于可以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转变官员错误的观念和态度,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净化社会风气等等。
“问责风暴”的弊端主要有:
具有不可持续性。往往媒体高度关注的时候,问责风暴来临,过后便问责较少;
问责标准不科学,缺乏制度保障。往往在问责风暴期,问责的力度过大,而在此之后,力度又偏小,缺少规范的稳定的制度保障;
问责效果不彻底,“曲线上岗”现象频现。曾有某市副市长“风暴期”内被免职,一段时间后,却又担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因此,我总体上反对“问责风暴”,不能靠问责风暴来解决一时的问题,应当建立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问责制度,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和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官员时刻保持勤政廉政的状态。
(3)结合给定资料,就如何有效的考核、选拔干部谈谈你的建议。(20分)
要求:条理清晰,措施具体可行,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干部的考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以德为先,科学考察干部之德。深入一线走访群众,调查总结,考察干部的平时作为;
2、德才兼备,系统考查干部之才。对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综合考察、动态评估;
3、提高考核者自身的素质,优先选用原则性强、实事求是,群众基础较好的考核者。
干部的选拔可采取以下措施:
1、民主推选,通过单位内部或者群众,推选出德才兼备的干部;
2、增强领导识人、用人的能力,重点选择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
3、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科学的干部选拔机制,如领导干部公开竞争上岗、从基层遴选优秀干部等。
三、观点:相关申论文章鉴赏
慵懒比贪腐更可怕
--慵懒的三宗罪
华图教育集团 张小龙
有两种坏医生,一种是庸医,一种是贪医。庸医要命,贪医要钱。如果贪医只是要钱不要命,能够治好病人,贪医比庸医是要好得多的。为官也是如此,庸官往往比贪官更可恶,造成的危害更大。
有史为证,清末的李鸿章、盛宣怀等人都是大贪官,但是他们做的事情多,搞军事,修学校,建铁路……。与此相对的是当时的很多“清流”,他们不贪污,只骂人。无论是兴建铁路还是开矿,无论是办银行还是兴学堂,他们都用一张嘴和一支笔极力阻止。前者是勤政的贪官,后者是清廉的庸官、懒官。从历史的角度看,前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功臣,后者是阻碍国家发展的罪人。这样对比并不是想为李鸿章之流的贪腐做辩护,而是要强调作为官员勤政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官员勤政比廉洁更重要。
--贻误发展机会、阻碍社会进步是庸官、懒官的第一宗罪。
随着国家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大,很多官员都把不贪污作为对自己的最高要求。这个逻辑很简单:很多人都在贪污,我不贪污已经比很多人都要好了,所以不贪污的官就是好官。然而我们都知道,官员手中是有很大的权力,是掌握很多资源的,很多事情没有政府是办不成的。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尸位素餐,都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社会如何才能进步,国家还怎么可能发展?慵懒不仅有罪,而且有大罪,是历史和人民的罪人!朱镕基先生在担任上海市市长时就说:我不是促成上海发展的功臣,就是贻误上海发展机会的历史罪人。在其位,谋其政,我们的官员一定要有责任意识,权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同时我们应该把官员是否做事,是否做好事作为考核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简单粗暴、胡作非为是庸官、懒官的第二宗罪。
懒官做事情往往不动脑子,好逸恶劳,头脑简单。这些东西往往和野蛮、暴力联系在一起。好比一个开锁匠,不能用技巧把门打开怎么办?砸!治理不好小摊贩怎么办?打!不能说服群众拆迁怎么办?撵!和群众沟通不顺畅怎么办?骂!为了不发生狗咬人的事件怎么办?把狗全部打死!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为了不发生火灾我们就不要用火,为了不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就不能上路呢?动不动就威胁群众,动不动就选择肢体语言,动不动就打官腔,说牛话……。这些都是懒惰、缺少政治智慧的表现。我们要努力加强党风勤政建设,加强学习,大力提高知识水平,努力增长政治智慧,全面提高执政能力。
--欺上瞒下,投机取巧是庸官、懒官的第三宗罪。
庸官、懒官不做事,也做不好事。但是做官又必须上向上级交代,下向人民交代。怎么办?将小事情说成大事情,将有事情说成没有事情,将麻烦事情说成简单事情……,总之骗、哄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这需要我们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力度,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发动群众,利用媒体来对官员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坚决杜绝欺瞒行为。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慵懒的危害性,要像重视腐败问题一样重视慵懒的问题。慵懒既是能力的问题,也是品德的问题。要努力把对慵懒的治理作为提升官员能力,培养官员品格的契机,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官员,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第四篇:2012浙江省考申论热点材料(火车票实名制)
2012年浙江省申论热点:火车票实名制
最近铁路部门发布消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旅客列车都将实行实名制购票、验票、乘车制度。12月22日起电话订票、12月23日起互联网、代售处、车站窗口购票的旅客均须凭证购票。
实行火车票实名制,民间舆论已呼吁多年,如今千唤万唤始出来。笔者认为,这是铁路部门顺应民意,在便民利民上迈出的一大步。
对于实行车票实名制的原因,铁道部官方曾给出解释,称是为了打击黄牛、营造公平的售票秩序。但是,实名制不是解决春运买票难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实名制本身并不能增加铁路的运输能力。铁道部此前称,2012年春运全国铁路日均存在200多万客座能力缺口,车票仍较紧张。但实名制在遏制黄牛倒票、营造公平公正的购票环境方面还是令人期待的。
实行车票实名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一经推出,还是引起了不少网民的质疑。有的认为铁路部门在搞“花架子”,起不到打击黄牛的作用;有的认为实名制很难落实,有可能沦为走形式;有的认为验票程序繁琐,是给旅客找麻烦,等等。笔者认为,网民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现象,第一年全面实施实名制,肯定会存在不少漏洞,但是对于实名制还是要给予理解和宽容,因为实名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分析,对于全面实行火车票实名制,铁路部门应该是缺乏内在动力的。因为实行实名制不仅不能增加铁路企业的收入和效益,而且给铁路部门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如:需要增加大量人手开展车票查验,需要增配大批车票、身份证识别设备,需要承受工作不到位可能导致的舆论危机,等等。所以,笔者认为,此次铁道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实名制,是需要很大决心和勇气的。对此,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对实行实名制初期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理解和宽容,支持、配合铁路部门做好实名制工作。
同时,铁路部门应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随时听取公众意见,及时完善实名制措施,真正把方便留给旅客、把困难留给自己,推出更多的便民利民举措,使广大旅客的春运之旅更加轻松、和谐。
第五篇:2012浙江省考申论热点材料(第一条免费高速公路)
2012浙江省考申论热点材料:第1条免费高速公路
据12月10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市建交委日前出台收费公路清理整改方案,方案提出明年将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包括沪嘉高速公路明年元旦起停止收费、停止向市内外车辆收取道路通行费等。
沪嘉高速公路连接上海市区和嘉定城区,全长20.5公里,于1988年建成通车,是我国内地第一条高速公路。当它建成之时,人们称之为中国公路史上的里程碑,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而当它停止收费,何尝不是实现了“高速公路免费”零的突破。
一直以来,高速公路免费对于国人几乎成了一种奢望,甚至连取消二级以下公路收费都步履蹒跚。如今,沪嘉高速公路准备停止收费,无疑打破了高速公路必定是收费公路的中国式铁律--高速公路原来是可以不收费的!这个口子一旦撕开,人们自然希望这种稀罕事越来越多,直至变成平常事。
应当承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政府财力有限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曾为中国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得益于这种模式,才有了沪嘉高速公路这个里程碑--通过贷款、收费即可盘活公路建设资金,就可以建设高等级公路,缩短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流的时空距离,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然而,彼一时此一时,现在,收费公路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乱收费阻塞着物流、抬高了物价、阻碍了经济发展、侵蚀着百姓利益,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收入日益充盈。在这样的背景下,降低、取消公路收费,逐步摆脱对“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的依赖,成为明智之选。沪嘉高速公路有幸成为第一条免费高速公路,从这个角度看,它将见证我国公路建设模式的“拨乱反正”,政府责任的归位,公路公益性的回归。
沪嘉高速公路早已收回投资,按照正在进行的全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的要求,理应转为免费公路。只不过,“理应如此”的何止是沪嘉高速公路,其他一些被媒体曝光过的收费公路也早已收回投资,但却毫无停止收费的迹象。
沪嘉高速公路在收费公路清理方面带了一个好头,不仅在于其取消收费,还在于其停止向市内外车辆收取道路通行费。长期以来,上海对本地车辆收取市内道路通行费,相应的,对外地进沪车辆则收取进城费。进城费具有浓厚的地域歧视色彩,收得外地车主怨声载道,舆论讨伐不歇。今年5月10日,上海对进城费减半征收,从每车次30元减为15元。这一减收,上海的“邻居”杭州有点不好意思了:上海的进城费才收15元,杭州凭什么收25元?于是,前不久杭州宣布取消进城费;这一取消上海又觉得不好意思了,也跟着宣布取消进城费--这里的“不好意思”只是我的猜想,想当初,正是在相互攀比之下,一些城市才纷纷收取进城费。如今,在取消进城费方面,沪杭两个城市也相互“攀比”起来,实为幸事。高速公路原来是可以不收费的!但愿上海沪嘉高速公路不收费的做法也能引起其他城市的“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