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3 23:5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

第一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

偶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本书,心中有一股莫名的笑意:这年头,有教人考公务员的,有教人用电脑的,有教人为人处世的,但是教人读书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不过,对我这种伪书虫来说,这本书还是有莫大的吸引力的。于是,从网上订购这本书。细细阅读起来。初时一位这本书会和其他教学类书籍一样,先来论述一下读书对人是多么多么重要,我们要好好读书,要如何读书。。。重复这种千篇一律的论调。但真正拿起这本书细细品味之后,却发现这本书的水深的很,作者对于读书确实很有一套自己的心得与技巧。

书中将读书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阅读,包括识字断句等。检视阅读--快速了解全书,知道全书在讲些什么。分析阅读--对书本进行细读,理清作者的观点,逻辑以及作者想要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主题阅读--对比几本同类的书籍,从中更加全面的了解事实或对某事物的看法等。其中低等级的阅读包含在高等级的阅读之中,为我们了解以及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标准。

而且,在每个阅读的层次里,作者还不厌其烦的添加了一个个行之有效的建议,为我们提高阅读水平铺好了道路。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对书,我有一种莫名的喜欢,每次看到自己心仪的书籍,平时比较节俭的我都会毫不犹豫的掏腰包(当然,前提是腰包里有钱。)但是,我又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爱书的人,因为每次当我将书买到手后,便很少有将它看完的一天,仿佛自己只是迷恋于那种买书的满足感罢了。此实乃余平生一大憾事也。没法看完全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看了一部分之后便觉得无趣,对此书失去了兴趣;比如才看了开头的一小部分,便觉得该书实在是艰涩难懂,于是将其束之高阁;比如看了一半便由于忙碌某事而不得不搁置,以至于后来完全遗忘。。。这些都是我自己读书时的坏习惯,也许当年五柳先生的话可以形容我对读书的看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每次看到书架上没有仔细研读过的书,心中便会有一丝说不出的遗憾。

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听从了作者的建议,渐渐地,我开始懂得如何筛选出好书以及不值得一看的书,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书堆中找寻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巨著,我对自己书架上的书籍进行了扫荡,以检视阅读的方式剔除掉许多徒有其表的书籍。大概几天的时间,便将自己的书架重新整理了一遍。看着重新编排过的书架,心中有一股说不清的畅快与满足。我相信,从现在开始我可以更加灵敏的在书海里遨游成长。

第二篇:《带一本书去巴黎》读书报告

《带一本书去巴黎》读书报告

——中法革命对比浅析

学号:10161170146 姓名:王诗梦

革命是每个想要继续生存的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时间在不断推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动社会发生或缓慢或快速的变化。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处社会之中的人与国家都必须尽快适应并改善自身才不会被淘汰。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相反,自上而下的只能称为改革。“革命”一词的本义是变革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经过数千年之久的改朝换代,很显然每一任掌权者都不愿意自己主动放开大权,就算有开明的君主愿意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也是基于维护统治的基础上的,这样的改革不具有颠覆性,这一个朝代的根还深深地扎在地下。要将这样的根拔出来,不能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自省,便只能依靠底层民众自己奋起,这样付出的代价更大,但得到的结果也更彻底。

中法两国的革命史阶段划分都十分鲜明,都是以一个革命爆发为首开始革命历程,最后以制度确立标志着革命的完成。法国即为以法国大革命为首,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至1870年法国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在法兰西正式确立。中国即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为首,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伴随着国家主权的确立落下帷幕。

中法革命的性质与任务

中法两国革命爆发所处的时间段和社会背景,以及引起革命的原因都截然不同,导致了它们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也明显迥异。革命的爆发象征着旧制度被推翻,但它所蕴含的意义却远远不止这一点。

法国大革命爆发恰恰处于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的历史节点,在经济方面欧洲商品经济逐渐复苏,带动了资本主义的蔓延与发展,在思想方面逐渐摆脱神学束缚,科学理性的思想在欧洲传播。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使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封建神学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与摧毁,在此基础上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启蒙运动的开展更添了一把火。“任何事物都不再是神圣而不可讨论或批判的”,理性、人文主义的理念传播,但“启蒙运动并未导致革命,导致革命的乃是社会团体的计划”(威廉·多伊尔,2004:20)。

可以说虽然法国人亲手攻占了巴士底狱,但欧洲都与其一心。法国大革命所开创的是全新的时代,它为欧洲乃至日后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其意义是足以拓展到世界范围内,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列宁,1956:334)。

而中国的革命相比之下来的有些仓促与惨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列强已经凭借它们早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优势,积累了远超在腐败安逸中浸润的清朝的实力。中国的革命是被“打出来的”,如果不是这些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不知道究竟还会沉寂多久才能迎来一场革命。

所以中国的革命只能是本国的,它本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更不要谈在世界范围内起到引领作用,这场革命最终的目的只能局限于帮助国家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壮大自身以夺回国家主权。虽然中法两国在性质上来说虽然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但由两者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却天差地别。

中法革命历程中的曲折

中法两国的革命历程如果一一细数一遍的话,不难发现都摆脱不了“曲折”二字。法国大革命的成功使君主立宪制得以确立,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但这样的民主模式仅仅持续了十二年就被拿破仑帝国所取代,在此之后又经历了波旁王朝复辟,仍然是短短十五年就被七月革命推翻,法国在共和国和帝国两种制度中摇摆数次,才最终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体制。

法国革命的曲折中更多的是“反复”,基本就来回于革命与王朝复辟。其国家本身的原因占据绝大部分,虽然也有欧洲封建君主不愿看懂法国作为民主国家崛起,以动摇自己国家的民心所向和国家地位,但更多的还是由于法国封建势力顽固且根深蒂固,法国大革命并不彻底,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抵抗封建王朝。

而中国革命的曲折则被国内和国外因素都各自占据一部分原因,被列强残忍掠夺和侵略给国家造成巨大负担,甲午战争使洋务运动的成果毁于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又作为亚洲主战场收到战火的摧残,这比比皆是阻断中国革命真正顺利进行的原因,但是“封建势力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冲突”也难辞其咎(华岗,1982:23)。这里的封建势力除了阻碍革命的发生,遏制先进思想的传播,更过分的是沦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傀儡。华岗曾提到过这样的现象:

何况在在买办制度方面来说,当然是笼罩着全中国整个儿的铁网:从官僚式的最高买办,经过洋场上的巨商买办,经过官署军队下之政客胥吏,经过内地的批发商,甚至于小洋货铺的店东,直至农村中搜刮原料的富农小绅士——帝国主义伸着如此之长的“巨灵之腕”(买办制度)来剥削中国。(华岗,1982:24)

可见封建势力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多少便利,这些细节四散在普通百姓身上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当其所得利益汇集到一起由列强伸手收下,可能便会化为炮弹打回这片土地。

中法革命的思想奠基

如果说前两个方面中法革命都有异有同,那这一点上我想着重强调的是二者的差别。

中法两国思想奠基的差异从何而起?在本书中便有非常直观的例子。当法国国王和王后与贵族们在花园里一起轻歌曼舞时,“在同样的时期,哪怕你是贵族,你倒是和中国皇帝去‘社交’一下试试”;当贵族在宫廷见游说“离经叛道”的思想时,“东方皇帝过来看一眼的话,准会摇着头不屑一顾:君不君,臣不臣的,成何体统!”(林达,2002:114,122)

中国和法国的思想在开始就是出现分岔的,这并不是说内容有什么不同,思想本就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思想可以塑造不同的民族精神,其关键是在于对待思想的态度大相径庭。虽然都曾处于封建专制下,但法国却对知识分子是倾慕和向往的。这里的知识分子甚至包括明里暗里讽刺王朝的人,他们在这能几近自由地吟诗作赋,受人推崇,被请入王宫。法国自十三世纪起便已经有议会传统,国王权利向来是收到一定制约的,在这样的局势下国王远不如中国古代的帝王那样专制霸道,这构成了孕育思想的摇篮。

相反,中国向来人口众多,在分裂和战争中帝王学到的是统一,而单单国土的统一是不够的,要讲语言文字乃至思想都统一,才能利于管理和统治。在这样的治国理念下,君主成为权利集中的一国之主,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在这样的强权面前思想难以自由,如果遇到了赏识的君王可能还有传播在外的余地,如果一旦威胁到其统治,可能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是对思想的绝对抹杀。

中法两国的革命虽然有前后之分,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在共同进退的历史背景下无论哪个国家的革命都有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或多或少都受时代的影响,“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1972年:82)但是同时,每一个国家从诞生以来的文化历史积淀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我们与世界,既是相通的,又是独立的。

参考文献:

威廉·多伊尔,2004,《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蔡百铨译,台北:国立编译馆。列宁,1956,《列宁全集》,第2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华岗,1982,《中国大革命史》,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林达,2002,《带一本书去巴黎》,北京:三联书店。

马克思,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小公主》读书报告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小公主》

金华市江滨小学 三(3)班 曹熙媛

书名:

《小公主》 作者:

白涅德夫人(美)1849~1924,出生於英国的曼彻斯特。14岁时随同母亲移居至美国的田纳西州。17岁时为了补贴家用而尝试写作、投稿,以《小公爵方特洛伊》一书而声名大噪,从此跻身畅销书作家。一生中著有50部小说与故事集,以及七本剧作。代表作有《秘密花园》、《小公主》、《小公子》等等。白涅德夫人擅长写作通俗的言情小说以及儿童故事。书中常常流露感伤、浪漫的色彩,再加上充满童趣的情节以及著重人性的光明与温暖,使得她的著作不但老少咸宜,并常被改编为戏剧并搬上银幕。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主要内容:

《小公主》是20世纪最伟大的童话著作之一,是一部关于“伴随着内心秘密成长”的童话。主人公萨拉是一位英国绅士的女儿,在贵族学校里过着公主般的生活。由于父亲突然离世,她的生活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萨拉是一个坚强、聪慧、善良的女孩,在遭遇困厄时,却坚守着对生活的幻想,最终使梦幻成为现实。萨拉在各种荣辱面前表现出来的从容与优雅,宽容与爱心感染了她周围的人,也感染了我。

做一个真正的公主

公主这个名词对我来说不是奢华富贵,而是真诚友善、乐于助人、乐观坚强。这个理解来自于我在前段时间读的由美国作家白涅德夫人写的《小公主》。

公主应该是真诚友善的

克鲁先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萨拉送进了伦敦的一间女子学校里。萨拉每天都要面对嫉妒厌恨她的校长明钦小姐和同学拉维尼亚。但是不管拉维尼亚怎样挖苦她,萨拉都会以礼相待。萨拉也从不嘲笑成绩糟糕的厄门加德,反而热情底为她辅导功课。萨拉从不歧视学校里的女佣贝琪,还与她成了好姐妹。

我有一个小伙伴名叫诚诚。他说话结结巴巴,语文成绩也很落后,很多人嘲笑他,不喜欢和他交朋友。他的话变得越来越少,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我看了《小公主》。书中萨拉的真诚友善感动了我。对!我可以像萨拉一样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找回自信。于是,我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一字一句地教他认读,和他一起背书。从此,诚诚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我们也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公主应该是乐于助人的

这天一大早,萨拉和印度绅士就坐着马车来到了那家面包店。进店后,那位妇人一眼就认出了萨拉,萨拉说:“妇人,您好,相信您以后也会和我一样,分给饥饿的路人面包,所有的帐单都由我来支付。您说好吗?”妇人听后,不禁为萨拉的仁慈而感动。过了一会儿,萨拉和印度绅士就离开了,那位妇人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这位小姐,真是像一位贵公主呀!而且还像公主似的喜欢帮助穷苦的人,真是个了不起的女孩子„„”

萨拉的热心感染了我。一天,妈妈带我去夜市玩。我怀揣着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欢快地穿梭在地摊小铺中间,搜寻着我心爱的玩具。不经意间,我看见了一个瘦骨嶙峋女孩,浑身脏兮兮的在街边乞讨。她应该和我差不多大,她好可怜,是不是一个月都没吃东西了?我掏出我的钱包,小心翼翼地拿出里面所有的钱,都给了她。尽管少了一笔巨款,但是我心里满满的,暖暖的。

公主应该是乐观坚强的

父亲克鲁先生的死犹如晴天霹雳,曾经的小公主变成了寄人篱下的小女佣。奢华的一切都成为泡影,摆在她面前的只有做不完的工作和挨不完的骂。我很敬佩萨拉,一个年仅九岁的女孩能够承受这么大的悲痛,勇敢得不流一滴眼泪。即

使自己身无分文,她仍然保持着公主应有的品质。她可以冒着风雪与寒冷多绕一个弯只为将自己捡到的钱奉还。她和贝琪的生活虽然困苦,但她们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她们可以把单薄的被单想象成羽绒被,可以把又干又凉的黑面包想象成山珍海味。当我们都在为她们的生活感到同情时,她们却笑得那样灿烂。多么乐观坚强的萨拉。我曾经参加班干部竞选时落选了。放学回到家,妈妈询问了,我很难看地笑着对妈妈说“没事没事”,其实心里很烦闷、很伤心,滴答滴答的泪水只有心听到,只有心看到。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和我说:“我们女儿的小名叫拉拉,你看和萨拉的名字多像啊,我们女儿肯定能像萨拉一样坚强!以后还有机会,再努力争取,你一定能行!”听了妈妈的话,萨拉仿佛也笑着看着我。对,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萨拉不正是因为坚强而获得了真谛?呵呵,我笑了。我也是坚强的、我是坚强的。我知道,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莎拉现在已不是万众瞩目的公主,但是她却成为了我心目中真正的公主。我也明白了,真正的公主,就应拥有一颗真诚友善、乐于助人、乐观坚强的心!

指导老师:许 允

第四篇:如何阅读一本书报告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

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它与我们的专业无关,而且它有一个实在是太“畅销书”的名字,当当也正是把它放在畅销书一栏卖的,又是写方法论的,所以我觉得它读起来应该会比较轻松。

先在豆瓣看了下评论,无一例外地说好,而且似乎是与国内那些用书名骗人的畅销书不同的有深度的书,又了解到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这真正才有了好好读它的兴趣。

作者的思路很清晰,因为书的结构很清晰,连目录的构架也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从基础阅读开始,接着是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从浅入深,而且各章都有小标题,清楚的表明了作者各章的构架,读完之后你也会发觉逻辑清晰。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很简单,容易理解,对于具体的操作规则有具体的例子做说明,这对于一本实用性的书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作者在要重点强调的地方用黑体做了标记,在各章的结尾有关于本章所谈阅读规则的小结,帮助读者降低了阅读困难,减少了不少麻烦。

本书的新奇之处在于教读者提问: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3)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中国的孩子不善于提问,我们习惯的是记住标准答案并用它们来回答问题应付考试,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很少会提出问题,看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拼命的记背,看到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就习惯跳过。我们看书更多的是吸收书中的东西,却很少从看书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东西。于是作者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我觉得这四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在理解作者的基础上,把自己和书籍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

而全书最核心的部分是在讲阅读的层次,作者认为阅读应该有四种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些层次都是有关联的,基础阅读,应当在义务教育的求学过程中便已经建立,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检视阅读,进而判断书籍值不值得深读。如果值得深读,就必须进行分析阅读,完整的咀嚼与消化这本书,而此时内容大纲的掌握与诠释内容就成了重要的课题。有了分析阅读的基础后,阅读的最终目标,主题阅读便能顺利进行了,这时候我们可以以选定特定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由准备阶段进入正式主题阅读的行列,最后达到阅读的最高层次心智的成长。从而对于阅读概念与价值的重新建立,皆有十分敏锐的观察。这部分作者讲的非常细致,每一个层次下分成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做些什么,我们会产生什么获益,作者都细细道来,就像一个先驱在前面已经探过路了,还仔细的留下标记,引领着后来者。

看来之后才惊觉自己之前的阅读多只能算是基础阅读,最多完成了检视阅读,只有极少数非常喜欢或非常实用的书才做到了分析阅读。自己在改进阅读方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感谢我在还年轻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感谢莫提默·J·艾德勒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阅读经验与人分享。

任薇(20115189)

2012年3月26日

第五篇:读书交流上的推荐一本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其实,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我爱读的书也很多。只是一向对专业类的的书籍不大感兴趣,因为说教味太浓,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累。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谁在跪着教书?为什么跪着?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

拿起书来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作者吴非是一位特级教师。本书收录的是他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教学随想,有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没想到,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肯定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可能会没收了她的花,当然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然后就会苦口婆心地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从小要爱护花草,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要损害公物云云。可这不是对美好性灵的戕害吗?我为自己有这些所谓高尚的正义的想法感到羞耻!

一个个小故事慢慢读下去,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我,都能触动我心中某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或感动,或同情,或愤怒„„特别是作者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

吴非老师特别倡导爱的教育,他喜欢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他说:“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 1的一部分。那些等到大学生拿硫酸泼狗熊或是用铁锤锤死了几个同学,才在电视屏幕上放马后炮的教育家,为什么没想到同情与爱才是应当“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呢?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懂得了平等和仁爱。我的几位同事,自奉甚薄,却一直慷慨地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学生走过最困难的人生阶段。教师的这种美德让学生感受到博大的爱,仁爱的情感也就能这样传给下一代。”

纵观全书,我个人最认可吴非老师的两个观点,一个就是要培养学生仁爱的秉赋,另外一个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关于多读书,多思考,吴非老师在《不跪着教书》里有很多篇小文章里有举例说明过。比如《我美丽,因为我在思考》。

看吴非老师的书,很不自觉的就会想象他是一位善于思考和批判的老师。从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铁骨铮铮的批判精神,他有篇文章里给我印象深刻内容是,他讲到我早期从教时,有位学生临时发高烧,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把学生带医院去,医生告诉他,如果再晚一会去看病,那个学生很可能就没命了。这件事在当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儿,可是吴非老师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他困惑了,此时,可能很多老师们都猜到他困惑的内容了吧?把那件事换到现在来处理,吴非老师那时的做法肯定要被批判,首先他没有通知家长和学校,其次他自己一个把学生送去医院,却把一大班的学生留在了教室,万一教室的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吴非老师岂不麻烦大了???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大大的问号,恐怕一时也无法拉直成感叹号!去年看过这篇文章到现在,我还是很困惑,试想,我们要是先打电话跟家长说,再等家长过来,或者先向上级请示了再处理,那等家长来了,等决策下来了,学生还能熬到到医院的时候吗?

好了,今天就把我印象深刻的几篇文章说到这里吧。

下面分享几句吴非老师语录。

1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2一个优秀的教师,也需要时常地提醒学生学会识别皇帝的新装。

3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4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5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到底为什么要读名著?是为了获得教养,为了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的站立着。应试教育好象很有成就,可把教师圈在题海里,对教师本人专业发展

也是一种限制。如果我们把课堂的有限的时间,完全放给学生来讨论未必是件好事。9 教师阅读的兴趣与内容能够有效的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

下载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5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 北海小学低语科组 易妲婷 "阅读"长久以来,就是相当令人困扰的一个问题,原因不在于不识字,而在于没有目的、时间有限、不主动、不思考、不探索、不......

    读书征文-读一本书,解一个人

    读书征文:读一本书,解一个人 我喜爱读诗,不仅因为我没有耐心去读长篇,更是因为我在享受读每一首诗的过程,体会每一首诗独有的韵味。从这一点来说《泰戈尔诗选》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世界读书日,共读一本书

    世界读书日,共读一本书 读书学习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不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读书学习......

    “同读一本书”读书发言稿(精选5篇)

    “同读一本书”读书发言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初一(2)班董梓晨的家长,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平凡的世界》一书,书如其名,没有任何跌宕起......

    “共读一本书”读书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办方:院团委二.活动承办方:we读书吧三.活动协办方:学院图书馆四.活动名称:共读一本书五.活动对象:we读书吧全体社员六.活动时间:xx年5月31日19:00—20:40七.活动地点:a6--101八......

    师生共读一本书读书方案

    小学中年级“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师生同读一本书,给学生以一种榜样的力量。用教师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教师阅读的情激起学生阅读的情,引导学......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书征文

    放风筝的人 闲来无事,朋友推荐一本书放风筝的人。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最喜欢一本书”读书演讲比赛主持词

    “我最喜欢一本书”读书演讲比赛主持词 “我最喜欢一本书”读书演讲比赛主持词1 开头语:男:敬爱的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合:大家好!男: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荡涤着我们的思想;女:读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