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
1、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完全相同),(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分为三组,每组(4)条;有(8个)顶点。
3、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形状完全相同);有(12)条棱,每条
棱(长度都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5、一个长方体,如果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另外四个面是(长方形,并且形状完全相
同)。
6、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7、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
长=长方体的棱长和/4-宽-高宽=()高=()
8、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9、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10、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棱长*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6
(注意:做题的时候看清题目,看到底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所以在做题时我们就
要想办法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再看它们单位相不相同,不同
就需要转换单位。)
1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m3)。
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
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 m3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注:在解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辨别所需解决的问题与什么有关。即是什么形体,与表面积有
关还是与体积有关;
(2)找准关系式,计算中记清相关公式;
(3)计算中,要对照公式所需条件一一确认。不能张冠李戴。
(4)取近似数要联系实际情况取舍。
(5)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单位是否一致;
12、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13、1mL=1 cm31L=1 dm31L=1000mL
第二篇: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重庆大渡口志成托管辅导 大渡口革新村 ***
人教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打“∨”。
1、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dōu dū)笑了起来。.
2、我国首都(dōu dū)临淄住满了人。.
3、楚国仗着自己国势强(qiǎngjiàng)盛,想乘(chãng chân)..
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1、“果有杨梅”的意思是“果然其中有杨梅”。()
2、“应声答曰”与“应该”中的读音都是“yīng”。()
3、“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齐国人多。()
机侮辱晏子。
4、小军性格非常倔强.(qiáng jià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jiā qínwēi fēngwãi mánzhāo dài
()()()()
dào zãiǎi xiǎo
()()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不()代价了如()()完好无()
面不()()若无()()小心()()喃喃()()得意()()不动()()()居()业
四、给下列加点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A、听见。B、用鼻子嗅。
2、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大太困.了。()
A、艰难,贫苦。B、疲乏想睡。
3、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A、消磨(时间、日子|)B、派(出去)。
4,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A、指发展前途或志气。B、长进,出落。
五、按要求写句子。
1、楚国的大臣们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
(缩句)
2、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
(改成双重否定句)
3、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改陈述句)
4、只有杰奎宁才是保住蜡烛里的秘密的功臣。()
5、虽然打电话啰嗦费时,但是要办的事情能交代得更清楚。()
6、“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是对联必须具备的特点之一。()
七、理解课文内容,连一连。杨氏之子傲慢无礼晏子反应敏捷,回答巧妙,妙又不失礼节楚王说话啰唆,令人生厌 杰奎琳爱国,能言善辩啰唆机智,会想办法,善于伪装迷惑敌人八,下面的小故事中,萧伯纳的话包含着什么意思?萧伯纳的趣答在一次宴会前的演讲中,当轮到长得很瘦的作家萧伯纳发言时,一个大腹便便的资本家讥笑他说:“啊,萧伯纳先生,一见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微微一笑,答到:“嗯,先生,我见到您,就知道了世界上正在闹饥荒的原因。”这句话使他的演讲一开头就充满了机智的智慧。九,读一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杰奎琳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他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少校 那么,晚安,小姑娘。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
熄灭了。)“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此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
1.选段中描写杰奎琳神态的句子是道?”2.用“可以看出。3.杰奎琳说自己想睡觉的用意是什么? 4.时间非常紧迫,杰奎琳临走前还要向“各位先生”,“妈妈”道“晚安”,原因是()A, 杰奎琳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B,为了不使少校起疑心。C, 杰奎琳觉得德国佬并不坏。5.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剧中的人物。伯诺德夫人一家:德国军官:
十、读故事,做习题。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得事情。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低声议论起来,()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当务之急。吴王决心已定,便对大臣们说:“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我就把他处死。”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烂 乱)说一句话,于是就匆匆退朝了。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然无法安宁,思前想后,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于是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蟑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 注)意。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 撒)步,所以,他有意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 晨),吴王果然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
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他手里拿着一把弹弓,眼睛死死地盯着树上,衣服都被
露水(侵 浸)湿了,却(豪 毫)不在乎。吴王觉得挺奇怪,就问他:那位大臣故意装着仿佛才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 陪)罪道:
“刚才只顾着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怒 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我在花园里看到一桩有趣的事情。你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只蝉在高高的树枝上得意的鸣叫,并且喝着露水,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举起前爪打算捕蝉,但它却不知道有只黄雀正在它的身旁;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已经瞄准了它。这三个体家伙,都是只想到要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到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笑了笑说:“你讲的很有道理!”于是,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用﹨把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字划掉。
2、给文章的第十自然段加上标点。
3、第二段中有三个括号,下面哪组词使用最恰当?()A、如果 因为 所以 B、因为 应该才是 C、虽然 但是才是
4、文中的吴王虽然有时“专横、固执”,但也是一个能“知错就改”的人。用“”在短文中画出一个最后能够表现吴王专横、固执的句子。用“~~”画出表示吴王能“知错就改”的句子。
5、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大臣巧妙的以的故事,使吴王知错就改,既达到了 的目的,又了杀身之祸。(2)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这个成语。还常把它与“”一起连用,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
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位隐藏在身后的。
十一、班里要改选班干部,你打算竞选一个职位;“六一”联欢会上,要你代表全班同学作个简短的确发言;你得了围棋冠军,请你在领奖的时候谈谈感想„„遇到这些场合,需要写份发言稿。请像根据需要,想像当时的情境,写一份发言稿,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 40+56=56+40 ┆(学生举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这叫做加法交换律。a+b=b+a(a+b)+c=a+(b+c)课后小结:
加法的运算定律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千米)=288(千米)
(88+104)+96=88+(104+96)
(69+172)+28=69+(172+28)
(145+207)=(155+145)+207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125×2 =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 25×(5×2)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学生举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a课后小结: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b)×c=a×(b×c)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30×6×7=30×(□×□)125×8×40=(□×□)×□(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25×42×4 68×125×8 4×39×25(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4(25×15)×4
46×25(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6 =150 课后小结: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25 =100+50(人)=150(人)(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1×84=□×84+□×84 92×203=92×(200+□)=92×200+92×□(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1)9×37+9×63 =333+567 =900(2)9×37+9×63 =9×(37+63)=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35+45)×12(11×25)×4 25×(4+40)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38×(29+1)=(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小结: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a×b×c= a×(b÷c)a÷b÷c=a÷(b×c)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25×7)=350〇(□〇□)(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3)480-82-18(4)673-84-71-45(5)81÷3÷3(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1)1035-497-203 a+b+c= a+(b-c)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2)1035-(497+235)(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1035-497-203 =1035-(497+203)┆(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a÷b÷c=a÷(b×c)
课后小结: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课后小结: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24=()×()30=()×()36=()×()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板演:
(1)25×12=300(元)(2)25×12 =25×(3×4)=(25×4)×3 =100×3 =300(元)(3)12×25 =12×(100÷4)=12×100÷4 =1200÷4 =300(元)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P47/
4、5
板书设计:
12×25=300(元)= =3 =3 =300
课后小结: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25 12×25
(3×4)×25 =12×(100÷4)×(4×25)=12×100÷4 ×100 =1200÷4(元)=300(元)12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班级:
四年级()班
教学时间:2007年 月 日 备课教师:张会君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1、3、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板书设计: = =61 =122+26 =148课后小结: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2)7×21+1(31+30)×2+26 =147+1 ×2+26 =148(天)(天)
第四篇: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妥善保管
熟读背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重要知识点
学生姓名
检查背诵的情况【
】
一、填空
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重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如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浮)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重量),它就会(沉)到水底了。
2、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体积)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如一块铁放在水里会(下沉),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它会(上浮)。
3、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用不同的(液体)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4、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排开的水量)。
6、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可能(上浮)。盐水比清水(重)。
7、当物体的重量一定时:比较大的物体容易(上浮),比较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当物体的大小一定时:比较重的物体容易(下沉),比较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8、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主要方法有:(改变重量)、(改变体积)、(改变液体的性质)和借助外力。
9、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水中是(沉的),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10、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
11、原来沉的物体,想办法增大它在水中(体积),这个物体就可能变成浮的。
12、一个量杯原有200毫升的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后,水面刻度为230毫升,那么这个物体排开的水量(30)毫升。
13、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她为水的(浮力)。
14、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5、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6、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17、比同体积的液体重,这个物体在这种液体中是(下沉)的;比同体积的液体轻,这个物体在这种液体中是(上浮)的。
二、判断题
1、(X)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轻重、体积有关。
2、(X)在水中沉的物体可以在油中浮。
3、(X)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改变沉浮的。
4、(X)某种液体烘干后有白色颗粒残留物,这种液体一定是盐水。
5、(√)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6、(X)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
7(X)如果一立方厘米的物体重一克,在水中是沉的。
8(X)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在清水中是浮的。
9、(X)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10、(X)把体积相同的铁和银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不相同的。
11、(X).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12、(√)人在游泳时会感到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13、(X)只有盐水和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4、(X)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15、(√)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16、(X)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7、(√)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的浮力原理。
18、(√)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9、(X)把橡皮擦切成八分之一放入水中,橡皮擦就会浮起来。
20、(X)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1、(X)液体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就能让马铃薯起来。
22、(X)酒精灯烧干液滴后留下许多白色的物质,同学们猜测是食盐。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可以尝一尝来判断是否食盐。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三、选择
1、下列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②)【①铝球 ②干木球 ③铁球】
2、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③)【①它的重量 ②液体浓度 ③它的体积】
3、下面哪种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②)
【①小石头
②萝卜
③橡皮】
4、马铃薯放入(③)中会浮起来。
【①淡盐水 ②清水 ③浓糖水】
5、同体积的塑料块、清水、食用油比较,(②)最重。
【①塑料块 ②清水 ③食用油】
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①)重力时就下沉。
【①小于
②大于
③等于】
7、同样50克的方木块,(②)容易浮。
【①体积小的②体积大的③一样】
8、下列物体在水中上浮的是(①②⑤⑥⑧⑩),下沉的是(③④⑦⑨)。
【①香油 ②塑料瓶盖 ③硬币 ④蜂蜜 ⑤乒乓球 ⑥树叶 ⑦铁钉 ⑧木块 ⑨石块 ⑩泡沫板】
9、我们会想出一些办法让潜水艇在航行中沉浮自如与(A)有关。
【A改变轻重
B改变高低
C改变大小】
10、塑料在(C)中会沉。
【A清水
B盐水
C食用油】
11、同体积下列物体,最重的是(C)。
【A马铃薯
B清水
C浓盐水】
12、测得一物体在空气中重19牛,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是13牛,这物体在水中是(A)。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13、轮船浮在水面上,轮船受到的浮力(C)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14、浮着的物体被拉到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B)
【A重力
B重力加拉力
C重力减拉力】
15、用同样多的橡皮泥做船,甲做的橡皮泥能承受22个垫圈,乙做的能多承受2个,排水量大小比较(B)
【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16、潜水艇在水下时,在下沉过程中,受到浮力变化情况(B)
【A慢慢变大
B不变 C逐渐变小】
四、连线题:请用线将事物和对应的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方法连接起来
淹不死人的湖
改变物体的大小
钢铁造的轮船
改变物体的重量
潜水艇
改变液体的密度
五、原理分析
钢铁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钢铁制造的船改变了原来钢铁的体积,船舱内部是空的,使排开的水量增大,即增大了水的浮力。浮力远远大于船自身的重量,所以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六、简答题
1.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看谁的办法多)
答:①是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状,如船、碗、盘子等。②是把橡皮泥捆绑在一个能在水中上浮的大泡沫块上。
2.请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答:(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重量来实现沉浮的。因为潜水艇有一个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海水进入,重量增加,潜艇下沉;打开进气管道,利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重量减轻,潜艇开始上浮。所以“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妥善保管
熟读背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重要知识点
学生姓名
检查背诵的情况【
】
一、填空题
1、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有(多穿衣服)、(跑步)、(吃热的东西)、(晒太阳)等。
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传递。
4、双手握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冷)。
5、我们平时所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6、(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7、衣服是(不会)产生热的。
8、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9、同体积的热水重量比冷水重量(轻)。
10、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1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12、酒厂没有把酒瓶装满,是怕酒因受热后(体积膨胀)而发生爆炸危险。
13、(温度)变化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1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1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架在(滚轴)上。
16、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
17、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8、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9、同温度的水装在同体积的钢杯和塑料杯中,冷却最快的是(钢杯),冷却最慢的是(塑料杯)。
2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二、判断题
1、(×)水在任何时候都是热胀冷缩的。
2、(×)液体和气体都会热胀冷缩,但是固体不会热胀冷缩。
3、(×)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4、(×)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5、(×)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热水温度高。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9、(×)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本领比铁小。
10、(×)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较,它们的重量也相同。
11、(×)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量,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12、(×)体积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13、(×)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4、(×)厂家为了多赚一些钱,他们总是不愿把瓶中的饮料装满。
15、(×)空气是不会热胀冷缩的。
16、(×)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7、(×)所有固体都是热胀冷缩的。
18、(×)石头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9、(×)金属条一端浸在热水中,露出水面的一端不会热起来。
20、(√)人们用铁做锅,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
三、选择题
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②)发生变化。
【①颜色
②体积
③重量】
2、在金属的大家庭里,有两种金属是热缩冷胀的,它们是(③)。
【①银和水银
②铁和铝
③锑和铋】
3、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①)。
【①水管冻裂
②沸水外溢
③河水结冰】
4、夏季(③)的温度最高。
【①教室里
②室外树阴下
③阳光下】
5、选出下列最容易传热的物体(②)。
【①玻璃
②铝合金
③陶瓷】
6、下列哪种现象是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②)。
【①热气球升空
②瘪了的乒乓球烫鼓起来
③气温计液柱上升】
7冬天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②)【①羽绒服能产生热量
②羽绒服能保温
③羽绒服能传递更多的热量】
8、把一小塑料袋冷水放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这一小袋冷水会(②)。
【①浮在水面上
②沉在水底
③停在水中的任何地方】
9、往杯里倒入热开水,等水冷却后,液面(②)。
【①会上升一点
②会下降一点
③不变】
10、下列物质中,(③)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弱。
【①空气
②水
③
铜球】
11、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②)。
【①这些材料能生热
②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③这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
12、冬天,我国北方地区房子里的暖气片应安装在房间的(①)。
【①上方
②中间
③
下方】
13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③)的方式传播的。
【①热传导
②对流
③辐射】
14、给空烧瓶安一个带弯玻璃管的橡胶塞,在玻璃管中滴几滴红墨水,当用手捂住烧瓶时,管中的红墨水滴(①)。
【①向外移动
②向内移动
③不会移动】
15、相同体积的70摄氏度的热水和30摄氏度的热水相比较,(②)。
【①两者一样重
②70摄氏度的热水轻
③30摄氏度的热水轻】
16、实验证明,(B)的热胀冷缩现象最明显。
【①液体
②气体
③固体】
17、下列物体不会热胀冷缩的是(②)。
【①牛奶
②锑
③空气】
18、我们经过实验知道铜、铁、铝三种金属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②)。
【①铝
②铜
③铁】
19、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②)里凉得快。
【①玻璃杯
②铁杯
③塑料杯】
20、将一瓶常温下的水放入一盆装满水的盆子里,我们发现瓶子里面的水液面明显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盆水应该是(②)
【①热水
②冰水
③常温下的水】
四、探究题
1、想办法让套在烧瓶口上扁着的气球鼓起来,看谁的办法多。
答:(1)、(双手捂住烧瓶)(2)、(把烧瓶全部放入热水中)(3)、(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答(这是为了防止车胎内空气受热膨胀而引起轮胎爆破)
3、观察野外的电线,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什么?
答:①观察到——冬天:(电线拉的紧些,这是受冷收缩变短的现象);夏天:(电线拉的松些,这是受热膨胀变长的现象)。②应注意——(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太紧,否则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变短就会崩断电线)。
4、小明的乒乓球被小刚不小心踩瘪了,但没有漏气。小刚要赔一个新的给小明,小明说不用赔的,他有办法使乒乓球完好如初的。你有办法吗?请你想一个办法使乒乓球鼓起来,把你的想法和理由写下来。
答:方法——把踩瘪(没有裂口)的乒乓球,用镊子夹住浸人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就重新鼓起来了。理由——这是运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原来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将瘪了的外壳重新鼓出来了。
5、为什么铁路上的每根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间隙?
答:因为钢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没有预先留下的胀缩缝是就会因热胀冷缩将钢轨凸起或断裂,造成火车脱轨。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 以及1L、1ml 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知识结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重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课时划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2课时
5.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检测…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