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包括锂离子电池、设备、材料)规模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全行业销售收入超过860亿元。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总产量达337亿瓦时,同比增长14%;销售收入超过65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大幅增长,带动消费型锂离子电池市场稳步上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市场增长30%,销售收入达40亿元。
二、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方面仍然呈现中、韩、日三分天下的局面,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比例从2012年的26.9%上升至2013年的30%,韩国、日本分别占42.9%和26.9%。
三、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
锂离子电池4大关键材料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4.5万吨,同比增长25%;负极材料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20%;电解液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20%;隔膜产量2.65亿平方米。
四、生产设备市场形势向好
下游市场增长带动、地方政府支持增大以及电动汽车应用提速等因素,激发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投资扩产,带动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需求增长。2013年,锂离子电池设备销售收入达4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
五、储能市场开拓初见成效
受通信基站、新能源电站等新兴储能市场带动,2013年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大幅增长至20亿元,增幅达43%。特别是通信运营商集中采购带动需求,通信用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00%。
第二篇:2014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2014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运行情况 2014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包括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及专用设备等)保持稳定发展,全行业总产值接近400亿元人民币,产业格局和新技术应用出现亮点。
一、产业规模稳定增长
2014年上半年锂离子电池产量约145亿瓦时,销售收入约277亿元,同比增长约8%。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及关键设备与电池产量维持同步增长,销售收入接近100亿元。
二、产业结构总体平稳
2014年上半年锂离子电池产品仍然主要集中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应用领域,消费型锂离子电池市场份额约为总量的87%;其次是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用),占比接近10%;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占比约3%。
三、各方投资热情高涨
锂离子电池行业新增投资持续增长,东部、中部地区在电池领域新建、扩建项目较多,正负极材料、隔膜材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纷纷实施或计划扩
建,韩国三星SDI、LG化学等企业也分别在西安、南京等地加大锂离子电池投资建厂力度。
四、动力电池增长较快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产量增长明显,2014年上半年产量为8.04亿瓦时,超过2013年全年的3.6亿瓦时。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一步明确,促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上半年达到2.04万辆(超过去年全年产量),带动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
五、新技术应用出现亮点
新技术研发创新受到骨干企业重视。陶瓷涂层隔膜在锂离子电池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可靠性。正极材料电压从原来的4.2V提高到4.35V乃至更高,部分材料企业已开始量产,电池生产企业也开始陆续使用高电压正极材料,电池能量密度有望普遍提高约10%左右。
预计与去年行业发展曲线类同,2014年下半年国内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产量可能出现跳跃式增长,行业年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第三篇: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报告
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季度报告
********有限公司
2014年*月*日 一.锂离子电池隔膜发展和行业演进
1.从隔膜作用看其性能要求
隔膜性能的优异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有重要作用。
在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中,隔膜是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隔膜的性能决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全性能等特性,性能优异的隔膜对提高电池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隔膜的作用—阻隔正负极,同时具备微孔结构允许锂离子通过。
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隔膜材质是不导电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电池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电池的种类不同,采用的隔膜也不同。对于锂离子电池,由于电解液为有机溶剂体系,因而需要有耐有机溶剂的隔膜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薄膜化的聚烯烃多孔膜。
图1.锂电池隔膜在电池中的位置和作用(钴酸锂电池为例)
从作用出发看性能要求,锂离子电池隔膜一般需满足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隔断性要求:具有电子绝缘性,保证正、负极的有效隔离;(2)孔隙率要求:有一定的孔径和孔隙率,保证低的电阻和高的离子电导率,对锂离子有很好的透过性;(3)化学和电稳定性要求:由于电解质的溶剂为强极性的有机化 合物,隔膜必须耐电解液腐蚀,有足够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4)浸润性要求: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好并具有足够的吸液保湿能力;(5)力学强度要求: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包括穿刺强度、拉伸强度等,但厚度尽可能小;(6)平整性要求:空间稳定性和平整性好;(7)安全性要求:热稳定性和自动关断保护性能好。
2.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进入壁垒
隔膜是技术壁垒最高和国产化率最低的锂电池材料,其技术难点在于造孔的工程技术、基体材料以及制造设备。2013年,受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小型动力电池市场的驱动,锂离子电池行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这就促进了隔膜的进一步发展。但至2013年,国内仅有的三家能生产中高端锂电隔膜的企业:沧州明珠(002108)、深圳星源材质、金辉高科。中国市场的高端隔膜产品仍需要大量进口,而国际隔膜行业则形成了以旭化成、Celgard、东丽等为领先企业,SK、宇部、Entek和国内企业如星源材质、格瑞恩等作为追随者的市场格局。
近几年来,国内还有数十家投资者计划或正在参与投资隔膜项目,如乐凯集团、九九久、南洋科技。国内隔膜行业在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制约和投资过热的风险。行业内新型隔膜技术和产品也不断出现,成功与否正在被时间和事实所检验。
3.锂离子电池隔膜国家扶持政策
锂离子电池隔膜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电池配套材料,符合国家《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同时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所列的前沿技术第(11)项:高效能源材料技术中的高效二次电池材料及关键技术专题。
“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将在锂离子电池研制方面投资6000万元,同时要求承担项目的公司按照10倍比例投入配套资金,这样总的投资将达到6亿元。2008国家“863”计划将“低成本锂离子电池隔膜关键技术研究”列为重点产业化导向项目。近期,国家工信部接连出台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和《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均将锂电池隔膜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新兴产业给予支持。媒体透露,《通用锂离子电池聚烯烃隔膜》国家标准正在进行数据验证与标准修订工作,并有望于2014年发布。今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一行调研了沧州明珠新能源工业园区。这次的调研行动,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新能源建设的高度重视。有业内分析指出,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将会持续从政策的支持中受益。
二.隔膜生产工艺现状及发展趋势
1.隔膜生产工艺现状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锂电池隔膜生产工艺包括两种,即干法(熔融拉伸工艺)和湿法(热致相分离工艺),干法工艺又可细分为干法单向拉伸工艺和干法双向拉伸工艺。两种方法都包括至少一个取向步骤使薄膜产生空隙并提高拉升强度。
干法制备工艺原理
干法的制备原理是先将高聚物原料熔融,之后高聚物熔体挤出时在拉伸应力下结晶,形成垂直于挤出方向而又平行排列的片晶结构,并经过热处理得到硬弹性材料。具有硬弹性的聚合物膜经过拉伸环节之后发生片晶之间的分离而形成狭缝状微孔,再经过热定型制得微孔膜。该工艺对过程精密控制要求高,尤其是拉伸温度高于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而低于聚合物的结晶温度,孔隙率也控制较难把握。目前主要包括干法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工艺。
干法单向拉伸工艺——源自美国Celgard 公司
从技术源头来看,干法单向拉伸工艺源自美国Celgard公司,该方法主要是在在熔融挤出成膜后经退火结晶处理形成半结晶PP/PE/PP,单向拉伸出微裂纹,孔隙率在30~40%。该工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美国、日本已经非常成熟,美国Celgard公司拥有干法单向拉伸工艺的一系列专利,日本UBE公司则通过购买Celgard的相关专利使用权进行生产。采用干法单向拉伸方法生产的隔膜具有扁长的微孔结构。从性能上看,没有横向拉伸步骤有利有弊:由于只进行单向拉伸,隔膜的横向强度比较差,但正是由于没有进行横向拉伸,横向几乎没有热收缩。
干法双向拉伸工艺——源自中科院化学所,美国Celgard 集大成
干法双向拉伸技术源自中科院化学所,后又得到国家863计划的支持。该技术通过在聚丙烯中加入具有成核作用的β晶型改进剂,利用聚丙烯不同相态间密 度的差异,在拉伸过程中发生晶型转变形成微孔,用于生产单层PP膜。尽管中科院化学所拥有专利技术,但是其集大成者却是美国的Celgard公司。2001年,化学所将其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申请的干法双向拉伸专利权转让给美国Celgard公司。国内的新乡格瑞恩公司以及新时科技的技术就来自于中科院化学所,采用的是干法“双向拉伸”技术生产单层PP膜。从理论上分析,干法双向拉伸工艺生产的隔膜经过双向拉伸,在纵向拉伸强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横向拉伸强度要明显高于干法的单向拉伸工艺生产的隔膜。
湿法工艺——目前在日韩厂商中占据主流
和干法相比,湿法需要有机溶剂,其基本过程是指在高温下将聚合物溶于高沸点、低挥发性的溶剂中形成均相液,然后降温冷却,导致溶液产生液-固相分离或液-液相分离,再选用挥发性试剂将高沸点溶剂萃取出来,经过干燥获得一定结构形状的高分子微孔膜。在隔膜用微孔膜制造过程中,可以在溶剂萃取前进行单向或双向拉伸,萃取后进行定型处理并收卷成膜,也可以在萃取后进行拉伸。
和干法相比,湿法的制膜过程相对容易调控,可以较好地控制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且机械性能良好,可以满足动力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的要求。但制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溶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工艺相对复杂,采用的聚乙烯基材熔点也比较低只有140℃,所以热稳定性较差。目前日韩厂商采用湿法工艺的公司较多,主要有日本旭化成、东丽、三菱化学、韩国SK化学和美国Entek等。
2.隔膜发展趋势
隔膜厚度发展趋势——消费类锂离子电池追求更薄,动力电池倾向于厚膜。对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相框等消耗型锂离子电池,25μm的隔膜逐渐成为标准。然而,由于人们对便携式产品的使用的日益增长,更薄的隔膜,例如20μm、18μm、16μm、甚至更薄的隔膜开始大范围的应用。对于动力电池来说,由于装配过程的机械要求,往往需要更厚的隔膜,同时厚一些的隔膜往往同时意味着更好的安全性。总体来讲隔膜的厚度直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容量和内阻等指标,目前常用的隔膜厚度一般为16~40um。
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复合隔膜可能成为未来隔膜的发展趋势。为了消除液态锂离子电池潜在的爆炸隐患,近年使电解液与具有离子传输性 能的聚电解质充分浸润形成凝胶的全固态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开始出现。全固态锂聚合物电池采用凝胶聚电解质,要求隔膜具有良好的吸液性能,出现了以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为主要材料,通过溶剂涂膜、静电纺丝或拉伸方法制备凝胶聚合物隔膜的研究和报道。同时以聚烯烃隔膜材料为基体,涂覆PVDF、PEO等材料,适应于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复合隔膜的研究也有大量报道。全固态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指明了未来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对于国内隔膜生产企业来说,开发能够满足全固态锂离子聚合物电池使用的隔膜将是大势所趋。
三.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状况
1.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状况
全球隔膜产业呈稳步高速增长
全球范围内来看,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张,下游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趋势,从而带动整个隔膜产业的高速增长。2008年到2011年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的产量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特别是2009年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下游需求的增长带动全球隔膜产量增幅高达20.15%,达到3.28亿平方米。2010年,由于基数较大的原因,隔膜产量的增幅保持平稳,产量达到3.93亿平方米。2011、2012年,受到下游需求带动的影响,隔膜产量达到4.87和6.5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3.9%和34.29%。
图2.全球隔膜产量趋势 据研究统计,2013年全球锂电隔膜出货量为7.7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78%。产品主要有传统的聚烯烃类隔膜和新型无纺布隔膜两大类,其出货量分别为7.68亿平方米和800万平方米。业内人士分析,新型材料隔膜虽然在性能上表现相对好一些,但是由于价格偏高而造成市场需求增长非常缓慢。
隔膜市场仍为国外制造商占主体
2013年全球隔膜龙头依然是日本旭化成、东丽以及美国Celgard,前三名总市场份额高达48.33%,使得隔膜国际市场依旧是寡头垄断形态。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这两家企业的主要增长得益于涂覆了陶瓷材料的PE隔膜产品,其以更薄的隔膜和更高的耐热性能取代了部分美国Celgard生产的PP/PE/PP三层复合隔膜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业务。第四名的韩国SK创新公司除了本国固有的三星SDI客户外,其在中国的市场业务也拓展良好。
中国的隔膜龙头企业新乡格瑞恩、深圳星源材质、佛山金辉高科分别以7000万平方米、3200万平方米以及2600万平方米位列第五、七、八位。格瑞恩的主打产品是PP隔膜,不过已经有试产的PE生产线;星源材质和金辉高科的产品分别以PP隔膜和PE隔膜为主。
图3.2013年全球主要隔膜企业市场份额
电动汽车爆发式增长使隔膜需求量倍增
201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78.3%,2014年预计同比增长80%,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70万辆。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10万辆,2020年将达到690万辆,市场空间巨大。这种全球电动 汽车爆发式增长将拉动锂电池材料需求增长。
以特斯拉为例,2014年特斯拉Model S电动轿车销量将达3.5万辆,年产量将达5万辆,每辆特斯拉电动车平均使用7500个18650电芯,每个18650电芯隔膜使用量为0.09m2,则每辆特斯拉电动车消耗隔膜675平方米,2014年特斯拉电动车的隔膜用量则为3375万平方米。据了解,特斯拉的目标是争取在10年内将产量扩大至50万辆,如果使用的电池组保持现状,到2024年,特斯拉电动车的全球隔膜将达到3.4亿平方米。
2.国内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状况
国内隔膜需求增加,但国产隔膜市场占有率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和第二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对隔膜的需求日益增加。2013年,中国国内隔膜市场容量为5.3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0.40%,市场规模达到50.32%亿元,同比增长20.52%。但是由于隔膜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国产隔膜与进口隔膜在性能上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国内隔膜市场大部分需要进口,尤其是高端隔膜基本依靠进口。因此,仅从国产隔膜的产量来看,2013年,国产隔膜的产量仅为2.96亿平方米,产量约为国内隔膜市场容量的50%左右,同比增速保持了54.31%。
图4.2009年-2013年我国隔膜产量及国内隔膜需求量 中高端为国际巨头垄断,仅三家国内企业具中高端产能
目前国内锂电池隔膜市场主要呈现国外、本土厂商共存且两极分化的市场格局:低端市场集中度较低,无序竞争状态明显,主要由本土厂商占据;技术门槛高、产品质量要求高的中高端市场则为日韩厂商及本土少数领先企业所占据。国内仅有的三家能生产中高端锂电隔膜的企业包括沧州明珠、深圳星源材质、佛塑科技与比亚迪合资公司金辉高科。深圳星源已切入LG供应链;沧州明珠也成功打入比亚迪、苏州星恒、中航锂电供应体系;佛塑科技联营公司佛山金辉高科的客户包括比亚迪、比克等国内知名电池厂商,公司产品主要用于数码类产品的锂电池上。国内的锂电池隔膜企业未来有望凭借性价比,进一步打入国际供应体系。
中国隔膜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价格迅速下滑
在4 大关键材料中,隔膜是唯一没有完全实现国产化的,行业初期毛利率高达40%。众多企业看到投资机会,本着先有“量”再有“质”的一贯方式,上马隔膜项目,致使现在中国企业隔膜规划产能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不可置信的数字——36亿平方米,是我国国内需求量的6倍多。参与企业的迅速增多引发了激烈竞争,导致隔膜价格快速下滑。从图5可以看到,国产PP隔膜的均价由2010 年的8 元/m2 下降到了2013 年的4.4 元/m2,而国产PE 隔膜的均价则由2010 年的9.3 元/m2 下降到了2013 年的5.6 元/m2,降幅分别达到了45%和40%。
图5.2010年-2013年国产隔膜价格走势 国内隔膜企业和国际龙头的主要差距
目前国内的隔膜企业和国际龙头的主要差距在于企业实力、生产原料、生产工艺的研发、生产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品牌信任度。
首先,国外隔膜厂商基本都有生产电池的背景或者是从电池企业转型而来,因此他们了解下游电池企业的生产需要,也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从原材料开始进行研发,例如旭化成、东丽、Celgard等都有独立的高分子实验室,可以实现专料供应。而国内的隔膜企业主要是做塑料拉伸膜的塑料加工企业、风投组成的企业或是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基本上是小企业,没有足够资本。国内企业若想保证研发力量,需要实现10亿元的收入,有股权保证的上市公司更受到资本投入的欢迎。
其次,我国企业的设计产能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存在差异。国产隔膜主要集中应用在电动工具、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中低端领域,而这一部分市场已经饱和。高端动力电池隔膜还在发展阶段,供需缺口很大,基本依赖进口。所以目前国内的隔膜投资主要是瞄准高端隔膜,希望在市场格局成熟固化之前分得一杯羹。
最后,隔膜产业作为中间工业品也同样需要基于技术和品质的品牌价值。国内企业应该学习国外成熟的锂电池产业链模式,开拓下游市场,营销自己的产品品牌,切入知名电池企业、甚至电动汽车企业的供应链。例如,2013年初美国PPT公司为拓展亚洲市场,在上海成立新公司,专门生产具有高孔隙度、低电阻特点的电池隔膜产品,并为亚洲电池制造商提供现场支持服务。
综上来看,锂电池下游需求旺盛,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时代,这将带动锂离子电池各种材料的强劲需求。隔膜国际市场虽然集中度有所下降,但还呈日韩寡头垄断态势。国内低端隔膜市场饱和,未来发展还看高端动力电池隔膜。国内外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由于成本的压力,都在试着导入国产隔膜产品。据高工锂电最近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锂电池隔膜的销量是1.6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1%,这主要得益于出口量的打开。未来,国内隔膜市场将会进入一个资源整合阶段,简单加工模仿、不被主流锂电池企业认可的隔膜企业将生存困难。
第四篇:我国焦炭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焦炭行业运行现状及发展方向
焦化产业是为冶金产业服务的重要基础能源原材料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及稳定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既是“十二五”规划初年,也是焦炭期货上市元年。在这样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我们需要理顺近年焦化行业运行特征,并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严峻挑战,积极把握资源和产品市场的主动权,着眼行业长远发展目标,在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方面继续努力。
一、当前国内焦炭行业基本运行状况
1.焦炭产销量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钢材需求持续增长,焦炭产量也呈逐渐递增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到2010年我国焦化行业总产能由2.0亿吨增加到3.9亿吨。我国焦炭产品的主要消费行业是冶金业,其中高炉炼铁、铸造、铁合金是焦炭在冶金业中的主要消费领域,其中高炉炼铁为我国焦炭最重要的消费领域,目前国内高炉炼铁约占我国焦炭消费总量的70%左右,生铁的生产成为影响我国焦炭消费最重要的因素。2004年钢铁行业消费焦炭1.5亿吨,占全国焦炭消费总量的79%。直到2007年,我国生铁和铁合金的产量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也直接带动了对焦炭的需求增长。但在2008年,国内外经济增速下滑,钢铁行业出现了较大变化。2009年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带动钢铁等行业继续高需求拉动,焦炭生产高增长,焦炭表观消费量继续增加。到了2010年,我国焦炭表观消费量约3.843亿吨,同比增加约2962万吨,增长8.35%,是我国焦炭消费历史上消费最多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4月份我国焦炭产量为1.3565亿吨,同比增加8.0%;1—4月份表观消费量约1.3397亿吨,同比增加约878万吨,增长7%;预计2011年全年我国焦炭产量将超过4亿吨。
2.上游炼焦煤产量稳步增长,仍面临较大缺口
焦煤作为焦炭的上游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焦炭的价格、产量和供应量。我国原煤产量波动较大,总体产量呈增长态势。2001年我国炼焦煤产量总计为5.5亿吨,自2006年以来,我国炼焦煤产量基本稳定在10亿吨/年左右。我国炼焦煤资源量约占全球炼焦煤总资源量的13%,可采储量约占16.5%,其中陕西省炼焦煤资源最多,占全国炼焦煤储量949亿吨的一半以上。我国炼焦煤及其洗精煤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和河北等省。炼焦精煤产量以山西焦煤集团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兖州矿区。山西、山东、安徽、黑龙江、河南等省是我国的炼焦煤主产区,其中山西产量最大,2010年产量为3.4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34%。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已经进入资源衰退期,炼焦煤产能提升空间有限。从增量上看,未来我国焦煤产量主要增加地区在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区。陕晋蒙豫四地区的煤炭产量在全国的比重已经占到60%,增量贡献占到80%,未来5年陕晋蒙豫增量仍占主导。
从炼焦煤的进出口量分析,可以看出进口量越来越大而出口量越来越小的明显趋势。2000年我国炼焦煤进口量为33.9万吨,到2010年焦煤进口量已达4727万吨,增长了约138%,目前澳大利亚、蒙古、俄罗斯及印度尼西亚是我国主要焦煤进口国。与此同时,焦
煤的出口量却逐渐下降,从2003年的1313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63.6万吨。2011年冶金煤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基本变化不大,但出口量有明显增多,因此2011年1—4月份冶金煤整体的净进口量有所减少。伴随着中国对于炼焦煤的大量需求,炼焦煤价格水涨船高。
我国焦煤储量并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尤其是肥煤和瘦煤储量很少,无法满足生产需要。2005年主焦煤和肥煤缺口达2000吨,2010年缺口达4000万吨。到2015年,全国炼焦煤需求量将新增1.8亿吨,山西省炼焦煤产量新增0.8亿吨,而其他省区炼焦煤增量有限,无法满足全部需求,因此届时全国炼焦煤约有1亿吨供需缺口。在上述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支持大型炼焦煤企业兼并重组小煤矿和整合小矿业权,鼓励大型企业强强联合,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保障炼焦煤稳定供应。还有部门在考虑研究制订特殊和稀缺煤种管理办法,对炼焦煤等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3.近年来我国焦炭出口放缓、进口增长
近几年我国焦炭出口大致经历了快速增长—平稳回落—出口低迷—恢复性回升等几个阶段,这一变化过程不但受到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同时也与我国近几年频繁出台的出口政策密切相关。我国焦炭出口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200万—300万吨/年增至90年代末的1000万—1100万/年;到了2000年,我国焦炭总出口量增至1520万吨,成为全球第一焦炭大国;2001年以后,焦炭出口量有所减少,但仍达到1384万吨;2004年回升至1501万吨,到2005年又回落至1276万吨。2008年以前,我国焦炭出口量均在1400万吨/年左右,我国焦炭出口在世界焦炭出口贸易格局中举足轻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中国调整焦炭出口关税,从2008年8月起,我国焦炭出口关税调整为40%,导致2009年焦炭出口大幅下降至54万吨,2010年出口恢复至335万吨,约占国内总产量的0.86%。受国际钢市需求拉动,2011年焦炭出口价量齐升,形势较前两年进一步好转。在国际焦炭价格上涨、国内焦炭价格低位徘徊的影响下,今年前4个月我国焦炭累计出口168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48%。
与此同时,我国焦炭进口也出现了大幅增长。由于国内炼焦煤价格高企,有时甚至煤炭、焦炭价格出现倒挂,一批大中型焦化企业充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以及较国内炼焦煤的价格差,积极扩大焦炭进口。据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累计进口焦炭9.69亿吨;2010年1—10月份,我国焦煤进口达到了3750.6万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33.6%,在全球焦煤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也骤然升高到20%以上。然而,在中国增加焦煤进口的同时,也拉动炼焦煤价格不断走高,并间接推动焦炭生产成本大幅增长。
4.焦炭市场呈现“一主二辅”贸易格局
一般来说,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自产的焦炭基本上不能满足需求,每个企业均要从市场上采购一部分焦炭,其生产的焦炭总体上不会参与市场贸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基本上是独立焦化企业生产的焦炭。由于独立焦化企业大多位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生产相对集中,尤其山西省是我国焦炭净流出最大省份,在全球焦炭领域有“世界焦炭看中国,中国焦炭看山西”一说。而钢铁企业则较为分散,因而焦炭的流通就显得较为分散。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发现,焦炭主要流向以下地区:一是河北省,该省有几百家冶金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和铸造企业,其中又以唐山地区的钢铁企业最为集中,唐山是全国焦炭流入的最大地区;二是江苏省,该省有着众多的冶金钢铁、铁合金、黑色金属企业;三是辽宁省,该省是我国
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钢铁冶金、国防工业、航空机械、船舶制造和汽车制造的生产基地;四是山东、广西、甘肃、广东和福建,这几个省区大量采购焦炭用于本省的冶金钢铁工业和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综合我国焦炭的供需格局以及内外贸贸易情况,可将我国焦炭的物流贸易区划分为“一主二辅”3个区域,其中包含山西、河北、天津、山东和江苏(苏北)在内的华北区,包含云、贵、川和两广在内的西南及华南区,以及包含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在内的东北区。未来焦炭市场的供求关系主要取决于运输能力,铁路运输是我国煤炭运输主力,2005年到2009年铁路运煤量从10.7亿吨增加到13亿吨以上,在煤炭总产量中占比虽然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40%—50%。2010年上半年,国内铁路运煤量达到7.6亿吨,占煤炭总产量的比例约为50%。
5.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自2005年《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实施以来,焦化行业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实现焦炉建设和改造的大型化、自动化、清洁环保化,促进了焦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加快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焦化行业全面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中度。2010年,云南、山西、陕西、贵州、山东、新疆、河北等14个省区淘汰落后和北京首钢搬迁等淘汰关停焦炭产能约2759.5万吨,超额完成了工信部要求各省区市2010年淘汰落后焦炉产能的任务,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焦化行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10年,我国重点统计焦化企业炼焦工序能耗下降17.42kg标准煤/吨焦,水循环二次利用率达96.06%,同比提高1.19个百分点,吨焦耗新水下降0.17m3/吨焦,为我国焦化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保治理、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我国焦化行业高消耗、高排放情况进一步明显改观。
二、国内焦化行业存在的问题
1.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状况暂时无法改变
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焦炭行业快速发展,国内焦炭产能迅猛扩张。产能的盲目扩张使我国焦炭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多数焦化企业陷入经营窘境。从数据方面来看,2004年年底我国焦炭产能为2.5亿吨,2004年我国焦炭产量为1.75亿吨,当年焦炭产能就已过剩0.75亿吨;到了2009年年底,国内焦炭产能约4.2亿吨。以2009年为例,全国焦炭产能为4.2亿吨,产量3.45亿吨,而焦炭实际消费量为3亿吨,产能过剩1.2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1%。当年焦炭库存高达0.45亿吨,以2009年每月平均产量0.29亿吨计算,库存量比全国1个半月的焦炭产量还多。总体来说,2010年焦炭行业仍呈供大于求格局,但存在结构性特点,即钢铁企业自产焦炭供不应求,独立焦化企业产焦是供大于求,但全国总量产能供大于求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
2.产业集中度低,需加快推进兼并重组
近年来,一批大型钢铁企业和独立焦化企业加快了联合重组步伐,鞍钢、宝钢、武钢、河北钢铁(000709)以及旭阳煤化工、山东焦化等大型焦化集团形成,焦化产业集中度有了
进一步提升,但我国焦化行业集中度总体仍然偏低,相当一批独立焦化企业产业链建设滞后,焦化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2011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研究部署了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对钢铁、焦炭等重点行业近期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提出淘汰焦炭落后产能1870万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专门发出文件,要求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检查考核,确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这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焦化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煤—焦(化)—钢等上下游行业合作共赢的坚实产业链,提升焦化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3.产业技术落后,需加快焦化行业绿色转型
我国焦炭生产与消费规模巨大,不仅消耗巨额的煤炭资源和能源,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承载着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保压力,因此,促进加快焦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绿色转型刻不容缓。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初步测算,2010年我国生产和消费焦炭3.8亿多吨,约占全球焦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65%左右。生产这些焦炭,需要消耗炼焦洗精煤约5.4亿吨,而生产这些炼焦洗精煤则需要炼焦原煤8亿—9亿吨,其原煤需求量约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27%。因此,节约使用焦炭,进而节约使用炼焦煤潜力巨大。
4.焦炭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当今发达国家95%的焦炭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企业内部。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余热等能够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而我国钢铁企业用焦量虽占焦炭产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焦炭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联合企业内部,67%的焦炭生产能力为独立的焦化企业所有,这使得我国焦炭工业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未来应通过发展化工产品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由于我国焦化行业缺乏控制上游焦煤资源的能力,下游钢铁企业在遇到市场需求下降时,首先就会减少外部焦炭采购,国内独立的焦化企业因此处于“两头受压”状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在经济周期向下波动时,这些独立焦化企业受到的直接冲击最为明显。
5.“两面夹击”,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由于焦化行业产能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价格优势,尤其近几年受上游高价焦煤和下游强势钢企夹击的焦炭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一般焦炭的原料成本占到焦炭总成本的90%以上,我们以吕梁离石焦精煤(45%)、临汾霍州肥精煤(15%)、长治郊区的廋精煤(30%)以及忻州宁武的气精煤(10%)来计算焦炭的原料成本。从下图可以知道,焦炭的原料成本基本接近焦炭的现货价格,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中焦化企业采购的炼焦煤价格往往比市场价格低,如果除去这部分差价,应该说焦炭的原料成本低于现货100—200元的价差。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焦炭价格从当时最高的3000元/吨急速下滑至1250元/吨,国内焦炭企业集体限产、停产,国内焦化行业深陷泥潭。时至今日,国内焦炭价格也未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09年,我国A股市场5家焦炭上市公司中有4家出现亏损。从近两年焦化企业的盈利来看,去年焦化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今年焦化企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状态。今年上半年,上游炼焦煤价格大幅上扬。另外,下游钢铁行业受制于高企的铁矿石价格,现已进入微利时代,材料成本控制更趋严格,焦炭价格受到
明显压制。
三、焦化行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1.焦炭期货上市,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经营
2011年4月15日,焦炭期货上市。上市焦炭期货,既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国煤焦市场体系发展改革的需要。金融危机以来,焦炭价格的急速涨跌让大家意识到焦炭行业与金融系统的紧密联系。此时推出焦炭期货,为业内企业提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经营的手段,对于改善焦炭行业经营方式,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期货市场的价格平缓功能有助于保持产业投资者信心,改善投资环境,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帮助焦炭企业“御冬”,同时实现煤、焦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受“十二五”保障房建设推动,焦炭需求稳步增长
自1998年房地产改革以来,房地产业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快速上涨的房价也令民众苦不堪言。为实现中低收入者住有所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前夕向民众承诺,今后5年将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资金4.8万亿元进一步保证保障房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在2011年、2012年间集中释放,大量增加的钢材需求将进一步刺激焦炭需求。此外,“十二五”期间西部开发及联通各个城市间快速轨道建设带来的钢材需求以及水利工程等其他基础建设对于钢材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刺激焦炭需求。
3.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快
我国焦化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尤其相当一批独立的焦化企业产业链尚未实现延伸目标,市场竞争力不强。近几年,针对淘汰“二高一低”行业的措施不断出台,“十二五”期间焦化行业整合力度更是空前,行业集中度将得到大幅提升。工信部下达了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其中焦炭要求减少1870万吨,远大于生铁减少2653万吨对焦炭的需求减少量。以国内最大的产焦地山西为例,根据山西焦化(600740)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十二五”期间,通过兼并重组,到2011年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存150户摆布,总产能控制在1.4亿吨,淘汰落后产能2000万吨,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要达到90万吨以上,其中兼并重组主体60户摆布。到2015年年底,独立焦化企业保存60户摆布(已通过行业准入的热回收焦炉企业和城市气源、热源企业除外),淘汰落后产能4000万吨,产能控制在1.2亿吨,独立焦化企业户均产能要达到每年200万吨以上。这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焦化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煤—焦(化)—钢等上下游行业合作共赢的坚实产业链,促进增强焦化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改善焦化行业的过剩局面。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焦化行业需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努力推进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进步,并积极运用焦炭期货为企业规避风险,努力促进行业平稳高效运行。
第五篇: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我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起点上,行业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有不少碰硬的工作,有不少创新的难点,做好2013年经济运行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一、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但有利条件在逐步增加。全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沉着应对各种挑战,紧紧抓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坚持开拓市场,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稳中求进,就一定能够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跨上一个新台阶,在技术创新上抢占一批新的制高点,在节能减排和责任关怀工作上开创一个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是宏观经济总体向好。2013年,尽管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调整期,国际市场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全球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积极变化,发达国家重整制造业战略加快推进,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经济继续向复苏态势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经济增幅为3.6%,较2012年加快0.3个百分点。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我国经济在连续7个季度增速同比减缓之后,2012年第四季度开始企稳回升。多数机构预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升至8%以上。
二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石油和化工行业投资增速达27%左右,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快增速。根据行业投资周期和增长特点,2013年行业投资仍将会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增幅将达到20%以上。近期我国出台了对页岩气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未来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将成为行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天然气“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的投资将会进一步增加。2013年,“两高”和过剩行业的产能扩张将会受到更严格的控制,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会继续大幅增长。行业投资的优化增长,不仅增强了市场预期的信心,而且还增强了行业发展的后劲。
三是行业消费市场将会平稳快速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将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目前市场需求已成为全球竞争最稀缺的资源。预计2013年国内消费市场总体将会继续平稳增长,能源和主要大宗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快。2013年,预计原油表观消费量约5.02亿吨,增长5.3%;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90亿立方米,增长1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92亿吨,增长6.2%;主要化学品表观消费量约4.6亿吨,增长8%。其中,无机化学原料增长约9%,有机化学原料增长约12%,合成材料增幅约8%。在消费需求加快增长的同时,市场价格也将会稳中有所上升。预计2013年全行业价格总水平涨幅约4.3%。其中,化学工业涨幅为3.5%。
四是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十二五”以来,全行业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中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明显进展,在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现代煤化工领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行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优势正在孕育新的突破。
在看到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依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也面临不少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因素,但从总体上分析,机遇大于挑战,积极因素多于困难因素。
二、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预测目标
总体判断,2013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上半年依然有下行压力,下半年将“稳中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目标和行业经济运行特点,初步预测,2013年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约14.25万亿元,增长16%;全行业实现利润约8700亿元,增长18%;主营业务收入约14万亿元,增长15.5%。2013年,化学工业总产值约为8.5万亿元,增长17.5%。
主要产品产量预测:2013年,预计原油产量约2.1亿吨,同比增长1.5%;天然气产量约1145亿立方米,增长9%;原油加工量约4.84亿吨,增长4.5%;主要化学品产量约4.85亿吨,增长8.2%。预计原油、天然气、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将成为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2013年行业经济运行的重点工作
1、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2013年,将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产能过剩矛盾在化工传统产业十分普遍、十分突出,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了盲目发展倾向。要认真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项重点工作。
2、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是加快组织“十二五”创新规划中抢占行业制高点的项目实施,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大装备制造方面,尽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二是进一步加快行业技术改造,使行业能效、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创新体系。推进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建设,组建一批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全面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3、努力提高全行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行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是要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努力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提高品种、质量、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二是要树立系统成本管理的理念,狠抓降本增效。要以降低系统成本
为目标,全方位开展对标挖潜活动,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三是加强资金管理,调整融资结构,防范资金风险,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率。通过上述重点措施,使全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跨上一个新台阶,迈上一个新水平。
4、进一步强化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快速反应能力。一是完善重点企业、专业协会、地方行办(协会)三位一体的统计信息交流机制。在全面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数据收集、汇总、分析等工作水平。二是及时发现行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趋势性研判。加强经济运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发布预警,及时提出政策建议。三是加强行业先行指标的研究工作,力争2013年行业先行指标研究有阶段性成果,引导行业经济运行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国际石油和化工发展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依据,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行业信息,为行业发展提供国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