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的调查报告
枣阳电大06春汉语言文学本科赵兵
一、调查的目的现时的语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也越来越具有科学性,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诸如扶读、助读之类也应运而生,且大有燎原之势。然而,人们对“扶读”、“助读”的内涵到底理解得如何呢?学生对阅读教学有什么要求呢?为对阅读教学的规律、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作科学的分析,故对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做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校初三年级六个班,学生三百零一人。主要调查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看法,意愿上想请老师怎么上,理想中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对老师的建议等。
三、调查的过程
运用调查问卷在全年级中进行一次调查,发下问卷291张,收上182张,占62。54%;对6个学生进行采访,然后归纳集中,分析其中共性的东西,形成文字。
四、调查内容分项分析
1、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有什么看法?目前,我们学校学生阅读的材料除发放的教学辅助用书外,还充分利用阅览室藏书、班级图书箱交流书目等。这一项学生答满意的有123人,答不满意的有18人,分别占67.6%和
9.9%。从中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材料是愿望范围广一些,内容杂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一些,有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喜欢自带书本来看,足以说明这一点,广读博览是大家的共同看法。
2、阅读作品你需要老师讲解吗?回答需要老师讲解,但却是在自己遇到困难之时的有180人,几乎占100%。这一问题的调查充分表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老师的讲解是需要的,因为他们对老师还是存在一定的依赖的,但他们又期盼能自主阅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读到自己的见解,能有自己的思考。可见他们正处在懵懂与矛盾之中,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多做些科学的思考。
3、阅读时你最想老师做什么?本项调查表明,回答希望老师细致讲解的有47%,回答希望自主阅读的有48%,有16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对这项问题的回答比率接近,说明学生还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的,而另一方面又希望有自由阅读的机会,或者依据习惯,是教学就得有老师的讲解,这对老师对学生都有一个思想观念的改变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时,观念的改变是个关键的前提。
4、遇到困难时,你喜欢请教老师还是自己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中有89位同学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占48.9%;有150位同学认为请教老师或自己找资料解决都是可行的,还有21位同学想自我解决。可见,学生遇到问题时,很想有自我探究的机会,不是一味地要求老师的讲解。如果我们老师在学生阅读时,对学生“干预”太多,将有悖学生学会学习的初衷,有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是不可取的。当然老师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5、成果的展示,你喜欢用怎样的形式?这个问题学生对第一、第二个答案肯定的很多,除有四位学生没有作答外,都是选择的这两个答案。可见,学生还是注重对阅读成果的展示的,他们更希望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与同学共同分享阅读成果,而不是只和老师交流。这样的情况表明教师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并不占大的比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倾向、自我展示欲望是很强的。阅读教学中诸多学习形式的选择当更多地体现学生地要求。
6、你在阅读时,最希望老师发挥什么作用?
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做一个听众或导者”、“希望老师在我们阅读时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有关内容”、“让我们自由交流”、“请给予我们更多的时间”、“让我们自由地去读”、甚至有个同学说得很干脆“请别打搅我”„„归纳起来,大概学生们的要求有以下几点:①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伙伴,和他们一同去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一同接受美的熏陶。②创设轻松和谐、平等互助的氛围。③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学生阅读的心理是值得我们作一番深思的。
7、当前,你们开展阅读正常吗?你们是如何安排阅读的?学生的回答基本是满意的。“正常,每周有固定的时间阅读。”占了绝对的比重,而对如何安排则有不同的回答。有说整天读的,有说早上读的,有说午后读的,有说晚上读的,还有笼统地说在课余时间读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可见,对阅读的安排缺乏统一,计划性、协调性、阅读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盲目随意的问题。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上还缺乏应有的思考,还有待于规范化,科学化。学生们尚带幼稚的语言,是对当前阅读现状的最好注脚。
8、若请你就阅读教学问题向老师提建议,你最想说什么?请允许我罗列一下学生的答案:“我最想说:按时阅读”、“可以小部分引导,大部分让我们自己体会”、“请老师让我们多一点时间阅读”、“阅读结束后,可以开一个交流会”、“最想对老师说: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希望老师适当讲解”、“在讲解时不要摆老师的架子”、“多让我们自由读”、“多介绍一些作品给我们读”,除此之外,有38.3%的学生则回答“没有话说”,由此可见,学生对阅读的愿望绝大多数还是自己能够自由阅读,在阅读时不会受到老师的过多“干预”,当然,他们并不是不要老师的帮助,而是希望老师的指导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让自己有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舞台。尚有三分之一强的学生并没有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也能分析到,他们还没有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思考,还习惯于听从老师的话,把自我隐藏起来,如何让他们进行更为科学的阅读,尚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
综合学生问卷上的内容,我作了如下反思:阅读是学习主体进行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活动——阅读内容的确定、阅读方式的选择、阅读对象的取舍以及阅读过程中的价值取向,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我们不妨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学的表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样看来,阅读教学是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的,人为地替学生选择好阅读的途径、准备好评判的内容、曲解“扶读”“助读”的本意的做法,只能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思维,是不可取的。
第二篇:汕尾市星云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定稿)
汕尾市星云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本单位)调查人:曾笑天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国家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此激烈的竞争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关键。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以校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课堂教学。学校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如何使这部分生命充满活力、充满追求,同时又在成长中使这部分生命更加充实,以面对将来的人生是一个最重大的课题,为此,我对我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2008年上半年,我对学校在职教师21人,全校约40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家长的问卷回收率达90%以上,在职教师问卷回收率100%,学生问卷回收率100%。
一、综合问卷及部分教师座谈的情况,我校的办学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重质量、教学、办学状况呈上升趋势。
我校是一所硬件设施各方面都较落后的农村中学。校舍经2007年下半年的危房改造后面貌已焕然一新。但新教室还不够用,没有语音室、化学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家长的学历层次、学生的来源均无优势。但我校长期重视师资建设、抓教学质量。从九十年代中期起就逐批推荐教师参加成人高考,升入本科学习,教师的学历得到普遍的提高、专业技能更加扎实巩固,在自身提高的基础上,也反映到教学中呈现出向上的执着精神,敢于引进新型的教学理念,倡导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我校历年接受县市教育局质量抽查监控,成绩优秀,得到教育局领导的表扬。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保证一所学校保持高质量的前提。我校几年来一直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注重对教师的业务培训,所以我校校风、学风、教风以严谨著称,63.5%的家长对此持赞同意见。
2、组室讲团结、共协作、关系良好。
我校现有教职工21人,在校领导常年的教育下,讲岗位奉献、讲岗位成才。各教研组都端正了教研风气,学理论、学大纲、学新的教学方法,组内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提高教学水平,76.3%的教师觉得所处的组室教研气氛浓厚,有利于自己的提高,73.7%的教师认为同事之间能团结协作。
有一个团结向上的教研组才能提高教师群体素养,增强战斗力,也只有形成互相学习、共同研讨的良好风气,才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76.1%的教师重视与同学科、同级组的教师研究、切磋教学技艺。不难看出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教师的教学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一套,而要打开门来,加强沟通、加强联系。我们科研中也强调以级组为单位进行操作。
3、家长支持学校的工作,对教改抱理解态度。
2002年至2003年我校开始大胆尝试新课题“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估改革”,得到家长
1的广泛支持,所以我校开展科研工作,有良好的家长基础。而且通过课业评估方法的改进,学生增加了自信心,能力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也呈现多样化、时代性,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77.2%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已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教师、家长之间增进了了解,达成共识,有84.5%的家长认为我校教师业务较高,72.5%的家长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从质量、完成时间、训练类型等方面都十分合理。
只有得到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科研工作才能推广,并取得实效。从家长问卷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对我校有着更高的要求,持一种期待的心理,作为老师我们也感到了一种压力、一种责任,这是推进我们工作的原动力。
二、从教师、家长、家庭教育来了解语文教学在课堂内外的延伸。
1、课堂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自学及听说读写的能力。
把课堂中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阅读中发现问题,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潮流。语文教学是一门国语,相对而言是一门比较难的基础课程,一味的分析、讲解,将原来完整、精美的课文,语句打破、拆开,孤立地研究字词的含义,怎能体验文章内在的精髓。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学习品词品句,理解文意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使教学呈立体化。
语文,何谓语文呢?语就是汉语言,文就是文章或文学。38%的初中生均不明确语文的这一概念,不知道或不清楚语文课到底在学什么,有什么好学,这就是我们丞待解决的问题。
2、家长对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评价。
在调查中我发现,教师普遍对自己的教学持肯定态度,而学生到底在课堂中能接受多少呢?不少家长对此有自己的看法。66.5%的家长认为教师注重培养、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46.2%的家长认为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只有24%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不难看出在家长心目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还相对陈旧、单调。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如何调整师生的关系,建立一个平等、互助的伴伙关系、师生间改答问式为座谈、讨论、辩论等更赋有时代性的形式,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使课堂教学呈现新的面貌。
3、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首先是对语文课的认识不够深入,尤其表现在对“语文”这一概念的理解上更显肤浅、片面化。其次是对作文训练的畏难情绪。众所周知,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标尺,77.5%的学生害怕写作文,尤其是写说明文和议论文,我从教九年来一直从事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30%左右的学生喜欢写作文,而真正写得好,有水平的只有15%左右。最后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更是少之又少。阅读量决定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只有20%左右的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77.5%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看课外书、包括世界名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依我看,不是没时间看而是没兴趣抑或看不懂。
三、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不断在发展,面对重重关卡、重重挑战,怎么样来更好地做好适应现代学生的语文教学呢?每个教师都应深刻反思,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激发教师的潜能。
我们姑且不论教师和学生谁为课堂之主体,教师作为共识,文明的传承者始终在课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使每位教师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学历层次的同时,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并适时参
加业务培训,职后培训、技能培训,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处于领先状态。
2、大胆改革教学模式,真正做到“百花齐放”,让新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
3、鼓励教师多写各类教后感,评课记录,在总结、巩固的基础上提高课堂的质量。
(二)增强家庭教育的参与意识。
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一个网络,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一个良性的“包围圈”,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其中家庭作为学生生存的主空间、其教育能量是不客忽视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
1、与家长保持联系、学校与家长是平等互补的。我们要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不断交流,形成共识、共同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经常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开设教育讲座,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并学会一些教育方法,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3、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一起交流阅读心得,这也可以算是亲子活动的一种延续。
4、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鼓励更多的家长对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有的家长在调查中谈到对学校工作的一些看法,(如教学设备未配备,造成有些科目形同虚设等,充分说明家长是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的,而学校也适时进行调整。)所以,我们要利用这种力量,推动、监控学校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三)培养学生“主人翁”态度。
1、充分利用教材中不同类型的课,让学生在课堂上练口、交流,同时通过听、说的练习,学会听请别人的意见,并作出正确评价的本领。
2、教会学生积累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吸收各类知识,开拓知识面,比如从读报训练,学会摘记入手。
3、向学生推荐好书目,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阅读好书,写一些好的读后感,心得体会,进行“充电”。
4、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且在高年级学生中采用“辩论式”进行学习,使教学增加时代色彩。
5、在强调教师备课的前提下,可以教会学生备课,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抓课文的重点、难点,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在总结此项调查时,对现今教学也有了更深层的反思。只有让教师以自己的学习经验累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有课堂学到解决难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高原现象,跨入新的领域。
因此,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更多类型的语文课,并进行解剖分析、总结。制作成课堂教学的各种环节的集锦,进行参照。对此,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教学大纲的修订、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讨论和争议似乎已经基本趋于平静了。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课。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在现实教学中取得了可人的进步。然而,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到底有哪些可人的进步?
1、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加生动。如:江门九中的李老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课前用充满磁性、富有温情的男声朗诵将学生带入沉重的意境中。之后再观看电影《父亲》的片段,使学生对课文的基调有个大概的沉淀,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更容易地触动学生对父爱的感悟。这样声图并茂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对课堂更感兴趣,更能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2、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语言中肯、有针对性。如:声音够洪亮、你回答得很全面,很清楚、回答很有特点、你是个有创造性的小孩、你们真棒等等,而对哪些回答错误的学生,则说:请坐下!你再好好想想,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这些鼓励性、无批评性的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放思维,更好地参与课堂。
3、课堂语言抑扬顿错,有激趣点,能够把握学生的关注度。如:《奇妙的克隆》这课文本是枯燥乏味、难懂的。但由于老师在讲解时能做到语言抑扬顿错,并巧妙精心地设计了讨论环节,从而改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关注。
4、课后有拓展性的延伸阅读练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大自然的语言》后面除了课内的重点内容的练习,还有相对应的课外阅读《会跳舞的小草》。这样子的教学既巩固了学生新学的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5、注意对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如:设计一个主题辩论会,在辩论会前一天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然后选取与主题恰当的信息,最后运用所得到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合成自己所需的资料。或者在旅游后让学生以旅游所见所感为题写一作文。这些都锻炼到了学生的能力。
二、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1、问题设置过大,学生没法得出全面的答案。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节,让学生带着问题“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听课文朗诵,然后回答。如果对内容没有详尽的讲解,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答案,得到的只是很表面、很显浅的答案。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远离课堂参与,长期下去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问题的解答牵强,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完全信服。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讲解。老师的解析是:下定义的句子是可以调换的,而作诠释是不可以的。像《中国石拱桥》里的句子“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宽窄,宽9米”这个句子是作诠释,是不能调换的。我们不能说雄伟就是长多少,宽多少的,同学们明白吗?老师这样子的回答让学生越来越湖涂了。
3、各环节衔接不自然,有板块教学的毛病。在实习期间,听了几个教师的课,都存在这个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深怕遗漏学生该学的知识点,于是在本来已经设计好的课堂环节之中,强加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给人以突兀感,使得听课教师与学生的逻辑思维突然中断,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在课堂上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答题技巧。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句子:“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这句话我问用了什么手法,同学们都能答出来。如果是考试中叫我们品味语言,我们又应该怎样答呢?学生一致回答:应该先答手法,再答作用,最后答表达了什么内容。教师这种模式化的答题技巧,虽然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但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1.评价功能失调 , 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 , 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评价的主体错位 ,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 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上 , 教师是单一的主体 , 教师是评价的权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在评价过程中 ,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纠错” “ 挑毛病” , 教师的“批改”“评分”都是一锤定音,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 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查”“被评”的地位,凡涉及评价,尤其是终结性评价、评等级,学生基本上是无权参与的。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 , 其弊端在于 :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 , 使评价失去全面和客观 , 被评价者对评价的结果难以认同 , 因而评价的实效性不强。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在评价过程中 , 由于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学生的“ 茬儿” , 学生因而不得不通过弄虚作假的办法来应付教师的“ 挑战” , 久而久之 , 师生之间自然会产生对立的情绪。三是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因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 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而且 , 学生对这种评价往往持有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 , 试想 , 这样的评价 , 怎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鉴于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谁来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因此,清醒地认识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同时对其学科特点和学习目的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变语文教学费时但收效不佳的形象,这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现状课堂策略
前几年针对社会和舆论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和批评,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但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教改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目前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和学习似乎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
一:语文的教学现状
1、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语文课堂仍然重考试轻素养,重练习轻感悟。例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固有的因素,是语文教学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在家长更多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更多是用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时,教师更多地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上,考试不考的内容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自然更无从谈起。再如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淡化语法逻辑”误解为“忽视语法逻辑”,造成初中毕业生不明现代汉语词性;不知短语为何物;对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和成分一窍不通;说话、作文语病层出不穷。
2、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仍然有误
面对高考的竞争,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与可以短期突击提高分数的数理化相比,也不能和社会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人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听,可学可不学,正所谓“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3、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修养、水平和低下
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并不好,语言积累单薄,甚至要纠正其拼音写法,更别说其他方面了。很多学生对语法一窍不通,更别说文言知识了。初中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几乎都要在高中阶段补学。甚至到了大学有些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达不到高中应该达到的程度。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语言简单粗俗,词不达意,缺乏逻辑,思维混乱,甚至是错别字、病句连连;更严重的是,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我们的许多学生大脑简单,认识肤浅,没有思想,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缺乏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能力,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
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工具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处于这样的位置,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深感失落和忧虑。
针对语文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尴尬的现实,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依据目前的高考模式摸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1、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与他
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有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处理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同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需要一个人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如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健康、健全的个性心理、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而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重属性的基础学科,它以语文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学生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和优化自己的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和母语的社会交际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发展自己的想像力和审美力,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在学生的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如果将这些对学生讲明,使其对语文的认识有所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他们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才会有根本的变化。《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觉得今天法语易学,是因为韩麦尔先生“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一番教导,使一向不要学习的小弗朗士明白学习祖国语言的伟大及作用,产生了学好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
2、扎实进行语文积累,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
积累本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张孝纯先生曾讲过语文教学的“十五字诀”,其中三字便是“重积累”。华东师大教授巢宗棋先生也曾说:“如果说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
语文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识记,强化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生活素材、文学和文化知识等语言材料的背诵和摘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自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提高应试能力。但语言积累不等于语言材料的叠加,因为积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在记忆的同时要让学生沉浸到语言环境中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诵,使书本报刊上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那种轻视语修逻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建议把它从语文中分出去的看法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表现。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句,怎样把握总体意思;一段话的要点、中心句是什么;选择、锤炼词语,使表义更准确;选用辞格使语言生动、吸引人,且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同风格的语体表述不同内容;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使语言更有感染力;阅读文章要知道它的思路,讲了什么内容,目的是什么,用的是哪种写作方法;写文章交流一种思想或表达一种看法要有条理,内容要求正确,语言要求符合文体特征和人们的习惯。这些都离不开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
最后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寻求人的道德情感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产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维护和思考,唤起生命关怀的意识;建立了解并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意识;建立强调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意识。建立思考生活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培养正确、进步的人生观的意识。
3、结合高考实际,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过分追求课堂的“精致”和“艺术性”大可不必,正如居家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考试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所以我认为要想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还得从考试着手。这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学科的考试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因此老师再怎么讲,也只能是挂一漏万,更不要说教学的课时有限,学生不可能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当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而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学生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总结、概括,懂得如何获取需要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获得多种信息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的、有差异性的发展。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4、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内涵相等”。学生仅靠几册课本,关在学校里每天上一、二节语文课,是不可能学好语文的。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就是利用课堂主阵地,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突破教材的局限,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材料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影视作品;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可以是优秀高考作文,从而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语文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语言能力更多是靠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形成的,教师在每节课中应留足适当的学生训练时间,结合高考知识点,有目标的进行训练。教师要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使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言感受和运用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上的鲜活语言材料进行阅读和思维训练,利用报告会、演讲、辩论会等进行语言训练;利用时事和生活事件进行思想认识能力训练。
同时教师还要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奔向大自然,体味多彩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感受,印证、加深对书本中已有东西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的语文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机渗透“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体系的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