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23:5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第一篇:浅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2013年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布会公布了十项调查结果,我个人尝试根据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事项结果进行粗略解读。

(一)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综合阅读率下降。

(二)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

报纸和期刊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时间性较强,随着经济技术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和移动阅读越来越普及,报纸和期刊的时间性不及网络的迅速,也缺乏网络般那样有跟多的互动性和链接性,报纸和期刊的时间上的优势大大削弱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报纸和期刊的阅读深度不及书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随时随地选择快速的网络阅读,所以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下降,纸志图书有所上升;电子书大多都是以青年人为主,这些书籍大多属于快速阅读,阅读深度远不及纸志图书,综合以上因素,电子阅读量必然会上升,而且上升潜力和幅度较大。

综合以上种种,报纸期刊应该根据人们所需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改变,或者在技术上加快数字化转化,电子书由于网络的复杂性等因素导致审核力度不够,往往在生活中发现一些不利于社会和文化发展、有损于青少年社会意识形态形成和心身健康的内容,应加强审核力度,无论是报纸期刊还是电子书,都应该加快完善审核、版权 等法律规定,才能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三)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有所增加。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上网时长和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均有所下降。

在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在这个信息化的年代并不意外,随着图书和各种期刊报纸与出版相关的产业逐渐成熟,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各种出版物能够满足市场需要,人们也有意识提高阅读量,从长远看,纸媒介出版物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大量萎缩,甚至有一日我国出版也许和世界高端出版公司接轨,出版物根据有吸引力。新型媒介中手机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手机网络也是相当普及,而上网受时间、地点、和阅读设备的约束的网络阅读与电子阅读时长有所减少,电子阅读器已经逐渐退出市场,用电子阅读器阅读就是更少了。

(四)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有所提升,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略有下降。

电子书阅读还是一青少年阅读为主,而且颇得青少年的喜爱,而阅读电子书的青少年不会阅读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

(五)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略有上升,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

网络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了快速上涨的阶段,国民上网率必然会有所上升,手机上网的方便性和手机网络发展更是快速,增幅明显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六)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图书、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分别比去年提高,电子图书的价格承受能力略有下降。

经济是进步的,人们生活也是进步的,所以图书和期刊的价格,读者是能够接受的。电子书我个人认为毕竟是虚拟的东西,没有纸质版的书籍实实在在在手

里,总觉得买电子书有些不值得,所以电子书价格即使合适,但是我个人也不太愿意购买。

(七)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超过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

数字化阅读方式大多是青年读者,他们更容易接触和接受数字化方式,但是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方式也有很多弱点是不能够暂时解决的,还有数字化阅读方式毕竟是一个新型的阅读方式,读者对其的接受程度都需要时间等因素慢慢磨合,纸质出版物也不可能立刻萎缩,也不现实。所以,这个数据在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八)超五成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接近七成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看到这个数据,我个人感觉自己也是五成中的一员,步入到大学、社会一方面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一方面高中的压抑学习突然放松,自己也感觉不是像高中那样认真了,到了社会上学习工作,更是繁忙,平时阅读的书籍寥寥几本,有的还是没有完全读完就放在书架上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量不够,所以跟多的人们希望有相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以此提醒和培养人们的阅读习惯。

(九)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也较2011年均有所降低。

个人认为这个数据并不意外,0到17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在短时间内不会升高太大,降低是常事,因为6到17岁一般是孩子上学的阶段,这

个阶段学习比较繁忙,作业也较多,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有些家长认为读好书就好了,其它的书老师不要求就没有必要读,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耽误学习。虽然国家和学校一再称要为学生减负,但是效果不明显,其原因是相关考核教育制度没有实质性改变,所以即使作业比原来会少一些,但是其它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还有12岁到17岁正处于初高中阶段,时间和精力更是少的可怜,即使亲子阅读等学前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依然不能影响数据的增加。

(十)在0—8周岁儿童的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7.5%,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陪孩子读书的时间有所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6岁到11岁是养成孩子长期阅读习惯的主要时期,所以父母更多的抽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这也是亲子读物卖好的原因。

第二篇:浅读《傲慢与偏见》

早就听说这是本极好的书,一日,偶得此书,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

如果说开始是抱着猎奇的态度来看此书的话,那么到了后来,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描写,反映了几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在爱情中,究竟是应该把美貌、金钱、地位还是爱情本身放在第一位呢?作者并没有死板地采用说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几桩不同的婚姻描写,让读者自己去琢磨……

在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尽管很多,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显得有主有次。虽然这里面的人除了简·贝内特和伊丽沙白·贝内特以及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外,其它的人几乎都存在很多缺点。但正因为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更让我们觉得它的真实,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其实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着这些并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吗?扪心自问,无论是贝内特太太的自私、势利、放荡;威克姆的恩将仇报;柯林斯的虚伪愚蠢、奴颜婢膝还是凯瑟琳夫人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以及其它人的……,我们是不是都能从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找出些原型来?

当然,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都那么猥琐。

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美貌而又性格温和,甚至有些天真,从来都不会把别人往坏处想——哪怕她明知别人在欺骗她!其实这样的人虽然看似完美,但我觉得,她似乎缺少应有的是非鉴别能力,倘若她生存当今的中国,只怕被人骗得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其实做人不仅仅要有宽容之心,还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退!

我最推崇的是伊丽沙白——贝内特家的三小姐。她美丽、热情、聪明、自尊自信、面对权势绝不低头。当她看到达西的傲慢行为时,即使知道他是一个年薪上万英磅、并且地位颇高的少爷,她也绝不因此而强迫自己去巴结他。舞会上,当整个朗波村的人都对他趋炎附势时,她只是鄙夷地坐在一边。后来,她知道自己错怪了达西时,也敢于表白歉意。还有,在简生病的时候,她放下小姐的架子,徒步冒着雨去探望姐姐,耐心地服侍姐姐……总之,在这本书中,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可人儿,有个性,却又善良无私!

宾利是一个和简差不多的“老好人”,尽管他也很有钱,但他却那么平易近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和简能走到一起,我想,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至于达西呢,前面说过,他是一个“傲慢的家伙”,尽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很善良,他虽然有钱有势,但对佣人们却那么慈悲,对朋友也那么真诚、无私。其实他高傲是因为他有资本——试问一下,一个从小就生长在权贵家庭的少爷,一个一直被父母宠着的独子,能不养成自高自大的坏毛病吗?开始,他也存在着很深的门户之见,但是,在伊丽沙白的影响下,他慢慢地开始接近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称的”小老百姓了。后来,他和伊丽沙白抛开门户之见,终于走到一起了,他们这两个性格几近完美的人,以后互相影响,也许会变得更完美了吧。

……

总之,看完这本书,感想颇多,无奈文笔有限,难免词不达意,写下些生硬的文字,但愿大家别见笑!同时,建议大家都看看这本书,看完后掩卷深思一下书的主题:爱情,到底是应该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第三篇:浅读《名人传》

花去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名著《名人传》。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著,著名翻译家傅雷译。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列夫·托尔斯泰传》三部分。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三大巨人举世闻名。贝多芬依然是我曾经在其他读物上了解到的贝多芬,并没有因为我读过《名人传》而增加了对这位“伟大但不幸音乐家”的更多认识。传记中穿插他的书信,他的音乐作品的艺术分析,这都难以吸引我的兴趣,尤其是后者,对于我这种关于音乐只是听听“彩色包装漂亮却没营养的流行歌曲”的可称之为“乐盲”的人,怎会懂得去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我迅速跳过许多我看不懂的分析贝多芬作品的其中也包含大段大段计算机出错导致的“乱码”的章节,我实在读不了,虽然我知道作品是艺术家风格人格性格的载体。贝多芬,是个很有力,力到有些过头而显得狂躁的悲情天才,他却一直试图扼住命运的咽喉,有些倔强地活在自己激情慷慨的王国。

关于米开朗琪罗,我依旧只记得他是一位伟大的雕塑家而已,或许我还知道他过的生活也是很拮据,其他的,我就没有太确切的印象了。读这三人的传记的过程中,米氏的这部分是跳过篇幅最长的。我对雕塑的了解之匮乏比音乐更甚,关于音乐我好歹还听听流行歌曲看看“快乐女生”。所以在读到这部书得第二部分也就是《米开朗琪罗传》的时候,我是半“漂浮状态”的,几本上没明白也没记住那些篇幅说了什么。大概是我对于雕塑的无知造成了读完米氏后的无功——基本没有收获。

不过这种感觉却给了我一个建议,今后读些自己感兴趣的或有些了解的书会更好。

托尔斯泰,这部分是全书当中我读的最详细的三分之一。关于托尔斯泰,我之前只知道《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三部书名,仅仅是书名。还有,模糊记忆中听说他是老年离家出走却意外死在途中的。读过托尔斯泰的传记后,我了解了他对于艺术,对于革命,对于自由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他的宗教热情,他的理智和信仰。艺术必须是广大群众的而不是少数上层社会的高雅人士的自娱自乐;自由主义者只是疯狂的陷入奴隶状态而不知的傻子,他们沾沾自满地认为选举权的获得使自己掌控了政府的行动,这些自认为不再是囚犯的“自由人”,以为可以参加选举执掌狱中事物的狱警就意味着享受到了自由;而托尔斯泰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采取的是更深的痛恨,“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满足人类最低级的需求:他的物质的舒适。而即是这目的,还不能以它所拟的方法达到”,贫苦阶级是为了生活下去和生活得更好而反抗一切压迫,但他们的方案是无法帮助他们做到这些的,即使社会主义最终胜利,那也只是会加重社会的压迫,只不过压迫者变成了翻了身的无产者,托尔斯泰认为。

第四篇:浅读《尘埃落定》

浅读《尘埃落定》

2010级文学院 hwy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当第一次阅读《尘埃落定》的节选片段时,我被这部作品的异族风情深深吸引,顿觉巴尔扎克所说极是。然而随着进一步的阅读,一开始以为的“手不释卷”没有出现反而渐行渐远,直至全本看完,总感觉心里被掏空了什么。这种掏空不是来自震撼,而是许多疑问,许多朦胧感。甚至于突然让我觉得,异族风情和寓言式的故事恐是这文章唯一的闪光点了。

不过阿来笔下的人物的确栩栩如生:预言家“傻子”,老奸巨猾且残忍霸道的土司麦其,骁勇善战但却有勇无谋的麦其家大儿子,因出身低贱而特别注重身份且是汉族的麦其土司二太太,烧了罂粟地并葬身火海以此为诅咒的多吉次仁的女人,真正具有智慧胜过**作为书记官的翁波意西,暴戾却忠诚的索郎泽郎,腼腆但灵巧的刽子手尔依,忠诚而又善良的卓玛,以及与卓玛形成鲜明对比但让“我”真正爱上的塔娜„„然而这些人从我眼前走过时,是没有背景的,只是空洞地在我眼前走过,不知这可不可以归结为拥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鲜活情节。

好的作品并不流于形式,这是读者共同的信条。因为只要能够入木三分,说的深刻,就会像《历史系男孩》中台词所说:“阅读时,感觉书中伸出一只手,紧紧地握住了你的手”。也许是我学识有限,觉悟不高,所以《尘埃落定》没给我引起共鸣的享受。不知这是不是阿来选定一个忽而真傻忽而假傻的“傻子”作为第一主角的缘故,让文章一步步远离深意。当然我还是要再一次强调,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然它又怎会坐上“茅盾文学奖”的宝座。

初读时,以“傻子”的视角去看一切,颇让人有种大智若愚的感觉。“傻子”就像一个预言家,心里的灵魂偷笑着,怜悯地看着这些以为他是“傻子”的凡人们。这种感觉非常奇妙,特别是作者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一口一个“我”字,不禁让自己以为是自己在行驶着这上帝般的权利,跳出历史的舞台,淡薄的看着过往云烟和历史变迁。

然而也正是这“傻子”的视角,渐渐地固步自封,将“傻子”局限,也将读者圈住,不禁让人思索,那些“傻子”言中的事实到底是洞悉还是巧合,他一针见血地看穿每个人的欲望,这种察觉是不是神秘的宗教色彩大于慧心。“傻子” 的视线里只有他自己的天地,这样就少了对他人内心的描写,看不到别的人和事,就像是一种主观唯心创造的梦境,“眼明花开,眼闭花寂”,整个故事便开始虚无缥缈起来,而读者则被书中的罂粟花晃晕了双眼,迷离了思绪,跟着“傻子”,不知去往何方。届时,疑问接踵而至,内心驶入一辆挖掘机,开始作业。

那康巴藏地的四季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幻的?生活在这奇妙土地上的不同阶层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命运的?在战争中颠沛流离辗转至此的士兵——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又是如何看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汉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呢?直至今日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都是战争的导火索,何况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些本来可以深入探讨,甚至是上升到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层面的内容,阿来并未多作探索。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是“傻子”和**的预见,这些预见不但不可逆,而且当它来临之时,人们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它们都只是空气而已,轻而易举的吸入肺中,穿过身体。它们就像“A问:你今天中午吃什么?B答:我吃盖浇饭”一样理所当然。制度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倘若真能让人如此从容淡定、轻易接受,那么,那些流血牺牲的革命者,那些誓死维护自己利益集团的人的行为,真是可笑至极。

以前看过关于《尘埃落定》的评述文章以及对阿来小说创作的研究性文章,不乏有这样的说法:点到即止,便是阿来的聪明之处,因为接下来的历史将要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一个好写却容易毁了作品、毁了自己的时期,除了对自己的反思,没有哪个人愿意对这一时期进行深入讨论。亦有如此观点:作为一个藏族作家,虽然已不能用母语书写,但是作品中深深的禅意便是他对母语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两种态度正中我观点对立面的下怀,因为在我看来,深深的禅意不是通过天真与强加的神秘表现的,没能深刻的思考,勇敢的写实,并不是点到即止的聪明,言重些似乎可以作为“耍小聪明”进行理解。况且阿来对《尘埃落定》的设定远不是一部《佛经》,也不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摘,他应该是想写出书面扉页介绍的那样:“康巴土司制度的兴衰历史和爱恨情仇”。兴衰历史算是贯穿了小说始终,可惜没有体现能够作为“兴衰历史”定冠词的“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一点不知是不是与汉藏两族描写手法不同造成的,就好比中国的小说大多以情节跌宕起伏见长,而外国小说则最喜对心理活动进行细腻地描写。而爱恨情仇,除了多吉次仁的女人烧了麦其土司的罂粟地,并以死作为诅咒,多吉次仁的两个孩子立誓早晚要报仇让我眼前一亮之外(因为这种情节汉族的确太少出现),不知是否麦其土司霸占别的土司的太太、麦其土司与女土司随意在田里野合、播种时节,男女可以在田地间任意你上我下、“傻子”十三岁就要了侍女卓玛等等这些都算在了“爱恨情仇”之中。其实谈到这里,真的免不了想要吐槽:小说中时时刻刻出现的男女激情,真的让我匪夷所思,好似没有他们撩人的献身,小说就进行不下去了,读者的眼球也不能被吸引了一般。

虽然前面说的种种俨然是在批评这篇小说,但我从不认为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一无是处的,除了成功带我们游览一番藏地风景,品味了康巴人文之外,对宗教一无所知的我也或多或少明白了喇嘛、**、传教者、统治者之间在一个政教

合一的社会中拥有怎样的关系。另外,我一直没有否认他对人物的刻画功力,如若非要搞“我最喜欢的人物”评选大会,我会选被割了两次舌头的书记官翁波意西。本来早先我最喜欢的是预测地震的**的,我觉得他充满智慧,还有一颗普度众生的心,然而当翁波意西出现的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他将取代喇嘛、**甚至是麦其土司等一切已形成威慑的权威地位,后来喇嘛、**对他明明惧怕却装作无所谓的心态出现,以及麦其土司下令割掉他的舌头时我更加坚定他无心取代却会取代一切的想法。如果说,**是宗教中一种万能的象征,那么,翁波意西才是真正的**。除却他“不能说出心中所想,舌头不要也罢”的哲人思想,阿来赋予他的官职“书记官”也耐人寻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的出现,康巴土司的历史恐怕就会随着汉族政权的到来而彻底消失。不知阿来这样的安排,是否是想告诉读者,虽然政权更迭,时代变迁,但冥冥之中,自有**降临,他是来保护瞬间便可灰飞烟灭的康巴藏族文化的。深层次来讲,每一种文化,虽然会受政权更迭和时代变迁的影响,但它们会按照自己原有的核心延续下去,虽然在延续过程中,既会有繁荣昌盛之时,也会有危在旦夕之际,但它会一直顽强地延续下去。这种延续是民族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各族儿女能够寻根的源泉。

第五篇:2009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2009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读书的目的:P60-P61

“增加知识,开拓眼界”(61.9%)是多数图书读者读书的主要目的。位居二三位的为“打发时间/休闲消遣”(42.6%)和“满足兴趣爱好”(39.4%)。2008年我国成年人为满足“认知性功能”即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而读书的比例(62.3%)比2007年(58.0%)有所增加。

购书者的购买目的:P66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87.8%)购书者购书的目的是“自己看”,也有不少人(39.9%)是会为了“给孩子、家人看”购买。购书渠道:P66

通过各种书店购买图书是我国购书者购书的主要渠道。72.3%的购书者表示通常在各地“新华书店”购买图书,也有30.2%和12.2的购书者在“私营书店”、“特价书店”购书。位列其后的有“图书批发市场”(8.3%)、“书展、书市”(6.8%)往往有数十万参与者,数千万元的销售额、“网上购书”(5.7%)。

影响图书购买的因素:P68-P69

有50、4%的购书者会把“图书内容简介”作为影响图书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人际传播占25.3%,位居第二。“价格”、“书名或目录”、“作者”、“畅销书榜”等因素都会影响到10%以上的人的图书购买行为。

图书信息的获取途径:P69

调查数据显示,“朋友或他人推荐”和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期刊)宣传是许多购书者获取图书信息的主要渠道(53.2%),互联网(21.8%),书店内广告宣传(8.8%)。图书价格承受力:P72

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成年人可接受的价格为11.77元。其中,相对较多(26.6%)的人接受9-12元的价格,其次有24.0%和21.7%的人能接受5-8元和13-20元的价格。20元以下的价格被八成以上(81.9%)的国民接受。

文学类图书市场消费状况及市场预期P79

对比文学、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和心理等图书分类,文学类图书:偏好度37.6%,购买率16.7%,预购率15.8%,市场空缺度3.8%,都占据这些图书分类中的第一位。教育类图书购买率4.0%,居第五位,预购率5.8%,也居于第五位。

在文学类图书偏好情况的统计中:P79

2008年“文学名著”的购买率最高,超过了“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购买率为6.2%,消费规模为0.48亿。

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出版物类型:P133

在我国成年网民中,有13.7%的人通过互联网购买各类出版物。而在这些购买者中,通过互联网购买图书的人数最多,有67.6%的购买者表示曾通过为互联网购买过图书。

下载浅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读国民阅读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1 “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素养、精神世界以及未来的成......

    浅读《干法》有感

    浅读《干法》有感 好久没有认真看书了,其实这次读《干法》是又一次被现实‘奸’了一次,既然反抗不了,我就只能再一次的享受现实的摧残了;本打算选一句稻盛和夫的一句经典语录作......

    浅读路遥《人生》

    浅读路遥《人生》 我并不十分喜欢路遥的小说,虽然迄今为止我只读过《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我不太喜欢抓住某个作家不放,读全或者读大部分某一个人的作品,我更倾向于细细品......

    浅读育儿心得(★)

    浅读育儿心得 昨天又接到谢老师的电话说要我写一篇育儿心得的稿件,放在建工幼儿园网上与其他家长一起分享经验。乍听到,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诚惶诚恐般。喜的是我家小瑜在幼儿园......

    浅读《三字经》(精选五篇)

    浅读《三字经》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

    浅读《道德经》感悟

    浅读《道德经》感悟《道德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短短5000字,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智慧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

    《孟子》浅读心得

    《孟子》浅读心得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现在的我囿于自身的阅历和知识自然难以三言两语简单概括。短短的选修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很难让我说完......

    三国演义浅读心得体会专题

    《三国演义》浅读心得体会 六盘水维修车间 刘军 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正可谓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以东汉末年为时代背景,当时官宦弄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后以魏、蜀、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