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刍议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与兴趣培养
刍议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指导与兴趣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与扩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与兴趣培养的浅见:
一、提高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关联度,深化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二、丰富各种平台,交流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三、营造良好氛围,探索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关键词: 关联阅读阅读平台方法兴趣
正文:小学语文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统一起来,并行发展。因为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外延,而课内阅读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二者统一了,学生既可把课内阅读习得的知识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巩固深化,亦可把课外阅读的体验、收获充实与课堂学习之中,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提高课内外关联度,深化阅读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师要有意识的把课内阅读作为一块跳板,在课内阅读中适时介绍课-1-
外读本中同类型的经典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并加以赏析,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也在阅读这类经典文章的过程中深化了课内阅读中的方法与情感体验,既“得法与课内”,又“得道与课外”。
如人教三语下册第13课《和时间赛跑》是一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的去世而伤心不已,后来听到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了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此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生理解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为此,在教学中,我相机引入了与此课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的精彩片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引导学生从这些平凡的自然现象中去体味“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进而深化了珍惜时间的意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全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主体型关联阅读
“主体型关联阅读”是指选择与课内阅读同一主题的选文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既有纵向阅读,就是深化同一主题的阅读,上面所举的《匆匆》即是这种类型;亦有横向阅读,比如同一主题的不同题材,不同表达方法的阅读。
(二)迁移型关联阅读
“迁移型阅读”就是指课内阅读与选文具有相同的对应知识点,这有利于深化学生在课内掌握的阅读技能。
①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②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或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较摔跤”片段侧重动作描写,教学时可阅读《读本》中的《弟弟》的有关片段领悟“弟弟”的性格特点,将抓住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迁移到《弟弟》一文的学习。
(三)积累型关联阅读
这类阅读比较自由,是不带框框的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其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及写作素材。
二、丰富各种平台,交流阅读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即使是课外阅读,也不是散漫的,它也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阅读,其目的一般为增长学识型、了解信息型、涵养精神型等。毫无疑问,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对于其交流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前平台。
如“读前阅读指导课”,其教学模式为经典片段赏析——学生阅读实践——班级交流体会——激发课外精读。当然,这里所赏析的“经典片段”教师要需要提前精心准备的。
再如“读前阅读推荐课”,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准备推荐——班级推荐——交流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课外阅读普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此,我们在推荐时,应着眼于小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选好阅读材料,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作文趋向”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那样广泛博览。
推荐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教师推荐,也可以学生推荐,既可以利用语言文字这一媒体,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影视剧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之后,我带领孩子们观看了电影《铁甲钢拳》,该影片是一部洛奇式的机器人拳击电影,主人公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给学生们以极大地鼓舞,当然,孩子们也对机器人更加青睐,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科普题材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浓厚的。
(二)读后平台
“阅读汇报课”是一种常用的读后平台。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学生准备汇报提纲——班级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三、营造良好氛围,探索阅读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由此可见,良好读书环境与氛围的营造对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良好氛围中,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内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还在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的过程中,探索着未知的阅读方法,体验着读书的无穷乐趣。
比如,在班级,我们可以创建“班级图书角”。在家庭,我们可以家校联合,为孩子设立小小书房,并鼓励“亲子阅读”„„
当然,活动对于环境的营造以及孩子阅读积极性的调动也是非常有效的。如“读书笔记”评选、“优秀作文”赏析、“文学周刊”板报、“我最喜欢的书”评选„„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师投入着巨大的精力和工作的热忱,更需要依托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纳入到正常的语文教学计划之中,锲而不舍,方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参考》(京),2011.9上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南亚玲 学校:涧峪岔金穗希望小学 电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读词、读句、读段、读篇,学生就读懂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意思,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得以发展,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四、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七、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兴趣的培养
南
亚
金 穗希望小 学
玲
第三篇:刍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刍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目前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小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与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有利于其日后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发展。本文通过阐述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意义,分析与提出了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必要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一、我国小学语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花费绝大部分时间进行课文讲解,忽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能使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这种教学方式枯燥单调,不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使得教学有效性较差。授之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小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与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有利于为其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利于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激发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是内在推动力,教师应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常关注小学的兴趣点,将其兴趣点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此,教师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疑问引发好奇心。教师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应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欲望与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精心设置问题,鼓励与引导其边学边想,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听说读写产生兴趣。教师应注重给予小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小学生时常反复朗读、大量阅读、提高写作等,以使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从而激励其自主学习。
3、运用故事、表演、比赛等激发兴趣。小学生对故事都很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讲故事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方便其理解与记忆,也可以通过使其表演与比赛等引发其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营造民主氛围,培养自学习惯,激发自主意识
教师应改变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的现状,而是应具备民主教育观念,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小学生,让其自主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并不代表放任自流,而是让其熟读课文、进行思考、记下难点并利用学习工具解决自己可以解答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以及自学情况等作出不同的自学要求,引导其做好预习、记好笔记、细心检查、认真作用等良好的自学习惯,以帮助其自学能力的提高。此外,民主而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基
础,有助于小学生激发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应建立一个民主、轻松而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小学生的意愿与选择,支持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与小学生做朋友,多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并多鼓励与赞扬,使其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激活自主学习欲望,激发自主意识。
(三)加强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教导
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者,应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小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在教给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应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注重教导其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小学生利用学习工具进行自学。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肯定涉及很多生词、生字,教师应引导与鼓励小学生学着利用学习工具自己解决。让小学生进行课文朗读,使其将自己读懂与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增进认识,并教导小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启迪小学生思考,鼓励其质疑。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指导其独立思考、积极思考,鼓励与引导小学生讲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胆提出疑,并对其进行启发式提示与解答,注重发展其思维能力,以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进行激励性评价,增强自学信心
教师的评价会对小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激励性评价远远超过批评的效果,而教师的赞扬与鼓励常常会使小学生激发积极的学习兴
趣与动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善于发现小学生的优点与发光点,对小学生的进步,哪怕很小的进步都给予鼓励与赞扬,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给小学生满意的微笑与赞许的眼神,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多表扬等,这些都会有利于激励小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教师更应该以积极心态对待,对其进行鼓励性评价,看到她们身上的问题与优点,客观看待她们的成绩。教师不能对其放弃希望,而是善于发现其潜能与前途,当小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与看好时,会增强自信心并倍加努力学习,以达到教师的期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加强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小学生动手、动口与动脑,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真正培养与增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参考文献
[1]张国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黄卫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语文作文兴趣激发与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作文兴趣激发与培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 趣激发 新课标 策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疼,每次作文都像是应付苦差事。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变成了,“筷子夹豆腐,提不起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 ”。因此,只有激发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产生热爱写作的巨大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苦写为乐写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在新课标下,分析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因素,分析其原因,寻求激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的策略,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和作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一、影响小学生作文兴趣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一)作文目标要求过高
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目标要求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了解,仍然一如既往地“揠苗助长”,往往以7-9年级才真正开始训练的“写作” 的标准来要求还处于“习作”阶段的小学生,以 “习作” 的标准来要求还处于 “写话” 阶段的小学生,这就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标准,而学生 “跳起来”也 “够不着”,就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觉得作文“云里雾里”,琢磨不透,就不会作文了。
(二)缺乏有效的作文方法
在作文课上,很多教师讲给学生的仅仅是作文技巧、结构等理论知识,缺乏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训练,这就使得许多小学生实际作文能力难以提高。这种 “应试”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作文时生怕“越雷池一步”,依教师的“标准”
挤牙膏似的凭空造起文章来。在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中,常常缺乏深、准、新、实而流于浅、泛、旧、空,尤其是缺乏对作文闪光点的肯定和对创新的鼓励。这样做,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很难提高。
(三)作文内容不切实际
小学生害怕作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观察能力,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的时候,超出了小学生的经验范围,超出了小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使小学生们缺乏切身生活体验。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作文课存在抵触情绪,从心理上畏惧写作文,面对作文题目,常常是文思枯竭,因此就只有冥思苦想,胡编乱造,甚至是抄袭,导致作文中的思想不是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愿意写进作文中,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合一的教育普遍缺乏。
(四)作文形式模式化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作文知识、作文技巧的灌输,注重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思考和想像等等,制约了学生想像力、联想力以及创新力的发挥和培养,使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这主要是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化造成的,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对课文的机械模仿,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对作文结构的定势化讲解,所以读小学生的作文,总会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考试作文,文体训练单一,过多的指导违反了创造的规律,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策略
(一)内容创新,提供鲜活材料
1.游戏作文
游戏是儿童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利用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指导作文,教师巧妙地将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作文上,学生便会乐于写作。如写《一次有趣的活动》,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趣,总是写一些老掉牙的活动,如“老鹰捉小鸡”,“跨步 ”,而这一类作文在作文书上比比皆是,东抄西凑便能完成一篇作文,不能达到作文训练的效果。因此,我经常设计一些形式新颖的游戏,如“逗笑”的游戏,一名学生当“木头人”不能笑,另一名学生要想方设法逗“木头人”笑,这个游戏滑稽有趣,课堂上笑声不断。我适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参加游戏的同学的表情,动作,游戏结束后用小记者采访的形式请两位参加游戏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能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游戏中,在玩中细致观察,达到了乐于写作的目的。
2.关注热点、焦点、兴趣点
联系人们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作文指导,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热点、焦点、兴趣点,学生或亲见、或亲闻、或亲历、或亲感,写起来得心应手,而且文章内容新颖充实。如观看奥运开幕式,闭幕式,国庆庆典,并描写其中精彩难忘的场面,关注新闻中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并查找相关资料,谈谈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还可以抓住学生兴趣点指导作文,如有一段时间学生很喜欢玩陀螺,还开展各种转陀螺比赛,这时引导他们将玩(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原文地址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2385)的过程写下来,学生就会言之有物了。当陀螺被“打入冷宫”,溜溜球成为他们的新宠时“溜溜球”自然又成了写作的新话题了。
3.提供直观材料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创设直观情境,或提供实物观察,或利用多媒体,或运用教学图片,或从课内走向课外等如写水果的作文,课前要求每个小组准备一种水果,作文前让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鼻子去细闻,用手去触摸,用口去品尝,这样,学生对水果的大小、形状、颜色、重量、香味、滋味等方面有了具体深刻的体验,促使学生产生想说话的心理需要,于是,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再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又如观察中药胖大海,让学生看看胖大海泡水前后的形状,观察它是怎样变化的,学生也很感兴趣,能快乐地完成作文。
(二)积极鼓励,调动快乐情绪
1.多鼓励少批评
叶圣陶先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热情洋溢的批语,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对写作产生兴趣。要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发现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语段,用波浪线标示出来,学生一见到这样的符号,就会产生成就感,觉得自己的作文得到了老师的赏识,一定会暗下决心,争取在下次有更精彩的表现。采取高分政策,对好的作文尽量打高分,对于差的作文尽量不打不及格的分数,适当拔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特别是让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看到希望,对写作建立信心。
2.评语具体、有针对性
教师所加的批语应该根据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清楚的引导,切忌空洞抽象,要让学生看了批语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补充修改,不能全是语句通顺,条理清楚等笼统的话。创造展示的平台,搜集学生作文中的精彩语句并加以点评,注明作者及出处,公之于众,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还可以将学生中优秀的作文及时推荐给学校校刊,红领巾广播站以及省市国家级报刊和网站,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发表,还要特别关注处于作文水平中下游的学生,也给他们一个发表的机会,起码在班级内部发表,或者张贴于墙,或者抄写在班级黑板报上,或者口头予以发表,总之,要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让人人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丰富积累,保证乐写源泉
1.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不爱写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有时候觉得有话说,但一到下笔,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观察奇妙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活跃思维,引导他们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身边的老师同学亲人,社会上更多形形色色的人的言行举止,留意身边的小事,将观察生活贯穿于生活的每一天,持之以恒,养成一种习惯,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样才会笔下生。
2.积累情感
写作要情动而辞发,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之所以动人全在于其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习作若没有这情字,还能真实感人吗?老师应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引导学生积累情感体验 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会观察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如从买菜这件事中,或者学会了讨价还价识别真假,或者感受到农民的艰辛与朴实,或者看到小商贩短斤少两的丑恶行为有了体验和思考,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
3.积累语言文字
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这就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把优美词句,语段摘录下来,尽可能背下来。教师可以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背诵好句好段,每周一评比,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应手了。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将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以生活促进写作。使学生感到确实有话可写,要创设一定的空间,扩大作文课堂启发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使之善于感知生活。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从而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写出好文章,为将来走向社会进行交际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益芬.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
[J].江苏教育,2006(12).[2] 张聪慧.新课标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三个淡化”和“ 三个强调”[J].教育论坛,2003
(2).[3] 高海燕.小学作文教学“拔苗助长”现象及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法,2006(8).[4] 马舒曼.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疏导方法[J].安徽教育论坛,2002(4).
第五篇:小学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更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一小部分语文学习的“弱势群体”:他们或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受到家庭或者自身的某些影响而缺乏信心,或是不善于积累和运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诸多的知识漏洞,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为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被老师们认为“朽木不可雕”,所以很多老师对他们失去培育、浇灌、修枝、剪蔓的耐心。但是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应该创造失败者,哪怕学生只有百分之一的成人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育人爱心,当教师的只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权利。”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所以目前新课标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之一就是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驱动其“自能发展”。
二、课题的涵义和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会自觉主动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使学困生不学困,或者发展成为“不学就困”,就必须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使学困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困生热爱学习、喜欢语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原有的层次上有一定的提高。
2.通过研究,探索适合于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探索能形成针对小学语文学习中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的一套可行性、便于操作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关注学困生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研究,争取找出成功的方法,分析出无效的方法。分析归类,抓典型,并跟踪研究,解决“学困生缺乏学习兴趣”难题,形成研究成果。
1、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2、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3、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学困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大块:
1、询问、观察相结合,分析出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2、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法,教育观察法等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用统计法并辅之以文献研究、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研究培养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策略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教师的情感、教学手段等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如何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并能真正发挥作用,成了课题组老师课堂教学中探讨研究的内容。
2、针对学困生进行一系列的帮教措施
(1)心理帮教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处于懵懂的、可塑的阶段,他们需要关怀与尊重,信任与鞭策。特别是学困生,他们身临困境,受人鄙视,缺乏自信心,易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把激励带进课堂,以此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
(2)学法帮教
对待学困生,应因人而宜,适当给他们降低教学要求,并制定出“学困生分层目标评价细则”,然后和他们作出一天、一周、一月的约定,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成功目标,继而争星脱困,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老师在平时课余时间必须做个有心人,对学困生进行个别的辅导,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开始入手,一点一滴地帮他们补起来,并在教学中对他们不讥不讽、不舍不弃,对其抱以爱心、耐心、用心的态度。
六、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及其进程如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3月15日——2013年4月30日)
(1)通过讨论分析、上课、听课、座谈、图书资料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情况,对学生现状进行分析。
(2)收集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搜集研究成果,分析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准努力的方向。
(3)选择培养学困生的对象及制定相应计划。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5月1日——2013年10月31日)
(1)准备阶段的工作小结;
(2)制定下一步研究的计划,并做出具体的要求。
(3)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归纳材料、进行分析提炼;
(4)总结阶段性实验结果,并改进实施方案,深入实验,进一步探究实际效果。
3.深化、总结阶段(2013年1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