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节地校课的反思
一节《地校》课的反思
大官厅小学高玉玲
在本学期,我校有了自己编写印刷的校本教材《晨沐书韵》,从此,我校地校课师生有了统一的教材,不在因准备不足而无法正常开展地校教学活动。新学期第一堂课结束后,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地校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地校课不能上成语文课
《晨沐书韵》这套教材收录了古诗文、论语、历史故事、成语积累等。教学中要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中去体会、感悟经典国文,享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 突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在阅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感悟,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供大家感悟、讨论、交流,展开活动。在交流中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人生观。
三 做好读书笔记
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可记的内容很多,如学习的内容、了解了哪些知识、感受等。鼓励学生多写感受,对喜欢的文章要熟记、背过。
四 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诗文诵读、读书笔记展览等。激发学生的阅读性趣。
第二篇:一节修辞课的反思
一节修辞课的反思
前不久,我在教学“双关”修辞时,颇感例子的空乏。只举了“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都是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杨和柳,更指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和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这两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和“情”一语双关。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典型例子。而且,由于学生对诗词不太了解,老师也只能将其中的双关很死板机械地讲给学生。
这样的话,将本来颇为生动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修辞完全赶进了死胡同。教学效果是:学生理解不好、对知识印象不深、课堂缺乏活力。当时自己也感气氛不佳,但情急之下,也是再没有能够扭转乾坤。于是一节课在几乎没有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形下结束了。
如何让修辞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某一修辞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与他们生活贴近的事例特别感兴趣,由于关注得多,所以获得的知识多。比如,课堂如有球赛、球星、影星事例的穿插,效果就不错。那为什么不能让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走近修辞呢?有一次在大街上,我发现广告拦有这样一则广告:菊花电扇,是您“冷静”的选择!这“冷静”二字,不就是双..
关修辞的运用吗?一则是指头脑冷静,一则是清凉的世界。在此,我找到了解决修辞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将广告带入课堂,带入修辞的教学!
在第二次教学双关修辞时,我先举一例:金猴皮鞋,令足下生辉。学生兴趣..
很大,立刻能反应出这一广告词的两层意义:“足下”既指脚下也指“你”。最后学生总结:穿上金猴皮鞋,不仅脚下生辉,而且使你整个形象光彩照人,大放溢彩。
同学们的兴致不小,我趁势引导下去,于是我又给出他们下面的广告词: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药业。这时,还不等老师请同学回答,底下同学早就异口同声。到此,学生特别活跃。我也明白,我的尝试已经成功了一半。照此,我继续给出下面的广告,并让学生总结:
(1)、小鸭,小鸭,顶呱呱。(双关)..
(2)好面子洁面乳,只许痘留5天。(双关).....
(3)、太平洋保险:平时积累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双关)
(4)、白菊蚊香,默默无蚊。(仿词)....
(5)、桂龙咳喘宁,咳不容缓。(仿词)....
(6)、金城摩托,骑乐无穷。(仿词)....
(7)亲亲八宝粥,口服心服。(引用)....
(8)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引用).......
(9)某牙刷,一毛不拔。(引用)....
(10)殡仪馆:烈火中永生(引用)
(11)当铺:当之无愧(引用)
(12)臭豆腐:臭名远扬(反语)
(13)平安保险 :中国平安平安中国(回环)
这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材料,即广告带入了课堂!“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激活语文课堂,就要时不时为此注入活水,而这活水只能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只要将这一股清泉引进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由一片干涸之地变为一泓清池,甚至是一片汪洋大海!
太原市尖草坪一中赵向英
第三篇:一节古诗词复习课的反思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节古诗词复习课的反思
乐山市实验中学 陈秋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因此,我们的课堂设计每一环节都应着眼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长足发展,这就要求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等内容。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标,我反思了自己的一节古诗词复习课。
案例:
2007年12月11日,我在2005级2班上了一堂古诗词复习课。其内容为九年级上册25课和课外古诗词背诵。其程序如下:
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皆是诗中精品。积累古诗,我们可以感受中国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积累古诗,我们可以受到品格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熏陶。
二、说唱古诗词:生自由复习九年级上册25课和课外古诗词的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背(在初学时,学生即将这些诗词或编成了歌曲,或编成了快板)(巩固复习内容,整体感知)
三、火眼金睛找一找:将昨天要求同学们默写名句的题单拿出来,交给同方位的检查,请检查的同学将默写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为了应对考试时古诗词默写的12分,让同学们自主学习,互助学习)
四、质疑答疑:对理解性默写答案不确定的地方进行质疑,师生帮助确定答案。(针对部分同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设计此环节)
五、分门别类辑古诗:请同学按不同的标准将15首诗词曲中的部分归为一类,可以按朝代、作者、主旨、体裁、风格等,并请说明归类的理由。(考察同学对作家作品、内容、文章主旨、语言风格等的掌握,同时训练学生的整合能力,归类后交流)
六、妙笔生花:将自己归为一类的诗作名句串联成一段话用以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写、交流)(巩固对内容的理解并加以延伸,同时将诗歌背诵与写作联系起来,鼓励同学们引用古诗词入文,增加文采,展示素养)
七、汇编成集(作业):将自己归为一类的作品整理编成一个小册子或办成小报,注意体现个性风格,注意拟好题目。(在活动中运用,在活动中巩固)
结果:
1、学生制作的小册子或办的小报图文并茂,分类合理,设计体现个性,标题拟得好,如“红豆”“情诗精品屋”等。
2、一调考试时默写和诗歌赏析的得分率达到了80%。
3、毕业宴会时,宴酣之时,部分同学开始用古诗词交谈,或戏谑,或勉励,或宣泄,有位女同学特意在我面前朗诵了快板式《武陵春》。
思考:
1教学目标非常明确,纵览全局,设计教学目标;整合单元,简化教学目标:识记——赏析——运用,既针对考试,又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增加文化积淀,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设计时综合考虑了教学内容、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等因素,力求设计简约有效。
2、这是一堂复习课,但避免了大容量的知识灌输所带来的枯燥乏味,其中“说唱古诗词”“汇编成集”等环节都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分门别类辑古诗”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集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的“三主”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
3、纵观整堂课,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主持者,而不是一个演讲者。所起的作用是统筹安排、情节串联,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说唱古诗词”“ 火眼金睛找一找”“ 分门别类辑古诗”等皆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4、兼顾整体,分层设计。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其具体体现,这种关注不仅是知识上的关注,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人格上的关注。“质疑答疑”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理解性较差的学生而设计,让他们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到应有的知识,体会到被尊重的快感和成就感。“妙笔生花”一环节的难度相对大点,重在提高训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将默写、赏析、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受古文化精髓中的人文精神熏陶。
5、努力创设学生课前参与的情景,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在上此课前布置的默写作业,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上课内容。
6、不足之处:对古诗词赏析中重点词语的赏析及重点语句的分析的思维问题及语言表述的规范性问题没能涉及。
结论:
这是一节高效的语文课。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即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熏陶,这是我的教学追求。语文课堂应是唤醒生命意识和活力的课堂,师生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有目的有兴趣有条理地互动,全身心投入地去体验这一过程,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共同感受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四篇:一节好课的教学反思
一节好课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希望上一节好课。当然,我们体育老师也不例外,更想做一名好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应是这样的。
一节好课,应该是学生难忘的课。一节难忘的课,一定是在学生的某种情感,某种兴趣,某种价值观中播下了能够发芽的种子,或者是使学生的某种思想得到了提升。
一节好课,还应该是学生富有激情的课。倘若教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课堂气氛合到一起,情景交融,那么学生会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得到全方位地熏染和升华。
一节好课,更应该是实现了互动的课。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方式与生活技能。
第五篇:《一节特殊的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一节特殊的课》一课课文讲述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通过一节“特殊”的课,认识到自己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却忽略了对他们的回报,于歉疚、懊悔中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并马上付诸行动,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故事。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不仅是文中的孩子上了一节有别于其他课文内容的感恩教育课,同时也是学习课文的孩子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我们该怎样向父母回报一份爱心。由此我想,从来没有一所特别的学校开设感恩课,可是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我们受到的恩惠实在是太多了。父母给我们以生命,历尽艰辛养育我们,给我们以呵护与温暖,使我们健康成长。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顺利实施,又有多少志士仁人付出了物力财力,才得以使面临失学危机的贫困家庭的孩子能继续学业……然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日子,偶尔帮父母洗个碗还得向父母索要辛苦费。好象父母给予孩子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虽说父母对孩子施恩不图报,但是受赐者却不该忘记。施恩者之所以不图报,在于他们自认为只是履行应尽的义务,应做的贡献。不是放债,投桃并不要报李。受到恩惠的人所以要感恩,是为了要懂得亲人、社会为他们做了多少。而我们的孩子连父母之恩都不知道感激,何来回报社会之说。看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的这种感恩教育何等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课堂情景演示实际上经过了闹——静——闹的过程,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孩子们从细微处说说,可以给爸爸妈妈的一个吻,一句温馨的话语等,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理、知行。
我们从父母师长那里学会感恩,我们还要教给孩子学会感恩。在感恩的心情中,才能成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