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23: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

第一篇: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

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

巴曙松,李仁杰2010-05-17

摘 要: 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所设置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在总结此前中国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方面,以及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补偿、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各流程,对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银行监管的一些指标还有动态调整的空间。

关键词: 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国的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经受了考验,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专业水准迅速提升直接相关。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进而影响社会的金融资源配置状况。

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所设置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在总结此前中国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方面,以及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补偿、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各流程,对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银行监管的一些指标还有动态调整的空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银行业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探索,鼓励银行差异化经营

目前,监管部门设定的监管指标体系对于所有银行都是一致的,这对于保持整个的全面落实有其合理性。不过,随着中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银行体系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不同银行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的经营发展路径和资产负债结构特点,有的擅长零售业务,有的擅长批发业务;有的擅长负债业务,有的擅长资产业务;有的擅长表内业务,有的擅长表外业务,这有利于优化中国银行业发展格局,提高金融服务整体水平,也是金融监管所提倡和鼓励的。因此,在监管指标体系的设置上也应适应银行业发展变化的特点,实施分类监管,而不是对所有银行都用一样的指标比例来要求,尽管监管指标体系和监管标准对所有银行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家银行经营特点和资产负债结构不尽相同,具体执行时应具体银行具体分析。

对于擅长零售业务的银行来说,往往资金成本相对低,同时,人员和网点布局较为广泛;而擅长批发业务的银行,更为注重资金运用的效率,其资产负债结构必然与零售型的银行有显著的差异。

在信贷投放的节奏上,在当前强调宏观政策正常化的背景下,引导整个银行体系总体的信贷投放保持合理节奏是有现实合理性的,但是,如果对所有的银行都要求一致性的投放节奏,反而可能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投放节奏高度趋同而产生共振,未必能够很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二、淡化存贷比管理,转向资产负债全面匹配的资产负债管理

在目前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中,存贷比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和金融脱媒的加快,银行的负债来源、资产运用日趋多元化,存贷款在负债、资产中的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仅靠存贷款难以完整反映银行的负债及资产状况,存贷比例指标也已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而且随着负债的多元化,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已不限于传统的存款,其他很多稳定性好、与贷款期限相匹配的负债都可作为信贷资金进行运用,仅仅存贷的匹配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从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监管实践看,存贷比管理被逐步淡化。所以,中国也应根据银行业发展的实际,逐步弱化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转向资产负债全面匹配的流动性管理,重点监督银行的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整体相匹配、到期期限和再定价状况相匹配,从而更好控制流动性风险和再定价风险。

三、关注现金流状况,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合理设置流动性监管指标,真实反映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危机以来监管部门一直高度关注的风险类别之一。衡量流动性风险,不仅要看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状况,而且更要关注现金流,有时从指标看流动性缺口较大,但现金流充足,银行偿债能力较强,实际的流动性风险并不大。影响银行现金流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括资产负债各个期限的到期状况,也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政策、银行自身的金融同业往来能力等,仅仅是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现金流状况。而且,有时资产负债期限表面的状况与实际的状况也不一致。例如,个人按揭贷款按照监管报表要求统计的到期期限大部分为15-25年,而从中国银行业的房贷提前还款的情况看,实际期限远远小于账面上的期限,平均才6-8年,并且每月都有还款形成的现金流。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更应关注不同期限的现金流报表,才可以真实反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避免误判而增大银行体系的运行成本。

从具体的监管指标看,流动性缺口率和核心负债依存度是现有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两个指标。该两项指标在计算负债期限的口径中,对一般性存款中的活期存款部分,做了沉淀分析认定,即把过去一年中活期存款的最小值作为稳定部分,到期期限认定为一年以上,剩余部分在一年以内各期限平均分配。这些根据业务实际情况确定的流动性比率口径较为合理。但是,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核心负债既没有考虑三个月以上定期同业存款,也没有考虑活期同业存款的稳定部分。此外,对通知存款虽认定为定期存款,但由于没有明确到期期限而认定为即期到期的定期存款。从银行经营看,与一般性存款中活期部分的沉淀分析认定相比,这两项认定不够合理。实际上,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金融同业的专业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且随着居民和机构理财意识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起伏,居民和机构的资金往往在银行的不同会计科目中交替变化,比如储蓄存款和同业存放,资本市场行情好时,储蓄存款大量转化为证券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放,资本市场不景气时相反,因此银行一般性存款和同业存放往往是同一来源、相互转化的。银行通过证券资金第三方存管、银银合作平台等吸收了大量的稳定性较好、资金成本较低的同业存款,三个月以上定期同业存款和稳定部分活期同业存款认定为核心负债较为合理。同时,居民和机构为提高收益水平,逐步将暂时不用的活期存款转化为通知存款,通知存款多为活期存款转化而来,稳定性至少较活期存款强,活期存款可以做沉淀分析认定,稳定性更好的通知存款更应该做沉淀分析认定。为此,核心负债依存度中核心负债口径可包括三个月以上定期同业存款和活期同业存款沉淀部分;流动性缺口率应对通知存款按相应的属性和标准做沉淀分析认定,计算合理的沉淀部分,更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实际的流动性状况,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银行监管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另外,可以考虑将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只作为流动性监测的指标,而不作为监管指标。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只是从负债角度测度了银行的负债结构,并没有结合商业银行资产结构

来衡量流动性风险,若资产负债结构以及期限能较好地匹配,即使该指标较低,流动性依然较好,所以银行建议将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只作为流动性监测的指标,而不作为监管指标。

四、突出研究金融机构偿债能力,适当控制杠杆比率

在关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的同时,还应关注银行的偿债能力,深入分析各种资产负债的实际属性,虽然有些资产表面上看期限很长,但实际上流动性很好,比如国债期限虽长,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可以作为银行的第二备付;有些负债表面上看即期到期,需要立即偿付,但由于实际上有大量沉淀,比如同业存放,有隔夜存放,也有定期存放,银行在使用过程中,完全可以进行期限管理。同时,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以及风险分散方式和金融创新工具的过度应用,造成杠杆比率过高,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杠杆比率过高是金融机构出现较大风险的根源之一,因此应严格控制银行的杠杆比率,包括资本充足率、名义杠杆率(即总资产除以净资产)、资产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的期限化管理等,使银行杠杆比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从整体上保证银行偿债能力。

五、客观看待全球银行业监管强调提升资本充足率的趋势

在全球银行业经历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全球银行业的监管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监管者,开始强调提升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对于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银行,还会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在经历了2009年中国银行业信贷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要求也更为严格,这对于控制整个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强调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与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强调资本充足率应当具有根本的差异性。首先,从强调资本充足率的市场环境看,发达国家面对的是银行体系的资本被大量侵蚀而严重不足的严峻状况,而中国的银行体系则是实体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的信贷需求,导致了强劲的银行资本需求,中国银行体系的资本金并没有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侵蚀;其次,中国的银行体系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经历了利率市场化的激烈竞争,融资多元化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因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普遍面临利差显著收窄、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不足的约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的银行业依然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利差水平依然较高,同时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依然旺盛,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的银行业在相对长的时期内必然是保持一个资本需求旺盛的发展特征,强化资本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资本使用效率,并减缓对资本需求的强度,但是不会改变这个大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银行业对资本的需求强度大,是当前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市场结构所决定的,除了促使银行业更加注重资本配置效率之外,不应简单学习发达国家的资本约束要求,而应当更多鼓励和开辟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以合规、有效、市场化的方式来满足银行在这个阶段对于资本的旺盛需求,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银行体系自身的发展。

第二篇:对当前学会及协会监管工作的调研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新形势下国家对社团组织培育发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自治区学会、协会发展迅速,已涉及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众多领域。我们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对目前**学会、协会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对学会、协会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基本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7年,在全区登记的社团组织共3960个,多集中在经贸、建设、教育、体育、经济、卫生、社科等领域,下面还设有许多分支机构(分会和专委会)

从监督管理来看,主要由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物价部门对收费范围和标准进行审批,财政部门对财务票据的发放和使用进行监管,组织部门对领导兼职进行审批,日常业务由业务主管(挂靠)单位管理。

从性质上看,绝大多数学会、协会为自收自支的社团组织。但也有少部分是经编委批准设立的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从经费来源来看,主要是依靠收费,包括会费、咨询服务费、培训费等。还有政府补助、赞助费、商品销售收入等。其中会费收费标准由学会、协会全体会员大会讨论决定,咨询服务费、培训费由价格管理部门核定并发收费许可证。

从运行情况看,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区学会、协会得到较快发展,对全区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大部分学会、协会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问题

与政府部门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学会、协会是由政府部门设立,没有单独的编制和人员,职务由公务员兼任。这种体制往往使学会、协会工作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承担着业务主管单位交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项。有的把离任审计工作交由学会、协会去完成,还有的将初级资质证书的审核工作交由学会、协会审核。这种状况有些是因为职责不清,但有的则是有意混淆职能,以达到获取部门或个人利益的目的。

法规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学会、协会的日常运行和监督管理,都需要有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依据,而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仅是一个程序性法规,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学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在法律上不明确,无法依据法律规范赋予其相应的责、权、利,使学会、协会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

大部分学会、协会本身的民主决策、财务管理、资产登记管理等制度都不健全。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在一些重大事项、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有的协会不经研究购买电脑、打印机、一体机等设备。所购设备也不列入协会固定资产,造成账面资产流失。

经费管理混乱,违纪违规问题频发。学会、协会大都设立单独的账户,账面资金多的达到上千万元。有些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借此谋取不正当利益,把学会、协会财务变成了本单位本部门的“小金库”。一是存在设置账外账、公款私存、坐收坐支、违规出借资金等问题。二是存在违反规定乱收费问题。三是存在虚报冒领、套取现金、违反规定乱开支、财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四是存在兼职取酬,滥发奖金补贴等问题。

学会、协会名目繁多,监督管理不力。行政事业单位设立的学会、协会名目繁多,并且管理部门对学会、协会监管机制不合理,造成了监管不力的局面。尤其是对下设的分支机构(分会、专委会)监管松散,漏洞较多。学会、协会审批程序是由民政部门先批准登记,后到物价部门进行收费审批,再到财政部门领取票据。这些部门的监督主要通过年检进行程序性监督,局限性较大。而年检本身也主要是审查被检单位的上报材料,没有实质意义的监督检查。这种监管方式在管理上不合理,在监督上缺乏力度。

对策建议

把监管工作纳入惩防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学会、协会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对学会、协会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纳入本单位本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之中,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会、协会监管工作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全区各级学会、协会在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学会、协会在资金使用管理中发生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会、协会有效监管的应对之策,把培育发展与有效监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会、协会的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监管单位要根据学会、协会监管工作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为加大对学会、协会监管力度提供法律保证。应制定加强社团组织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学会、协会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制定学会、协会管理办法,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加强和规范学会、协会财务管理和审计等方面的制度,使各级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在具体实施监督管理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各学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大额度资金使用集体讨论决定和财务审批、财务公开及固定资产登记管理等制度,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发生。

理清关系,区分职责,转变职能。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推进政会分开,尤其要加快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在职能、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逐步脱钩。理清政府部门与学会、协会之间的职责关系,合理界定各自的业务范围,既要防止政府部门将自己职能向学会、协会转移,又要防止学会、协会越位行使政府职能。凡是纯事业性和纯社会组织性的学会、协会要与挂靠单位全部脱钩,由民政部门直接监管。其他学会、协会逐步实施与业务主管单位脱钩,从根本上防止和解决学会、协会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学会、协会的作用。

清理整顿,改革完善监管方式。对学会、协会进行清理整顿,规范学会、协会行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学会、协会监管的方式,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对所有学会、协会,包括分支机构进行清理。各学会、协会要对领导兼职审批、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各主管单位要对所属学会、协会财务进行审计,对存在问题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学会、协会在登记注册、检查、收费审批、票据使用管理等各环节监督管理的具体手段和办法,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措施。

三是加强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管。业务主管单位要加大对学会、协会尤其是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学会、协会及分支机构相对较为集中的单位,要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凡业务相近的学会、协会能合并的应予合并。对学会、协会与分支机构设在同一城市的,分支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与上级学会、协会合并管理。对分支机构设于异地的,登记管理部门、当地的业务主管单位和其上级学会、协会要相互协作,尤其对其财务要共同加强监管。

四是加强收费监督。物价部门要规范学会、协会收费行为和服务范围。严格审批学会、协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的要严肃查处。

五是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机关每年应对行业特殊、资金流动量较大、群众有所反映的学会、协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会、协会在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

六是建立相关监管部门和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监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保证学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第三篇:对当前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对当前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食品是通过漫长而复杂的供应链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各环节错综复杂,加之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食品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主要担负的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地方政府表彰和鼓励,但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仍存在问题如下:

一.经营户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落实上仍不能建立健全,进货台账记录不够全面。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我们工商部门实行的是以产品追溯为中心,以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为手段的管理模式。由于食品种类繁多,经营者人手精力不足,很难做到每种食品手续样样齐全。

二.从基层食品管理执法现状看,我们大都是凭借工作经验,从直观角度查看食品包装、装潢、生产日期、有效期、QS质量认证等。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假冒产品制造的技术有一定的含量,单从处包装上检查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三.市场巡查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基层管理面临多项执法检查,如黑网吧排查专项检查、无照经营专项检查、农资市场整顿、成品油市场检查、以及各种户外广告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检查等。由于工作人员、执法车辆较少,面临一系列检查工作,往往是那个工作较急,就先进行那个活动,流通领域食品检查要求每周巡查一次,并作出书面记录,显然不能达到要求,有的工作人员要对辖区食品户排查一次,一周也难排查完毕,所以实际中存在有作假行为。

四.食品检测时间长、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由于流通领域食品品种多,食品检测经费高,加上检测时间较长,往往等检测结果出来后,经营户所购进的食品已售完,如检测结果定为不合格食品,只能是处罚了之,不能够有效的保护消费者身心健康。

签于以上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调整:

1.经营户建立食品安全备案制度迫在眉睫,实际一票通制度不仅仅对经营户,对我们执法人员管理起来都方便的多。

2.与知名企业联手打击市场假冒行为,切实保护著名商标专用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公务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分辨假冒商品能力。

3.充实基层工作人员、车辆、认真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使基层各项专项检查活动有效的开展。

4.建立食品专项检测站,缩短检测时间,才能有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净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才能落到实处。

第四篇:对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思考

法体系是指具有不同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授权的执法组织为执行法律而构成的相互配合、相互分工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就是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组织机构与有关部门职责科学分工、行政执法人员合理配置、监督执法机制协调高效的统一体,即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机构、人员、职责、机制的有机结合。

一、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存在主要问题

(一)编制机构不全,基层监管工作步履艰难。继2002年11月1日颁布施行《安全生产法》后,国务院依据《安全生产法》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以下称《决定》)。《决定》指出“县级以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充实必要人员,……”。经过2年努力,截止2006年9月,浙江省101个市、县(市、区)已全部设立了独立的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2006年11月1日颁布施行了《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称《省条例》),《省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或者确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乡镇(街道)相继组建了相应的监管机构。2008年2月29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08]14号,以下称《意见》)。《意见》指出,一是要充分认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明确了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职能;三是要切实加强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至此,县级以上尤其是乡镇(街道)级政府的安全监管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但是,由于省(市)级政府至今尚未出台与《安全生产法》、《决定》、《省条例》、《意见》相配套的、刚性的、统一的编制机构文件。负有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能的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内设机构(包括机构职责、机构名称、机构只数等)不统一,上下不对口,一定程度影响上传下达以及上级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己经组建的乡镇(街道)级监管机构,因上级政府没有正式下达行政或事业编制,其监管机构有“巢”无“鸟”,既使有人,或是内部调剂,或是身为其人,实是兼其职,乡镇(街道)监管执法层面仍然是断层,处于最基层的乡镇(街道)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依然步履艰难。

(二)监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执法监察需要。以我区为例。西湖辖区总面积312.43平方千米,辖2个镇、9个街道和118个社区、5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6.75万人,暂住人口10.71万人。区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建有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的陵墓、牌坊、陈列馆16处。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机关均集中设在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杭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江北区快和浙江大学等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坐落区内。到2008年6月止,全区法人企业达9814家,个体工商户17000家。而在监管力量方面,目前区级层面仅有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6人;11个镇(街道)虽组建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科),规定增配科室副职1名、明确1名科室人员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其人员是内部调剂,增配的1名副职和明确的1名科室人员均还兼管其它工作,其实每个镇(街道)只有1人是专职安管人员。与我区监管范围、监管任务相比,我区的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极为薄弱,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呈“倒金字塔”结构,越到基层,监管监察力量越薄弱,难以适应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需要。

(三)监管职责不清,综合监管部门职能难以履行。安监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从理论上讲不难理解,它是一个大安全、大概念、大范畴。但是,由于对综合监督管理本来涵义被曲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成了个“大箩筐”,只要是涉及安全的都往里面装。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综合监管部门与专项监管部门的监管内容、监管范围、监管职责不清,越位、错位、推委现象难以避免。尤其是发生事故后,遭老百姓遣责的不是专项监管部门,而是安监部门,直接把安监部门推向一线。专项监管部门也是能推则推、能避则避。二是综合监管内涵不清,综合监管部门职能不能正常履行。《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后,虽然国家也颁布实施了一些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仍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不能适应监管执法工作实际需要。尤其是《安全生产法》中确定的综合监督管理内涵不清,使得综合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不能正常履行,一些法律规范确定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一定程度影响了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开展。三是一些常识机构设置重叠,不利综合监管和协

调。为加强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了诸如“安全生产委员会”、“防火安全委员会”、“交通安全委员会”等组织。这三个组织不能说不重要,也不能讲不可设。问题的关键是,就这三个组织而言,其指导思想都是围绕安全这个中心开展的。而现在是一分为三。各唱各的调、各自为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

象也难以避免,不利宏观管理和指导,不利综合监管,不利统筹协调。

(四)监管手段落后,安全监察工作受到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不断应用于生产经营领域,安全生产监管手段、执法水平与当前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突现。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力、物力、人力配备少,资金、车辆、人员、通讯工具匾乏,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二是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工作专业技术性强,大部分执法监察人员因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手段,安全生产信息、宣传、培训、应急救援等体系极不健全,安全检测检验、安全评估和鉴定、安全标识和安全防护用品管理等尚未在全国各行业普遍、有效地推行,执法监察难以有效开展,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安全监管监察工作的有力开展。

二、对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几点见解

(一)建立健全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执法机构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核心。一是监管机构编制及人员的配置,应依据当地管辖范围大小、任务轻重、生产总值(gdp)、人口等综合要素,依法、科学、合理配置机构编制及人员,切忌“一刀切”。二是在乡镇(街道)级政府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机构。目前,绝大多数乡镇(街道)虽组建了相应的机构,但是,各地做法不尽相同,就人员而言,有的是通过地方途径招聘解决人员,有的是在乡镇(街道)内部调剂解决人员,且组建的编制机构找不到法律依据,主要是省(市)级政府尚未下达过有关编制文件,缺乏法律支撑,使必造成人员得不到稳定、工作经费落实不了、正常监管执法工作开展不起来。对此,乡镇(街道)级政府监管机构,应由省(市)编制委员会依据上述要素确定机构、编制和人员,统一机构名称、统一编制性质、统一监管范围、统一监管职责。

(二)明确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职责,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关健。一是在目前安监部门尚未实行垂直管理,省级以下安监部门保持现有规格的情况下,为有利于协调有关专项监管部门的监管执法工作,现有的“安全生产委员”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是可行的。建议“防火安全委员会”“交通安全委员会”等有关安全生产组织统一纳入“安全生产委员会”,以利统一协调、统盘全局、综合治理,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明确《安全生产法》中“综合监督管理”的内涵。《安全生产法》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安监部门不好操作。举个简单例子:企业内部防火间距问题,是消防部门主管,一旦有问题要整改或处罚,应由《消防法》来调整。如果安监部门发现了问题,目前充其量只能是下发整改指令书的同时告知消防部门,也是比较妥当的办法。但是,问题在于安监部门下达的整改指令书,企业向安监部门反馈整改情况后就不好操作了。再是,安监部门虽告知了消防部门,若消防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内部防火间距问题迟迟得不到整改的话。此时,安监部门是再直接监督企业还是监督消防。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理解,安监局可以监督消防部门履其职尽其责。问题的关键在于安监部门应该用何种方式进行监督。如果安监部门只是口头告知消防部门,在此过程中一旦事故发生,责任追究起来,安监部门是空口无凭了。对此,明确《安全生产法》中“综合监督管理”的内涵,即明确综合监督管理职责、范围、内容、方式、手段以及明确监管执法主体势在必行。

(三)组建高素质的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队伍,是建设安全监管执法体系的基础。一是要通过建立安全生产执法监察人员素质基本标准、健全选拔制度、合理配置专业、加强执法监察人员培训、建立专家型执法队伍等途径,加强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二是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装备配置工作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05]194号)精神,加强执法监察装备建设。三是尽快出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方面的专门规定,改变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分散于各单行法律、法规之中的现状。四是加快与《安全生产法》配套的具体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以适应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实践的需要,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评价制度、安全生产国家标准、从业人员紧急避险制度、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安全事故损害赔偿制度等。五是制定安监行政执法的服装配制、警示标志标识、执法装备及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法规。六是建立和完善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建设、检测技术支撑、安全评价、宣传培训等安全生产服务体系。

(四)形成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长效机制,是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体系的保障。一是按职履职尽责。综合监管部门除履行自身职责外应当是更宏观、更超脱,尽量从具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综合监管部门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重大问题,指导和督促有关部门的专项监管工作,组织有关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二是处理好部门之间关系。综合监管部门应当依靠专项监管部门做好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做到“多指导、多支持、多协商”、“不包办、不干预、不争利”。三是建立工作制度。虽然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但彼此之间仍需经常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提高监管执法水平。通过安委会办公室或建立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制度加强工作联系。四是联合执法。针对一些安全问题突出的行业、企业、区域和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综合监管部门应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集中的或专项的安全检查执法活动。综合监管部门、有关部门还应与司法机关建立密切协调的执法机制,运用多种法律手段将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结合起来形成疏而不漏的法网。

第五篇:对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现状及工商监管对策的思考

对当前基层食品安全现状及工商监管对策的思考 针对当前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监管这一热点、难点问题,安徽省阜阳市工商局按照国务院关于食品监管工作的职责分工,对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隐患、校园周边、商场超市、农村食品经营等问题集中环节和监管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全面分析、深入思考。

一、阜阳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面积9775平方公里,总人口950万人,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阜阳市工商局现有公务员1194名,监管全市各类市场475个,依法登记的个体工商户8.3万户,各类企业1.1万余户,其中食品经营主体6656户。2004年劣质奶粉侵害阜阳问题的发生,把食品安全推上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位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经过几年的努力,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特别是2008年,全市工商系统在食品监管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全年组织开展了节日食品、校园周边食品、猪肉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11次,共出动巡查人员61163人次,检查食品经营户48702户次,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15040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2.34万元,消费者获得直接经济赔偿8.34万元,帮扶规范食品经营户12228户,清理取缔无照经营食品户891户,查处食品经营违法案件260件,查获各类假冒伪劣食品470612.53公斤,确保了全市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全年无一食品消费事故发生,迈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坚实步伐。目前,全市食品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确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改善,经营者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普遍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观念有了明显提高,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合格率逐年攀升。但是,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食品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诸多问题

1、食品质量存在隐患。一是我国食品标准仍然偏低,推向市场的成品本身质量不高,食品质量不能适应人们日益提高的健康标准要求;二是食品化学性污染危害严重,如农药残留于农产品中,兽药残留于禽畜产品内等;三是质量伪劣食品屡禁不止,使用劣质原料、投入违禁物质、超量使用添加剂食品普遍;四是食品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安全担忧,如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的未知隐患;五是具有生理依赖性食品的潜在危害,如投放罂粟壳、孜然等原料使人上瘾的食品等。

2、学校周边食品问题。一是经营食品与文化用品、日用百货,乃至美容理发混合经营,交叉污染;二是围绕学校幼儿园门口及周边的流动经营较多,多为小吃零食,来源没有保障;三是作为消费者的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差,被采用刮奖、送玩具等方式吸引购买的小食品隐患较多;四是许多包装食品经常露天摆放,风吹日晒使食品在保质期限内就已经变质很难发现。

3、商场超市食品问题。一是连锁商场超市食品来源一般都由统一配送和自主选购两部分,统一配送的供货渠道正规,质量基本能够保障,自购部分的食品来源散乱,特别是商场超市内出租承包形式经营的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副食品缺乏有效监管;二是裸装、散卖食品缺乏防尘防蝇设施,顾客可以随意手拿挑拣,交叉污染较多;三是以促销、优惠、返券等形式推销的食品多为效期临界食品;四是临时雇佣的营业人员、保洁人员流动性较大,缺乏健康检查。

4、农村食品问题。一是低档食品充斥市场。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重价格轻质量是目前消费的普遍心理,廉价食品存在滋生土壤,导致生产成本绝对很低的假冒伪劣食品接踵

而至。二是各行政村相继出现经营户,经营人员多是 “留守”老人,利用自家的住房开个窗口或者摆个小桌子经营,商品数量少、品种多、档次低,往往一个经营店总货值只有几百元,且进货渠道也由过去的进城批发变化为现在的流动车上门送货为主,相当一部分经营人员没有能力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出现问题追源困难。三是冷藏、恒温食品没有必要的保存条件。饮料、火腿肠、果冻等许多需要冷藏和恒温保存的食品,摆在货架甚至露天摆在室外销售,往往保质期不到就已经变质。四是被老百姓青睐的现场加工食品,诸如炸油条、馓子等,都是一锅油反复使用。五是农村经营户销售的食品即便是过期变质了,也不愿销毁,特别是鲜活食品,鱼死了,菜蔫了,肉剩了,不让销售就自己食用。

(二)流通领域食品监管诸多问题

1、传统的监管手段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商品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市场违法行为的复杂化不相适应,监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监管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2、食品的各种标准、标识、认证种类繁多,使工商部门在食品市场监管工作中形式审查内容不断扩大,分散了对食品假冒伪劣实质内容的审查精力和时间。

3、无照经营现象普遍,取缔工作困难。无照经营者主要是城市无业、下岗人员,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条件很差,无力达到获得证照的条件,而这些人员往往就是靠经营一点小吃、摆个食品摊点维持生计。

4、目前的假冒伪劣食品靠传统的市场巡查和感官鉴别已很难发现,必须抽样检测,但购样费、检测费是一项很大的开支,长期得不到解决,直接影响质量监管工作顺利开展。要做到对食品安全隐患的早发现早预防,大规模的、反复的抽检必不可少。

5、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监管人员有限,每个工商所2—5名公务员要管理几个乡镇的市场和分布在各个行政村的经营户,很难及时巡查到位,加之政府在农村的食品监管体制和监管网络没有健全,监管存在很多盲区和薄弱环节。

6、缺乏内部食品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食品安全是目前政府和各监管部门中最重要的业务,但内部食品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缺乏。目前工商局也还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只是要求公平交易局兼管食品安全,由于食品监管工作的风险性、繁忙性、无回报性和工作成绩的无显现性,加之都有自己的硬性工作任务,非专门人员都不愿或无暇兼顾这项工作,这就直接影响食品监管工作的系统性组织开展。

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策略

(一)明确指导思想

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工商管理,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的长效监管体系,必须坚持“三高、四不、五克服”的工作要求,高度重视、高度警觉、高压态势,思想认识上一点不松动、监督管理上一点不松劲、市场准入上一点不松口、市场巡查上一点不松懈,克服认识上的滑坡、思想上的麻痹、工作上的松懈、心理上的侥幸、情绪上的厌战。

(二)坚持“六项制度”

坚持不懈地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六项制度”,切实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机制保障。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完善食品市场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切实把好食品质量进货关。完善食品市场监管和巡查制度,严格规范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完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抽样检验和退市制度,严格食品质量监管。完善食品市场分类监管制度,严格食品市场日常规范管理。完善食品安全预警和防范制度,严格防范食品安全突发问题。

(三)细化监管措施

1、深入开展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把开展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作为工作的重点任务,着力解决食品市场的突出问题。一是集中

开展重点品种的专项执法检查。以消费者申诉举报多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重点,突出抓好粮、肉、蔬菜、奶制品、儿童食品、老年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饮料、酒类、调味品、食用油、禽蛋及其制品、水产品等品种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病死肉、过期霉变食品、“三无”品、有毒有害食品等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集中开展重点区域的专项执法检查。以城乡结合部、旅游景区、车站码头为重点,突出抓好小食品店、小摊点、小作坊、小市场的专项检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三是集中开展重点时段的专项执法检查。春季以包装食品、腌制食品、干菜制品等为重点,突出抓好保质期限、添加剂使用、标注标识等问题;夏季以冷冻食品、生鲜食品、饮料饮品等为重点,突出抓好冷藏条件、过期变质、食品卫生等问题;秋冬季节以散装食品、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干果、坚果等为重点,突出抓好规范标注、药物残留、掺杂使假等问题。以“五一”“中秋”、“十一”、元旦、春节为重点,突出抓好月饼、糕点、儿童食品、保健食品、酒类、特别是白酒等节日性食品,保障食品节日和季节性消费安全。四是集中开展对重点环节的专项执法检查。以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食品经营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市场和经营者自查自纠和自律工作,认真落实食品经营者对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规范食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行为。

2、强化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积极推进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结合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清理规范主体资格,切实做到食品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进一步完善食品经营者经济户口管理、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强对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重点监管,继续推进食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诚信体系建设。

3、严格食品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测,加强对食品质量准入、交易和退市的全程监管。继续推进食品经营者自律制度建设,引导和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协议准入、质量承诺、不合格食品退市以及市场开办者质量管理责任等自律制度,监督和指导食品经营者尤其是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和重点食品企业建立健全内部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严格食品经营者质量管理责任,切实对消费者负责。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食品安全示范店”等活动,积极推行食品质量协议准入、场店挂钩、场厂挂钩等制度。继续认真执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按照企业自检、消费者送检和工商机关抽检的办法,进一步完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快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配备快速检测车、检测箱等设备,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直报点制度,有针对性地加强食品质量日常监测和快速检测,并充分运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有关规定适时公布监测信息,及时进行消费警示和提示,引导科学合理消费。对包装食品、散装食品、裸装食品、冷冻食品、现场制作食品和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实施分类监管,并对消费安全危害大的食品探索按风险度进行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对不合格食品实施行政强制退市和经营者主动退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对退市食品进行跟踪监管,严防退市后的食品二次流入市场,确保不合格食品及时规范有效退市。

4、改进措施,创新方式,完善制度,逐步建立起制度规范、执法严格、反应迅速、措施有力的巡查机制。不断创新基层监管方式方法,借助信息化网络、现代办公设备和快速检测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基层日常监管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对基层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考核,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改善基层执法装备,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和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5、狠抓食品案件查处,加大对大要案件的力度查办。强化案件查办工作,尤其要抓好对食品大要案件的排查和督办工作。对流通环节食品违法案件涉及生产环节的食品质量问题,既要依法查处经销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又要将有关情况及时移交和通报

质检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对涉嫌犯罪的及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做到案情没有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没有依法处理不放过,内外勾结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追究责任的不放过,防范整改措施不到位不放过。

6、积极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规范化水平。强化立法立规工作,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制体系建设。认真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各项制度,突出抓好食品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食品分类管理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制度的落实,不断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健全完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防范能力。要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加强与各级消费者协会、食品行业组织和有关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消协组织的社会监督、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通过扩大12315网络和“一会两站“的覆盖面、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等办法,努力营造食品安全监管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层层制定和落实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加强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整治、早解决,形成全系统上下贯通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辨假及依法维权能力。

三、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迅速建立食品安全社会教育宣传体系。建立食品安全教育机构,提供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把食品安全常识列入中小学生的教育课时;教育公众掌握简单的食品质量识别方法等。

2、建立食品质量公共检验机构。尽快建立食品安全公共检验机构,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

3、把食品监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4、及时解决食品监管机构和人员编制。

5、主体资格规范为主,取缔为辅。允许采取行业协会担保、诚信经营户担保、经营大户结对帮扶等形式,给经济条件差的无照经营户宽松环境,以规范扶持为主要手段,帮助引导无照经营户达到获照条件。

6、进一步完善食品“分段管理”的结合形式,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和盲点。

7、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确立信用机制,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纳入到食品安全征信范围中去。

8、发挥行业协会的食品安全推动作用。行业协会在为整个行业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对成员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政府应当确立食品行业协会肩负推动食品安全的重任。

9、完善社会监管体制。阜阳市局推行了以“三员、四定、三进”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模式。“三员”就是明确部门监管员、乡镇政府协管员、社村信息员;“四定”就是定区域、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三进”就是监管进村、进户、进企业。但由于网络的松散性、人员的无偿性、责任义务的不确定性,体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政府应当从确立体制的管理,人员的报酬,工作的奖惩,责任的内容,义务的履行等方面加以完善,切切实实的健全食品综合监管网络体制。

下载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医疗器械监管的一点思考

    对医疗器械监管的一点思考永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吕国善 目前,医疗器械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领域,在医疗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技术的发展日......

    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乔亚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访问题,如何化解信访问题,这是从上到下的各......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 李金华 资料来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18),3 [关键词]审计;作用;经验;新课题;对策 [摘要]20年来,审计工作在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

    对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管工作的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如何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

    对烟花爆竹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烟花爆竹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07-8-8 1 引 言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俗产品,已有1400 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现有生产烟花爆竹企业约7 000 家,销售企业约14 万家,从......

    对农家宴监管的几点思考

    对农家宴监管的几点思考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追求便利化、休闲化,家里的聚会宴请与红白喜事都不愿自己动手,农家宴以其方便......

    对当前公安队伍现状的思考

    对当前公安队伍现状的思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种理念的提出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当前应急演练的思考

    对当前应急演练的思考 要紧贴实战需要,不断改进演练形式,提高演练的实效,真正实现由“演”到“练”的转变。 应急演练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危机意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安全知识,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