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家宴监管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追求便利化、休闲化,家里的聚会宴请与红白喜事都不愿自己动手,农家宴以其方便、灵活、经济的特点在农村日益壮大。但随之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给相关监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监管压力。
一、加工条件简陋。
农家宴的加工场所大都是利用家中的空地,无防尘防蝇防虫设施,加工待食的成品在自然条件下存放,容易引起食物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且易被苍蝇蚊虫飞爬,造成污染。
二、卫生条件较差。
农家宴一般在十几二十桌以上,甚至有些几天连办,餐具未经消毒反复使用,对食材的清洗可能也不到位,几百个人聚集在一起用餐,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三、安全意识淡薄。
因农家宴属于流动式经营,帮厨、小工等都是不固定的,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的餐饮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甚至大部分从业人员未办理过从业健康证,存在疾病传染隐患。
四、监管力量薄弱。
因农家宴量大且分散又无固定经营场所,不是群众反映,很难找到经营人员,更难掌握其具体经营时间。并且农村因地广人稀,执法人员配备有限,相当一部分农家宴可能是无照无证经营,一直处在监管盲区。为了控制农家宴的经营隐患,确保农民在享受经济便捷的餐饮服务时,亦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有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应做到“四个到位”。
宣传引导到位。把农家宴监管作为重点,列入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中,借助“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农村”、“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活动”、“六五”普法等宣传活动平台,深入农村,与乡镇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横幅、黑板报、宣传手册等载体,介绍餐饮卫生与食品安全科普知识。
备案管理到位。指导督促信州区内的农家宴经营办理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同时,对厨师进行备案登记,摸清底数,建立农家宴管理专项档案;在办证过程中严格把关,食品经营人员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出证,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一律退出农家宴从业经营。
培训教育到位。对农家宴经营者、管理者、厨师、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至二次的培训和指导,促使其掌握相关食品安全要求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并组织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切实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和规范加工操作行为。
监管队伍到位。健全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组建镇食品安全办公室,形成食品安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格局;提出“树立品牌、保障安全、抱团发展”的思路,引导农家宴经营者牢记食品安全责任,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监管力度到位。建立农家宴申报登记管理制度,实施分级监管,凡举办50人以上100人以下宴席的,由村(居)委会进行审查、登记备案,并指派熟悉食品安全的协管员现场指导;举办100人以上宴席的,由村(居)委会审查、登记后上报镇市场办备案,由镇市场办工作人员到现场对宴席场地、卫生条件、厨师健康状况、菜肴原料、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等进行检查。农家宴承办者严格执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制度,从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购符合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的食品,并索取有效购货凭证。禁止使用非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加工烹调食品,禁止使用亚硝酸盐加工食品。同时,对聚餐的食品必须按品种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