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错别字想到的
由错别字想到的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写错字,我也不例外。因为写了错别字,所以常常闹出大笑话。下面请听听因为错别字而闹出的大笑话吧!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妈妈的作文,不少于400字。过了两天,老师叫我们同桌互相修改,我拿起红笔认真修改起来。当我看到我同桌写和妈妈一起坐风车的时候,竟然把“妈妈钥匙在风车里”写成了“妈妈要死在风车里"。我看了哈哈大笑,对同桌说:“你太牛了,这都会写错,你家有字典么,哈哈!”
有一次,在小桔灯课堂上的口头冲浪,叶诺彤讲的是“错别字”,她讲的例子连她自己都笑了。她讲的是他们班上的男生踩她的桌子,出现了许多脚印,她就写了一张纸条。本来想写“踩桌子者罚款一元”,但写成了“踩桌子者发款一元”,她自己没有发现。第二天,她看见桌子上还是有许多脚印,于是她对男生们大声说:“你们没有看见我写的纸条吗?不准踩桌子,否则罚款一元!”男生们发驳说:“你看清楚了,是发款一元!”叶诺彤反过头一看,哎呀,这下糗大了,都是错别字惹的祸。
第二篇:由诺贝尔文学奖想到
天马行空的讲故事的人
——浅析莫言小说特色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传开之后国内像是炸开了锅,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许子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华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六个原因:第一,要写乡土;第二,要用现代主义技巧;第三,要写文革;第四,要有不同政见,批判政府;第五,要有好的英文、法文、瑞典文翻译;第六,要在中国以外获奖或有好评。许子东教授将此戏称为六个“幸运号码”。
莫言的作品确实正中这六个“幸运号码”——莫言的许多代表作都以黄土地为背景,运用现代主义技巧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来描写风土民情,抒发“怀乡”、“怨乡”情感的作品行列之中,也不乏批判文革时期的作品。莫言作品有好的翻译团队,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等高手一直在翻译他的书,并且非常努力地推介到英文世界中去。同时,他在海外也获得过奖项,曾获美国2009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纽曼华语文学奖。
通过六个“幸运号码”分析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作为中国人,我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颇感自豪。但同时,我也是困惑的,为什么许子东教授将“要写乡土”列为“幸运号码”之首?而莫言的乡土小说与其他乡土小说作家究竟有什么区别,从而使他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作家,首屈一指的应当是鲁迅。鲁迅笔下被束缚得奄奄一息、行为举止怪诞荒唐的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给西方世界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而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对乡土小说的萌芽、发展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我们能否大胆猜测中国作家最为西方世界所知的,至少最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知的,应该就是以鲁迅、沈从文等为首的乡土文学了。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给莫言的贺词:“最泥土的人最国际。”
乡土小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内容。北大教授严家炎曾经说过:“乡土文学在乡下是写不出来的,它往往是作者来到城市后的产物。”中国乡土文学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方向。
一个是思想的批判,也就是以现代性的启蒙思想来批判乡村社会。现代思想的视野充分映照出乡村社会的落后和蒙昧,因此,乡村迫切需要现代文明来启蒙和批判。体现在乡土文学中,是对乡村的愚昧和黑暗作集中的展示,对其表达同情的悲哀和批判的愤怒。
另一个是批判的思想,就是将乡村作为一种文明方式,以之来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在这一视野里,乡村文明呈现的是比现代城市文明与人类更为和谐的精神面貌,作家们也借对乡村文明的讴歌书写表达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
这两种思想倾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具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就对乡村的批判思想而论,由于长期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中国乡村确实比其它地方要更为贫穷,对它进行思想的启蒙是促使它迈向现代社会的必要过程;同样,从文化角度思考乡土文化的意义也有其合理性。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现代文明在赋予人类富庶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其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伦理、人性人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乡村生活处于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阶段,自然保持有较质朴的人性以及和谐的自然关系。乡村社会确实具有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批判价值。有着中华传统文明深厚积淀的乡村与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明构成了文化冲突上两种差别巨大的生活环境。
乡村有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深厚积淀,与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明构成了文化冲突,是最能体现中国当下社会历史发展的状况的载体,也许尽管时代在变迁,中国文学的文化土壤,在“世界”看来仍是乡村。
当然,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偏爱中国乡土文学,也与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一直不遗余力的译介有关。马悦然最钦佩的中国作家是“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1987年就将《边城》翻译为瑞典文出版。1998年沈从文去世让他特别惋惜,他多次公开表示,当年如果沈从文健在,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他甚至为此多年力争,希望说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能颁奖给已去世的作家。在当世的中国作家里,马悦然最欣赏莫言。那么,莫言的作品魅力何在?
在此,我只能浅谈莫言小说的特色,莫言的作品我只看过《红高粱》,但我觉得《红高粱》已经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
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恐怖、血腥。
《红高粱》中的轿夫余占鳌和新婚回门的戴凤莲是两个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他们在高粱地里私会,完成了神圣的结合。莫言在描写这一与传统道德不相符合的情节时,并没有使读者产生厌恶感,反而在庄严悲怆的基调下,使我们读出了对生命自由的讴歌。
又如罗汉大爷殉难的情节,罗汉大爷先被割下耳朵、再被割下生殖器官,然后从头往下被剥成一张完整无损的人皮,最后罗汉大爷成了“肉核”。虽然整个场面充满血腥、暴力,惨不忍睹,但却震慑人心。莫言通过构造一幅幅生动残忍血腥的画面,表现了生命的强悍与悲壮。
二、塑造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农民形象
莫言是个农民作家,小说大都取材于农村生活,乡间的事和物构成了莫言作品最为基本的感性材料。在一系列乡土作品中,莫言所奉献的带有强烈自在色彩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真正本土化的乡村世界,他所塑造的是一群生活在这块黑土地上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敢爱敢恨、有着除暴安良、抗御外辱的坚忍不拔的伟大生命潜能的农民形象。
《红高粱》中的余占鳌和戴凤莲就是典型的“豪侠义士”。余占鳌以粗鄙的轿夫身份亮相,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余占鳌渐渐显现出他特有的力量和胆识,这种力量和胆识被作者莫言通过一系列有悖于道德伦常的事迹展现出来,更加放大了余占鳌这一群体的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自由思想。
三、具有穿透性的语言
在小说中,莫言用“屎尿横飞”般残忍而缎子般华丽的语言来描绘农村生活,给人一种天马行空、波澜壮阔之感。他善于通感的修辞手法,创造生动的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语言狂乱驳杂又大气磅礴,婉约清丽又深情款款,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具有穿透性。
在罗汉大爷被剥皮的刑场上,“所有的人都变矮了,有的面如黄土,有的面如黑土”。用词上毫无新意,但视觉效果上却给人形象、生动的感觉,描写语言至此可说达到了极致。又如《红高粱》中还这样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陌生化的语言却意外的给人以音乐性的享受,生动淋漓的鲜活了奶奶的形象,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使人在阅读时耳目一新。
四、多角度的叙述方式
莫言小说还大胆试验“多角度叙述结构”(《球状风电》),“对位式结构”(《金发婴儿》)以及“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多种结构手法。或使作品增加层次感与逼真感,或使作品万象纷繁,引人入胜。总之,为了“使人物和环境获得最大可能的立体感”,使“故事活动起来,获得一种生命的力量”(巴尔加斯·略萨),他怎么方便怎么来,表现了极大的随意性。《红高粱》在叙述上就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叠合,以“我”这一后辈角色为视角展开叙事,并以“我父亲”的视角描绘所感受到的一切。而“我奶奶”临终前的大段意识幻想的描写,在以“我”为叙述人的结构中,更是有违常规,却不会给人以违和感。一方面,“我”叙述自己的家族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种视野的开阔性。
瑞典文学院在一份新闻公报阐述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排除时代因素、全球化的发展及个人机遇等方面的原因,莫言的小说确实独特而蕴含深意。他的小说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他的语言,是现代语汇与民间俚语的拼凑,庄严得令人发笑,粗俗中蕴含哲理。显示了其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根性。
莫言曾在《天马行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他的小说正是映证了这一点。”他的小说正是映证了这一点。他从80年代崛起于文坛开始,创作不仅是带着“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而且也是带着立足继承传统,而又着意打破传统钳束的“邪劲儿”。他用大胆的、富于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象的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故事的精彩描绘。不管是在小说的主题、题材、语言,还是在叙述结构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独自创新。正因为如此,莫言能在当今众多纷繁芜杂的文学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小说新颖独特的创作特色,能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发表了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听后让人感触良多。而读他的小说,你又可以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读起,它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那语言本身。那一个个字都像是在叫着喊着,笑着跳着,活鲜鲜水灵灵地来拉你,拽你,不知不觉你就跟着它们扑进了那一片语言的情彩斑斓的波浪,心旷神怡地遨游起来。
第三篇:由《弟子规》想到的
由《弟子规》想到的通过学习《弟子规》和各种素质教育使我有了很大的感悟,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要有一颗善良、恭敬的心,要孝顺父母,虽然我们正处于叛逆期,但应注意压制自己的情绪,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心去孝顺自己的父母,让这座堡垒更加坚固,坚不可摧。
从小养成谦恭礼让、尊重别人的观念,讲话时与朋友或亲人不要太冲,伤感情的话不说,那样不必要的冲突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我们还要珍惜时间,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似箭,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要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仪容仪表,对于食物不挑食,偏食,不浪费食物。
做人要讲诚信,凡事实实在在,对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应友爱同学,应多向那些品德好的同学学习,如果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再发表意见。还应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氛围,他人对我有恩惠,应回报他人。
《弟子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是学习古圣先贤文化教育为人处世的根基,只会念背不管用,重在领悟。重在行动,每一句都要落实,坚持下来,我们以后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以前大有不同。
所以我们不反要学习《弟子规》更应该继承这些中国传统美德,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并融会贯通,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重绽光芒,让《弟子规》的精髓在新一代人身上得到体现。
第四篇:由“爱国主义”想到的……
由“爱国主义”想到的„„
一说起“爱国主义”这个词,大家都不会陌生。我想,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我们学过很多关于革命烈士的文章,像《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小英雄雨来》等等。他们都是热爱祖国的勇士,用满腔的爱国热情来保卫祖国,真值得我们敬佩!我还读过《少年毛泽东》这本书,其中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在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有一天,革命军的一位代表向毛泽东所在的学校做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毛泽东和同学们听了这场演讲,一个个摩拳擦掌,热情澎湃。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每一个热血少年身上涌动。有几个同学当场就站了起来,表示拥护革命军的主张。毛泽东听了更是激动不已,他当机立断,决定站到革命斗争第一线去„„少年毛泽东的爱国热情,真令我感动不已!
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王河庙革命烈士纪念堂,缅怀革命先烈。当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革命战士。他向我们介绍了英雄们光辉的战斗史,引领我们看了陈列在那儿的英雄遗物。看着那些打满了补丁的衣服、鞋子,我心潮起伏: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革命先辈用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呀!我们真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联想到我们小学生,我觉得爱国是需要英雄,但爱国不只是豪情壮举,爱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甚至简单、普通到人人可为。比如,如果我们坚持节水和节电,坚持不用一次性筷子,就能减少国家资源的浪费,省下来的钱就可以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比如,如果我们合理处理自己的废品垃圾,不随地乱扔废弃物,就能减轻国家的环境污染,造福子孙后代;又比如,我们现在认真努力地学习知识,锻炼身体,长大了就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总之,爱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只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真正把祖国放在心上,我们的祖国就一定会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第五篇:由最美教师想到
由最美教师想到的
最近我们教育局组织号召我们深入开展向“最美班主任”学习活动。
在学习了“最美班主任”的先进事迹之后,被两位教师高度负责、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大爱情怀和敬业诚信、忠于职守、机警机智的可贵精神所感动。“爱和责任”这两个词深深地嵌在我的脑海中,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时刻牢记这两个词,以此为自己教育生涯的标尺,力争做一名怀揣着爱与责任的老师。
一棵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默默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靠的是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那么,我们教师又靠什么来支撑我们无比睿智的人生呢?那就是——爱与责任!汶川大地震让灾区的人民教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仁爱的胸怀履行着他们崇高的天职。从来没感觉我们教师是这样的伟大,真为有这样的同行而感到骄傲。在那时就有一个想法出现在自己的脑海:如果自己遇到了这样的突发事件,自己会做如何的抉择呢?英雄的教师同行与“范跑跑”成了我们同事谈论的焦点话题之一。责任心是道德的基点,在日常工作中即表现为自觉地把份内的事情做好。班主任工作是连接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仿造学习的一面镜子。
虽然我们不能每天都遇到这样轰轰烈烈的事,但是平凡不等于我们不能去实现我们的爱,伟大的爱不见得总在伟大的时刻发生。在平常中,只要你有一颗爱心,同样会去创造伟大的爱。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关心我们身边的孩子,用爱去关爱他们,去关爱自己。我一直都认为教师就像一星,没有太阳那样热烈,没有月亮那样温柔,没有朝霞那样炫目,也没有白云那样高远。教师,日日在讲台上吟诵,月月在课堂里歌唱,回报的,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更没有众口皆碑的名誉和万众瞩目的地位„„看着那些往日比我们成绩差很多的同学、朋友,几年不见,已是西装革履、洋房小车;再瞧瞧身边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时青丝已变成白发,带走的除了满箱的教案,剩下的却只是两袖清风。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彷徨,我疑惑,也曾动摇,现在我明白了,没有一份爱心与责任感,他(她)们是不会那样张开双臂来保护学生的。大事不会谁都会遇到,但环顾周边就有许多值得我敬佩和尊敬的老师。她们数十年如一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一腔热血,一直坚守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清贫与奉献是她们的本色,责任与使命是她们的原则。
没有一个人没有私心,何况教师呢,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幼吾幼及人之幼”,只有对子女无私的爱,处处、时时关心子女成长,才所谓尽了父母的责任。学生同时又是一个个的孩子,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同时也是“父母”。如果一个很爱自己孩子的老师,不可能不去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学生的差异明摆着,成绩差、不听话的孩子,教师不能厌恶。我认为一切教育方法都来源于一点,那就是“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教师,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爱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爱可以诱发美好的行为,爱可以播种美好的语言,爱可以让我想到最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教师可以在教育中给与学生人文关怀,心中充满爱,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使班级形成一种健康、美好的精神面貌。
“成熟的老师不发火,发火的老师不成熟。”尽管自己经常压不住火,但自始至终认为这句话确实有道理,发火与不发火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态,是不是每件事一发火就解决了呢?或许学生暂时受到你的恐吓,表现的很规矩,但他的好习惯是否养成,尤其是当教师不在的时候,他是否做得很好呢?所以,无论我们遇到学生发生什么情况,必须冷静下来,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能武断地作出决定,如果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处理草率、不公平,学生是很不服气的,而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养生之道上说,发火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为什么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把犯错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学生打闹了,把他喊到面前,先拍去他身上的泥土,擦去脸上的汗水;学生在一起玩耍,用指甲划破了对方,教师耐心地帮他剪掉指甲„„即使你一句话不说,他也会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更能体会到老师对他的“父母”的爱。
我希望教育是一块青草地,祈盼所有的孩子踩在上面都像跑进足球场般的欢快,而没有走进沼泽般的恐惧;希望能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情操在每个孩子心灵深处种下公正、清澈、宽容的种子,让学校真正成为所有孩子公平、快乐、成长的平台。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根本,同样也是师德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在当下应更多的体现出无私奉献,少一点功利追逐。在此我想说:我将永不愧对教师——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让我们守候着这方“三尺土地”,用三寸长的“白铧犁”耕耘岁月,让我们的青春在爱的奉献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