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根廷新一轮企业国有化浪潮的背后
阿根廷新一轮企业国有化浪潮的背后
2012年4月16日,阿根廷政府宣布将该国第一大石油企业YPF强行收归国有,以实现国家对石油资源的控制。YPF石油公司是世界性的油气化工一体化公司,此前是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的控股公司。历史上,YPF曾经历过多次私有化和国有化的过程,1999年,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分两次收购了YPF98%的资本权益,完成了对YPF的并购,此次国有化就是阿根廷政府从雷普索尔公司手中收回了51%的股份,以实现阿根廷政府对这家石油公司的控股。5月4日,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签署并颁布《阿根廷石油主权》的议案,对YPF公司实施国有化。
这并不是阿根廷第一次企业国有化行为。2008年,阿根廷对其最大的民航企业——阿根廷航空公司也实施了国有化。2012年8月,阿根廷政府还对一家具有造币资质的印刷厂实施了国有化,它是阿根廷惟一一家可以进行钞票和护照等安全性文件印刷的公司。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阿根廷进行了较为激进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这一时期阿根廷在航空、交通、能源、自来水、电信等各行业进行了大量的私有化。这些私有化使得阿根廷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上世纪90年代末大部分的公用设施和企业被转移到私人部门和外国投资者手中。
国有企业私有化降低了阿根廷政府对经济的管控能力,因此,阿根廷进行企业国有化的大背景是政府重新收回对经济的管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经过多年的企业私有化之后,阿根廷政府逐渐意识到,私有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相反还会使本国经济受制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阿根廷政府希望通过企业国有化重新扶植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以此来提高本国经济的独立性。以国有化YPF石油公司为例,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确保阿根廷的能源安全。阿根廷目前能源短缺,需要大量进口,阿根廷政府希望通过对YPF的国有化,提高阿根廷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从根本上解决本国能源短缺问题,实现政府对能源的控制。
企业国有化将会进一步加强阿根廷政府对于经济的管控能力。以能源行业为例,在阿根廷目前的石油供给市场中,YPF石油公司产量居第一位,约占全国石油供给的35%,除其之外,其他公司也在石油供给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阿根廷政府介入后,政府对本国能源供应将会有更大的控制力与影响力。
从目前来看,企业国有化并未对阿根廷的投资环境造成太大影响。从近期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来看,企业国有化并未对阿根廷外资流入造成太大影响,2012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外资流入估计为2326亿美元,同比增长7.2%,其中,流入阿根廷的外资规模达到110亿美元,同比增长27.3%,远远超过本地区的平均水平。
阿根廷的企业国有化或将在拉美掀起新一轮国有化浪潮。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企业私有化浪潮之后,近期拉美国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企业国有化浪潮,除阿根廷外,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在近几年都先后在不同行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国有化。阿根廷的企业国有化浪潮在南美国家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有利于南美国家进一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管控能力。
第二篇:企业商学院建立背后的思考
企业商学院建立背后的思考
《财富》杂志统计,在美国排名前500强的公司中,大约70%都拥有形形色色的企业大学。近年来,随着惠普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分校、西门子管理学院在国内的建立,国内也掀起了一波商学院建设的浪潮,一些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商学院,如春兰大学、海尔大学、联想商学院、伊利商学院等,另外也不乏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建立了自己的商学院,如金大地企业商学院、武汉小蓝鲸企业商学院、威克多企业商学院等。
这些企业创办企业大学,目的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培养和储备人才,推动企业转型及文化变革,满足企业对新技术提升的需求,并对供应商、客户及战略伙伴进行技术、服务支持;打造外部公共关系和传播企业的品牌和价值观等。可以这么说,不同企业大学成立定位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也呈现相应的不同。
国外企业大学由于成立时间较长,企业大学担任的使命已不再局限于培养企业内部人才。如惠普(中国)商学院,从97年一成立起就把自己定位成面向社会,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实现经济效益为培训目的,完全对外整合价值链的商学院。其培训业务全部指向社会,而对内的业务,即惠普自己的经理和员工的培训,全都由惠普人力资源部下属的教育培训部承担。培训事业部和人力资源部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对接关系,做到了讲师资源共享,课程共享和信息共享,如内部培训中逐步成熟的课程,会转化成外部课程,这种模式使得对外的企业与对内的培训工作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摩托罗拉(中国)大学从2002年起也宣布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重心发生重大转移,从主要培训内部员工转变成为供应商、客户和战略伙伴提供培训和咨询,目标是与更多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的企业结盟。摩托罗拉大学其下设有市场部、客户运作部、产品开发部、运作部,分别承担员工、客户培训需求分析、课程开发、培训实施和评估的相应职能,其下相应的一整套培训运作体系都比较规范、成型。
惠普商学院和摩托罗拉商学院之所以把自己定位成外向型的大学,主要基于集团公司的发展阶段和战略定位所决定,一方面惠普和摩托罗拉公司作为全球知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培训有一套自身体系的组织流程,运作相对成熟,人力资源部和企业大学的具体学院完全可以承担起相应职责;另一方面由于公司的快速成长,其在中国的供应链也在不断延伸和扩大,供应链客户、战略合作伙伴的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也急须相应提高,企业大学对外培训的职能也逐步得到加强和突出,企业大学自身逐渐从成本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承担起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整合企业供应链的相应职能。
相对来说,国内企业大学建立较晚,成立的时间也不长,企业大学建立的定位更多地侧重于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海尔大学的主要职责负责集团整体培训工作的推进及集团中高层领导的培训工作、初级领导后备人才的培养;集团各单位设培训主管,由其负责本单位人员的培训工作;海尔大学有权对集团内各单位的培训管理体系方面的工作展开审核。这种设置模式有利于海尔大学对集团培训的整体把握,保证了培训工作从需求挖掘到课程开发、从课程运作到培训效果评估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使得人力资源部从企业培训中抽身出来,以更好地研究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建立商学院,对于其定位、相应组织模式和实际能达到的效果,笔者不了解实情,也不敢妄自评论。成立企业大学首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人才,企业成立企业大学需要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培训对象的广泛性: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培训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如果企业每个具共同培训需求人群的数量很少,却采取大学式的规模培训方法,就达不到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形式,完全可以采取一对一指导或在岗培训的方法加以培训。
第二、培训的制度化:企业在自身发展中是否具备成熟的培训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施评估等运作流程,是否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和能力。如果企业自身都没有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成熟培训体系运作的积累,建立大学后组织的培训也变成了社会类培训,没有企业自身区别于社会培训的特点,也失去了企业内部培养适合企业特点人才的初衷。
第三、培训的独特性:企业自身是否有独特的培训内容。如果培训的内容与社会培训的课程相类似,完全可以把培训委托给社会进行。
当然,如果企业大学的成立更多地出自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价值观的灌输或建立企业内外部沟通平台的需要,那自又另当别论。
第三篇:新一轮白酒企业竞争中的六大关系
新一轮白酒企业竞争中六大关系
――李总在9月14日新员工入职培训上的讲话
白酒市场的竞争已经开始日趋激烈,如何应对竞争,如何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给白酒的业内人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总结了一下个人心得,我认为,在新的市场格局状况下,首先应当学会处理好以下的六大关系,才能真正具备指导客户开展工作的能力。
一、品牌定位与产品推广的关系:
中国人做事讲究“纲举目张”。所谓“纲”,就是要理解你所从事的品牌,以后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品牌定位去开展的,以浓香经典为例,中国的高档白酒,与剑南春齐名,进店价格就已经200多元了,什么样的人喝它?多年的经验总结,我们认为,应该是开帕萨特的那部分群体――有点财富,生意初步上轨道,积极向上,请客送礼时低档品会觉得没面子,高档又不划算,希望把车换成奔驰宝马。而国窖酒的客户则是开奔驰宝马的,局长以上,处长级别的能喝。理解这个与推广有关系,与招商有关系。这样的一个群体,产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改换品牌的机会越低,高档消费群体认的是“有面子”,不是认你的促销品,你也难以改变他的消费习惯。
接下来是“目”。招商是“目”,你一定要招到,有办法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的经销商,或者是他拥有能够让我们改变这批群体消费习惯的渠道。在省会,用餐饮和团购强大的经销商来改变。而作商超的经销商,则没有机会改变这批人的消费习惯,而在县城里,就找政府官员型(权贵型)的经销商;主渠道是“目”,推广是“目”,传播也是“目”。而品牌定位,对主渠道,对推广有影响,对传播也是有影响的,比如投放形式,墙体广告,中巴车,就不适合浓香经典,晚上7-9点打广告行不行,你的消费者正在喝酒,他看不到;繁华路段的T形牌,高档商场的路牌,高档宾馆的酒模,高档写字间的液晶广告,这些都适合浓香经典。而同样是路演活动,浓香经典适合在高档写字楼,而永盛烧坊则适合选在广场、普通社区的门口。喝酒的人是太阳,我们的所有工作是行星,行星永远要围绕太阳转。
二、市场规划与利润测算的关系:
浓香永盛公司要求各级推广人员,在产品上市之前必须作上面两个文件――市场规划案与利润测算案。市场规划案是要经过反复市调,与经销商作过充分沟通的,从渠道设计,铺市进度、价格体系,对客户团队要求等等方面进行规划,必须要有整体的东西,否则是头疼医疼,脚疼医脚,这个规划的重要部分是不能犯错误的,比如价格体系设置。而只有经过利润测算,才能算出什么样的价格体系适用,比如在唐山要80元开瓶,在北京要20元开瓶,价格体系能一致吗?你会说窜货怎么办,卖起来了才会有人去窜货,上市的时候怕什么呢?否则定低了价格,你也就失去了把产品卖起来的机会了。
在利润测算案中,多数客户都理解浓香经典这样的单品需要一个启动周期,正因为有启动周期,它的利润回报期相对也就长一些。茅台回报期多长,五粮液的回报期呢?(比如种树,栽一棵杨树柳树,长得快,三两年就成材,但是,如果你栽的是松柏,十年才能长成大树,却可以常绿个百年千年)。利润测算案的重要性,就是要让经销商明确,核心主渠道与核心终端的关系,单店核算可能是亏本的,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利润测算案,经销商是不敢投的。
三、渠道组合的关系:
白酒的五大主渠道,餐饮、团购、商超、名烟名酒、分销。我们在各个渠道都有各个渠道的案例模本。我们把各个渠道分解开来解析,再由你把他在具体的市场组合起来,公司是要把你们培养成渠道专家。
推广浓香经典与永盛烧坊的关系,就好比是左手划方右手划圆,两支产品要求同时都会管理。全国现在最缺的就是高档酒的推广人才,口子窖北京的经理刚被宋河挖去作销售公司总经理了。
我们强调“主渠道突破,多渠道上量”,分散开来平均用力行不行?企业给经销商的资源和经销商的顺加利润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什么情况下可以全渠道启动,除非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准备,厂家有无限的投入准备。
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这些优势,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要讲主渠道,浓香经典的主渠道是餐饮和团购,其它渠道能推出来的少见的很,而永盛烧坊的主渠道选择就比浓香经典要宽得多,要看经销商的渠道优势和当地的消费习惯。比如保定,就是从县城开始作的,从郊县分销突破带来的市区的上量,萍乡是从市区餐饮渠道突破,客户对当地餐饮渠道有控盘能力,到现在郊县作的都不好;郑州是从名烟酒店渠道突破的,当地自带酒水现象比较严重;巩义县、圣芳镇是从团购作的突破口。
四、核心主渠道与核心终端的关系:
就这个问题,我们有一篇专门的文章,叫做《论餐饮渠道的无促销启动》,大家可以翻看一下,这里不做累述。
五、狭义传播与广义传播的关系:
以前我们理解的传播,就是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出去的产品信息,这个概念今天看来只能叫做“狭义传播”。
在新一轮的白酒竞争上,更多的要讲广义传播了。只要能够让你的产品与消费者产生面对面信息交流的机会,就叫传播。比如4S店的展示,写字楼的路演叫不叫传播,这是精确打击,直接面对目标消费者,省去无数中间环节。美国打伊拉克,采用的就是精确炸弹,只要成本比常规成本低就可以作,高就不可以作。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发挥想象力,为什么要作吧台陈列、易拉宝陈列、包房陈列?为什么调动服务员的推广积极性?品尝,陈列,培训(你无法面对消费者,因此通过间接的手段),客情,等等都是为了面对消费者或者是创选面对消费者的机会,进店五大步是珍珠,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就是链子,把这五颗珍珠窜起来。
一个省级经理问,竞争对手太过强大了,强大到把店内服务员全部发展成暗促,怎么办?一种方法是无间道,把促销员当服务员送进去;另一种是用更高的追求把他吸引过去,她需要什么,开瓶费?增加收入――这是表象的需求,潜在需求你看到没有?
一个老太太问小摊老板,有李子没有,有,又大又甜,老太太摇摇头走了;又去问另一个摊主,摊主问他要作什么,老太太说,媳妇怀孕了,想吃酸的,摊主说,这是新上市的李子,酸得很,老太太买了一斤;第三个人,也问老太太干什么,听老太太这么一说,立刻笑脸相迎,恭喜您老,要抱孙子了,要让媳妇补充VC,吃水蜜桃,这些对小孩好,老太太又买了两斤水蜜桃。第三个人把深层次的需求挖掘出来了,老太太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是她的孙子。服务员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从农村来的,想发展,不想再面朝黄土背朝天,想在省城生存下去,但是他忧虑,现在的工作能作到三十岁吗?他想在城市里安个家,有一个长期的职业,而且越来越好――给他洗脑筋,激发他内心潜在的需求,泸州老窖给你提供这样的机会,先作促销员,学促销技巧,再作客服,作的好,也可以到其它地方去,作主管,再作的好还可以在公司作到经理,如果你提供这样的发展方向,他还愿意倾向那几块钱的开瓶费吗?当然,要有个前提,不是画饼充饥。泸州老窖是个讲诚信的企业,李莉经理不就是从促销员作起来的吗?我们的五大步也不是难懂的理论,重点包房的服务员,以他的经验、勤奋和心态,完全是可以学得会的。在销售这个行业,不断的学习是最重要的,不要以为满了,不能学了,我们是学习型的组织,要不断的把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
六、厂商分工的关系:
在新一轮的白酒竞争中,厂家的角色应该是当好参谋,当好顾问。这么说不代表我们不会做保姆,但是我们不会去做,我指挥经销商的人去干,当然,如果你真的不会干就不要去指挥经销商。
市场推广要以经销商为中心,品牌传播以企业为中心,分工明确,我们不是小酒厂,不是所有的钱都收,王者风范这样的买断品牌可以作,我们走不了,我们注重的是客户质量,要负责任,不要去骗人,我们也不需要这种,我们的股票价格已经60多了,国窖每年给公司贡献多少利润啊,我们不缺钱,不适合我们的客户不要找,找到这样的客户,是快活一个月,痛苦一整年。各位一线人员们注意,我们的考核是年薪制,不是提成制,如果想短期 来捞一笔就走的话,劝你现在就走,我们考核的导向是反对圈钱,反对骗客户。
在新一轮市场运作中的厂商分工,只有找到优秀的经销商,才能以客户为中心,否则到最后只有你去当保姆你自己 去干。有优秀的你为什么不去找呢,何苦自己去干呢?除非是县里面的团购型客户。我们轻易是不砍经销商的,但反过来就要求我们招商要慎重。我们的口碑好,多数的经销商都跟着泸州老窖赚到了钱。
上面说了市场推广的客户中心论,接下来,市场宣传就要以我们为中心了。这里面衍生出一个品牌的两权分离理论,也有一篇专门的文章《论品牌的两权分离》,这里不多说了。
总之,希望大家在个人的市场操作中,都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新一轮白酒竞争中的厂商关系。
资料整理:邹春彦 07年10月18日
第四篇:夺命快递问题背后的企业社会责任
夺命快递问题背后的企业社会责任
论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近期快递行业发生的重大民生事件,反思企业发展逐利过程中的伦理思考及表现出的种种功利行为背后的发生动机。通过总结事件各相关方的经验教学,讨论在当前条件下如何改善该企业的伦理决策过程、结果,提供简单的方案与思路。根据功利论、道德论的相关原理及分析方法,结合企业责任理论相关概念解析事件本质,得出可以应用于同类行业、同类现象的应用方法。
本文首先搜集各大官方媒体、网络媒体对于事件发生后的各种追踪报道,理清事态发展的逻辑顺序,划清利益相关各方的行为表现。将各企业的关键行为加以筛选,分析企业行事动机及决策过程,再从商业伦理的角度总结企业的思考模式、发生原因,最后讨论如何改善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由于此次“夺命快递”事件主要涉及两家企业——发货公司“熊兴化工厂”及承运公司——“圆通快递公司”,两家企业分别有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及违反商业道德行为,本文将对两家企业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解析。
关键词:夺命快递、功利主义、社会责任、伦理决策、商业道德、制度、改善
引言
本文旨在通过案例分析企业违法行为背后的伦理思考过程,总结原因及经验教训,从而得出如何改善企业伦理决策的思路。主要采用介绍事件背景、列举事实、引入相关理论的分析流程及方法。
近日,山东省出现的“夺命快递”事件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主流媒体对于此事件的官方报道如下:
2013年11月28日,家住东营广饶县大王镇居民刘兴亮在收到网购的一双鞋子几小时后出现了呕吐、腹痛等症状,29日因抢救无效死亡。据医院诊断,刘先生死于有毒化学液体氟乙酸甲酯中毒。刘兴亮之妻焦女士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丈夫从中毒到死亡的全部过程。焦女士对快递方面推卸责任的态度及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称将通过各种途径维权。
11月29日下午,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此事件的相关情况:“夺命快递”由武汉发往潍坊,在卸载中造成了化学品泄露,有8人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中东营大王镇居民刘兴亮因吸入氟乙酸甲酯而中毒死亡,收寄快件的当地快递公司由于收寄验视不规范,将被依法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21cn.com)。
各大媒体记者继而追踪报道整个事件的相关细节,根据事态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如下:
据沙洋当地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底,熊兴化工厂就已开始通过快递邮寄一些化学品样品。“最开始寄小样品,顶多一个月一次或者两次。”上述知情人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曾当面问过寄件人,化工厂精细化工分厂副厂长黄绪堂,液体是否有毒,得到答复是,“只要不喝,就不会有事”。即便如此,因为涉及化学品液体,从来不敢走航空,多为陆路发往山东、江苏等地。
此外,为防运输途中破损泄漏,快递人员采取了多层保护措施。“先用气泡纸缠紧,再用防水袋套住,用胶封死袋口,再放进纸箱里,四周塞进填充物。”到了今年夏天,熊兴化工厂快递的小样品规模升级,从1公斤左右的小样品改为25公斤装的“大家伙”
据央视记者的调查,在一本熊兴化工厂自今年6月起的快递登记显示,快递记录超20次,快递公司除圆通外,还包括申通、韵达、德邦等。
今年9月、10月,荆门邮政管理部门相继召开快递行业安全生产会议,多次强调所有快递开箱验视,禁寄物品严禁收发。此后,熊兴化工厂的氟乙酸甲酯样品快递要求被拒绝。熊兴化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亦证实,11月27日,发件人找圆通快递前,也曾找过沙洋、申通、韵达等快递公司,但均被拒绝。
11月28日晚11点左右,经过11小时颠簸,满载着刘兴亮的鞋子、“氟乙酸甲酯”方桶等1844件大小货物的厢式货车驶入潍坊寒亭区雷家庄,并停在西侧一排仓库前。快件在潍坊分拨中心发生泄漏,快递业内人士表示,野蛮装卸是货物受损最常见的原因。
潍坊转运中心临时负责人张韩胜表示,分拣员发现异样后,梅经理让三名员工戴着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上车清理货物,找出了污染源,一个轻微破损的蓝色塑料桶,桶内的化工品已经只剩一半,150票货品受到明显污损。破损的塑料桶里装的正是熊兴化工厂寄出的“氟乙酸甲酯”。
今年3月15日,央视曾曝光了圆通、韵达、顺丰三家快递企业的深圳分支机构工作人员存在暴力分拣等行为。而根据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野蛮分拣、私拆快件、违规处理“问题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圆通潍坊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时,大部分货物已经被送到了潍坊周边市县的收件人手中。
潍坊圆通对化学品毒性并未重视,除了150余件受污染严重的货物,其他污染较轻的货物都被继续发往潍坊周边市县,刘兴亮的鞋子也在其中。
29日19点,潍坊圆通三名女员工对污损严重的货品进行登记,也出现恶心、胸闷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30日早晨8点30分,潍坊圆通再次致电寄件方,这次对方称,该化学品为氟乙酸甲酯,有毒性。上午11点,潍坊圆通向110报警,并联系119处理污染源,寒亭区政府、区安监对尚未发出的154件污染货品封存隔离。但至此,从发现污染源到隔离货品,已过去36小时,大部分货物已被送到潍坊周边市县的收件人手中。
12月2日,潍坊圆通向山东省邮政管理局汇报了患者死亡事件,并针对同车1844件快件进行第3轮详尽的排查,发现问题件4件,除广饶致客户死亡鞋子外,另有胶州、寿光两个收件人头晕、恶心,黄岛一用户收到鞋子有异味拒收退回。目前,除污染源外,对前期遭受污染的153件快件,均按程序进行了处理,圆通根据有关规定对客户进行了赔付,已全部赔付完毕。
此外,事故发生后,熊兴化工厂于11月30日自行关闭了氟乙酸甲酯车间,原地封存了氟乙酸甲酯。
沙洋大部分快递企业每天出货不到100票,违规快递化学品收入高;25公斤化学品正规运费超千元,快递费200元。知情人士分析,熊兴化工厂25公斤的化学品液体,包装后,大约30公斤,从沙洋快递至山东潍坊,快递费在200元左右,“一票差不多抵得上半天的量”。
除经济利益驱动外,在熊兴化工厂副总经理黄胜勇看来,事故还暴露了快递公司的一个漏洞:没有纳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有毒化学品小剂量样品,该如何运输。业内人士称,面对此类问题,中小化工企业往往会钻空子,而有些快递公司也睁只眼,闭只眼。
新京报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杭州一家化工公司购买少量氟乙酸甲酯。对方称,可以用桶装,物流发货,并表示“正常情况下是用快递的,但是这两天出事儿了,快递不愿意接。”而另一家湖北制药公司称,氟乙酸甲酯是违禁品,只能用专用车10吨起运。(news.163.com)
这次的悲剧事件有以下几个利益相关方:发货企业、快递公司、转运中心、送货员以及受害人。快递员及转运中心隶都属于快递公司系统,因此本文主要讨论该事件所涉及到两家企业——负责运输有毒物的快递公司“圆通”及发货公司“熊兴化工厂”。导致悲剧发生的几个关键行为依次是:化工公司采用快递形式发送有毒危险品;快递公司接收违法订单;转运途中野蛮装卸导致毒物泄露;快递公司发现其工作人员出现异常状况未做及时处理;受害者向快递员提出质疑后被敷衍了事。
首先来分析一下圆通公司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1、《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此类毒物不能经由快递方式承运,圆通公司在明确得知发件内容的情况下依然承运,并且多次承接运输;
2、《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明文规定野蛮分拣、私拆快件、违规处理“问题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虽然这早已是快递行业的通病;
3、在快递到达收件人手中之前已出现隐患,由于内部管理机制紊乱延误了处理时机,本该在毒物抵达受害人之前有机会阻止悲剧发生;
4、快递员的计件收入十分微薄,为尽快完成签收工作对收件人发现的问题敷衍回复,从公司角度来分析是由于培训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够规范造成的。
此快递公司的上述行为充分体现了其功利主义的伦理思考:功利主义观点认为,如果一种行为能够活着倾向于为大多数相关的人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该行为即为正确的行为,否则该行为即为错误的行为,例如承运毒快递对于发货公司和快递公司员工来说;只要能够预测其行为的结果,在同等情况下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获益最大的行为,例如完成这次夺命快递可以使化工公司完成物流需求,使快递公司完成业务指标。行为功利主义认为,行为的全部后果是决定该行为政党与否的唯一的与全部的标准,只要能造成最大的好结果的行为,就是正当的;如
果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说老实话将符合最大的普遍利益,按照说老实话的道德准则行事就是恶的行为,例如快递员敷衍答复受害人快递没有问题。
再来看一下承接违规订单、野蛮装卸、延时处理、敷衍受害人的各方利益得失:
发货公司:以超低的成本完成的货物的发送;
快递公司:承接了其他公司拒绝的订单,增加利润;
各转运环节:野蛮装卸可以提高转运效率,同等转运量可以节省人力成本;
快递员:快速处理收件人的疑惑,提高发货频次,收入增加;
由此看来,如果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的话,与上述益处相反的所有不良结果都将成为现实,美欧人呢狗狗后的任何益处,结果自然更加糟糕。
我们再来看一下快递公司的这一切“常规”行为导致的其他后果:
违规承运对行业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的损害;
损害了同行的利益;
损害了快递公司在民众眼中的形象;
企业的持续不合法收入,刺激了同行业部分公司铤而走险加入违法行列;
由于管理疏漏导致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了事故率。
接下来分析一下快递公司这一系列行为的原因。首先,最根本的违法动机明显是经济原因,承接其他同业公司按照规定不承接的业务,可以独享违规带来的市场利润;包括长期养成的行业陋习以及快递员的不负责任,归根结底都是快递公司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内部管理、员工培训、流程规范而造成的。再说法律因素,此事件中的快递公司明确违犯了各项法律法规,这已经不是道德伦理层面的问题了,违法对于企业的损害无疑是巨大的,但这类企业依然长期、多次、严重的违规操作,显然是发现了这些国家规范实际上执行是很不到位的。
另外,根据卡尔路的金字塔理论,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为社会提供一些合理价格的产品与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视经济责任为所有责任的基础;而企业的法律责任则是在经济责任之上一层,明显忽略了法律的优先性。一家企业之所以能够经营,当然首先要得到法律的许可,取得合法的经营地位,并且在经营过程中时刻遵守各类法律法规。
由此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在竞争激烈、鱼龙混杂的行业中,规范的制定是必要的,但关键是执行是否彻底,监督是否到位。由于违规风险过小,致使公司铤而走险,为了违规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相对于竞争对手巨大的竞争优势,会视法律法规而不见。
那么,在这种条件之下,这种行业规范程度的环境之下,该如何有效改善该快递公司及其他有同样问题的企业的伦理决策问题呢?先看一下圆通方面对于此事件的公关行为:
死者家属表示家人住院、死亡、出院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见过圆通的人,直到2013年12月18日才见到圆通公司的代表。是县里的警方人员告诉他,圆通公司的人一直在县里。
2013年12月18日,圆通方面来了四个人,其中有圆通的两个律师,还有一个自称是圆通方负责人的朋友。见面后他们称没有赔偿方案,也没有主动道歉。在家属的追问下,对方才说了一句道歉的话。死者家属表示这完全没有诚意。
家属认为,“圆通的人在县城呆了10多天而不和家属联系”是一件微妙的事,事实上他们从“中间人”那里得到的信息是,圆通方面可能在县城做了不少“公关工作”,试图将此事压下。家属称,他们几次追问警方鞋上的化学品是什么,但警方一直称还没有结果,“直到我们找了电视台的记者去找县警方采访,才知道是有毒的氟乙酸甲酯。”(腾讯网)
很显然,这家快递公司还处在组织伦理责任管理发展阶段中的最低级,既“利润导向阶段”。圆通公司奉行的是股东利益至上,甚至不惜违犯法律法规,更不用说对于满足其他社会需要的义务了。对于处在这个伦理取向水平的企业,首先要有明确、成文的伦理规则对组织的基本价
值观进行说明,必须不断重复强调准则的重要性,不断制约违规的人;要有既聚焦于过程又聚焦于结果的绩效评估系统;在员工选择上,要果断淘汰有伦理问题的申请人。具体做法如下:
1、有明文规定的行业法规必须严格执行,更重要的是对于执行过程的监督,要有明确的权责划分,违犯明法在长期看来终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媒体及舆论的曝光,对于企业所有关系人的最大利益都是极度损伤;
2、恶意竞争行为直接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但随着社会对行业整体信任度的下降,最终会被大众贴上“非正义、不公平”的标签,行业将面临危机;
3、制定公平价格和竞争机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供应商及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将伦理责任拓展到其他利益相关者身上,最终才能进入“行业楷模阶段”,得到长期利益并通过回报社会创建和谐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化。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发送“夺命快递”的熊兴化工厂。公众的主要关注焦点全部放在了圆通快递公司,由于其种种违法、过失行为直接导致了命案发生。国家制定的各项条例企图通过对物流环节把控,来防止危险运输品流向民间,只要保证中间物流环节严格遵守制度,似乎就能绝对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但是,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单一的靠对某一环节的把控是无法实现绝对安全的,必须通过整个事件流程的全部过程配合实现。
发货公司的化工厂虽然没有《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的约束,但在寻求供应商的过程中屡次遭到其他快递公司拒绝,并且明确被告知拒绝理由,熊兴化工厂一定是知道了其运送的物品是无法通过快递渠道实现的。但依旧寻找愿意违规操作的快递公司,其出发点显然也是经济原因,快递成本较之货运物流要低得多,同时会承担相对较小的法律责任风险。熊兴化工的伦理思考基础及决策过程跟承运公司是基本一致的。
这起“夺命快递”事件,令人震惊。谁都没想到,一次平常的网购,竟然招来杀身之祸。这场悲剧并非偶然,它是到2013年以来快递业混乱现状的投射,值得我们警醒。“夺命快递”首先暴露的问题,是快递验视制度几成一纸空文,《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禁止邮寄的违禁物品种类和实行严格的验视制度。可现实中,快递公司因为保证收寄效率,往往忽视这一环节,而监管部门对此也重视不够。在东营“夺命快递”一案中,寄件方是一家化工厂,其实当时快递收件人员,稍微敏感一点,也不至于稀里糊涂收下那包致命的化工毒液。
以加盟为主要形式的扩张发展太快,员工流动性大且素质堪忧,快递企业内部管理粗放,政府监管与现实脱节„„这些发展的后遗症,也使得攸关公共安全的快递业,埋下了太多的隐患。这两年,快递业暴力分拣,一直被舆论所诟病。一方面是快件验视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大量违禁品在投递过程中被摔来踩去,这无疑更加大了快递业的安全风险。2010年以来,快递业的高速发展,降低了国内物流成本,给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和实惠。但以加盟为主要形式的扩张发展太快员工流动性大且素质堪忧,快递企业内部管理粗放,政府监管与现实脱节“夺命快递”事件之前,一些地方曾发生多起快递包裹爆炸事件。
快递业要发展,同时更要规范。出了问题,不必因噎废食,一下将快递业管死,而是应针对快递业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完善行业内部自我管理,加强政府监管,拿出务实的举措。例如,更多利用安检设备,来保障快递业安全,对于“大跃进”式的快递加盟进行刹车等等。在立法上,需要建立更明晰的快递业的管理规范,对于快递企业管理不善,造成安全事件,应让企业承担巨额代价,从而倒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让“夺命快递”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主席令第十二号)
http:///flfg/2009-04/24/content_1295123.htm2、《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3年第1号)
http:///flfg/2013-01/25/content_2319591.htm
第五篇: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受阻:仅10%在职人员会被转至企业
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受阻:仅10%在职人员会被转至企业
2014年05月03日 17:59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降蕴彰
人社部专家分析,过去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同时推进对公务员相关制度的改革,现在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实施“联动改革”之后,预计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将会提速。
原标题:事业单位分类有点难 将与公务员改革“联动”
降蕴彰
2011年启动的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有了初步成果,但改革的结果显然打了一些折扣。
本轮改革的第一步是先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截止时间是2015年底。目前的基本情况是,全国事业单位的划分类别已经基本有了结果,在3100多万的在职事业单位人员中,大约只有10%会被划转至企业。可以预见,未来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负担依然沉重。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完成分类期间,对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资收入、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也要取得明显进展,现在这些改革还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编办、人社部等方面为完成目标任务,已经开始改变策略,对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联动改革。
人社部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这样分析,过去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同时推进对公务员相关制度的改革,现在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实施“联动改革”之后,预计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将会提速。
改革受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是中国“改革议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据前述人社部专家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由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事业单位改革文件就达400多个,但从事业单位数量、人员编制,以及国家财政负担来看,都缺乏实质性、突破性的改革。
2008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省市先行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同年8月,为推进更深层次的试点改革,中编办印发了《关于事业
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人社部也在2009年1月发文明确,试点省市“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按照企业模式计发”。
现在回头看在山西、上海等试点开展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除了广东、上海稍有进展之外,山西、浙江、重庆三个省市都基本没动,究其原因,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等专家给出这样的答案:一方面是没有对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实施联动改革,涉及到公平问题;另一方面是,方案中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的预测和承诺,这是改革方案的技术问题。
从整体上来分析,退休前的事业单位人员比国企职工,特别是比垄断性国企职工的工资要低很多,退休后的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的养老金待遇,比一般企业职工优越,但比公务员、垄断性国企的职工还是要差一些,忽视这些因素,片面要求事业单位养老制度与企业接轨,必然会让事业单位人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高达80%-90%,而企业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50%,既有养老金制度的不公,本身也会使事业单位人员对改革预期进一步降低,阻碍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顺利推进。
苏明等多位财政部专家一致的观点是,解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阻滞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把事业单位与公务员改革“联动”起来,以避免互相攀比,其外,还要统筹考虑,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养老待遇差距。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等专家也认为,包括养老金制度改革在内,从2008年至2013年,政府的思路是“事业单位先改,公务员暂时不动”,从去年下半年人社部召集专家探讨养老“双轨制”改革,到今年中编办等方面启动公务员分类改革,可以看出,下一步对机关与事业单位进行同步改革将是大概率事件。
前述人社部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养老金制度改革之外,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多年的人事、工资等方面的改革也是进展缓慢,比如,早在2003年,中央就提出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但时至今日,该条例还是迟迟未能出台。
在人社部今年重点推进的改革中,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都被列为“重头戏”。从年初开始,人社部会同中编办、财政部等方面,也已经对机关事业单位联动改革做出全新部署。
联动推进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认为,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至关重要,如果分类不清楚,也就无法推进人事管理、养老保险、工资分配等一系列改革。事实上,对公务员制度改革也是同样道理,只有对公务员队伍先进行明确分类,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推进其它一系列改革。
据了解,在今年1月24日、25日召开的全国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中组部、中编办等方面已经对公务员分类做出安排,下一步国家公务员局将按照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三种类别,对全国700多万公务员进行划分。未来被划入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将全部实行聘任制。
前述人社部专家这样分析,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除了一部分混编混岗、“吃空饷”的人员被彻底淘汰,改革中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绝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都不愿意被划归至企业,怕失去吃财政“铁饭碗”的资格,所以划分的结果是,只有一成事业单位人员被划转至企业。预计对公务员的分类改革也将难以避免同样的尴尬。
现在每年国家对各项事业经费的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对于事业单位的分类结果,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认为,“政府背负的包袱还是很大”;如果公务员分类也重复事业单位分类的旧套路,恐怕改革后的结果,还是没有减轻多少国家财政所背负的沉重“包袱”。
在公务员分类还没有大范围开展示之前,还有一个让很多专家也迷惑的问题,就是全国公务员队伍规模究竟有多大?
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公开表示,“中国的公务员已超1000万,老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的官。”但国家公务员局2013年对外公布的全国公务员数量是708.9万。
经济观察报4月24日向国家公务员局求证,得到的回复是,国家公务员局统计的数据很准确,所谓全国公务员已超1000万的说法不靠谱。对于全国公务员数量的说法不一,多位专家给出的解读是,主要争议在于,国家公务员局没有将人大、政协、公检法的工作人员统计在内,所以才造成全国公务员总量说法上的悬殊。
前述人社部专家表示,下一步针对公务员的分类改革,主要是国家公务员局方面统计的公务人员。如果改革方案得当,执行的效果也很好,预计被划入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的公务员,在转为聘任制之后,面临的晋升空间和机会将会增大。其最主要原因是,现在公务员管理岗位有限,绝大多数普通公务员,尤其是县一级公务员晋升的机遇偏少,工资待遇也很难上调。
现在中编办、人社部等方面的计划,在2015年底之前,在联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同时,还要出台养老双轨制并轨方案,缩小机关、事业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制定并颁布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人事管理、招录等条例(办法);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重点提高对艰苦边远地区机关、事业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津贴补贴等。
对于新一轮机关事业单位联动改革的最终结果,多位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专家都表示并不乐观,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靠各级财政供养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还是数量庞大,相应地,国家财政对机关事业单位的整体负担也很难大幅度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