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除法教案 苏教版
认识除法
教学反思: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还比较好,但也有许多感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整节课都做到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我还要不断努力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
2013年小学教师培训教案
认识除法
学号:sx2013528 姓名:王礼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现在是秋游的好季节,小明和他的朋友出去秋游了,可他们在游玩中遇到了问题你能帮忙解决一下吗?
他们有8块面包,每4块放一盒,要准备()个盒子。9瓶饮料,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个袋子装()瓶。
提示: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小结: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图。
他们来到缆车边,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后,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辆。)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2、教学除法算式。
介绍: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小结:6÷2=3表示把6个小朋友按每()个一份的分,分成()份。
3、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出示图,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学生先用学具分一分,再完成填空。
学生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出示例6图
谈话:他们下了缆车看到这样一幅景象。6个小朋友在植树,平均分成3组,每组()人?
学生试分后回答。
介绍:这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板书:6÷3=2)
问:这表示把()个小朋友平均分成()组,每组()人。介绍各个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说说例5的各部分名称。
5、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汇报。
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4支铅笔的?8÷2=4表示什么意思?
三、拓展运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说说题意,再独立完成。问:你是怎样想到5次搬完的?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练习后说说想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在小组里读读、说说。
5、学生自读“你知道吗”,在说说知道了什么?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 2=3 6 ÷ 3 = 2 除号 被除数 除数 商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课题:分一分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重点与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体会“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这种平均分的方法。课前准备:挂图、圆片、小棒等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在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玩一个游戏。这里有6个○,现在请你把这6个○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认识平均分)。
活动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活动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组织学生小组比赛。
2.汇报交流。展示:操作的结果。采访:分法最多的组,你们是怎么合作的?是怎么分的?3.认识“平均分”。谈话:每张纸条上都是6个○,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分法。现在,我们再继续把这些纸条来分一分,你会怎么分?提问:你是怎样分的?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讲述: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平均分)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4.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完成“试一试”。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吗?茄子博士也想考考大家,大家愿意接受吗?出示题目:把8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样分?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谈话: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什么?出示:挂有8个桃子的树。问题: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1.第31页“试一试”。学生读要求,问:有没有困难?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看图,想一想要我们怎样圈?
3.“想想做做”第3题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要求。
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什么收获?
要求:给学生三分钟,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用圆片分一分再用水彩笔把分的结果写在纸条上,每张纸条上写一个结果。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
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题中的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动手试一试:用圆片摆一摆。集体交流,展示并说一说: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分得几个?小组交流讨论,用圆片摆一摆。指明学生到前面分一分。
学生动手练习,并填空。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圈一圈,并填空。
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用了什么办法分的。
通过把6个“○”的不同分法分类,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学生用8个“○”平均分,分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通过各人不同分法的交流,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按要求“每2个一份地分”,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这种平均分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平均分的活动,进一步体会“每几个一份”这种平均分的过程。
课题:分一分第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学具,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2.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重点与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体会“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这种平均分的方法。课前准备:挂图、圆片、小棒等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例题(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创设情境:有一天,猴哥哥、猴弟弟一块儿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桃子?提问:你认为怎么分最公平呢?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
提问:这样每只小猴可以分得几个桃子呢?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通过分桃子这个情境中“分得公平”这个要求,学生自然地想到“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从而进入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
活动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想一想,分一分。2.说一说,演一演。3.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比较:分的方法不一样,想一想,分的过程有没有一样的地方?(分的过程是每份同样多,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几个几个地分。)小结:不管是一个一个分,还是几个几个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4个。
用圆片代替桃子,想办法分一分,注意:要平均分。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虽然分法可能不同,但分的过程是每份同样多,有助于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狗妈妈分骨头。(“试一试”改编)(1)讲述:小猴吃完桃子后,高高兴兴地下山玩了。半路上,正好遇见黑狗、白狗、花狗3只狗妈妈在商量事情。原来3只狗妈妈各获得12根骨头。黑狗妈妈有2个孩子,白狗妈妈有3个孩子,花狗妈妈有4个孩子。你们愿意帮3只狗妈妈把骨头平均分给他们的孩子吗?(2)出示填空题。①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2只小狗,每只()根。②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根。③把12根骨头平均分给4只小狗,每只()根。2.第33页“想想做做”第1题。
(3)分一分、填一填。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骨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再填一填。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反馈。
读懂要求,思考准备怎样解决。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把习题编成童话,提高了学生操作的兴趣,增加了情趣,同时,通过3次分的过程,增强学生“分”的体验,掌握“分”的方法。通过三次“圈一圈”和开放的分练写本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均分成几份”的体验。活动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活动五: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谈话:老师这里有16本练习本,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平均分成几份,看看你们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可以先用小棒代替分一分,再把分的结果画在纸上。遇到困难可以请教你信赖的同学和老师。
(交流和讨论:注意询问为什么不能平均分成三份呢?)2.在我们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课题:分一分第3课时
教学目标: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重点与难点:通过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课前准备:挂图、圆片等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呢?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两个学生上黑板操作)
通过两种不同要求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活动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创设情境。出示:12枝铅笔。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老师为了奖励上课认真的同学,特意准备了一些铅笔。数一数有几枝?3.自主探索。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1)提问:说说你是怎样分的?(2)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有意识地分成两类。(3)谈话: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分对了,但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4)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分的过程却可能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5)谈话:看一看你的分法,是不是符合要求?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2.明确要求。(1)提问: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2)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新课标第一网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5.小组交流。(1)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2)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获得同样的结果,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注重操作的体验和对操作结果的观察。
注重操作的体验和对操作结果的观察、提升。活动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4题。(1)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2.“想想做做”第5题。(1)谈话:图中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3.“想想做做”第6题。(1)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注意两种分法)
(2)独立完成填空。(3)小组交流并订正。
(2)独立完成填空。
(2)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在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不同素材的图,由扶到放,加深对“平均分”两种情况的认识。初步体会“合”与“分”之间既相对又相关联。活动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在这堂数学课上有些什么收获?
课题:练习四(1)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用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重点与难点: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
若干个圆片,小棒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练习四第1题分一分,填一填。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对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列出的不同除法算式的比较,体会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练习四第2、3题看图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3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根据对一副图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练习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练习四第4、5、6题
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练习四第5题。仔细观察图,再填算式练习四第6题
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再填括号里填数,再填算式填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
新课标第一网课题:练习四(2)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看图会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重点与难点: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课前准备
若干个圆片,小棒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A读题,理解题意。B独立列式c讨论分析
本活动根据不同的要求写出不同的算式。弄清每个算式表示的实际含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活动
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
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热情。课题:认识除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通过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2
。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重点与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课前准备
若干个圆片,小棒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3)教学除法算式①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②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③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1)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3人每人()枝]①列除法算式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②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8÷4=2
5÷3=5
24÷6=4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3、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人。)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分的平均分的活动,并抽象出除法。在此基础上认识除号,指导读法、写法。练习从“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第四篇:苏版小学二年级第四单元认识除法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全单元内容包括分一分和认识除法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具体过程。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平均分的基础上了解除法的含义。
1、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出发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出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分活动,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是除法的实质含义。教材在教学除法前先安排了四道例题来组织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并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对“平均分”获得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建立除法的含义积累丰富的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景和平均分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除法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得同样多,求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材没有把除法的含义用结语的形式揭示出来,而是结合两道例题和两个试一试所提供的实例,以及一些分物体的具体过程,出现相应的除法算式,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虽然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结果都是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从而从整体上初步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出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的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学会交流的态度。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具准备] 萝卜图片,桃子图片,小木棒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学生操作摆桃子。2. 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3.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4. 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到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2--
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棵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习近平均分。
一、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 书本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课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学生。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3--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字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二.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3.书上第32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33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书上第33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书上第33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4、书上第33页的第4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教学小记: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4--
教科书上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 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2. 明确要求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3.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想想做做
1、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3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4、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雪梨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5--
5、第5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6、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7、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第四课时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啊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1.教学书上第36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小朋友,星期天你们假日小队经常活动吗?今天小明的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6--
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二。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板书:6枝铅笔 3人 每人()枝](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1)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练习
读除法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8÷4=2 15÷3=5 24÷6=4 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38页的“想想,做做”第1、2、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7--
第五课时 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第1—6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能学到的数学语言正确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填一填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投影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活动三:画一画,填一填 出示:第39页第3题(1)学生先画一画。(2)检查画的情况。
(3)完成填空并说一说两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观察思考:为什么都用除法算? 活动四:看图想分并填空。
出示:完成第39页第2、4题;第40页第5题。(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活动五: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第40页第6题。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8--
教后小记:
第六课时 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的第7—10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通过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会看图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并能说出各个算式的含义。
3、增强交流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教学过程:
活动一:解决练习四第7题。
1、审题分析,写算式。A读题,理解题意。B独立列式 C讨论分析
2、观察第7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不过每道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活动
二、解决练习四第8题。
1、投影出示:三个花坛。
2、说说图意,教师指导,尽量用数学语言说。
3、学生交流完成,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算,而第二、第三题用除法算? 活动三: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第9题)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同桌讨论交流,在书上列出算式。活动四:选择信息,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
1、投影出示:第10题图片
2、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根据图,每个学生写出乘法或除法的算式,比比在规定时间内谁写得又对又多。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写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活动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提问: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小记:
--9--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除法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邵丰媛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的“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师生准备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初步感知除法的含义(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谈话:周末,假日小队的同学组织外出爬紫金山,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出示: 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想一想,全班交流。学生出现的想法可能有:
(1)3个2是6人,所以要坐3辆缆车;(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或是乘法的含义想想)
(2)拿出6个学具,每堆2个,分成3堆。(按每2个一份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的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 ÷ 2 = 3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表示什么? 6 ÷ 2 = 3表示把6个小朋友按每几人一份来平均分?分成了几份?
2、教学第36页的“试一试”。
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结合这道题说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或算式表示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几份?
3、小结: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继续学习除法含义,加深理解
1、教学第37页的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
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枝。学生直接填写出答案。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铅笔?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枝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学生操作后回答。(3)如学生提出可以列除法算式。
讲述: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说说怎样写除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3=2 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3=2表示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枝?)
(4)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读算式,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8÷4=2 15÷3=5 24÷6=4
3、教学第37页的“试一试”。(1)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2)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8÷4=2表示把8人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人?
4、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回顾比较,刚才我们学习的几题列式计算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情况下可以用除法计算?(表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中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组内交流。
(1)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中填写什么数,你是怎么想的?(2)说说填写出的除法算式各表示的含义。
2、学生独立完成第3题。
联系场景图说说每道题算式的含义。比较两题,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吗?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小结: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与生活实际联系,找找身边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学生自由说说身边的数学问题,由此延伸到课外。
认识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④在小组内校对。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