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策略(初中版))作业

时间:2019-05-14 00:3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策略(初中版))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策略(初中版))作业》。

第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策略(初中版))作业

(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

点及其教学策略(初中版))作业

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教学重难点并不单单根据教学参考而设计,主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制定。观看了专家老师的专题讲座,更是说明正确、合理确定重难点的重要性,感悟到教学重难点的制定过程中的学问不少,看后很受启发,认识到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连接点,难点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重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的特点,难点则是可辨性低、不确定性和人为性的特点。专家老师认为善喻、善导、善联、善点、善讲是实现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的最好方法,这些观点我想当认同,“喻”,即打比方,使重点和难点问题由难变易,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要选富有启发性、典型性的比喻。要相机穿插、择机而喻。“导”,即引导、指导。教师必须多备几手“导”的技能,“善导”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善学”。“联”,即联系、联结。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点”,即点化、拨窍。点拨不能“瞎点”,必须点在关键处,必须点破、点醒,点出实效。“讲”,即课堂讲授。善于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讲,善于提炼出精华讲。这些好的方法,有的自己也使用过,比如打比方,学生便于理解新知。

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对板书并不很关注,板书很少,而在讲座中焦老师还讲到了板书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思路,对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板书有很大的启发。

第二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难点与教学策略探讨

近年来,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我国英语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完成了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新的教育标准也对英语听力做出了语言学习的基础要求。听力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需要日积月累。而在我国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听力始终是非常薄弱的环节。旨在从初中英语听力的教学难点和问题出发,对英语听力教学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促进中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难点策略英语能力的提高,要依赖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提升和全面的发展。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听力在英语语言水平能力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师和学生付出艰苦的训练和精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听力教学规律,展开适应新课改的听力教学。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与“学”中的难点

1.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设备落后

中学英语教室的听力设备落后,无法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听力工具,教学条件有限。即使目前多媒体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尚不能给予听力足够的重视,许多听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处于落后水平。

2.学生词汇量欠缺

许多学生的单词量词很少,生词太多,造成学生对单词都是似曾相识,不能理解重要细节,有的学生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则更少。

3.学生听力联想记忆能力低

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面对一些长句子,甚至是一些段落的题目时,不能进行有效记忆。

很多时候,只是专注于一个单词,而不是针对全句去练习,造成听力听不到重点内容,耽误了听力时间,造成听力技巧落后的现象。

二、加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策略

听力训练在教学步骤上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听前、听时、听后三个部分,首先从这三个步骤的处理角度出发,提出各个步骤的听力准备方法和指导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在听力各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1.听前预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熟悉听力题型、熟悉听力句型以及听力题目的答案等准备阶段。比如,可以从确立听力期望、话题、动机以及语言教学训练开始。教师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先从基础的语音入手,再到短语、句子、对话和语篇。从最开始的简单词句着手,教师要尽量降低学生答题的难度和要求,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既能够听懂简单句子,又能够做到对自己的听力进步充满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告诫学生的基本听力技巧提升方法:①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熟悉题型、题目、题中出现的单词;②要加强语音训练,多听、培养语感;③多阅读,扩大单词量和科普知识。

2.听时细心

这个阶段才是听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教师最难控制的阶段,平时所有的练习和听力技巧的展现,都是这个阶段的考验。这个过程应该以信息理解和技能训练为主,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形式各样的任务,这种习题的任务可以依赖于听力题目的本身,也可以采用常规知识的考察。这样,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这些任务还应该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符合认知规律的发展规律。教师还应从听力过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听力过程的练习,单单依靠教师的教授策略显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多练习,多熟悉听力的考试规律,培养自己的语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在听力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效果。

3.听后检查

这个阶段是听时的延伸,主要是巩固听力信息和技能评估听力效果。对于这个阶段的成绩,教师要核对答案、评估学生对所听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还要对照学生的前后期的听力答案,检查学生听力是否有所提高,哪里还需要重复训练和特别指导,等等,这些统计和思考便于及时调整听力训练策略,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听力习惯。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自己也应该建立一个评价体系,把每一次自己在听力训练中的得与失进行检查,及时改正不良的听力习惯。

三、运用不同方法创新教学

在具体的解题任务上采取的教学策略,分任务型教学、自我监控、记忆策略和选择要点策略。

1.任务型听力教学策略

任务型听力教学是交际教学法的延伸,主要强调的是针对听力命题的直接任务来进行匹配。通过听完整的文章和文字介绍,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任务前阶段主要是根据听力材料布置听力任务;任务中阶段由学生模仿听力任务,进行真人演示,任务后阶段是结合学生听力任务的完成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词汇、语法及听力策略的专项训练。

2.自我监控策略

在听语篇内容时,经常会发生不由自主地失去对语篇文章的注意力,这种原因可以是由于听力词汇不熟悉,或者是注意力瞬间终止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听力习惯强的学习者可能会及时停止这种情况,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力材料上,而听力习惯弱的学习者,可能会遇到生词就会出这种意识停止的状态,而不能使自己很快地回到对材料的熟悉当中。

3.记忆策略

这个策略是说即使听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很强,也难以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的全部细节,必须依赖于记忆策略的帮忙。听力强的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一般都善于利用英语特有的呼吸停顿,抓住有利时机快速记下有用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等细节内容作为笔记内容的储存,从而利用这些文字信息和有特点的单词作为基础信息来加深其对语篇的内容理解。而听力差的学习者则可能不善于作笔记,对不熟悉的单词和一些敏感词汇也做不到记录,常常抓不住做笔记的有利时机,在听写时候错失了许多有用的词汇和信息量,这就需要多加练习和有针对性的单向训练。

四、结语

初中英语听力作为中学英语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部分,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提升。听力水平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提高过程,只有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和听力教学工作,抓住处理听力难点的理论研究,才能创新出更多更合理的解决英语听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蔡晔.沸腾英语:听力分层突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2]赵丽婷.教师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中介作用[D].长春师范大学,2013.

第三篇: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

浅谈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

中江县杰兴镇中学王成

当前,信息化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而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提高,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各项配置的完善,我们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也有了基础条件,这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既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又有了一个了解更加多彩世界的渠道,这是天大的幸事。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有效性却不高,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就开始下降。经过分析,我发觉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的教育中,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家都只注重中高考考试成绩,只注重中高考考试科目。学生也就认为信息科是不重要的,普遍以一种好玩的心态来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2.硬件软件设施不够到位以及无法及时更新。比如在杰兴中学,计算机教室学生电脑只有30台,而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四十多或者五十多个,往往两名学生只能合用一台电脑。其次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硬件和软件的快速更新,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中,经常会出现计算机的硬件设施过于老化,无法满足软件的运行要求或者是软件版本过老,没有及时更新,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也没办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在计算机教师中,普遍的专业能力不足,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老师的配备往往不够重视,信息课老师往往还要上其他课程,老师用在信息课技术教学方面的精力就不够。而且由于软件的逐渐更新,老旧的信息技术知识往往不能适应新的软件环境,而教师又有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多少时间对自身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就依靠自身以前掌握的知识去进行教学,没有对自身提出高要求,而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当差。

当然,条件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老师就应该想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在有限的条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操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信息技术课。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起始课教学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计算机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让学生有成功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有时会选一些同学示范操作,或者演示自己的作品,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同学们在交流作品时,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启发和激励,取长补短,使自己的作品水平得到提高。利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巧设课堂前奏

在计算机机房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巧妙的设置课堂前奏。学生大多想自己操作,不想老师多讲。可以告诉学生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有以下三种方案:第一,讲一节课,不操作;第二,讲 30 分钟,操作 10分钟;第三,讲 10分钟,操作 30 分钟。大家希望采取哪种方案啊?学生会说第三种方案。这时抓住机会巧妙安排:大家要想让老师采取第三种方案,必须集中精力听课,否则就采取第二种方案,甚至第三种方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在课堂上做到严肃自由、主动探索。严肃是一种规范,自由能使学生思维解放。在保持较好的课堂纪律的同时,要让待发展生敢于提问,让优生敢于质疑。这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作品展示法,学科整合法。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营造成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这样,教学就能够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凝固走向丰富多彩,离开混乱走向秩序。师生互动,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要得到体现。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改善课堂纪律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作为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纪律与显著的教学效果。当然,老师的教育总是有限的,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成长的。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们的责任真的很重大!感悟很多,思考很多,收获会更多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知识就像语文、数学、外语一样,已成为现代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越来越重要,适合时代发展的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将逐步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总之,只要转变教育理念,不停地探索求新,不断反思出现的新问题,我相信是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得到高效能课堂教学效果的。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摘 要:目前计算机课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具有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等特点,这决定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特色,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它们的特色采取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学生在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下列现象:学生在学习基础部分时比较费劲;在上机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不能解决的问题;好多学生上课能听得懂,但对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和上机操作题目却一筹莫展,有的学生不知怎样学习计算机课等。针对上面的现象,笔者从学生、老师、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要把好上课这一关,特别是把握好上课中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这一关把握得好,就可以为教学中的其它环节扫除许多障碍。笔者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计算机课程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摸索出了一些突破计算机课程的重点及难点的教学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实物讲解法

学生不管学什么都应该从基础部分开始,基础部分学不好就很难进入下一步的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是基础知识中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普及,但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只处在对外观的认识水平上,鉴于此,笔者在讲硬件的基本构造及有关部件的功能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功。这部分的重点是:输入设备的定义及常用的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的定义及常用的输出设备、外存的功能及划分、外设的划分、内存的功能及划分、CPU的功能等,这些硬件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面对这些具体的实物可以很容易接受老师所讲内容,因此笔者在上课时充分利用具体的实物进行讲解。笔者在上课前找来两台一样的486主机箱和一套外部设备(键盘、鼠标、音箱、光盘、软盘),把其中一个主机箱内的能拆的部件都拆下来,给两台主机箱里的各部件、箱盖、外部设备一一贴上标签,标签上附有所贴部件的名称、功能。上课的步骤及主要细节如下:

第一步、启动教师和学生用机。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处在一个能感知计算机工作情况的环境里。

第二步、输入设备的定义和常用的输入设备举例。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输入设备并补充其它的输入设备,让学生体验“输入”的含义。

第三步、输出设备的定义和常用的输出设备举例。向学生展示常用的输出设备并补充其它输出设备,让学生区分“输出”和“输入”的差别。

第四步、外存储器的功能及划分。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外存储器并通过类比等方法讲解它们的功能和划分情况。

第五步、外设的划分。对上面的第二、第三、第四步进行汇总。

第六步、软盘、软驱与光盘、光驱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它们并通过类比等手法说明它们的关系。

第七步、主板(核心部件)及有关部件的介绍。笔者向学生展示主板并指明CPU、内存、其它插件与主板的相接情况。

第八步、CPU及内存的功能。通过一些手法说明它们的作用及划分。

第九步、最基本的硬件系统。根据计算机的作用讲述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组成,并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工作流程图。

第十步.让学生感知各部件。要求学生按组对两台计算机的各部件进行观察,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象上述这种突破所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的讲课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由主到次等。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对所学硬件知识印象比较深刻,同时也为后面讲授与硬件有关的知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讲解与操作相结合市场上推出了好多软件,但是作为课程来学的软件并不是很多,到目前为止普遍作为计算机课程来学的软件有:操作系统中的DOS、WINDOWS,应用软件的OFFICE系列中的WORD、EXCEL、WPS2000、低版本的WPS和CCED等,计算机语言的高级语言中的BASIC、QBASIC、VB、VC++、C等,数据库系列的DBASE、FOXBASE、Visual Foxpro等等,其中有些已被淘汰。

这些软件用各自的特定方式解决某一范围的问题。有的软件是英文的、有的软件是经过汉化的;软件提供给学生的操作形式各具特色,有的比较直接、直观、方便,有的比较间接、抽象、复杂;当学生按照软件所提供的操作方式操作之后,软件向学生所展示的信息也不尽相同,有的信息提示学生继续输入或确认,有的信息表明计算机在做什么,有的信息是出错提示;对于结果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结果显而易见,另一个是看不到明显的结果。

一个软件的运行必须有相应的软件环境。一个非操作系统软件的运行必须有相应的操作系统软件支持,如WINDOWS版本的FOXPRO就必须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即WINDOWS启动成功之后才可以运行FOXPRO系统的有关程序,如FOXPRO.EXE,在FOXPRO的系统下才可以完成FOXPRO所提供的各种功能,操作系统软件的运行依赖于其本身。

上述各种情况都会使得学生在对不同软件的学习、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困难。

学生在对高级语言的各种规定的掌握、源程序的编写及编译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它们各自的重点和难点在一个能操作的环境下,采用讲解、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看到具体的操作环境、各种操作规定的具体应用、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信息、操作结果的表示方式等,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操作规定、看懂各种变化信息、掌握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时的解决方法等。实践证明采用讲解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规定和功能,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编程能力、纠错能力等。

三、利用知识的联系及迁移原理的方法

计算机领域跟其它领域之间以及计算机领域本身有许多内容具有相似点,不仅如此计算机领域里有好多内容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充分利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似性或联系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既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计算机中的数制转化部分、数据库及高级语言中的一些运算符及有关表达式与数学中的这些内容有许多相似点,这些相似点大致有下列几种:一是功能相同,表达方式有差异,如数学和计算机中分别用“H”、“*”表示运算符“乘”,二是运算规则的定义和运算过程的方式有相似性,三是运算过程有部分相同。另外,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之间及课程本身的内容之间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笔者在教学中碰到所教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具有某种相似点时通常采用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两者的结合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导出”的问题,不能有失偏颇。

(2)分解综合法(也称化整为零)

计算机课程里有好多知识包含了若干小知识点。比如说专业术语的定义、数据库中的命令格式等等,碰到这种情况时,先分析一下它在章节里所处的位置,找出它与前面内容的联系,再根据它的特点进行划分,划分的要求是先要解决主要知识点,然后逐步解决其它知识点,最后再汇总。笔者在讲Foxpro2.5中的物理排序时就是这样处理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排序的定义。由日常生活中的排序引出数据库中的物理排序。

第二步、命令格式: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D][/C][,<字段2>[/A|/D][/C]„][ASCENDING|DESCENDING][<范围>][FIELDS <字段表>][FOR <条件>][WHILE <条件>]。引导学生看命令格式,根据已学知识确定命令的主干部分,即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并说明〈文件名〉、〈字段1〉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文件名不能与源库同名等),举例并操作。

例1:

USERSDA

LIST

SORT TO AAAON 编号

USE AAA

LIST

第三步、在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的基础之上添加[/A|/D],解释它们的作用,举例并操作。

例2:

USERSDA

LIST

SORTTOCCCON基本工资/D

USECCC

LIST

第四步、在SORTTO 〈文件名〉 ON< 字段1>的基础之上添加[/C],解释它的作用,举例并操作。

例3:

USERSDA

LIST

SORT TOEEEON英文名字 /C

USEEEE

LIST

第五步、在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D][/C]的基础之上添加[,〈字段2〉[/A|/D][/C]]。

(1)引出问题。

例4:

USERSDA

LIST

SORTTOFFFON工作年月

USEFFF

LIST

显示的结果中存在许多工作年月相同的记录,为了确定具有相同工作年月的记录的排

序,就必须再加一个字段。

(2)举例说明

例5:

USERSDA

LIST

SORTTOGGGON工作年月/A,基本工资/A

USEGGG

LIST

第六步、在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D][/C][,<字段2>[/A|/D][/C]] 的基础之上添加“„”,用类推的方法增加如[,<字段3>[/A|/D][/C]]等,问题的引出和举例跟第五步相似。

第七步、最后添加[ASCENDING|DESCENDING]。

(1)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A][/C][,<字段2>[/A][/C] „]的功能与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 [/C][,<字段2>[/C] „][ASCENDING]的功能相同。

(2)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D][/C][,字段2>[/D][/C] „] 的功能与SORTTO〈文件名〉 ON< 字段1> [/C][,<字段2>[/C] „][DESCENDING] 的功能相同。

例6:

USERSDA

SORTTOIIION工作年月/A,基本工资/A

SORTTOJJJON工作年月,基本工资 ASCENDING

USEIII

LIST

USEJJJ

LIST

第八步、汇总。把所有项都汇集起来,举例并操作。

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举例,并用LIST命令查看结果,让学生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类比的方法

计算机领域里有好多术语或说法跟日常生活中的说法一样,如索引、读、写、排序、编辑、编译、输入、输出等等。碰到这种情况时笔者往往采用类比和简易计算机工作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

(4)点面结合的方法

在学生开始学习软件时,必须让学生对软件有一个全盘的认识:软件是什么、软件的产生、软件的分类、不同类别的软件的作用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同一系列的软件的共性和特性、用户通过何种软件跟计算机打交道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对软件的知识有一个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四、简易图形法

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喜欢形象思维而不喜欢抽象思维。笔者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因想象不出计算机内部的操作过程,所以对一些知识无法理解。例如计算机高级语言中一般都有类似于下列这样的两个连续的语句,这儿不妨用C 语言的描述方法进行描述:X=2;

X=X+3;

上述两个语句中的“X=X+3;”在数学中是无法成立的,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该语句的作用,因此笔者在讲解这样的知识点时,常用简易图表示计算机内存储器变化情况来让学生体会,具体如下:

先假设X在内存中的存储地址是2001H,内存变化如图a,执行X=2后,内存变化如图b,执行X=X+3后, 内存变化如图c。

„ „ „

2001 X2001 2 X2001 5 X

„ „ „

图 a图 b图c

再如:指针是C语言中特有的变量,在讲有关语句时也要借助于简易图来表示内存中的存储情况,如下列一个源程序:

main()

{

int a,*b;

b=&a;

a=2;

*b=4;

printf(“a的值是%d”,a);

}

这个程序里有两个关键的知识点:&和*的作用,在未讲之前学生很容易把程序运行结果写成:a的值是2,对这样的问题只用语言描述是很难讲清楚的,采用简易图形辅助讲解可以很快地问题解决。

假设a和b在内存中的存储单元的地址是2001H、1001H,如图a,执行“b=&a;”后,内存变化情况如图b,执行“a=2;”后,内存变化情况如图c,执行“*b=4;”后,内存变化情况如图d。

„ „

2001 a2001 a

„ „

1001 b1001 2001 b

„ „

图a图 b

„ „

2001 2 a2001 4 a

„„

1001 2001 b1001 2001 b

„ „

图 c 图 d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笔者不一一列举。

总之,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方法比较多,讲一个知识点到底采取什么方法,既要看知识点本身还要看教学设备,最好是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很轻松地学会并能灵活运用各个知识点。知识的传授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了这一环节,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环节之外,还有其它环节。只有抓好了其它环节,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促使他们提高综合素质,所以老师也要抓好其它环节的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第五篇: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通过做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经过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初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事物,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1、课标中的内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 学情分析

本课题强调注意实验的探究过程,如美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的质量为什么增加?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又为什么减少等。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比较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怎样的判断才算是科学的判断?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来进行验证?应该注意,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要明确落实到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这一关键点上,这不仅有利于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而且为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准备了基础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生活动、探究,得出对质量守恒的认识,然后通过两个质疑性实验来完善学生的认识,最后是从微观角度给出了说明。本课题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假设,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获得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策略(初中版))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策略(初中版))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